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3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商鞅构建农战之国的理念及其影响--以《商君书》为中心讨论 被引量:13
1
作者 胡铁球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35-152,共18页
商鞅为构建高度集权的农战之国,提出了一系列构建方式与手段,核心内容有官营、名利、官爵、愚民、弱民、去善等。其中官营、名利、官爵的中心思想是君王如何控制生存资源,并通过对生存资源的彻底控制来驱民耕战,为此要剥夺民除耕战之外... 商鞅为构建高度集权的农战之国,提出了一系列构建方式与手段,核心内容有官营、名利、官爵、愚民、弱民、去善等。其中官营、名利、官爵的中心思想是君王如何控制生存资源,并通过对生存资源的彻底控制来驱民耕战,为此要剥夺民除耕战之外的一切生存技能。愚民、弱民、去善的中心思想是君王要将民看作工具而不是人,作为君王工具的民,必须具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有用,二是好使用。农战之民有用,而愚、穷、贱、弱、狠之民好使用。商鞅构建农战之国的方式与手段对我国历代政治经济的政策调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西汉经历了私有化→官有化→私有化→官有化的反复变革的历程,每次变革皆受到了商鞅的影响,而西汉仅是中国历代王朝的一个缩影,实际上官私之变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条重要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鞅 农战 资源 工具 官私
下载PDF
法家利民学说的政治学评析——以商鞅、韩非思想为中心 被引量:5
2
作者 王保国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84-87,共4页
以商鞅、韩非为代表的法家都是社会进化论者,他们主张用现实的方法解决现实问题。现实社会是以实力为原则的,实力就藏在民众中,关键在于统治者如何开掘。在商韩看来,追名逐利是民众的本性,统治的诀窍就是“利而用之”,商韩的耕战学说体... 以商鞅、韩非为代表的法家都是社会进化论者,他们主张用现实的方法解决现实问题。现实社会是以实力为原则的,实力就藏在民众中,关键在于统治者如何开掘。在商韩看来,追名逐利是民众的本性,统治的诀窍就是“利而用之”,商韩的耕战学说体现的就是这样的主旨。从商韩“利民”学说的政治实践看,“民”的政治地位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障,经济地位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商韩的政治意图并不在于给“民”更多的保障和利益,而在于利用这种统治手法实现对民众更进一步的控制和驱使,所以其政治学说最终走上了与“民”对立的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鞅 韩非 利民 君主专制
下载PDF
圣王之治:商鞅的法治论及其内在逻辑
3
作者 王林敏 《管子学刊》 2024年第3期77-88,共12页
《商君书》提出了理想政治统治的法家模式,其中包含一套相对完整的古典法治论:以圣王为起点,导向君主集权制的圣王法治。在“君-官-民”三方法治结构中,法既治民又治官,也抑制君主私人意志。商鞅法治论以最低限度的道德为底线,反对礼治... 《商君书》提出了理想政治统治的法家模式,其中包含一套相对完整的古典法治论:以圣王为起点,导向君主集权制的圣王法治。在“君-官-民”三方法治结构中,法既治民又治官,也抑制君主私人意志。商鞅法治论以最低限度的道德为底线,反对礼治、德治,但并不反对德性之治。商鞅贵势审数,以重刑主义、连坐思维、奖励告奸等措施严密法制,以信赏必罚树立公信,试图以强势的可操控性实现无为之治。商鞅法治论未能从根本上实现君主无为的制度化,也就无法从制度上保证法治的可持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鞅 《商君书》 法治论 圣王之治
下载PDF
论商鞅法治主义的内在逻辑及其影响
4
作者 李刚 蒋永安 《南阳理工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22-27,共6页
商鞅法治主义内在逻辑的起点是其历史观与人性论。以商鞅的历史观为视角,可以看出商鞅将物质生产资料作为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商鞅将历史进程划分为不同阶段,并指出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治理方式存在差异。以商鞅的人性论为视角,可以看... 商鞅法治主义内在逻辑的起点是其历史观与人性论。以商鞅的历史观为视角,可以看出商鞅将物质生产资料作为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商鞅将历史进程划分为不同阶段,并指出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治理方式存在差异。以商鞅的人性论为视角,可以看出商鞅指明了人民趋利避害的本性,从而主张轻罪重刑,目的在于防止人民行奸邪之事,借重刑的手段来遏制人趋利的本性,借此督促人民遵守社会秩序。商鞅提出的法治理论丰富了我国法治文化的内容,为后世的法治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产生了积极影响。不过商鞅忽略了道德的作用,盲目推崇法治万能论,将人民束缚在极为严密的法网之下,繁杂而严苛的法律引起了人民内心的激愤之情,导致其法治主张走向了历史的反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鞅 法治主义 历史观 人性论
下载PDF
法治必以立宪政体盾其后——从“商鞅难题”到“梁启超方案” 被引量:6
5
作者 程燎原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2期59-68,共10页
商鞅主张"以法治国",因而强调"法之必行"。但《商君书》却发现,"无使法必行之法"。特别关键的是,商鞅认为,"法之不行,自上犯之",但他最终无法解决这一制度难题,这也是传统中国无法解决的制度... 商鞅主张"以法治国",因而强调"法之必行"。但《商君书》却发现,"无使法必行之法"。特别关键的是,商鞅认为,"法之不行,自上犯之",但他最终无法解决这一制度难题,这也是传统中国无法解决的制度难题。而梁启超以现代民主立宪思想为武器,找到了"立宪政体"这一解决之法,可以视为中国现代法治的"梁启超方案"。这一方案是中国现代法治的必由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鞅 法治难题 梁启超 解决方案 立宪政体
下载PDF
商鞅法哲学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曾振宇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26-33,共8页
法家学派在时间上有前期、后期之分,在地域上有齐法家和三晋法家之分。商鞅是前期法家著名代表人物,其法学理论典型地体现于社会终极理想之中。他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可以划分为两大阶段:首先是法治化社会,以法治国,在社会高度法治... 法家学派在时间上有前期、后期之分,在地域上有齐法家和三晋法家之分。商鞅是前期法家著名代表人物,其法学理论典型地体现于社会终极理想之中。他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可以划分为两大阶段:首先是法治化社会,以法治国,在社会高度法治化基础之上,人类有望进入其理想化阶段─—道德自律社会。法的力量由中心退居边缘,伦理道德价值体系开始由边缘走向中心,道德价值体系成为人类社会最高原则。从“法治”到“德治”,这是商鞅法学理论的逻辑过程,也是商鞅法学理论的全部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鞅 刑无等级 道德化社会
下载PDF
从变法者角度看商鞅变法成败 被引量:5
7
作者 冯雨晴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3期90-92,共3页
对于商鞅变法,前人论其成败,多是从变法的延续性、变法的影响等方面加以探讨。要证明商鞅变法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应该看变法者,也就是秦孝公与商鞅实行变法的目的是否得到了实现。商鞅变法后,秦孝公与商鞅的变法目的都得到了实现,故而... 对于商鞅变法,前人论其成败,多是从变法的延续性、变法的影响等方面加以探讨。要证明商鞅变法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应该看变法者,也就是秦孝公与商鞅实行变法的目的是否得到了实现。商鞅变法后,秦孝公与商鞅的变法目的都得到了实现,故而变法是成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孝公 商鞅 变法 成败
下载PDF
商鞅的经济思想及改革路径新论 被引量:1
8
作者 李禹阶 黄晶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6期78-87,共10页
商鞅变法中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特征,就是其变法举措的全面性、系统性和激进性。商鞅根据西秦华戎交织,土僻人稀,以农为主的国情,出于维护小农经济和强化国家资源获取能力的需求,既吸取了儒家孔子提出的平均主义经济消解思想,又极力主张... 商鞅变法中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特征,就是其变法举措的全面性、系统性和激进性。商鞅根据西秦华戎交织,土僻人稀,以农为主的国情,出于维护小农经济和强化国家资源获取能力的需求,既吸取了儒家孔子提出的平均主义经济消解思想,又极力主张国家对经济领域的厉行干预。通过“重农抑商”、军功爵制等举措,大力提升了西秦国家的战争资源获取能力,达到秦政府对国家经济资源的全面控制。从经济思想史角度看,商鞅等法家人物的经济政策正是孔子平均主义与法家经济干预主义的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鞅 经济消解论 国家干预论 儒法结合 激进改革路径
下载PDF
法家文化与秦朝的兴亡 被引量:5
9
作者 刘庆东 葛明岩 《晋阳学刊》 CSSCI 2011年第4期77-80,共4页
法家文化与秦王朝的兴亡密切相关,它在秦国历史上的作用基本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秦孝公时期,商鞅以法家文化为指导实施变法,使秦国迅速壮大,为吞并六国、统一中原奠定了基础,同时也确立了法家文化在秦国的主体地位;秦始皇时期,由于过度... 法家文化与秦王朝的兴亡密切相关,它在秦国历史上的作用基本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秦孝公时期,商鞅以法家文化为指导实施变法,使秦国迅速壮大,为吞并六国、统一中原奠定了基础,同时也确立了法家文化在秦国的主体地位;秦始皇时期,由于过度迷信并片面使用法家文化,实行君主专制,崇尚权术,严刑峻法,残暴统治,激化了阶级矛盾,导致秦二世而亡,同时也扼杀了法家文化的优点,极度膨胀了其不足。秦兴于法家,也败于法家,甚为遗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家文化 秦朝 商鞅 秦始皇
下载PDF
“治国者贵下断”:《商君书》的基层民众自治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10
作者 张娜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26-136,共11页
战国时期,氏族解体、贵族衰落、社会结构变迁以及频繁剧烈的战争,使得基层民众的治理成为重大问题。对此,《商君书》提出了以国家为主导,以法治为基础,以制度为保障,以乡闾精英为主体,基层民众广泛动员和参与的基层民众自治思想。国家... 战国时期,氏族解体、贵族衰落、社会结构变迁以及频繁剧烈的战争,使得基层民众的治理成为重大问题。对此,《商君书》提出了以国家为主导,以法治为基础,以制度为保障,以乡闾精英为主体,基层民众广泛动员和参与的基层民众自治思想。国家主导下的基层民众自治,能够有效地将分散的民众抟聚在国家体制中,不仅可以提高国家对基层资源的汲取能力,提升国家实力,而且可以通过给予民众自治权,提供向上流动的社会机制,培养民众对国家的认同感,巩固统治基础。如此,新型国家及其民族和文化才能在“大争之世”稳稳立足并求得进一步发展。这对于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代中国,无疑是一笔宝贵的本土性历史资源和思想财富。法治明确划定国家公权力的行使范围,让司法与行政适度分离;普法的广泛和有效,使得司法和民众可以监督行政,从而在某种程度上能够保持国家的纵向权力和社会的横向自治权利之间的动态平衡。这对于解决现代基层群众自治悬空或空壳化问题,避免地方政府对基层群众自治权利的侵蚀,真正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君书》 基层民众自治 法治 自治 商鞅
下载PDF
成也法家,败也法家——商鞅、韩非法治思想异同论 被引量:3
11
作者 汤新祥 张雪梅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01-105,共5页
秦朝作为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君主专制帝国,之所以成于法家,也败于法家,是因为商鞅和韩非两位法家代表对政治和谐在法治走向公平过程中的价值认识和处理方式不同,即在法与权、君与臣、治与力三对关系的处理上出现重大分野所致。在法与权的... 秦朝作为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君主专制帝国,之所以成于法家,也败于法家,是因为商鞅和韩非两位法家代表对政治和谐在法治走向公平过程中的价值认识和处理方式不同,即在法与权、君与臣、治与力三对关系的处理上出现重大分野所致。在法与权的关系上,商、韩二人一个奉行的是"中法"式独断,强调"任法而治",一个选择了"不共"式独断,强调君权第一,从法第二。两种君权独尊路径的不同导致法与权关系和谐的相异,最终使商鞅造就盛世,韩非导入暴政。在君与臣的关系上,商鞅强调以法治臣,提倡君臣合作,共同治理国家,使秦国获得强国富民所需的和谐的政治关系与稳定的政治秩序。韩非强调君臣利益的对立,坚持以术御臣,造成君臣关系的极度紧张,严重破坏了国家政治机器中的自我调整、自我纠错的公平和谐发展机制。在治与力的关系上,商鞅注重以法生国家之力,使秦走上了一条"刑生力,力生强","强必王"的变法成功之路。韩非注重以君主之术,生君权之力,最终失去了生力的重要源泉———臣心与民心。由此启示我们:要构建以民主法治和公平正义为首要特征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应该把法治与公平放入政治和谐的视野中加以研究解决,而不能就法治谈法治,就公平谈公平,只有政治和谐发展,法治才能走向公平,公平才能得到最大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鞅 韩非 法治 政治和谐
下载PDF
商鞅“更礼”论 被引量:4
12
作者 孔毅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4期5-11,共7页
商鞅是以提倡"尊君重法"而名显一时的法家代表人物,但并非不重视礼,只是其对礼的看法和使用与儒、道、墨诸学派大异其趣。面对战国时代"礼崩乐坏"的现实,他明智地提出"更礼"的主张。商鞅之"更礼&qu... 商鞅是以提倡"尊君重法"而名显一时的法家代表人物,但并非不重视礼,只是其对礼的看法和使用与儒、道、墨诸学派大异其趣。面对战国时代"礼崩乐坏"的现实,他明智地提出"更礼"的主张。商鞅之"更礼"基于他的历史观和人性论。其"变法"与"更礼"并行,而"更礼"则以"礼者,所以便事也"为指导原则,从而弱化了礼的道德意义,将礼变为功利之礼、实用之礼,对秦国及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鞅 法家 更礼 变法
下载PDF
商鞅的农本思想与激励政策析论 被引量:4
13
作者 李维林 赵梦涵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60-65,共6页
中国古代的农本思想和对农业的激励政策,到战国时期已经发展到一个相当高的水平,既有战略高度的认识,又有非常务实的政策措施,并由此实现了富国强兵的战略目标,实践的效果非常显著。其中商鞅的农本思想和对农业的激励政策,进一步充实和... 中国古代的农本思想和对农业的激励政策,到战国时期已经发展到一个相当高的水平,既有战略高度的认识,又有非常务实的政策措施,并由此实现了富国强兵的战略目标,实践的效果非常显著。其中商鞅的农本思想和对农业的激励政策,进一步充实和发展了战国李悝提出的"尽地利之教"的农本思想,使之更为制度化和政策化了,表现出强烈的时代进取精神,值得分析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国商鞅 农本思想 激励政策
下载PDF
商韩政治思想的重新审视——基于军政关系理论的视野
14
作者 陈林 《政治思想史》 2023年第1期18-31,196,共15页
先秦时期战争频仍,战争成为统治者与思想家共同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与理论课题。先秦诸子无不试图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消弭战争的军政关系理论,他们从道义或功利的角度进行了一系列阐发。商鞅、韩非将政治看成是为军事服务的工具,这一军... 先秦时期战争频仍,战争成为统治者与思想家共同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与理论课题。先秦诸子无不试图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消弭战争的军政关系理论,他们从道义或功利的角度进行了一系列阐发。商鞅、韩非将政治看成是为军事服务的工具,这一军政关系理论视角,对于重新审视商韩政治思想具有重要的启发。商韩主张通过耕战、赏罚等强制化的政治秩序构建方式,将民众纳入农耕与战争的轨道,其目的是激发民众的全部潜力,为政权在战争中取胜提供力量。商韩的军政关系理论在政治实践层面获得了成功,这种一切旨在推动军事实力提升的政治主张,成为了秦大一统国家形成的直接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鞅 韩非 政治思想 军政关系理论
下载PDF
商鞅之“法”的政治哲学反思——兼论法治的功能、价值和精神 被引量:4
15
作者 吴保平 林存光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86-91,共6页
以商鞅之"法"的含义和目标为切入点,有助于理解商鞅以"以法治国"为中心,围绕"农战"而形成并展开的法治思想。商鞅"以法治国"的主体虽是君主,但"以法治国"除了要达到富国强兵的目标外... 以商鞅之"法"的含义和目标为切入点,有助于理解商鞅以"以法治国"为中心,围绕"农战"而形成并展开的法治思想。商鞅"以法治国"的主体虽是君主,但"以法治国"除了要达到富国强兵的目标外,还要实现"万民自治"、"天下大治"以及"至德复立"、"能述仁义于天下"的政治理想。在政治哲学视域,商鞅之"法"体现出法治的功能、价值和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鞅 以法治国 法治 政治哲学
下载PDF
商鞅社会理想探析
16
作者 隋淑芬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期45-50,共6页
商鞅的社会理想是他变法行为的观念先导。他的社会理想分为两个高低衔接的层次 ,一是建立理想的法治社会 ,其时 ,法是国家管理社会的唯一规范 ,法律取代道德规范 ,法律规范人们的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风俗 ,消除人们的犯罪动机。法... 商鞅的社会理想是他变法行为的观念先导。他的社会理想分为两个高低衔接的层次 ,一是建立理想的法治社会 ,其时 ,法是国家管理社会的唯一规范 ,法律取代道德规范 ,法律规范人们的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风俗 ,消除人们的犯罪动机。法治的结果是达到人人自断、自律。法治实现的条件是法律的公平、公正。二是建立大治无为的社会 ,其时 ,法律制度转化为社会成员不假思索的行为习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鞅 社会理想 法治理想 公平公正 自律 自治 大治无为
下载PDF
尚扬《董其昌计划》系列作品艺术创作历程研究
17
作者 闫欢 《鞋类工艺与设计》 2023年第3期109-111,共3页
尚扬是中国前沿的现代油画艺术家。《董其昌计划》系列作品,不仅仅包含了尚扬过去数十年的创作历程总结,也包含了他这些年的人生体悟,更包含了现在的他对于未来社会发展的反思和提问。本文就尚扬《董其昌计划》系列作品的创作历程,并结... 尚扬是中国前沿的现代油画艺术家。《董其昌计划》系列作品,不仅仅包含了尚扬过去数十年的创作历程总结,也包含了他这些年的人生体悟,更包含了现在的他对于未来社会发展的反思和提问。本文就尚扬《董其昌计划》系列作品的创作历程,并结合艺术原理中艺术创作相关理论进行分析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尚扬 《董其昌计划》 艺术创作
下载PDF
司马迁评商鞅探微——兼论《史记》“太史公曰”的独立价值 被引量:3
18
作者 杨玲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4-20,共7页
司马迁在《史记》中分别为先秦法家的商鞅、韩非、李斯列传并作评价。对韩非和李斯,司马迁在批判的同时还表现出了一定的同情。而对商鞅,司马迁则是矛盾的。一方面是《史记·太史公自序》《秦本纪》和《商君列传》正传中对其历史功... 司马迁在《史记》中分别为先秦法家的商鞅、韩非、李斯列传并作评价。对韩非和李斯,司马迁在批判的同时还表现出了一定的同情。而对商鞅,司马迁则是矛盾的。一方面是《史记·太史公自序》《秦本纪》和《商君列传》正传中对其历史功绩的充分肯定,另一方面却是《商君列传》的"太史公日"中不能抑制的苛责和怒斥。之所以如此,一方面在于李陵事件对司马迁身心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史记》"太史公曰"独立价值的体现,同时也是儒法两家思想在司马迁身上合而未融的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马迁 《史记》 商鞅 《商君列传》 “太史公曰”
下载PDF
商鞅关于防范官吏犯罪的思想及其启示 被引量:3
19
作者 隋淑芬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38-142,共5页
商鞅把防范官吏犯罪作为建构法治社会的核心问题,主张充分发挥法律的防范功能。他对于制度防范、刑罚规诫、利益杠杆等在防范官吏犯罪中的作用进行了多方面的深刻思考和实践探索。有些思想对于当代防范官员犯罪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 商鞅 防范 官吏犯罪 思想
下载PDF
华夏主义:中国的本土人文精神 被引量:3
20
作者 叶自成 《学术前沿》 2013年第Z1期64-83,共20页
华夏主义是中国最具有独特性的文化思想积淀。它是老子、孔子、商子思想精华的综合产物,包括三个不同却具有有机联系的研究范式:老子的道治范式,从道法自然和无为而治的角度解释国家的治乱兴衰;孔子的人治范式,从人本、民本和人才的角... 华夏主义是中国最具有独特性的文化思想积淀。它是老子、孔子、商子思想精华的综合产物,包括三个不同却具有有机联系的研究范式:老子的道治范式,从道法自然和无为而治的角度解释国家的治乱兴衰;孔子的人治范式,从人本、民本和人才的角度解释国家的治乱兴衰;商子的法治范式,从法治角度解释国家权力、国家利益以及国家的治乱兴衰。三者形成一个严整的思想体系,为中国本土的意识形态建构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夏主义 老子 孔子 商子 中国范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