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江特提斯复合造山与成矿作用 被引量:159
1
作者 邓军 侯增谦 +3 位作者 莫宣学 杨立强 王庆飞 王长明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7-42,共6页
三江特提斯构造带作为全球特提斯构造在中国大陆最典型的发育地区,经历了复杂而完整的演化历史:从晚前寒武纪—早古生代泛大陆解体与原特提斯洋形成,经古特提斯多岛弧盆系发育与古生代—中生代增生造山/盆山转换,到新生代印度-亚洲大陆... 三江特提斯构造带作为全球特提斯构造在中国大陆最典型的发育地区,经历了复杂而完整的演化历史:从晚前寒武纪—早古生代泛大陆解体与原特提斯洋形成,经古特提斯多岛弧盆系发育与古生代—中生代增生造山/盆山转换,到新生代印度-亚洲大陆碰撞与叠加改造,完好地记录了超级大陆裂解→增生→碰撞的完整演化历史和大陆动力学过程,可谓是中国大陆构造演化的典型缩影。复合造山和叠加转换导致了三江特提斯域复杂的成矿演化,主要表现为:①在构造转换阶段,于元古代刚性基底基础上发育大量叠加改造型矿床,具有独特的金属组合(Sn-Cu,Sn-Pb-Zn,Fe-Cu等);②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VMS)矿床伴随特提斯岩石圈演化,连续发育于陆缘裂谷(Cu)→初始洋盆(Cu-Zn)→大洋岛弧(Cu-Zn-Pb)→弧间裂谷或弧后盆地(Pb-Zn-Ag)→弧-陆碰撞裂陷盆地(Cu-Pb-Zn)等阶段及诸环境;③特提斯阶段的岛弧型斑岩Cu矿被碰撞造山阶段的大陆型斑岩Cu矿所取代;④世界级规模的金属成矿带和巨型矿床,在新生代碰撞造山期"爆发式"产生。尽管已有的研究从整体上勾画出了三江特提斯域的基本构造特征和成矿面貌,但仍有许多重要问题尚未解决:①三江复合造山带构造叠加、增生汇聚、碰撞转换等重大地质事件的精准时限及内在关联;②地质环境对成矿的控制作用;③壳幔相互作用过程对矿集区形成和成矿元素超常富集的制约作用;④典型成矿系统的时空结构、物质结构与矿床成因类型;⑤成矿系统发育机制和大型矿床的形成机理。显然,这些问题的解决必将导致三江复合造山带形成、演化和成矿作用研究的重大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复合造山 构造体制转换 成矿作用 三江特提斯
下载PDF
三江特提斯复合造山与成矿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38
2
作者 邓军 杨立强 王长明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2501-2509,共9页
国家973规划项目"三江特提斯复合造山与成矿作用"实施3年来,在成矿动力学背景、增生造山成矿系统、碰撞造山成矿系统、构造体制转换与复合叠加成矿作用、成矿预测理论和勘查技术集成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1)厘定了原特提斯... 国家973规划项目"三江特提斯复合造山与成矿作用"实施3年来,在成矿动力学背景、增生造山成矿系统、碰撞造山成矿系统、构造体制转换与复合叠加成矿作用、成矿预测理论和勘查技术集成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1)厘定了原特提斯、古特提斯、新特提斯和陆陆碰撞等一系列重要的区域构造-岩浆事件及其动力学背景,提出存在较大规模的燕山期构造-岩浆-成矿事件。(2)划分了被动边缘盆地型、活动边缘多岛弧盆型和大洋盆地型3个VMS型Cu-Pb-Zn成矿子系统,确立了玉龙和格咱-香格里拉斑岩型Cu矿带印支期岩浆作用的贡献及俯冲岛弧构造环境。(3)沉积岩容矿Pb-Zn-Cu-Ag多金属矿床的形成贯穿于印-亚大陆碰撞的三个演化阶段,成矿年代由南向北逐渐变新;它包括2套子系统:脉状Cu成矿系统,与变质流体活动有关,成矿物质来自深部地壳和浅部沉积地层的混合;Pb-Zn(-Cu-Ag)成矿系统,与盆地流体活动有关,成矿物质主要来自沉积地层。(4)金沙江-哀牢山斑岩型Cu(Au)成矿系统形成于35Ma左右,受控于印-亚大陆碰撞导致的地壳增厚。(5)造山型Au成矿系统主要发育在哀牢山金矿带,三期金成矿作用发生于~62Ma、~35Ma和28Ma左右,分别受控于印-亚碰撞早期的强烈汇聚挤压、早-晚期转换构造动力学体制。(6)区域存在3期重要构造体制转换事件:增生造山→碰撞造山、主碰撞→晚碰撞和晚碰撞→后碰撞,前两者控制区域斑岩铜矿带、沉积岩容矿多金属矿带和造山型金矿带,后者控制了沱沱河盆地中的Pb-Zn矿床。(7)最典型的叠加成矿系统为VMS型Cu-Pb-Zn与斑岩型Cu叠加成矿系统,主要发育于羊拉-红山-普朗-铜厂沟矿集区、云县-景谷、江达-维西和昌宁-孟连成矿带。(8)探索成矿预测理论与方法,并选择羊拉-红山-普朗-铜厂沟矿集区为重点地区,开展隐伏矿体预测工作,取得找矿进展。本专辑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特提斯 复合造山 成矿动力学背景 构造体制转换 叠加成矿系统
下载PDF
三江特提斯叠加成矿作用样式及过程 被引量:135
3
作者 邓军 王长明 李龚健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349-1361,共13页
三江地区经历了特提斯洋的多期洋-陆俯冲和新生代以来的陆-陆碰撞;成矿主要集中在大洋生长与俯冲造山阶段以及碰撞造山主碰撞向晚碰撞的转换阶段,控制了区域喜马拉雅期斑岩型铜金矿带、沉积岩容矿型铅锌多金属矿带与造山型金矿带等。在... 三江地区经历了特提斯洋的多期洋-陆俯冲和新生代以来的陆-陆碰撞;成矿主要集中在大洋生长与俯冲造山阶段以及碰撞造山主碰撞向晚碰撞的转换阶段,控制了区域喜马拉雅期斑岩型铜金矿带、沉积岩容矿型铅锌多金属矿带与造山型金矿带等。在不同时期构造环境作用下,在矿田与矿床范围内形成了复杂多样的叠加成矿作用。叠加成矿作用可划分为3种类型及9种方式:(1)VMS-岩浆热液叠加型。包括喜马拉雅期岩浆热液型矿体叠加海西期-燕山期"VMS型"矿体(老厂式Pb-Zn-Mo矿床和鲁春式Cu-Pb-Zn矿床),印支/燕山期岩浆热液型矿体叠加海西期VMS型矿体的羊拉式Cu-Mo-Pb-Zn矿床;(2)沉积-热液叠加型。包括喜马拉雅期岩浆热液型矿体叠加燕山期沉积矿源层的白秧坪式Cu-Pb-Zn矿床,喜马拉雅期建造热液型Ge矿体叠加沉积煤层的大寨/中寨式Ge矿床,燕山期岩浆热液叠加加里东期分水岭式Fe-Cu矿床;(3)多期热液叠加型。主要为喜马拉雅期与印支期两期叠加成矿作用的老王寨床式Au矿床,燕山期叠加印支期普朗-红山式Cu矿床,喜马拉雅期多期次叠加的金满Cu矿床。叠加成矿作用增加矿床的资源储量,丰富了矿种类型;但是现在仅有部分年代学与矿田-矿床尺度地质现象的某些证据,叠加矿床的矿体-矿石结构特征、形成条件与地球化学及矿物学约束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特提斯 洋-陆俯冲 碰撞造山 叠加成矿作用
下载PDF
三江特提斯复合造山与成矿作用研究态势及启示 被引量:62
4
作者 邓军 王长明 +2 位作者 李文昌 杨立强 王庆飞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2-64,共13页
简述了"三江特提斯复合造山与成矿作用"项目的总体框架、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总结了已开展的研究工作和研究进展。项目已在4个方面取得了系列重要进展:(1)通过对缝合带中放射虫硅质岩和基性-超基性岩,以及不同地体内火成岩的... 简述了"三江特提斯复合造山与成矿作用"项目的总体框架、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总结了已开展的研究工作和研究进展。项目已在4个方面取得了系列重要进展:(1)通过对缝合带中放射虫硅质岩和基性-超基性岩,以及不同地体内火成岩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等研究,构建了三江地区从原特提斯、古特提斯、中特提斯到新特提斯大地构造-岩浆演化格架;(2)通过对VMS型Cu-Pb-Zn,沉积岩容矿型Zn-Pb-Cu-Ag,夕卡岩/斑岩Cu-Au-Mo及多成因类型Au 4种典型矿床类型研究,建立了复合造山过程中成矿系统结构和解析了巨量金属集聚成矿过程;(3)分析了增生造山→碰撞造山、主碰撞→晚碰撞和晚碰撞→后碰撞三期重要构造体制转换事件,提出了叠加成矿作用的3种类型和9种方式;(4)总结提炼了适合"三江"地区的"斑岩成矿系统+模型+高光谱+蚀变矿物填图+高精度磁测+电法"、"成矿模式+层位+瞬变电磁法+激发极化法"、"成矿系统+重+磁+多种电法"等勘查技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特提斯 成矿动力学背景 洋陆俯冲 碰撞造山 复合造山 构造体制转换 叠加成矿 成矿预测方法
下载PDF
哀牢山南段长安金矿床岩浆岩的岩石学特征及其与成矿关系探讨 被引量:35
5
作者 张静 邓军 +5 位作者 李士辉 燕旎 杨立强 马楠 王庆飞 龚庆杰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740-1750,共11页
长安大型金矿床位于哀牢山成矿带南段,矿区内出露煌斑岩、辉长岩、辉绿岩、正长花岗岩、正长花岗斑岩等岩株和岩脉,矿体均与脉岩共生或相互切穿。各类岩浆岩和矿石的地质、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的系统研究表明,矿区内岩浆岩可能为同源... 长安大型金矿床位于哀牢山成矿带南段,矿区内出露煌斑岩、辉长岩、辉绿岩、正长花岗岩、正长花岗斑岩等岩株和岩脉,矿体均与脉岩共生或相互切穿。各类岩浆岩和矿石的地质、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的系统研究表明,矿区内岩浆岩可能为同源岩浆演化产物,但煌斑岩、辉绿岩与矿化关系更为密切。金成矿物质具有壳幔混源的特点,成矿流体由岩浆水与地层变质水混合而成。在喜山期,强烈的壳幔相互作用过程导致了区内的岩浆和热液活动,大规模富碱岩浆上侵的热驱使岩浆水循环并与矿区地层在造山作用下脱水产生的富CO2的变质水混合,萃取地层及略早形成的脉岩中的Au等成矿元素,在适宜的物理化学条件下和成矿空间内卸载并富集成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浆岩 岩石地球化学 长安金矿床 哀牢山成矿带 三江特提斯
下载PDF
三江特提斯兰坪盆地构造-流体-成矿系统 被引量:21
6
作者 王长明 陈晶源 +3 位作者 杨立飞 张端 杜斌 石康兴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957-1977,共21页
西南三江中段兰坪地区经历了复杂的碰撞造山过程,导致成矿时间长、强度大、作用多样,复合叠加成矿突出;碰撞造山时空演化格架和成矿作用已有深入探索,而叠加成矿作用及其对碰撞造山过程的响应,构造控矿样式,及金属富集机理尚需研究。本... 西南三江中段兰坪地区经历了复杂的碰撞造山过程,导致成矿时间长、强度大、作用多样,复合叠加成矿突出;碰撞造山时空演化格架和成矿作用已有深入探索,而叠加成矿作用及其对碰撞造山过程的响应,构造控矿样式,及金属富集机理尚需研究。本文以碰撞造山过程与成矿系统研究为基础,选取金顶和金满等矿床为重点解剖对象,以盆地卤水和热液铅锌铜银成矿作用为主线,利用锆石LA-ICP-MS U-Pb和流体包裹体测试分析手段,解析兰坪盆地构造-流体-成矿系统。利用锆石U-Pb同位素定年获得兰坪盆地西侧片麻质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的上交点年龄和加权平均年龄为1067±20Ma和206±1Ma,分别代表了基底岩石前寒武时期变质事件的年龄,以及昌宁-孟连古特提斯洋后碰撞造山事件的年龄。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兰坪盆地的前寒武盆地基底形成、中二叠世-中三叠世前陆盆地、晚三叠世裂谷盆地、侏罗纪-白垩纪坳陷盆地、古新世-早渐新世前陆盆地和晚渐新世-中新世走滑拉分盆地等复杂的转化过程。三江特提斯兰坪盆地发育3个与碰撞造山盆地有关的Pb-ZnCu-Ag-Au-Sb-Hg成矿系统:(1)中低温热液脉型Cu-Ag多金属成矿系统,以金满-连城铜钼矿床为代表。成矿铜和铅锌矿化两期叠加,集中于早始新世(56~46Ma)和渐新世-中新世(32~21Ma)。成矿流体盐度变化于0.88%~20.51%NaC leqv之间,成矿温度较低,通常在210~270℃,显示以低温高盐度的盆地卤水为主的特征,可能受到来自富CO2的变质流体影响;(2)浅成低温热液Sb-Au-Hg-As多金属成矿系统,以笔架山锑矿床为代表。成矿时间集中于中-晚始新世。成矿流体盐度<6.0%NaC leqv,成矿温度较低,通常在145~200℃,显示以大气降水为主的特征;(3)密西西比河谷型Pb-Zn多金属成矿系统,以金顶超大型铅锌矿床为代表。成矿时间集中于32~21Ma之间。成矿流体盐度变化于1.6%~18%NaC 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矿流体 构造控矿 成矿系统 大陆碰撞 兰坪盆地 三江特提斯
下载PDF
西藏吉塘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21
7
作者 陶琰 毕献武 +3 位作者 李金高 朱飞霖 廖名扬 李玉帮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2763-2774,共12页
沿澜沧江结合带发育一条长达1000余千米的印支期澜沧花岗岩带,吉塘岩体位于该带北段,产出在吉塘以西约3km,轴向NNW,侵位于古元古代吉塘群变质岩系中,长70km,宽2~10km、出露面积341km2。主要由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组成,Rb-Sr等时线... 沿澜沧江结合带发育一条长达1000余千米的印支期澜沧花岗岩带,吉塘岩体位于该带北段,产出在吉塘以西约3km,轴向NNW,侵位于古元古代吉塘群变质岩系中,长70km,宽2~10km、出露面积341km2。主要由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组成,Rb-Sr等时线年龄值为220Ma。本文对吉塘岩体开展了系统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吉塘岩体为过铝质钙碱性S型花岗岩,吉塘岩体在岩石化学组成上,SiO2含量63%~71%,平均66.5%,Na2O含量2.8%~4.2%,K2O含量1.7%~3.4%,铝饱和指数A/CNK=1.09~1.48,CIPW标准矿物中刚玉1.5%~5.6%,微量元素组成类似于片麻岩质的中地壳。(87Sr/86Sr)i值为0.7280~0.7395,εNd(i)为-14.1~-16.2,指示岩浆源区为地壳物质,成因上与俯冲作用无关,Nd同位素亏损地幔模式年龄(tDM)在2.0Ga左右,与昌都陆块变质基底古元古代吉塘群的原始形成年代相当,岩体Sr、Nd同位素组成也与变质基底吉塘群片麻岩一致,综合分析认为,岩浆源岩为变质杂砂岩成分的古元古代吉塘群片麻岩,其原岩建造主要是火山弧成因的英安岩或英安质火山碎屑岩,微量元素组成指示为黑云母脱水熔融。分析认为岩浆形成于地壳加厚增温环境下的地壳深熔作用,构造上与板块碰撞后的环境相联系。支持澜沧江构造带为冈瓦纳与扬子大陆边缘多岛弧系统的边界即古特提斯主洋盆的观点。澜沧江洋的闭合时间早于澜沧花岗岩带的形成年龄220Ma,根据构造带上相关研究成果,倾向于认同碰撞时间在280Ma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塘花岗岩 澜沧江 深熔作用 昌都 三江特提斯
下载PDF
Late Triassic–Cenozoic Thermochronology in the Southern Sanjiang Tethys, SW China, New Insights from Zircon Fission Track Analysis 被引量:3
8
作者 Li Yang Wanming Yuan +1 位作者 Xiaoyong Zhu Zhen Shi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5期996-1004,共9页
The Sanjiang Tethys orogenic belt is located in the southeast side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It has undergone the opening and closing movements in different periods of Tethys oceans, complex accretive orogeny and ... The Sanjiang Tethys orogenic belt is located in the southeast side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It has undergone the opening and closing movements in different periods of Tethys oceans, complex accretive orogeny and strong mineralization from Paleozoic to Mesozoic. Using zircon fission track(ZFT) thermochronology, this study reveals the Sanjiang Tethys has experienced multi-stage tectonic activities during the Late Triassic–Cenozoic. The 15 ZFT ages with their decomposition components obtained from Sanjiang Tethysian region range from 212 to 19 Ma, which not only shows 6 age groups of 212, 179–172, 156–133, 121–96, 84–70 and 50–19 Ma, but also constrains the age limit of the tectonothermal events. These age groups recorded the Paleo-Tethys main and branches ocean opening/closure time. The age-elevation plot indicates the Sanjiang region had differential uplifting and exhumation and fast uplifting times of ca. 133, 116 and 80 Ma, coinciding with the age groups mentioned above. These results show new geochronological evidences and viewpoi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ctonic events ZIRCON FISSION track analysis tethys evolution sanjiang region Qinghai-Tibet Plateau THERMOCHRONOLOGY
原文传递
Volcanism in Sanjiang Tethyan Orogenic Belt:New Facts and Concepts 被引量:2
9
作者 Mo Xuanxue Lu Fengxiang Deng Jinfu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 Wuhan 430074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SCIE CAS CSCD 1991年第1期61-77,共17页
Sanjiang area in Southwestern China is tectonically situated at the east end of Himalaya-Tethys tectonic domain and at the conjunction of Tethyan Mountain Chain and Circum-Pacific Mountain Chain. It is one of the key ... Sanjiang area in Southwestern China is tectonically situated at the east end of Himalaya-Tethys tectonic domain and at the conjunction of Tethyan Mountain Chain and Circum-Pacific Mountain Chain. It is one of the key areas to understand the global tectonics and also one of gigantic metallogenic provinces in China and even in the world . Volcanism had occurred during the period of time from Proterozoic to Cenozoic . The most important and active periods of volcanism , however , are Carboniferous , Permian and Triassic . The pattern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anjiang volcanic rocks and ophiolites can essentially be described as that several intra - continental micro-massif volcanic districts are respectively sandwiched between each two of four coupling ophioh'te - arc volcanic belts , which are successively from west to east : Dingqing - Nujiang belt , Lancangjiang belt , Jinshajiang belt and Ganzi-Litang belt . Four tectono - magma tic types of volcanic rocks have been rec-ognized in Sanjiang area as follows: mid -ocean- ridge/ para - mid - ocean - ridge type , arc type , collision type and intra - continent type . The petrotectonic assemblages within suture zones , such as oceanic assemblage , subduction - related assemblage , collision - related assemblage etc ., have been paid more attention to because of their significant importance in reconstruction of the history of Sanjiang Tethyan orogenic belt and plate tectonics .Couph'ng ophiolite - arc volcanic belt, para-mid - ocean - ridge volcanism and volcanic rocks, post -collision arc volcanism and volcanic rocks and tensional volcanic arc are newly defined in the present work . These new facts and concepts will be greatly beneficial to understanding the history of Sanjiang Tethyan plate tectonics and the complexity of the volcanism in orogenic belts and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continental lithosphere . A preliminary model of the evolution of Sanjiang Tethys under petrotectonic constraints was presented . It consists of the following four successive stages :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sland arc OPHIOLITE collision tethys VOLCANISM sanjiang area .
下载PDF
羌塘-三江古生代-中生代沉积盆地演化 被引量:5
10
作者 孔令耀 姚华舟 +3 位作者 徐亚东 骆满生 罗亮 吴旌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217-1229,共13页
羌塘-三江构造-地层大区的古生代-中生代沉积盆地和构造演化受特提斯洋的控制.通过综合分析前人对羌塘-三江地区大量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同位素年代学及构造学等研究资料,对羌塘-三江构造-地层大区各分区古生代-中生代的沉积盆地类型... 羌塘-三江构造-地层大区的古生代-中生代沉积盆地和构造演化受特提斯洋的控制.通过综合分析前人对羌塘-三江地区大量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同位素年代学及构造学等研究资料,对羌塘-三江构造-地层大区各分区古生代-中生代的沉积盆地类型进行了划分,并分析了各个沉积盆地的形成和演化过程,探讨了该区的大地构造演化:早古生代该区主体属于大洋环境;晚古生代随着特提斯洋向南东、北东方向的俯冲,该区开始发育一系列活动陆缘沉积盆地,产生金沙江弧后洋、澜沧江弧后洋和甘孜-理塘弧后洋,形成多岛洋弧盆系;中生代,随着特提斯洋向北东的俯冲消减,弧后洋逐渐闭合,羌塘-三江地区发生大规模弧-弧、弧-陆碰撞增生,逐渐转化成陆.随着白垩纪特提斯洋的闭合,印度板块与中国西部碰撞、造山,羌塘-三江地区发育陆内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羌塘-三江 活动陆缘 特提斯 沉积 构造 盆地演化
原文传递
云南永平县水泄辉长岩锆石U-Pb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赛赛 王洋 +3 位作者 张洪瑞 刘兴源 王秋宇 杨澍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57-1177,共21页
滇西地区二叠纪—三叠纪岩浆岩展布还不清楚,导致相关古特提斯构造演化模型还存在争议。本文对兰坪-思茅盆地西缘水泄地区的辉长岩开展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锆石Hf同位素、全岩主微量元素及Sr-Nd同位素分析,探讨了岩石成因及地质... 滇西地区二叠纪—三叠纪岩浆岩展布还不清楚,导致相关古特提斯构造演化模型还存在争议。本文对兰坪-思茅盆地西缘水泄地区的辉长岩开展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锆石Hf同位素、全岩主微量元素及Sr-Nd同位素分析,探讨了岩石成因及地质意义。水泄辉长岩2件样品的锆石U-Pb年龄分别为237.8±3.4 Ma和240.8±3.3 Ma,代表其结晶年龄,属于中三叠世。样品具有较高的Na2O/K2O(3.81~49.14),明显富集Ba、Rb、Th、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亏损Nb、Ta等高场强元素,稀土元素弱分馏,轻稀土弱富集,δEu值为0.87~1.07,无明显的Eu异常。锆石εHf(t)值全为正值,主要介于+5.67~+15.75,全岩初始87Sr/86Sr比值为0.70453~0.70776,ε_(Nd)(t)值全为正值,介于+4.9~+5.2。地球化学特征显示水泄辉长岩来源于亏损地幔的部分熔融,在岩浆演化过程中发生了镁铁质矿物和铁钛矿物的分离结晶作用。水泄辉长岩位于江达-维西弧和云县弧衔接部位,产出于陆缘弧环境。该岩脉与杂多弧、江达-维西弧和云县弧同属古特提斯主洋盆俯冲的产物,由此构成了一条上万千米长的弧岩浆岩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辉长岩 三江造山带 古特提斯 地球化学 中三叠世
下载PDF
神奇美丽的横断山:地壳演化塑造的奇迹——“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形成地质背景浅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王义昭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82-294,共13页
三江并流是反映地球演化主要阶段的杰出代表,区内保存着反映特提斯演化不同阶段和喜马拉雅期陆内造山阶段留下的丰富的地质遗迹,这些地质遗迹为解读三江并流地壳演化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有关资料表明,三江并流是与青藏高原和横断... 三江并流是反映地球演化主要阶段的杰出代表,区内保存着反映特提斯演化不同阶段和喜马拉雅期陆内造山阶段留下的丰富的地质遗迹,这些地质遗迹为解读三江并流地壳演化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有关资料表明,三江并流是与青藏高原和横断山脉一起发育成长起来的,它们均经历了特提斯的演化,并且都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强烈碰撞造山作用的产物。本文比较详细地介绍了横断山脉的形成演化过程及其与青藏高原形成演化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断山 三江地区 三江并流自然遗产地 青藏高原 特提斯 喜马拉雅碰撞造山作用
下载PDF
滇西攀天阁地区花岗岩类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13
作者 王秋宇 李赛赛 +2 位作者 张洪瑞 辛良伟 吴江波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6,共26页
江达—维西岩浆岩带的构造背景还存在争议,有龙木措—双湖—昌宁—孟连古特提斯主洋盆向东俯冲、金沙江古特提斯洋盆向西俯冲及随后的碰撞过程两种不同认识。该构造背景的争议影响了古特提斯构造演化模型的建立。在江达—维西岩浆岩带... 江达—维西岩浆岩带的构造背景还存在争议,有龙木措—双湖—昌宁—孟连古特提斯主洋盆向东俯冲、金沙江古特提斯洋盆向西俯冲及随后的碰撞过程两种不同认识。该构造背景的争议影响了古特提斯构造演化模型的建立。在江达—维西岩浆岩带南部攀天阁地区新发现一套侵入岩,主要成分为闪长质、花岗闪长质和花岗质等,岩体糜棱岩化明显。花岗质岩石中的锆石U-Pb年龄为(243.0±4.8)Ma,代表其结晶年龄,属于中三叠世。上述3类岩石明显富集Rb、Th、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相对亏损Nb、Ta、P、Ti等高场强元素(HFSE)和Ba、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均表现为右倾型。花岗质岩石锆石εHf(t)值全为负,主要介于-11.92~-8.54,全岩初始87Sr/86Sr值为0.717229~0.725994;εNd(t)值全为负,介于-14.2~-7.8。这些特征表明,闪长质岩浆是由古元古代玄武质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的;花岗闪长质岩浆是由古元古代上地壳变质泥岩部分熔融形成的,并有地幔物质的加入;花岗质岩浆起源于古元古代上地壳变杂砂岩的部分熔融,再经过结晶分异形成,并有地幔物质的加入。综合区域构造背景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认为,江达—维西岩浆岩带系古特提斯主洋盆向东俯冲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类 地球化学 锆石U-PB年龄 SR-ND同位素 HF同位素 中三叠世 三江造山带 古特提斯
下载PDF
青海沱沱河地区多才玛铅锌矿床成因:原位S和Pb同位素证据 被引量:3
14
作者 贾文彬 李永胜 +2 位作者 严光生 吕志成 于晓飞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285-1298,共14页
青海沱沱河地区多才玛铅锌矿床是西南三江特提斯北段新生代铅锌矿集区的典型矿床之一,本文首次应用飞秒激光剥蚀多接受器等离子体质谱法对多才玛铅锌矿床中金属硫化物的原位S和Pb同位素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黄铁矿、方铅矿和闪锌矿的原... 青海沱沱河地区多才玛铅锌矿床是西南三江特提斯北段新生代铅锌矿集区的典型矿床之一,本文首次应用飞秒激光剥蚀多接受器等离子体质谱法对多才玛铅锌矿床中金属硫化物的原位S和Pb同位素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黄铁矿、方铅矿和闪锌矿的原位S同位素的δ^(34)S_(V-CDT)值介于-26.34‰~4.24‰之间,均值-12.15‰(n=20),其中闪锌矿的δ^(34)S_(V-CDT)值介于-10.30‰~-3.52‰,均值-7.39‰(n=9);方铅矿的δ^(34)S_(V-CDT)值为-26.34‰~-11.74‰,均值-20.36‰(n=9);黄铁矿的δ^(34)S_(V-CDT)值分别为2.50‰,4.24‰。矿床δ^(34)S数据范围较宽,总体表现为富集负值硫的特征,说明有机质可能参与成矿。岩浆热液期发育的黄铁矿δ^(34)S值具有深源特征,沉积热液期发育的方铅矿和闪锌矿的δ^(34)S值表明成矿过程存在还原作用,指示盆地地层还原流体的混入,综上可认为多才玛铅锌矿床硫具有混合来源的特征。方铅矿原位Pb同位素结果为^(206)Pb/^(204)Pb=18.866~18.929,^(207)Pb/^(204)Pb=15.674~15.689,^(208)Pb/^(204)Pb=39.052~39.174。方铅矿与地层的Pb同位素组成一致,位于上地壳平均Pb演化线之上,具上地壳和地幔混合俯冲带铅的特征,表明其成矿物质的来源多样。结合矿床学、矿物学及同位素数据,本文认为多才玛铅锌矿床S元素主要来源于赋矿围岩,Pb金属元素主要来源于藏北钾质火山岩,侵入地层岩浆与盆地流体的混合是金属硫化物沉淀的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特提斯 多才玛铅锌矿 原位S和Pb同位素 物质来源 矿床成因
下载PDF
三江特提斯南段构造活动时限——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新证据 被引量:1
15
作者 袁二军 袁万明 +4 位作者 冯小伟 冯子睿 朱传宝 丛殿阁 王延伦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404-2416,共13页
三江特提斯造山带位于青藏高原东南侧,经历了古生代—新时代增生造山作用和汇聚造山作用。新时代以来的构造活动研究甚少,备受学界关注。磷灰石裂变径迹年代学对低温热历史较敏感,本文采用此手段对三江特提斯造山带新生代以来构造活动... 三江特提斯造山带位于青藏高原东南侧,经历了古生代—新时代增生造山作用和汇聚造山作用。新时代以来的构造活动研究甚少,备受学界关注。磷灰石裂变径迹年代学对低温热历史较敏感,本文采用此手段对三江特提斯造山带新生代以来构造活动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4件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范围为13—36 Ma, 13件样品的P(χ;)>5%,单颗粒年龄直方图呈现单峰式分布,属于单一年龄。YN16样品的P(χ;)<5%,单颗粒年龄直方图呈现双峰式分布,属于混合年龄。应用Binomfit软件对YN16样品进行年龄分解,结果显示,拟合年龄为19.4 Ma和35.4 Ma,表明该样品经历了2期热事件。样品年龄与高程相关性较差,数据分布较分散,表明研究区受构造活动影响较大。磷灰石裂变径迹长度为10.4~13.1μm,样品年龄值与径迹长度呈负相关,表明磷灰石在退火带停留时间较长。应用HeFTy软件模拟热历史,结果显示,三江特提斯造山带新生代以来构造活动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为快速隆升阶段,时间为始新世—渐新世(45—30 Ma),动力机制为印度-欧亚陆陆硬碰撞,致使金沙江-哀牢山缝合带附近地壳物质部分熔融,大规模钾质岩浆岩带和超钾质岩浆岩形成;第2阶段为缓慢隆升阶段,时间为渐新世—中新世(30—8 Ma),此阶段归因于印度大陆向拉萨地块、西缅地块俯冲,华南板块向印支地块俯冲,致使中咱地块发生缓慢抬升;第3阶段为快速隆升阶段,时间为晚中新世至今(8 Ma至今),此阶段为继印度大陆俯冲运动引起三江地区裂陷后,中咱地块处于陆内挤压构造环境,发生快速隆升。中咱地块45 Ma以来整体隆升量为3.37 km,平均隆升速率为0.10 m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特提斯 构造活动 磷灰石裂变径迹 热历史模拟
下载PDF
“三江”古特提斯地幔热柱──洋中脊玄武岩证据 被引量:37
16
作者 侯增谦 莫宣学 +1 位作者 朱勤文 沈上越 《地球学报(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 CSCD 1996年第4期362-375,共14页
本文通过研究三江地区金沙江和澜沧江缝合带MORBs的时空分布配置、岩石组合类型、岩石地球化学及区域地化异常,揭示了地幔热柱对古特提斯岩石圈内MORBs源岩及MORBs的化学成分影响,讨论了地幔热柱对古特提斯洋开启的驱... 本文通过研究三江地区金沙江和澜沧江缝合带MORBs的时空分布配置、岩石组合类型、岩石地球化学及区域地化异常,揭示了地幔热柱对古特提斯岩石圈内MORBs源岩及MORBs的化学成分影响,讨论了地幔热柱对古特提斯洋开启的驱动机制及对岩石圈演化的制约作用。MORB沿金沙江和澜沧江洋脊与OIB分段产出,但在过渡地段,MORB与OIB交互产出,密切共生,并沿洋脊展示明显的地球化学异常。MORB有3种类型,其中,富集型MORB靠近OIB分布区产出,相对富集LREE、HFSE和LILE,显示E-MORB地化特征。亏损型MORB远离OIB分布区产出,相对亏损不相容元素,显示N-MORB地化特征。过渡型MORB在MORB与OIB过渡地段产出,则显示T-MORB地化特征。MORB地化特征和空间分布揭示,洋脊具有明显的块段特点,OIB区洋脊具热幔柱洋脊特点,亏损型MORB区洋脊具正常洋脊特征,而过渡型MORB区段则具过渡型洋脊特征。混合模式计算表明,富集型和过渡性MORBs系亏损型MORB端元与OIB端元不同程度的混合产物,揭示地幔热柱物质与其周围的亏损地幔(N-MORB源岩)发生了大规模物质能量交换。基于区域构造一岩浆事件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地区 古特提斯 地幔热柱 玄武岩 洋中脊
下载PDF
独居石成因特征与U-Th-Pb定年及三江特提斯构造演化研究例析 被引量:33
17
作者 邱昆峰 杨立强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2721-2732,共12页
独居石U-Th-Pb定年在地质年代学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其成因类型的识别和年龄值的合理地质解释始终是研究的难点。论文通过对比分析岩浆、热液和沉积成因独居石的内部结构、矿物组合以及稀土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厘定了不同成因类... 独居石U-Th-Pb定年在地质年代学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其成因类型的识别和年龄值的合理地质解释始终是研究的难点。论文通过对比分析岩浆、热液和沉积成因独居石的内部结构、矿物组合以及稀土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厘定了不同成因类型独居石的鉴别标志;并以三江特提斯构造演化研究为例,探讨了独居石的U-Th-Pb定年及其合理地质应用。不同地质环境中形成的独居石具有不同的内部结构和矿物组合及元素组成:岩浆独居石可能存在较宽且平直的岩浆环带,常与磷钙钍石共生;相对富集重稀土,具有较高的Y、Sc、Th、U、Sm、Gd等含量和Th/U比值,较低的La、Ce含量和稀土总量,显示为Eu强烈亏损的右倾斜分布模式。而热液独居石可能存在与流体作用有关的扇形环带,常与斜钍石共生;沉积独居石形态多不规则,与自生矿物相伴生。它们具有典型的四分组稀土分布模式,稀土总量较高,相对富集轻稀土(如La、Ce),贫Y、Sc、Th、U、Sm、Gd等,Th/U比值较低。独居石U-Th-Pb定年限定了松潘-甘孜造山带204~190Ma的早期变质作用和168~158Ma的局部热干扰,约140~130Ma冈底斯浅色花岗岩的形成与地壳的缩短加厚及快速隆升作用,约33~22Ma红河断裂带与伸展作用有关的岩体侵位和左行走滑运动年代(且北部的去顶剥蚀作用要比中部早9Ma),约8~11Myr的东喜马拉雅构造结"挤出"构造变形时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独居石成因特征 U-Th-Pb地质年代学 三江特提斯构造演化
下载PDF
LA-ICP-MS Zircon U-Pb Geochronology and Petrology of the Muchang Alkali Granite,Zhenkang County,Western Yunnan Province,China 被引量:21
18
作者 YE Lin GAO Wei +2 位作者 CHENG Zengtao YANG Yulong TAO Ya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6期1488-1499,共12页
The Muchang composite intrusion is located about 14 km southeast of the Fengwei town and south of the Baoshan-Zhenkang block.The rift-related intrusion consists of the early-stage riebeckite nordmarkite in the east an... The Muchang composite intrusion is located about 14 km southeast of the Fengwei town and south of the Baoshan-Zhenkang block.The rift-related intrusion consists of the early-stage riebeckite nordmarkite in the east and west sides and the discontinuous marginal zone,the late-stage main body of dominant riebeckite granite,and minor aegirine granite.Studies on petrological geochemistry and LA-ICP-MS zircon U-Pb dating of the late-stage riebeckite granite,origin and evolution of the Muchang alkali granit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ranite and the associated skarn-type Luziyuan Pb-Zn deposit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uchang alkali granites belong to A-type granites,which are characterized by enrichment in Al_2O_3,SiO_2,total alkali and Fe, depletion in MgO and CaO contents with high FeO_T/MgO ratios.The REE concentrations are relatively high,exhibiting highly fractionated LREE patterns with significantly Eu negative anomaly. The Muchang granites are obviously enriched in lithophile elements(e.g.,Rb,K,U and Th) and high field strength elements(e.g.,Zr,Hf,Nb,Y and Ga) with high 10000×Ga/Al ratios and depleted in Sr, Ba,Ti,Cr and Ni,which are similar to those of the A-type granites and quite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S-type andⅠ-type granites.The LA-ICP-MS zircon dating results of the Muchang granite gave a weighted mean age of 266.2±5.4 Ma(2σ),suggesting that they were formed in the stage of extension at the end of post-collision at Middle Permian and the consumption of Paleo-Tethys ocean took place before 266 Ma.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unexposed intermediate-acid intrusive rocks in the Luziyuan ore district,which is the "sister" rocks material of the Muchang granites and related closely to Luziyuan Pb-Zn mineralization,were the product of Middle Permi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type granite U-Pb age Muchang alkali granite tectonic setting evolution of tethys in southern sanjiang area
下载PDF
西南三江特提斯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8
19
作者 王冬兵 王保弟 +5 位作者 唐渊 罗亮 贺娟 姜丽莉 赵鹤森 陈莉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799-1813,共15页
西南三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造山带是连接青藏高原与东南亚的桥梁,是特提斯研究的关键场所。通过回顾近十年来西南三江特提斯研究在原特提斯、高压榴辉岩带、弧后盆地结合带等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指出了甘孜-理塘古特提斯洋及义敦... 西南三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造山带是连接青藏高原与东南亚的桥梁,是特提斯研究的关键场所。通过回顾近十年来西南三江特提斯研究在原特提斯、高压榴辉岩带、弧后盆地结合带等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指出了甘孜-理塘古特提斯洋及义敦岛弧存在与否、潞西-瑞丽带超基性岩构造环境、昌宁-孟连带石炭纪—二叠纪玄武岩和碳酸盐组合的地质意义、原特提斯时空配置4个关键地质问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未来特提斯研究的3个重点方向:①进一步完善三江地区构造格架;②探索原特提斯与古特提斯转换过程;③开展古生物学、古地磁学、地质学、地球化学等多学科综合研究,由定性到半定量、定量研究特提斯动力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造山带 特提斯 多岛弧盆系 单向裂解与汇聚 地球动力学
下载PDF
青海治多县多彩铜铅锌矿床蚀变矿化分带性与成因类型 被引量:6
20
作者 徐佳富 李青云 +6 位作者 谭俊 魏俊浩 赵少卿 詹小飞 张飞 刘颜 甘觐荣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67-176,共10页
多彩铜铅锌矿床位于"三江"多金属成矿带北段青海省南部的治多县,是目前该地区新发现的唯一一个与古特提斯火山作用有关的大型矿床。矿体产于晚三叠世巴塘群火山岩地层中,直接赋矿围岩为英安质凝灰岩。矿区内主要发育硅化、绢... 多彩铜铅锌矿床位于"三江"多金属成矿带北段青海省南部的治多县,是目前该地区新发现的唯一一个与古特提斯火山作用有关的大型矿床。矿体产于晚三叠世巴塘群火山岩地层中,直接赋矿围岩为英安质凝灰岩。矿区内主要发育硅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绿泥石化、重晶石化、白云石化、方解石化等蚀变,矿化类型以块状及浸染状铜铅锌矿化和纹层状及星点状铜矿化为主,其次为细脉状铜铅锌矿化等。蚀变矿化在空间上具有明显分带性,以白云石-重晶石固结壳为界,下盘依次出现硅化-重晶石化-块状及细脉状矿化带、硅化-黄铁矿化-稠密浸染状矿化带、黄铁矿化-硅化-绢云母化-稀疏浸染状矿化带、硅化-弱绿泥石化带、绿泥石化带。上盘则多为成矿后中低温蚀变组合,如弱硅化-弱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等。成矿演化上,矿床经历了3期主要成矿作用:火山沉积-气液矿化期、海底喷流热液矿化期及表生期。矿床地质特征、蚀变矿化分带及成矿演化等的综合分析表明,多彩铜铅锌矿床与日本黑矿及同一构造带的"三江"中段川西呷村VMS矿床极为相似,属于火山岩容矿的块状硫化物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蚀变 矿化 分带性 多彩铜铅锌矿床 “三江”北段 青海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