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40篇文章
< 1 2 1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and Its Relation to the Summer Monsoon 被引量:163
1
作者 陈文 Han-F.Graf 黄荣辉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00年第1期48-60,共13页
Based on the NCEP/ NCAR reanalysis data the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the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EAWM) is studied with a newly defined EAWM intensity index. The marked features for a strong (weak) winter monsoon... Based on the NCEP/ NCAR reanalysis data the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the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EAWM) is studied with a newly defined EAWM intensity index. The marked features for a strong (weak) winter monsoon include strong (weak) northerly winds along coastal East Asia, cold (warm) East Asian continent and surrounding sea and warm (cold) ocean from the subtropical central Pacific to the trop-ical western Pacific, high (low) pressure in East Asian continent and low (high) pressure in the adjacent ocean and deep (weak) East Asian trough at 500 hPa. These interannual variations are shown to be closely connected to the SST anomaly in the tropical Pacific, both in the western and eastern Pacific.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strength of the EAWM is mainly influenced by the processes associated with the SST anom-aly over the tropical Pacific. The EAWM generally becomes weak when there is a positive SST anomaly in the tropical eastern Pacific (El Ni?o), and it becomes strong when there is a negative SST anomaly (La Ni?a). Moreover, the SST anomaly in the South China Sea is found to b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EAWM and may persist to the following summer. Both the circulation at 850 hPa and the rainfall in China confirm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EAWM and the following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The possible reason for the recent 1998 summer flood in China is briefly discussed too. Key words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 SST - Summer monsoon This study was supported by “ National Key Programme for Developing Basic Sciences” G1998040900 part 1, and by key project (KZ 952-S1-404)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sst Summer monsoon
下载PDF
年代际气候变化研究 被引量:97
2
作者 李崇银 朱锦红 孙照渤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2002年第2期209-219,共11页
概括的介绍了中国科学家近几年在年代际气候变化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中国气候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北大西洋涛动(NAO)和北太平洋涛动(NPO)与中国年代际气候变化的关系,北太平洋海面温度(SST)年代际模及其影响,大气环流系统的年代际变化以... 概括的介绍了中国科学家近几年在年代际气候变化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中国气候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北大西洋涛动(NAO)和北太平洋涛动(NPO)与中国年代际气候变化的关系,北太平洋海面温度(SST)年代际模及其影响,大气环流系统的年代际变化以及气候突变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代际气候变化 北大西洋涛动 sst 大气环流 北太平洋涛动 海面温度
下载PDF
渤海、黄海、东海AVHRR海表温度场的季节变化特征 被引量:68
3
作者 鲍献文 万修全 +1 位作者 高郭平 吴德星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125-133,共9页
关键词 季节变化 AVHRR资料 订正方法 渤海 黄海 东海 sst 海表温度场
下载PDF
梅雨期中国东部降水的时空变化及其与大气环流、海温的关系 被引量:58
4
作者 宗海锋 张庆云 陈烈庭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189-1197,共9页
利用1961-2000年中国台站降水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扩展重建海平面温度(Extended Reconstructed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ERSST)资料,采用EOF、小波变换、合成及相关方法探讨中国东部梅雨期降水的时空变化及其环流、水... 利用1961-2000年中国台站降水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扩展重建海平面温度(Extended Reconstructed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ERSST)资料,采用EOF、小波变换、合成及相关方法探讨中国东部梅雨期降水的时空变化及其环流、水汽输送和海温异常特征。分析指出中国东部梅雨期(6月11日~7月10日)降水存在三种主要空间型:江南北部多雨型、长江流域多雨型和江淮平原多雨型。三种降水型都存在多时间尺度特征,由于年际和年代际振荡的周期和强度随时间的变化有不同表现,三种雨型旱涝年出现的年份有所不同。三种雨型对应的东亚夏季风环流各子系统的强度、位置、水汽输送等也存在明显差异。梅雨期三种雨型与冬季海温的研究表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偏高有利于出现江南北部降水型;赤道印度洋、南海和西太平洋黑潮海温偏高有利于出现长江流域降水型;北太平洋中纬度海温偏高则有利于出现江淮平原降水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雨期降水 时空变化 环流 海温
下载PDF
中国东部夏季主要降水型的年代际变化及趋势分析 被引量:54
5
作者 顾薇 李崇银 杨辉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28-739,共12页
针对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存在着20世纪50和60年代为“南旱北涝”、80和90年代为“南涝北旱”的相反形势,该文应用小波分析等方法对华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近54 a来的夏季降水进行分析,发现二者都具有不同周期的年代际变化。对于周期小于24 a... 针对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存在着20世纪50和60年代为“南旱北涝”、80和90年代为“南涝北旱”的相反形势,该文应用小波分析等方法对华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近54 a来的夏季降水进行分析,发现二者都具有不同周期的年代际变化。对于周期小于24 a的年代际变化,其morlet小波分析表明两地夏季降水的位相关系并不是固定的。对于更长的时间尺度,用正交小波分析了周期大于28 a的年代际变化,这种长周期的年代际变化能较好地体现出“南旱北涝”和“南涝北旱”两种形势,说明两地降水还存在着更长时间尺度的准周期变化。对于两地降水的这种长周期变化,分别选用不同位相的17 a为代表进行海温、环流形势的合成分析,对比发现两阶段所对应的海温、环流形势具有极明显的差异。最后,用近期的海温、环流形势与上述两种位相的海温、环流形势进行对比,讨论了未来降水型的可能演变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夏季 降水型 年代际变化 海温 环流 空间分布
下载PDF
夏季副高与海温的相互关系及副高预测 被引量:54
6
作者 艾悦秀 陈兴芳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1-8,共8页
通过分析夏季西太平洋副高与前期12月至后期11月的赤道太平洋和北太平洋海温 的相关系数分布图,综合比较副高面积指数、西伸脊点和脊线位置与海温的相关关系, 讨论副高对海温的反馈作用以及海温与夏季副高的物理联系模型,为副高... 通过分析夏季西太平洋副高与前期12月至后期11月的赤道太平洋和北太平洋海温 的相关系数分布图,综合比较副高面积指数、西伸脊点和脊线位置与海温的相关关系, 讨论副高对海温的反馈作用以及海温与夏季副高的物理联系模型,为副高预测提供依 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温 相关关系 物理联系模型 副热带高压
下载PDF
Impact of the North Atlantic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Tripole on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被引量:48
7
作者 左金清 李维京 +2 位作者 孙丞虎 XU Li 任宏利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4期1173-1186,共14页
A strong (weak)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EASM) is usually concurrent with the tripole pattern of North Atlantic SST anomalies on the interannual timescale during summer, which has positive (negative) SST anoma... A strong (weak)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EASM) is usually concurrent with the tripole pattern of North Atlantic SST anomalies on the interannual timescale during summer, which has positive (negative) SST anomalies in the northwestern North Atlantic and negative (positive) SST anomalies in the subpolar and tropical ocean. The mechanisms responsible for this linkage are diagnosed in the present study. It is shown that a barotropie wave-train pattern occurring over the Atlantic-Eurasia region likely acts as a link between the EASM and the SST tripole during summer. This wave-train pattern is concurrent with geopotential height anomalies over the Ural Mountains, which has a substantial effect on the EASM. Diagnosis based on observations and linear dynamical model results reveals that the mechanism for maintaining the wave-train pattern involves both the anomalous diabatic heating and synoptic eddy-vorticity forcing. Since the North Atlantic SST tripole is closely coupled with the 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 (NAO),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se two factors and the EASM are also examined. It is found that the connection of the EASM with the summer SST tripole is sensitive to the meridional location of the tripole,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large seasonal variations due to the north-south movement of the activity centers of the NAO. The SST tripole that has a strong relationship with the EASM appears to be closely coupled with the NAO in the previous spring rather than in the simultaneous summ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SM North Atlantic sst tripole diabatic heating eddy-vorticity forcing NAO
下载PDF
1945~2006年东中国海海表温度的长期变化趋势 被引量:46
8
作者 冯琳 林霄沛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3-18,共6页
通过对HadISST1资料1945~2006年海表温度(SST)的分析,发现在东中国海SST具有明显的长期升高的线性变化趋势,平均每年升高0.015℃,在这62 a共升高了0.9℃。其中,东海的升温现象最为突出,从福建和浙江两省沿岸向东北方向扩展的大片海域,... 通过对HadISST1资料1945~2006年海表温度(SST)的分析,发现在东中国海SST具有明显的长期升高的线性变化趋势,平均每年升高0.015℃,在这62 a共升高了0.9℃。其中,东海的升温现象最为突出,从福建和浙江两省沿岸向东北方向扩展的大片海域,是整个东中国海SST变化最大的所在。由于台湾海峡常年向北的流动和台湾岛东北侧向北的黑潮水入侵在1945~2006之间得到了相当程度的加强,它们对热量平流输运的增加有利于东中国海SST长期升高。同样起到促进作用的还有海面风场所控制的垂向卷夹过程。海面净热通量的变化抑制了东中国海SST的长期升高趋势。研究结果显示,东中国海SST的长期变化趋势极有可能是受到太平洋长期变化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中国海 sst 长期变化趋势
下载PDF
秘鲁外海茎柔鱼产量分布及其与表温关系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6
9
作者 陈新军 赵小虎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5-70,共6页
根据2004年1~12月我国鱿钓船在东南太平洋海域茎柔鱼的生产统计和表温数据,按经纬度1°×1°的格式利用Marine Exlporer4.0软件,对其各月产量、平均日产量的分布以及与表温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7月产量主要集... 根据2004年1~12月我国鱿钓船在东南太平洋海域茎柔鱼的生产统计和表温数据,按经纬度1°×1°的格式利用Marine Exlporer4.0软件,对其各月产量、平均日产量的分布以及与表温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7月产量主要集中在14°~17°S、80°~84°W海域,8~9月在9°~11°S、81°~83°W海域,12月在14°S以南海域。由此判断,作业渔场随月份进行西北-东南方向移动。全年都有较高的平均日产量,主渔汛为5~12月。作业渔场的适宜表温为18~22℃、24~25℃,其结果经过K-S检验。但适宜表温随季节发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茎柔鱼 产最分布 表温 秘鲁外海 K-S检验
下载PDF
夏季东海渔场鲐鱼产量与海洋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45
10
作者 李纲 陈新军 《海洋学研究》 2009年第1期1-8,共8页
根据2002~2004年7~9月我国东海灯光围网渔业生产统计数据,结合卫星遥感获取的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叶绿素a浓度及海面高度数据(Sea surface height,SSH),分析鲐鱼渔场分布与其SST、叶绿素a浓度和SSH之间的关系... 根据2002~2004年7~9月我国东海灯光围网渔业生产统计数据,结合卫星遥感获取的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叶绿素a浓度及海面高度数据(Sea surface height,SSH),分析鲐鱼渔场分布与其SST、叶绿素a浓度和SSH之间的关系。统计各月鲐鱼产量在SST、叶绿素a浓度上的频次分布,以确定各月中心渔场的最适SST和叶绿素a浓度范围,并对不同月份鲐鱼产量与SST和叶绿素a浓度关系进行分析和比较。利用Marine Explore4.0软件将每日鲐鱼产量和SSH图像进行空间展布,分析中心渔场形成与SSH分布的内在规律。研究结果显示,鲐鱼产量和当年SST成正比,东海SST的高低基本上决定了当年鲐鱼产量的高低,但并未发现叶绿素a浓度越高渔获产量也越高的规律,说明叶绿素a浓度并非鲐鱼渔场形成的最主要因素。夏季东海SST、叶绿素a浓度分布状况及其分布的季节变化决定了夏季东海鲐鱼作业渔场在东海南部和北部适宜SST、叶绿素a浓度不同的范围,但各年渔场SST以及叶绿素a浓度分布的总体趋势一致,鲐鱼产量集中分布在叶绿素a浓度较低、SST较高的东海南部渔场和叶绿素a浓度较高、SST较低的东海北部长江口渔场:7、8月鲐鱼中心渔场分布在东海南部海域,最适SST分别为27~29℃和28~30℃,最适叶绿素a浓度均为0.10~0.30mg/m3;9月东海南部渔场最适SST为27~28℃,最适叶绿素a浓度为0.10~0.30mg/m3,东海北部渔场最适SST为26~27℃,最适叶绿素a浓度为1.00~3.00mg/m3。鲐鱼渔场和SSH之间有很好的匹配关系,中心鱼场通常位于SSH极大值和极小值交汇的海域、并靠近极大值海域一侧,即出现在冷水团和暖水团交汇区靠近暖水团一侧。研究表明,渔场最适SST和叶绿素a浓度以及SSH作为确定潜在中心渔场的指标各具优势,将三者结合、综合分析,预报潜在渔场的位置更为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鲐鱼 渔场 海表面温度 海面高度 叶绿素A浓度 东海
下载PDF
冬季北大西洋海温年际、年代际变化与中国气温的关系 被引量:40
11
作者 曲金华 江志红 +1 位作者 谭桂容 孙力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57-563,共7页
利用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1951—2001年)海洋表面月平均温度资料、500hPa月平均高度场以及中国160站月平均气温资料,采用旋转方差极大正交旋转法(REOF)和小波变换等方法研究了冬季大西洋中低纬海表温度分布的主要模态及其... 利用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1951—2001年)海洋表面月平均温度资料、500hPa月平均高度场以及中国160站月平均气温资料,采用旋转方差极大正交旋转法(REOF)和小波变换等方法研究了冬季大西洋中低纬海表温度分布的主要模态及其与中国冬季气温的关系。结果表明,冬季北大西洋中部海表温度异常主要表现为2个基本模态,其中反映冬季大西洋20°-50°N区域海表温度异常的第二特征模态,在年际、年代际变化关系上与中国冬季平均气温关系非常密切。进一步研究表明,冬季北大西洋中部海表温度异常,可激发欧亚EU型环流,致使中国冬季气温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表面温度 REOF 冬季气温异常 EU型环流
下载PDF
风工程数值模拟中平衡大气边界层的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36
12
作者 杨伟 金新阳 +1 位作者 顾明 陈素琴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5,共5页
基于RANS方法构造满足水平均匀性的自保持平衡大气边界层是计算风工程中一个非常重要但尚未得到很好的解释和解决、同时也经常被忽略的前提问题。本文从描述湍流流动的模型方程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基于湍流平衡假设,从两方... 基于RANS方法构造满足水平均匀性的自保持平衡大气边界层是计算风工程中一个非常重要但尚未得到很好的解释和解决、同时也经常被忽略的前提问题。本文从描述湍流流动的模型方程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基于湍流平衡假设,从两方程标准k-ε模型导出一类近似满足大气边界层自保持要求的湍流来流边界条件;接着将本文建议的此类边界条件运用到模拟钝体建筑结构分离流动具有较好适用性的SST k-ω湍流模型中,通过数值风洞模拟对比算例,验证了作者提出的边界条件在构造自保持平衡边界层中的适用性。通过本文的理论和数值研究,一方面对研究平衡大气边界层的模拟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另一方面也为风工程数值模拟提供了一类新的适用的来流湍流边界条件,将对增进计算风工程中模拟平衡边界层的理解有所帮助,因此具有理论和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风工程 平衡大气边界层 标准k-ε模型 sst k-ω模型
下载PDF
我国东部夏季降水型与北半球大气环流和北太平洋海温的关系 被引量:28
13
作者 谭桂容 孙照渤 赵振国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1998年第1期1-7,共7页
用历年北半球500hPa月平均高度场及北太平洋海温资料,运用合成分析、奇异值分解等方法,分析了我国夏季降水型与同期、前期(冬季)环流及海温场的关系,结果表明我国夏季降水型与大气环流及北太平洋海温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夏季... 用历年北半球500hPa月平均高度场及北太平洋海温资料,运用合成分析、奇异值分解等方法,分析了我国夏季降水型与同期、前期(冬季)环流及海温场的关系,结果表明我国夏季降水型与大气环流及北太平洋海温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夏季雨带的不同分布,在同期环流场上有不同的配置相对应,尤其在欧亚西风带;而且在相应的前期环流场上,也有明显的反映,型与型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值区。对应于三类雨型,前冬海温场上也表现出显著不同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型 大气环流 海温 北太平洋
下载PDF
华南夏季降水与全球海温的关系 被引量:31
14
作者 徐海明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1997年第3期392-399,共8页
用1954~1989年华南夏季(6~7月)降水资料和全球月平均海温资料作了简单的相关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华南夏季降水与前期冬季1月的黑潮海温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冬季1月黑潮异常增暖有利于华南夏季干旱的产生,而异常偏冷则... 用1954~1989年华南夏季(6~7月)降水资料和全球月平均海温资料作了简单的相关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华南夏季降水与前期冬季1月的黑潮海温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冬季1月黑潮异常增暖有利于华南夏季干旱的产生,而异常偏冷则有利于洪涝的产生。计算结果进一步表明,华南夏季降水与菲律宾、台湾一带的海温以及北大西洋中纬度海温在整个前期春季、同期夏季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意味着以上两海区海温在春夏异常增暖有利于华南夏季干旱,而异常的偏冷则有利于华南夏季偏涝,这对于预测华南夏季洪涝干旱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 降水 夏季降水 全球 海温
下载PDF
川渝地区夏季旱涝与海温异常浅析 被引量:39
15
作者 鲍媛媛 康志明 +1 位作者 金荣花 李峰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89-93,共5页
利用1951—2006年6—8月降水资料计算了川渝地区旱涝指数Z指数,确定出该区域旱涝等级及其对应年份,分析这一带历年旱涝情况及年际变化特征,并用相关和合成分析法分析旱涝与海温的关系。结果表明,1950年代末至1970年代前期,这一带地区以... 利用1951—2006年6—8月降水资料计算了川渝地区旱涝指数Z指数,确定出该区域旱涝等级及其对应年份,分析这一带历年旱涝情况及年际变化特征,并用相关和合成分析法分析旱涝与海温的关系。结果表明,1950年代末至1970年代前期,这一带地区以旱为主,3个重旱年有2年出现在这个时段内;1970年代末至2003年,旱涝年均有,但以涝为主,2006年则出现了1951年以来最旱的年份。旱涝指数与SST的相关分析显示Z指数与前期SST,特别是1—3月SST有较好的相关关系,Z指数与赤道中东太平洋SST显著正相关。重涝年赤道中东太平洋广大海域SST呈明显的正距平,而重旱年则为大范围SST负距平。2006年1—3月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呈明显负距平、南太平洋20°S以南到40°S之间海域海温呈显著正距平有利于川渝地区出现严重干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指数 夏季旱涝 sst
下载PDF
东海沿岸海水表层温度的变化特征及变化趋势 被引量:36
16
作者 郭伟其 沙伟 +1 位作者 沈红梅 韦应新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8,共8页
根据东海沿岸引水船、嵊山、大陈、南麂、北礵、平潭、厦门和东山8个海洋观测站的40 a表层海水温度(SST)资料进行了统计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东海沿岸SST主要受制于太阳辐射,呈南高北低分布,但也不同程度地受到当地地理环境、气候环境... 根据东海沿岸引水船、嵊山、大陈、南麂、北礵、平潭、厦门和东山8个海洋观测站的40 a表层海水温度(SST)资料进行了统计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东海沿岸SST主要受制于太阳辐射,呈南高北低分布,但也不同程度地受到当地地理环境、气候环境、水文环境的影响;SST的年变化具有显著的年周期和半年周期;东海沿岸SST存在多种显著周期的振荡,且南北测站SST的主导振荡有差异;就近40 a的资料而言,东海沿岸的SST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冬季上升幅度最大,暖冬是SST总体呈上升趋势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沿岸 表层海水温度 变化特征 变化趋势
下载PDF
Model Study on the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Asian Winter Monsoon and Its Influence 被引量:34
17
作者 纪立人 孙淑清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1997年第1期2-14,16-23,共21页
The interannual variation of Asian winter (NE) monsoon and its influence is studied using the long-term integration of Max-Plank Institute ECHAM3(T42 L19) model. The simulation well reproduces the main features of th... The interannual variation of Asian winter (NE) monsoon and its influence is studied using the long-term integration of Max-Plank Institute ECHAM3(T42 L19) model. The simulation well reproduces the main features of the climatological mean Asian winter monsoon and shows pronounced difference of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between strong and weak winter monsoon and for the consecutive seasons to follow. Most striking is the appearance and persistence of an anomalous cyclonic flow over the western Pacific and enhanced Walker circulation for strong winter monsoon in agreement with the observation. The contrast in summer rainfall patterns of both East China and India can also be discerned in the simulation. Comparison of three sets of experiments with different SST shows that the forcing from the anomalies of global SST makes a major contribution to the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Asiao winter monsoon and, in particular, to the interseasonal persistence of the salient features of circulation. The SSTA over the tropical western Pacific also plays an important part of its own in modulating the Walker circulation and the extratropical flow patterns. The apparent effect of strong NE monsoon is to enhance the convection over the tropical western Pacific. This effect, on the one hand, leads to a strengthening of SE trades to the east and extra westerly flow to the west, thus favorable to maintaining a specific pattern of SSTA. On the other hand, the thermal forcing associated with the SSTA acts to strengthen the extratropical flow pattern which is, in turn, conducive to stronger monsoon activity. The result seems to suggest a certain self-sustained regime in the air-sea system,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two related interactions, namely the air-sea and tropical-extratropical interactions with intermittent outburst of NE cold surge as linkage. There is a connection between the strength of the Asian winter monsoon and the precipitation over China in the following summer. Links between these two variabilities are mainly throu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inter monsoon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Interseasonal connection sst anomaly
下载PDF
El Nino对云南初夏降水的影响 被引量:34
18
作者 张小玲 琚建华 王三杉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68-176,共9页
利用云南初夏5-6月的降水资料、全球月平均海温资料及热带OLR资料,研究了云南初夏5—6月降水对海气相互作用特别是ElNino的响应,发现云南初夏降水与赤道东太平洋(EEP)海温(SST)变化以及南海对流活动有密切关系。
关键词 云南 初夏降水 sst OLR 降水 厄尔尼诺
下载PDF
Influence of South China Sea SST and the ENSO on Winter Rainfall over South China 被引量:35
19
作者 周连童 Chi-Yung TAM +1 位作者 周文 Johnny C. L. CHAN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4期832-844,共13页
The present study investigates the influence of South China Sea (SCS) SST and ENSO on winter (January-February-March; JFM) rainfall over South China and its dynamic processes by using station observations for the ... The present study investigates the influence of South China Sea (SCS) SST and ENSO on winter (January-February-March; JFM) rainfall over South China and its dynamic processes by using station observations for the period 1951-2003, Met Office Hadley Center SST data for the period 1900-2008, and ERA-40 reanalysis data for the period 1958-2002. It is found that JFM rainfall over South China has a sig- nificant correlation with Nio-3 and SCS SST. Analyses show that in El Nio or positive SCS SST anomaly years, southwesterly anomalies at 700 hPa dominate over the South China Sea, which in turn transports more moisture into South China and favors increased rainfall. A partial regression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the independent ENSO influence on winter rainfall occurs mainly over South China, whereas SCS SST has a larger independent influence on winter rainfall in northern part of South China. The temperature over South China shows an obvious decrease at 300 hPa and an increase near the surface, with the former induced by Nio-3 and the latter SCS SST anomalies. This enhances the convective instability and weakens the potential vorticity (PV), which explains the strengthening of ascending motion and the increase of JFM rainfall over South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SO South China Sea sst RAINFALL convective instability potential vorticity
下载PDF
东南太平洋智利竹■鱼渔场分布及其与海表温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36
20
作者 邵帼瑛 张敏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68-472,共5页
根据2005年3月至2006年1月我国大型拖网加工渔船在东南太平洋的生产资料,结合海表温数据,按经纬度1°×1°的空间单位进行分析,利用Marine Explorer4.0软件作图,研究作业渔场CPUE分布与海表温的关系。结果表明,适宜... 根据2005年3月至2006年1月我国大型拖网加工渔船在东南太平洋的生产资料,结合海表温数据,按经纬度1°×1°的空间单位进行分析,利用Marine Explorer4.0软件作图,研究作业渔场CPUE分布与海表温的关系。结果表明,适宜作业海表温为12~15℃,月平均CPUE呈正态分布:8月最高,为11.34t/h;6~9月均超过7.00t/h,密集鱼群区域分布在34°~40°S,79°~92°W,其海表温范围为13~15℃;10月平均CPUE为6.08t/h,其表温范围为14~17℃;其余各月平均CPUE均不超过4.30t/h。CPUE与适宜海表温关系通过K—S的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利竹荚鱼 渔场 单位捕捞努力量 表温 K—S检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