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涉及距下关节的跟骨关节内骨折约占全部跟骨骨折的75%,而对于移位型跟骨关节内骨折,手术治疗要优于非手术治疗。然而对于治疗时机、手术指征、切口选择、是否植骨等问题目前仍有争议。经典的“L”型入路因其较高的切口并发症而有...背景:涉及距下关节的跟骨关节内骨折约占全部跟骨骨折的75%,而对于移位型跟骨关节内骨折,手术治疗要优于非手术治疗。然而对于治疗时机、手术指征、切口选择、是否植骨等问题目前仍有争议。经典的“L”型入路因其较高的切口并发症而有逐渐被微创内固定所取代的趋势。目的:比较撬拨复位微创置板及“L”型切口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汕头市中医院骨二科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60例,随机分为撬拨复位微创置板组(n=32)和“L”型切口组(n=28),分别采用闭合撬拨复位微创置板和经“L”型切口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按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评分优良率评价2组手术疗效,对比2组患者术前等待天数、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及并发症发生率,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分别测定患者Böhler角、Gissane角并加以比较。结果与结论:①撬拨复位微创置板组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评分优良率为91%,“L”型切口组为93%,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2组术后Böhler角、Gissane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1 d 2组Gissane角相当(P>0.05),Böhler角变化“L”型切口组优于撬拨复位微创置板组(P<0.05);末次随访2组Böhler角及Gissane角均有不同程度丢失,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L”型切口组患者的术前等待天数、住院天数均多于撬拨复位微创置板组(P<0.05);手术时间少于撬拨复位微创置板组(P<0.05);④撬拨复位微创置板组并发症发生率为9%,低于“L”型切口组的32%(P<0.05);⑤提示与传统“L”型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相比,撬拨复位微创置板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临床疗效满意,创伤小,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荐。展开更多
目的:分析经跗骨窦切口微创有限切开复位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11月我院收治的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76例,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研究组与参照组各38例。参照组予以经外侧"...目的:分析经跗骨窦切口微创有限切开复位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11月我院收治的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76例,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研究组与参照组各38例。参照组予以经外侧"L"型切口内固定治疗,研究组予以经跗骨窦切口微创有限切开复位治疗。比较两组围术期情况、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2、3d VAS评分。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1、2、3 d VAS评分均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采用经跗骨窦切口微创有限切开复位治疗,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并能减轻患者术后疼痛,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加快患者康复进程。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微创撬拔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为患者的临床诊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8年6月茂名市中医院骨一科收治的110例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进行研究,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均...目的探讨微创撬拔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为患者的临床诊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8年6月茂名市中医院骨一科收治的110例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进行研究,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外侧L型切口钢板螺钉固定治疗,观察组患者实施微创撬拔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各项手术指标、不同时段疼痛评分、治疗前及治疗结束6个月后的跟骨宽度、Bohler角和Gissane角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手术时间[(79.46±21.56) min vs (93.45±21.57) min]、住院时间[(5.69±1.17) d vs (7.42±1.19) d]、术中出血量[(82.76±5.11) mL vs (94.51±5.12) m L]比较,观察组明显少于或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 d的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5 d、7 d,观察组患者的疼痛评分[(1.83±0.51)分、(1.51±0.44)分、(1.45±0.38)分]明显低于对照组[(2.67±0.52)分、(2.39±0.45)分、(2.30±0.3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跟骨宽度、Bohler角、Gissane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6个月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跟骨宽度[(34.35±5.01) mm vs (30.39±5.02) mm]、Bohler角[(38.91±4.52)°vs (35.76±4.57)°]、Gissane角[(112.54±12.07)°vs(106.50±12.08)°]比较,观察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8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撬拔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能有效降低患者的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且手术安全性较高,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使用。展开更多
目的观察跗骨窦有限切口内固定术对SandersⅡ、Ⅲ型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的足踝功能和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试验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8年10月武警北京市总队医院外二科收治的125例SandersⅡ、Ⅲ型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采用随机...目的观察跗骨窦有限切口内固定术对SandersⅡ、Ⅲ型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的足踝功能和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试验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8年10月武警北京市总队医院外二科收治的125例SandersⅡ、Ⅲ型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采用随机双盲对照法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62)和研究组(n=63)。对照组患者行外侧“L”形切口内固定术,研究组患者行跗骨窦有限切口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AS)、骨折愈合时间]以及治疗前后的足踝功能(Bohler角、Gissane角、Langre角、跟骨宽度)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55.95±8.42 min vs.92.48±9.37 min)、切口长度(3.49±1.24 cm vs.8.34±2.15 cm)、术中出血量(62.48±5.37 ml vs.87.95±7.59 ml)、术后VAS评分(4.29±1.30分vs.6.28±1.48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愈合时间(110.95±20.83 d vs.112.98±24.51 d)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Bohler角(29.58±2.59°vs.30.25±3.59°)、Gissane角(128.57±17.93°vs.125.87±16.59°)、Langre角(93.58±9.65°vs.92.58±8.26°)、跟骨宽度(28.01±4.24°vs.27.49±3.5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9.52%vs.32.2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跗骨窦有限切口内固定术能够获得与常规外侧“L”形切口内固定术基本相同的治疗效果,但前者的手术时间更短、组织创伤更低、并发症更少,兼具较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更利于患者术后快速康复。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跗骨窦入路结合微型锁定钢板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取2016年2月至2018年12月间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33例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观察术前和术后7 d Böhler角和Gssnane角,末次随访采用Mary...目的探讨跗骨窦入路结合微型锁定钢板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取2016年2月至2018年12月间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33例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观察术前和术后7 d Böhler角和Gssnane角,末次随访采用Maryland评分标准评估足功能。结果33例患者术后随访11~16个月,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术前Böhler角和Gissanes角分别从(22.06±5.41)°、(98.09±12.87)°纠正到术后的(31.79±4.22)°和(131.15±10.27)°(P<0.05);末次Maryland足功能评分优良率为90.9%。结论跗骨窦入路微型锁定板内固定可以有效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未出现皮肤坏死,并发症少,值得在实际工作中推广应用。展开更多
文摘背景:涉及距下关节的跟骨关节内骨折约占全部跟骨骨折的75%,而对于移位型跟骨关节内骨折,手术治疗要优于非手术治疗。然而对于治疗时机、手术指征、切口选择、是否植骨等问题目前仍有争议。经典的“L”型入路因其较高的切口并发症而有逐渐被微创内固定所取代的趋势。目的:比较撬拨复位微创置板及“L”型切口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汕头市中医院骨二科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60例,随机分为撬拨复位微创置板组(n=32)和“L”型切口组(n=28),分别采用闭合撬拨复位微创置板和经“L”型切口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按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评分优良率评价2组手术疗效,对比2组患者术前等待天数、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及并发症发生率,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分别测定患者Böhler角、Gissane角并加以比较。结果与结论:①撬拨复位微创置板组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评分优良率为91%,“L”型切口组为93%,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2组术后Böhler角、Gissane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1 d 2组Gissane角相当(P>0.05),Böhler角变化“L”型切口组优于撬拨复位微创置板组(P<0.05);末次随访2组Böhler角及Gissane角均有不同程度丢失,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L”型切口组患者的术前等待天数、住院天数均多于撬拨复位微创置板组(P<0.05);手术时间少于撬拨复位微创置板组(P<0.05);④撬拨复位微创置板组并发症发生率为9%,低于“L”型切口组的32%(P<0.05);⑤提示与传统“L”型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相比,撬拨复位微创置板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临床疗效满意,创伤小,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荐。
文摘目的:分析经跗骨窦切口微创有限切开复位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11月我院收治的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76例,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研究组与参照组各38例。参照组予以经外侧"L"型切口内固定治疗,研究组予以经跗骨窦切口微创有限切开复位治疗。比较两组围术期情况、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2、3d VAS评分。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1、2、3 d VAS评分均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采用经跗骨窦切口微创有限切开复位治疗,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并能减轻患者术后疼痛,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加快患者康复进程。
文摘目的探讨微创撬拔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为患者的临床诊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8年6月茂名市中医院骨一科收治的110例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进行研究,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外侧L型切口钢板螺钉固定治疗,观察组患者实施微创撬拔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各项手术指标、不同时段疼痛评分、治疗前及治疗结束6个月后的跟骨宽度、Bohler角和Gissane角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手术时间[(79.46±21.56) min vs (93.45±21.57) min]、住院时间[(5.69±1.17) d vs (7.42±1.19) d]、术中出血量[(82.76±5.11) mL vs (94.51±5.12) m L]比较,观察组明显少于或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 d的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5 d、7 d,观察组患者的疼痛评分[(1.83±0.51)分、(1.51±0.44)分、(1.45±0.38)分]明显低于对照组[(2.67±0.52)分、(2.39±0.45)分、(2.30±0.3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跟骨宽度、Bohler角、Gissane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6个月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跟骨宽度[(34.35±5.01) mm vs (30.39±5.02) mm]、Bohler角[(38.91±4.52)°vs (35.76±4.57)°]、Gissane角[(112.54±12.07)°vs(106.50±12.08)°]比较,观察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8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撬拔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能有效降低患者的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且手术安全性较高,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使用。
文摘目的观察跗骨窦有限切口内固定术对SandersⅡ、Ⅲ型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的足踝功能和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试验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8年10月武警北京市总队医院外二科收治的125例SandersⅡ、Ⅲ型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采用随机双盲对照法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62)和研究组(n=63)。对照组患者行外侧“L”形切口内固定术,研究组患者行跗骨窦有限切口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AS)、骨折愈合时间]以及治疗前后的足踝功能(Bohler角、Gissane角、Langre角、跟骨宽度)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55.95±8.42 min vs.92.48±9.37 min)、切口长度(3.49±1.24 cm vs.8.34±2.15 cm)、术中出血量(62.48±5.37 ml vs.87.95±7.59 ml)、术后VAS评分(4.29±1.30分vs.6.28±1.48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愈合时间(110.95±20.83 d vs.112.98±24.51 d)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Bohler角(29.58±2.59°vs.30.25±3.59°)、Gissane角(128.57±17.93°vs.125.87±16.59°)、Langre角(93.58±9.65°vs.92.58±8.26°)、跟骨宽度(28.01±4.24°vs.27.49±3.5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9.52%vs.32.2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跗骨窦有限切口内固定术能够获得与常规外侧“L”形切口内固定术基本相同的治疗效果,但前者的手术时间更短、组织创伤更低、并发症更少,兼具较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更利于患者术后快速康复。
文摘目的探讨跗骨窦入路结合微型锁定钢板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取2016年2月至2018年12月间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33例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观察术前和术后7 d Böhler角和Gssnane角,末次随访采用Maryland评分标准评估足功能。结果33例患者术后随访11~16个月,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术前Böhler角和Gissanes角分别从(22.06±5.41)°、(98.09±12.87)°纠正到术后的(31.79±4.22)°和(131.15±10.27)°(P<0.05);末次Maryland足功能评分优良率为90.9%。结论跗骨窦入路微型锁定板内固定可以有效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未出现皮肤坏死,并发症少,值得在实际工作中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