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务院与罗斯福政府国际托管制度构想的蜕变(1941-1945)——兼论战后国际秩序构建中的美国主义
1
作者 张愿 《边界与海洋研究》 2024年第2期58-85,共28页
1941—1945年,国务卿赫尔领导下的美国国务院策划、讨论和起草了联合国托管制度的方案。在这一过程中,国务院日益偏离了总统罗斯福最初的路线构想,不仅主动大幅收缩了托管制度的适用范围,而且调整了托管制度的性质定位、权力结构和组织... 1941—1945年,国务卿赫尔领导下的美国国务院策划、讨论和起草了联合国托管制度的方案。在这一过程中,国务院日益偏离了总统罗斯福最初的路线构想,不仅主动大幅收缩了托管制度的适用范围,而且调整了托管制度的性质定位、权力结构和组织程序,深刻影响了联合国托管制度的走向。这一调整是国际压力与国内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精确地表达了二战后美国社会走向国际主义、承担全球责任的性质和限度。从根本上说,美国的托管制度方案是国务院从唯我独尊的美国主义出发,将民族自决和种族主义、门户开放与门罗主义、国际安全与国家安全、国际主义与孤立主义等各种矛盾调和起来的产物,本身就蕴含了失败的种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托管 国务院 罗斯福政府 美国主义
下载PDF
罗斯福与约翰逊政府社会保障政策比较 被引量:3
2
作者 韩亚辉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78-81,共4页
罗斯福政府与约翰逊政府推行社会保障的社会背景、社会保障的思想及社会保障的实践有很大的不同。罗斯福是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开拓者 ,其社会保障政策具有安全阀的作用。约翰逊是这一政策的发展者 。
关键词 美国 罗斯福政府 约翰逊政府 社会保障 绝对贫困 相对贫困
下载PDF
试论罗斯福政府与1943年联合国家粮农会议的缘起 被引量:2
3
作者 韩长青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3期20-26,共7页
1943年举行的“联合国粮食与农业会议”是战时首次由当时所有联合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粮农会议是罗斯福政府对盟国在战后展开国际合作的可行性以及国内政治和舆论倾向的一次考查 ,是对组建战后国际和平组织的一次预演和彩排 。
关键词 罗斯福政府 战后国际和平组织 联合国家粮农会议
下载PDF
抗战末期美国对华政策的再认识——以旧金山制宪会议中国代表团问题为视角 被引量:1
4
作者 李传利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5期117-122,共6页
中国参加旧金山制宪会议的代表团问题源起于1944年中国战场形势的发展、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以及国内政治关系出现的新变化。从根本上讲,中国代表团问题是国共"联合政府"之政治争议的延伸,反映了国内政治力量独裁与民主的不同... 中国参加旧金山制宪会议的代表团问题源起于1944年中国战场形势的发展、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以及国内政治关系出现的新变化。从根本上讲,中国代表团问题是国共"联合政府"之政治争议的延伸,反映了国内政治力量独裁与民主的不同诉求。在中国代表团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罗斯福政府特别是总统本人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决定性作用,从而折射出抗战末期美国政府对华政策出现的新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旧金山制宪会议 中国代表团 罗斯福政府
下载PDF
试析1943年美国国会与政府在UNRRA协定上的冲突与妥协
5
作者 韩长青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9-33,共5页
1943年美国第78届国会提出了授权政府为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UNRRA)拨款的联合决议案。国会和政府围绕这个议案的争论,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战时国会两院,特别是参议院的主要观点,为罗斯福政府制定战后国际和平组织的政策设定了原则框架,而... 1943年美国第78届国会提出了授权政府为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UNRRA)拨款的联合决议案。国会和政府围绕这个议案的争论,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战时国会两院,特别是参议院的主要观点,为罗斯福政府制定战后国际和平组织的政策设定了原则框架,而且对战时和战后美国国际组织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发挥了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 UNRRA协定 美国国会 罗斯福政府
下载PDF
赫尔利使华与罗斯福政府的对华政策
6
作者 赵红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56-159,共4页
二战时期,得到罗斯福总统特别信任的赫尔利最初是以总统私人代表的身份来华调解"史蒋矛盾",随后升任驻华大使开始调处国共关系,从处理"史迪威事件"到代表国民政府与中共签订《延安协定草案》,赫尔利似乎取得很大成... 二战时期,得到罗斯福总统特别信任的赫尔利最初是以总统私人代表的身份来华调解"史蒋矛盾",随后升任驻华大使开始调处国共关系,从处理"史迪威事件"到代表国民政府与中共签订《延安协定草案》,赫尔利似乎取得很大成绩。但就是赫尔利在华的15个月中,美国政府的对华政策日益失去灵活性和现实性。他不仅与驻华的外交官们发生冲突,而且使罗斯福政府的对华政策逐渐从军事上的"援蒋联共"转向政治上的"扶蒋抑共",又从"联合政府"构想下的"扶蒋压共"转向意识形态的"支蒋反共"。导致罗斯福政府对华政策的转变的动因,既有赫尔利的个人因素、国际形势的变化,也有意识形态的影响,更有美国政府对中国革命发展趋势的错误判断和自身利益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赫尔利 罗斯福政府 对华政策 支蒋反共
下载PDF
20世纪30年代德美两国反经济危机政策的比较
7
作者 徐紫晨 《理论界》 2014年第1期44-46,共3页
重点考察20世纪30年代纳粹政府和罗斯福政府的反经济危机政策,通过比较其异同并分析原因,指出指导思想、经济状况和政治体制对影响经济政策制定的作用最为显著,同时指出国际贸易特别是资本流入对经济复苏有重要影响,从而为当今反经济危... 重点考察20世纪30年代纳粹政府和罗斯福政府的反经济危机政策,通过比较其异同并分析原因,指出指导思想、经济状况和政治体制对影响经济政策制定的作用最为显著,同时指出国际贸易特别是资本流入对经济复苏有重要影响,从而为当今反经济危机政策的制定提供历史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0年代大萧条 纳粹政府 罗斯福政府 反经济危机政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