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以法治国”到“依宪治国”--中国共产党法治方略的历史演进和未来面向 被引量:14
1
作者 秦前红 苏绍龙 《学术前沿》 CSSCI 2014年第22期25-34,共10页
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中国语境下的"法治"必须与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相结合,这是由中国的权力维度和秩序所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法治观的演进呈现为曲折前进的轨迹,先急于建立新秩序,后彻底否弃法制,再... 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中国语境下的"法治"必须与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相结合,这是由中国的权力维度和秩序所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法治观的演进呈现为曲折前进的轨迹,先急于建立新秩序,后彻底否弃法制,再恢复和健全法制,最终确立法治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强调依宪治国是依法治国的关键。依法治国为当下的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最佳的表达载体和实施机制,中国共产党若遵循"法治改革观",着力在维护宪法权威、依法执政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公民权利与自由、确保司法公正等关键面向加以推进,则依法治国势必将为深化改革释放丰厚的红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法治国 法治国家 依宪治国 依宪执政
下载PDF
党内法治对国家法治的作用析论 被引量:10
2
作者 许耀桐 《理论与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96-102,共7页
实行依规治党形成的党内法治,对国家法治发挥着重大作用。党内法治能够在国家法治中发挥作用,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型政治体制把党内法治和国家法治紧密地联系起来,让党内法治进入整个法治体系;党内法治对党员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和... 实行依规治党形成的党内法治,对国家法治发挥着重大作用。党内法治能够在国家法治中发挥作用,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型政治体制把党内法治和国家法治紧密地联系起来,让党内法治进入整个法治体系;党内法治对党员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和作用,进而使党内法治在国家法治中发挥出四个重大的影响和作用;注重党内法规同国家法律的衔接和协调,是党内法治对国家法治发挥作用的具体途径和通道。为此,必须采取三个主要举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内法规 党内法治 国家法治 依规治党
下载PDF
数字经济时代法治乡村振兴问题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王黎黎 唐文丹 《现代农业研究》 2022年第11期81-85,共5页
法治乡村已经成为了乡村振兴发展的内在要求,为乡村振兴的发展保驾护航。本文以乡村振兴出发,论述了数字经济时代下法治乡村振兴的必要性,同时以法治乡村视角,探讨了乡村振兴方面的法治困境。研究发现,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出现了村民互... 法治乡村已经成为了乡村振兴发展的内在要求,为乡村振兴的发展保驾护航。本文以乡村振兴出发,论述了数字经济时代下法治乡村振兴的必要性,同时以法治乡村视角,探讨了乡村振兴方面的法治困境。研究发现,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出现了村民互联网法律意识淡薄、法律文化素养不足、村民矛盾纠纷解决方式单一以及乡村生态环境的法治观念不强等问题。因此,需要在乡村振兴基础上,加强互联网法治宣传、培养村民法律文化素养、建立矛盾纠纷调解机制以及建立生态环境保障体系来推进乡村振兴,促进法治乡村的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法治乡村 数字经济
下载PDF
论法治的起源与现代法治国家的运行机制
4
作者 李小坤 王胜强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6-51,共6页
顾名思义,法治即法律的统治。历史上存在过多种类型的法律,只有法治之法才能保障自由,这种法治之法主要表现为一些一般且抽象的规则。法治国家就是这样一种国家,它不仅是宪法的、分权协作的、基本权利得到保障的、权力行使得以全面规范... 顾名思义,法治即法律的统治。历史上存在过多种类型的法律,只有法治之法才能保障自由,这种法治之法主要表现为一些一般且抽象的规则。法治国家就是这样一种国家,它不仅是宪法的、分权协作的、基本权利得到保障的、权力行使得以全面规范的,而且也是从立法和司法程序之合理性所确保的公平性中取得其合法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 法治 法治国家 依法治国
下载PDF
《管子》“以法治国”的法制思想探析
5
作者 刘超 刘澈 《武汉纺织大学学报》 2013年第4期46-48,共3页
早在春秋时期,管子就已提出了"以法治国"的思想。他提出,法应当成为天下人共同遵循的礼,主张把法看成是评判是非的标准;法不是一种高高在上的空洞的法律条文,且法的有效施行要求执行法律的统治者公正无私、信赏必罚;法为治平... 早在春秋时期,管子就已提出了"以法治国"的思想。他提出,法应当成为天下人共同遵循的礼,主张把法看成是评判是非的标准;法不是一种高高在上的空洞的法律条文,且法的有效施行要求执行法律的统治者公正无私、信赏必罚;法为治平之术,法能兴功立事。虽然管子的思想受到当时时代条件的局限,但深入挖掘其法制思想内涵,对于我们现今"以法治国"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子 以法治国 法的产生 法的施行 法的功能
下载PDF
法治中国建设中的法治社会建设 被引量:29
6
作者 姜明安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08-116,共9页
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在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建设的同时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并以推进法治执政党建设为前提和保障。法治社会建设的目标和任务是: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健全依法维权和... 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在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建设的同时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并以推进法治执政党建设为前提和保障。法治社会建设的目标和任务是: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以培植全社会的法治环境,推进全社会厉行法治,培养自觉遵守法律、真诚信仰法治、忠实崇尚法治和坚定捍卫法治的国民。法治社会建设的路径主要包括三个环节:社会组织建设、社会行为规范建设以及社会监督和解纷机制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中国 法治社会 法治国家 法治执政党
原文传递
社会管理创新引论 被引量:184
7
作者 应松年 《法学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9,共5页
社会管理创新与社会建设有着紧密的联系,社会管理是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而社会管理创新是推进社会建设的重要手段。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变迁给社会管理带来了许多问题与挑战。当前的社会管理创新,就是要从这些问题入手,在建设社会主义... 社会管理创新与社会建设有着紧密的联系,社会管理是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而社会管理创新是推进社会建设的重要手段。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变迁给社会管理带来了许多问题与挑战。当前的社会管理创新,就是要从这些问题入手,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法治政府的基础和框架内,完善社会管理的体制和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管理创新 社会建设 法治国家 法治政府
原文传递
中国法治国家建设的战略转移:法律实施及其问题 被引量:26
8
作者 刘作翔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55-63,共9页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初具规模的情况下,中国法治国家建设的战略重点应转移到法律实施的广阔领域,法律实施应该成为下一阶段中国法制建设的重点;在法律实施中,法律观念、法律意识起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而在法律观念、法律意识...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初具规模的情况下,中国法治国家建设的战略重点应转移到法律实施的广阔领域,法律实施应该成为下一阶段中国法制建设的重点;在法律实施中,法律观念、法律意识起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而在法律观念、法律意识中,规则意识则是最重要的归结点。当前中国法律实施的最大障碍是规则意识的缺乏,也是目前法律实施不甚理想的主要症结。应通过教育和制度约束的双重手段,大力加强和确立全社会的规则意识;在法律实施中,培养公民的现代法律观念是关键,也是实现法治国家的观念、心理和文化基础。现代法律观念应该是一个包括古今中外法律历史和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系统性、开放性"图谱",这个"图谱"目前至少包括30余种的观念种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国家建设 战略转移 法律实施 现代法律观念
原文传递
营商环境法治化的关键 被引量:24
9
作者 刘俊海 《中国流通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3-10,共8页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而营商环境法治化的关键是全面建设法治政府,着力打造政府部门的诚信品牌和法治文化。政府必须尊法、厚德、诚实、勤勉、亲民、阳光,在提供公共服务时,必须遵守法治、民本、诚信、公正、透明和勤勉原则。具体说来...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而营商环境法治化的关键是全面建设法治政府,着力打造政府部门的诚信品牌和法治文化。政府必须尊法、厚德、诚实、勤勉、亲民、阳光,在提供公共服务时,必须遵守法治、民本、诚信、公正、透明和勤勉原则。具体说来,就是要坚持法治原则,打造法治政府;坚持民本原则,打造民本政府;坚持诚信原则,打造诚信政府;坚持公正原则,打造公正政府;坚持透明原则,打造阳光政府;坚持廉洁原则,打造廉洁政府;坚持勤勉原则,打造勤勉政府;坚持伦理原则,打造受人尊重的厚德政府。要坚持法治政府原则,将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违法作为必问责的法治理念上升为制度设计,建立健全权力清单制度、负面清单制度与责任清单制度;要正确处理服务型政府与法治政府之间的辩证关系;各级政府尤其是监管部门要带头尊重和保护投资兴业活动,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促进监管转型升级。建设法治政府,构建亲清的新型政商关系,有助于打造稳定、透明、公平、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商环境 法治化 现代法治 法治国家 法治政府
下载PDF
“法治中国”所能解决的基本矛盾分析 被引量:19
10
作者 陈金钊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1-83,101,共14页
"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三位一体同时推进"既是法治中国建设的战略思考,也是解决当下社会基本矛盾的战略部署。法治中国建设以法治方式所能解决的或者能够纳入法律关系予以调整的问题为出发点,划定了法治战略的范围和... "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三位一体同时推进"既是法治中国建设的战略思考,也是解决当下社会基本矛盾的战略部署。法治中国建设以法治方式所能解决的或者能够纳入法律关系予以调整的问题为出发点,划定了法治战略的范围和领域。研究发现,当今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主要集中在官与民、官与官、民与民之间的冲突,还原成法学术语就是权力与权利、权力与权力、权利与权利之间的矛盾。与之相对应的是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的解决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国家 法治社会 法治政府 法治中国
原文传递
2035年远景目标与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 被引量:2
11
作者 卓泽渊 《学术前沿》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8,共5页
2035年我国将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这一远景目标给我国法治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必须从法治国家着眼,坚持法律至上;从法治政府着眼,坚持依法行政;从法治社会着眼,坚持全民守法。我们必须将法律至上、依法行政、全... 2035年我国将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这一远景目标给我国法治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必须从法治国家着眼,坚持法律至上;从法治政府着眼,坚持依法行政;从法治社会着眼,坚持全民守法。我们必须将法律至上、依法行政、全民守法这三大诉求(也是三大原则、三大目标)作为重要指南,进而使之彼此协调、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以推动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法治中国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国家 法治政府 法治社会 依法执政 依法行政
下载PDF
法治保障体系的内涵和结构——法治国家建设的资源性保障体系 被引量:1
12
作者 徐祥民 高雅 《河北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19,共18页
按照在法治体系中的地位和在中国法治国家建设进程中的地位,以“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相关作品为依据,可以判定法治保障体系中的保障是资源性保障,是法治体系内部的保障,既不应把法治建设所需要的各种外部条件都当成这个体系的保障... 按照在法治体系中的地位和在中国法治国家建设进程中的地位,以“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相关作品为依据,可以判定法治保障体系中的保障是资源性保障,是法治体系内部的保障,既不应把法治建设所需要的各种外部条件都当成这个体系的保障对象,也不应把法治对其他事业提供的保障、决定国家各项事业成败的根本保障意义上的保障都添加到法治保障体系里。法治保障体系应当提供保障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科学技术资源等五类资源。这个体系的横向结构包括按资源类型划分的科学技术资源保障、设施设备材料资源保障等五部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的法治人才保障体系存在由两层次双标准体系构成的纵向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保障体系 法治体系 法治人才资源保障体系 法治国家建设
原文传递
中国法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中的传统法学理论资源现代转换
13
作者 张师伟 《新文科理论与实践》 2024年第3期25-38,124,共15页
中国百余年来的法治国家、法治社会及法治政府建构,始终处在西方现代法学知识的强有力影响之下。伴随着中国法治现代化的深入推进,西方法学强势影响下的法学知识体系在实践解释上逐渐显得捉襟见肘,在概念体系及理论逻辑上也暴露出了明... 中国百余年来的法治国家、法治社会及法治政府建构,始终处在西方现代法学知识的强有力影响之下。伴随着中国法治现代化的深入推进,西方法学强势影响下的法学知识体系在实践解释上逐渐显得捉襟见肘,在概念体系及理论逻辑上也暴露出了明显问题,法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遂提上了议事日程。法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在理论上固然要妥善处理法治实践与法学知识的辩证关系,立足于中国法治实践,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指导;同时也要妥善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辩证关系,尤其是涉及法学基本概念体系的提炼,以及法学思维方式及理论架构的优化,宜从中华传统优秀法学理论资源中汲取优质理论资源,通过“第二个结合”,获得法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重大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时代 法学理论资源 法学自主知识体系 法治国家 “两个结合”
下载PDF
贯彻落实依法治国方略,推进法治国家进程
14
作者 刚韧 《辽阳石油化工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年第1期75-77,共3页
党的十五大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基本方略,在其“+五计划建议”中又进一步确认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本文从依法治国内涵、重要性及如何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中国 依法治国 社会主义 法治 法制 法治国家
下载PDF
戊戌维新思想家对建立法治国家的选择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春艳 《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年第4期84-85,共2页
甲午战争后的民族危机,促使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仅学习西方的船坚炮利不足以强国,试图从国家制度方面进行改革,着手建立一个法治国家。鉴于甲午惨败的事实,他们都主张师法日本,以达事半功倍的效果。他们选择的是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政体... 甲午战争后的民族危机,促使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仅学习西方的船坚炮利不足以强国,试图从国家制度方面进行改革,着手建立一个法治国家。鉴于甲午惨败的事实,他们都主张师法日本,以达事半功倍的效果。他们选择的是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政体,并提出了具体的施政设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危机 思想启蒙 法治国家 君主立宪
下载PDF
国家、政党与宪法:政治妥协的现实制度框架
16
作者 陶庆 《学术前沿》 CSSCI 2014年第23期68-80,共13页
由于中国政治现代化属于后发外生型,立宪框架下实现政治妥协就多少折射出政党特别是执政党的政治化光谱。在当下中国立宪体系与政党执政等国家主权"双轴体系"的现实政治生活中,一方面坚持依宪治国的法治原则毫不动摇,另一方... 由于中国政治现代化属于后发外生型,立宪框架下实现政治妥协就多少折射出政党特别是执政党的政治化光谱。在当下中国立宪体系与政党执政等国家主权"双轴体系"的现实政治生活中,一方面坚持依宪治国的法治原则毫不动摇,另一方面依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权绝不懈怠,把日益涌现的既定宪法无法有效化解的大量非制度性利益表达与政治参与等社会矛盾甚至政治冲突,纳入到以协商民主为基调的"正当妥协"范畴下解决,逐步实现更加充分有效的政治妥协,并在条件成熟时通过修定宪法与废立有关政策规定,切实实现符合中国国情的法治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妥协 正当妥协 政党执政 法治国家
下载PDF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名与实——以现行宪法文本为分析路径 被引量:10
17
作者 张震 《北方法学》 CSSCI 2014年第5期131-140,共10页
实现一种以应然性价值共识为指导,再返回到实然性的规范宪法主义,从而为当前政治治理的正当性提供证立与阐释,是规范宪法学研究的生命力所在。从世界范围来看,法治国概念经历了从形式法治国到实质法治国的演变。"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实现一种以应然性价值共识为指导,再返回到实然性的规范宪法主义,从而为当前政治治理的正当性提供证立与阐释,是规范宪法学研究的生命力所在。从世界范围来看,法治国概念经历了从形式法治国到实质法治国的演变。"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概念,兼具形式法治国和实质法治国的内涵。从形式上看,包含"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三个要素。"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概念统合下的规范实质,仍然体现普遍法治的基本要义,须强调法治与宪法、人权的内在关系。站在规范宪法学的基本立场,对宪法文本相关条款进行规范分析,有利于为当下法治建设与国家发展提供规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 法治 国家 宪法
下载PDF
江泽民社会主义法治论述初探
18
作者 朱前星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02年第2期17-18,38,共3页
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回答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把邓小平法制思想阐述得更具理论形态。
关键词 社会主义法治 江泽民 依法治国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法制思想 法制建设
下载PDF
规则之治及治理之规则——关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若干思考
19
作者 徐祥民 《学术前沿》 CSSCI 2016年第11期52-62,共11页
国家所"从"之"法"不同,其法治的性质也就不同。资本主义法治和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区别是法律的性质不同。社会主义不是自发产生,社会主义法治是预设前提的法治。要保证法治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必须保持法律的社... 国家所"从"之"法"不同,其法治的性质也就不同。资本主义法治和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区别是法律的性质不同。社会主义不是自发产生,社会主义法治是预设前提的法治。要保证法治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必须保持法律的社会主义本质,并不断给法律输入社会主义精神。现代法治是宪法之治,而宪法之治的基本要求是遇"事"询"宪",依"宪"制法。立法是最重大的国家治理活动,法治国家最基本的特征是依宪立法。为了保证法律依宪而生,国家应当建立立法的宪法依据阐释制度和立法的合宪审查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规则之治 治国方略 法治国家 合宪审查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