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4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南方雷暴的气候特征研究 被引量:151
1
作者 徐桂玉 杨修群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99-307,共9页
本文根据我国南方 6 2个气象观测站 1971— 995年月雷暴日数资料 ,应用 EOF和小波统计分析方法 ,研究了雷暴的气候特征 ,包括它们的空间分布类型、季节变化特征和年际变化规律。所得结论 。
关键词 雷暴 气候特征 eof分析 小波分析 中国 大气环流 季节变化
下载PDF
青藏高原积雪分布与变化特征 被引量:117
2
作者 柯长青 李培基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209-215,共7页
本文对青藏高原SMMR候积雪深度、NOAA周积雪面积、地面台站积雪深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西两侧多雪与腹地少雪形成鲜明对比,高原东部是高原积雪年际变化最显著的地区,它主导了整个高原积雪的年际变化,并且与西部... 本文对青藏高原SMMR候积雪深度、NOAA周积雪面积、地面台站积雪深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西两侧多雪与腹地少雪形成鲜明对比,高原东部是高原积雪年际变化最显著的地区,它主导了整个高原积雪的年际变化,并且与西部多雪区年际波动呈反位相关系。从60年代到80年代积雪年际波动幅度有明显增加趋势,积雪变化具有3年左右的准周期。随着全球变暖,青藏高原积雪将会有所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积雪 eof分析 空间分布 变化特征
下载PDF
大气季节内振荡对印度洋—西太平洋地区热带低压/气旋生成的影响 被引量:71
3
作者 祝从文 Tetsuo Nakazawa 李建平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42-50,共9页
文中利用EOF分析大气季节内振荡 (MJO)的时空变化的方法 ,研究了 1996年 9月~ 1997年 6月间的MJO活动对生成在印度洋—西太平洋海域的热带低压 /气旋的影响。结果发现 ,除西北太平洋之外 ,发生在其他区域的热带低压 /气旋有半数以上生... 文中利用EOF分析大气季节内振荡 (MJO)的时空变化的方法 ,研究了 1996年 9月~ 1997年 6月间的MJO活动对生成在印度洋—西太平洋海域的热带低压 /气旋的影响。结果发现 ,除西北太平洋之外 ,发生在其他区域的热带低压 /气旋有半数以上生成在向东移动的MJO的湿位相中。伴随MJO的向东传播 ,热带低压 /气旋平均生成位置也随之向东移动 ,而生成在西北太平洋的热带低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季节内振荡 eof分析 MJO 时空变化 热带低压 气旋
下载PDF
东亚冬季风强度指数及其变化的分析 被引量:66
4
作者 崔晓鹏 孙照渤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1999年第3期321-325,共5页
根据东亚地区 500 h Pa 高度场 E O F分析结果,并参照历史平均东亚大槽的位置,定义了一个东亚冬季风强度指数( H50 )。讨论了 H50 与东亚大气环流和我国气温的关系,并分析了 H50 在 1951~1992 年的变化。
关键词 强度指数 eof分析 大气环流 季风 东亚
下载PDF
河南省小麦干热风发生规律分析 被引量:66
5
作者 陈怀亮 邹春辉 +1 位作者 付祥建 关文雅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59-64,共6页
通过对河南省30个站1967~1996年近30年的气象资料统计 ,得到全省干热风发生日数 ,并对其进行了EOF分析。结果发现全省干热风日数场主要呈“南少北多”空间分布型 ,另外还有其它几种空间分布型 ;随时间推移 ,全省干热风发生日数呈减少趋... 通过对河南省30个站1967~1996年近30年的气象资料统计 ,得到全省干热风发生日数 ,并对其进行了EOF分析。结果发现全省干热风日数场主要呈“南少北多”空间分布型 ,另外还有其它几种空间分布型 ;随时间推移 ,全省干热风发生日数呈减少趋势 ;对时间系数进行功率谱分析 ,发现具有准6年和准3年周期 ;通过相关分析 ,发现第一、第二模态时间系数与全省小麦单产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干热风 eof分析 功率谱分析 相关分析 河南 农业气象灾害 发生规律 空间分布 气象指标
下载PDF
西北干旱区地气温差的时空特征分析 被引量:60
6
作者 范丽军 韦志刚 董文杰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60-367,共8页
利用西北干旱区55个站1961—2000年0cm地温和气温资料,利用EOF、旋转EOF分析和小波分析方法,分析了西北干旱区地气温差的空间分布及时间演变特征。结果表明:西北干旱区地气温差6月份最大,1月份最小;春、夏、秋三季均为正值,冬季除个别... 利用西北干旱区55个站1961—2000年0cm地温和气温资料,利用EOF、旋转EOF分析和小波分析方法,分析了西北干旱区地气温差的空间分布及时间演变特征。结果表明:西北干旱区地气温差6月份最大,1月份最小;春、夏、秋三季均为正值,冬季除个别站点外均为负值。西北干旱区春、夏、秋、冬四季地气温差的空间分布前三个特征向量均表现为三种分布型:全区一致型、南北差异型和东西差异型。在过去40年间,西北干旱区的地气温差表现为四种时间演变型:具有极小值的抛物线型、具有极大值的抛物线型、单调递增型和单调递减型。西北干旱区地气温差的周期振荡主要以3~6年和20年为主,这些周期振荡在不同区域不同时期的显著性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干旱区 地气温差 eof分析 小波分析
下载PDF
用EOF方法研究青藏高原积雪深度分布与变化 被引量:40
7
作者 柯长青 李培基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64-67,共4页
对青藏高原1978~1987年SMMR微波候积雪深度资料、55个地面基本气象台站1963~1992年逐日积雪深度记录进行了EOF分析.结果表明,青藏高原积雪空间分布极不均匀,四周多雪,特别是东西两侧多雪与广大腹地少雪... 对青藏高原1978~1987年SMMR微波候积雪深度资料、55个地面基本气象台站1963~1992年逐日积雪深度记录进行了EOF分析.结果表明,青藏高原积雪空间分布极不均匀,四周多雪,特别是东西两侧多雪与广大腹地少雪形成鲜明对比.高原东部是高原积雪年际变化最显著的地区,它主导了整个高原积雪的年际变化,并且与西部多雪区年际波动呈反位相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积雪深度 eof分析 空间分布 积雪
下载PDF
海南雷暴气候特征及大气环流背景分析 被引量:44
8
作者 郭冬艳 辛吉武 +3 位作者 吴胜安 姜涛 杨昌贤 陈红 《气象科技》 2008年第4期404-409,共6页
利用1966~2005年海南地区18个市、县逐日雷暴观测资料及NECP再分析资料和EOF分析方法,分析了海南地区雷暴天气的气候特征及其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海南雷暴的年际变化呈较明显的下降趋势;空间分布主要呈现北部内陆地区... 利用1966~2005年海南地区18个市、县逐日雷暴观测资料及NECP再分析资料和EOF分析方法,分析了海南地区雷暴天气的气候特征及其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海南雷暴的年际变化呈较明显的下降趋势;空间分布主要呈现北部内陆地区多、南部沿海地区少的特点;全省雷暴集中发生在4~10月,盛发期在5~9月;雷暴异常年5~9月平均大气环流与同期500 hPa大气环流特征的关系表现在雷暴频繁年低纬地区的位势高度距平场出现大范围的负距平,当年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弱,位置偏东,雷暴偏少年则副高较强,脊线偏西。不稳定因子K指数和TT指数对海南的雷暴有一定预报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暴日数 eof分析 环流背景 不稳定因子
下载PDF
塔里木河流域径流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41
9
作者 蒋艳 夏军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5-52,共8页
塔里木河是典型的干旱区内陆河,自身不产流,干流水量主要依靠源区河流的补给,本文以塔里木河流域的源流区(出山口以上区域)为研究对象,基于实测水文气象数据运用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小波分析法和EOF分析法研究历史水文过程... 塔里木河是典型的干旱区内陆河,自身不产流,干流水量主要依靠源区河流的补给,本文以塔里木河流域的源流区(出山口以上区域)为研究对象,基于实测水文气象数据运用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小波分析法和EOF分析法研究历史水文过程的特征与规律,以及区域气候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气候变化对水循环和径流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冰川积雪融水是径流的主要补给来源;EOF分析表明源流区内的气温、降水量和蒸发量呈现增加趋势;受冰川调节和区域气温升高的双重影响,年平均径流量多年保持稳定并在近年来有所增加,小波分析表明1990年后在大于15年的时间尺度上进入丰水期;多变量非参数检验表明径流随气温和蒸发量变化较为敏感,月径流量随着气温升高而呈现指数增加的变化趋势,1991年-2002年源区径流量比1956年-1990年增加了6.5%。由于塔里木河流域特殊的地理位置与流域结构,具有河川径流以冰川积雪融水补给比重大的特征,当气温升高1℃径流量相应增加10%-16%,随着气温升高和冰川消融量的增加,径流量也将进一步地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河 气候变化 径流 MANN-KENDALL检验 小波分析 eof分析
下载PDF
1961~2005年中国大雾天气气候特征 被引量:42
10
作者 曹治强 吴兑 吴晓京 《气象科技》 2008年第5期556-560,共5页
利用1961~2005年中国541个地面台站观测的能见度和相对湿度资料,分析了中国大雾时空分布特征和趋势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中国大部分地区冬半年大雾日数明显偏多,夏半年明显偏少。其中11月最多,6月最少。在空间分布上,中国东部降水量较多... 利用1961~2005年中国541个地面台站观测的能见度和相对湿度资料,分析了中国大雾时空分布特征和趋势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中国大部分地区冬半年大雾日数明显偏多,夏半年明显偏少。其中11月最多,6月最少。在空间分布上,中国东部降水量较多的平原和丘陵年均大雾日数较多,而内蒙古大部和中国西部大部分地区年均大雾日数较少,多在1天以下。长江中下游和黄淮地区一些省市,是大雾天气多发的地区,并且具有明显正变化趋势,年大雾天气日数呈波动增多的趋势,波动的周期大约为1.5年。1982、1987、1989~2000年和2002年是大雾日数较多的年份,而1967年则是大雾日数明显偏少的年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雾 时空分布 变化趋势 eof分析
下载PDF
冬小麦晚霜冻害时空分布与多时间尺度变化规律分析 被引量:41
11
作者 张雪芬 郑有飞 +3 位作者 王春乙 陈怀亮 任振和 邹春辉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21-330,共10页
冬小麦晚霜冻害主要发生在中国的黄淮区域,河南占黄淮区域面积较大,是中国小麦的主要产地,又是晚霜冻害的重发区,因此文章以河南为例,从构成晚霜冻害的最低温度和小麦发育期两个因素出发,提出了晚霜冻害指数构建方法,使晚霜冻害指标定量... 冬小麦晚霜冻害主要发生在中国的黄淮区域,河南占黄淮区域面积较大,是中国小麦的主要产地,又是晚霜冻害的重发区,因此文章以河南为例,从构成晚霜冻害的最低温度和小麦发育期两个因素出发,提出了晚霜冻害指数构建方法,使晚霜冻害指标定量化,并从多年数据库中计算出逐年晚霜冻害发生强度和发生天数。由于小麦发育期观测资料序列较短,影响了大尺度小麦晚霜冻害变化规律的分析,因而提出了冬小麦发育期资料推算方法;对计算出的近50年晚霜冻害资料进行EOF分析和Morlet小波分析,以发现晚霜冻害的时空分布与多时间尺度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冬小麦晚霜冻害发生频率较高,高发区频率超过40%,且在20世纪70—90年代有增多的趋势;发生强度和天数变化趋势基本相似,具有发生强度较重区对应着发生天数较多区的趋势,且前者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大于后者;晚霜冻害发生强度的重发区分布在豫东南和豫西南,轻发区主要分布在淮河以南及豫西部分地区,其中第1模态分布型存在16年、第2模态分布型存在准2年的多时间尺度变化规律;发生天数的多发区主要分布在豫北北部和豫西南边界,少发区在豫东北及豫西南中部,其中第1模态分布型存在着准4年、第2模态分布型存在准3年和准6—7年的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霜冻害 冻害指数 eof分析 MORLET小波分析
下载PDF
中国南方旱涝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被引量:41
12
作者 郭锐 智协飞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98-605,共8页
用1955-2001年我国南方81个测站全年逐月降水量资料,利用Z指数确定单站旱涝等级。结果表明,春季华中地区和两广交界处更易发生干旱,湖南与华南沿海地区降水偏多,出现洪涝的几率较大;夏秋两季106~115°E,23~32°N区域和... 用1955-2001年我国南方81个测站全年逐月降水量资料,利用Z指数确定单站旱涝等级。结果表明,春季华中地区和两广交界处更易发生干旱,湖南与华南沿海地区降水偏多,出现洪涝的几率较大;夏秋两季106~115°E,23~32°N区域和四川西北部地区出现干旱的频率较高,洪涝频率较高地区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同时四川南部、云南中部、华南沿海出现大涝的频率较高;冬季南方大部分地区发生旱涝的频率较小,干旱多发区主要集中在云南中部以及江苏、安徽两省,西南部出现降水偏多的频率较高。通过对降水资料的EOF分析发现,我国南方春季降水主要为南旱北涝、南涝北旱两种分布型。夏季降水区域主要分为长江流域与华南沿海地区、云南两个区域,而秋、冬季南方降水分布比较均匀,表现为南方一致旱或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旱涝 Z指数 eof分析
下载PDF
广东年、季降水量时空变化分布特征 被引量:40
13
作者 凌良新 章鹰 陈往溪 《广东气象》 2008年第6期24-27,共4页
选取广东省86个气象观测站1966~2007年42年的逐月降水资料,应用EOF分析方法对广东省年、季降水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年、季降水量距平第1特征向量场分布全省位相比较一致,反映全区一致偏少(多)的主要特性,雨季雨量变化的... 选取广东省86个气象观测站1966~2007年42年的逐月降水资料,应用EOF分析方法对广东省年、季降水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年、季降水量距平第1特征向量场分布全省位相比较一致,反映全区一致偏少(多)的主要特性,雨季雨量变化的地域差异比干季大,粤西变化梯度大于粤东,山脉对这种变化分布特征的影响十分明显;上半年降水量多寡的空间变化对年雨量的多寡空间变化具有重要影响,上半年雨量的空间变化特征基本上决定了年雨量的空间变化特征。汛期降水的多寡对该年旱涝特征具有决定性影响,但也有例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学 降水 eof分析 广东省
下载PDF
上海地区雷暴天气的气候变化及可能影响因素 被引量:34
14
作者 胡艳 端义宏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88-594,共7页
分析了上海地区雷暴的气候变化及可能影响因素。经验正交函数分析结果表明:上海地区雷暴的年际变化呈较明显的下降趋势;其空间分布主要呈现市区少、郊区多的特点。上海地区的“城市热岛”效应可能会增加城区和城乡交界地区雷暴的发生... 分析了上海地区雷暴的气候变化及可能影响因素。经验正交函数分析结果表明:上海地区雷暴的年际变化呈较明显的下降趋势;其空间分布主要呈现市区少、郊区多的特点。上海地区的“城市热岛”效应可能会增加城区和城乡交界地区雷暴的发生频数。通过小波分析得到上海地区雷暴日年变化的主周期约为6年。上海地区雷暴异常年6~8月平均大气环流与同期500hPa大气环流特征的关系为多雷暴年整个东亚的位势高度距平场出现大范围的负距平,当年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弱,位置偏东;少雷暴年则相反。持续型(秋季型)的El Nino事件可能会引起上海地区年雷暴日数异常偏多,而少雷暴年则多为ENSO(El Nino/Southern Oscillation)冷暖事件的更替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地区雷暴日 eof分析 小波分析 合成分析 ENSO事件
下载PDF
青藏高原地表感热通量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33
15
作者 解晋 余晔 +1 位作者 刘川 葛骏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8-42,共15页
选取中国气象局在青藏高原(下称高原)地区常规气象观测站点中85个资料连续性较好的站点资料,基于CHEN-WENG感热交换系数方案计算了1981-2014年地表日均感热通量,并用M-K检验法分析了季节平均感热通量和年均感热通量的年际变化特征,结合... 选取中国气象局在青藏高原(下称高原)地区常规气象观测站点中85个资料连续性较好的站点资料,基于CHEN-WENG感热交换系数方案计算了1981-2014年地表日均感热通量,并用M-K检验法分析了季节平均感热通量和年均感热通量的年际变化特征,结合经验正交函数法EOF(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Pearson相关法,分析了年均感热通量的时空演变及异常分布特征以及不同地区站点感热通量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981年以来,高原地表感热通量无论在年尺度还是季节尺度上的年际变化都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其中春季和冬季由下降转变为上升的年份早于夏季和秋季,且夏季上升的幅度是四季中最弱的;1981-2003年间感热通量下降主要与地气温差和平均风速的减小有关,而2004-2014年间感热通量的上升主要与地气温差的显著增大有关。空间上,各站点感热通量的上升或下降并不同步,但存在一定的相互联系,感热通量上升的站点主要位于青海省;感热通量与各气候因子的相关性有明显的时空差异,整体上受地表温度影响显著,与地表温度变化呈正相关;与降水、日照时数、风速等气候因子的相关性在年尺度上存在较大的空间差异,在季节尺度上,感热通量与气象因子的季节相关性较好,尤其是夏季,感热通量与降水呈反相关,与日照时数、风速和气温呈正相关,其次是春季,秋、冬季相关性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感热通量 M-K检验 eof分析 Pearson相关法
下载PDF
中蒙干旱半干旱区冬、夏季地面气温时空变化特征分析(Ⅰ):1月 被引量:31
16
作者 李万源 钱正安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889-897,共9页
为了整体地分析中蒙干旱半干旱区冬季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首先利用1961-1997年1月的实测气温资料,分析了平均场和标准差场,然后再选取区内104个分布相对均匀的站点,对1月气温作了经验正交函数(EOF)和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EOF)分析.结果表... 为了整体地分析中蒙干旱半干旱区冬季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首先利用1961-1997年1月的实测气温资料,分析了平均场和标准差场,然后再选取区内104个分布相对均匀的站点,对1月气温作了经验正交函数(EOF)和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EOF)分析.结果表明:纬度、地形及西伯利亚高压是影响冬季气温的3个主要因子;区内绝大部分地区冬季气温的年际变化>2℃以上.根据EOF分析,区内冬季气温异常有'全区一致型'、 '东西差异型'和'南北差异型'三种模态;根据REOF分析,区内的冬季气温可划分为高原东北侧、南疆、北疆、青海高原、蒙古中东部及西部6个分区.区内冬季增暖明显,增暖中心在中蒙南边界的临河-富蕴及拐子湖一带,近20年平均增温达2.5℃以上,1977年是由冷转暖的突变年;区内大部分地区冬季气温变化有3~4年周期,部分地区还有8年的变化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蒙 干旱半干旱区 1月 气温 eof分析 Reof分析 冬季增暖
下载PDF
全球气候模式对中国降水分布时空特征的评估和预估 被引量:29
17
作者 许崇海 罗勇 徐影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2010年第6期398-404,共7页
使用观测和多模式集合的降水资料,评估全球气候模式对中国降水时空分布特征的模拟能力,并给出21世纪的预估。结果表明:全球气候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再现中国地区降水的分布型,也能模拟出降水的区域性差异,对年降水10年、20年尺度的周... 使用观测和多模式集合的降水资料,评估全球气候模式对中国降水时空分布特征的模拟能力,并给出21世纪的预估。结果表明:全球气候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再现中国地区降水的分布型,也能模拟出降水的区域性差异,对年降水10年、20年尺度的周期变化模拟效果较好。21世纪SRES A1B情景下中国年及夏季降水主要模态以全国一致型为主,2045年前后由少雨型转为多雨型;冬季降水为少雨型与多雨型交替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of分析 小波分析 降水分布型 全球气候模式 中国
下载PDF
东、黄海海表面温度季节内变化特征的EOF分析 被引量:24
18
作者 曾广恩 练树民 +2 位作者 程旭华 华祖林 齐义泉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46-155,共10页
基于1998—2004年的TRMM/TMI卫星遥感海面温度(SST)数据,在初步分析东、黄海SST的季节分布特征的基础上,采用EOF方法分析了SST的季节内变化特征,进而对SST季节内变化的可能机制进行了探讨。EOF分析获得的前4个模态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为57.... 基于1998—2004年的TRMM/TMI卫星遥感海面温度(SST)数据,在初步分析东、黄海SST的季节分布特征的基础上,采用EOF方法分析了SST的季节内变化特征,进而对SST季节内变化的可能机制进行了探讨。EOF分析获得的前4个模态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为57.07%,其结果基本反映了东、黄海SST变化的主要物理过程。其中,EOF的第一模态的方差贡献率占30.17%,其空间模态揭示了以东海北部为中心的、整个海域SST变化趋于一致的特征,这一模态的显著变化周期为6.3周;第二模态的方差贡献率占14.36%,其空间模态呈现东南海域与西北海域SST的反相变化趋势,显著变化周期为8.7周和10.6周;第三模态的方差贡献率占7.02%,其空间SST变率最大的区域位于黄海海域,显著变化周期为6.8,8.7,10.2周等;第四模态的方差贡献率占5.52%,其空间SST变率最大的区域位于东、黄海近海,显著变化周期为6.8周。东、黄海SST季节内变化与此海区大气中的季节内振荡是紧密相关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 黄海 海表面温度 季节内变化 eof分析
下载PDF
华北平原1960-2009年气象干旱的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29
19
作者 卢洪健 莫兴国 胡实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2-82,共11页
华北平原地处东亚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是世界上气候极脆弱的区域之一,干旱灾害频发。依据多年平均降雨等值线将华北平原划分为3个子区域(A区雨量<600 mm,600 mm≤B区雨量≤750 mm,C区雨量>750 mm),基于1960-2009年60个站的逐日气象... 华北平原地处东亚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是世界上气候极脆弱的区域之一,干旱灾害频发。依据多年平均降雨等值线将华北平原划分为3个子区域(A区雨量<600 mm,600 mm≤B区雨量≤750 mm,C区雨量>750 mm),基于1960-2009年60个站的逐日气象资料,采用修正的Palmer干旱指数(PDSI)、M-K检测法和EOF分析法研究了该地区近50年气象干旱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PDSI指数能较好地表征华北平原气象干旱的时空变化过程,其干旱的空间分布主要呈南-北和东南-西北递增的格局,干旱过程通常持续两年以上,季节连旱现象明显,年际变化和年代际变化十分显著。A区干旱最为严重且呈显著增长趋势,其突变点大致为1983年;B区自1970年后进入干旱频发期,持续时间达20年之久;C区各级干旱频率均呈下降趋势,大致以1997年前后为突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干旱 Palmer旱度模式 MANN-KENDALL检验 eof分析 华北平原
下载PDF
乌鲁木齐河源区大气降水的化学特征 被引量:26
20
作者 侯书贵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80-84,共5页
根据乌鲁木齐河源区一个完整年周期的大气降水样品 ,初步探讨了该研究区域的降水化学特征 .结果表明 ,在所有被测离子中 ,阳离子成分以Ca2 +为主 ,阴离子成分以SO2 -4 为主 .Ca2 +、Mg2 +、Na+、K+、SO2 -4 、NO-3 和Cl-的浓度范围分别... 根据乌鲁木齐河源区一个完整年周期的大气降水样品 ,初步探讨了该研究区域的降水化学特征 .结果表明 ,在所有被测离子中 ,阳离子成分以Ca2 +为主 ,阴离子成分以SO2 -4 为主 .Ca2 +、Mg2 +、Na+、K+、SO2 -4 、NO-3 和Cl-的浓度范围分别为 0 12 6 3μg·g-1、0 2 0 6 μg·g-1、0 0 35 5 6 μg·g-1、0 5 5 7μg·g-1、0 1940 46 μg·g-1、0 11 5 8μg·g-1和 0 2 4 43μg·g-1.通过相关分析和经验正交函数分析 ,确定降水化学成分主要来源于区域性粉尘物质、局地来源物质、人类活动产生的酸性成分以及海洋或周围盐湖来源物质等 .虽然区域性粉尘物质对降水化学特征的影响居于主导地位 ,但降水中的Ca2 +受局地来源物质的影响较大 ,NO-3 为主要的污染物 ,并在相当大程度上控制降水的酸碱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鲁木齐河源区 eof分析 水化学成分 大气降水 粉尘 人类活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