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32篇文章
< 1 2 6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乡村复兴:生产主义和后生产主义下的中国乡村转型 被引量:219
1
作者 张京祥 申明锐 赵晨 《国际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7,共7页
本文将改革开放以来的乡村转型总结为三个主要阶段,探讨了衰败、异化两类乡村蜕变形式,并对当前政府推动的乡村建设实践进行了剖析。文章通过中西之间的对比,认为当前中国乡村的发展面临着压缩城镇化与乡村转型的双重背景,西方乡村转型... 本文将改革开放以来的乡村转型总结为三个主要阶段,探讨了衰败、异化两类乡村蜕变形式,并对当前政府推动的乡村建设实践进行了剖析。文章通过中西之间的对比,认为当前中国乡村的发展面临着压缩城镇化与乡村转型的双重背景,西方乡村转型背景下的生产主义与后生产主义在中国语境下同等重要。基于此,文章超越了简单线性的乡村转型和当前乡村建设实践,提出了更加全面、深刻的"乡村复兴"概念,从内外两方面界定了其基本内涵。文章进而指出,乡村的复兴应该在产业、资本、管治、文化等方面具备多元的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转型 乡村复兴 城乡关系 生产主义 后生产主义
原文传递
乡村重构的理论认知 被引量:209
2
作者 龙花楼 屠爽爽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81-590,共10页
面向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乡村地域日益复杂的人地关系,乡村重构成为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前沿课题。乡村重构即行为主体通过优化配置和有效管理影响乡村发展的物质和非物质要素,重构乡村社会经济形态和优化地域空间格局的过程。本文在已有研究... 面向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乡村地域日益复杂的人地关系,乡村重构成为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前沿课题。乡村重构即行为主体通过优化配置和有效管理影响乡村发展的物质和非物质要素,重构乡村社会经济形态和优化地域空间格局的过程。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基于乡村地域系统的"要素—结构—功能"视角,从乡村重构的行为主体、价值取向和目标定位等方面进一步阐释了乡村重构的概念内涵,剖析了由诱发机制、支撑机制、约束/促进机制、引导机制、引擎机制构成的乡村重构作用机制框架。最后,基于政府行为对推动城乡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和乡村重构的引领作用,认为有必要重构乡村社会经济的政府干预框架,并对未来中国乡村重构需进一步重点关注的研究内容展开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重构 乡村转型 乡村地域系统 行为主体 作用机制 乡村地理学
原文传递
中国乡村转型重构研究进展与展望——逻辑主线与内容框架 被引量:187
3
作者 杨忍 刘彦随 +1 位作者 龙花楼 张怡筠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019-1030,共12页
伴随快速城镇化,乡村地域正经历着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为主导的人文过程,前瞻性地研究乡村转型发展过程格局、演进机理及空间优化重组研究意义重大。本文系统梳理乡村发展转型内涵、过程格局、驱动机制、类型模式、乡村空间重构、农村... 伴随快速城镇化,乡村地域正经历着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为主导的人文过程,前瞻性地研究乡村转型发展过程格局、演进机理及空间优化重组研究意义重大。本文系统梳理乡村发展转型内涵、过程格局、驱动机制、类型模式、乡村空间重构、农村发展理论及农村空心化等系列成果研究进展,并进行简要研究评述。在此基础上,对中国乡村发展转型与重构的研究核心内容和逻辑主线加以凝练总结。未来乡村发展转型与重构研究应以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为指导,以揭示不同地域类型区的乡村转型发展过程及演进机制为核心,以建构乡村空间优化重组理论和探究模式途径为目标,综合集成遥感与GIS、抽样调查和模型方法,重点研究不同典型地域的乡村转型发展的多尺度过程规律、地域类型、动力机制,深化乡村空间体系演化规律和优化重组的内外机制,及乡村社会文化网络、技术制度转型重组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乡村多维空间重组的情景模拟。结合典型案例实证研究,解构乡村多维空间重构理论与模式的成长机制与区域主导地理要素;比较分析典型模式的演化过程和要素互馈作用机制;探寻推进乡村良性转型发展及空间优化重组的地域模式和科学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地域系统 乡村转型 乡村空间重构 乡村地理学
原文传递
苏南乡村聚落功能三次转型及其空间形态重构——以苏州为例 被引量:126
4
作者 王勇 李广斌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54-60,共7页
通过对影响苏南乡村聚落功能变迁的历史事件追踪,以乡村聚落生产和生活功能分化及其空间关系为考察主线,对改革开放以来苏南乡村聚落功能变迁、空间形态演化及其动力机制给予较为系统的诠释。认为,改革开放以来苏南乡村聚落功能先后经... 通过对影响苏南乡村聚落功能变迁的历史事件追踪,以乡村聚落生产和生活功能分化及其空间关系为考察主线,对改革开放以来苏南乡村聚落功能变迁、空间形态演化及其动力机制给予较为系统的诠释。认为,改革开放以来苏南乡村聚落功能先后经历了三次转型,即从"工业生产+农业生产+生活居住"三位一体到"工业生产"与"农业生产+生活居住"相互分离,再到"工业生产"、"农业生产"和"生活居住"三者分离。伴随着聚落功能转型,乡村生产和生活的空间分化日益明显。在"三集中"政策作用下,在乡村聚落功能分化、乡村空间形态建构中,政府力量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最后,对苏南当前新农村建设的一些实践做法进行了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聚落 功能转型 空间形态重构 苏南
下载PDF
面向乡村振兴的农村土地整治转型与创新思考 被引量:90
5
作者 孔雪松 王静 +1 位作者 金志丰 佴玲莉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5-102,共8页
研究目的:面向乡村振兴的战略需求,分析当前农村土地整治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农村土地整治转型和创新的思考,为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提供国土资源保障。研究方法:文献归纳法、理论分析法和图示法。研究结果:(1)传统农村土地整治存在"... 研究目的:面向乡村振兴的战略需求,分析当前农村土地整治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农村土地整治转型和创新的思考,为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提供国土资源保障。研究方法:文献归纳法、理论分析法和图示法。研究结果:(1)传统农村土地整治存在"三不"倾向,即理论研究不足、空间逻辑不强与规划论证不力,由此带来了"三化"问题,即整治模式固化、复合功能弱化和人地关系泛化;(2)农村土地整治正面临由土地分散整治向空间统筹治理转型、由问题导向向目标导向转型和由以地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型;(3)新时期亟需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创新,积极倡导城乡统筹型土地整治、探索多功能导向型生产空间整治、推广人居环境改善型公共空间治理及聚焦绿色发展型生态空间治理。研究结论:乡村振兴为农村土地整治转型与创新提供了驱动力,农村土地整治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着力点。农村土地整治需兼具规划视角的城乡统筹性与设计视角的空间联动性,在重视土地生产功能提升的基础上,挖掘土地整治蕴含的社会功能与生态服务价值,实现乡村地域要素聚集、结构优化与功能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整治 农村 乡村振兴 转型升级 创新
下载PDF
城乡融合背景下乡村转型与可持续发展路径探析 被引量:85
6
作者 曹智 李裕瑞 陈玉福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560-2571,共12页
探究乡村转型发展规律对于系统认识乡村发展阶段、研判乡村发展趋势、明确乡村可持续路径、促进乡村转型与振兴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产业结构演变理论、区域空间结构理论等演绎乡村转型发展阶段,然后结合典型乡... 探究乡村转型发展规律对于系统认识乡村发展阶段、研判乡村发展趋势、明确乡村可持续路径、促进乡村转型与振兴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产业结构演变理论、区域空间结构理论等演绎乡村转型发展阶段,然后结合典型乡村发展历程分析进行实证检验,进而探讨对于新时期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启示。研究结果:(1)乡村转型发展在理论上可分为4个阶段,一是生产力均匀分布下以实现温饱需求为目标的土地整治促增产阶段,二是城乡联系增强下以改善生活水平为目标的农业结构调整促增收阶段,三是区域联系增强下以提升生活质量为目标的产业结构调整促致富阶段,四是城乡互动融合下以城乡等值为目标的公服设施建设促均等阶段。(2)典型发达乡村的发展历程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乡村转型发展阶段特征。(3)因资源基础、区位条件、市场规模、发展主动性等因素的差异,乡村实际发展过程可能存在阶段的跃迁或并行的现象。根据发展过程中不同主体发挥作用的变化,每个阶段又可细分为初始阶段、过渡阶段和成熟阶段。(4)基于乡村转型发展规律分析,城乡融合背景下不同类型地区乡村可持续发展路径可分为土地整治集聚路径、特色产业发展路径、产业平台集散路径和社区功能集约路径等4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战略 乡村地域系统 乡村转型 乡村发展 城乡融合
原文传递
韧性理论视角下乡村聚落研究启示 被引量:80
7
作者 李红波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56-562,共7页
伴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乡村发展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不断增强,在国家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政策导向背景下,乡村聚落逐渐呈现出多元分化的转型态势。探索不同类型乡村聚落如何应对内外部环境的扰动,揭示其转型的多元路径是现代乡村地理学... 伴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乡村发展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不断增强,在国家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政策导向背景下,乡村聚落逐渐呈现出多元分化的转型态势。探索不同类型乡村聚落如何应对内外部环境的扰动,揭示其转型的多元路径是现代乡村地理学亟需关注的重要课题。韧性理论为乡村聚落地理学研究提供新视角,对于探究乡村地域系统如何抵御和化解内外部扰动,提升可持续性发展能力有着重要意义。在阐述韧性概念、理论基础上,提出从韧性理论视角探讨乡村聚落多功能转型,开展乡村聚落韧性的系统性研究,并从韧性的尺度关联以及相互作用机制分析乡村聚落韧性的测度,围绕韧性视角下乡村聚落的适应性转型及内在机制,为乡村发展寻求与扰动冲击相耦合的适应性转型路径,为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治理依据,丰富乡村地理学理论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聚落 韧性理论 乡村转型 多功能性
下载PDF
世界乡村转型历程与可持续发展展望 被引量:75
8
作者 李玉恒 阎佳玉 +1 位作者 武文豪 刘彦随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27-635,共9页
基于对国内外文献梳理总结,根据世界银行数据,从乡村人口、就业、粮食产量、公共服务角度,系统解析了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乡村转型发展的历程,揭示了世界发展由乡村社会逐步向城市社会转型、由农业经济向非农经济转型、发展效率与公共服... 基于对国内外文献梳理总结,根据世界银行数据,从乡村人口、就业、粮食产量、公共服务角度,系统解析了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乡村转型发展的历程,揭示了世界发展由乡村社会逐步向城市社会转型、由农业经济向非农经济转型、发展效率与公共服务质量逐渐提升的演化特征。研究指出,全球化、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乡村地区人口持续、快速减少,加剧了乡村发展的不稳定性和脆弱性,导致乡村衰退,严重影响到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为此,强调全球城市化进程中亟需高度重视乡村衰退问题,要积极推进村镇化,形成村镇化与城市化"双轮驱动"的城乡地域发展格局;要制定科学的规划来指导乡村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有序实施异地搬迁,鼓励和引导民众"自下而上"的主观能动性,构建乡村发展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要科学把控乡村转型发展过程,识别并培育打造乡村振兴极,不断提升乡村地域系统应对外界发展、环境变化与挑战的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转型 乡村振兴 乡村弹性 乡村重构 可持续发展
原文传递
乡村振兴:农村转型、结构转型和政府职能 被引量:72
9
作者 黄季焜 《农业经济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4-16,共13页
农村发展过程有其共性规律和区域差异。本文首先以亚洲主要国家为例,分析了农村转型和结构转型存在的共性问题及其与农村发展的关系;其次基于40年中国农村发展改革经验,分析了农村转型路径与转型效果以及与农村转型各阶段相适应的的制... 农村发展过程有其共性规律和区域差异。本文首先以亚洲主要国家为例,分析了农村转型和结构转型存在的共性问题及其与农村发展的关系;其次基于40年中国农村发展改革经验,分析了农村转型路径与转型效果以及与农村转型各阶段相适应的的制度安排、政策支持和投资重点;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要加速农村转型速度,促进高值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加速结构转型速度,促进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大幅提升;要转变政府职能,通过制度创新、政策创新和投资创新,加快农村转型和结构转型,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不同地区加速农村转型不能搞一刀切;同时也提出未来需要深入研究的重大理论和政策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农村转型 结构转型 转型路径 政府职能
原文传递
江苏省乡村地域功能与振兴路径选择研究 被引量:72
10
作者 乔伟峰 戈大专 +2 位作者 高金龙 卢诚 黄璐莹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22-534,共13页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探索乡村振兴的差异化路径成为研究热点。乡村地域功能具有空间的差异性,明晰乡村地域功能的空间格局对于准确定位乡村发展模式、实施差异化的乡村振兴路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江苏省为例,采用定量评价方法,构建了...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探索乡村振兴的差异化路径成为研究热点。乡村地域功能具有空间的差异性,明晰乡村地域功能的空间格局对于准确定位乡村发展模式、实施差异化的乡村振兴路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江苏省为例,采用定量评价方法,构建了包含生产发展、生活保障和生态保育为核心的乡村地域多维功能评价指标体系,以县级尺度识别了乡村地域功能的空间格局和地域类型,在此基础上探索各类型区差异化的乡村振兴路径。结果表明:江苏省乡村生产发展功能尚需完善、空间集聚程度低;生活保障功能空间格局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地带性规律基本一致,呈现由苏南向苏北渐进衰退的趋势;生态保育功能高值区的区县数量较少,大部分区县的生态保育功能还有待加强;乡村地域总体功能由苏南向苏北呈现先行发展区、优化升级区、转型提升区和滞后欠发达区四种地域类型。此外,根据乡村地域总体功能呈现的差异化地域类型分别提出了相应的乡村振兴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乡村转型 地域功能 空间格局 路径模式 江苏省
原文传递
大城市边缘区旅游开发引导的乡村转型发展模式——以武汉市为例 被引量:63
11
作者 魏超 戈大专 +1 位作者 龙花楼 刘嗣明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211-217,共7页
乡村转型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开发引导的乡村转型发展是大城市边缘区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手段之一。文章以“机制解析—案例选取—特征分析—模式总结”为研究主线,结合武汉市10个典型案例村,分析了大城市边缘区旅游... 乡村转型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开发引导的乡村转型发展是大城市边缘区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手段之一。文章以“机制解析—案例选取—特征分析—模式总结”为研究主线,结合武汉市10个典型案例村,分析了大城市边缘区旅游开发引导的乡村转型发展动力机制、主要特征及发展模式。研究表明:(1)旅游引导的乡村转型是区位优势(场域力)、乡村内部力量整合(内聚力)和外部诱导因素(外源力)共同作用的结果。(2)旅游引导的乡村转型发展特征主要表现在乡村人居环境改善和景观风貌转变、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经营方式旅游化、农户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型;“空心村”整治和乡村振兴的示范效应等方面。(3)武汉城市边缘区旅游引导的乡村转型发展模式主要有社区提升模式、景区依托模式、文化重构模式和近郊休闲模式。不同发展模式其核心驱动力不同,发展思路、发展路径亦不相同,旅游引导的乡村发展转型具体实施过程中应遵循因地制宜和因势利导的原则,综合考虑自身基础条件、文化特色和宏观区域政策等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城市边缘区 乡村旅游 乡村转型 乡村振兴 城乡融合 武汉市
原文传递
论乡村振兴中的文化重构 被引量:60
12
作者 李军明 向轼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95-103,共9页
文化重构既是推进乡风文明的基本措施,也是整合乡村力量的基本手段,更是保护乡村文化多样性的基本对策。乡村文化存在衰败化、脱域化、碎片化等问题,因此必须进行乡村文化重构。"整合—展示"与"吸纳—融合"的动态... 文化重构既是推进乡风文明的基本措施,也是整合乡村力量的基本手段,更是保护乡村文化多样性的基本对策。乡村文化存在衰败化、脱域化、碎片化等问题,因此必须进行乡村文化重构。"整合—展示"与"吸纳—融合"的动态演变路径、"文—人"一体的活态发展路径、"文化基因—文化事项—文化空间"的系统性保护路径是实现乡村文化重构的路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文化重构 文化转型
下载PDF
二战以来联邦德国乡村地区的发展与演变 被引量:49
13
作者 孟广文 Hans Gebhardt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644-1656,共13页
二战以后联邦德国①已成为世界第四和欧洲最大的经济体,然而,城乡以及联邦各州之间,特别是东西部之间的区域发展仍然不平衡。本文在国内相关初步研究基础上,从动态、区域和景观视角对联邦德国战后至今乡村地区整体发展过程、特征与区域... 二战以后联邦德国①已成为世界第四和欧洲最大的经济体,然而,城乡以及联邦各州之间,特别是东西部之间的区域发展仍然不平衡。本文在国内相关初步研究基础上,从动态、区域和景观视角对联邦德国战后至今乡村地区整体发展过程、特征与区域差异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并对我国乡村地区未来发展思路进行了探讨。战后德国乡村地区经历了农业规模减小、生产率提高,传统乡村景观改变,特别是德国东西部地区乡村差异化发展的过程。原东德地区经过社会主义改造由传统乡村和农业向农田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居住城镇化、农民工人化的社会主义集体农庄和集体农业转变,但德国统一后这一体系难以适应欧盟的标准,导致农村衰落,居民大规模外迁。经过战后短暂的再城市化,原西德乡村地区经历了一个逆城市化过程,大量工厂和年轻人搬到农村,很多乡村已经由传统的农庄转变为有吸引力的现代化居民点。然而,尽管乡村现代化改善了乡村基础设施和居住环境,但城市风格的楼房和宽阔笔直的道路也破坏了乡村原有的结构形态和优美的自然风貌。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德开始制定乡村发展和更新规划,并实施"我们的乡村应更美丽"的行动计划,其主要目标包括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种类、开发农业房地产和乡村旅游,初步实现了传统乡村和农业向现代代化和生态化的转变。联邦德国乡村地区未来4个发展的趋势包括高科技农业、可更新的能源、生态公园和非农业化发展。根据联邦德国发展经验和我国乡村城市化的现状,我国的城乡一体化路径应首先完善乡村发展的政策纲领、规划体系和行动计划,鼓励当地居民参与乡村发展规划的制定;城乡一体化应包括乡村城市化与乡村现代化及生态化两部分;具有特色的乡村地区应实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景观 乡村发展规划 乡村转型 新农村建设 联邦德国
原文传递
论乡村多功能演化与乡村聚落转型 被引量:50
14
作者 周国华 戴柳燕 +2 位作者 贺艳华 谭雪兰 何兰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9期242-251,共10页
乡村多功能理论是对乡村价值进行再认知的新范式,是探索乡村多元化发展路径的新视角。乡村聚落是承载乡村多功能的空间载体,为乡村多功能提供基础支撑作用。该研究基于乡村多功能与乡村聚落的基本理论认知,系统梳理中国乡村多功能演化... 乡村多功能理论是对乡村价值进行再认知的新范式,是探索乡村多元化发展路径的新视角。乡村聚落是承载乡村多功能的空间载体,为乡村多功能提供基础支撑作用。该研究基于乡村多功能与乡村聚落的基本理论认知,系统梳理中国乡村多功能演化与乡村聚落转型的基本态势,探讨乡村多功能演化与乡村聚落转型的相互作用机理。乡村多功能演化是乡村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不断分化与重新整合的过程,在城镇化、工业化、市场化等力量的共同驱动下,乡村地域经历了弱功能低水平—功能分化发展—功能冲突—多功能高水平协同发展等4个阶段。乡村聚落转型呈现五大基本趋势,即聚落总体规模缩减、聚落布局的集聚与收缩、聚落体系的层次化与网络化、聚落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聚落景观多元化与功能复合化等。乡村多功能演化与乡村聚落转型是双向耦合的2个过程,共同驱动乡村地域系统转型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 功能 聚落 转型发展 互动机理
下载PDF
农业结构调整与中国乡村转型发展--以河南省巩义市和鄢陵县为例 被引量:46
15
作者 李二玲 胥亚男 +1 位作者 雍雅君 魏莉霞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98-709,共12页
农业转型升级是中国乡村转型发展的主要引擎。而规模化、专业化生产是国际农业转型升级的方向。本文以两个不同乡村转型道路的典型县域(工业化转型的巩义市和农业现代化转型的鄢陵县)为例,利用区位熵、结构变化指数和专业化指数,在乡镇... 农业转型升级是中国乡村转型发展的主要引擎。而规模化、专业化生产是国际农业转型升级的方向。本文以两个不同乡村转型道路的典型县域(工业化转型的巩义市和农业现代化转型的鄢陵县)为例,利用区位熵、结构变化指数和专业化指数,在乡镇尺度深入分析新世纪以来乡村经济转型发展背景下乡村农业结构调整状况,以及由此带来的乡村景观再造。主要结论为:(1)基于市场需求的农业结构调整与乡村转型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农产品提质增效倒逼耕地利用方式的现代化转变,并引致乡村景观的多功能再造。未来中国农业的转型方向将是规模化大宗农业与专业化精细农业并存;(2)无论是乡镇的非农化转型还是农业现代化转型,均可带来乡镇耕地的规模化、专业化利用以及农业内部的结构调整,并引致乡村的进一步转型。工业转型县农业结构以粮食作物为主要调整方向,农业现代化转型县以粮食和特色农作物为主要调整方向,并形成了特色专业村或产业集群;(3)农业结构调整方向更加与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相匹配,空间配置更加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结构调整 专业化 乡村转型 巩义市 鄢陵县 河南省
原文传递
乡村重构与转型:西方经验及启示 被引量:45
16
作者 胡书玲 余斌 王明杰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833-2845,共13页
20世纪80年代以来,乡村重构与转型成为西方国家乡村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前沿课题。在揭示西方国家乡村重构过程、梳理转型特征、探析驱动因素的基础上,聚焦于乡村发展的系统总结及其提供的经验借鉴与启示。西方国家乡村重构经历了从"... 20世纪80年代以来,乡村重构与转型成为西方国家乡村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前沿课题。在揭示西方国家乡村重构过程、梳理转型特征、探析驱动因素的基础上,聚焦于乡村发展的系统总结及其提供的经验借鉴与启示。西方国家乡村重构经历了从"资本、土地、产权"主导的经济维度重构到"话语、他者、建构"主导的社会维度重构、再到"主体、文化、网络"主导的综合维度重构阶段;乡村转型特征可凝聚为生产性乡村-消费性乡村-多功能乡村-全球化乡村的逻辑主线;后工业化、逆城市化、全球化是推动西方国家乡村重构与转型的主要因素。中国乡村发展具有迥异于西方国家的背景和特征,但相关经验及认识仍然能够为理解中国乡村实践发展、推动相关理论建设提供启示,并从"要素/重构/过程"-"功能/转型/结果"视角对当代中国乡村重构与转型进行了系统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重构 乡村转型 结构与功能 多功能乡村 全球化乡村
原文传递
我国乡村振兴面临的现实矛盾和乡村发展的未来趋势 被引量:43
17
作者 张立 《城乡规划》 2018年第1期17-23,共7页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我国乡村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本文结合近几年的乡村调查研究工作,从城镇化趋势、区域差异、风貌维育、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社区建设和规划管理等方面梳理了当下我国乡村振兴面临的现实...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我国乡村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本文结合近几年的乡村调查研究工作,从城镇化趋势、区域差异、风貌维育、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社区建设和规划管理等方面梳理了当下我国乡村振兴面临的现实矛盾,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我国乡村建设和发展的趋势以及乡村规划的转型应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乡村活化 乡村规划 乡村转型
下载PDF
农村经济社会转型的新模式——以沙集电子商务为例 被引量:44
18
作者 汪向东 《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 CSCD 2013年第2期194-200,共7页
将农村电子商务放在农村经济社会转型的历史过程中加以研究,从典型案例——沙集模式切入,推及更多的农村电子商务实践案例,在此基础上归纳农村电子商务助推农村经济社会转型的作用。实地调研和课题研究显示,中国农村电子商务正在步入新... 将农村电子商务放在农村经济社会转型的历史过程中加以研究,从典型案例——沙集模式切入,推及更多的农村电子商务实践案例,在此基础上归纳农村电子商务助推农村经济社会转型的作用。实地调研和课题研究显示,中国农村电子商务正在步入新的发展阶段,电子商务给农村人口带来发展理念和基本素质的改变,堪称农村经济社会的"转基因工程",在助推农村经济社会转型上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分析了现阶段中国农村电子商务在自身发展及助推农村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面临的挑战,指出以农村网商为代表的电子商务还仅仅是开始,未来的发展任重道远。最后讨论了由此带来的政策启示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商务 农村 转型 沙集模式 政策
下载PDF
全域旅游视角下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动因及路径--以陕西省为例 被引量:44
19
作者 石斌 《企业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77-82,共6页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因此,如何促进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使乡村旅游在乡村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中更好地发挥作用,是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在厘清全域旅游与乡村旅游二者关...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因此,如何促进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使乡村旅游在乡村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中更好地发挥作用,是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在厘清全域旅游与乡村旅游二者关系的基础上,以陕西省为例,从消费结构变化、政府引导、市场竞争、技术进步与创新、企业对利润的追求等五个方面分析了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动因。据此,基于全域旅游的新视角提出了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路径:积极推进产业融合,培育旅游新业态;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旅游综合体;发挥科技引领作用,推进智慧旅游建设;改革旅游管理体制,创新旅游治理机制;完善乡村基础设施,优化旅游环境;"创客"驱动,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域旅游 乡村旅游 转型升级 陕西省
下载PDF
我国乡土文化的特征及其转型 被引量:40
20
作者 刘晓峰 《理论与现代化》 CSSCI 2014年第1期66-71,共6页
文化的复杂性决定了对文化进行类型学研究的必要,在界域层面上,乡土文化和城市文化两种文化类型的二元对立,是当代中国文化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我国当下所进行的文化改革,其本质包含了乡土文化从传统形态向现代转型的过程。在这... 文化的复杂性决定了对文化进行类型学研究的必要,在界域层面上,乡土文化和城市文化两种文化类型的二元对立,是当代中国文化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我国当下所进行的文化改革,其本质包含了乡土文化从传统形态向现代转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乡土文化所固有的空间特征、人际关系特征、个体理性特征以及伦理本位特征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个转型过程表现为从封闭同质到开放异质、从"生存理性"到"经济理性"以及从伦理本位到利益本位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土文化 文化转型 文化发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