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ranslating Lu Xun's MSra: Determining the "Source" Text, the "Spirit" versus "Letter" Dilemma and Other Philosophical Conundrums 被引量:1
1
作者 Jon Eugene yon Kowallis 《Frontiers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Selected Publications from Chinese Universities》 2013年第3期422-440,共19页
Not long after he withdrew from medical studies at Sendai and returned to Tokyo in 1906, Lu Xun began research on the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modern European thought, and comparative literature which produc... Not long after he withdrew from medical studies at Sendai and returned to Tokyo in 1906, Lu Xun began research on the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modern European thought, and comparative literature which produced five treatises he eventually published in an archaistic classical prose style influenced by that of Zhang Taiyan. Central to, and the longest among these essays is Moluo shi li shuo (On the power of Mara Poetry), which focuses on literature East and West and, in particular, the Byronic poets and their international legacy. In translating, annotating, and analyzing this essay, one meets with a number of quotations and terms derived originally from Western sources, sometimes through a secondary Japanese, German, or English translation. This article will focus on issues that arise in the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at essay, in particular on the question of determining the source text, what bearing that has or should have on scholarly translation and how the study of textual issues can shed light not only on texts but also on literary and intellectual history. It offers an analysis of Lu Xun's own interpretation of the source texts as well as conclusions reflecting on the significance of his literary career and broader mis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u Xun Mara Poetry Zhang Taiyan Chinese-English literarytranslation BYRON CAIN NIETZSCHE satanic school Demoniac Poets
原文传递
拜伦在五四时期的中国 被引量:4
2
作者 戴从容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1期63-67,共5页
五四时期,拜伦在中国有着突出的影响。这一现象的产生与《哀希腊》一诗的译介和苏曼殊、鲁迅的介绍有着直接的关系。而且,中国对拜伦的介绍是逐层深入的———从《哀希腊》的反抗民族压迫,到苏曼殊揭示的浪漫不羁,直到鲁迅指出的张扬自... 五四时期,拜伦在中国有着突出的影响。这一现象的产生与《哀希腊》一诗的译介和苏曼殊、鲁迅的介绍有着直接的关系。而且,中国对拜伦的介绍是逐层深入的———从《哀希腊》的反抗民族压迫,到苏曼殊揭示的浪漫不羁,直到鲁迅指出的张扬自我,拜伦精神的各个层面一步步被中国读者所认识,并对中国文化的转型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拜伦 民族独立 浪漫精神 撒旦精神
下载PDF
略论葫芦文化 被引量:4
3
作者 孙克诚 任元军 《青岛化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2期52-56,共5页
葫芦作为古人生活的必需 ,其本身的器用史已是一种文化 ,又兼之其中生育信仰与祛邪驱魔功能的寓存 ,使其成为吉祥的文化 ,是艺术不舍的素材。
关键词 葫芦文化 生活器用 生育信仰 镇妖法器 艺术素材 母体崇拜
下载PDF
撒旦精神在马克·吐温作品中的运作 被引量:2
4
作者 周佩瑶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4期72-76,共5页
马克·吐温的创作是美国文学史的一个异数,对美国文学的独立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作品具有一种非常鲜明的个人化精神:捣乱、叛逆,与官方文化、主流文化及权威对立,不满于一切既定秩序与模式。以撒旦精神命名这种特质,从三... 马克·吐温的创作是美国文学史的一个异数,对美国文学的独立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作品具有一种非常鲜明的个人化精神:捣乱、叛逆,与官方文化、主流文化及权威对立,不满于一切既定秩序与模式。以撒旦精神命名这种特质,从三个方面分析它对马克·吐温创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吐温 撒旦精神 理想主义 讽刺 毁灭
下载PDF
“摩罗诗力”与宋明心学传统——留日时期鲁迅诗学的本土资源 被引量:2
5
作者 赵黎明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0期27-33,共7页
"摩罗诗力"是鲁迅留日时期诗学思想的一大关键词,其形成固然得益于西方浪漫派文学思潮的推助,但其"底子"却是中国近世的心学思想传统。"摩罗诗力"的形成,是对近代异端思想特别是宋明心学思想广收约取的产... "摩罗诗力"是鲁迅留日时期诗学思想的一大关键词,其形成固然得益于西方浪漫派文学思潮的推助,但其"底子"却是中国近世的心学思想传统。"摩罗诗力"的形成,是对近代异端思想特别是宋明心学思想广收约取的产物,而在对心学传统的扬弃中,鲁迅又以蔑视道德、反对权威、抗俗守真等异端精神为其诗学原质,在人性的自然抒发和灵魂的自由表达方面找到了一条古学更新的涅槃之路。这一切构成鲁迅诗学现代性特征的内在基础。这种"先行结构"在"异邦新声"的直接点化之下,成就了一种"摩罗诗力",也完成了一个"原鲁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摩罗诗力 宋明心学 现代诗学建构
下载PDF
论《失乐园》里的撒旦式雄辩与文艺复兴疑辩传统 被引量:1
6
作者 易鸣 吴玲英 《外国语言与文化》 2022年第2期41-49,共9页
撒旦式雄辩是弥尔顿史诗《失乐园》的宏伟体风格之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体现于诗人为史诗人物撒旦设计的诗段以及其他史诗人物受撒旦影响后的模仿之作。其典型特点包括歪曲的思维定式,复合词、复杂句、祈使句、排比句的妙用,及雄辩者夸张... 撒旦式雄辩是弥尔顿史诗《失乐园》的宏伟体风格之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体现于诗人为史诗人物撒旦设计的诗段以及其他史诗人物受撒旦影响后的模仿之作。其典型特点包括歪曲的思维定式,复合词、复杂句、祈使句、排比句的妙用,及雄辩者夸张的肢体表演。本文将从《失乐园》中分别甄选撒旦与夏娃两个范例,从言语和非言语不同层面分析撒旦式雄辩,以透视文艺复兴疑辩传统对弥尔顿史诗创作的影响,方便读者更深刻地把握撒旦式雄辩之本质及弥尔顿宏伟体之艺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乐园》 撒旦式雄辩 英国文艺复兴 疑辩传统 弥尔顿宏伟体
原文传递
“英国归属”认同政治的批判——论《撒旦诗篇》与《砖巷》中的族群归属书写 被引量:1
7
作者 芮小河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6年第3期34-39,共6页
移民问题是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面临的最具挑战性的社会问题之一。英国官方针对移民提出的"英国归属"认同模式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变。萨尔曼·拉什迪与莫尼卡·阿里分别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21世纪初发表的作品《撒... 移民问题是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面临的最具挑战性的社会问题之一。英国官方针对移民提出的"英国归属"认同模式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变。萨尔曼·拉什迪与莫尼卡·阿里分别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21世纪初发表的作品《撒旦诗篇》、《砖巷》中,对穆斯林移民寻求文化归属的经历进行了书写。两位作家从移民族群的角度出发,对官方三种"英国归属"认同模式中存在的"排斥"逻辑和"强制同化"逻辑展开批评,以他们为代表的英国族裔文学开拓了建构以文化多样性为特征的英国民族认同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撒旦诗篇》 《砖巷》 英国归属 政治认同 族裔性
下载PDF
1878年“林肯县战争”与“比利小子”
8
作者 周钢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108-116,共9页
1878年发生在新墨西哥领地内的“林肯县战争”,是美国西部开发时期一次非常重要的牧区战争。它的爆发不是偶然的,有着深刻的政治和经济原因。这次长达5个月的流血冲突,是圣菲集团支持下的墨菲派与竞争对手麦克斯温—滕斯托尔派争夺对林... 1878年发生在新墨西哥领地内的“林肯县战争”,是美国西部开发时期一次非常重要的牧区战争。它的爆发不是偶然的,有着深刻的政治和经济原因。这次长达5个月的流血冲突,是圣菲集团支持下的墨菲派与竞争对手麦克斯温—滕斯托尔派争夺对林肯县经济和政治控制权的必然结果。战争结局实质上是一种政治分赃,确保了墨菲家族在林肯县的垄断地位。“比利小子”在这场流血冲突中只不过是麦克斯温—滕斯托尔派雇用的一名枪手,但在后来的许多传说中,他却成了“林肯县战争”的主角。一个多世纪以来,关于“比利小子”的历史著作、小说、电影、歌曲和传说不计其数。“圣徒比利”取代了“魔鬼比利”,“林肯县战争”却被人淡忘了,即或有人偶尔记得它,也是从“比利小子”的出场背景中得知的,“林肯县战争”的真相则完全被“比利小子”的传说湮没或扭曲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肯县战争 墨菲派 麦克斯温-滕斯托尔派 “魔鬼比利” “圣徒比利”
下载PDF
流散主体的身份建构——解读拉什迪《撒旦诗篇》中的双主角(英文)
9
作者 田行宇 《海外英语》 2014年第22期204-206,共3页
通过解读拉什迪《撒旦诗篇》中双主角不同的身份认同与身份建构,分析其不同的命运结局,进而指出双主角实为流散主体自我认同的一体两面。
关键词 撒旦诗篇 双主角 自我认同 流散
下载PDF
历史与人:鲁迅小说的两个关键词
10
作者 钱雯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2期87-92,共6页
从"摩罗诗力"出发,鲁迅的小说拒绝史传体例,并通过把历史空间化,展开像阿Q这样"无名"之人的历史;它穿过人的外在言动及其矛盾,切入到人的内面,在灵魂的"告白"与"申诉"中,树立起人性的层深结构... 从"摩罗诗力"出发,鲁迅的小说拒绝史传体例,并通过把历史空间化,展开像阿Q这样"无名"之人的历史;它穿过人的外在言动及其矛盾,切入到人的内面,在灵魂的"告白"与"申诉"中,树立起人性的层深结构。中国与世界,历史与人,构成鲁迅小说的关键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小说 摩罗诗力 历史
下载PDF
《失乐园》中撒旦形象的重新审视 被引量:15
11
作者 黄德林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4年第5期47-52,共6页
长时期以来,《失乐园》中的撒旦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其形象的复杂性激发人们从不同角度进行阐释。我们认为,对撒旦形象的阐释要基于一个前提条件:撒旦究其本质是"恶棍"形象,这一点在诗中是不曾改变的;同时又进一步对撒旦形... 长时期以来,《失乐园》中的撒旦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其形象的复杂性激发人们从不同角度进行阐释。我们认为,对撒旦形象的阐释要基于一个前提条件:撒旦究其本质是"恶棍"形象,这一点在诗中是不曾改变的;同时又进一步对撒旦形象的复杂性作了心理解读,认为它是个人无意识与集体无意识相结合的产物,是诗人无意识中倾吐了自己和广大人们的苦闷、渴望和追求的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尔顿 撒旦 恶棍英雄 个人无意识 集体无意识
下载PDF
论弥尔顿《失乐园》中的撒但形象及长诗主题 被引量:17
12
作者 齐宏伟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2009年第1期109-113,共5页
受德莱顿、布莱克等对弥尔顿《失乐园》中撒但形象误读之影响,学界认为《失乐园》是在宣扬魔鬼的反叛精神,弥尔顿与撒但同党,他通过长诗反映了17世纪的革命精神。本文认为这一观点既不合乎诗歌文本,也完全背离了弥尔顿创作撒但形象的原... 受德莱顿、布莱克等对弥尔顿《失乐园》中撒但形象误读之影响,学界认为《失乐园》是在宣扬魔鬼的反叛精神,弥尔顿与撒但同党,他通过长诗反映了17世纪的革命精神。本文认为这一观点既不合乎诗歌文本,也完全背离了弥尔顿创作撒但形象的原意。弥尔顿其实是通过《失乐园》来谴责撒但带给人类的悖逆和堕落,认为只有回归神圣真理才能带来真自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尔顿 《失乐园》 撒但
下载PDF
撒旦:丑恶的魔鬼与叛逆的英雄——从《圣经》到弥尔顿的《失乐园》 被引量:13
13
作者 李进超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4期379-383,共5页
在西方文化史中,撒旦被定义为上帝的"敌对者",是具有否定性的一切丑恶势力的最高象征。然而,在弥尔顿的《失乐园》里,撒旦却以反讽的方式成为了叛逆的英雄,试图颠覆以上帝为核心范畴的传统文化观念。虽然撒旦最终在堕落中失败... 在西方文化史中,撒旦被定义为上帝的"敌对者",是具有否定性的一切丑恶势力的最高象征。然而,在弥尔顿的《失乐园》里,撒旦却以反讽的方式成为了叛逆的英雄,试图颠覆以上帝为核心范畴的传统文化观念。虽然撒旦最终在堕落中失败了,而弥尔顿的同情则为他抹上了浓浓的悲剧色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撒旦 《圣经》 《失乐园》
下载PDF
试析《失乐园》中撒旦的艺术形象 被引量:9
14
作者 齐军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2期91-93,共3页
由于《失乐园》中撒旦的艺术形象的复杂性,人们一直以来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阐释。传统观点大多把撒旦视为反抗专制和暴政的革命英雄,而这违背了弥尔顿的创作本意。本文通过审视撒旦的堕落过程,指出其作为罪恶化身的本来面目。
关键词 失乐园 撒旦 弥尔顿 圣经人物
下载PDF
从苔丝的命运看哈代的宗教意识 被引量:5
15
作者 马士奎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2期76-78,共3页
《德伯家的苔丝》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之一。从苔丝的命运中 ,我们可以看出《圣经》对哈代的影响。《圣经》的意旨已深深地渗透在《苔丝》这一作品中。甚至书中的每个主要人物都可以从《圣经》故事中找到原型。哈代没有摆脱悲观、... 《德伯家的苔丝》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之一。从苔丝的命运中 ,我们可以看出《圣经》对哈代的影响。《圣经》的意旨已深深地渗透在《苔丝》这一作品中。甚至书中的每个主要人物都可以从《圣经》故事中找到原型。哈代没有摆脱悲观、宿命和宗教习俗的影响 ,但他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及小说意象的组合 ,无疑又对社会伦理道德和基督教义进行了讽刺和抨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圣经》 文学影响 原型 苔丝表象 文学评论 英国 小说 《德伯家的苔丝》 哈代 宗教意识
下载PDF
拜伦《审判的幻景》中的撒旦主义和意识形态
16
作者 刘庆松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2024年第1期108-122,共15页
拜伦的政治讽刺诗《审判的幻景》是对骚塞的《审判的幻景》的回击。骚塞污蔑拜伦是撒旦派成员,拜伦以毒攻毒,把撒旦当作一个政治传声筒来嘲讽骚塞所维护的主导意识形态。作品反映出独具特色的撒旦主义观。本文探究《审判的幻景》与撒旦... 拜伦的政治讽刺诗《审判的幻景》是对骚塞的《审判的幻景》的回击。骚塞污蔑拜伦是撒旦派成员,拜伦以毒攻毒,把撒旦当作一个政治传声筒来嘲讽骚塞所维护的主导意识形态。作品反映出独具特色的撒旦主义观。本文探究《审判的幻景》与撒旦主义所依托的欧洲和英国文学谱系、撒旦主义与意识形态冲突的关联,以及撒旦主义对传统型撒旦的解构等论题。浪漫型撒旦是意识形态冲突中一个有力的政治工具和象征物;也是拜伦的人格面具,取代后者对统治集团所粉饰的意识形态幻象进行祛魅。撒旦主义弘扬弥尔顿的撒旦的反抗精神,但并没有无原则地神化撒旦,而传统型撒旦始终是浪漫派撒旦主义反抗的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拜伦 《审判的幻景》 撒旦主义 意识形态
下载PDF
从撒旦的角度看《失乐园》中上帝形象的塑造 被引量:2
17
作者 冯莉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9年第12期59-62,共4页
从叙述学的角度出发,撒旦的"人物视角"可以用来分析和考察《失乐园》中上帝的形象。对上帝的"能",撒旦经历了一个从藐视到抵触到最终承认的过程;而对于上帝的"善",撒旦对圣父的善痛快承认,但他拒绝承认... 从叙述学的角度出发,撒旦的"人物视角"可以用来分析和考察《失乐园》中上帝的形象。对上帝的"能",撒旦经历了一个从藐视到抵触到最终承认的过程;而对于上帝的"善",撒旦对圣父的善痛快承认,但他拒绝承认和接受圣子之善。撒旦所感知的上帝形象与史诗中旁观叙述者所感知的上帝形象大为不同,这种不同正是《失乐园》中叙述艺术精妙之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乐园》 上帝形象 撒旦 叙述视角 内视角 外视角 叙述技巧
下载PDF
“克里特岛”上的两个撒旦——论“赫尔墨斯插曲”在济慈长诗《拉米娅》中的作用 被引量:3
18
作者 卢炜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5-52,共8页
西方学界习惯上把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叙事诗《拉米娅》的开篇部分称为"赫尔墨斯插曲",并且认为受到弥尔顿的影响,《拉米娅》中的美女蛇"拉米娅"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变身成蛇诱惑夏娃的撒旦的化身。而本文则首先试... 西方学界习惯上把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叙事诗《拉米娅》的开篇部分称为"赫尔墨斯插曲",并且认为受到弥尔顿的影响,《拉米娅》中的美女蛇"拉米娅"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变身成蛇诱惑夏娃的撒旦的化身。而本文则首先试图通过揭示"插曲"中的赫尔墨斯与《失乐园》中的撒旦的相似性,发现学界长久以来忽略的、潜藏在《拉米娅》文本中的第二条蛇:赫尔墨斯;进而,通过比较这两条"蛇"的异同,展示济慈创作"赫尔墨斯插曲"的目的:代表男权和神权之蛇的赫尔墨斯如何在爱情考验中胜过了代表女性和人性之蛇的拉米娅。通过对比分析和多重解读,最终使得《拉米娅》这一英国版的"白蛇传"能够在更为广泛的层面上揭示人类的命运和困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济慈 《拉米娅》撒旦 赫尔墨斯 拉米娅 男权 神权
原文传递
论撒旦作为诱惑者的变化——从《失乐园》到《复乐园》 被引量:2
19
作者 徐贵霞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1期124-127,140,共5页
《失乐园》中的撒旦作为诱惑者,他的骄傲、狡猾、自欺、偏执和绝望,是由他的身份和堕落的基本事实决定的,这些在《复乐园》中的撒旦身上都有体现。然而,由于经历、境遇和对手的不同,《复乐园》中的撒旦在形象、心理和手段策略上都表现... 《失乐园》中的撒旦作为诱惑者,他的骄傲、狡猾、自欺、偏执和绝望,是由他的身份和堕落的基本事实决定的,这些在《复乐园》中的撒旦身上都有体现。然而,由于经历、境遇和对手的不同,《复乐园》中的撒旦在形象、心理和手段策略上都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一方面向普通人、世俗化靠拢,一方面又有工具化、讽喻化的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撒旦 诱惑者 变化 意义 《复乐园》 《失乐园》 史诗
下载PDF
The Biblical Archetype of Characters on Harry Potter
20
作者 张彩丽 《海外英语》 2016年第12期180-181,共2页
The film series, Harry Potter, are everlasting legend of all time. It is a diverse work, which derives from the Bible,myths, and literature, reflecting explicitly social life. The study of Harry Potter by using archet... The film series, Harry Potter, are everlasting legend of all time. It is a diverse work, which derives from the Bible,myths, and literature, reflecting explicitly social life. The study of Harry Potter by using archetypal critical theories allows to comprehend well the archetypes generated from human's collective unconsciousness.The thesis attempts to carry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biblical archetype of characters with the aid of the critical archetypal theor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ARRY POTTER archetypal theories archetypal CHARACTERS JESUS satan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