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Interpretations of “Mother Images” and Their “Self-Trauma-Healing Mechanism” in Kipling's War Poetry
1
作者 张济春 《海外英语》 2016年第17期166-168,共3页
Rudyard Kipling is the first British writer to win the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in 1907.Due to the influence of the First World War and the huge blow of his own beloved son John's death on the battlefield,Kiplin... Rudyard Kipling is the first British writer to win the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in 1907.Due to the influence of the First World War and the huge blow of his own beloved son John's death on the battlefield,Kipling's later writing pays more attention to the pain and trauma which the war brings,and the noble qualities of love,belief,and tenacity in human nature after the baptisms of pain and trauma.This paper selects two poems—"My Boy Jack"and"A Nativity"in Kipling's later poetry creation career.Freud's "trauma" and treatment theories are employed to study the two mothers' "self- trauma- healing mechanism"in face of pain and trauma,and to interpret the two mother images that experience the war-torn pain and trauma,and achieve their spiritual salvation at last.Through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two mothers,Kipling wants to mourn his beloved son's death and expresses his determination and hope of faith and commitment in order to heal his inner pain and trauma,which unwittingly realizes Freud's trauma-healing theory.Key wor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udyard Kipling WAR TRAUMA self-healing mechanism Sigmund Freud mother image
下载PDF
Analysis on the Theme of The White Seal from the Postcolonial Perspective
2
作者 付小英 《海外英语》 2020年第3期197-199,共3页
Joseph Rudyard Kipling is the first English writer who was awarded the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The White Seal is ashort story of The Jungle Books,which is a popular book among children in the world.Recently,more an... Joseph Rudyard Kipling is the first English writer who was awarded the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The White Seal is ashort story of The Jungle Books,which is a popular book among children in the world.Recently,more and more researchers werestudying this famous writer according to his special life experience,and then,they found that in Kipling’s works,the idea of colo-nialism is obvious.This paper aims to analyze The White Seal from the Postcolonial perspective by the way of close reading.That is,to say that the white seal in the short story is a kind of symbol of west colonists,and the other seals in the short story are the sym-bols of the colonized,the process of the white seal searching the safe place for other seals is a symbol of the west colonists"moraliz-ing"and"helping"those colonized.By so,we can see that in this short story,Kipling is standing on the side of the westerns tospeak in defense of what westerns have done to the country of the third wor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WHITE SEAL rudyard KIPLING Postcolonialism WEST OTHER
下载PDF
Empathy in Rudyard Kipling's Jungle Books, Mirrored in Illustrations by John Lockwood Kipling and Aldren Watson
3
作者 Norman Arthur Fischer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8年第1期1-31,共31页
Rudyard Kipling's Jungle Boobs depict empathy in the animal and animal-human world, and the illustrations of Rudyard's father, John Lockwood Kipling, and the American artist and prolific illustrator, Aldren Watson, ... Rudyard Kipling's Jungle Boobs depict empathy in the animal and animal-human world, and the illustrations of Rudyard's father, John Lockwood Kipling, and the American artist and prolific illustrator, Aldren Watson, help depict that empathy. Lockwood Kipling was both influence on and interpreter of the Jungle Books, as shown above all in the development from his Beast andMan in lndia of 1891 through his illustrations for the 1894 Jungle Book, and 1895 Second Jungle Book, to his illustrations that appear in the rearranged stories of The Jungle Book, and Second Jungle Book in the 1897 Scribners Outward Bound (O/B) editions. A variation on Lockwood's O/B mode of Jungle Books illustrations is found in Watson's illustrations for the 1948 Doubleday edition, Jungle Boobs, which is the title I will use throughout.1 Part One details the influence of two animal empathy writers, Lockwood Kipling and Ernest Thompson Seton, on the Jungle Books. Part Two uses recent philosophical studies of empathy in the animal and human relationship. Part Three applies a German philosophy of art history to the new look of the O/B and Doubleday Jungle Books. Part Four interprets selected Jungle Books stories in the light of Parts one, two and thre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ungle Books rudyard Kipling John Lockwood Kipling Arne Naess Ernest Thompson Seton Aldren Watson Wilhelm Worringer empathy for animals expressionism
下载PDF
吉卜林自传性作品中的童年创伤、自我重构与男子气概 被引量:6
4
作者 陈兵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6-94,共9页
关于英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鲁德亚德·吉卜林童年在寄养家庭的遭遇,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依据创伤文化理论、叙事心理学和传记文学理论,可以发现,吉卜林童年在寄养家庭遭受的虐待给他带来了心灵创伤并造成自我的迷失,而其自传性... 关于英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鲁德亚德·吉卜林童年在寄养家庭的遭遇,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依据创伤文化理论、叙事心理学和传记文学理论,可以发现,吉卜林童年在寄养家庭遭受的虐待给他带来了心灵创伤并造成自我的迷失,而其自传性写作对这段经历的重述实际上是一种重新审视,目的在于修复创伤、重建自我。在这些自传性作品中吉卜林强化了慈母与无辜受虐的童年自我形象,并阐释了自己"被遗弃"经历的现实意义。同时,在英国维多利亚晚期的社会文化思潮影响下,吉卜林重构的自我形象坚韧而又具有男子气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德亚德·吉卜林 自传 创伤 自我 男子气概
原文传递
英国历险小说:源流与特色 被引量:5
5
作者 陈兵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1-85,共5页
作为一种通俗文学样式,英国历险小说在几百年的发展过程中一直深受读者大众的喜爱,起到了巨大的社会作用。英国历险小说源于欧洲中世纪的骑士传奇,经过笛福和司各特的传承在19世纪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发展到顶峰,并形成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 作为一种通俗文学样式,英国历险小说在几百年的发展过程中一直深受读者大众的喜爱,起到了巨大的社会作用。英国历险小说源于欧洲中世纪的骑士传奇,经过笛福和司各特的传承在19世纪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发展到顶峰,并形成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结合、相对固定的情节模式、说教色彩浓厚且常有殖民主义色彩等比较明显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国历险小说 通俗文学 哈格德 斯蒂文森 吉卜林
下载PDF
伦理与法律之间——重评吉卜林《丛林之书》中的“丛林法律” 被引量:4
6
作者 汪霞 《世界文学评论(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8年第1期279-281,共3页
随着2002年7月18日美国《纽约书评》上约翰·贝利的一篇书评,时下学界重新掀起评价吉卜林的风头。本文旨在新的批评视角下重新审视吉卜林,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这一新的批评理论对拉迪亚德·吉卜林的《丛林之书》重新解读,首先仔... 随着2002年7月18日美国《纽约书评》上约翰·贝利的一篇书评,时下学界重新掀起评价吉卜林的风头。本文旨在新的批评视角下重新审视吉卜林,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这一新的批评理论对拉迪亚德·吉卜林的《丛林之书》重新解读,首先仔细分析书中的"丛林法律"具体所指,探索书中人物违反"丛林法律"却终获成功这一矛盾背后的伦理和道德阐释,进而得出结论:吉卜林的《丛林之书》中真实地反映出19世纪末英国社会遭到了新的伦理观念的冲击,人类在道貌岸然的伪装下的虚伪堕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迪亚德·吉卜林 《丛林之书》 “丛林法律” 伦理
下载PDF
吉卜林与英国短篇小说 被引量:2
7
作者 陈兵 《山东外语教学》 2006年第2期71-75,共5页
英国著名作家鲁德亚德·吉卜林对英国短篇小说的发展贡献巨大。他拓宽了英国短篇小说的表现领域。并在风格、形式、表现手法等诸方面对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 鲁德亚德·吉卜林 英国短篇小说 形式 风格
下载PDF
国内吉卜林研究述评 被引量:3
8
作者 陈兵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20-127,共8页
中国的吉卜林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新中国建立以前,国内学术界对吉卜林整体上了解不多,但少数学者对其重要性有所认识。在1950年代至1970年代,吉卜林因为意识形态因素成为研究的禁区,国内学术界对其只有零星批判性介绍。改革开放... 中国的吉卜林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新中国建立以前,国内学术界对吉卜林整体上了解不多,但少数学者对其重要性有所认识。在1950年代至1970年代,吉卜林因为意识形态因素成为研究的禁区,国内学术界对其只有零星批判性介绍。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随着1980年代以来后殖民主义文化研究思潮的兴起,国内学术界开始逐步了解和深入研究吉卜林的作品。但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吉卜林印度题材小说及其中体现的帝国主义思想、文化身份等问题上,对其诗歌、后期小说及其创作艺术等方面的研究还远远不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德亚德·吉卜林 研究述评 文化身份 殖民主义
原文传递
吉卜林笔下的机械 被引量:2
9
作者 陈兵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13-119,共7页
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机械文明飞速发展,机械成为许多文人笔下的题材。著名作家吉卜林也创作了不少机械题材的诗歌和小说。吉卜林的机器书写既体现了他对大英帝国"进步"的信心,也表达了他的清教工作伦理。此外,他还在机器书写中... 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机械文明飞速发展,机械成为许多文人笔下的题材。著名作家吉卜林也创作了不少机械题材的诗歌和小说。吉卜林的机器书写既体现了他对大英帝国"进步"的信心,也表达了他的清教工作伦理。此外,他还在机器书写中表达了自己的"法则"观念,以及他对于机械文明与文化发展、东西方文明之间关系的困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 吉卜林法则 工作伦理 文明
原文传递
吉卜林短篇小说的叙事策略与叙事伦理 被引量:2
10
作者 宋朝 《世界文学评论(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8年第1期88-91,共4页
吉卜林小说的"短篇精神",体现在他的叙述理念和叙事伦理上。他的叙述理念立足于经典叙事传统,主要是传奇叙事策略。他注重小说的趣味性,大多运用艺术点缀、悬念与冲突。他的叙事伦理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第一人称视角的使用,... 吉卜林小说的"短篇精神",体现在他的叙述理念和叙事伦理上。他的叙述理念立足于经典叙事传统,主要是传奇叙事策略。他注重小说的趣味性,大多运用艺术点缀、悬念与冲突。他的叙事伦理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第一人称视角的使用,二是和谐处理叙述内容和叙事态度,三是对善和美的坚持与呵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卜林 短篇小说 叙述理念 叙事伦理
下载PDF
《新小儿语》:吉卜林童话的早期方言译本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宋莉华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2013年第4期1-7,共7页
英国作家吉卜林的童话故事集《原来如此》,1912年由美国长老会费启鸿师母最早译介到中国,题为《新小儿语》。《原来如此》是现代童话的典范之作,它以儿童的思维方式创作,同时又把成人的智慧、体验、思考和愿望熔铸于其中的奇幻故事。《... 英国作家吉卜林的童话故事集《原来如此》,1912年由美国长老会费启鸿师母最早译介到中国,题为《新小儿语》。《原来如此》是现代童话的典范之作,它以儿童的思维方式创作,同时又把成人的智慧、体验、思考和愿望熔铸于其中的奇幻故事。《新小儿语》的翻译为中国现代童话的写作提供了文体和语体的范式。为了契合原著口语化的特征,译者采用上海方言进行翻译,传神地表现了人物的语气、口吻和神态,译文也更为简明易懂,适合儿童阅读。这一译本不仅有助于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而且对推动白话文运动进程也不无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小儿语》 吉卜林 上海方言
下载PDF
戍边、通婚与杂合——吉卜林与戴弗英印叙事中的殖民主义道德再教育 被引量:1
12
作者 徐彬 《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 2020年第1期80-86,共7页
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作家鲁德亚德·吉卜林和莫德·戴弗以小说和诗歌为代表的英印叙事展现出二者对英印殖民地上的"内忧"(性别和种族问题)与"外患"(英印边疆军事危机)的焦虑。二者对英印女性是"红... 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作家鲁德亚德·吉卜林和莫德·戴弗以小说和诗歌为代表的英印叙事展现出二者对英印殖民地上的"内忧"(性别和种族问题)与"外患"(英印边疆军事危机)的焦虑。二者对英印女性是"红颜祸水"还是"帝国淑女"的善恶身份判断各执一词,却对英印殖民地上的跨种族通婚、杂合和欧亚人持相同的抵制和敌视态度。从殖民地安全视角出发,吉卜林和戴弗充满性别与种族意识的英印叙事实现了对英国殖民者进行殖民主义道德再教育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德亚德·吉卜林 莫德·戴弗 英印叙事 性别与种族意识 殖民地安全
原文传递
“狼孩”的困惑——《丛林故事》中莫格里的身份困境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韩飞虎 《宜春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115-118,124,共5页
罗德亚德·吉卜林(1865-1936)是英国二十世纪重要的作家之一。其创作的《丛林故事》对于莫格里的身份进行了探索,发现莫格里的双重身份使其感到困惑,成为他无法理解主流社会的障碍。其丛林价值观流露出他对于人类社会的疏离,然而当... 罗德亚德·吉卜林(1865-1936)是英国二十世纪重要的作家之一。其创作的《丛林故事》对于莫格里的身份进行了探索,发现莫格里的双重身份使其感到困惑,成为他无法理解主流社会的障碍。其丛林价值观流露出他对于人类社会的疏离,然而当他走向丛林时却发现自己同样无法融入丛林,从而呈现出狼孩的"他者"身份的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德亚德·吉卜林 丛林故事 莫格里 身份困境
下载PDF
吉卜林的《想当国王的人》与理想英国殖民者的塑造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兵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2020年第1期19-32,共14页
吉卜林的早期中篇小说《想当国王的人》多年来一直受到学术界的关注,但学者们对于小说的主旨却众说纷纭。如果将小说置于1857年印度民族起义后的社会语境里来考察,我们就会发现,吉卜林其实是通过两个英国流浪汉征服阿富汗腹地、建立王... 吉卜林的早期中篇小说《想当国王的人》多年来一直受到学术界的关注,但学者们对于小说的主旨却众说纷纭。如果将小说置于1857年印度民族起义后的社会语境里来考察,我们就会发现,吉卜林其实是通过两个英国流浪汉征服阿富汗腹地、建立王国但又迅速败亡的故事表达了他对于19世纪晚期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困境的担忧。吉卜林在小说中建构了自己心目中的理想英国殖民者形象:出身平民、熟悉社会各阶层情形、敢于冒险;能够为了殖民地的和平安宁勤勉奉献、富有牺牲精神。另一方面,小说主人公的败亡也是吉卜林的警告:殖民者要坚守种族疆界。在吉卜林看来,只有这样的英国殖民者才能维护帝国安全,在印度进行有效的殖民统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卜林 《想当国王的人》 理想殖民者 英国
下载PDF
吉卜林《丛林故事》里的身份认同危机 被引量:1
15
作者 吴扬 《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学报》 2014年第5期85-87,共3页
鲁德亚德·吉卜林以自身独特的人生履历、在其文章中显著的说教风格及其跟殖民主义之间所保持的万般联系,使他逐渐成为英国文学领域里一位争议性的作家。其作品《丛林故事》作为他短篇集中有着最大影响力和流传范围的最广的动物题... 鲁德亚德·吉卜林以自身独特的人生履历、在其文章中显著的说教风格及其跟殖民主义之间所保持的万般联系,使他逐渐成为英国文学领域里一位争议性的作家。其作品《丛林故事》作为他短篇集中有着最大影响力和流传范围的最广的动物题材小说,综合性地体现了他的创作主体与理念。从表面而言,该小说是一部既有趣又新奇的动物故事集,然而从表象之后的深层次来看,却包含作者对于两种文化影响下自身身份认同的困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卜林 《丛林故事》 身份认同
下载PDF
从“我”到“我们”:《丛林故事》他者的身份认同解读
16
作者 韩飞虎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3年第3期85-89,共5页
罗德亚德·吉卜林是二十世纪英国小说家、诗人。其作品《丛林故事》对故事中人物的他者身份进行了探索,作品反映他者的身份形成与身体外形、成长的文化背景以及自身独特的经历和思想有关,这也是他者获得主流社会身份认同的障碍。但... 罗德亚德·吉卜林是二十世纪英国小说家、诗人。其作品《丛林故事》对故事中人物的他者身份进行了探索,作品反映他者的身份形成与身体外形、成长的文化背景以及自身独特的经历和思想有关,这也是他者获得主流社会身份认同的障碍。但作品也暗示了这种差异并非永恒不变,并积极探索了他者通过自身努力,融入主流社会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德亚德·吉卜林 丛林故事 身份认同
下载PDF
共济会与吉卜林的帝国主义观念
17
作者 陈兵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0-83,共4页
英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鲁德亚德·吉卜林一生与共济会有着密切的联系,而这也对他的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吉卜林具有浓厚的帝国主义思想,但其帝国主义思想在共济会的平等、宽容等观念影响下与当时流行的帝国主义思想有所不同,呈... 英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鲁德亚德·吉卜林一生与共济会有着密切的联系,而这也对他的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吉卜林具有浓厚的帝国主义思想,但其帝国主义思想在共济会的平等、宽容等观念影响下与当时流行的帝国主义思想有所不同,呈现出高度理想化的特征。究其缘由,吉卜林的共济会情结源于其少时经历导致的不安全感和认同危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德亚德·吉卜林 共济会 帝国主义 认同危机
原文传递
浅谈《勇敢的船长》的重译
18
作者 陈思源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第11期116-119,共4页
鲁德雅德·吉卜林,英国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在文学界曾备受争议。自然,其作品也随之经历大起大落。近年来其代表作Captains Courageous一书备受欢迎,且其重译本接连不断地问世,这重译背后的原因亦是错综复杂。本文旨在探讨影... 鲁德雅德·吉卜林,英国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在文学界曾备受争议。自然,其作品也随之经历大起大落。近年来其代表作Captains Courageous一书备受欢迎,且其重译本接连不断地问世,这重译背后的原因亦是错综复杂。本文旨在探讨影响《勇敢的船长》重译的几个主要因素,并对译本进行分析,探讨重译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德雅德·吉卜林 《勇敢的船长》 重译
下载PDF
从《基姆》看吉卜林的东西方文化观
19
作者 王希宇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第4期89-92,共4页
《基姆》是英国作家鲁迪亚德·吉卜林的最后一部印度题材小说,蕴藏着作家本人复杂的东西方文化观,具体表现为东西方文化的显性对立与隐性融合。然而,囿于对东方文化的隔膜、自身的帝国主义立场以及固有的文化霸权主义思想,吉卜林始... 《基姆》是英国作家鲁迪亚德·吉卜林的最后一部印度题材小说,蕴藏着作家本人复杂的东西方文化观,具体表现为东西方文化的显性对立与隐性融合。然而,囿于对东方文化的隔膜、自身的帝国主义立场以及固有的文化霸权主义思想,吉卜林始终未能走出自身局限,找到东西方文化在对立与融合中的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迪亚德·吉卜林 《基姆》 东西方文化观 身份认同
下载PDF
美好破碎——《光之逝》的断裂性书写
20
作者 邓倩茹 关熔珍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第6期32-36,共5页
《光之逝》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鲁德亚德·吉卜林的著名小说之一。本文运用福柯断裂的观点对《光之逝》进行解读,通过分析小说中多次呈现的断裂,挖掘断裂背后的现象和存在问题,揭示美好的消逝,旨在深层次揭露作品中表现出的社会真... 《光之逝》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鲁德亚德·吉卜林的著名小说之一。本文运用福柯断裂的观点对《光之逝》进行解读,通过分析小说中多次呈现的断裂,挖掘断裂背后的现象和存在问题,揭示美好的消逝,旨在深层次揭露作品中表现出的社会真实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之逝〉 鲁德亚德·吉卜林 断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