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礼在古今之间——“城市祠堂”祭祀的复兴 被引量:12
1
作者 陈壁生 《开放时代》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99-110,7,共12页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南沿海地区许多地方重建祠堂,恢复祭祀。在现代社会,传统的祭祀活动发生了许多变化。以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四序堂"为例,在身份上,祠堂成为文物保护单位、宗亲会、民办非企业单位。而祠堂的组织形成,从传...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南沿海地区许多地方重建祠堂,恢复祭祀。在现代社会,传统的祭祀活动发生了许多变化。以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四序堂"为例,在身份上,祠堂成为文物保护单位、宗亲会、民办非企业单位。而祠堂的组织形成,从传统的宗法制转化成现代的家族制,并且依赖祭祀活动,将一地区同一宗族的人重新凝聚在一起,构建了新的宗族共同体。另外,祠堂允许同姓宗亲摆放自己祖先牌位,让一般老百姓也能到祠堂中祭祀自己的祖先。祠堂的种种制度创新,是传统制度与现代社会的调和与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阳 祠堂 祭祀
原文传递
民间信仰与社会变迁——以双江县一个布朗族村寨的祭竜仪式为例 被引量:10
2
作者 黄彩文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8-31,共4页
竜神是布朗族的村寨保护神,竜神崇拜和祭竜仪式是布朗族社会中十分重要的一种民间信仰,影响着布朗族群众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蕴涵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它一方面满足了布朗族群众祈求平安幸福的美好愿望和心理诉求,另一方面也... 竜神是布朗族的村寨保护神,竜神崇拜和祭竜仪式是布朗族社会中十分重要的一种民间信仰,影响着布朗族群众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蕴涵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它一方面满足了布朗族群众祈求平安幸福的美好愿望和心理诉求,另一方面也起到了维护村寨的道德秩序、凝聚民族向心力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作用。在现代化进程中,曾经被视为"封建迷信"而遭到批判和禁止的布朗族祭竜仪式在经过短暂的断裂之后迅速复兴,并逐步参与到国家的活动中,充分展示了民间信仰面对社会变迁和国家力量所表现出来的极强的适应性。这种传统的复兴与再造实质上是国家权力、民间精英以及民众生活动力等多种因素互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朗族 竜神崇拜 祭祀仪式 社会变迁 国家活动
下载PDF
先秦时间观念的多元化审美特质:以“三礼”为中心
3
作者 单晨 《昆明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56-62,共7页
先秦时期是中国传统时间审美观念的奠基期。然而,学界或从中西对比层面,或从阐释学和现象学维度,或从先秦单本原典以及“三礼”具体篇目入手,又或专注于时间审美与人类礼俗、艺术创作、儒释道文化的关系等进行研究。整体观之,直接涉及... 先秦时期是中国传统时间审美观念的奠基期。然而,学界或从中西对比层面,或从阐释学和现象学维度,或从先秦单本原典以及“三礼”具体篇目入手,又或专注于时间审美与人类礼俗、艺术创作、儒释道文化的关系等进行研究。整体观之,直接涉及“三礼”具体内容以及先秦基于中国传统时间观念奠基作用的研究尚显不足。综合文献分析、归纳演绎和跨学科研究等方法,通过梳理和探析“三礼”时间观念审美特性的内涵及其成因,可发掘出“三礼”是以早期巫祭意识、农耕文明形塑出的自然经验以及《周易》、老子等对时间的哲学建构为基础,从而形成了融合自然神性之美、循环往复之美、生生之德美为一体的时间观念审美特性,这亦可证实先秦时间观念的多元化审美特质。不同于以往研究,以“三礼”为中心来切入先秦时间观念的审美特质,不仅对整体理解和具象把握先秦时间观念的审美特质起到重要的参照作用,还可使得时间观念在先秦美学中的重要地位得以凸显。更进一步,亦可由此窥见“三礼”乃至先秦时间观念的多元化审美特质不只是建基于伦理纲常和等级位序等道德观念之上,其更深层地是源发于对自然时间秩序观念的审美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时期 中国传统美学 时间观念 四时秩序 祭祀礼制
下载PDF
论清代热河文庙祭祀礼仪的夏都特色
4
作者 马林莹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11-20,共10页
热河文庙是清廷于乾隆四十四年在满蒙汉杂处的热河地方建成的宣扬儒家文化的重要场所。虽地处长城之外,但因位于清朝夏都而倍显地位尊崇。其龛案陈设、神牌位次、供器祭器、祭品乐舞、瞻礼官员品级等多种祭祀礼仪规制兼具中央和地方的... 热河文庙是清廷于乾隆四十四年在满蒙汉杂处的热河地方建成的宣扬儒家文化的重要场所。虽地处长城之外,但因位于清朝夏都而倍显地位尊崇。其龛案陈设、神牌位次、供器祭器、祭品乐舞、瞻礼官员品级等多种祭祀礼仪规制兼具中央和地方的双重色彩。不仅乾隆皇帝亲诣热河文庙行首个释奠礼,乾隆、嘉庆、咸丰诸帝还连续多年亲至热河文庙瞻礼。这种带有浓郁夏都特色的祭祀礼仪直接促使热河文庙走向繁荣,既促进了文化教育发展,还增强了儒家文化圈的向心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热河文庙 祭祀礼仪 夏都特色
下载PDF
基于数字技术的清裕陵陵宫区外部空间研究
5
作者 曹鹏 李东祖 谢怡明 《景观设计》 2024年第5期21-25,共5页
探究中国古代建筑意匠中的科学性是解读中国建筑史的必要环节,而对古建筑外部空间的研究为其重要组成部分。以清裕陵为研究对象,结合其承担的主要祭祀礼仪活动,基于数字技术中的空间网络与视觉感受对裕陵陵宫区外部空间展开科学性探讨,... 探究中国古代建筑意匠中的科学性是解读中国建筑史的必要环节,而对古建筑外部空间的研究为其重要组成部分。以清裕陵为研究对象,结合其承担的主要祭祀礼仪活动,基于数字技术中的空间网络与视觉感受对裕陵陵宫区外部空间展开科学性探讨,发现其空间、功能、路径与祭祀礼仪之间具备高度关联,体现了古人对空间、行为及感受的高度理解与设计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裕陵 外部空间 数字技术 祭祀礼仪
原文传递
海阳大秧歌巫术祭祀仪式与武舞融合的人类学考察 被引量:4
6
作者 滕希望 郭玉成 《体育学刊》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8-24,共7页
运用田野调查、口述史、逻辑分析等方法及阐释人类学的深描理论,以海阳大秧歌为个案,探讨其中的武舞融合与巫术祭祀仪式。研究认为海阳大秧歌作为一项民俗活动,是武舞与巫术的交融,本质是具有巫术祭祀功能的武舞。从巫术祭祀仪式与武舞... 运用田野调查、口述史、逻辑分析等方法及阐释人类学的深描理论,以海阳大秧歌为个案,探讨其中的武舞融合与巫术祭祀仪式。研究认为海阳大秧歌作为一项民俗活动,是武舞与巫术的交融,本质是具有巫术祭祀功能的武舞。从巫术祭祀仪式与武舞融合两个维度分析,海阳大秧歌的巫术祭祀仪式由祭祖与祭海仪式组成,武舞融合则包括对军事武艺与民间武艺的融合两部分。其巫术祭祀仪式与武舞融合象征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即推广礼乐以教化百姓、民间演武以保境安民,其一方面源于国家层面的“祀”与“戎”向下的强力推行,另一方面是民间地方对“祀”与“戎”的主动模仿,是一个双向互动过程。研究表明武舞融合是武术与其他文化形态(如巫术)交融的重要形式,在当代仍是武术发展的重要表现形态,其对深化武术文化研究、拓展研究视野具有一定意义,也为武术在当代的发展提供启示与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人类学 海阳大秧歌 祭祀仪式 武舞 巫术
下载PDF
仪式系统视角下二里头遗址占卜活动再研究
7
作者 张飞 李怡晓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8-135,共8页
仪式活动是早期国家礼制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全面理解国家政治经济特征与发展历程的关键。本文通过对二里头遗址占卜遗存的空间分析,展示了占卜活动与手工业经济的密切联系。对占卜用材及占卜方式的空间分析则说明,二里头遗址内占卜活... 仪式活动是早期国家礼制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全面理解国家政治经济特征与发展历程的关键。本文通过对二里头遗址占卜遗存的空间分析,展示了占卜活动与手工业经济的密切联系。对占卜用材及占卜方式的空间分析则说明,二里头遗址内占卜活动具有开放性与共享性。仪式系统视角下对占卜活动与祭祀活动的对比研究,不仅揭示了不同仪式活动作为一个整体在功能属性与表现特征上具有同质性,且进一步表明仪式系统的历时性变化与重大社会变迁之间具有同步联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里头遗址 占卜 空间分析 祭礼 仪式系统
原文传递
石峁城址外城东门的天文考古学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吕宇斐 孙周勇 邵晶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46-55,共10页
始建于4300年前的石峁城址,是探索中国文明起源的一座里程碑。外城东门是石峁城址中最先系统发掘呈现的重要考古遗址,其城门建筑的形制、朝向,奠基仪式的祭坑布置、人牲使用、祭祀礼仪均有一定的特殊性和神秘性。本文从考古学、天文考... 始建于4300年前的石峁城址,是探索中国文明起源的一座里程碑。外城东门是石峁城址中最先系统发掘呈现的重要考古遗址,其城门建筑的形制、朝向,奠基仪式的祭坑布置、人牲使用、祭祀礼仪均有一定的特殊性和神秘性。本文从考古学、天文考古学、古文字学和文献学等学科的角度,通过随机测量、统计及科学计算来初步求证外城东门遗址蕴藏的深刻文化内涵,进而尝试探索石峁人的宇宙观和信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峁城址 外城东门址 祭祀 天文考古
下载PDF
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萨满教“博”的祭祀仪式及博文化浅论 被引量:3
9
作者 颜铁军 宝音朝古拉 阿尔斯愣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2期115-118,共4页
萨满教是北方民族原始宗教,萨满是人与神界的沟通媒介。蒙古族的萨满称为"博",吉林省郭尔罗斯蒙古族地区的"博"在历史发展中保留着丰富的博文化资源,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完整脚本。本文以田野考察为基础,采用民族音... 萨满教是北方民族原始宗教,萨满是人与神界的沟通媒介。蒙古族的萨满称为"博",吉林省郭尔罗斯蒙古族地区的"博"在历史发展中保留着丰富的博文化资源,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完整脚本。本文以田野考察为基础,采用民族音乐学中仪式的分析手段,记述了博的祭祀仪式。另外,本文更意在捕捉博的文化内涵:郭尔罗斯博在分类、神偶、法器、神服上有着许多特点和迷人的神话,凸显出这块土地的古老文明,这也正是我们研究这种宗教仪式的意义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族萨满教 祭祀仪式 仪式音乐 舞蹈形态 神偶
下载PDF
秦汉朝那湫渊遗址与万年以来东海子气候变迁 被引量:2
10
作者 罗丰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5-74,共10页
今宁夏固原东南的东海子,根据考古调查和古代文献记载应是秦汉朝那湫渊遗址。东海子是一天然湖泊,很可能北方游牧部族占据该区域后在湖泊周边举行某种祭祀活动。秦人据有这一区域后,祭祀的规模扩大、等级提高,被称为朝那湫渊。著名的《... 今宁夏固原东南的东海子,根据考古调查和古代文献记载应是秦汉朝那湫渊遗址。东海子是一天然湖泊,很可能北方游牧部族占据该区域后在湖泊周边举行某种祭祀活动。秦人据有这一区域后,祭祀的规模扩大、等级提高,被称为朝那湫渊。著名的《诅楚文》碑就被投于此处。唐宋时期朝那湫渊干旱求雨的习俗得到承袭,建庙树碑。现代考古学的调查不但使我们有机会观察两千多年以来人类活动遗存,也了解到近万年来以东海子为中心的区域气候信息,两者结合可以揭示古人祭祀地点的选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子秦汉遗址 朝那湫渊 祭祀
下载PDF
琉球王府的时间想象:以祭祀仪式择日为例 被引量:2
11
作者 徐仕佳 《民俗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23-130,159,共9页
琉球王府在琉球群岛时间文化形成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而中国的时空观念则为琉球王府认识和想象世界提供了依据。琉球的太阳信仰与源自中国的时空观念共同影响了王府祭祀仪式"君手摩百果报事"的择日。琉球王府吸收了来自中... 琉球王府在琉球群岛时间文化形成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而中国的时空观念则为琉球王府认识和想象世界提供了依据。琉球的太阳信仰与源自中国的时空观念共同影响了王府祭祀仪式"君手摩百果报事"的择日。琉球王府吸收了来自中国的时间文化,并结合海岛生态对其进行了调整,使之更符合本地人的精神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琉球 祭祀仪式 太阳信仰 十二支
原文传递
“春秋谕祭”与民间“醮仪”——明清佛山北帝祭祀仪式探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申小红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2期31-37,共7页
"春秋谕祭"是明代朝廷给予因显灵而"御大灾、捍大患"佛山北帝神的褒奖,是祭祀北帝的国家祀典。自明代景泰年间到清代,每年分春秋两次举行,仪式隆重,规模壮观,是佛山上层士绅的特权,而民间酬神谢恩的"醮仪"... "春秋谕祭"是明代朝廷给予因显灵而"御大灾、捍大患"佛山北帝神的褒奖,是祭祀北帝的国家祀典。自明代景泰年间到清代,每年分春秋两次举行,仪式隆重,规模壮观,是佛山上层士绅的特权,而民间酬神谢恩的"醮仪"给普通民众提供了一个参与祭祀的平台和机会,让他们与神有了近距离的接触,给了他们心灵上的慰藉。官祀与私祀,并行不悖,相得益彰,有利于增强佛山民众的归属感和佛山地方社会的整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 佛山北帝 官祀 祭器 醮仪 社会整合
下载PDF
良渚遗址祭坛与祭祀仪式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晓 《艺术探索》 CSSCI 2021年第3期33-42,共10页
虽然良渚遗址祭坛的完整形象已经湮灭不存,但是通过一定的复原研究,仍然可以窥见当时祭坛建筑的基本形制为三层台阶的覆斗型建筑,并包括一定的附属建筑和山顶景观。通过对阳鸟祭坛图等良渚文化物质遗存的分析,可以复原部分祭坛之上所发... 虽然良渚遗址祭坛的完整形象已经湮灭不存,但是通过一定的复原研究,仍然可以窥见当时祭坛建筑的基本形制为三层台阶的覆斗型建筑,并包括一定的附属建筑和山顶景观。通过对阳鸟祭坛图等良渚文化物质遗存的分析,可以复原部分祭坛之上所发生仪轨的要素。良渚祭坛之上主要进行的是祭祀太阳神的仪式,祭祀的主体为集神权与军权为一体的巫觋。良渚祭坛的文化价值还体现在祭坛的建造显示了时间意识的生成,表现了这一时期人们对时间和方位的混沌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渚遗址 良渚祭坛 祭祀仪式 情境分析
下载PDF
族群的记忆:西部地区祭祀性民俗体育的人类学阐释——湘西瑶族村寨舞虫灯的田野调查报告 被引量:1
14
作者 孙群群 白晋湘 +4 位作者 张小林 宋彩珍 万义 吴湘军 夏晨晨 《体育成人教育学刊》 2017年第2期55-58,73,共5页
运用田野调查法、专家访谈法等方法,从文化人类学与社会学视角对湘西瑶族村寨祭祀性民俗体育舞虫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舞虫灯祭祀仪式由打鼓敲锣、插秧舞、舞虫灯、打猎舞组成;该仪式起源于民间传说,其变迁经历与瑶族村寨的变迁同呼吸... 运用田野调查法、专家访谈法等方法,从文化人类学与社会学视角对湘西瑶族村寨祭祀性民俗体育舞虫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舞虫灯祭祀仪式由打鼓敲锣、插秧舞、舞虫灯、打猎舞组成;该仪式起源于民间传说,其变迁经历与瑶族村寨的变迁同呼吸、共命运;族群的记忆是瑶族人民至今延续舞虫灯民俗活动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族群 祭祀 民俗体育 舞虫灯
下载PDF
祭礼中祖先的“在”与“如在”
15
作者 霍明宇 《云梦学刊》 2023年第5期89-95,共7页
古代祭祀礼仪会择取一个实物代替逝去的祖先,周代以前用尸,后代又出现了神主牌位、祖先画像等形式。后嗣面对着祖先的象征物,表达哀思和祷祝,也在想象中祖先的“注视”下确定着宗族文化的传承和自我的身份之名。祭礼中的祖先既是具象化... 古代祭祀礼仪会择取一个实物代替逝去的祖先,周代以前用尸,后代又出现了神主牌位、祖先画像等形式。后嗣面对着祖先的象征物,表达哀思和祷祝,也在想象中祖先的“注视”下确定着宗族文化的传承和自我的身份之名。祭礼中的祖先既是具象化的临在,又在想象中被后嗣加工重塑,成为宗族文化的符号,以有形和无形的存在影响着后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祭礼 临在 如在 象征义
下载PDF
由《诗经》祭品研析两周食礼、祭礼演进特征
16
作者 包克菲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6期101-105,共5页
食礼和祭礼都是我们传统礼文化中出现时间较早、发展周期较长、影响广泛的文化系。《诗经》祭品再现,在先秦礼制最成熟、最完善的两周时期,食礼和祭礼进入心理物化和物质意化的"礼制"演进阶段。统治阶级享有祭祀特权和饮食特... 食礼和祭礼都是我们传统礼文化中出现时间较早、发展周期较长、影响广泛的文化系。《诗经》祭品再现,在先秦礼制最成熟、最完善的两周时期,食礼和祭礼进入心理物化和物质意化的"礼制"演进阶段。统治阶级享有祭祀特权和饮食特权,并有意识、有目的地利用这一特权,来治理国家,整合社会,维护自身的统治。这一阶段,也酝酿着礼的"义化"过程,预示礼的进一步发展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祭品 饮食 祭礼 食礼
下载PDF
春秋时代祭祀仪礼中的“以女为尸”风俗
17
作者 黄鸣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70-73,共4页
春秋时代祭祀仪礼中盛行"以女为尸"的风俗,它在家族祭祀中起到了对青年女子的礼仪训练和实践的功能,并在当时的齐国形成了长女身份固化为"尸"的风俗。
关键词 春秋时代 祭祀 “尸” 风俗
下载PDF
先秦礼器概貌研究
18
作者 钟云瑞 《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第3期67-70,共4页
礼器是礼制的反映和体现。通过对包括烹饪器、设食器、盛饭器、酒器、水器在内的数种先秦礼器的列举、介绍和认识,可以推测其在先秦礼仪中的作用。
关键词 先秦 礼器 演化 周礼 礼记 仪礼
原文传递
佛、道共融:热贡地区的“肖康”仪式及其社会功能
19
作者 周毛先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94-102,共9页
位于热贡隆务河两岸的“蔡孜德裕”土人及其周围一些藏族村寨,每年年底要举行一次被称之为“肖康”的祭祀仪式。它是随着明代“屯田戍边”政策的实施,中原汉地的农耕生产方式和地方神信仰传入热贡地区后与当地的山神信仰相融合而形成的... 位于热贡隆务河两岸的“蔡孜德裕”土人及其周围一些藏族村寨,每年年底要举行一次被称之为“肖康”的祭祀仪式。它是随着明代“屯田戍边”政策的实施,中原汉地的农耕生产方式和地方神信仰传入热贡地区后与当地的山神信仰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集体性农事祭祀仪式,其初衷是保护农业生产和田地管理。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其内涵逐渐有所演变,其农事祭祀意识淡化,驱邪避灾的蕴意被强化,但在一定程度上传递着中原汉地文化与高原藏地文化的历史接触与文化共享,是汉藏文化交流、交融的典型案例。文章就“肖康”仪式及其历史渊源、功能、整合机制,作一横向描述与纵向分析,为构建多元文化和谐共荣的特色宗教学理论提供一个田野个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肖康 祭祀 佛、道共融 农业神
下载PDF
《史記》八主祭祀的鉤沉與推演——傳世文獻與考古材料的對勘研究舉例
20
作者 王睿 《岭南学报》 2021年第2期51-75,共25页
八主祭祀是指對天、地、兵、陰、陽、月、日、四時八種對象的祭祀。它們的祠祀地點分佈在今山東半島即齊之分野上,三個在中部,餘在東部沿海。八主祭祀僅見於《史記》《漢書》,曾經得到秦始皇、秦二世、漢武帝和漢宣帝的祭祀,公元前31年... 八主祭祀是指對天、地、兵、陰、陽、月、日、四時八種對象的祭祀。它們的祠祀地點分佈在今山東半島即齊之分野上,三個在中部,餘在東部沿海。八主祭祀僅見於《史記》《漢書》,曾經得到秦始皇、秦二世、漢武帝和漢宣帝的祭祀,公元前31年郊祀制確立後,在國家祀典上被廢止。通過傳世文獻與考古材料比對揭示,八主應爲東方思想家以宇宙觀爲基礎所創設的祭祀體系,利用了戰國時期的地方祠址,重新排布了八主的祭祀地點,利用秦皇漢武對東方實施經略的機會,成功兜售了他們的宗教思想。八主祭祀所體現的宇宙論式的祭祀觀、人與自然的關係以及陰陽對等的宗教理念,對中國國家宗教郊祀制影響深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主 祭祀 宇宙觀 戰國晚期 思想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