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0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法治改革观”及其意义——十八大以来法治思维的重大变化 被引量:82
1
作者 陈金钊 《法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11,共11页
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构成了当今中国两个最鲜明的主题。然而,由于法治与改革具有不同的思维走向,二者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冲突,要想同时搞好这两项伟大的事业,首先需要处理好的二者之间的关系。只有树立正确的法治改革观,进而... 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构成了当今中国两个最鲜明的主题。然而,由于法治与改革具有不同的思维走向,二者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冲突,要想同时搞好这两项伟大的事业,首先需要处理好的二者之间的关系。只有树立正确的法治改革观,进而才能发挥改革、法治对社会进步的促进功能。目前的中国,不进行改革社会矛盾难以化解,社会转型难以完成;而不推进现代法治建设,改革则可能会失去方向,社会转型会失去目标。法治中国建设事关国家治理体制的完善和治理能力的提升,以及国家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因而我们不能仅仅把法治当成工具,还需要把现代法治作为目标,用法治精神塑造改革的决策和行为过程,引领改革的伟大事业。法治优先、改革附随是法治改革观的主要内容,也是十八大以来法治思维方式的重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中国 法治改革观 法治与改革 法治思维 法治方式
原文传递
法学意义上的法治思维 被引量:41
2
作者 陈金钊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5-90,共16页
法治思维在本质上与法律思维的含义是一致的。法律思维的要义是对法律方法的把握。法律方法论的核心是法治原则之下的法律思维规则。然而,人们主要是从政治功能意义上界定法治思维,而对法治思维的法律方法论基础视而不见。法治中国建设... 法治思维在本质上与法律思维的含义是一致的。法律思维的要义是对法律方法的把握。法律方法论的核心是法治原则之下的法律思维规则。然而,人们主要是从政治功能意义上界定法治思维,而对法治思维的法律方法论基础视而不见。法治中国建设需要改变偏重权力政治的思维方式,这是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组成部分。在推进法治的战略措施中,法律思维水平的提升相对容易做到,这是搞好法治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在法治思维被确定为领导干部基本素质的要求后,确定法治思维的定义,对训练法治思维和提升法治能力有重要的建设性意义。对法治思维定义需要在对政治理想与法治现实、法治的历史与未来、政治功能与专业素养、法治理念与实现方法关系的思考中把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 法治思维 法律思维 法律方法 法治中国
原文传递
“法治中国”视域下法学教育的定位与人才培养机制的优化 被引量:38
3
作者 焦富民 《法学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2-51,共10页
法治中国建设既需要大批懂经济、懂管理同时又懂法律的复合型法律人才,又需要大批职业化的法律人才。这不仅给我国法学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与机遇,也对我们法学教育如何培养法律人才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高等法学教育不仅要... 法治中国建设既需要大批懂经济、懂管理同时又懂法律的复合型法律人才,又需要大批职业化的法律人才。这不仅给我国法学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与机遇,也对我们法学教育如何培养法律人才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高等法学教育不仅要为法律职业培养后备人才,而且还要面向全社会培养法治国家的建设者与管理者,培养各行各业所需要的法律人才。法学教育的职业性具有鲜明的导向性,是一种包含和超越一般素质教育的职业教育。构建以法律职业为目标导向的法律人才培养机制,必须将法律职业伦理教育与法律职业技能训练作为本科法学教育的主要内容,实现知识传授与职业能力训练的和谐统一,寻求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良好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中国建设 职业教育 通识教育 法学教育 人才培养机制
原文传递
国家“构建主义”法治的误区与出路 被引量:36
4
作者 马长山 《法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6-33,共8页
30多年来的中国法治建设无疑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时代背景下,既有的国家"构建主义"法治建设策略则日益显露出其诸多弊端和缺陷,并产生... 30多年来的中国法治建设无疑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时代背景下,既有的国家"构建主义"法治建设策略则日益显露出其诸多弊端和缺陷,并产生了一定的问题和困境,严重制约着新时期国家法治建设战略的推进和实施。因此,需要实现从国家"构建主义"向国家与社会"双向构建"的转向,从而促进共建共享的治理秩序的形成,推动"法治中国"建设目标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建主义 治理法治化 共建共享 法治中国
原文传递
习近平法治思想要义解析 被引量:31
5
作者 黄文艺 《法学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3-21,共9页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一个系统完备、逻辑严密、内在统一的法治理论体系,主要包括法治基本理论、法治推进方略、法治重大关系等三大理论板块。在基本理论板块,明确提出了全面依法治国战略、法治中国命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中国特...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一个系统完备、逻辑严密、内在统一的法治理论体系,主要包括法治基本理论、法治推进方略、法治重大关系等三大理论板块。在基本理论板块,明确提出了全面依法治国战略、法治中国命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等一系列基本理论。在推进方略板块,明确提出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坚持统筹推进依规治党和依法治国,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和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坚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坚持专业力量和群众力量相融合,坚持抓关键少数和抓绝大多数相结合。在重大关系板块,明确提出了正确处理政治与法治、改革与法治、政策与法律、发展与安全、活力与秩序、维权与维稳等一系列关系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法治思想 法治中国 全面依法治国 国家治理
原文传递
法治与社会主要矛盾的化解--用法治方式满足公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关于法治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断思 被引量:24
6
作者 陈金钊 《河北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14,共13页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发展,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有多种化解方式,法治是其中不可或缺的方式之一。随着民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社...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发展,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有多种化解方式,法治是其中不可或缺的方式之一。随着民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益深入人心,公民表现出旺盛的法治需求,渴望通过法治获得更多的民主和自由,并希望权利受到伤害时,能够通过法治得到及时救济实现公平正义。现实中,由于法治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使得自由、平等获得、权利实现及保障、公平正义的需求也不能够充分地实现。这要求我们认真研究法治发展的平衡与不平衡的问题,在对平衡的追求中实现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要矛盾 法治发展 法治方式 权利保障 法治中国
原文传递
法治共识形成的难题——对当代中国“法治思潮”的观察 被引量:22
7
作者 陈金钊 《法学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7-72,共16页
从当代中国"法治思潮"的不同走向看,有两对思维的矛盾非常明显:一是形式法治与实质法治思维倾向的矛盾。一部分人过多关注形式法治,从逻辑推论的角度论述法治可能的积极意义,因没有看清法律推理背后的社会因素、利益诉求以及... 从当代中国"法治思潮"的不同走向看,有两对思维的矛盾非常明显:一是形式法治与实质法治思维倾向的矛盾。一部分人过多关注形式法治,从逻辑推论的角度论述法治可能的积极意义,因没有看清法律推理背后的社会因素、利益诉求以及对权力结构可能产生的冲击,而被指责为脱离社会的理想主义;而另一部分人则拿出社会因素来抗辩法律的一般性,认为法律只有适应现实国情才能有实效。这种要求虽然有社会学意义上的正当性,但却在一定程度上放弃了法治的理想。二是法治作为工具究竟为谁服务的矛盾。部分执政者把法治当成强化管理的手段,以法治的名义把权力绝对化;而与此相对应的是部分公民把法治当成捍卫权利的工具,以法治的名义追求绝对化的权利。这两种思维倾向如果不是偏执一端,对法治建设都具有积极的意义,但由于官民之间没有形成基本的法治共识,结果成为妨碍法治发展的思想因素。当代的中国法治思潮需要超越特殊国情论、形式法治论以及和平演变论的观点,找到共同的利益,以重塑法治与社会的关系、构造适合中国进步与发展的法治理念和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思潮 法治中国 法治思维 法治方式 法治共识
原文传递
“两法衔接”之功能与价值分析--基于法治中国建设全局视野下的考察 被引量:22
8
作者 闻志强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1期121-135,共15页
"两法衔接"的本质在于对我国宪法视野下的政治体制架构及其主导下的权力分配、运作机制做进一步权力划界、理顺和深层次调整,对我国现行权力运作实践、政治体制改革和司法体制改革都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建立和完善"... "两法衔接"的本质在于对我国宪法视野下的政治体制架构及其主导下的权力分配、运作机制做进一步权力划界、理顺和深层次调整,对我国现行权力运作实践、政治体制改革和司法体制改革都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建立和完善"两法衔接"在当下深入推进开展的法治中国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它为从根本上解决行政执法领域"有案不移、以罚代刑"这一执法顽症,有效衔接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追诉提供"治本"方案;它具有对权力运作机制中的行政执法权和刑事司法权的双向规制作用,有助于准确厘清和合理确立打击违法行为向犯罪行为过渡、升格的"数量"与"质量",从而实现承载相异使命和追求不同目的的部门法之间兼顾社会保护机能与人权保障机能、维护社会秩序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统一;它符合人类社会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有利于释放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各自的优势和长处,提高执法效率,发挥"行刑合力",从而实现追求形式合理的效率与实质合理的公平正义之双重价值目标;它契合当下深入推进开展的司法体制、政治体制、权力运行机制改革要求,顺应权力分立、制衡的权力运作理念,符合法治中国建设的国家法治战略目标。因此,应予肯定和坚持并逐步完善和深入推进两法衔接机制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法衔接 行政执法 刑事司法 法律监督 移送监督 检察监督 权力制约 法治中国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依规治党的法治基因及其百年历史演进 被引量:23
9
作者 叶海波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7-28,共12页
党章是根本性的党内法规,是制定其他党内法规的基础和根据。在马列主义党建思想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党章建设,自成立伊始便制定党章并不断强化党章的规范性,以党章为基础和依据形成并统一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在依规治党中根植法治... 党章是根本性的党内法规,是制定其他党内法规的基础和根据。在马列主义党建思想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党章建设,自成立伊始便制定党章并不断强化党章的规范性,以党章为基础和依据形成并统一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在依规治党中根植法治的基因。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依规治党经历了自发产生、自主推进和自由规划的渐进历程,其中隐含的法治基因也经历了被抑制、快速壮大、显化于外并统领党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依规治党主要遵循规范体系内在统一和权力有效制约监督的法治原则。依规治党与依法治国有机结合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法治理念和基本方略,推动并保障了法治中国的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依规治党 法治中国 党内法规 建党100周年
下载PDF
“法治中国”所能解决的基本矛盾分析 被引量:18
10
作者 陈金钊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1-83,101,共14页
"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三位一体同时推进"既是法治中国建设的战略思考,也是解决当下社会基本矛盾的战略部署。法治中国建设以法治方式所能解决的或者能够纳入法律关系予以调整的问题为出发点,划定了法治战略的范围和... "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三位一体同时推进"既是法治中国建设的战略思考,也是解决当下社会基本矛盾的战略部署。法治中国建设以法治方式所能解决的或者能够纳入法律关系予以调整的问题为出发点,划定了法治战略的范围和领域。研究发现,当今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主要集中在官与民、官与官、民与民之间的冲突,还原成法学术语就是权力与权利、权力与权力、权利与权利之间的矛盾。与之相对应的是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的解决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国家 法治社会 法治政府 法治中国
原文传递
论公安刑事执法规范化 被引量:20
11
作者 卞建林 《东方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13,共10页
公安执法规范化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客观要求,是评价公安队伍建设与公安工作进步的重要标准之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关于深化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的意见》标志着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依法治国方略。... 公安执法规范化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客观要求,是评价公安队伍建设与公安工作进步的重要标准之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关于深化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的意见》标志着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依法治国方略。在此形势下,厘清公安刑事执法规范化的内涵,审视公安刑事执法规范化的发展,展望刑事执法规范化的目标,明确刑事执法规范化的重点,对加强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意义重大。公安执法规范化以严格、规范、公正、文明为内容,以刑事执法规范化为核心,是全面建设法治公安的切入点和落脚点。公安刑事执法规范化的不断深化带动了刑事执法理念、刑事执法权力运行、刑事监督管理的转变。公安刑事执法规范化的目标应当是践行程序法治、保障基本人权、尊重司法规律,重点包括落实证据裁判原则、完善侦查监督体制和保障犯罪嫌疑人辩护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安法治 刑事执法规范化 司法改革 法治国家
下载PDF
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更加完善 被引量:16
12
作者 张文显 《法制与社会发展》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21,共17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更加完善”,是党的二十大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关键时期提出的未来五年法治建设的主要目标任务,对于“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工作布局具有纲举目张的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更加完善”,是党的二十大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关键时期提出的未来五年法治建设的主要目标任务,对于“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工作布局具有纲举目张的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但是,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良法善治新期待,面对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战略,法治体系内部的短板和不足仍然存在,外部的作用和效能弱于预期。二十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更加完善”,可谓有的放矢、精准决策、意义重大。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更加完善,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坚持正确方向、遵循科学规律、强化系统思维,在更高起点、更高水平上统筹推进法律规范体系、法治实施体系、法治监督体系、法治保障体系、党内法规体系建设,加快社会规范体系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体系 更加完善 全面推进 法治中国
原文传递
粤港澳大湾区跨域治理的法治实践 被引量:21
13
作者 朱孔武 《地方立法研究》 2018年第4期1-10,共10页
大湾区既包括市场面(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整合,也涉及政府间的合作。从"珠三角""大珠三角""泛珠三角"直到"粤港澳大湾区",这一系列概念的提出既反映了粤港澳区域经济在国家发展中的... 大湾区既包括市场面(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整合,也涉及政府间的合作。从"珠三角""大珠三角""泛珠三角"直到"粤港澳大湾区",这一系列概念的提出既反映了粤港澳区域经济在国家发展中的战略定位变迁,也记录了区域发展克服一系列不利因素的探索。大湾区的制度创新,即跨域府际合作模式的演进,克服了行政分割和政府本位主义的限制、跨域政府合作欠缺法治基础、合作治理多元性不足等制约因素。府际合作从中央主导到地方主动,从粤港、粤澳合作发展到粤港澳三地政府合作,出现了合营事业模式的高级形态,地方自主权逐渐增加。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家战略,不仅是一个经济项目,更是国家全面走向现代化的综合改革试验区。粤港澳大湾区的法治实践必然推进法治中国的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府际合作 法治中国
下载PDF
法律的空间“穿越”及其风险——从两高办理网络诽谤等刑事案件的司法解释出发 被引量:20
14
作者 马长山 《苏州大学学报(法学版)》 CAS 2014年第4期34-41,共8页
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的到来,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言论表达的重要场域。2013年"两高"司法解释通过网络诽谤和网络寻衅滋事来规制网络空间行为,固然有其规范言论自由、维护社会稳定、促... 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的到来,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言论表达的重要场域。2013年"两高"司法解释通过网络诽谤和网络寻衅滋事来规制网络空间行为,固然有其规范言论自由、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理性秩序的动因,但也实现了从网络空间向现实空间的"穿越",并会产生一定的法律问题和社会风险。因此,需要我们进行理性反思和控制,以促进司法的社会向度回归与社会资本重建,从而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空间 司法解释 法律“穿越” 法治中国
下载PDF
现代化强国的涉外法治 被引量:17
15
作者 何志鹏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9-67,236,共20页
中国推动涉外法治的决策是现代化强国战略规划的重要部分。近代以来西方国家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应用法治的一系列实践,雄辩地说明了法治格局对于国家壮大的重要意义,特别是法治格局的域外延伸,为国家提供了持续、稳定、健康走向现代化强... 中国推动涉外法治的决策是现代化强国战略规划的重要部分。近代以来西方国家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应用法治的一系列实践,雄辩地说明了法治格局对于国家壮大的重要意义,特别是法治格局的域外延伸,为国家提供了持续、稳定、健康走向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保证,也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标志。当中国在现代化强国的道路上不断迈进之时,就特别需要关注和强调法治,积极推进涉外工作的法治化。中国的涉外法治应当采取的立场,既包括维护自身核心利益的斗争范式,也包括倡导共同价值、推进互利共赢的合作范式。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中国国际法职业共同体有必要深入探讨能够使中国在现代化道路上顺利前进的适当模式,从而推进法治中国的不断提升,促进现代化强国目标的顺利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涉外法治 现代化强国 法治中国 国际法
原文传递
用“法治之理”塑造中国法理学 被引量:17
16
作者 陈金钊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15年第3期1-12,共12页
自法理学引入中国,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法治之理"尽管高度被强调却仍未得到有效重视。与之相随,法理学科以及研究者的身份地位也在传统政治与现代法治之间来回摇摆。然而,在当下的法治中国建设中,法治之理作为社会主义法治... 自法理学引入中国,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法治之理"尽管高度被强调却仍未得到有效重视。与之相随,法理学科以及研究者的身份地位也在传统政治与现代法治之间来回摇摆。然而,在当下的法治中国建设中,法治之理作为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核心内容和法学原理的政治行动,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支撑,中国的现实社会也需要用法治之理进行打量和改变。从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对法治中国建设的关键作用来看,我们只有在构建了成熟的法治之理基础上,才能用法治理想改变中国。在此过程中,需要基于法理学科和法理学者的身份焦虑以及法治中国建设的需求,对当代中国法理学研究中的问题和思维方式上的缺陷进行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 法理学 法学理论体系 法治中国 法治思维
下载PDF
区域法治研究:价值、历史与现实 被引量:15
17
作者 戴小明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7-98,共12页
地方是区域的基础,国家是多样性区域的聚合,国家治理是地方性经验的积累,区域法治是人类一项古老而常新的政治法律活动。现代区域法治适应地缘性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文化传统的区域多样性、大国疆域的区域复杂性、经济发展的区域差距性、... 地方是区域的基础,国家是多样性区域的聚合,国家治理是地方性经验的积累,区域法治是人类一项古老而常新的政治法律活动。现代区域法治适应地缘性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文化传统的区域多样性、大国疆域的区域复杂性、经济发展的区域差距性、适应变革的区域灵活性、基层治理的区域创造性、法治实践的区域分层性,是区域法治的现实基础。区域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有机构成部分,是国家法治在一定区域的展开、延伸,既要立足区域,又不(也不能)局限于本地知识和本地事务,必须有战略思维、国家眼光和作为。当今中国,区域法治已成为法治国家建设领域的全新论题,也是法治中国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具有推进法学理论创新与助力法治实践之双重意义。理论意义而言,拓展法学研究领域,丰富新时代中国法学的研究内容;打破学科疆域壁垒,推动不同学科交叉研究融合发展;构建法学中国话语,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实践价值而言,贯彻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推进区域生态环境治理;探索国家重大改革经验;深化全面依法治国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法治 国家法治 法治创新 法治中国 区域法治研究
原文传递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所展现的战略定力 被引量:15
18
作者 陈金钊 《法学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12,共8页
自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方针以后,法制(法治)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对运用法治进行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和治理能力的提升越来越自信。中共十五大确定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 自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方针以后,法制(法治)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对运用法治进行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和治理能力的提升越来越自信。中共十五大确定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法治建设就成了国家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问题。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战略,不仅是对西方法治外交的应对,更根本的是要在深化改革过程中实现执政方式的转变,建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或者说,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实现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不仅仅是一个战术问题,《决定》在很多方面都显示出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战略性思考,显现出是把法治作为治国理政基本方式的战略定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法治国 法治中国 法治体系 法治意识形态 法治战略
原文传递
逻辑与进路:新发展理念如何引领法治中国建设 被引量:18
19
作者 周佑勇 《法制与社会发展》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9-39,共11页
新发展理念作为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引领着法治中国的建设。如何理解"引领",则是整个命题的核心。"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公共秩序和公共利益维护的目标统一"、"‘以人民为中心’与‘权... 新发展理念作为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引领着法治中国的建设。如何理解"引领",则是整个命题的核心。"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公共秩序和公共利益维护的目标统一"、"‘以人民为中心’与‘权利保障’的价值趋同"三个方面的逻辑连接点,为"引领"提供了可能性。在具体的方法论上,借助法律价值的媒介作用、法律适用中的解释和论证中的修辞两条路径,是实现"引领"比较适当的方案。在通过方案实现"引领"的同时,也需要警惕政治替代和倾轧法律的倾向,使新发展理念亦受到法治话语的拘束和规范,这完全符合中央强调的"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政治要求,是对法治规律的一种遵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发展理念 法治中国 话语体系 逻辑证成 实现进路
原文传递
人民陪审实践:法治中国语境下的考量与反思——基于上海三区法院陪审运行之研究 被引量:17
20
作者 郑成良 李文杰 《法学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77-88,共12页
调查发现,人民陪审实践中"陪审虚化"依然严重,制度认同效果低下,基本理念错位,陪审员阅卷、意见表达难的问题未实质改观。造成这一困境的原因具多面性,包括规范设置、司法目的、司法任务、陪审文化和合议结构等因素:单一的制... 调查发现,人民陪审实践中"陪审虚化"依然严重,制度认同效果低下,基本理念错位,陪审员阅卷、意见表达难的问题未实质改观。造成这一困境的原因具多面性,包括规范设置、司法目的、司法任务、陪审文化和合议结构等因素:单一的制度完善或改革难以突破既有问题。因此,应在司法改革总体目标映射下应重新审视制度目的,强化陪审和诉讼的衔接,推动诉讼制度、陪审制度和社会互动三大主题的一体性、本真性改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陪审员制度 陪审员 陪审虚化 法治中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