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形进气道流场数值模拟 被引量:22
1
作者 刘振侠 郭东明 +3 位作者 张丽芬 吴丁毅 王小峰 黄陈生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064-1068,共5页
考虑了外流场对进气道内部气流流动状况的影响,将S形进气道的内外流场进行综合求解。采用有限容积法,求解全三维N-S方程。将数值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了机头/前机身对进气道入口气流的影响,同时也分析了进气道入口激波分... 考虑了外流场对进气道内部气流流动状况的影响,将S形进气道的内外流场进行综合求解。采用有限容积法,求解全三维N-S方程。将数值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了机头/前机身对进气道入口气流的影响,同时也分析了进气道入口激波分布和进气道内部气流流动情况,以及出口流场的气流品质。从计算结果看该进气道损失比较大,出口截面最高的总压恢复系数为0.96;二三级调解板可以有效地引导气流,避免第一转弯处的大面积回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 航天推进系统 S形进气道 内外流场 数值模拟
下载PDF
超椭圆S形进气道的设计及气动性能研究 被引量:23
2
作者 李岳锋 杨青真 孙志强 《计算机仿真》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82-85,96,共5页
研究飞机机身外形及进气道优化问题,传统的超椭圆方法在设计S形进气道时,形状指数n的选取需要查表来确定,不仅耗时,而且精确度不高,容易产生面积突变,对进气道内流和出口截面的总压影响很大。将形状指数n和S形进气道的截面面积变化规律... 研究飞机机身外形及进气道优化问题,传统的超椭圆方法在设计S形进气道时,形状指数n的选取需要查表来确定,不仅耗时,而且精确度不高,容易产生面积突变,对进气道内流和出口截面的总压影响很大。将形状指数n和S形进气道的截面面积变化规律联系起来,为提高指数的准确性和效率,提出一种改进的超椭圆S形进气道设计方法,以自适应的方式确保任意截面指数n的准确性和唯一性。数值仿真表明:改进的方法给出的S形进气道总压恢复系数较高,畸变指数较小,气动性能良好,改进的自适应超椭圆S形进气道设计方法具有较高的工程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椭圆 进气道 数值仿真 畸变
下载PDF
一种高亚音速弹用S弯进气道设计及其特性 被引量:12
3
作者 李其弢 郭荣伟 付强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08-113,共6页
针对导弹进气道的结构特点 ,在前人的工作基础上总结出一种适合导弹使用的大偏距、短扩压 S弯进气道的设计方法。该方法通过变更中心线、面积规律、唇口形状和喉道位置等参数完成进气道的设计。应用本文中使用的 S弯进气道的数学描述方... 针对导弹进气道的结构特点 ,在前人的工作基础上总结出一种适合导弹使用的大偏距、短扩压 S弯进气道的设计方法。该方法通过变更中心线、面积规律、唇口形状和喉道位置等参数完成进气道的设计。应用本文中使用的 S弯进气道的数学描述方法 ,可以方便地完成 S弯进气道的几何造型工作 ,实现此类导弹用 S弯进气道的参数化设计 ,生成的造型数据也可以为 CFD和 CAM使用。此外 ,作为验证 ,文中应用此方法设计了一个椭圆进口的 S弯进气道 ,并进行了模型的风洞实验。实验结果表明 ,使用本文方法设计的弹用 S弯进气道可以达到较好的气动性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亚音速 导弹 S弯进气道 进气道设计 内流特性
下载PDF
腹下无隔道大偏距S弯进气道流场特性 被引量:16
4
作者 谢文忠 郭荣伟 《航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453-1459,共7页
针对一种腹下无隔道大偏距S弯进气道,在利用实验结果验证了数值方法的可靠性之后,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该进气道在跨声速段的口面流动特征和内通道二次流特征,解释了声速时性能较高的原因。结果表明:进气道口面设计能够将绝大部分前体边... 针对一种腹下无隔道大偏距S弯进气道,在利用实验结果验证了数值方法的可靠性之后,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该进气道在跨声速段的口面流动特征和内通道二次流特征,解释了声速时性能较高的原因。结果表明:进气道口面设计能够将绝大部分前体边界层低能流扫离进气口;高亚声速和声速时鼓包的静压分布比较相似,而低超声速时则相差较大,这主要由于其形成机理不同;进气道出口截面下方的对涡仍然是由S弯扩压段第2弯的旋流发展而来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航天推进系统 无隔道 大偏距 跨声速进气道 S弯进气道 二次流
下载PDF
一种S弯进气道的设计与实验研究 被引量:12
5
作者 万大为 郭荣伟 +1 位作者 艾清 潘世勇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50-154,共5页
在导弹总体几何尺寸的严格限制下 ,通过特定中心线形状和沿程面积变化规律的控制 ,完成了一种大偏距短扩压的亚声速进气道的设计 ,设计中充分考虑了导弹的气动阻力特性。本文还进行了风洞实验研究 ,得到了进气道的性能参数、速度特性、... 在导弹总体几何尺寸的严格限制下 ,通过特定中心线形状和沿程面积变化规律的控制 ,完成了一种大偏距短扩压的亚声速进气道的设计 ,设计中充分考虑了导弹的气动阻力特性。本文还进行了风洞实验研究 ,得到了进气道的性能参数、速度特性、攻角特性和侧滑角特性 ,结果表明该进气道具有良好的气动性能 (总压恢复系数大于 0 .98)。进气道的出口总压图谱表明 ,前急后缓的中心线形状与前急后缓的面积变化规律的组合对出口总压的均匀分布不利。本研究为 S弯进气道的设计和应用积累了经验 ,提供了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弯进气道 设计 实验研究 导弹 流场畸变
下载PDF
S形进气道纤维铺放轨迹规划和优化方法 被引量:15
6
作者 邵忠喜 富宏亚 +1 位作者 韩振宇 刘源 《宇航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855-861,共7页
为研究纤维铺放轨迹规划和优化算法,在分析等铺放角法和等距偏置法两种轨迹规划方法的基础上,提出基于纤维带边缘曲线的轨迹规划方法和纤维带丝束数量计算方法。在轨迹铺放角范围满足设计要求的前提下,将等铺放角法和等距偏置法两种轨... 为研究纤维铺放轨迹规划和优化算法,在分析等铺放角法和等距偏置法两种轨迹规划方法的基础上,提出基于纤维带边缘曲线的轨迹规划方法和纤维带丝束数量计算方法。在轨迹铺放角范围满足设计要求的前提下,将等铺放角法和等距偏置法两种轨迹规划方法相结合,提出以曲线在曲面内等距偏置为核心的铺放轨迹优化方法。该算法可以提高铺放设备的工作效率,并对纤维带丝束数量、纤维重叠面积、纤维间隙面积等铺放信息的计算方法进行了分析。最后将以上分析结果应用到S形进气道曲面的铺放轨迹规划中,证明了该铺放轨迹规划和优化方法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铺放 轨迹规划 轨迹优化 S形进气道
下载PDF
背负式S形进气道设计及数值分析 被引量:12
7
作者 李大伟 张云飞 马东立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1-65,共5页
针对无人机布局特点,设计了一种短扩压、大偏距、背负式S形进气道。设计中采用变厚度唇口技术,两曲面相贯构造斜切进口技术,并对前人提出的扩压器中心线方程和面积变化规律进行了改进。利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分析了S形进气道的内流... 针对无人机布局特点,设计了一种短扩压、大偏距、背负式S形进气道。设计中采用变厚度唇口技术,两曲面相贯构造斜切进口技术,并对前人提出的扩压器中心线方程和面积变化规律进行了改进。利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分析了S形进气道的内流特性及机身对S形进气道性能的影响。此外,作为验证,进行了进气道与发动机的地面试验,数值计算与试验结果都表明,S形进气道具有较好的气动特性,有一定工程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形进气道 二次流 气动特性 数值分析
下载PDF
基于迭代物理光学和等效边缘电流方法的S形进气道雷达散射截面研究 被引量:12
8
作者 李岳锋 杨青真 +1 位作者 高翔 吴正科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77-582,共6页
为了研究进口形状对S形进气道唇口边缘绕射场与其腔体内部散射场电磁特性的影响,在S形进气道偏心距、面积变化规律、中心线变化规律不变的条件下,采用迭代物理光学法(IPO)与等效边缘电流法(EEC)方法,对圆形、椭圆形、矩形、菱形、W形等... 为了研究进口形状对S形进气道唇口边缘绕射场与其腔体内部散射场电磁特性的影响,在S形进气道偏心距、面积变化规律、中心线变化规律不变的条件下,采用迭代物理光学法(IPO)与等效边缘电流法(EEC)方法,对圆形、椭圆形、矩形、菱形、W形等5种不同进口形状的S形进气道进行了雷达散射截面(RCS)的数值分析。结果表明,进口形状对进气道的RCS特性影响较大;在较大的探测角范围内,W形进口S形进气道的RCS值明显低于其它进口形状的S进气道;菱形进口进气道的RCS在唇口未做修型S形进气道中最低。W形唇口修型可有效降低唇口边缘绕射场的RCS;而在负探测角时,斜切唇口修型可大大降低S形进气道总散射场的R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迭代物理光学法 等效边缘电流法 雷达散射截面 S-形进气道 唇口修型
下载PDF
A Ventral Diverterless High Offset S-shaped Inlet at Transonic Speeds 被引量:5
9
作者 谢文忠 郭荣伟 《Chinese Journal of Aeronautics》 SCIE EI CAS CSCD 2008年第3期207-214,共8页
An investigation on the ventral diverterless high offset S-shaped inlet is carried out at Mach numbers from 0.600 to 1.534, angles of attack from -4° to 9.4°, and yaw angles from 0° to 8°. Results ... An investigation on the ventral diverterless high offset S-shaped inlet is carried out at Mach numbers from 0.600 to 1.534, angles of attack from -4° to 9.4°, and yaw angles from 0° to 8°. Results indicate: (1) a large region of low total pressure exists at the lower part of the inlet exit caused by the counter-rotating vortices in the S-shaped duct; (2) the performances of the inlet at Mach number 1.000 reach almost the highest, so the propulsion system could work efficiently in terms of aerodynamics; (3) the total pressure recovery increases slowly at first and then remains unvaried as the Mach number rises from 0.6 to 1.0, however, it does in an opposite manner in the conventional diverter-equipped S-shaped inlet; (4) the performances of the inlet are generally insensitive to angles of attack from -4° to 9.4° and yaw angles from 0° to 8° at Mach number 0.850, and angles of attack from -2° to 6° and yaw angles from 0° to 5° at Mach number 1.53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erospace propulsion system diverterless inlet high offset transonic inlet S-shaped inlet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下载PDF
斜出口合成射流激励器S进气道分离流动控制 被引量:10
10
作者 李斌斌 程克明 顾蕴松 《实验流体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4-37,共4页
设计加工了单膜双腔式斜出口合成射流激励器,应用PSI DTC Initium压力扫描系统对斜出口合成射流激励器在S进气道主动流动控制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斜出口合成射流激励器能够抑制S进气道分离流动,提高出口总压恢复系数σ和降低... 设计加工了单膜双腔式斜出口合成射流激励器,应用PSI DTC Initium压力扫描系统对斜出口合成射流激励器在S进气道主动流动控制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斜出口合成射流激励器能够抑制S进气道分离流动,提高出口总压恢复系数σ和降低畸变指数DC90,只需通过改变激励器的工作电压和频率,就可实现对S进气道内部流场的控制。在共振频率下,当来流速度V=80m/s,采用斜出口合成射流控制可使出口截面平均总压恢复系数增加0.37%,此时所耗合成射流能量仅为主流的0.2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出口合成射流激励器 S进气道 边界层分离 流场测量 流动控制
下载PDF
基于五孔探针的大S弯进气道旋流畸变评估 被引量:10
11
作者 徐诸霖 达兴亚 范召林 《航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48-57,共10页
背负式S弯进气道拥有较好的前向雷达隐身性能,同时有利于起落架布置、武器内埋,但其出口流场的非均匀性会严重影响发动机的稳定性。除了总压畸变、总温畸变的影响之外,旋流畸变也是流场非均匀性的一种重要体现。为研究背负式大S弯进气... 背负式S弯进气道拥有较好的前向雷达隐身性能,同时有利于起落架布置、武器内埋,但其出口流场的非均匀性会严重影响发动机的稳定性。除了总压畸变、总温畸变的影响之外,旋流畸变也是流场非均匀性的一种重要体现。为研究背负式大S弯进气道的旋流畸变特性,采用美国汽车工程师协会(SAE)的旋流评估方法,利用基于五孔探针的旋转式测量段对进气道出口的强旋流场进行测量分析,入口马赫数的范围为0.2~0.6。所有马赫数下旋流方向(Swirl Directivity,SD)和旋流对数(Swirl Pairs,SP)变化不大,均显示出口旋流为对旋模式,与理论分析和数值计算结果吻合。同时,测量的对旋涡呈现出弱非对称性,最大旋流角超过40°,旋流强度(Swirl Intensity,SI)从内环的6°增加到外环的13°左右,且在马赫数小于0.5的范围内没有明显变化。本文研究表明,虽然SAE的旋流畸变计算方法中部分指标可以有效识别出大S弯进气道的旋流模式,但是旋流强度指标却明显不能表现出对旋涡的强旋状态,制约了其在该类进气道/发动机相容性评估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弯进气道 五孔探针 旋涡 分离流动 旋流畸变
原文传递
有无边界层吸入对S弯进气道流动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9
12
作者 宁乐 谭慧俊 孙姝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66-274,共9页
为了深入认识一种吸入大量来流边界层的S弯进气道,在完成其设计的基础上,采用仿真方法对其流动特性展开了研究,并与无边界层吸入的S弯进气道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由于吸入大量来流边界层,该进气道进口段流场主要受钝体绕流与平板边界... 为了深入认识一种吸入大量来流边界层的S弯进气道,在完成其设计的基础上,采用仿真方法对其流动特性展开了研究,并与无边界层吸入的S弯进气道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由于吸入大量来流边界层,该进气道进口段流场主要受钝体绕流与平板边界层相互干扰作用;在内通道第二弯段后半段,二次流逐渐发展成为对涡,并将堆积在下壁面的低能流卷向截面中间,最终在出口截面的中下半部形成了低总压恢复区。另外,边界层的吸入使得进气道总压恢复系数下降约0.04,且随出口马赫数的升高,总压恢复系数先升高后降低,而在无边界层吸入的S弯进气道中总压恢复系数随之单调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界层吸入式进气道 S弯进气道 流动特性 二次流
下载PDF
流体振荡器在进气道流动控制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9
13
作者 孟腾 董金钟 吴西云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2期319-324,341,共7页
采用数值方法,对流体振荡器在S形进气道流动分离中的控制效果进行了仿真研究。应用CFD软件模拟计算了流体振荡器对进气道分离控制的作用,详细讨论了不同射流频率和射流角度对控制效果的影响。通过对流场的分析得出:射流频率和射流角度... 采用数值方法,对流体振荡器在S形进气道流动分离中的控制效果进行了仿真研究。应用CFD软件模拟计算了流体振荡器对进气道分离控制的作用,详细讨论了不同射流频率和射流角度对控制效果的影响。通过对流场的分析得出:射流频率和射流角度对控制效果有显著影响。射流频率为554 Hz,射流角度为45°时,控制效果最佳,总压恢复系数增加了0.403%,总压畸变指数减少了6.96%,分离区长度减少了8.0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振荡器 S形进气道 边界层分离 主动流动控制
下载PDF
S弯进气道优化对其内流场及性能影响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刘雷 宋彦萍 +1 位作者 陈焕龙 陈浮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0-54,共5页
在数值研究大量附面层吸入对某半埋入式S弯进气遭内部流场及气动性能影响的基础上,以ISIGHT软件为平台对其进行优化,并详细对比优化前后进气道内部流场结构及性能变化,结果表明:因吸入大量附面层内低能流体,进气道内出现流动分离,周向... 在数值研究大量附面层吸入对某半埋入式S弯进气遭内部流场及气动性能影响的基础上,以ISIGHT软件为平台对其进行优化,并详细对比优化前后进气道内部流场结构及性能变化,结果表明:因吸入大量附面层内低能流体,进气道内出现流动分离,周向总压畸变和旋流畸变相对均匀进气工况均显著增加;优化后,旋流畸变和周向总压畸变分别下降约44.46%和4.09%,中心线趋于前后缓急相当,扩压器前段截面面积缓慢递增,而在接近出口时急速增加,气流在此区间迅速扩压;不同厚度附面层吸入工况下,优化后进气道气动性能相比优化前均有所改善,但流动分离现象始终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弯进气道 优化 附面层 总压畸变 旋流畸变
原文传递
三种不同的进气道与弹体组合体雷达散射截面特性 被引量:8
15
作者 余安远 郭荣伟 +1 位作者 孙姝 谢雪明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517-521,共5页
对三种不同进气道与弹体组合所得的三个模型进行了雷达散射截面 (RCS)实验研究。三种组合分别为 :埋入式进气道与多边形截面弹体的组合、埋入式进气道与常规圆截面弹体的组合、S弯进气道与常规圆截面弹体的组合。雷达散射截面特性实验... 对三种不同进气道与弹体组合所得的三个模型进行了雷达散射截面 (RCS)实验研究。三种组合分别为 :埋入式进气道与多边形截面弹体的组合、埋入式进气道与常规圆截面弹体的组合、S弯进气道与常规圆截面弹体的组合。雷达散射截面特性实验和对比研究表明 :圆截面弹身时 ,采用埋入式进气道比采用 S弯进气道具有更好的隐身效果 ;采用埋入式进气道时 ,多边形截面导弹比圆截面弹身隐身性能更好。可以推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气道 弹体 雷达散射截面 导弹 隐身技术
下载PDF
半埋入式S弯进气道主动流动控制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刘雷 陈浮 +1 位作者 宋彦萍 陈焕龙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168-1173,共6页
为了改善半埋入式亚声速S弯进气道出口气流品质,本文采用吹、吸气方式对其进行了主动流动控制数值研究。结果表明:吸气位置、吸气量变化显著影响进气道气动性能,最佳吸气位置位于唇口附近,当唇口吸气量为进气道流量的1.9%时,总压畸变指... 为了改善半埋入式亚声速S弯进气道出口气流品质,本文采用吹、吸气方式对其进行了主动流动控制数值研究。结果表明:吸气位置、吸气量变化显著影响进气道气动性能,最佳吸气位置位于唇口附近,当唇口吸气量为进气道流量的1.9%时,总压畸变指数降低约45.7%,总压恢复系数和增压比略有提高;而附面层吹气时进气道的性能仅在吹气量较小时有所改善;附面层吹、吸组合控制对流场的改善程度介于上述方案之间,而非单独吹、吸气方案效果的简单叠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附面层 S弯进气道 主动流动控制 数值研究
下载PDF
大量附面层吸入S弯进气道内吹气控制 被引量:7
17
作者 刘雷 陈浮 +1 位作者 宋彦萍 陈焕龙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2498-2507,共10页
为了提高某大量附面层吸入的半埋入S弯进气道气动性能,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其进行吹气控制研究并详细分析了吹气控制机理及吹气位置、吹气量、吹气角度变化对控制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吹气位置变化显著影响控制效果,最佳吹气位置位于气... 为了提高某大量附面层吸入的半埋入S弯进气道气动性能,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其进行吹气控制研究并详细分析了吹气控制机理及吹气位置、吹气量、吹气角度变化对控制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吹气位置变化显著影响控制效果,最佳吹气位置位于气流分离点稍前的第1弯附近,该位置吹气比为1.75%、吹气角度为20°吹气时总压恢复系数相对原型提高约0.56%,出口周向总压畸变系数和旋流畸变系数分别下降约43.14%和83.60%;吹气角度并非越大越好,吹气时需尽量满足吹气角度较小,保证吹出的气流始终位于附面层内,避免与主流掺混而造成损失;总压恢复、出口周向总压畸变以及旋流畸变三者随吹气量变化的趋势不同,吹气量越大进气道总压恢复及总压畸变改善越明显,而旋流畸变随吹气量的增加先快速下降,随后变缓,最终甚至出现增加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附面层 S弯进气道 吹气控制 总压畸变 旋流畸变
原文传递
弹用S弯进气道气动性能试验 被引量:6
18
作者 靖建朋 郭荣伟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2085-2090,共6页
对一种弹用S弯进气道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①偏航角一定,攻角由负到正变化时,总压恢复系数先上升后变化不大,|DC60|则先下降后小幅升高;②攻角一定,总压恢复系数和|DC60|随偏航角的增加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③大的攻角和偏航角组合... 对一种弹用S弯进气道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①偏航角一定,攻角由负到正变化时,总压恢复系数先上升后变化不大,|DC60|则先下降后小幅升高;②攻角一定,总压恢复系数和|DC60|随偏航角的增加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③大的攻角和偏航角组合状态下,总压恢复系数较低,|DC60|偏大,但随偏航角进一步增大,进气道性能有所改善;④进/发匹配点处,进气道出口压力功率频谱较平坦且对姿态角和来流马赫数的变化均不敏感;⑤发动机小流量状态时,进气道模型发生了喘振,频率约为150 Hz.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弯进气道 攻角 偏航角 总压恢复系数 畸变指数 功率频谱 进气道喘振
原文传递
无人机两侧式布局的S弯进气道设计与实验 被引量:6
19
作者 马高建 郭荣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46-150,共5页
根据现役无人机进气道的结构特点,以后置两侧布局的S弯进气道作为研究对象,完成了一种大偏距、短扩压S弯进气道设计,设计包括中心线、面积变化规律选取以及斜切唇口等;并且对设计模型进行风洞实验研究,得到进气道的速度特性、攻角特性... 根据现役无人机进气道的结构特点,以后置两侧布局的S弯进气道作为研究对象,完成了一种大偏距、短扩压S弯进气道设计,设计包括中心线、面积变化规律选取以及斜切唇口等;并且对设计模型进行风洞实验研究,得到进气道的速度特性、攻角特性和偏航角特性等。实验结果表明:(1)在大多数实验条件下,进气道具有良好的气动性能,较高的总压恢复(σ>0.986),较低的畸变指数(DC60<0.28);(2)大偏航角状态时,背风侧进气道受机身附面层及机身涡的影响比较大,虽总压恢复系数并不低,但畸变指数DC60较大,在使用中需要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畸变 实验 两侧式 斜切唇口 S弯进气道
下载PDF
基于五孔探针的大S弯进气道总压畸变测量与评估 被引量:6
20
作者 徐诸霖 高荣钊 达兴亚 《实验流体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8-86,共9页
进气道总压畸变的测量与评定是进气道/发动机一体化的重要内容。大S弯进气道具备出色的隐身性能,但其出口流场非常复杂,传统总压测量方法造成的误差显著增大,进而引起总压畸变评估误差,阻碍进/发一体化设计。为了提高大S弯进气道的总压... 进气道总压畸变的测量与评定是进气道/发动机一体化的重要内容。大S弯进气道具备出色的隐身性能,但其出口流场非常复杂,传统总压测量方法造成的误差显著增大,进而引起总压畸变评估误差,阻碍进/发一体化设计。为了提高大S弯进气道的总压畸变测量与评估的准确性,本文提出了一套基于五孔探针的测量方法。分析测量结果表明:分区拟合方法更能适应大S弯进气道强旋流场的总压数据处理;随着马赫数从0.2增加到0.6,周向总压畸变指数从0.005左右递增到0.09左右,径向总压畸变指数最大不超过0.055,马赫数越大,总压畸变越剧烈,周向总压畸变占据主导;出口截面主要总压畸变区的总压恢复系数最低不到0.85;相比数值计算、总压耙测量,五孔探针测得结果更加全面、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弯进气道 五孔探针 总压测量 总压畸变 数据处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