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等待戈多》:一曲现代人精神困境的寓言与悲歌 被引量:7
1
作者 张岩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75-180,共6页
法国存在主义作家贝克特的剧作《等待戈多》,是一幕表现20世纪现代人精神困境的荒诞剧,是一幕人类等待与幻灭的悲剧,是西方现代荒原上再次上演的西绪福斯神话;贝克特善于从哲学或终极关怀的层面来思考人类的存在问题,置身于异化世界的... 法国存在主义作家贝克特的剧作《等待戈多》,是一幕表现20世纪现代人精神困境的荒诞剧,是一幕人类等待与幻灭的悲剧,是西方现代荒原上再次上演的西绪福斯神话;贝克特善于从哲学或终极关怀的层面来思考人类的存在问题,置身于异化世界的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是踟蹰徘徊在两难生存境遇中苦苦寻求救赎希望的现代人的缩影,他们在充满悖谬的希望与失望之间永无休止的等待,实质上是人类的本质和荒谬性存在状态的寓言式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剧艺术 贝克特 《等待戈多》 荒诞派戏剧 异化
下载PDF
国内贝克特研究评述 被引量:8
2
作者 张和龙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7-45,共9页
关于贝克特在国内的接受与研究,学界常有片面或偏颇之言。这些学者或出于主观臆测,或一叶障目,并没有对贝克特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作全面的学术考察。从《等待戈多》的"内部发行"到《贝克特选集》5卷本的正式出版,从80年代的&qu... 关于贝克特在国内的接受与研究,学界常有片面或偏颇之言。这些学者或出于主观臆测,或一叶障目,并没有对贝克特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作全面的学术考察。从《等待戈多》的"内部发行"到《贝克特选集》5卷本的正式出版,从80年代的"荒诞热"到新世纪以来的"众声喧哗",国内对贝克特的译介与研究不断发展,不乏可圈可点之处。本文则主要探讨三个历史时期(20世纪60年代、80-90年代、新世纪以来)国内贝克特研究的主要成就、特点与不足,并提出带有反思性的愿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克特 《等待戈多》 荒诞派戏剧 反戏剧 反小说
原文传递
论贝克特的荒诞派戏剧艺术 被引量:6
3
作者 曹波 《外语与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9-31,共3页
塞缪尔·贝克特是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家。他以本真时间和绵延作为时间处理的基本原则,使自己的作品具有一种趋于静止的螺旋型情节结构。他的舞台布景是现代荒原的缩影,而荒原中的人物逐渐失去主体性地位;人与物的冲突及人与人的... 塞缪尔·贝克特是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家。他以本真时间和绵延作为时间处理的基本原则,使自己的作品具有一种趋于静止的螺旋型情节结构。他的舞台布景是现代荒原的缩影,而荒原中的人物逐渐失去主体性地位;人与物的冲突及人与人的隔阂与依赖都是彻底异化的真实表现。他的语言具有自我解构的特征,倾向于创造一种可写文本。贝克特的戏剧艺术既具有鲜明的现代特征,也具有明显的后现代色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克特 荒诞派戏剧 艺术特征
下载PDF
论福瑟对贝克特戏剧美学的继承与发展
4
作者 周沁寒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24年第3期121-130,共10页
202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约恩·福瑟是当代世界剧坛的重要人物。福瑟的戏剧在语言策略和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流露出贝克特式的后现代主义戏剧特征,从中不难发现贝克特对福瑟戏剧创作产生的深远影响。然而,福瑟并未满足于仅追随这位... 202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约恩·福瑟是当代世界剧坛的重要人物。福瑟的戏剧在语言策略和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流露出贝克特式的后现代主义戏剧特征,从中不难发现贝克特对福瑟戏剧创作产生的深远影响。然而,福瑟并未满足于仅追随这位前辈,他在创作中结合当代戏剧发展特点和民族文学传统,在对贝克特艺术手法辩证吸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了当代戏剧中时间和空间的边界。福瑟对贝克特戏剧美学的继承与发展,显示了贝克特之于当代戏剧的价值,亦指出戏剧发展的新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约恩·福瑟 萨缪尔·贝克特 后现代戏剧 继承
下载PDF
“饥饿”的游戏——饥饿政治学视域下《瓦特》中的权力操演
5
作者 黄芬 刘明录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24年第7期30-35,共6页
爱尔兰作家塞缪尔·贝克特的长篇小说《瓦特》以反乌托邦的手法书写了同名主人公瓦特的生存境遇,是一部揭示隐性暴力与权力压迫主题的小说。小说中的主权者诺特以食物、住房等人类生存必需品作为新的权力工具,致使以瓦特为代表的边... 爱尔兰作家塞缪尔·贝克特的长篇小说《瓦特》以反乌托邦的手法书写了同名主人公瓦特的生存境遇,是一部揭示隐性暴力与权力压迫主题的小说。小说中的主权者诺特以食物、住房等人类生存必需品作为新的权力工具,致使以瓦特为代表的边缘群体丧失人的主体意识,最终实现对该弱势群体权力的剥夺。本文基于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的饥饿政治学理论,重新解读这部作品,发现贝克特通过书写以物为媒介实施对人的权力压迫,试图再现爱尔兰苦难的民族记忆,揭示其对隐性政治暴力的批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塞缪尔·贝克特 《瓦特》 饥饿政治学 权力
下载PDF
塞缪尔·贝克特《灭绝者》中的“姿势”与后大屠杀政治
6
作者 张荆芳 《国外文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0-129,共10页
“姿势”是贝克特小说语言的重要风格表征。作为贝克特晚期典型的封闭空间书写风格的小说,《灭绝者》以简洁的语言建构了一个抽象集中营式的身体姿势展露的世界。本文从行动与语言两个维度探究其深刻的政治意涵,姿势作为一种贝克特式后... “姿势”是贝克特小说语言的重要风格表征。作为贝克特晚期典型的封闭空间书写风格的小说,《灭绝者》以简洁的语言建构了一个抽象集中营式的身体姿势展露的世界。本文从行动与语言两个维度探究其深刻的政治意涵,姿势作为一种贝克特式后大屠杀再现方式,一方面“僵住姿势”,通过“无作”的方式表现主体对灾难的回避态度;另一方面,“静默姿势”通过一种“去词”的努力对语言本身造成颠覆之势。这种对行动与语言的否定预示了见证失败与书写之不可能性的命运,也为贝克特式后大屠杀政治解读提供了一种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克特 《灭绝者》 姿势 无作 去词 后大屠杀政治
原文传递
从小调调式到单子世界:贝克特剧场美学的表现主义倾向
7
作者 胡怡君 《外国文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5-47,共13页
本文将贝克特1936年10月至1937年3月的德国之行视作其剧场美学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关键,并指出德国表现主义画派对贝克特1950年以降的剧场创作有深远影响。贝克特通过对桥社艺术家的作品,尤其是木刻画的解读和接受确立了简约克制的“小调... 本文将贝克特1936年10月至1937年3月的德国之行视作其剧场美学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关键,并指出德国表现主义画派对贝克特1950年以降的剧场创作有深远影响。贝克特通过对桥社艺术家的作品,尤其是木刻画的解读和接受确立了简约克制的“小调调式”创作风格;他的中晚期剧作变得高度内在化和抽象化,越来越走向青骑士派艺术家康定斯基所描绘的内在精神世界;最终,在达到抽象与具象的美学平衡后,贝克特的剧场呈现为他在汉堡分离派表现主义画家鲍尔默的作品中曾感受到的单子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克特 分离主义 小调调式 内在鸣响 单子
原文传递
群体极化:社交网络和《等待戈多》中个人行为趋同分析
8
作者 何红梅 丁威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24年第5期34-40,56,共8页
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作为社会群体学的一个分支,揭示了人们在群体决策中呈现出的极端表现。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越来越频繁地融入各种社交网络和媒体环境,这导致个体的思想和行为逐渐趋同。群体极化下个体行为的趋同对于... 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作为社会群体学的一个分支,揭示了人们在群体决策中呈现出的极端表现。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越来越频繁地融入各种社交网络和媒体环境,这导致个体的思想和行为逐渐趋同。群体极化下个体行为的趋同对于人类社会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等待戈多》是塞缪尔·贝克特的一部经典之作,它围绕着戈多(Godot)这一令人迷惑且不存在的人物展开。主人公弗拉季米尔(Vladimir)和爱斯特拉冈(Estragon)的互动与交流展示了群体极化下行为趋同的一面。本文从“群体极化”的角度来阐述主人公在群体影响下做出的趋同选择,比较个体、局内和局外群体之间的关系,探讨社会发展和个体所面对的二力驱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体极化 行为趋同 塞缪尔·贝克特 《等待戈多》
下载PDF
创痛与疗救:传记批评视野下贝克特小说的疾病书写
9
作者 丁礼明 《当代外国文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1-126,共6页
疾病是当代爱尔兰作家塞缪尔·贝克特小说中不可或缺的主题。深受笛卡尔理性和存在主义哲学影响的贝克特在小说中充分展示人间创伤和痛苦,体恤普通大众民生,关注边缘化的社会底层群体,以此揭示爱尔兰民族遭受的深重灾难。与此同时,... 疾病是当代爱尔兰作家塞缪尔·贝克特小说中不可或缺的主题。深受笛卡尔理性和存在主义哲学影响的贝克特在小说中充分展示人间创伤和痛苦,体恤普通大众民生,关注边缘化的社会底层群体,以此揭示爱尔兰民族遭受的深重灾难。与此同时,贝克特诠释了文学创作的疗救功效,即通过外化作品中主人公的心理冲动、挫折感和被压抑情感,释放个人生活中病态和破坏性自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塞缪尔·贝克特 疾病 创痛 疗救 传记批评
原文传递
从贝克特作品看荒诞派戏剧的特征 被引量:4
10
作者 张红军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3年第2期52-54,共3页
荒诞派戏剧曾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西方舞台上风行一时。它致力于表现人为了明了人生目的,为了找到自我所进行的挣扎。在荒诞派剧作家中,萨缪尔·贝克特是最独特、也是最有代表性的一位。他的作品表现了在一个由游戏和虚幻构成的时... 荒诞派戏剧曾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西方舞台上风行一时。它致力于表现人为了明了人生目的,为了找到自我所进行的挣扎。在荒诞派剧作家中,萨缪尔·贝克特是最独特、也是最有代表性的一位。他的作品表现了在一个由游戏和虚幻构成的时空破碎的世界里,人的生存的尴尬,他要人们正视活生生的现实,从不断的幻想和失望中解脱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诞派戏剧 贝克特 特征
下载PDF
塞缪尔·贝克特的“无人之地”
11
作者 陈淑仪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19-23,共5页
塞缪尔·贝克特试图以主客体的“非关系”解决主客二元论带来的主体对客体的遮蔽问题,恢复主体对世界的感受的真实性以及客体形象的真实性。主客体关系是贝克特长久探索的文学问题。通过考察从主客体关系的崩溃到主客体之间“非关... 塞缪尔·贝克特试图以主客体的“非关系”解决主客二元论带来的主体对客体的遮蔽问题,恢复主体对世界的感受的真实性以及客体形象的真实性。主客体关系是贝克特长久探索的文学问题。通过考察从主客体关系的崩溃到主客体之间“非关系”确立的过程,可以发现贝克特试图以“无人之地”开创二元对立之外的空间,以缺席即在场的方式恢复物的真实存在,以对非关系的失败表达书写对分崩离析的世界之真实感受。这样的艺术才能洞穿遮蔽现实的面纱,展现人类真实的生存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塞缪尔·贝克特 “无人之地” 非关系 失败美学
下载PDF
贝克特:小说语言与情节的掘墓人 被引量:2
12
作者 卢晓季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6-38,共3页
在中国,爱尔兰作家贝克特是以荒诞派戏剧代表作家而闻名的,对于其荒诞派小说,人们却知之甚少。事实上,他在小说方面也取得了突出成就。其长篇三部曲《莫洛依》、《马龙之死》、《无名的人》的创作特征在于创造“无字文学”,语言往往含... 在中国,爱尔兰作家贝克特是以荒诞派戏剧代表作家而闻名的,对于其荒诞派小说,人们却知之甚少。事实上,他在小说方面也取得了突出成就。其长篇三部曲《莫洛依》、《马龙之死》、《无名的人》的创作特征在于创造“无字文学”,语言往往含混、自我否定、无逻辑性、缺乏实指义;而其小说情节呈现出扩散与消解的趋势。因此,可以认为贝克特是传统小说语言与情节的掘墓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克特 小说 不确定性 含混 消解
下载PDF
塞缪尔·贝克特的文艺美学思想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和龙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3-89,共7页
塞缪尔·贝克特是20世纪杰出的戏剧家、小说家,但同时也是一位文艺批评家。无论是早年的文学评论,还是后来的美术批评,以及出于经济原因写就的不少应景之作,都展示了贝克特系统的、不断发展的文艺美学思想。本文主要从贝克特的文艺... 塞缪尔·贝克特是20世纪杰出的戏剧家、小说家,但同时也是一位文艺批评家。无论是早年的文学评论,还是后来的美术批评,以及出于经济原因写就的不少应景之作,都展示了贝克特系统的、不断发展的文艺美学思想。本文主要从贝克特的文艺批评出发来探讨其美学思想的发展与变化,以及对理解其本人的文学创作所具有的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克特 美学思想 表象论 荒诞论 语言论
原文传递
《莫菲》与《瓦特》:“本体论洞穴”中永恒的心灵壁画 被引量:4
14
作者 张士民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6-64,共9页
贝克特是个本体论洞穴学家,他的作品是在边界地带对"心灵景观"的探索。把"洞穴"隐喻作为阐释贝克特美学的出发点,可以更好地揭示他的两部早期小说《莫菲》和《瓦特》的心灵探险。莫菲从真实世界退却到心灵的黑暗地... 贝克特是个本体论洞穴学家,他的作品是在边界地带对"心灵景观"的探索。把"洞穴"隐喻作为阐释贝克特美学的出发点,可以更好地揭示他的两部早期小说《莫菲》和《瓦特》的心灵探险。莫菲从真实世界退却到心灵的黑暗地带,企图建构"精神之乡";瓦特始于一次精神绝境的"荒诞"旅行而步入混乱的精神现实,贝克特挥笔刻下这些永恒的心灵壁画——光明与黑暗的边界运动和穿越自我边界的心灵景观,使《莫菲》和《瓦特》成为关于认识论问题的戏仿和阐述他对自我及其认知界线的"元小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萨缪尔·贝克特 《莫菲》 《瓦特》 洞穴 边界 心灵 光明/黑暗
原文传递
塞缪尔荒诞剧《等待戈多》的存在主义荒谬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欣 《韶关学院学报》 2003年第7期23-27,共5页
塞缪尔—贝克特的荒诞剧《等待戈多》为我们引入了两个重要的哲学概念 :存在主义和荒诞主义。并依托这两个概念而反映人类在寻找生存意义过程中难以排解的迷茫与绝望的意义。
关键词 荒诞派戏剧 塞缪尔—贝克特 《等待戈多》
下载PDF
对贝克特文学风格的文体学研究——语域与贝克特的“无风格”写作 被引量:3
16
作者 张士民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91-100,共10页
语域是我们对贝克特文学风格进行文体学研究的一个有力的工具。"中年危机"之后贝克特实现了彻底的风格转向,试图以双语独白的形式追求"无风格"写作,不遗余力地表现内心景观。语域分析表明,贝克特堪称试图"无语... 语域是我们对贝克特文学风格进行文体学研究的一个有力的工具。"中年危机"之后贝克特实现了彻底的风格转向,试图以双语独白的形式追求"无风格"写作,不遗余力地表现内心景观。语域分析表明,贝克特堪称试图"无语域"地写作的典范,而这一风格转变源于他对自己所使用媒介的态度的根本变化。凭借语域这个工具,我们可以阐释"三部曲"中的不安感、分离感和"失败"感以及关于意义和"混乱"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萨缪尔·贝克特 语域 文体/风格 无风格 双语性 独白
原文传递
《等待戈多》中贝克特式语言的荒诞效果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鲁闽 亢海宏 《海外英语》 2010年第11X期337-339,共3页
塞缪尔·贝克特是西方荒诞派戏剧的杰出代表。其戏剧语言突破了传统戏剧语言旨在交流的目的,实现了一种荒诞的戏剧效果,被称为贝克特式语言。代表作品《等待戈多》以荒诞的戏剧语言促使现代人意识到他们生存现状的荒诞。这种荒诞的... 塞缪尔·贝克特是西方荒诞派戏剧的杰出代表。其戏剧语言突破了传统戏剧语言旨在交流的目的,实现了一种荒诞的戏剧效果,被称为贝克特式语言。代表作品《等待戈多》以荒诞的戏剧语言促使现代人意识到他们生存现状的荒诞。这种荒诞的语言效果表现在无意义的词语重复、无关联话题的转换和文字游戏三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塞缪尔·贝克特 《等待戈多》 贝克特式语言 戏剧效果 荒诞
下载PDF
《等待戈多》:一种后理论状况的隐喻 被引量:3
18
作者 苏擘 闫红梅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51-54,共4页
萨缪尔·贝克特本是一位难以定位的作家,但是对其代表作《等待戈多》的评论,却出现惊人的一致性,尤其以"荒诞派戏剧"为甚,大有出于斯而又归于斯的阐释循环之势。这与作者初衷以及作品本来面貌相悖。若借用尼采以降,尤其... 萨缪尔·贝克特本是一位难以定位的作家,但是对其代表作《等待戈多》的评论,却出现惊人的一致性,尤其以"荒诞派戏剧"为甚,大有出于斯而又归于斯的阐释循环之势。这与作者初衷以及作品本来面貌相悖。若借用尼采以降,尤其是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及其后的批评理论视之,此剧无论从作者本人创作意图,还是作品情节、语言和人物方面,呈现出的是深刻的概念危机,是"重估一切价值"后的残垣断壁,是摆脱传统、逻各斯、理性、规范、逻辑、文明等一切宏大叙述后的自由之境,所以可被视为概念层面上的"后理论状况"的隐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诞派戏剧 萨缪尔·贝克特 《等待戈多》 后理论 概念危机
下载PDF
在写作中生成“不可感知”——评塞缪尔·贝克特的小说创作动机 被引量:2
19
作者 贾福生 高丽萍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6期44-47,共4页
借助于法国哲学家德勒兹和加塔里的“生成”概念 ,着重探索爱尔兰小说家和剧作家塞缪尔·贝克特在小说创作方面的主观追求 ,认为他借助于“反”小说的创作形式和写作过程来传递自己的哲学理念 ,即对所谓虚空的“真实”的追求 ,在写... 借助于法国哲学家德勒兹和加塔里的“生成”概念 ,着重探索爱尔兰小说家和剧作家塞缪尔·贝克特在小说创作方面的主观追求 ,认为他借助于“反”小说的创作形式和写作过程来传递自己的哲学理念 ,即对所谓虚空的“真实”的追求 ,在写作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塞缪尔·贝克特 写作 生成 虚空
下载PDF
从《等待戈多》看荒诞派戏剧的反戏剧特征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燕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4期85-87,共3页
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法国的荒诞派戏剧彻底颠覆了传统的戏剧观念。塞缪尔.贝克特的《等待戈多》被视为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之作,它集中体现了荒诞派戏剧的艺术特色。回顾了荒诞派戏剧产生的社会原因及历史文化背景,通过简要分析《等待戈多》... 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法国的荒诞派戏剧彻底颠覆了传统的戏剧观念。塞缪尔.贝克特的《等待戈多》被视为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之作,它集中体现了荒诞派戏剧的艺术特色。回顾了荒诞派戏剧产生的社会原因及历史文化背景,通过简要分析《等待戈多》,探讨了荒诞派戏剧在主题、情节、语言、人物方面对传统戏剧表现方式的反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诞派戏剧 贝克特 等待戈多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