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汉译佛经“S,N是”句非系词判断句 被引量:10
1
作者 姜南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59-66,共8页
"S,N是"句作为汉译佛经的特色句式一直受到学界关注,有关它的来历和句尾"是"的语法属性争论不断。其中也有人利用过梵汉对勘的材料,但未能揭示它的真正来源。本文试以中古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法华经》为例,通过系统... "S,N是"句作为汉译佛经的特色句式一直受到学界关注,有关它的来历和句尾"是"的语法属性争论不断。其中也有人利用过梵汉对勘的材料,但未能揭示它的真正来源。本文试以中古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法华经》为例,通过系统的梵汉对勘和异译比较,初步证明"S,N是"句是原文一类繁琐句型的汉译,虽然也表判断,但句中的"是"并非系词,仍为指示代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译佛经 判断句 梵汉对勘
原文传递
中古佛典与汉语受事主语句的发展——兼谈佛经翻译影响汉语语法的模式 被引量:10
2
作者 朱冠明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69-178,192,共10页
汉语"话题—评论"式受事主语句在中古时期出现了一种新的类型,即动词后不再用"之"来回指受事主语。这类受事主语句在汉译佛典中有较多用例,它的产生和发展一方面是汉语自身的因素所致,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则是受到佛... 汉语"话题—评论"式受事主语句在中古时期出现了一种新的类型,即动词后不再用"之"来回指受事主语。这类受事主语句在汉译佛典中有较多用例,它的产生和发展一方面是汉语自身的因素所致,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则是受到佛经原典语OV结构的影响。文章通过梵汉对勘材料证明了这种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佛经翻译这种通过书面语言接触而影响汉语语法发展的基本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古佛典 受事主语句 语言接触 梵汉对勘 模式
原文传递
汉译佛经中增译的话题转移标记——以《妙法莲华经》的梵汉对勘为基础 被引量:9
3
作者 姜南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23-230,共8页
本文通过对《妙法莲华经》进行梵汉对勘和异译比较,发现汉译佛经话题结构的一个特点,即不管梵文原典中有没有直接对应词,只要遇到话题转换,在译文的句首话题位置经常会添加诸如"尔时"、"今(者/日)"、"复次/次... 本文通过对《妙法莲华经》进行梵汉对勘和异译比较,发现汉译佛经话题结构的一个特点,即不管梵文原典中有没有直接对应词,只要遇到话题转换,在译文的句首话题位置经常会添加诸如"尔时"、"今(者/日)"、"复次/次复"、"(复)有"等显性标记词,借以开启新话题,使得句子或子句之间原本隐含的界限更加明晰,因此为佛经翻译者所青睐,越来越成为一种有意识的自觉行为。而汉语作为话题优先语言,在遣词造句、布局谋篇时有使话题突出的内在要求。所以译经有意添加话题转移标记的倾向并未违反汉语自身结构的组织原则,反而突显了汉语的类型特征,加速了汉语句子话题化的进程,即向话语概念结构化语言迈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梵汉对勘 话题转移标记 类型对应
原文传递
汉译佛经等比标记“如……等/许”探源 被引量:3
4
作者 姜南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0-73,共4页
"如……等/许"是中古新兴的等比标记,大量用例来自汉译佛经,然而以往局限于中土汉语文献的研究并不能完整揭示其来源。文章结合汉译佛经中的丰富实例,借助现有的梵汉对勘材料,初步证明,汉译佛经的框式等比标记"如……等/... "如……等/许"是中古新兴的等比标记,大量用例来自汉译佛经,然而以往局限于中土汉语文献的研究并不能完整揭示其来源。文章结合汉译佛经中的丰富实例,借助现有的梵汉对勘材料,初步证明,汉译佛经的框式等比标记"如……等/许"是前置词"如"和后置词"等/许"在仿译原文同型等比结构的基础上,临时搭配而成的句法格式;译经还在仿译原文等比结构的基础上仿译原文构词,促使等比标记进一步向词内成分虚化,成为构词语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比标记 梵汉对勘 仿译
原文传递
汉译佛经音节衬字辩说 被引量:2
5
作者 姜南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2-35,共4页
以往研究认为,为配合佛典四字一顿的特殊文体,汉译佛经中出现了诸多专用于凑字数而不表达任何语法意义的音节衬字,大量介于动名之间的"于/於"字就是其中一例,而实际对勘《妙法莲华经》的结果则有望修正以往观点。汉译佛经中... 以往研究认为,为配合佛典四字一顿的特殊文体,汉译佛经中出现了诸多专用于凑字数而不表达任何语法意义的音节衬字,大量介于动名之间的"于/於"字就是其中一例,而实际对勘《妙法莲华经》的结果则有望修正以往观点。汉译佛经中大量介于动名之间的"于/於"并未改变其原有介词属性,仍然用来标明其后名词的语义角色;而且由于直接对译原典梵语中相应的名词格尾变化,更加突出了"于/於"在译经中用作语义格标记的性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节衬字 格标记 梵汉对勘
下载PDF
后汉三国梵汉对音所反映的次清声母问题--再论次清声母在汉语上古音系里的音类地位 被引量:3
6
作者 曾晓渝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33-345,共13页
梵文辅音送气与不送气严整对立,从系统性的梵汉对音材料中可以观察到古汉语次清声母的真实状况。本文通过对后汉三国、晋、唐梵汉对音材料的统计分析,发现汉语次清声母在后汉三国时尚未完全形成。由于规则音变和语言接触、语言规范的原... 梵文辅音送气与不送气严整对立,从系统性的梵汉对音材料中可以观察到古汉语次清声母的真实状况。本文通过对后汉三国、晋、唐梵汉对音材料的统计分析,发现汉语次清声母在后汉三国时尚未完全形成。由于规则音变和语言接触、语言规范的原因,汉语声母系统从上古到中古发生了结构类型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梵汉对音 次清声母 音变机制
原文传递
汉译佛经中表示无穷大数的“过数”类表达形式及其来源
7
作者 张雨薇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36-746,768,共12页
本文探讨汉译佛经中表示无穷大数的“过数”类表达形式的用法和来源。首先分类考察“过数”类表达形式的用法和特点,认为其最基本的用法是放在名词前做定语,也可以放在名词后做谓语,修饰或说明名词的数量不可胜数,而且常与其他表示无穷... 本文探讨汉译佛经中表示无穷大数的“过数”类表达形式的用法和来源。首先分类考察“过数”类表达形式的用法和特点,认为其最基本的用法是放在名词前做定语,也可以放在名词后做谓语,修饰或说明名词的数量不可胜数,而且常与其他表示无穷大数的词语并列使用,所修饰或说明的名词都是佛教名词。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土文献和佛经梵汉对勘材料探讨其来源,认为“过数”类表达形式源于对两种梵语形式的翻译和改造:一是将表示“算数+超过”的梵语短语逐词翻译并转换成汉语的动宾结构;二是将表示“不+可计数的”梵语否定复合词翻译成意义相同的“过数”类表达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译佛经 无穷大数 过数 梵汉对勘
原文传递
汉译佛经中“等”的特殊用法、性质及其来源
8
作者 周晓彦 龙国富 《励耘语言学刊》 2021年第2期143-163,共21页
汉译佛经中“等”的特殊用法表现在:能于代词(包括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之后表复数,能于指人名词、动植物名词和无生命名词之后表复数,能于“诸+名词”和“确数词+名词”结构之后表复数,并以此与表单数的代词、名词相区别。文章进一步论... 汉译佛经中“等”的特殊用法表现在:能于代词(包括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之后表复数,能于指人名词、动植物名词和无生命名词之后表复数,能于“诸+名词”和“确数词+名词”结构之后表复数,并以此与表单数的代词、名词相区别。文章进一步论证了以上用法中“等”的性质是复数词尾,并通过梵汉对勘证明了“等”这一新语法功能的产生是语言接触的产物。“非生命体名词+等”这一形式未被汉语所继承,是由汉语自身性质所决定的。其单、复数形式对立观念对汉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译佛经 “等”的用法 复数词尾 梵汉对勘
下载PDF
佛典数字koti和nayuta汉译演变考
9
作者 顾满林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7-61,共15页
佛经有"六十数"之名,第八个数字为koti,第十二个数字为nayuta。在汉文佛典中,koti相继有"拘利""俱胝"等8种音译形式,nayuta相继有"那术""那由他""那庾多"等8种。二者的音... 佛经有"六十数"之名,第八个数字为koti,第十二个数字为nayuta。在汉文佛典中,koti相继有"拘利""俱胝"等8种音译形式,nayuta相继有"那术""那由他""那庾多"等8种。二者的音译形式还经常连用,koti在前nayuta在后的相继有"拘利那术""拘胝那由他""俱胝那庾多"等15种连用形式;次序相反的,相继有"那由他俱胝""那庾多拘胝"等8种;两类之中,前一类为常见。koti和nayuta也可以意译,《法华经》(koti)梵汉对勘材料表明,佛经中表示大数的"亿载""亿百千""百千万亿"甚至"亿百千垓兆载"和"亿百千那术垓"之类奇特的数字组合并非译者随意编造,而是严肃对应佛经原典必然会产生的用语现象。佛经中koti和nayuta两个数字的诸多汉译形式,呈现出阶段性的变化,在文献、文字、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均留下值得关注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经 数字 音译 意译 梵汉对勘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