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散杂居民族传统民居形成演化机制研究--以云南省通海县兴蒙乡为例 被引量:4
1
作者 施润 《华中建筑》 2022年第3期179-184,共6页
该文首先分析指出云南散杂居民族具有历史变迁的流动性,自然地理与民族构成的复杂性两大特征。其后以兴蒙乡为典型样本梳理出能够体现历史、自然与民族特性的三个基础民居原型。进而在复杂文化生态条件下对散杂居民族传统民居的演化展... 该文首先分析指出云南散杂居民族具有历史变迁的流动性,自然地理与民族构成的复杂性两大特征。其后以兴蒙乡为典型样本梳理出能够体现历史、自然与民族特性的三个基础民居原型。进而在复杂文化生态条件下对散杂居民族传统民居的演化展开研究,得出以兴蒙乡为例的散杂居民族传统民居文化生态学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杂居民族 兴蒙乡 土掌房 一颗印 云南汉式合院
下载PDF
散杂居民族的族群认同与文化再造:合群经验的视角 被引量:4
2
作者 高峰 刘彦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第4期10-17,121,共9页
以合群村农耕文化节为个案,探究桑植散杂居白族族群认同与文化再造的具体过程,发现合群村积极挖掘、传承白族农耕文化,在不断变迁的社会环境和经济发展背景下,将发展的刚性需求整合进传统栽秧会的内涵之中,赋予了合群村栽秧会新的功能,... 以合群村农耕文化节为个案,探究桑植散杂居白族族群认同与文化再造的具体过程,发现合群村积极挖掘、传承白族农耕文化,在不断变迁的社会环境和经济发展背景下,将发展的刚性需求整合进传统栽秧会的内涵之中,赋予了合群村栽秧会新的功能,最终复兴再造了以新的'栽秧会'为载体的农耕文化节。合群村的农耕文化节不仅体现了桑植白族的族群认同感,更是一个对外推介的文化平台和展示窗口,成为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尝试提炼了类型学意义上'以文化为内核、以官方行政化为主导、凝聚内部发展共同体、融入外部发展共同体'的合群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杂居民族 族群认同 文化再造 农耕文化节
下载PDF
打工经济对农村散杂居民族关系的影响及调控——基于鄂渝边区两个蒙古族村落的调查 被引量:2
3
作者 莫代山 王希辉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2-78,共7页
打工经济背景下,社会矛盾触发点减少,团结互助范围扩大,平等和谐能力提升,共同繁荣发展意愿增强,少数民族人口素质普遍提高,同时也面临着多元社会权威显现、文化消解和重构步伐加速、部分民族精英的民族意识增强等新情况。新时代发展环... 打工经济背景下,社会矛盾触发点减少,团结互助范围扩大,平等和谐能力提升,共同繁荣发展意愿增强,少数民族人口素质普遍提高,同时也面临着多元社会权威显现、文化消解和重构步伐加速、部分民族精英的民族意识增强等新情况。新时代发展环境下,可以从新兴社会权威引导、外来少数民族人口管理、外出打工人员民族意识教育和传统社区规范挖掘等方面进行综合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杂居民族 民族关系 打工经济 蒙古族
下载PDF
构建共生互补型城市民族关系的思考——兼论城市和谐民族关系构建的基本人文理念和实践目标诉求 被引量:2
4
作者 沈再新 程芳 《武汉纺织大学学报》 2011年第5期64-66,共3页
从社会共生论的视角,提出现代城市民族关系是一种"共生互补"的关系。作者认为构建共生互补型城市民族关系,要着眼于城市多元文化与多民族的生存场景,城市各价值主体应重新审视自己的立场,把和谐共生作为现代城市的存在方式和... 从社会共生论的视角,提出现代城市民族关系是一种"共生互补"的关系。作者认为构建共生互补型城市民族关系,要着眼于城市多元文化与多民族的生存场景,城市各价值主体应重新审视自己的立场,把和谐共生作为现代城市的存在方式和法则,自觉遵循互补共赢的原则,共享各族人民所创造的社会文明和社会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杂居民族 城市民族关系 和谐社会 共生互补
下载PDF
论党的散杂居民族理论政策成就及历史经验 被引量:1
5
作者 王升云 李安辉 《民族论坛》 2012年第01X期58-61,共4页
建党90周年以来,散杂居民族理论政策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如制定散杂居民族政策法规,保障散杂居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扬弃"民族自决"与"联邦制",正确选择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将民族乡(镇、区... 建党90周年以来,散杂居民族理论政策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如制定散杂居民族政策法规,保障散杂居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扬弃"民族自决"与"联邦制",正确选择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将民族乡(镇、区)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分离出来,实现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发展的新突破;确立与发展散杂居民族理论政策,丰富与创新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重视散杂居民族问题,推进散杂居民族工作,对建立新型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构建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杂居民族理论政策 成就 历史经验
原文传递
城市边缘散居民族认同研究——昆明西郊白族的案例
6
作者 王俊 《西南边疆民族研究》 2020年第1期-,共8页
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以白族研究中较少关注的昆明西郊白族为例,探讨城市边缘散居民族"散居民族"是相对于"聚居民族"而言的。敖俊德提出散居少数民族包括:居住在民族自治地方以外的少数民族;居住在民族自治地方... 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以白族研究中较少关注的昆明西郊白族为例,探讨城市边缘散居民族"散居民族"是相对于"聚居民族"而言的。敖俊德提出散居少数民族包括:居住在民族自治地方以外的少数民族;居住在民族自治地方以内,但不是实行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其所称散居民族包括建立民族乡的少数民族。从散居民族的居住区域对其进行分类则其包括:城市散居民族、民族乡散居民族和农村星散散居民族三类(参见敖俊德《关于散居少数民族的概念》,《民族研究》1991年第6期)。认同问题及其意义。研究表明,昆明西郊白族认同的建构,基于文化,叠合多重利益博弈和话语,在特定的时空场景中呈现,并依靠文化策略进行维持和强化,表现出"原生性""工具性""场景性"等多重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少数民族 散居民族 民族认同 白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