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聚己内酯载药微球的制备及释药性能研究 被引量:15
1
作者 胡运玖 左奕 +4 位作者 邬均 李玉宝 孟纯阳 王尖 蒋电明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9-32,56,共5页
首次以利福喷丁为模型药物、聚己内酯为载体材料,制备了用于长效抑制骨结核生长的利福喷丁聚己内酯缓释微球,观察其理化特性和体外释放性能。采用O/W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载利福喷丁聚己内酯微球,系统考察了投药量、聚乙烯醇的浓度、乳化... 首次以利福喷丁为模型药物、聚己内酯为载体材料,制备了用于长效抑制骨结核生长的利福喷丁聚己内酯缓释微球,观察其理化特性和体外释放性能。采用O/W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载利福喷丁聚己内酯微球,系统考察了投药量、聚乙烯醇的浓度、乳化速度对微球形貌、粒径、载药量和包封率的影响。通过对制备工艺的优化,得到最佳制备条件是乳化速度300r·min-1,投药量20mg,聚乙烯醇的浓度2%。所制备的载利福喷丁聚己内酯微球圆整,表面有微孔,大小分布均匀,粒径分布较窄,平均粒径为(27.249±0.256)μm、载药量(3.098±0.011)%、包封率(34.078±0.123)%。实验结果表明:聚己内酯是负载利福喷丁的一种理想控释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福喷丁 聚己内酯 载药微球 o/w
下载PDF
聚缩酮PCADK的合成及胰岛素微球的制备与表征 被引量:1
2
作者 张峰溥 马鹏凯 +3 位作者 王正 连胜男 孙家森 孙考祥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818-822,826,共6页
目的:合成新型生物可降解材料聚缩酮(PCADK),制备胰岛素微球并研究其体外释放行为。方法:以1,4-环己烷二甲醇(CDM)和2,2-二甲氧基丙烷(DMP)为原料合成PCADK,1H NMR表征聚合物结构,凝胶渗透色谱法(GPC)测定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采用in-sit... 目的:合成新型生物可降解材料聚缩酮(PCADK),制备胰岛素微球并研究其体外释放行为。方法:以1,4-环己烷二甲醇(CDM)和2,2-二甲氧基丙烷(DMP)为原料合成PCADK,1H NMR表征聚合物结构,凝胶渗透色谱法(GPC)测定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采用in-situ S/O/W法制备载药微球,HPLC检测计算微球载药量和包封率;并测定了微球在pH=2.0,4.5,7.4的磷酸盐缓冲溶液中的释放行为。结果:重均相对分子质量约为6 500;制备的微球外观圆整,表面有褶皱,载药量为3.90%,包封率达68.0%;体外释放结果显示,聚缩酮微球在酸性条件下降解较快,碱性及中性环境中降解缓慢。结论:新型高分子材料PCADK制备的胰岛素微球,球形好,载药量、包封率较高,体外释放行为显示出pH敏感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缩酮 微球 IN-SITU S/o/w 胰岛素 体外释放 PH敏感
原文传递
W/O/W法制聚苯乙烯微胶囊的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张明祖 倪沛红 严年喜 《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96年第4期78-82,共5页
W/O/W复相法制聚苯乙烯微胶囊是一种使聚合物从油相中沉淀分离包围住芯材的成囊方法。本研究结果表明;微胶囊的粒经随着内水相粘度和体积分数的增加而增大,随着乳化剂浓度增加和搅拌转速提高而降低。同时,不同乳化剂影响也不同,使用十... W/O/W复相法制聚苯乙烯微胶囊是一种使聚合物从油相中沉淀分离包围住芯材的成囊方法。本研究结果表明;微胶囊的粒经随着内水相粘度和体积分数的增加而增大,随着乳化剂浓度增加和搅拌转速提高而降低。同时,不同乳化剂影响也不同,使用十二烷基硫酸钠时,所得的微胶囊比使用Tween 80时粒径小,且分布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胶囊 聚苯乙烯 油相分离 w/o/w
下载PDF
采用S/W/O/W法制备BSA-PLG微球
4
作者 夏洪男 孙亚东 +4 位作者 王潇潇 汪静 付瑜 苏正兴 李又欣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086-1090,共5页
以生物可降解材料PLG607为载体,采用S/W/O/W溶剂挥发法制备牛血清白蛋白(BSA)微球,对其性质进行表征,并考察了处方中不同添加剂对BSA-PLG微球粒径、包封率和体外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S/W/O/W法所得微球粒径为40~70μ... 以生物可降解材料PLG607为载体,采用S/W/O/W溶剂挥发法制备牛血清白蛋白(BSA)微球,对其性质进行表征,并考察了处方中不同添加剂对BSA-PLG微球粒径、包封率和体外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S/W/O/W法所得微球粒径为40~70μm,表面光滑圆整.加入添加剂(m(羟丙基够-β-环糊精):/m(牛血清白蛋白)=1:1)后包封率可以从27.9%提高到46.3%,加入添加剂羟丙基-β-环糊精和羟基磷灰石制备蛋白微球,能减小突释,提高蛋白的包封率,改善体外释放行为,达到均匀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w/o/w 聚乳酸-羟基乙酸 牛血清白蛋白 微球
下载PDF
镉(Ⅱ)-8-羟基喹啉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的合成及吸附性能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杨春艳 陈复彬 +2 位作者 赵慧 常自强 章竹君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2223-2229,共7页
通过紫外光谱分析可知Cd2+与8-羟基喹啉(8-HQ)可以形成1∶1型的稳定络合物,根据此比例以Cd2+模板分子,8-羟基喹啉为配体,甲基丙烯酸(MAA)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丙烯酸甲酯(EGDMA)为交联剂,偶氮二异丁腈为引发剂,通过W/O/W乳液聚合法制备了... 通过紫外光谱分析可知Cd2+与8-羟基喹啉(8-HQ)可以形成1∶1型的稳定络合物,根据此比例以Cd2+模板分子,8-羟基喹啉为配体,甲基丙烯酸(MAA)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丙烯酸甲酯(EGDMA)为交联剂,偶氮二异丁腈为引发剂,通过W/O/W乳液聚合法制备了Cd2+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MIP).研究了乳化剂、致孔剂和外水相用量对印迹聚合物微球的形貌的影响,SEM结果显示在选定的条件下合成的MIP微球的粒径为1~3μm,并且粒径较为均匀,分散性较好;对比了几种不同条件下合成的MIP对Cd2+的吸附性能;研究了溶液pH值,吸附时间,初始浓度和温度对MIP Cd2+吸附容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MIP对Cd2+的吸附和解吸具有较快的传质速度,表现出较好的吸附能力,因此可考虑将该吸附剂用于废水中的Cd2+吸附与去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2+ 8-羟基喹啉 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 w/o/w乳液聚合 形貌
原文传递
水包油包固体乳化法制备蛋白药物缓释微球 被引量:3
6
作者 杜青 胡俊丽 +2 位作者 韩亚冬 陈学思 景遐斌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262-1266,共5页
以牛血清白蛋白(BSA)为模型药物,研究了一种新型载药微球的水包油包固体(S/O/W)乳化法.用纳米尺寸的SiO2吸附溶液中的BSA,得到粒径约为30nm的含药粒子,再用PLGA包裹含药粒子.考察不同制备条件对载药量和包封率的影响,并与传统的双乳法(W... 以牛血清白蛋白(BSA)为模型药物,研究了一种新型载药微球的水包油包固体(S/O/W)乳化法.用纳米尺寸的SiO2吸附溶液中的BSA,得到粒径约为30nm的含药粒子,再用PLGA包裹含药粒子.考察不同制备条件对载药量和包封率的影响,并与传统的双乳法(W/O/W)进行了对比,发现该制备方法提高了药物的载药量(由2.5%到3.1%)和包封率(由72%到90%以上),同时提高了药物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二氧化硅 水包油包固体(S/o/w)乳化 蛋白药物 药物缓释
下载PDF
光控释放精油微胶囊的制备及其抗菌性能
7
作者 张潇天 裘珂俊 +1 位作者 戚栋明 孙阳艺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年第5期566-573,共8页
为改善精油稳定性,以偶氮苯胶束/有机硅自组装为微胶囊壁材,精油为芯材,通过O/W微乳液法制备光控释放精油微胶囊。表征微胶囊的组成和形貌,考察微乳液法在不同微胶囊制备中的适用性,研究微胶囊的热稳定性、光控释放性以及抗菌性能。结... 为改善精油稳定性,以偶氮苯胶束/有机硅自组装为微胶囊壁材,精油为芯材,通过O/W微乳液法制备光控释放精油微胶囊。表征微胶囊的组成和形貌,考察微乳液法在不同微胶囊制备中的适用性,研究微胶囊的热稳定性、光控释放性以及抗菌性能。结果表明:制备的微胶囊呈典型圆球状,分散良好,无黏连,平均粒径约为220.0 nm;有机硅壁材可有效保护精油,延缓精油的挥发,表现出良好的热稳定性;通过O/W微乳液法可以调控微胶囊的精油包覆量,选择精油种类;在光刺激下,精油释放呈现先快速后缓慢的释放趋势,表现出良好的光响应性;微胶囊对大肠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率可达100%,具有优异的抗菌性能。该研究为精油的包覆方法、光控释放和抗菌方面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w微乳液 偶氮苯 精油 光控释放 抗菌性能
下载PDF
配比结构影响mPEG-PCL顺铂纳米粒子体外抗肿瘤的作用
8
作者 王春 禹立霞 +4 位作者 王立峰 钱汉清 严英慈 王欣玥 李茹恬 《肿瘤防治研究》 CAS CSCD 2020年第6期411-415,共5页
目的探讨实验室前期自行合成的5种配比的顺铂纳米粒子在体外的抗肿瘤作用。方法通过开环聚合法制备mPEG-PCL两嵌段高分子和末端带有羟基的PCL,在开环聚合反应时,控制PEG和PCL的比例,合成不同亲水/疏水比例的聚合物。采用优化的w/o/w双... 目的探讨实验室前期自行合成的5种配比的顺铂纳米粒子在体外的抗肿瘤作用。方法通过开环聚合法制备mPEG-PCL两嵌段高分子和末端带有羟基的PCL,在开环聚合反应时,控制PEG和PCL的比例,合成不同亲水/疏水比例的聚合物。采用优化的w/o/w双乳化扩散/挥发法,制备负载顺铂药物的纳米粒子。采用MTT法研究其在体外对人胃癌细胞株BGC-823及SGC-7901的抗肿瘤活性,并在BGC-823及SGC-7901上验证空白纳米粒子的毒性。结果体外实验显示5种配比纳米粒子的细胞毒性均呈现一定的异质性。所有纳米粒子均显示出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结论纳米粒子的配比不同,其粒径、载药量等方面的性质也存在一定差异,体外抗肿瘤效果则呈现出一定的异质性,应当选择最佳配比进行深入研究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顺铂 纳米微球 w/o/w双乳化 药物输送体系 抗肿瘤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