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7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立体定向辅助神经内镜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 被引量:41
1
作者 郭铭 姚晨 +1 位作者 官春城 侯庆石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780-783,共4页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辅助神经内镜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的临床疗效及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粤北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采用立体定向辅助神经内镜治疗的12例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辅助神经内镜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的临床疗效及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粤北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采用立体定向辅助神经内镜治疗的12例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疗效。结果本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仅(1.6±0.51h。4例血肿清除率为70%-90%,8例血肿清除率在90%以上,均无术后再出血发生。术后6个月随访时GOS评分为恢复良好3例,轻度残疾4例,中度残疾4例,死亡1例。结论立体定向辅助神经内镜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具有精确、微创、手术时间短、可直视下止血、血肿清除率高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脑出血 神经内镜 立体定向技术
原文传递
立体定向微创治疗少量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临床研究 被引量:25
2
作者 朱红玉 孟文博 +4 位作者 程月飞 王鹏 殷尚炯 赵佩林 王洪生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2017年第1期7-11,共5页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立体定向微创引流术治疗少量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自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解放军第二五一医院收治的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110例患者,出血量20~30 ml,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立体定向微创治疗组...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立体定向微创引流术治疗少量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自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解放军第二五一医院收治的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110例患者,出血量20~30 ml,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立体定向微创治疗组和保守治疗组各55例。立体定向微创治疗组在CT引导下行立体定向微创引流术,术后血肿腔内注入尿激酶溶解清除血肿;保守治疗组仅给予内科药物治疗。结果立体定向微创治疗组的血肿排空时间(5.40±0.87)d,明显低于保守治疗组的血肿排空时间(22.07±2.7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立体定向微创治疗组的住院时间(19.35±3.67)d明显短于保守治疗组的住院时间(23.26±2.80)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的日常生活能力分级,立体定向微创治疗组(日常生活能力优良率81.82%)明显优于保守治疗组(日常生活能力优良率58.1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立体定向微创引流术治疗少量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创伤小、疗效好、安全性高、治疗时间短,可早期解除对重要神经结构的压迫、减轻继发性损害,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高血压 基底节 立体定向
原文传递
立体定向下软通道技术微创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分析 被引量:20
3
作者 黄斌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14年第8期1054-1055,1058,共3页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下软通道技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微创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对照组采用开颅清除血肿,微创组采用立体定向下软通道技术微创治疗。结果:微创组病死4例,少于对照组10例(P...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下软通道技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微创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对照组采用开颅清除血肿,微创组采用立体定向下软通道技术微创治疗。结果:微创组病死4例,少于对照组10例(P<0.05)。微创组出院斯坎蒂尼亚卒中量表评分和随访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神经功能预后评定指标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立体定向下软通道技术微创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好,具有微创、安全可靠、低死亡率、低致残率等优点,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高血压 立体定向 软通道
下载PDF
立体定向仪指引下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15
4
作者 谭泽梁 蔡成柱 +2 位作者 陈越 何芷怡 邓炎生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9年第12期1364-1369,共6页
目的 观察立体定向仪指引下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茂名市人民医院2017-01-2018-09收治的10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立体定向仪指引下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组(观察组)及经颞硬... 目的 观察立体定向仪指引下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茂名市人民医院2017-01-2018-09收治的10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立体定向仪指引下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组(观察组)及经颞硬通道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组(对照组),每组50例。对比2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生活质量情况,对比血肿清除情况、疗效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2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在经治疗后的3个月均显著降低(P<0.05),ADL评分治疗后均显著升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AD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行立体定向仪指引下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治愈率相对较高,疗效较好,术后并发症少,操作便捷简单,是一种实用性较高的微创手术治疗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脑出血 立体定向 微创穿刺术 神经功能缺损 生活质量
下载PDF
立体定向及显微手术两种术式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效果及护理措施 被引量:14
5
作者 赵丽萍 高阳 杨文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5年第18期4-6,25,共4页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和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效果。方法选择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100例,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显微手术治疗,实验组患者给予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对2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和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效果。方法选择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100例,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显微手术治疗,实验组患者给予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对2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再出血率、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7 d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术后6个月ADL、住院时间、治疗费用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术后再出血率、血肿清除率、术后7d的GCS评分以及术后6个月ADL等方面,2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以及治疗费用等方面则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时,采用立体定向手术能让手术时间缩短、让术中出血量减少,同时让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缩短住院时间,让治疗费用降低,应用进行临床推广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体定向 显微手术 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 效果
下载PDF
脑立体定向血肿穿刺抽吸术与开颅血肿清除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疗效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3
6
作者 周元鼓 黄光否 +1 位作者 黄启稳 廖国俏 《右江医学》 2017年第2期198-201,共4页
目的对比分析脑立体定向血肿穿刺抽吸术与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HICH)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5月至2016年9月采用立体定向血肿穿刺抽吸术治疗的60例HICH患者作为立体定向组,另选同期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的60例HICH患者作... 目的对比分析脑立体定向血肿穿刺抽吸术与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HICH)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5月至2016年9月采用立体定向血肿穿刺抽吸术治疗的60例HICH患者作为立体定向组,另选同期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的60例HICH患者作为开颅手术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耗时、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GCS评分及ADL分级。结果立体定向组患者手术耗时、住院时间、术中失血量均较开颅手术组明显减少,术后3 d、术后1周时GCS评分明显高于开颅手术组,术后6个月时ADL分级明显优于开颅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立体定向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33%,明显低于开颅手术组的23.33%(P<0.05)。结论脑立体定向血肿穿刺抽吸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确切、创伤小、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体定向 血肿穿刺抽吸术 开颅手术 高血压脑出血
下载PDF
立体定向治疗脑出血引流装置的常见问题与护理95例 被引量:13
7
作者 张秀华 毛群 +1 位作者 李秀杰 勾俊龙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23-24,共2页
关键词 脑出血 立体定向 引流装置 护理
原文传递
海人酸大鼠癫痫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13
8
作者 孟凡刚 张建国 +7 位作者 王忠诚 刘阿力 初君盛 张凯 马羽 张斌 张颖 孙异临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707-709,共3页
目的应用海人酸注射建立海人酸大鼠癫痫模型,评价其生物学特性。方法通过立体定位手术,大鼠海马组织微量注射海人酸,术后观察大鼠行为学表现、电生理改变及海马超微形态结构变化。结果海人酸注射后实验大鼠出现典型的颢叶癫痫发作过... 目的应用海人酸注射建立海人酸大鼠癫痫模型,评价其生物学特性。方法通过立体定位手术,大鼠海马组织微量注射海人酸,术后观察大鼠行为学表现、电生理改变及海马超微形态结构变化。结果海人酸注射后实验大鼠出现典型的颢叶癫痫发作过程,表现为湿狗样抖动、前肢抽搐、跌倒以及全身强直一阵挛性发作等,皮层脑电图出现多种形式的痫性放电,单神经元放电细胞外记录显示癫痫模型大鼠放电杂乱,形态不规整。电镜显示神经细胞固缩,星形细胞突起肿胀,神经突触水肿,可见兴奋性递质小泡,线粒体水肿崩解,嵴排列紊乱,血管内皮细胞水肿,血脑屏障破坏。结论大鼠立体定向海人酸药物注射是一种较理想的癫痫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 海人酸 立体定向 动物模型
原文传递
立体定向微创引流术治疗高血压小脑出血 被引量:13
9
作者 朱红玉 翟晓东 +4 位作者 孟文博 程月飞 殷尚炯 赵佩林 王洪生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2017年第3期146-150,共5页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立体定向微创引流术治疗高血压小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解放军第二五一医院神经外科对23例高血压小脑出血患者进行了立体定向微创引流治疗,与同期按家属意愿行后颅窝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的23例...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立体定向微创引流术治疗高血压小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解放军第二五一医院神经外科对23例高血压小脑出血患者进行了立体定向微创引流治疗,与同期按家属意愿行后颅窝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的23例高血压小脑出血患者进行比较(出血量均为10~20 ml)。立体定向组在CT引导下行立体定向微创引流术,术后血肿腔内注入尿激酶溶解清除血肿;开颅手术组在全麻下行后颅窝开颅,显微镜下清除血肿,术后给予止血、脱水等治疗。结果立体定向组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开颅手术组的住院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立体定向组的术后并发症低于开颅手术组的术后并发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立体定向组的血肿排空时间较开颅手术组的血肿排空时间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治疗6个月后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定分级立体定向组与开颅手术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3)。结论应用立体定向微创引流术治疗高血压小脑出血可获得与后颅窝开颅术相当的清除效果,且定位准确、创伤小、并发症少、治疗时间短,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小脑 高血压 立体定向
原文传递
立体定向血肿碎吸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时机选择(附63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1
10
作者 杨国瑛 王彪 樊保华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2008年第4期223-226,共4页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血肿碎吸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时机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63例我院立体定向血肿碎吸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了解不同时间段手术与临床疗效之间的关系。结果立体定向血肿碎吸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适合血肿...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血肿碎吸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时机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63例我院立体定向血肿碎吸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了解不同时间段手术与临床疗效之间的关系。结果立体定向血肿碎吸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适合血肿量在30~50ml左右的患者。发病在24小时内接受立体定向血肿碎吸手术的患者(尤其是6小时以内)手术后再出血发生率高;发病后24~48小时接受立体定向血肿碎吸手术的患者手术预后较好。2天以后再接受立体定向血肿碎吸手术的患者神经功能后遗症状较重。结论高血压脑出血行立体定向血肿碎吸术具有创伤小、康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手术时机以发病后1~2天内为佳,血肿量30-50ml为最佳手术适应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脑出血 立体定向 手术时机
下载PDF
帕金森病丘脑底核神经元的电活动特点(英文) 被引量:8
11
作者 庄平 李勇杰 《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35-441,共7页
本研究探讨了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丘脑底核(subthalamic nucleus,STN)神经元电活动的特点及其与PD症状的关系。35例PD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的同时,应用微电极细胞记录和EMG记录技术,记录手术靶点STN及其周围结构神... 本研究探讨了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丘脑底核(subthalamic nucleus,STN)神经元电活动的特点及其与PD症状的关系。35例PD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的同时,应用微电极细胞记录和EMG记录技术,记录手术靶点STN及其周围结构神经元的电活动以及手术对侧肢体的EMG。应用分析软件甄别单细胞电活动,分析其特点及其与肢体EMG的关系。结果表明,STN及其周围结构具有特征性放电活动。在36个记录针道中,共发现436个STN神经元,平均放电频率44.0±20.5 Hz。其中,56%的神经元呈不规则簇状放电;15%呈紧张性放电;29%呈规则的簇状放电,其放电节律与肢体震颤的EMG高度一致(r^2=0.66,P<0.01),称之为震颤细胞。在PD震颤型患者的STN中发现大量震颤细胞,且80%位于STN中上部,而在PD僵直型患者的STN中均发现与运动相关的细胞电活动。本研究提示,通过微电极记录技术可准确地判断STN的位置和范围;与震颤活动相关的细胞放电和与运动相关细胞的放电与PD症状有内在关系;STN参与PD运动障碍的病理生理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生物学 丘脑底核神经元电活动 微电极记录 立体定向
下载PDF
立体定向微创血肿抽吸术治疗少量丘脑出血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9
12
作者 吕田明 刘晓加 +7 位作者 潘速跃 姬仲 周亮 尹恝 罗一峰 王群 王静新 张晓梅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08年第11期847-851,共5页
目的:分析立体定向微创血肿抽吸术治疗少量丘脑出血的可行性,并对其适应证进行初步探讨。方法:出血量5-10mL的少量丘脑出血患者22例,立体定向组10例,对照组12例。立体定向组患者常规行立体定向微创血肿抽吸术,术后12h后根据情况... 目的:分析立体定向微创血肿抽吸术治疗少量丘脑出血的可行性,并对其适应证进行初步探讨。方法:出血量5-10mL的少量丘脑出血患者22例,立体定向组10例,对照组12例。立体定向组患者常规行立体定向微创血肿抽吸术,术后12h后根据情况反复给予尿激酶(1-2)万U血肿腔内注入,保留2-4h后冲洗引流以便彻底清除血肿。两组患者均给予适当的对症治疗。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前以及治疗后14d和30d进行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分别计算各组治疗后14d和30d时的评分降低值(均与治疗前比较)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立体定向组14d和30d时的NIHSS评分降低值显著高于对照组,表明立体定向微创血肿抽吸术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更快。结论:立体定向微创血肿抽吸术可显著改善少量丘脑出血患者的转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体定向 血肿抽吸术 脑出血 丘脑
原文传递
脂肪组织源性基质细胞经侧脑室立体定向移植治疗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周进 田国萍 +6 位作者 朱春艳 吴丽华 王静娥 朱峰 丛雪峰 徐冰 胡凤杰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7期649-653,共5页
目的探讨脂肪组织源性基质细胞(ADSCs)经侧脑室立体定向移植治疗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的机制。方法体外培养、扩增ADSCs,常规细胞免疫化学染色鉴定其种类;细胞移植前3d,加入含BrdU的培养液培养3d。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第4天经侧脑室移植ADS... 目的探讨脂肪组织源性基质细胞(ADSCs)经侧脑室立体定向移植治疗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的机制。方法体外培养、扩增ADSCs,常规细胞免疫化学染色鉴定其种类;细胞移植前3d,加入含BrdU的培养液培养3d。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第4天经侧脑室移植ADSCs,于移植前、移植后第1、7、14、21、28天进行评分。移植后28 d,断头取脑,各组一部分脑片经红四氮唑(TTC)染色法检测脑梗死体积,另一部分切片用原位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用免疫荧光双标法检测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在有BrdU活性的ADSCs的表达。结果大多数ADSCs呈CD44(间质干细胞特征性标志物)阳性,CD114抗体(单核巨嗜细胞标志物)及CD34抗体(造血干细胞标志物)呈阴性。ADSCs组和对照组神经功能损害评分于脑缺血后21d、28d呈显著性差异(P<0.01),脑梗死体积无显著性差异(P<0.05):免疫荧光双标法检测显示大部分BrdU标记的ADSCs迁移到梗死周边区,ADSCs组细胞凋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经侧脑室立体定向移植的ADSCs可能是通过减少梗死周边区细胞的凋亡促进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的神经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组织源性基质细胞 立体定向 移植 脑缺血
原文传递
立体定向微创引流术治疗高血压小脑出血(附23例报告) 被引量:7
14
作者 朱红玉 孟文博 +3 位作者 程月飞 翟晓东 赵佩林 王洪生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2017年第3期169-172,共4页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立体定向微创引流术治疗高血压小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6年6月解放军第251医院收治的46例高血压小脑出血患者,出血量10~20ml,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立体定向组和开颅手术组各23例。立体定向组在C...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立体定向微创引流术治疗高血压小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6年6月解放军第251医院收治的46例高血压小脑出血患者,出血量10~20ml,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立体定向组和开颅手术组各23例。立体定向组在CT引导下行立体定向微创引流术,术后血肿腔内注入尿激酶溶解清除血肿;开颅手术组在全麻下行后颅窝开颅,显微镜下清除血肿,术后给予止血、脱水等治疗。结果立体定向组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开颅手术组的住院时间(P=0.01);立体定向组的术后并发症低于开颅手术组的术后并发症(P=0.03);立体定向组的血肿排空时间较开颅手术组的血肿排空时间长(P=0.04);治疗6个月后的ADL分级立体定向组与开颅手术组无差异(P=0.33)。结论应用立体定向微创引流术治疗高血压小脑出血可获得与后颅窝开颅术相当的清除效果,且定位准确、创伤小、并发症少、治疗时间短,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小脑 高血压 立体定向
原文传递
立体定向双侧内囊前肢毁损术治疗难治性抑郁症 被引量:7
15
作者 田帅伟 潘宜新 +2 位作者 林国珍 李永超 孙伯民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16-118,共3页
目的 评估立体定向双侧内囊前肢毁损术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疗效及并发症情况。方法 收集上海瑞金医院功能神经外科自2008年3月至2012年12月应用立体定向双侧内囊前肢毁损术治疗的21例抑郁症患者临床资料,术前及术后1年应用汉密尔顿抑郁... 目的 评估立体定向双侧内囊前肢毁损术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疗效及并发症情况。方法 收集上海瑞金医院功能神经外科自2008年3月至2012年12月应用立体定向双侧内囊前肢毁损术治疗的21例抑郁症患者临床资料,术前及术后1年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对患者精神状态进行评估及比较,以评价治疗效果。 结果 (1)抑郁症患者术后HAMD、HAMA量表评分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MSE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1年,临床控制6例,显著改善8例,进步5例,无效2例,总体有效率90.5%(19/21)。(3)并发症:3例患者出现轻度认知障碍短暂记忆障碍,均于1周内消失;3例患者术后有情感淡漠,懒散;2例患者术后出现体质量增加,所有患者均无颅内出血、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 结论 立体定向双侧内囊前肢毁损术有确切的疗效,对于难治性抑郁症可作为一种补充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体定向技术 难治性抑郁症 内囊前肢毁损术
原文传递
立体定向辅助显微手术对脑深部胶质瘤治疗的临床探讨 被引量:7
16
作者 邹盛晖 《中外医疗》 2016年第15期45-46,105,共3页
目的研究立体定向辅助显微手术对脑深部胶质瘤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5年4月该院收治的60例脑深部胶质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把患者随机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开颅切瘤手术,观察组采用立体定向辅助显... 目的研究立体定向辅助显微手术对脑深部胶质瘤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5年4月该院收治的60例脑深部胶质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把患者随机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开颅切瘤手术,观察组采用立体定向辅助显微手术,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结果观察组的有效率为1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P<0.05)。治疗后两组的NIHSS均降低,但观察组于治疗后1个月及2个月的NIHSS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立体定向辅助显微手术疗效确切,且利于术后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体定向 显微手术 脑深部胶质瘤
下载PDF
Stereotactic localization and visualization of the subthalamic nucleus 被引量:4
17
作者 SHEN Wei-gao WANG Hai-yang +4 位作者 LIN Zhi-guo SHEN Hong CHEN Xiao-guang FU Yi-li GAO Wen-peng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20期2438-2443,共6页
Background The subthalamic nucleus (STN) is widely recognized 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nd commonly targeted nuclei in stereotactic and functional neurosurgery. The success of STN surgery depends on accuracy in ... Background The subthalamic nucleus (STN) is widely recognized 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nd commonly targeted nuclei in stereotactic and functional neurosurgery. The success of STN surgery depends on accuracy in target determination. Construction of a digitaiized atlas of STN based on stereotactic MRI will play an instrumental role in the accuracy of anatomical localization.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three-dimensional (3D) target location of STN in stereotactic space and construct a digitalized atlas of STN to accomplish the visualization of the STN on stereotactic MRI, thus providing clinical guidance on the precise anatomical localization of STN. Methods One hundred and twenty healthy people volunteered to be scanned by 1.5 Tesla MRI scanning with 1-mm-thick slice in the standard stereotactic space between 2005 and 2006. One adult male was selected for 3D reconstruction of STN. The process of 3D reconstruction included identification, manual segmentation, extraction, conserv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Results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coordinates and age (P 〈0.05). The volume of left STN was significantly larger than the right STN, and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volume and age (P 〈0.05) The surface of the STN nucleus after 3D reconstruction appeared smooth, natural and realistic. The morphological feature of STN on the individual brain could be visualized directly in 3D. The 3D reconstructed STN could be rotated, zoomed and displayed at any direction in the stereotactic space. The anteroposterior diameter of the STN nucleus was longer than the vertical and transverse diameters in 3D space. The 3D reconstruction of STN manifested typical structure of the "dual lens". Conclusions The visualization of individual brain atlas based on stereotactic MRI is feasible. However, software for automated segmentation, extraction and registration of MR images need to be further develop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bthalamic nulcleus visualization stereotaxis brain atlas
原文传递
Effect of scorpion venom analgesic active peptide extracted from Buthus martensii Karsch on evoked potential in the thalamic posterior nucleus group in rats 被引量:4
18
作者 Qiuhong Lin Xinxin Li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08年第4期453-455,共3页
BACKGROUND: Buthus martensii Karsch is a rare medicinal animal, and dried integral Buthus rnartensii Karsch is an important drug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scorpion ven... BACKGROUND: Buthus martensii Karsch is a rare medicinal animal, and dried integral Buthus rnartensii Karsch is an important drug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scorpion venom analgesic active peptide (SAP) extracted from Buthus martensii Karsch on evoked unit discharge of the common peroneal nerve in the posterior nucleus group of the thalamus using a stereotaxic electrophysiological extracellular microelectrode recording. DESIGN, TIME AND SETTING: One-way designed study, performed in the Physiological Laboratory of Shenyang Medical College on September 15, 2006. MATERIALS: Fifty 3-4 months old Wistar rats (25 males and 25 females) were used. SAP was provided by Shenyang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Morphine solution was made by the First Drug Manufactory, Northeastern Drug Manufacture Group (batch number: H20013351). Naloxone solution was made by Hunan Pharmaceutical Co., Ltd. (batch number: H43021669). Type ATAC-350 medical data processing equipment was made by the Photoelectricity Company, Japan. METHODS: Fifty ra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SAP group (n=20), saline group (n=10), morphine group (n=10), or naloxone group (n=10). In the SAP group, the common peroneal nerve was separated and stimulated with a single square wave (17-19 V intensity; 0.2 ms width; 20 ms retardation time). Subsequently, SAP (0.01%, 2 μL) was injected into the posterior nucleus group of the thalamus. Rats in the naloxone group were injected with naloxone (1.0 mg/kg i.v.) before SAP injection. Rats in the saline group and the morphine group were injected with saline (2 μL) or morphine (0.01%, 2μL), respectively, before SAP injection. Other procedures were the same as those in the SAP group. MAIN OUTCOME MEASURES: Evoked discharge in the posterior nucleus group of the thalamus and effects of SAP alone and SAP in combination with saline, morphine, or naloxone on discharges in the posterior nucleus group of the thalamus 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uthus martensii Karsch stereotaxis microelectrode recording posterior nucleus group of thethalamus
下载PDF
颅内压监测在高血压脑出血立体定向穿刺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9
作者 蒋金泉 郭建杰 +2 位作者 何金定 沈礼琴 赵海林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2016年第1期45-47,共3页
目的探讨颅内压监测在高血压脑出血立体定向穿刺术中的应用。方法 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25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在颅内压监测下行立体定向穿刺治疗,对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颅内压监测的时间为5~7d,平均(6.5±1.2)d。未发... 目的探讨颅内压监测在高血压脑出血立体定向穿刺术中的应用。方法 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25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在颅内压监测下行立体定向穿刺治疗,对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颅内压监测的时间为5~7d,平均(6.5±1.2)d。未发生颅内感染,无监测导管放置时引起的颅内血肿。出院后6个月ADL评分,Ⅰ级4例,Ⅱ级13例,Ⅲ级5例,Ⅳ级2例,Ⅴ级1例。结论在颅内压监测下行高血压脑出血立体定向穿刺治疗,可减少术后再出血,并可早期诊断和治疗术后并发症以及进展性颅内血肿,临床治疗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压监测 高血压脑出血 立体定向
原文传递
脑裂头蚴病的诊断及手术取出活虫的经验 被引量:6
20
作者 金鑫 谭家亮 +4 位作者 孙祯卿 刘朋飞 朱丹 闫学强 吴杰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9年第6期518-521,526,共5页
目的探讨脑裂头蚴病的临床、影像学特点和实验室检查等,并分析手术取出活虫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三九脑科医院神经外科2001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并经手术取出裂头蚴活体的36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血清抗体检查和随访结... 目的探讨脑裂头蚴病的临床、影像学特点和实验室检查等,并分析手术取出活虫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三九脑科医院神经外科2001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并经手术取出裂头蚴活体的36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血清抗体检查和随访结果。结果本组36例患者均有不洁的饮食史或蛙肉、蛇肉贴敷伤口史,共行37次手术,取出活虫37条,长度1.5~21 cm不等。所有患者头部CT及MRI检查显示脑白质均有变性和水肿,CT有或不伴有钙化,MRI增强扫描有典型的“隧道征”和“串珠样”强化。术后MRI复查显示,35例患者原强化灶消失,1例患者原强化灶未消失且在术区后方出现新的强化影。术前血清学抗体检查示32例患者(88.9%)为阳性或弱阳性。33例术前有癫痫发作的患者于术后均规律口服抗癫痫药物2年,31例患者(86.1%)再无癫痫发作。本组患者随访3个月~5年不等,失访患者6例。结论脑裂头蚴病流行与不洁的饮食习惯有关,裂头蚴可于脑内长期存活并游走,平均移动速度可能为0.74 cm/月。诊断主要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和实验室检查,神经外科手术应用立体定向或神经导航定位可有效地取出活虫,治疗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裂头蚴病 立体定向 神经导航 血清学抗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