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行向和种植方式对玉米穗下节间与茎倒伏相关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14
1
作者 刘胜群 刘铁东 +3 位作者 宋凤斌 王洋 齐晓宁 朱先灿 《土壤与作物》 2016年第3期159-165,共7页
行向和种植方式是调节玉米冠层结构的重要措施。但行向和种植方式是否影响基部茎节的抗倒伏相关性状还不清楚。本研究在吉林省玉米种植区进行,采用均匀垄(行距为65 cm)和宽窄行(宽行距为80 cm,两窄行距为40 cm)的种植方式,行向分别为东... 行向和种植方式是调节玉米冠层结构的重要措施。但行向和种植方式是否影响基部茎节的抗倒伏相关性状还不清楚。本研究在吉林省玉米种植区进行,采用均匀垄(行距为65 cm)和宽窄行(宽行距为80 cm,两窄行距为40 cm)的种植方式,行向分别为东西向、南北向和南偏西20°,探讨行向和种植方式对倒伏相关的玉米基部节间性状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宽窄行种植的玉米的穗高系数低于均匀垄。行向影响玉米基部第二茎节的横向压碎强度、第二、第四和第六茎节的含水量以及第四茎节的茎粗系数。行向和种植方式互作对第二和第六茎节的横向压碎强度、第四茎节的单位长度鲜质量、鲜密度以及茎粗系数的影响显著。因此选择宽窄行种植方式和适宜的行向可以提高玉米基部茎节倒伏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向 玉米 宽窄行 茎倒伏
下载PDF
种植行向对玉米茎叶形态建成与产量的调控效应 被引量:12
2
作者 王庆燕 叶德练 +3 位作者 张钰石 李建民 张明才 李召虎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384-1392,共9页
以玉米品种郑单958为材料,2012–2013年采用田间不同行向种植设计,研究了种植行向对玉米茎叶形态建成和产量的调控。结果表明,种植行向对玉米叶和茎的形态建成影响显著。与南北行向(N-S)相比,东西行向(E-W)显著促进了中上部叶片(第... 以玉米品种郑单958为材料,2012–2013年采用田间不同行向种植设计,研究了种植行向对玉米茎叶形态建成和产量的调控。结果表明,种植行向对玉米叶和茎的形态建成影响显著。与南北行向(N-S)相比,东西行向(E-W)显著促进了中上部叶片(第11~第17叶)的伸长,增加了叶面积,但对叶宽影响不显著。种植行向显著影响了玉米茎秆质量,E-W种植方式显著促进了植株中下部节间的伸长和增粗,增加了第9和第10节间单位长度干重和茎秆折断强度。种植行向对拔节期植株干重没有显著影响,但E-W种植方式在大口期至成熟期的单株总生物量积累显著高于N-S种植,同时促进了干物质由叶、茎向雌穗的转移,显著提高了收获指数。E-W种植方式显著增加了玉米千粒重,提高了产量。因此,华北地区E-W种植方式可显著促进玉米茎叶生长和植株干物质积累,增加粒重,提高收获指数,提高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行向 玉米 产量 形态发生
下载PDF
海拔和行向对酿酒葡萄果实生长发育及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0
3
作者 尹海宁 王兆祥 +3 位作者 王琳 曹建宏 王家逵 惠竹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93-101,共9页
[目的]分析海拔和行向对酿酒葡萄果实生长发育及品质的影响,为云南香格里拉高原葡萄产区葡萄的栽培管理提供理论指导。[方法]以云南香格里拉地区酿酒葡萄赤霞珠为试材,研究低、中、高3个海拔高度(2 047,2 208和2 387 m)和2个葡萄种植行... [目的]分析海拔和行向对酿酒葡萄果实生长发育及品质的影响,为云南香格里拉高原葡萄产区葡萄的栽培管理提供理论指导。[方法]以云南香格里拉地区酿酒葡萄赤霞珠为试材,研究低、中、高3个海拔高度(2 047,2 208和2 387 m)和2个葡萄种植行向(东西行向和南北行向)对果实生长发育指标(单粒质量、果粒横纵径)、基本品质指标(可溶性固形物、还原糖和可滴定酸含量)及酚类物质含量(总花色苷、单体花色苷和非花色苷酚类物质)的影响。[结果](1)在3个海拔高度的葡萄园中,东西行向葡萄果实横纵径和单粒质量均高于南北行向,且随着海拔的升高表现出逐渐增大的趋势。(2)花后18周,南北行向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还原糖含量均高于东西行向;且高海拔葡萄园行向间差异显著,南北行向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还原糖含量较东西行向分别提高了17.76%和15.79%;可滴定酸含量则表现为东西行向高于南北行向,但行向间差异不显著。(3)花后18周,总花色苷含量和非酰化花色苷总量在低海拔葡萄园表现为南北行向高于东西行向,中高海拔葡萄园则以东西行向高于南北行向。(4)非花色苷酚类物质总量以中海拔葡萄园最高,且南北行向显著高于东西行向,提高了62.70%;黄烷醇类物质含量则是东西行向显著高于南北行向,提高了近2倍。[结论]在云南香格里拉地区,海拔和行向均对葡萄果实生长发育及品质存在影响,且以低海拔南北行向、中高海拔东西行向更有利于果实品质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酿酒葡萄 赤霞珠 海拔 行向 云南香格里拉
下载PDF
行向和种植方式对生育后期玉米叶片衰老进程的影响 被引量:7
4
作者 田畅 王洋 卜险峰 《土壤与作物》 2018年第1期55-62,共8页
玉米产量的大部分来自花后的光合产物积累,花后叶片的光合和生理特性直接影响到籽粒的灌浆,而功能叶片衰老是影响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适宜的种植方式可有效延长叶片持绿期,达到增产的效果。通过改变行向和种植模式,能够优化冠层结构,... 玉米产量的大部分来自花后的光合产物积累,花后叶片的光合和生理特性直接影响到籽粒的灌浆,而功能叶片衰老是影响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适宜的种植方式可有效延长叶片持绿期,达到增产的效果。通过改变行向和种植模式,能够优化冠层结构,改善玉米冠层光照条件和玉米产量。本研究在吉林省春玉米种植区,分析东西垄向和南偏西20°垄向条件下,65 cm均匀垄和160 cm+40 cm组合垄距配置的种植方式对生育后期穗位叶以上叶片、穗位叶和穗位叶以下叶片的SPAD值、N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的活性的影响,以期明确行向和行距对玉米叶片衰老的影响。结果表明,南偏西20°行向中,前期的下部叶片和穗位叶以及后期上部叶片中SPAD值显著高于东西行向。南偏西20°行向种植下的玉米上、中、下不同部位叶片中N含量均极显著高于东西行向。南偏西20°行向中,160 cm+40 cm垄距种植下的玉米下部和上部叶片中N含量显著高于65 cm均匀垄。东西行向中,160 cm+40 cm垄距种植的玉米不同时期的穗位叶和上部叶片中SOD酶活性均明显大于65 cm均匀垄。与传统种植方式下的玉米相比,160 cm+40 cm垄距种植的玉米叶片衰老进程延缓,且衰老程度明显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行向 宽窄行 SOD
下载PDF
行向和种植方式对成熟期玉米叶片衰老生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6
5
作者 田畅 王洋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A01期111-116,共6页
良玉99目前是我国种植面积较为广泛的紧凑性高产玉米品种。为了充分发挥该品种在吉林种植区域的高产潜力,开展了行向和种植方式两者相配置的田间试验,在南北行向、东西行向和南偏西20°3种行向下,采取3种不同种植方式,研究不同行距... 良玉99目前是我国种植面积较为广泛的紧凑性高产玉米品种。为了充分发挥该品种在吉林种植区域的高产潜力,开展了行向和种植方式两者相配置的田间试验,在南北行向、东西行向和南偏西20°3种行向下,采取3种不同种植方式,研究不同行距行向组合对成熟期玉米不同叶位叶片的光合速率、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等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160 cm+40 cm行距种植下的玉米不同部位叶片光合速率明显高于其他2种模式;南偏西20°行向玉米不同部位可溶性糖含量低于东西行向;南偏西20°行向种植的玉米不同部位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比其他2种行向高;南偏西20°行向玉米穗位叶游离氨基酸总量显著高于南北行向,但上部叶片和下部叶片低于南北行向;南偏西20°行向玉米下部叶片脱落酸含量均显著低于其他2种行向。说明玉米叶片在生育后期受到行向的影响要大于行距,高光效种植方式更有利于延缓玉米叶片衰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行向 宽窄行 衰老生理
下载PDF
基于功能-结构模型的玉米大豆间作不同行向辐射分布研究
6
作者 周也莹 谢子文 +2 位作者 钟培阁 李双伟 马韫韬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882-1899,共18页
【目的】构建不同种植模式和行向的玉米大豆间作功能-结构模型,为解析玉米大豆间作系统的产量优势、生长发育规律及种植模式和行向对光截获、光分配和辐射利用效率的影响提供有力支持。【方法】基于不同种植模式的玉米大豆间作田间试验... 【目的】构建不同种植模式和行向的玉米大豆间作功能-结构模型,为解析玉米大豆间作系统的产量优势、生长发育规律及种植模式和行向对光截获、光分配和辐射利用效率的影响提供有力支持。【方法】基于不同种植模式的玉米大豆间作田间试验,解析种植行向如南北行向、东西行向、传统行向(梨树当地长期使用的种植行向,即南偏西40o)对作物生物量、产量和形态结构的影响,构建玉米大豆间作功能-结构模型,模拟不同种植模式和行向下作物群体生长发育和结构变化,量化种植行向对间作系统光截获量和辐射利用效率的影响,并探索玉米大豆间作高光截获量的最佳种植行向。【结果】玉米大豆间作系统的籽粒土地当量比(landequivalentratio,LER)南北行向最高(1.20±0.07),东西行向最低(1.16±0.09)。构建的模型较好地模拟了不同种植方式和种植行向下玉米和大豆的生长发育,与田间实测值相比,玉米株高、单株叶面积和冠层光截获系数的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为0.09—0.14 m、0.04—0.08 m^(2)·plant(-1)和0.07—0.12,大豆株高、单株叶面积和冠层光截获系数的RMSE分别为0.07—0.09 m、0.02—0.04 m^(2)·plant^(-1)和0.09—0.10。传统行向间作系统的累积光截获量最高,为(758.48±1.00)MJ·m^(-2),南北行向和东西行向的辐射利用效率比传统行向分别降低了7.18%、10.57%。【结论】间作种植可以提高玉米生物量和产量,降低大豆生物量和产量。玉米大豆间作种植模式中,种植行向对作物生长有显著影响,矮秆大豆通过改变叶片大小、节间长度和叶柄倾角规避高秆玉米的遮荫影响,以增加受光量和辐射利用效率,最终提高产量。种植行向对群体累积光截获影响较大,间作系统的辐射利用效率与累积光截获量均表现为传统行向>南北行向>东西行向。本研究有助于田间布局优化,为解释不同种植行向玉米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豆间作 种植行向 植物功能-结构模型 植物性状 辐射利用效率
下载PDF
玉米叶片定向生长栽培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陈建林 陈建强 +2 位作者 庞继孚 马春枝 鲁保栓 《农业工程》 2012年第8期63-66,共4页
玉米叶片生长习性为互生,叶片生长方向受数量性状遗传和种胚发育特性双重因素控制。通过人为干预种胚在土壤中的空间位置,可实现玉米叶片的定向生长。试验通过不同种植密度,不同种植行向,不同品种类型对玉米叶片定向生长的影响进行研究... 玉米叶片生长习性为互生,叶片生长方向受数量性状遗传和种胚发育特性双重因素控制。通过人为干预种胚在土壤中的空间位置,可实现玉米叶片的定向生长。试验通过不同种植密度,不同种植行向,不同品种类型对玉米叶片定向生长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人为控制种子种胚的播种方位,可有效提高叶片生长的定向率,进而合理增加种植密度至13.5万株hm2,提高产量15%左右。种植行向对定向率无影响,紧凑型品种定向率高于半紧凑型和平展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叶片 行向 定向率 密度 增产
下载PDF
贵杂四号杂交制种父母本行比和行位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杨富晶 罗仕才 +2 位作者 毛生华 江君英 王通强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07年第4期37-39,共3页
在贵杂四号杂交制种适宜播期条件下,通过不同父母本行比和行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父母本行比为1∶6、行位为南北向的制种产量最高(48.56 kg/667m2),较其余处理显著或极显著增产,其产量构成较其它处理更为合理,易获得更高的制种产量。
关键词 杂交油菜 贵杂四号 制种 行比 行位
下载PDF
行向和行距对玉米生长状况的影响
9
作者 田畅 王洋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9年第12期44-47,50,共5页
以玉米为研究对象,采用大田(大区对比)试验,通过分析3种行向(南北向、东西向、南偏西20°)和2种行距(65cm+65cm、160cm+40cm)对玉米生长状况的影响,揭示其生理生态机制,筛选出最有利于玉米生长的田间配置方式。结果显示,160cm+40cm... 以玉米为研究对象,采用大田(大区对比)试验,通过分析3种行向(南北向、东西向、南偏西20°)和2种行距(65cm+65cm、160cm+40cm)对玉米生长状况的影响,揭示其生理生态机制,筛选出最有利于玉米生长的田间配置方式。结果显示,160cm+40cm有效延长了中上部叶片持绿期,增强玉米抗倒伏能力,延缓玉米开花后叶面积衰减速度。南偏西20°可以维持玉米上部叶片较高的SPAD值,延长玉米叶片持绿期,有效增加叶面积、叶面积指数及玉米开花后穗位叶的比叶重。南偏西20°、160cm+40cm有利于延长穗位叶持绿期。综上,南偏西20°、160cm+40cm有利于延长穗位叶持绿期,提高玉米产量效果最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向 行距 玉米 生长状况
下载PDF
多层面螺旋CT Pinpoint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9
10
作者 刘玉林 陈宪 +4 位作者 安连峰 陈军 杜东屏 郑之青 蒋春林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979-982,共4页
目的 探讨立体定向穿刺系统 (Pinpoint系统 )在多层面螺旋CT(MSCT)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 32例发现体部肿块者进行MSCT下Pinpoint系统导向穿刺。包括肺部病变 2 5例 ,纵隔 4例 ,胸腔入口、肝、胰各 1例。取出标本分别作组织... 目的 探讨立体定向穿刺系统 (Pinpoint系统 )在多层面螺旋CT(MSCT)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 32例发现体部肿块者进行MSCT下Pinpoint系统导向穿刺。包括肺部病变 2 5例 ,纵隔 4例 ,胸腔入口、肝、胰各 1例。取出标本分别作组织学或细胞学诊断。评价穿刺的到位率、病检的准确性和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32例经Pinpoint系统均成功取材 ,穿刺针到位率 10 0 % ,一针刺中率 71.9%。穿刺病理诊断准确性 87.5 % (2 8/32 )。 5例 (15 .6 % )发生并发症 ,其中 1例出血 ,4例气胸。结论 Pinpoint系统与MSCT配合使用可以取得较高的活检准确率 ,是一种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面螺旋CT Pinpoint 临床应用 立体定向穿刺系统 诊断 CT导向
下载PDF
玉米行向配置对带状套作大豆光合特性、叶片结构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宁自力 王贝贝 +3 位作者 谭先明 滕一鸣 杨文钰 杨峰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038-1052,共15页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具有提高土地利用率,扩大大豆生产面积,提高大豆产量的作用,而田间配置直接影响大豆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本研究通过分析玉米-大豆带状套作模式行向配置对大豆形态、光合生理参数及产量的影响,确定南方区域玉...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具有提高土地利用率,扩大大豆生产面积,提高大豆产量的作用,而田间配置直接影响大豆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本研究通过分析玉米-大豆带状套作模式行向配置对大豆形态、光合生理参数及产量的影响,确定南方区域玉米-大豆带状套作模式的最优行向。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玉米大豆行比为2∶2,带宽2 m,设置6个处理:玉米西北-东南行向净作(CKm)、大豆西北-东南行向净作(CKs)和4种行向的玉米-大豆带状套作[东-西(A1)、南-北(A2)、西北-东南(A3)、东北-西南(A4)],分析套作大豆光环境、株高、叶面积指数、光合色素、光合参数、叶片结构特性、粒叶比及产量等对复合种植系统行向的响应。结果表明,东-西行向和西北-东南行向处理的大豆前期受荫蔽程度显著低于南-北行向和东北-西南行向处理(P<0.05);东-西行向种植,套作大豆受光量最大。与净作大豆西北-东南行向处理相比,带状套作各处理大豆叶面积指数、地上部生物量、光合色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叶片生产能力、叶片厚度、气孔密度显著降低,整体趋势为东-西行向>西北-东南行向>南-北行向>东北-西南行向处理。东-西行向处理各生育时期大豆叶面积指数、地上部生物量、光合色素含量、净光合速率以及大豆叶片厚度、气孔密度、气孔长度和气孔开度均显著高于其他带状套作处理。在产量和效益方面,东-西行向处理的大豆产量和整株粒叶比、1~5节位粒叶比及3~4节位粒叶比分别为1932.66 kg∙hm^(-2)和1074.25 g∙m^(-2)、498.50 g∙m^(-2)及207.59 g∙m^(-2),高于其他带状套作处理(P<0.05)。与玉米净作处理相比,南-北行向、西北-东南行向和东北-西南行向处理玉米实际产量显著降低,而东-西行向处理玉米产量增加1.67%。东-西行向处理下玉米产量贡献率最高(79.44%),土地当量比为1.66。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玉米带状套作 行向配置 产量 光合特性 叶片结构
下载PDF
不同行向麦棉套种初步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郑国喜 《江西棉花》 2007年第4期10-13,共4页
麦套棉花的田间小气候影响着棉花的生长发育。本文通过东西行向与南北行向麦套棉的田间小气候对比试验,得出结论,东西套种行向有利于改善近地面的光照条件,提高温度等,有利于棉花生长发育和产量的提高。
关键词 不同行向 麦棉套种 试验
下载PDF
不同行向麦棉套种试验 被引量:1
13
作者 郑国喜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7期5113-5114,共2页
以鲁麦22号和鲁棉研16号为供试品种,采取三二式套种模式,设计南北套种行向与东西套种行向作对比,研究了田间小气候及对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行向不同造成近地面的采光效果不同,从而导致其他小气候要素的变化;东西行的光照强度... 以鲁麦22号和鲁棉研16号为供试品种,采取三二式套种模式,设计南北套种行向与东西套种行向作对比,研究了田间小气候及对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行向不同造成近地面的采光效果不同,从而导致其他小气候要素的变化;东西行的光照强度、气温均比南北行高,相对湿度比南北行低。东西套种行的棉花发棵早,干物质积累快,实收产量比南北行增加了7.4%。得出结论,东西套种行向有利于改善近地面的光照条件,提高温度等,有利于棉花生长发育和产量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行向 麦套棉花 试验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