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03篇文章
< 1 2 4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X线、CT和MRI对比研究 被引量:73
1
作者 黄振国 张雪哲 +4 位作者 洪闻 王国春 周惠琼 卢昕 王武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040-1044,共5页
目的比较X线平片、CT和MRI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AS)骶髂关节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3例临床拟诊为AS的患者行骶髂关节X线平片和MR检查,MR平扫均包括骶髂关节斜冠状面T1WI、T2WI、短时反转恢复序列(STIR)、附加水激励的三维稳态... 目的比较X线平片、CT和MRI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AS)骶髂关节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3例临床拟诊为AS的患者行骶髂关节X线平片和MR检查,MR平扫均包括骶髂关节斜冠状面T1WI、T2WI、短时反转恢复序列(STIR)、附加水激励的三维稳态快速梯度回波序列(3D—BTFE—WATS),其中24例同时行脂肪抑制T1WI增强检查;25例患者同时行CT检查。分析患者的影像资料,应用)(2检验对X线平片、CT和MRI显示骨侵蚀破坏敏感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53例患者的106侧骶髂关节中,X线平片和MRI显示关节面下骨侵蚀病变分别为16侧和63侧;25例CT检查中显示26侧骶髂关节面下存在骨侵蚀破坏。CT和MRI显示骨侵蚀敏感度相近(Х^2=0.16,P〉0.05),两者均优于X线平片(Х^2值分别为14.44和17.36,P值均〈0.05),在所应用的MR序列中,3D—BTFE—WATS显示骨侵蚀破坏最佳。MRI除显示AS骶髂关节慢性骨结构改变外,显示骨髓水肿32例、滑膜增厚和(或)异常强化35例,脂肪沉积16例、韧带附着点炎15例、被膜炎9例和关节软骨破坏31例。结论MRI能发现X线平片和CT不能显示的骨髓水肿和滑膜炎等急性炎性改变,早期诊断价值优干X线平片和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炎 强直性 骶髂关节 磁共振成像 放射摄影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原文传递
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影像学分析(附24例骶髂关节平片、CT和MR影像对比观察) 被引量:47
2
作者 余卫 冯逢 +2 位作者 严洪珍 蒋明 王林辉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1期748-753,共6页
目的:旨在评估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骶髂关节炎的MR影像特征,并比较X线平片、CT和MR影像在诊断骶髂关节炎中的作用。材料与方法:搜集24例AS患者,分别行X线平片、CT和MRI检查。增强前MR扫描序列包括SET1... 目的:旨在评估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骶髂关节炎的MR影像特征,并比较X线平片、CT和MR影像在诊断骶髂关节炎中的作用。材料与方法:搜集24例AS患者,分别行X线平片、CT和MRI检查。增强前MR扫描序列包括SET1WI、FSET2WI和梯度回波的准T2WI(GRT2*WI)。增强后MR扫描序列参数与增强前SET1WI相同。另选9例志愿者,行MR平扫检查。结果:8例志愿者16个骶髂关节的T1WI和T2WI可直接显示正常骶髂关节软骨,表现为线形或点样的中等信号影。9例志愿者11个骶髂关节的骨髓内可见局灶性脂肪沉积。24例AS患者的42个骶髂关节可见软骨异常,表现为T1WI和T2WI上正常线形中等信号的软骨影像消失,代之以不规则增粗或扭曲样中等信号。分析表明:在骶髂关节炎的诊断方面,MR和CT明显优于X线平片(P<0.001)。结论:同X线片比较,虽CT和MRI均有助于AS骶髂关节炎的诊断,但MR影像可显示CT和X线所不能显示的软骨异常和骨髓内水肿改变;骨髓内脂肪沉积可属正常变异;扭曲样中等强度信号应视为软骨的异常征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 骶髂关节 CT 磁共振成像
原文传递
骶髂关节紊乱与腰椎间盘退变之间相关性的流行病学研究与生物力学分析 被引量:53
3
作者 师宁宁 沈国权 +1 位作者 何水勇 郭汝宝 《中国骨伤》 CAS 2014年第7期560-564,共5页
目的:研究骶髂关节紊乱与腰椎间盘退变之间的相关性,为慢性顽固性腰腿痛的防治提供一个新的认识理念和临床治疗途径。方法:自2009年8月至2010年10月,采用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研究129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L4.5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1例... 目的:研究骶髂关节紊乱与腰椎间盘退变之间的相关性,为慢性顽固性腰腿痛的防治提供一个新的认识理念和临床治疗途径。方法:自2009年8月至2010年10月,采用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研究129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L4.5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1例,男37例,女24例;年龄20~75岁;病程1~144个月。L5S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8例,男32例,女36例;年龄18~76岁;病程0.5~240个月。流行病学调查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症状与体征,以及腰椎与骨盆在X线片的表现形式。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计算骶髂关节紊乱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的危险度;单因素危险度估计对自变量进行筛选,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危险因素,并进行生物力学分析。结果:129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88例合并有骶髂关节紊乱,骶髂关节紊乱是腰椎间盘突出的危险因素之一(OR=4.61,P=0.00);61例L5S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47例合并骶髂关节紊乱,髂骨旋转移位引起的髂嵴不平为L4.,椎间盘突出症的高危险因素(OR=11.27,P=0.00);68例L5S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41例合并骶髂关节紊乱,骶骨倾斜移位引起的腰骶角异常为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高危险因素(OR=2.31,P=O.03)。结论:骶髂关节紊乱与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二联症,二者相互影响且有因果关系,任何一方的发生是另一方发生的原因和结果,共同存在于腰腿痛疾病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髂关节 椎间盘移位 流行病学研究 生物力学
下载PDF
CT与MRI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临床诊断中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51
4
作者 王善良 张超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6年第7期112-114,共3页
目的探究分析CT与MRI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期间收治的80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先后对其进行CT与MRI检查,观察并分析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结果。结果 MRI对强... 目的探究分析CT与MRI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期间收治的80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先后对其进行CT与MRI检查,观察并分析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结果。结果 MRI对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Ⅰ级、Ⅱ级的检出率均显著高于CT(P<0.05);MRI对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关节面侵蚀、关节面下骨质囊变、腰5骶1关节突病变、软组织肿胀的检出率均显著高于CT(P<0.05),但两种检查方法对关节面增生硬化、关节间隙下增宽或变窄、关节强直的检出率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结论 MRI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临床诊断中的检出率较CT高,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 MRI 强直性脊柱炎 骶髂关节
下载PDF
骶髂关节螺钉固定的钉道参数应用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44
5
作者 潘志军 洪华兴 +3 位作者 黄宗坚 陈欣 郑强 陈王震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25-128,共4页
目的 :为经S1椎弓根水平骶髂关节螺钉固定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对 2 2例骨盆标本进行研究 ,测量S1椎弓根宽和高 ,骶髂螺钉的进针点和进针方向 ,进针点至S1椎体对侧前皮质距离。确定进针点后 ,以 5具新鲜尸体对进针方法进行验证。结果 ... 目的 :为经S1椎弓根水平骶髂关节螺钉固定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对 2 2例骨盆标本进行研究 ,测量S1椎弓根宽和高 ,骶髂螺钉的进针点和进针方向 ,进针点至S1椎体对侧前皮质距离。确定进针点后 ,以 5具新鲜尸体对进针方法进行验证。结果 :S1椎弓根宽和高分别为 (2 7.7± 1.9)mm和 (2 0 .2± 2 .3 )mm ;螺钉进针点位于髂后下棘前方 (2 4.6± 2 .9)mm ,坐骨大切迹上方 (4 1.8± 3 .4)mm ;进针方向为垂直于髂骨翼后外侧面 ,然后向后侧倾斜 (7.7± 3 .8)° ,向尾端倾斜 (7.1± 2 .3 )° ;进针点至S1椎体对侧前皮质距离为 (86.5± 3 .8)mm。以此进针方法行 10枚螺钉固定 ,无螺钉穿出椎弓根。结论 :髂后下棘和坐骨大切迹恒定存在 ,变异小 ;螺钉进针点位于髂后下棘前方 2 5mm ,坐骨大切迹上方 40mm ;螺钉长 75mm ;进针方向为垂直于髂骨翼后外侧面 ,然后向后侧倾斜 5°~ 10° ,向尾端倾斜 5°~ 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髂关节 骶髂螺钉 进针点 应用解剖
下载PDF
强直性脊柱炎所致的骶髂关节炎MR影像学分析 被引量:38
6
作者 骆冬英 杜湘珂 +1 位作者 张桂青 孙英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52-154,共3页
目的 提高对强直性脊柱炎 (AS)患者骶髂关节炎的MR早期影像特征的认识。方法  15例AS患者MR扫描序列包括SET1WI、FSET2 WI及梯度回波T 1WI。结果  14例AS患者骶髂关节表现为T2 WI骨髓信号不等程度增高 ,T1WI及T2 WI示软骨信号增高或... 目的 提高对强直性脊柱炎 (AS)患者骶髂关节炎的MR早期影像特征的认识。方法  15例AS患者MR扫描序列包括SET1WI、FSET2 WI及梯度回波T 1WI。结果  14例AS患者骶髂关节表现为T2 WI骨髓信号不等程度增高 ,T1WI及T2 WI示软骨信号增高或减低 ,形态不规则 ,部分呈碎裂状 ,T 1WI可清楚显示软骨增粗大于5mm及破坏情况。结论 MRI能观察到骨髓水肿、软骨的异常改变及骨髓内脂脉沉积 ,可作为AS骶髂关节炎早期诊断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髂关节 强直性脊柱炎 磁共振成像 诊断
下载PDF
骶髂关节磁共振成像在强直性脊柱炎治疗随访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40
7
作者 孔庆聪 王晓红 +3 位作者 林云崖 邓星河 刘卫敏 单鸿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934-936,共3页
目的探讨MRI在骶髂关节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治疗随访中的作用。方法对临床确诊的27例AS患者行MR检查,经常规治疗半年后复查骶髂关节MRI,比较软骨线、软骨下骨板、关节旁骨髓水肿、脂肪沉积和关节异常强化的变化,并与临床、实验室检查... 目的探讨MRI在骶髂关节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治疗随访中的作用。方法对临床确诊的27例AS患者行MR检查,经常规治疗半年后复查骶髂关节MRI,比较软骨线、软骨下骨板、关节旁骨髓水肿、脂肪沉积和关节异常强化的变化,并与临床、实验室检查结果相对照,计算MRI与临床疗效评分在判定AS随访中的敏感度与特异度。结果27例AS患者治疗前,24例可见软骨线增粗、扭曲、中断;20例见软骨下骨板粗细不均、中断、凹凸不平;26例见关节旁骨髓水肿;15例见脂肪沉积;增强扫描27例均见骨髓内及关节囊、滑膜、关节韧带的异常强化。治疗后20例患者骶髂关节骨髓水肿不同程度减轻;19例患者强化程度减弱或消失。治疗后临床疗效判定为:显效/有效22例,无效5例;而MRI显示治疗显效和(或)有效20例;无效7例。与临床疗效评分比较,MRI诊断AS疗效判定的敏感度为90.91%,特异度为100%。结论骶髂关节MRI能直观地显示骶髂关节病变转归,在AS治疗随访中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炎 强直性 磁共振成像 骶髂关节
下载PDF
经皮骶髂螺钉内固定术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36
8
作者 阮默 徐达传 +2 位作者 汪新民 徐永清 汤逊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79-484,共6页
目的:为骶髂关节骨折脱位经皮螺丝钉固定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50块干燥成人骶骨及30个骨盆防腐标本,测量S1、S2侧突、侧块厚度等指标,观察骶髂关节周围神经血管分布,定位进针点;通过标本断层及正常骨盆CT片测量螺钉进针方向及深度。结... 目的:为骶髂关节骨折脱位经皮螺丝钉固定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50块干燥成人骶骨及30个骨盆防腐标本,测量S1、S2侧突、侧块厚度等指标,观察骶髂关节周围神经血管分布,定位进针点;通过标本断层及正常骨盆CT片测量螺钉进针方向及深度。结果:S1侧突高度为(22.1±4.6)mm,厚度为(27.8±3.1)mm,S2侧突高度为(13.4±3.6)mm,厚度为(20.9±2.2)mm。S1进针点位于髂前上棘-髂后上棘连线中后1/3交点附近,S2进针点位于髂结节-髂后上棘连线前4/5与后1/5交点附近。S1侧突中轴与矢状面夹角约为55°,S2则约为80°,S1侧突中轴与冠状面的夹角约为36°,S2则约为15°。结论:(1)S1侧突能容纳直径为6.5~7.0mm的螺丝钉2枚,S2侧突可容纳1枚。(2)S1侧突螺丝钉进针方向与矢状面夹角约为55°,与冠状面夹角约为36°;对S2则分别约为80°和15°。S1进针深度为68mm,S1为55mm。(3)经皮骶髂螺丝钉固定手术应严格限制在骨折精确复位的病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髂关节 骨盆 骶髂螺钉 应用解剖
下载PDF
X线CT和MRI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37
9
作者 俞咏梅 徐亮 +1 位作者 张锡龙 陈基明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3年第5期404-407,共4页
目的:比较X线平片、CT和MRI在强直性脊柱炎(AS)骶髂关节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60例临床拟诊为AS的患者行骶髂关节X线平片检查,其中36例行CT检查,45例行MRI检查,21例同时行CT、MRI检查。分析患者的影像资料,按临床早、中、晚期将36例... 目的:比较X线平片、CT和MRI在强直性脊柱炎(AS)骶髂关节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60例临床拟诊为AS的患者行骶髂关节X线平片检查,其中36例行CT检查,45例行MRI检查,21例同时行CT、MRI检查。分析患者的影像资料,按临床早、中、晚期将36例同时行X线平片和CT检查的患者进行比较。并与MRI显示的骨髓水肿、关节软骨破坏、关节面下脂肪沉积、关节面硬化、关节面下骨侵蚀破坏进行比较。结果:X线检查显示处于0级的关节有10个,CT检查显示有6个关节提高了级别(4个Ⅰ级,2个Ⅱ级);X线检查显示处于Ⅰ级的关节有10个,CT检查显示有4个提高了级别(3个Ⅱ级,1个Ⅲ级);X线检查处于Ⅱ级的关节有25个,有5个提高了级别;对于Ⅲ和Ⅳ级的诊断,两者诊断结果偏差不大。MRI除显示AS骶髂关节慢性骨结构改变外,同时显示X线平片和CT未能显示的骨髓水肿、关节软骨破坏和脂肪沉积。但MRI对关节面下骨侵蚀的敏感性不及CT,CT上21例显示了19例,而MRI仅显示了9例。结论:AS的骶髂关节病变影像诊断,X线平片检查最为基本,但反映的是中晚期病变情况;CT能较好地显示骨质病变情况;MRI可判断病变处于活动期与相对静止期,早期诊断价值优于X线平片和CT,并可对疗效进行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 骶髂关节 放射摄影术 体层摄影术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CT引导下骶髂关节注射治疗强直性脊柱炎 被引量:34
10
作者 张晓 戴冽 陈少琼 《风湿病学杂志》 CSCD 2000年第2期94-96,共3页
目的 研究骶髂关节注射治疗强直性脊柱炎 (AS)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在CT引导下 ,患者取俯卧位 ,将腰穿针插入骶髂关节注入得宝松 (1ml) /醋酸强的松龙 (5 0mg) +2 %普鲁卡因 2ml。结果  12例AS ,经骶髂关节注射后 ,10例有效 (显效 7... 目的 研究骶髂关节注射治疗强直性脊柱炎 (AS)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在CT引导下 ,患者取俯卧位 ,将腰穿针插入骶髂关节注入得宝松 (1ml) /醋酸强的松龙 (5 0mg) +2 %普鲁卡因 2ml。结果  12例AS ,经骶髂关节注射后 ,10例有效 (显效 7例 ,有效 3例 ) ,2例无效 ,总有效率 83% ,下背痛程度越重、本次发作时间越长及对NSAIDs反应越差 ,疗效越好。结论 骶髂关节注射治疗AS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近期 (3~ 6个月 )疗效肯定 ,选择合适的患者疗效将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髂关节 强直性脊柱炎 注射疗法 CT引导
原文传递
骨盆骨折骶髂关节分离前路钢板固定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32
11
作者 张奉琪 潘进社 +3 位作者 张英泽 彭阿钦 李亚洲 王慧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20-121,共2页
目的 :为骨盆骨折骶髂关节分离行前路钢板固定时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2 0具尸体骨盆解剖观测骶骨翼大小及骶丛的位置。结果 :骶丛距骶骨翼边缘距离 (左右平均距离 )分别为 :上缘 :L4(19.1±1.5 )mm ,L5(2 4.5± 1.4)mm ,中点 ... 目的 :为骨盆骨折骶髂关节分离行前路钢板固定时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2 0具尸体骨盆解剖观测骶骨翼大小及骶丛的位置。结果 :骶丛距骶骨翼边缘距离 (左右平均距离 )分别为 :上缘 :L4(19.1±1.5 )mm ,L5(2 4.5± 1.4)mm ,中点 :L4(17.2± 1.8)mm ,L5(2 0 .1± 1.4)mm ,下缘 :L4(13 .9± 2 .9)mm ,L5(15 .2± 1.6)mm。L4神经位于骶丛外缘。结论 :骶髂关节分离前路钢板固定时L4神经根易受损伤 ,安全放置钢板的位置是骶骨翼中上部 ,距骶骨翼边缘 2 0mm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骨折 骶髂关节 内固定 骶丛
下载PDF
不同体位骶髂关节面应力分布的三维有限元分析研究 被引量:23
12
作者 钱齐荣 贾连顺 +2 位作者 周伟明 黄本才 丁祖泉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73-176,共4页
目的以三维有限元的方法研究日常活动中最常见的直立体位下骶髂关节面的应力分布,探讨与之相关疾病的生物力学病理基础与机制。方法以骶髂关节与骨盆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坐位、双腿站立位、单腿站立位,计算在三种体位下骶髂关节面应... 目的以三维有限元的方法研究日常活动中最常见的直立体位下骶髂关节面的应力分布,探讨与之相关疾病的生物力学病理基础与机制。方法以骶髂关节与骨盆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坐位、双腿站立位、单腿站立位,计算在三种体位下骶髂关节面应力的分布。结果比较在不同体位时骶髂关节面的应力分布:(1)坐位与双腿站立位时骶髂关节面的应力分布的规律相似,坐位时应力较小,分布更均匀。(2)单腿和双腿站立位时骶髂关节面的应力分布差异显著。单腿站立位时的应力值大于双腿站立位,尤其是在关节面的前后缘。双腿站立位的最大应力值在关节的前下缘,而单腿站立位时的最大应力值在关节面的前上缘和关节面的中下部的后缘。结论坐位时骶髂关书面应力较小,分布均匀,利于保护骶髂关节,减少病损和延缓退变的发生。而在单腿站立位时整个关书面的应力值显著增加,应力值的峰值也急剧增加,因而也显著地增加了病损的可能性。因此除了活动与工作需要外,应尽量少采取单腿站立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骼关节 计算机模拟 生物力学 骨盆
原文传递
骶髂关节强直性脊柱炎的CT诊断价值 被引量:27
13
作者 孟家晓 沈君 +1 位作者 梁碧玲 赵继泉 《中国CT和MRI杂志》 2004年第2期46-48,共3页
目的 回顾性分析强直性脊柱炎 的骶髂关节CT表现,评价CT诊断的价值。方法 分析36例临床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的骶髂关节的CT征象,进行分级,并与临床分期对照。结果 临床早期CTⅠ-Ⅱ级表现骶髂关节的面呈对称性或不对称受累,关节面毛糙、... 目的 回顾性分析强直性脊柱炎 的骶髂关节CT表现,评价CT诊断的价值。方法 分析36例临床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的骶髂关节的CT征象,进行分级,并与临床分期对照。结果 临床早期CTⅠ-Ⅱ级表现骶髂关节的面呈对称性或不对称受累,关节面毛糙、皮质白线消失,骨关节面皮质中断,关节面下小囊变。临床中期即CTⅢ,表现为骶髂关节面局呈锯齿状或毛刷样改变,关节面下小囊状骨质破坏及其周围增生硬化,关节间隙假性增宽或不规则狭窄,关节间隙内含气征。晚期即CTⅣ级为临床稳定期,可见韧带钙化,关节骨性强直和关节间隙消失,明显骨质疏松,为临床稳定期。结论 CT能够清晰显示骶髂关节的细微结构,作出正确的分级诊断,为临床分期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髂关节 强直性脊柱炎 CT检查 诊断 临床分期
下载PDF
骶髂关节炎磁共振检查意义初探 被引量:26
14
作者 刘源 曾庆馀 +3 位作者 肖壮伟 王庆文 陈肃标 周修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3期178-182,I002,共6页
目的 探讨骶髂关节 (SIJ)炎磁共振 (MRI)检查的意义。方法 强直性脊柱炎 (AS)12例 ,未分化脊柱关节病 (uSpA) 7例 ,作X线平片、CT和MRI检查。其中 14例作动态MRI增强 ,11例作CT导引经皮穿刺活检。 8例正常志愿者作MRI平扫和动态MRI增... 目的 探讨骶髂关节 (SIJ)炎磁共振 (MRI)检查的意义。方法 强直性脊柱炎 (AS)12例 ,未分化脊柱关节病 (uSpA) 7例 ,作X线平片、CT和MRI检查。其中 14例作动态MRI增强 ,11例作CT导引经皮穿刺活检。 8例正常志愿者作MRI平扫和动态MRI增强。结果 CT和MRI对Ⅲ、Ⅳ级SIJ炎的判断基本一致 ,对 0~Ⅱ级的判断二者相差较大。SIJ关节区的强化与组织炎症细胞的检出相关。关节旁骨髓水肿仅见于SIJ炎 ,也与SIJ的强化及组织炎症相关。结论 MRI通过增强 (动态 )、关节旁水肿等表现 ,推断Ⅱ、Ⅲ级SIJ的炎性活动程度 ,明确 0级、Ⅰ级SIJ炎的诊断 ,了解Ⅳ级SIJ是否存在炎症活动 ,对SIJ炎的早期诊断和病情活动性判定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髂关节 磁共振成像 MRI 诊断 骶髂关节炎
原文传递
骶髂关节解剖特点与X线表现的分析 被引量:29
15
作者 黄永火 孙向前 +2 位作者 欧阳祖彬 戚警吾 周庭勇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1年第4期372-374,共3页
目的 探讨骶髂关节解剖特点与X线表现的相关性。方法 对 12具尸体的骶髂关节进行了详细解剖和观察 ,并对尸体 2 4个和活体 2 0 0个骶髂关节的X线表现进行了测量和分析。结果 尸解结果表明每个人骶髂关节软骨的厚薄、大小和关节间隙... 目的 探讨骶髂关节解剖特点与X线表现的相关性。方法 对 12具尸体的骶髂关节进行了详细解剖和观察 ,并对尸体 2 4个和活体 2 0 0个骶髂关节的X线表现进行了测量和分析。结果 尸解结果表明每个人骶髂关节软骨的厚薄、大小和关节间隙的宽度或形状都不一样。结论 通过骶髂关节解剖特点与X线表现的对照。进一步提高了诊断骶髂关节病变的正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尸体解剖 骶髂关节 X线表现
下载PDF
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CT与MRI诊断比较 被引量:29
16
作者 陈超 徐凯 +2 位作者 郑燕 尹燕 张秀莉 《CT理论与应用研究(中英文)》 2012年第3期557-562,共6页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影像学特征,并比较CT和MRI检查在诊断骶髂关节病变方面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经临床证实的AS患者骶髂关节CT及MRI表现特点,根据CT及MRI征象进行分级,对其分级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病变...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影像学特征,并比较CT和MRI检查在诊断骶髂关节病变方面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经临床证实的AS患者骶髂关节CT及MRI表现特点,根据CT及MRI征象进行分级,对其分级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病变主要累及髂骨侧,对于I级病变,MRI较CT发现更多病灶,两者检出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Ⅱ级以上病变两者检出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CT对于骨质侵蚀及骨质硬化检出率比MRI高(P均<0.05)。结论:CT对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分级较准确,而MR则可做出早期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 骶髂关节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骶髂关节紊乱在X线片上的表现形式和临床意义 被引量:29
17
作者 师宁宁 沈国权 +1 位作者 何水勇 郭汝宝 《中国骨伤》 CAS 2013年第2期102-106,共5页
目的:研究骶髂关节紊乱在X线片上的表现形式和临床意义,为推拿手法治疗骶髂关节紊乱提供临床诊断依据。方法:自2009年7月至2011年3月,选取104例骶髂关节紊乱的患者,其中男64例,女40例;年龄18~81岁,平均(45.39±1.30)岁;病程1~144... 目的:研究骶髂关节紊乱在X线片上的表现形式和临床意义,为推拿手法治疗骶髂关节紊乱提供临床诊断依据。方法:自2009年7月至2011年3月,选取104例骶髂关节紊乱的患者,其中男64例,女40例;年龄18~81岁,平均(45.39±1.30)岁;病程1~144个月,平均(12.64±2.19)个月。拍摄患者的骨盆平片104张,腰椎侧位片97张。在腰椎侧位片测量骶骨的水平角(腰骶角),骨盆平片上测量两侧髂嵴的垂直距离(髂嵴差),髋骨内侧缘与外侧缘之间的距离(髋骨宽),骶嵴连线与垂直轴线的夹角(骶嵴左右偏移度)。结果:两侧髂嵴差的均值为(10.34±0.73)mm,髋骨宽度差的均值为(6.73±1.01)mm;髂嵴差的均值较大(P<0.01),髋骨不等宽出现的频率较高(P<0.01)。腰骶角异常的均值是(7.29±1.86)°,骶嵴左右偏移度的均值是(3.18±0.47)°;腰骶角异常的均值较大(P<0.01),骶嵴左右偏移的频率较高(P<0.01)。结论:骶髂关节紊乱可分为髂骨紊乱和骶骨紊乱,髂骨是旋转移位,可分为前后旋转和内外旋转移位,内外旋转频率高,前后旋转幅度大;骶骨是倾斜紊乱,可分为前后倾斜和左右倾斜移位,左右倾斜频率高,前后倾斜角度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髂关节 生物力学 放射摄影术
下载PDF
骶髂拉力螺钉固定技术在骨盆后环损伤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5
18
作者 贾维东 吕金捍 +4 位作者 刘元伟 袁超 隋金奎 赵宏 陈洪瑜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321-325,共5页
目的探讨应用骶髂拉力螺钉固定技术治疗骨盆后环损伤的适应证、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1998年6月~2002年11月,对13例骨盆骶髂复合结构损伤患者采用后侧经骶髂关节的骶髂拉力螺钉固定方法治疗骨盆后环损伤,男10例,女3例;年龄21~49岁,平均... 目的探讨应用骶髂拉力螺钉固定技术治疗骨盆后环损伤的适应证、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1998年6月~2002年11月,对13例骨盆骶髂复合结构损伤患者采用后侧经骶髂关节的骶髂拉力螺钉固定方法治疗骨盆后环损伤,男10例,女3例;年龄21~49岁,平均37.5岁。通过影像学检查明确13例患者有15侧骨盆骶髂复合结构损伤。按照AO骨盆环损伤方法分型B型损伤6例,其中B2型4例,B3型2例;C型损伤7例,其中C1型2例,C2型3例,C3型2例。患者麻醉后俯卧位,行闭合或开放复位后用骶髂拉力螺钉固定。取髂骨翼后侧进钉点,根据S1椎体上缘和骶骨翼走行确定进钉方向。所有操作均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进行。结果13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4年6个月,平均19.7个月。手术平均时间为70min。13例共置入骶髂拉力螺钉21枚。患者在术后2~3周可持双拐下地行走,3~4个月双下肢可完全负重行走,并逐渐恢复体力劳动。未发生神经损伤及螺钉松动、断裂现象,腰骶及下肢活动接近正常。结论骶髂拉力螺钉固定技术可使不稳定性骨盆后环损伤患者获得良好的即刻复位和固定,恢复骨盆的稳定性,适用于骶髂关节脱位及骶骨骨折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髂拉力螺钉固定技术 骨盆后环损伤 临床应用 治疗 适应证
原文传递
双平面骨科机器人系统辅助骶髂关节螺钉置入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7
19
作者 苏永刚 王军强 +3 位作者 刘文勇 王豫 胡磊 王满宜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1期45-49,共5页
目的本研究应用双平面骨科机器人系统进行尸体骨骨盆骶髂关节螺钉置入的实验研究,评估该系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双平面骨科机器人系统是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北京积水潭医院联合开发的一种基于术中X线图像的手术导航系统。在该系统... 目的本研究应用双平面骨科机器人系统进行尸体骨骨盆骶髂关节螺钉置入的实验研究,评估该系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双平面骨科机器人系统是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北京积水潭医院联合开发的一种基于术中X线图像的手术导航系统。在该系统辅助下对4具尸体骨骨盆进行骶髂关节螺钉置入,共12枚空心钉,均置入S1。作为对比,由同一位医生操作,应用传统方法在C型臂透视控制下对模型骨盆进行骶髂关节螺钉置入,同样为12枚空心钉。记录从采集图像到置入空心钉导针所需透视的次数、透视累计时间及操作时间,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置入骶髂关节螺钉后,通过目测、透视和锯开骶骨直接测量的方法检查螺钉的位置。结果在机器人导航辅助下,置入一枚导针的平均透视次数是2.5次,平均透视累计时间为1.5s,平均操作时间为253s;12枚骶髂关节螺钉均在安全区内。在透视控制下徒手操作,置入每枚导针的平均透视次数是20.3次,平均透视累计时间为13.7s,平均操作时间为246s;12枚骶髂关节螺钉中,两枚螺钉误置。应用双平面骨科机器人系统辅助操作的透视次数和透视累计时间少于徒手操作,二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操作时间二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双平面骨科机器人系统为骶髂关节螺钉置入提供精准的空间定位和稳定的路径导航,而这一切都在短短的数分钟之内完成,具备极好的安全性和高效性,并使患者和医生受到的X线照射量显著减少。目前的应用结果鼓舞我们进一步的临床实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辅助骨科手术 双平面骨科机器人系统 骶髂关节 螺钉
原文传递
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MRI表现与炎症活动的相关性 被引量:28
20
作者 杨泽宏 陈建宇 +3 位作者 蒋新华 高明 莫颖倩 戴冽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58-161,共4页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骶髂关节MR检查SPARCC评分与临床BASDAI评分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40例临床确诊为AS的患者进行骶髂关节MR扫描,并对其进行SPARCC评分。按照临床BASDAI评分分为静止期及活动期两组,对两组间SPARCC评分的差异进行...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骶髂关节MR检查SPARCC评分与临床BASDAI评分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40例临床确诊为AS的患者进行骶髂关节MR扫描,并对其进行SPARCC评分。按照临床BASDAI评分分为静止期及活动期两组,对两组间SPARCC评分的差异进行比较,并对SPARCC评分与BASDAI评分之间的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两组间的SPARCC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ARCC评分与BASDAI评分之间呈正相关(r=0.39,P=0.014)。结论 在评估AS骶髂关节炎症活动中,SPARCC评分与临床BASDAI评分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炎 强直性 磁共振成像 骶髂关节 BASDAI评分 SPARCC评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