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5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丹参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及质量标志物的预测分析 被引量:187
1
作者 单晓晓 洪帮振 +6 位作者 刘洁 王国凯 陈卫东 俞年军 彭代银 王雷 张彩云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1期5496-5511,共16页
丹参是一味活血化瘀、凉血消痈的传统中药,具有改善微循环、扩张血管、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抗炎、抗肿瘤、降血压、降血脂等多种作用。随着研究的深入,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的开发备受关注。该文对丹参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 丹参是一味活血化瘀、凉血消痈的传统中药,具有改善微循环、扩张血管、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抗炎、抗肿瘤、降血压、降血脂等多种作用。随着研究的深入,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的开发备受关注。该文对丹参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的研究近况进行综述,并根据中药质量标志物(Q-marker)的概念,从质量传递与溯源、成分与药效关联、成分可预测性以及复方配伍环境等几个方面对丹参的质量标志物进行预测分析,为丹参及其制剂的质量把控提供了科学的选择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 质量标志物 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 临床应用 质量控制
原文传递
丹参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其质量标志物(Q-Marker)的预测分析 被引量:145
2
作者 冯科冉 李伟霞 +6 位作者 王晓艳 吴娅丽 张辉 刘现磊 陈毓龙 李琨 唐进法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609-618,共10页
丹参因含丹参酮类、丹酚酸类、挥发油类、多糖类和含氮化合物等化学成分,具有抗凝血、抗炎、抗氧化、抗纤维化、抗肿瘤、保护脏器的作用,并在中药复方配伍和相关制剂中成为常用中药。在丹参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的基础上,从成分特有性、... 丹参因含丹参酮类、丹酚酸类、挥发油类、多糖类和含氮化合物等化学成分,具有抗凝血、抗炎、抗氧化、抗纤维化、抗肿瘤、保护脏器的作用,并在中药复方配伍和相关制剂中成为常用中药。在丹参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的基础上,从成分特有性、有效性、可测性、可入血成分及网络药理学预测5个不同角度对丹参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Q-Marker)进行分析预测,建议将6种酚酸类(丹参素、原儿茶醛、迷迭香酸、紫草酸、丹酚酸A和丹酚酸B)和4种丹参酮类(二氢丹参酮Ⅰ、隐丹参酮、丹参酮Ⅰ和丹参酮ⅡA)作为丹参Q-Marker的选择参考,以期为解决丹参质量问题建立更加科学的质量评价体系,为制定高水平的质量标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 质量标志物 丹参素 原儿茶醛 迷迭香酸 紫草酸 丹酚酸 二氢丹参酮I 隐丹参酮 丹参酮 抗凝血 抗炎 抗氧化
原文传递
丹参红花配伍研究进展 被引量:93
3
作者 高丽娜 崔元璐 +1 位作者 延阔 邱超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71-679,共9页
丹参和红花是近代中药方剂中的常见药对配伍,两药均为活血化瘀常用药,历经几百年临床用药的验证,沿用至今,经久不衰。目前,已有很多上市的丹参红花配伍使用的中成药制剂。综述了丹参红花复方制剂、药对配伍和组分配伍的研究现状,阐明丹... 丹参和红花是近代中药方剂中的常见药对配伍,两药均为活血化瘀常用药,历经几百年临床用药的验证,沿用至今,经久不衰。目前,已有很多上市的丹参红花配伍使用的中成药制剂。综述了丹参红花复方制剂、药对配伍和组分配伍的研究现状,阐明丹参红花配伍前后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药效物质基础以及药动学研究进展,并指明其配伍使用的科学性和必要性,为丹参红花配伍的深入研究与现代制剂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 红花 配伍 药对 药效物质基础
原文传递
中药丹参的现代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78
4
作者 马晓晶 杨健 +3 位作者 马桂荣 曾雯 郭娟 马莹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9期5131-5139,共9页
中药现代化是中医药的重要发展方向,从基础研究着手对中药进行深入探索,对了解中药及其活性成分的作用机制及中药制剂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丹参是我国常用的大宗中药材之一,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其研究广受国... 中药现代化是中医药的重要发展方向,从基础研究着手对中药进行深入探索,对了解中药及其活性成分的作用机制及中药制剂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丹参是我国常用的大宗中药材之一,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其研究广受国内外关注。随着化学分析仪器和测序技术的不断升级、网络药理学和合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多种现代化研究手段被应用于丹参的相关研究中。学者们分别利用化学成分分析手段系统研究了丹参的主要活性成分、利用现代化药理学研究手段探究了丹参药效活性成分的作用机制、利用组学分析及分子生药学手段研究了活性成分合成调控机制及合成生物学应用等,并对丹参临床制剂展开了应用研究。该文系统地总结了丹参及其活性成分相关的现代化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丹参活性成分的药理作用、制剂研究、生物合成及调控机制研究,相关研究的现代化技术手段和研究思路具有一定的普适性,期望能够进一步发挥丹参在中药研究中的模式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 合成生物学 丹参基因组 丹参酮 丹酚酸
原文传递
基于系统中药学的丹参活血化瘀功效标志物研究 被引量:52
5
作者 马婧 陈茜 +3 位作者 边亚倩 陈紫军 乔延江 张燕玲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4期3259-3265,共7页
活血化瘀中药在临床上应用广泛,然而由于中药成分的多样性与人体相互作用的复杂性,难以应用传统质控成分表征其整体功效。系统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功效的有效手段,体现了整体论与还原论的辨证统一。丹参为活血化瘀的常用中药,该研究基于系... 活血化瘀中药在临床上应用广泛,然而由于中药成分的多样性与人体相互作用的复杂性,难以应用传统质控成分表征其整体功效。系统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功效的有效手段,体现了整体论与还原论的辨证统一。丹参为活血化瘀的常用中药,该研究基于系统中药学的理论,构建了"功效-药理药效-靶点-成分"多维网络,探讨了丹参活血化瘀功效标志物的发现。首先,对活血化瘀功效系统进行研究,基于中药功效-药理数据库获得了活血化瘀功效(功能)相关性最大的药理药效(边界),然后应用DrugBank数据库获得相应药理作用的药物靶标集(结构),运用STRING数据库构建活血化瘀相关靶标的蛋白-蛋白互作网络(关系),通过评价靶点拓扑参数筛选网络中的关键靶点(元素)。最后基于分子对接进行丹参酚酸类及丹参酮类成分辨识,预测丹参活血化瘀功效标志物。该研究结果表明丹参活血化瘀功效的潜在标志物为丹酚酸B、丹酚酸A、丹参酮Ⅱ_A、丹参酮Ⅰ,其中,丹酚酸B、丹酚酸A、丹参酮Ⅱ_A已有文献报道其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相关的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保护心脑血管等药理药效。该研究基于系统中药学,初步探讨了丹参活血化瘀功效标志物,为功效标志物的发现提供了研究方法,为中药整体质量控制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中药学 功效标志物 活血化瘀 丹参
原文传递
基于数据挖掘的治疗肺纤维化中药用药规律分析 被引量:38
6
作者 马林纳 王瑞 苗明三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406-1411,共6页
对治疗肺纤维化中药用药规律进行挖掘,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肺纤维化的中药防治提供参考。以"肺纤维化"为主题检索符合标准的文献,使用Excel2013、SPSS Statistics23.0软件进行关联规则分析。频数分析发现,在符合筛... 对治疗肺纤维化中药用药规律进行挖掘,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肺纤维化的中药防治提供参考。以"肺纤维化"为主题检索符合标准的文献,使用Excel2013、SPSS Statistics23.0软件进行关联规则分析。频数分析发现,在符合筛选标准的临床治疗文献中,单味中药黄芪(148次,45.82%)、甘草(124次,38.39%)和丹参(102次,31.58%)出现频率最高;在性味统计中,温(10次,50.00%)、平(6次,30.00%)最为常见;性味归经中脾(11次,25.58%)、肺(10次,23.26%)、甘(11次,36.67%)最多;关联规则分析中得到高频关联强度中药组合6组。数据分析所得高频、高关联中药组合功效以健脾益气、温补脾肺为主,可用于阻止COVID-19初期患者向危重症期发展、预防恢复期患者因免疫力低下再次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肺纤维化 中药 数据挖掘 黄芪 甘草 丹参
原文传递
丹参对糖尿病肾损伤大鼠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37
7
作者 蔡红蝶 宿树兰 +1 位作者 郭建明 段金廒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26-435,共10页
该研究旨在评价丹参根与根茎和茎叶对糖尿病肾损伤大鼠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影响。采用高糖高脂饲料、5%葡萄糖水、30 mg·kg-1链脲佐菌素(streptozocin,STZ)腹腔注射建立糖尿病肾损伤模型,随机分组:正常组,模型组,厄贝沙坦对照组,黄葵... 该研究旨在评价丹参根与根茎和茎叶对糖尿病肾损伤大鼠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影响。采用高糖高脂饲料、5%葡萄糖水、30 mg·kg-1链脲佐菌素(streptozocin,STZ)腹腔注射建立糖尿病肾损伤模型,随机分组:正常组,模型组,厄贝沙坦对照组,黄葵胶囊对照组,丹参根与根茎及丹参茎叶低、中、高剂量给药组。给药2周后,收集各组大鼠粪便,采用16S rRNA技术分析粪便中肠道菌群的多样性。结果发现,模型组肾小管上皮空泡变性、肾间质大量炎细胞浸润,各给药组可见少量炎细胞浸润,厄贝沙坦组、黄葵胶囊组、丹参根与根茎水提物高剂量组及丹参根与根茎醇提物高剂量组大鼠肾脏结构接近正常组。模型组肠道菌群多样性及结构与正常组存在显著差异,各组药物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糖尿病肾损伤大鼠粪便菌群多样性,以丹参根与根茎水提物高剂量组最为明显。糖尿病肾损伤模型组大鼠粪便中纲、目、科、属分类水平上均发现差异菌群。在科及属分类的菌群中,双歧杆菌属、Turicibacter、消化链球菌科、脱硫弧菌属、SMB53在糖尿病肾损伤模型组呈现上调趋势,乳酸杆菌属、梭菌属、理研菌科、瘤胃菌科在模型组呈现下调趋势。各组药物能不同程度地改善以上肠道菌群在模型组中的相对丰度。该实验研究结果为丹参的资源化利用及进一步开发提供了有利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唇形科 丹参 糖尿病肾损伤 肠道菌群 16S rRNA技术
原文传递
丹参化学成分抗纤维化药理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36
8
作者 孙宁远 朱雪林 陈君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2期201-208,共8页
纤维化是以成纤维细胞活化与细胞外基质异常增多和过度沉积为特征的病理过程,可发生于多种器官,持续进展可致器官结构破坏和功能减退乃至衰竭,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由于纤维化病理机制的复杂性,目前临床上仍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中... 纤维化是以成纤维细胞活化与细胞外基质异常增多和过度沉积为特征的病理过程,可发生于多种器官,持续进展可致器官结构破坏和功能减退乃至衰竭,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由于纤维化病理机制的复杂性,目前临床上仍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中药丹参为唇形科植物丹参的干燥根及根茎,是常用的活血化瘀药。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丹参中的丹参酮类和丹酚酸类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抑制胶原纤维产生和促进纤维蛋白降解、抑制细胞增殖等多方面作用,在防治组织器官纤维化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该文结合最新研究进展,对丹参中主要成分的抗纤维化药效和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丹参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 化学成分 抗纤维化
原文传递
一测多评法测定丹参中4种丹参酮类成分 被引量:34
9
作者 蓝天凤 王晓 +3 位作者 王岱杰 王亮 刘青 于宗渊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2420-2423,共4页
目的建立测定丹参中4种丹参酮类成分的一测多评法。方法采用HPLC法,以丹参酮IIA为对照品,外标法测定其在丹参中的量,同时测定丹参酮IIA与丹参酮I、隐丹参酮、二氢丹参酮的相对校正因子,用获得的相对校正因子计算后3种成分的量,实现一测... 目的建立测定丹参中4种丹参酮类成分的一测多评法。方法采用HPLC法,以丹参酮IIA为对照品,外标法测定其在丹参中的量,同时测定丹参酮IIA与丹参酮I、隐丹参酮、二氢丹参酮的相对校正因子,用获得的相对校正因子计算后3种成分的量,实现一测多评;用外标法测定丹参中丹参酮I、隐丹参酮和二氢丹参酮的量,比较其与采用相对校正因子计算值之间的差异。结果各相对校正因子重现性良好;各成分采用相对校正因子计算的量值与外标法测定值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一测多评法在丹参中4种丹参酮类成分的测定中具有适用性和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 丹参酮 一测多评法 相对校正因子 外标法
原文传递
“丹参-三七”药对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探讨 被引量:33
10
作者 师帅 胡元会 +2 位作者 吴华芹 邱志凌 汪九重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8期192-197,共6页
目的:探讨"丹参-三七"药对的物质基础,预测其作用方向。方法:在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检索"丹参"和"三七"所有的分子、靶点和相关疾病,使用cytoscape 3.2.1软件构建"活性成分-作用靶点"和"作用靶点-相关疾病"的... 目的:探讨"丹参-三七"药对的物质基础,预测其作用方向。方法:在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检索"丹参"和"三七"所有的分子、靶点和相关疾病,使用cytoscape 3.2.1软件构建"活性成分-作用靶点"和"作用靶点-相关疾病"的网络模型,对药对物质基础和机制进行预测和研究。结果:通过口服利用度(oral bioavailability,OB)和类药性(drug-likeness,DL)筛选得到73个活性成分,145个靶点和325中相关疾病。自由度(degree)值较高的活性成分有槲皮素(87),β-谷固醇(51)和1,2,5,6-四氢丹参酮(46)等,degree值较高的靶点有雌激素受体(63),雄激素受体(59),前列腺素G/H合成酶2(56)等,Degree值较高的疾病有癌(16),肺转移性骨肉瘤(12),心血管疾病(10),乳腺癌(9)和胰腺癌(9)等。结论:该文对"丹参-三七"药对的物质基础和机制进行初步预测,为更深层次的研究和临床提供思考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 三七 网络药理学 药对作用机制
原文传递
丹参干预肿瘤和缺血性疾病血管生成研究进展 被引量:30
11
作者 王爱云 陶丽 +3 位作者 陆茵 林依平 陈文星 周梁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399-1404,共6页
血管异常增生的疾病如肿瘤治疗要抗血管生成,而缺血性疾病的治疗要促血管生成。肿瘤与缺血后新生血管主要区别在于血管的成熟度和稳定性不同,而血管生成是个复杂的过程。活血化瘀代表中药丹参普遍应用于肿瘤和缺血性疾病。综述近年来对... 血管异常增生的疾病如肿瘤治疗要抗血管生成,而缺血性疾病的治疗要促血管生成。肿瘤与缺血后新生血管主要区别在于血管的成熟度和稳定性不同,而血管生成是个复杂的过程。活血化瘀代表中药丹参普遍应用于肿瘤和缺血性疾病。综述近年来对丹参及其水溶性和脂溶性成分影响血管生成的研究进展,丹参各种成分表现出抗血管生成和促血管生成双重调控作用。丹参对血管生成表现出的调控效应可能与实验条件的不同,丹参成分的多样性,血管生成的复杂性,以及不同病理状态下体内分布的差异有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 血管生成 肿瘤 缺血性疾病 丹参素 丹酚酸B 丹参酮
原文传递
黄芪和丹参提取物配伍对大鼠心肌梗死后心肌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29
12
作者 杨雷 毛秉豫 +3 位作者 徐国昌 叶松山 卞华 曾小涛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75-179,共5页
目的:探讨黄芪和丹参提取物配伍对心肌梗死大鼠心肌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方法:成功构建大鼠心梗模型后,随机分为模型组、黄芪组、丹参组、黄芪-丹参配伍组,每组8只大鼠,另设假手术组8只。术后48 h,黄芪、丹参及黄芪-丹参配伍组大鼠,均按... 目的:探讨黄芪和丹参提取物配伍对心肌梗死大鼠心肌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方法:成功构建大鼠心梗模型后,随机分为模型组、黄芪组、丹参组、黄芪-丹参配伍组,每组8只大鼠,另设假手术组8只。术后48 h,黄芪、丹参及黄芪-丹参配伍组大鼠,均按20 mg·kg-1灌胃,其中黄芪-丹参配伍组,黄芪、丹参提取物按照1∶1配伍;对照组和假手术组给予生理盐水20 mL·kg-1灌胃。8周后测定大鼠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应用HE染色分析左心室心肌细胞组织形态学变化;采用Masson染色法检测左心室心肌胶原纤维;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左心室心肌组织蛋白激酶D1(PKD1)的表达情况。结果:血流动力学检测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假手术组、黄芪组-丹参组及黄芪丹参配伍组心脏左室收缩压(LVSP)、左室内压曲线最大上升和下降速率(±dp/dt)均显著升高(P<0.01),左室舒张末压(LVEDP)均显著降低(P<0.01),与丹参组相比,黄芪丹参配伍组LVSP,±dp/dt均明显升高(P<0.05)。HE染色分析,模型大鼠心肌细胞坏死严重,成纤维细胞增多,伴有炎症细胞浸润;黄芪、丹参单体组,细胞形态略显模糊,核肥大,成纤维细胞轻度增生,炎症细胞减少;黄芪-丹参配伍组细胞形态较清晰,成纤维细胞和炎症细胞少见。Masson染色结果表明,模型组大鼠心肌以胶原组织为主,各治疗组大鼠以红色心肌组织为主,间杂以胶原组织。免疫组化分析表明,模型组心肌组织胞浆中PKD1蛋白的表达极其明显(P<0.01);和模型组相比,黄芪-丹参组心肌组织胞浆中PKD1蛋白的表达明显下调(P<0.01),但仍清晰可见;和黄芪、丹参单体组相比,黄芪-丹参配伍组心肌组织胞浆中PKD1蛋白的表达进一步下调(P<0.05)。结论:黄芪-丹参配伍可明显改善心肌梗死后异常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及组织的病理学病变,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心肌组织PKD1蛋白的表达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 丹参 配伍 心肌梗死 蛋白激酶D
原文传递
丹参和三七的配伍研究概况 被引量:27
13
作者 郑琴 彭常春 +1 位作者 沈美兰 杨明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83-86,共4页
总结了近年来丹参、三七及其有效组分配伍的研究进展,归纳分析了丹参与三七的不同配伍形式对有效成分的提取率、稳定性、药理作用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两药配伍存在一定的协同作用,且不同比例配伍的相互作用存在着显著差异性。
关键词 丹参 三七 有效组分 配伍 药理药效
原文传递
杭白菊、当归、丹参提取液抑制黄褐斑形成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28
14
作者 应军 倪庆纯 +4 位作者 杨威 黄远铿 郭健敏 肖百全 张志妮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958-962,共5页
目的观察杭白菊、当归、丹参提取液对im黄体酮及紫外(UV)照射导致的黄褐斑小鼠模型的抗氧化与抗黄褐斑形成作用。方法将小鼠随机分成对照组、模型组、维生素C组、杭白菊组、当归组、丹参组共6组。采用im黄体酮及辅助UV照射方法建立黄褐... 目的观察杭白菊、当归、丹参提取液对im黄体酮及紫外(UV)照射导致的黄褐斑小鼠模型的抗氧化与抗黄褐斑形成作用。方法将小鼠随机分成对照组、模型组、维生素C组、杭白菊组、当归组、丹参组共6组。采用im黄体酮及辅助UV照射方法建立黄褐斑小鼠模型。测定各组肝脏及皮肤组织中的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酪氨酸酶(TYR)活性与总抗氧化能力(T-AOC),以及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肝脏脂褐质水平,并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皮肤病理学检查。结果杭白菊、当归、丹参提取液显著增强黄褐斑小鼠肝脏和皮肤中GSH-Px、SOD活性,降低MDA水平,抑制TYR增加,使黑素细胞(MC)生成减少,抑制黑色素合成,从而减轻皮肤色素沉着。结论杭白菊、当归、丹参提取液有一定的防治黄褐斑的功效,其作用与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抑制TYR活性,减少黑色素的合成以及改善机体的血液流变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杭白菊 当归 丹参 黄褐斑 抗氧化 酪氨酸酶 黑色素
原文传递
丹参有效成分在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26
15
作者 姚欣卉 肖洪彬 +1 位作者 卞敬琦 牛雯颖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209-218,共10页
糖尿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长期代谢紊乱可引起多系统损害,导致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组织器官慢性进行性病变,功能减退及衰竭,是糖尿病后期多系统并发症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低不良反应风险和新的治疗策略仍... 糖尿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长期代谢紊乱可引起多系统损害,导致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组织器官慢性进行性病变,功能减退及衰竭,是糖尿病后期多系统并发症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低不良反应风险和新的治疗策略仍然是糖尿病临床治疗有待开发的领域。丹参是传统中医中常用的草药之一,主要功效为活血祛瘀,近年来人们发现丹参在降血糖及联合治疗糖尿病并发症方面有良好的表现,数据挖掘信息也表明活血化瘀药已经成为临床治疗糖尿病常用药味,而丹参使用频率更是排在首位,可见其疗效显著,而中药是复合成分、多靶点治疗,人们对其发挥治疗作用的有效成分愈加感兴趣并开展了广泛研究。文章总结了近年来实验验证的丹参提取物及其成分(丹参酮A,丹参酮B,丹参酮ⅡA,丹参酮Ⅰ,原儿茶醛,多糖,总多酚酸)在各种糖尿病模型中具有改善糖脂代谢,提升糖尿病患者心脏功能,缓解糖尿病引起的运动和感觉神经功能缺陷,预防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发生,恢复糖尿病合并的肝,肾结构和功能损伤,帮助胰岛抵抗高糖诱导的萎缩空泡化的潜力,其可能通过抑制高血糖导致血管损伤与多元醇途径激活、减少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形成增加、抑制蛋白激酶C途径激活及己糖胺通路激活、缓解高血糖时线粒体电子传递链过氧化物产生过量引起氧化应激从而发挥治疗作用,为临床应用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 有效成分 糖尿病 实验研究 糖尿病并发症 作用机制
原文传递
基于药性组合的丹参和红花的性效关系研究 被引量:25
16
作者 候宁 吴东雪 +3 位作者 刘敏 李晶 张燕玲 乔延江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24-228,共5页
丹参和红花为活血化瘀药的常用药,但因其四气、五味的不同,二者功效大不相同。该研究选取丹参、红花为研究载体,通过TCMD,TCMSP数据库和Ch EMBL数据库,获取2味中药的有效成分及成分作用靶点,应用STRING在线数据库获取各靶点相关的蛋白... 丹参和红花为活血化瘀药的常用药,但因其四气、五味的不同,二者功效大不相同。该研究选取丹参、红花为研究载体,通过TCMD,TCMSP数据库和Ch EMBL数据库,获取2味中药的有效成分及成分作用靶点,应用STRING在线数据库获取各靶点相关的蛋白互作信息导入Cytoscape平台,绘制蛋白互作网络并进行GO富集分析。结果表明,寒-苦药性组合蛋白互作网络特异性参与血管收缩生物过程,通过调节血管收缩从而发挥凉血消痈的功效;温-辛蛋白互作网络特异性参与血液凝固、脂质代谢、免疫调节过程,通过调节血液黏稠度、血脂异常、免疫炎症因子的分泌从而发挥祛瘀止痛的功效;心-肝经蛋白互作网络通过参与血液循环、磷脂酶代谢、肝脏脂质代谢等生物过程从而靶向作用于心脏、肝脏,发挥活血调经的功效。通过分析发现药理药效与药性研究具有一定特异性的联系,便于后续在该研究基础上进行药性的科学性与系统性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 红花 活血化瘀 药性组合 寒苦 温辛
原文传递
《中医方剂大辞典》含丹参、红花药对组方规律数据挖掘分析 被引量:24
17
作者 崔一然 刘欣 +2 位作者 申丹 杨洪军 唐仕欢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28-531,共4页
该研究基于《中医方剂大辞典》数据库,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提取含丹参、红花药对的方剂,运用软件的关联规则,改进的互信息法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丹参、红花药对用药规律。最终纳入方剂39首,涉及中药280味,使用频率除... 该研究基于《中医方剂大辞典》数据库,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提取含丹参、红花药对的方剂,运用软件的关联规则,改进的互信息法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丹参、红花药对用药规律。最终纳入方剂39首,涉及中药280味,使用频率除丹参、红花外最高的前5位中药依次为当归、川芎、香附、白芍、桃仁/生地黄。经过聚类得到核心药物6组,分别为丹参-香附-红花,丹参-白芍-红花,丹参-当归-香附-红花,丹参-当归-白芍-红花,红花-丹参-白芍-当归,丹参-白芍-红花-当归。设支持度11(38.46%),置信度80%,共得到关联规则38组。提示丹参、红花常与活血、行气之品联用,主以妇科病、瘀血疼痛证、中风等为治疗病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 红花 药对 数据挖掘 组方规律 中医方剂大辞典 中医传承辅助平台
原文传递
基于UPLC-QTOF-MS技术分析不同产地丹参药材化学成分的差异 被引量:24
18
作者 屠燕 孙连娜 +4 位作者 董志颖 谈景福 陈为序 黄孟秋 邱实 《中药材》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337-1342,共6页
目的:分析不同产地丹参药材化学成分的差异,探讨不同环境对丹参化学成分合成积累的影响。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UPLC-QTOF-MS)测定不同产地丹参样品的质谱数据;原始数据经过MS-DIAL软件处理后,通过SIMCA-P 1... 目的:分析不同产地丹参药材化学成分的差异,探讨不同环境对丹参化学成分合成积累的影响。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UPLC-QTOF-MS)测定不同产地丹参样品的质谱数据;原始数据经过MS-DIAL软件处理后,通过SIMCA-P 14.1软件,依次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结合SPSS 22.0软件单向方差分析,筛选并鉴定不同产地丹参差异化学成分,同时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不同产地丹参样品的化学组成差异明显;初步筛选出144个离子,共鉴定出22个差异化学成分,含有酚酸类成分12个,丹参酮类成分10个,且22个差异化学成分呈现不同的变化规律。结论:该研究为丹参优势资源筛选以及丹参药材品质形成的机制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 不同产地 UPLC-QTOF-MS 化学成分
下载PDF
基于系统中药学的丹参组分功效研究 被引量:24
19
作者 任越 霍梦琪 +3 位作者 马婧 凤雯晴 乔延江 张燕玲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4期3251-3258,共8页
该研究旨在基于系统中药学的理论,利用文献挖掘、生物网络构建的技术,探讨建立丹参中2类代表性物质丹参酮类与丹酚酸类的功效系统,从中药功效系统的基本单元、基本单元间结构、关系、研究对象的边界、系统的功能展开中药功效系统研究,... 该研究旨在基于系统中药学的理论,利用文献挖掘、生物网络构建的技术,探讨建立丹参中2类代表性物质丹参酮类与丹酚酸类的功效系统,从中药功效系统的基本单元、基本单元间结构、关系、研究对象的边界、系统的功能展开中药功效系统研究,从而在分子层面阐释2类成分表征的整体功效。该研究运用文献挖掘收集了2类成分功效系统的元素,依据生物过程划定了功效系统的边界,依据KEGG中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构建了功效系统的结构,并从药理、药效和功效3个层次分析了功效系统的功能,揭示中药功效系统的科学内涵。丹参组分功效研究结果显示,丹酚酸类功效系统中作用靶点(元素)201个,靶点集(边界)划分为12类,依据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构建的通路网络(结构)12个;丹参酮类功效系统中作用靶点(元素)189个,靶点集(边界)划分为11类,依据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构建的通路网络(结构)11个。基于丹酚酸类与丹参酮类功效系统中元素、边界、关系、结构,对功效系统的功能辨识研究发现,二者在药理、药效层次上功能不同,但在功效层次上功能相同,均产生活血祛瘀、清心除烦、安神的功效。该研究基于系统中药学构建了丹参中2类组分的功效系统,建立了中药还原论与整体论的桥梁,从本质上阐释2类组分表征的整体功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中药学 丹参 丹参酮类 丹酚酸类 功效系统
原文传递
HPLC-TOF/MS分析丹参酒炙前后化学成分的变化 被引量:23
20
作者 吴鹏 李慧芬 +4 位作者 张学兰 崔伟亮 蒋海强 孟艳 王均秀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6-9,共4页
目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HPLC-TOF/MS)分析丹参酒炙前后主要化学成分的变化,为揭示丹参炮制原理及制定丹参饮片的质量标准提供参考。方法:HPLC分离采用Halo C18色谱柱(2.1 mm×100 mm,2.7μm),流动相乙腈... 目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HPLC-TOF/MS)分析丹参酒炙前后主要化学成分的变化,为揭示丹参炮制原理及制定丹参饮片的质量标准提供参考。方法:HPLC分离采用Halo C18色谱柱(2.1 mm×100 mm,2.7μm),流动相乙腈(A)-0.1%甲酸水溶液(B)梯度洗脱(0-3 min,0%-10%A;3-8 min,10%-40%A;8-25 min,40%-70%A;25-36 min,70%-100%A),流速0.25 m L·min^-1;质谱定性采用飞行时间质谱,ESI离子源,正离子模式下扫描,采用对照品定位、质谱数据、数据库匹配和文献参照对各离子峰进行归属,通过丹参酒炙前后离子峰数目和峰面积的比较,研究其化学成分变化。结果:生丹参和酒丹参中分别推测出中16,14种化合物。丹参酒炙后,紫草酸或丹酚酸H,丹参酮ⅡB色谱峰消失,隐丹参酮、丹参新醌乙、丹参酮ⅡA和丹参新酮的峰面积显著降低,二氢丹参酮Ⅰ和丹参酮Ⅰ的峰面积增加。结论:丹参酒炙后化学成分的种类和含量变化显著,部分丹参酮类和丹酚酸类成分产生质变或量变,推测丹参酒炙后活血祛瘀作用增强与所含成分转化成体内更易吸收的活性成分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 酒炙品 丹酚酸类 丹参酮类 丹参新酮 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