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震磁效应研究及进展 被引量:18
1
作者 杨涛 刘庆生 +1 位作者 付媛媛 李西京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04年第6期63-71,共9页
系统地介绍了目前人们对于压磁效应、感应磁效应、流变磁效应、电动磁效应、热磁效应及岩石破裂过程中的电磁效应机理的认识、研究进展以及利用震磁效应激发的地磁异常从地磁场的长期和短期变化中提取地震前兆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 系统地介绍了目前人们对于压磁效应、感应磁效应、流变磁效应、电动磁效应、热磁效应及岩石破裂过程中的电磁效应机理的认识、研究进展以及利用震磁效应激发的地磁异常从地磁场的长期和短期变化中提取地震前兆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震磁效应进一步研究的建议,强调应从加强地磁台网观测、改进震磁效应的实验及引入提取震磁异常新的方法3方面加强震磁效应的研究,更好地发挥地磁观测在地震监测预报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磁效应 地磁异常 地磁观测 岩石破裂实验 异常提取 地震预报
下载PDF
沉积岩储藏系统小断层在油气田注水诱发地震中的作用--以四川盆地为例 被引量:15
2
作者 雷兴林 李霞颖 +3 位作者 李琦 马胜利 付碧宏 崔银祥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25-643,共19页
以四川盆地为例,通过分析沉积岩储藏系统中断层的发育特征和典型沉积岩断层形成前后岩石变形破坏过程的实验研究,探讨沉积岩层中小断层在油气田注水诱发地震中的作用及较大地震发生条件。首先,通过分析已有的有关四川盆地深部注水诱发... 以四川盆地为例,通过分析沉积岩储藏系统中断层的发育特征和典型沉积岩断层形成前后岩石变形破坏过程的实验研究,探讨沉积岩层中小断层在油气田注水诱发地震中的作用及较大地震发生条件。首先,通过分析已有的有关四川盆地深部注水诱发地震活动情况的资料得到具有一定普遍性的认识:诱发地震的空间分布明显受已有断层或破裂的控制,有感地震尤其是可导致一定灾害的中强地震往往都是已有断层的重新活动所致。其次,结合石油地质资料及盆地边缘地区出露的一些未成熟小型断层的地质与构造特征观察分析,发现这些断层的存在具有普遍性而且是地下油气纵向运移的主要通道。进而,在实验室条件下对四川盆地几个典型沉积岩样本进行了三轴压缩破坏实验。采用多通道宽动态高速声发射观测技术与三维X射线CT成像技术分析断层形成过程及形成后的几何特征和摩擦系数的变化。最后,通过融合各方面研究结果分析注水诱发地震的发生机制和模型,探讨了较大地震发生条件,为提升注水诱发地震评估能力和建立安全注水操作管理指南提供理论基础。该结果有助于理解为何四川盆地油气田注水诱发地震活动如此剧烈。主要的前三叠系沉积岩(包括白云岩、页岩及白云质灰岩)均具有较高的破坏强度和脆性变形破坏特征,使四川盆地油气储藏系统有条件保持较高的应力水平和在一定条件下导致地震性断层破坏。一般,一条尺度达到几km的断层便足以产生M5级别的中强地震。这些条件使得该区具有发生破坏性注水诱发地震的可能。有必要在对注水孔周围的破裂及断层构造的空间分布、尺度大小及力学性质特征有基本了解的条件下,通过注水数值模拟和监测注水诱发地震的时空演化,建立适当的统计模型实现诱发地震的统计评估和预测,指导注水操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水诱发地震 断层重新活动 油气田 四川盆地 岩石破坏实验 声发射
下载PDF
花岗岩变形破坏的阶段性模型——应力速度及预存微裂纹密度对断层形成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10
3
作者 雷兴林 佐藤隆司 西泽修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436-449,共14页
依据对具有较高微裂纹密度的筑波花岗岩和极低微裂纹密度的花岗斑岩 2种极端的岩石标本、在等应力速率的快速加载 (约 6MPa/min)和蠕变加载 (轴向应力保持在约 95 %破坏强度 ) 2个极端的加载条件下的实验结果 ,讨论了预存微裂纹密度与... 依据对具有较高微裂纹密度的筑波花岗岩和极低微裂纹密度的花岗斑岩 2种极端的岩石标本、在等应力速率的快速加载 (约 6MPa/min)和蠕变加载 (轴向应力保持在约 95 %破坏强度 ) 2个极端的加载条件下的实验结果 ,讨论了预存微裂纹密度与加载速度对多晶质结晶岩变形破坏过程的影响。实验中利用高速多通道声发射波形数字记录系统 (每秒可记录多达 5 0 0 0个声发射事件的 32通道波形 ) ,获得了岩石标本破坏前微破裂活动的详细时空分布数据。声发射的发生率、震级 -频度关系中的b值及震源的空间分布揭示出岩石变形破坏过程中微破裂活动具有 3个典型阶段 :初期阶段、第 2阶段和成核阶段。尤其是在成核阶段 ,还观测到发生率和b值有大幅度前兆性起伏。一般而言 ,在相同加载条件下预存微破裂密度越高 ,或对同一岩石加载速度越慢 ,对应的断层成核过程就越长 ,因此最终破坏的可预报性也越高。为了进一步探讨微破裂活动的阶段性特征及其物理本质 ,还利用亚临界破裂扩展模型对声发射数据进行了理论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岩石变形 应力速度 断层成核 声发射
下载PDF
震级频度与古登堡-里克特关系式偏离的前兆意义 被引量:8
4
作者 路鹏 李志雄 +3 位作者 陶本藻 李圣强 吴婷 泽仁志玛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8,共8页
地震震级频度的古登堡-里克特关系式(简称G-R关系式)一直是许多地震学问题研究的重要前提之一,然而实际分布常常与这一关系式有一定的偏离。文中利用已有的对含有凹凸体、挤压雁列破裂及Ⅲ型剪切破裂等三种类型的岩石实验结果,对接收到... 地震震级频度的古登堡-里克特关系式(简称G-R关系式)一直是许多地震学问题研究的重要前提之一,然而实际分布常常与这一关系式有一定的偏离。文中利用已有的对含有凹凸体、挤压雁列破裂及Ⅲ型剪切破裂等三种类型的岩石实验结果,对接收到的声发射事件序列分别进行了分段地震震级频度的G-R关系式拟合,重点考察了每一时间窗内表征实际地震震级频度与这一关系式偏离程度的线性拟合系数r值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含有凹凸体、挤压雁列破裂的岩石声发射序列在加压-破裂过程中,分段扫描分别计算得出的r值在标本失稳前出现数字下降的现象,表明临近岩石失稳,实际地震震级频度与G-R关系式偏离程度有加大的趋势;而含Ⅲ型剪切破裂的岩石在标本失稳前,声发射序列r值数字下降的现象不明显。部分实际震例也表明,在一些中强地震前也存在着这种偏离。研究结果可能对利用区域地震活动资料探求部分类型的中强地震前可能存在的前兆信息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破裂实验 震级频度关系 偏离 地震预测
下载PDF
地震非均匀度物理意义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李志雄 马胜利 +5 位作者 李圣强 李闽峰 路鹏 陈华静 王松 吴婷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82-690,共9页
资料表明,某些强地震前中小地震的地震非均匀度(GL 值)参数在强地震孕育进入中 期或短期阶段出现明显异常变化,显示出区域中小地震活动状态发生变化.本文通过对含有 障碍体的平直断层、挤压型雁列式断层及Ⅲ型剪切裂纹等3种类型的岩石... 资料表明,某些强地震前中小地震的地震非均匀度(GL 值)参数在强地震孕育进入中 期或短期阶段出现明显异常变化,显示出区域中小地震活动状态发生变化.本文通过对含有 障碍体的平直断层、挤压型雁列式断层及Ⅲ型剪切裂纹等3种类型的岩石样本变形破坏过程 声发射事件时间序列的分析,讨论了GL值变化的物理意义,计算结果表明,这3种标本变 形破坏过程中,在应力应变处于非弹性阶段前夕或在岩石整体破裂失稳前破裂成核期间,GL 值出现持续大于1的异常变化.表明GL值能较好地刻画受压岩石破坏前的应变的非弹性变 化,具有一定的标本破裂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非均匀度 岩石实验 声发射 非弹性变化 地震预测
下载PDF
基于岩石声发射实验结果探讨地震活动状态变化的预测意义 被引量:4
6
作者 李志雄 陶本藻 A.V.Ponomarev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0-19,共10页
根据室内岩石破裂实验声发射结果,论证了地震非均匀度参数(GL值)在识别声发射活动状态变化的有效性,同时也考察了状态变化参量计算结果的稳定性。在此基础上,借用前苏联地震学家Mjachkin等提出的地震孕育至发生的雪崩不稳定裂隙形成模式... 根据室内岩石破裂实验声发射结果,论证了地震非均匀度参数(GL值)在识别声发射活动状态变化的有效性,同时也考察了状态变化参量计算结果的稳定性。在此基础上,借用前苏联地震学家Mjachkin等提出的地震孕育至发生的雪崩不稳定裂隙形成模式,探讨了部分强地震孕育过程中,区域地震活动由无序到有序状态变化的可能形成机理。利用地震状态参数,即地震非均匀度(GL值)尝试开展了对我国未来一个时期地震大形势的定量分析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实验 声发射 地震活动状态 地震预测
下载PDF
震级频度与古登堡-里克特关系式偏离的实验与震例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李志雄 陶本藻 +3 位作者 PONOMAREV A.V. 李圣强 和平 申旭辉 《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21-727,共7页
基于一定时期内区域地震事件的地震震级(M)和频次(N)之间服从古登堡-里克特(G-R)震级频度关系lgN=a-bM的基本原理,本文通过对室内岩石破裂实验及华北地区部分中强以上(M≥5.0)地震震例研究发现,随着在岩石失稳(强地震)的临近,声发射事... 基于一定时期内区域地震事件的地震震级(M)和频次(N)之间服从古登堡-里克特(G-R)震级频度关系lgN=a-bM的基本原理,本文通过对室内岩石破裂实验及华北地区部分中强以上(M≥5.0)地震震例研究发现,随着在岩石失稳(强地震)的临近,声发射事件能量或地震震级与频度之间不能较好地遵从G-R关系,出现较大偏离.这种偏离可作为强地震发生的前兆指标,对利用区域中小地震活动事件探讨预测强地震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发射 岩石破裂实验 古登堡-里克特关系(G-R关系) 地震震例 拟合优度 地震预测
原文传递
X型裂隙破裂试验及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赖新河 赖宏伟 卢玉丽 《水利科技与经济》 2020年第3期13-17,共5页
为研究交叉裂隙对类岩石试样的物理力学性质的影响,制备了与岩石物理力学性质相似的类岩石材料,并对含不同角度主次裂隙的标准立方体试样进行单轴压缩试验,得到试样最终破坏模式及应力-应变曲线,同时利用RFPA对其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得... 为研究交叉裂隙对类岩石试样的物理力学性质的影响,制备了与岩石物理力学性质相似的类岩石材料,并对含不同角度主次裂隙的标准立方体试样进行单轴压缩试验,得到试样最终破坏模式及应力-应变曲线,同时利用RFPA对其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得出研究结果,可为认识水工裂隙岩石破裂规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型裂隙 岩石破裂实验 数值模拟 细观损伤
下载PDF
Study on the physical meaning of seismic inhomogeneous degree by rock fracture experiments
9
作者 李志雄 马胜利 +5 位作者 李圣强 李闽峰 路鹏 陈华静 王松 吴婷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EI CSCD 2005年第6期732-740,共9页
It is observed that the parameter of seismic inhomogeneous degree (GL value) calculated from the earthquake catalog shows obvious abnormal changes prior to strong earthquakes, indicating the state change of local seis... It is observed that the parameter of seismic inhomogeneous degree (GL value) calculated from the earthquake catalog shows obvious abnormal changes prior to strong earthquakes, indicating the state change of local seismic activity.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mechanism for the abnormal changes of the GL values based on the sequences of acoustic emission for three types of rock samples containing macro-asperity fracture; compressional en-echelon fracture and model-III shear fracture. The results show that for the three types of rock samples, there are continuous abnormal changes of GL value (>1) just before the non-elastic deformation occurs or during the process of nucleation prior to the instability. Based on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it seems that the process of creep sliding and resistance-uniformization along fault zone is the possible mechanism for the abnormal changes of GL value before rock fractur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ismic inhomogeneous degree rock fracture experiment acoustic emission non-elastic change earthquake prediction
下载PDF
Some results of modeling D-D seismogenic pattern by the fracture model experiment of large-scale rock samples(I) 被引量:2
10
作者 陆阳泉 赵家骝 +2 位作者 钱家栋 王玉祥 刘建毅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CSCD 1998年第2期95-102,共8页
sing the natural limestone samples taken from the field with dimension of 500 mm×500 mm×1 000 mm, the D-D (dilatancy-diffusion) seismogeny pattern was modeled under the condition of water injection, which ob... sing the natural limestone samples taken from the field with dimension of 500 mm×500 mm×1 000 mm, the D-D (dilatancy-diffusion) seismogeny pattern was modeled under the condition of water injection, which observes the time-space evolutionary features about the relative physics fields of the loaded samples from deformation, formation of microcracks to the occurrence of main rupture. The results of observed apparent resistivity show: ① The process of the deformation from microcrack to main rupture on the loaded rock sample could be characterized by the precursory spatial-temporal changes in the observation of apparent resistivity; ② The precursory temporal changes of observation in apparent resistivity could be divided into several stages, and its spatial distribution shows the difference in different parts of the rock sample; ③ Before the main rupture of the rock sample the obvious ″tendency anomaly′ and ′short-term anomaly″ were observed, and some of them could be likely considered as the ″impending earthquake ″anomaly precursor of apparent resistivity. The changes and distribution features of apparent resistivity show that they are intrinsically related to the dilatancy phenomenon of the loaded rock sample. Finall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mechanism of resistivity change of loaded rock sample theoretical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racture experiment of large-scale rock sample D-D seismogenic pattern apparent resistivity
下载PDF
四点剪切条件下岩石-混凝土界面裂缝扩展过程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陆超 何佳文 董伟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2015年第5期83-89,共7页
采用四点剪切型试件进行岩石-混凝土界面断裂试验,研究不同加载方式、缝高比、偏缝率下界面裂缝的扩展过程。采用界面断裂力学的方法计算裂缝尖端应力强度因子,提出了能预测裂缝发展不同模式的界面裂缝扩展准则,结合岩石-混凝土界面的... 采用四点剪切型试件进行岩石-混凝土界面断裂试验,研究不同加载方式、缝高比、偏缝率下界面裂缝的扩展过程。采用界面断裂力学的方法计算裂缝尖端应力强度因子,提出了能预测裂缝发展不同模式的界面裂缝扩展准则,结合岩石-混凝土界面的拉伸软化本构曲线,通过有限元方法对四点剪切加载条件下界面裂缝扩展过程进行模拟,数值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结果表明:在得到界面、混凝土与岩石的抗拉强度、断裂能和起裂断裂韧度后,可以采用数值的方法预测裂缝扩展的不同模式,求解岩石-混凝土界面裂缝在Ⅰ-Ⅱ复合型应力场下的起裂荷载、极限荷载、裂缝扩展长度等断裂参数,模拟裂缝扩展全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混凝土界面 裂缝扩展 断裂试验 数值模拟
下载PDF
STRESS AND ENERGY TRANSFER OF WATER COUPLING BLASTING
12
作者 Zhang, Qiang Li, Xibing +1 位作者 Zhu, Fangcai Chen, Shouru 《中国有色金属学会会刊:英文版》 EI CSCD 1998年第2期167-173,共7页
STRESSANDENERGYTRANSFEROFWATERCOUPLINGBLASTING①ZhangQiangBeijingGeneralResearchInstituteofMining&Metalurgy,B... STRESSANDENERGYTRANSFEROFWATERCOUPLINGBLASTING①ZhangQiangBeijingGeneralResearchInstituteofMining&Metalurgy,Beijing100044,P.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TER COUPLING BLASTING equivalent wave impedance method MATCH of explosive and rock FRAGMENTATION experiment fracture law experiment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