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17篇文章
< 1 2 5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脑卒中合并肺部感染相关因素及对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77
1
作者 门中华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2053-2055,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185例急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可能影响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并分析肺部感染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急性脑卒中并发肺部感...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185例急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可能影响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并分析肺部感染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急性脑卒中并发肺部感染与年龄、卒中类型、患者有意识障碍及吞咽困难、卧床时间、接受侵入性操作、基础疾病以及肺部感染前应用过广谱抗菌药物密切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结果发现:合并基础疾病、卒中类型、有侵入性操作是影响肺部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急性脑卒中并发肺部感染组出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脑卒中评分(NIHSS)减少(13.82±1.62)%,无肺部感染组减少(58.26±2.72)%;并发肺部感染组病死率为24.1%,无肺部感染组病死率为7.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合并基础疾病、卒中类型、有侵入性操作治疗是影响急性脑卒中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肺部感染影响急性脑卒中患者的功能恢复和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肺部感染 危险因素 预后
原文传递
卒中后便秘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74
2
作者 苏永静 张小燕 +2 位作者 张振路 谭坚铃 曾进胜 《护理学报》 2007年第9期4-6,共3页
目的分析卒中后便秘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并探讨便秘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发病7d以内的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记录包括各种危险因素在内的病史、体征以及12周内的死亡率等。发病1、4周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评分(NIH... 目的分析卒中后便秘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并探讨便秘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发病7d以内的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记录包括各种危险因素在内的病史、体征以及12周内的死亡率等。发病1、4周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评分(NIHSS)行神经功能评定,用Barthel生活指数(BI)和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行日常生活能力评定,并于12周时再次测评BI、MRS。便秘的评定方法依据罗马Ⅱ标准。采用4周及12周时的NIHSS、BI及MRS和12周内的死亡率作为评价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主要指标。结果入选的122例患者发生便秘63例(51.6%)。发病1周时便秘组NIHSS、MRS和BI分别为(10.05±6.38)、(4.10±0.84)和(38.41±23.64)分,与非便秘组的(4.36±4.34)、(3.12±0.79)和(70.25±20.01)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经协方差分析后,便秘组4周NIHSS、MRS评分改善程度及12周MRS评分改善程度均低于非便秘组(P<0.05或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发病12周时便秘组、非便秘组的死亡率分别为8%、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0)。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发病1周时BI是影响患者发生便秘的因素(P<0.001)。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便秘发生率较高,发病1周时的日常生活能力状况是主要影响因素;卒中后便秘可能导致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差,遗留病残程度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便秘 危险因素 预后
下载PDF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outcome of a cohort of 101 patients with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被引量:61
3
作者 Christian Rabe Tillmann Pilz +4 位作者 Christoph Klostermann Marc Berna Hans H.Schild Tilman Sauerbruch Wolfgang H.Caselmann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01年第2期208-215,共8页
AIM: To conduct a cohort study of 101 patients with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presenting to a tertiary care medical referral center in Germany between 1997 and 1999. METHODS AND RESULTS: Data were retrospectively... AIM: To conduct a cohort study of 101 patients with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presenting to a tertiary care medical referral center in Germany between 1997 and 1999. METHODS AND RESULTS: Data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by chart review. In 95 cases (72 males and 23 females) sufficient data were available for analysis. Twenty five (29%) of 85 patients were HBsAg or anti HBc positive, 21/85 (25%) were anti HCV positive, and 6/85 (7%) were positive for both HBV and HCV-markers. Age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in HBV positive patients than in the other two groups. Thirty one (34%) of 90 patients had histories of alcohol abuse. In 79/94 (84%) patients, cirrhosis was diagnosed. Of these cirrhotic patients, 29/79 (37%) belonged to Child Pugh's group (CHILD) A, 32/79 (40%) to CHILD B, and 18/79 (23%) to CHILD C. AFP was elevated in 61/91 (67%) patients. A single tumor nodule was found in 38/94 (40%), more than one nodule in 31/94 (34%), and 25/94 (26%) had a diffusely infiltrating tumor, i.e. the tumor margins could not be seen on imaging procedures. Portal vein thrombosis was present in 19/94 (20%). Imaging data consistent with lymph node metastases were found in 10/92 (11%), while distant metastases were found in 8/93 (9%). According to Okuda 28/94 (30%) were grouped to stage I, 53/94 (56%) were grouped to stage II, and 13/94 (14%) were grouped to stage II. Survival data were available for 83 patients. The Kaplan-Meier estimate for median survival was 8 4 months. Factors influencing survival were the Okuda score, the presence of portal vein thrombosis, and the presence of ascites. The presence of non complicated liver cirrhosis by itself, distant metastases, or infection with hepatitis viruses did not influence survival. AFP positivity by itself did not influence survival, though patients with an AFP value greater than 100 microg/L did experience shortened survival. Treatment besides tamoxifen or supportive care was associated with prolonged survival. The influence of therapy on survival was most pronounced in Okud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ult Aged Aged 80 and over Carcinoma Hepatocellular Cohort Studies Female Germany Hepatitis B Hepatitis C Humans Liver Cirrhosis Alcoholic Liver Neoplasms Male Middle Aged Research Support Non-U.S. Gov't Retrospective Studies risk factors Survival Analysis
下载PDF
老年急性脑梗死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危险因素和预后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59
4
作者 刘菁菁 张菁 贺茂林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824-826,共3页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脑梗死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危险因素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131例,根据是否合并肺部感染分为肺部感染组34例和对照组97例。分析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和预后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肺部感染组患者...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脑梗死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危险因素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131例,根据是否合并肺部感染分为肺部感染组34例和对照组97例。分析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和预后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肺部感染组患者年龄偏高,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存在球麻痹症状和意识障碍比例明显增高,合并肺部疾病、心脏病明显增多(P<0.05,P<0.01)。脑梗死合并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有年龄、肺部疾病、心脏病、球麻痹、意识障碍。肺部感染组患者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延长,病情明显加重,病死率明显增高(P<0.01)。结论对于高龄、入院时NIHSS评分高、意识障碍、球麻痹、肺部疾病和心脏病的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应及早预防,已发生肺部感染的患者应当给予积极有效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肺疾病 危险因素 发病率 预后
下载PDF
卒中后4周内便秘的发生、危险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英文) 被引量:56
5
作者 苏永静 张振路 +2 位作者 张小燕 谭坚铃 曾进胜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00-305,共6页
背景 便秘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国外调查显示卒中后便秘的发生率为30%~60%,结果存在较大的差异主要原因是由于观察时点和所采用的便秘诊断标准不同;而国内对脑卒中患者便秘的研究多集中在中医药治疗效果的观察方面,且研... 背景 便秘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国外调查显示卒中后便秘的发生率为30%~60%,结果存在较大的差异主要原因是由于观察时点和所采用的便秘诊断标准不同;而国内对脑卒中患者便秘的研究多集中在中医药治疗效果的观察方面,且研究人群通常包括既往存在便秘的患者。无法确切的分析卒中后便秘的发生情况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关系。为此,本研究通过调查卒中后4周内便秘的发生情况,分析影响卒中后便秘发生的主要因素,并探讨其对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护理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前瞻性调查研究的方法,共收集154例脑卒中发病7d以内的首发脑卒中患者,以罗马Ⅱ标准评定卒中后4周内便秘的发生情况,记录包括各种危险因素在内的病史、体征以及12周内的复发或死亡病例。发病1、4周均用NIHSS行神经功能评定,用BI和MRS行日常生活能力评定,并于12周时再次测评BI、MRS。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 10.0进行处理;用Kaplan-Meier法分析卒中后便秘的发生情况,Cox回归确定卒中后便秘发生的影响因素,便秘组与非便秘组患者4周及12周预后不良率之间的比较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卒中后4周累积便秘发生率为55.31%,便秘的发生风险以7天内为最高,7天后呈下降趋势,半数患者在卒中后11天发生便秘。利用Cox模型对患者的基本特征、疾病情况及卒中后进食方式等与脑卒中患者便秘发生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发病1周时的BI和排便环境改变是影响卒中后便秘发生的危险因素:日常生活能力越低的患者,卒中后便秘发生的危险性越高,有排便环境改变的患者较无改变的患者发生便秘的危险高;与非便秘组比较,中度脑卒中便秘组患者卒中发病第4周及第12周预后不良率明显增高(P〈0.01;P=0.0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后便秘 危险因素 预后
下载PDF
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发病机制、主要危险因素及预后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3
6
作者 陈永明 王慧玲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8年第10期6-9,共4页
近年来,脑梗死病因学分型方面的研究取得很大进展。在TOAST分型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脑梗死所占比例较高,患者病情较严重,预后较差。动脉粥样硬化是LAA脑梗死的主要病理基础,可导致动脉管腔狭窄、闭塞及血栓形成,继而引起局部脑组织... 近年来,脑梗死病因学分型方面的研究取得很大进展。在TOAST分型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脑梗死所占比例较高,患者病情较严重,预后较差。动脉粥样硬化是LAA脑梗死的主要病理基础,可导致动脉管腔狭窄、闭塞及血栓形成,继而引起局部脑组织血液供应急性中断及缺血、缺氧性坏死,临床表现以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为主。笔者通过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旨在综述LAA脑梗死发病机制、主要危险因素及预后影响因素,以提高临床医生对LAA脑梗死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大动脉粥样硬化型 TOAST 分型 发病机制 危险因素 预后 综述
下载PDF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老年急性脑梗死预后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52
7
作者 王晶 刘家丰 +2 位作者 郭兆慧 孙杰 曲延民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99-601,共3页
目的观察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377例。根据入院时血浆Hcy水平分为高Hcy血症组251例和对照组126例,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特征,神经功能及残疾评定采用美国国立卫... 目的观察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377例。根据入院时血浆Hcy水平分为高Hcy血症组251例和对照组126例,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特征,神经功能及残疾评定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和改良Rankin量表评分,所有患者随访至90d,比较2组预后。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高Hcy血症组90d时NIHSS评分<4分、入院时及90d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2分的比例明显升高,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明显增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Hcy血症是老年急性脑梗死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OR=1.473,95%CI:0.878~3.246,P=0.039)。结论高Hcy的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更重,预后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多普勒 经颅 脑梗死 高半胱氨酸 动脉粥样硬化 危险因素 预后
下载PDF
青年与中老年急性脑出血的危险因素及预后比较 被引量:52
8
作者 呼铁民 孙瓅贤 +2 位作者 王维兴 于淼 张继伟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4期1537-1540,共4页
目的比较青年与中老年发生急性脑出血的危险因素及其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1月—2009年1月神经外科住院的急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符合入选标准及排除标准者共786例,根据年龄分为青年组(年龄≤45岁)310例和中老年组(年龄>... 目的比较青年与中老年发生急性脑出血的危险因素及其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1月—2009年1月神经外科住院的急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符合入选标准及排除标准者共786例,根据年龄分为青年组(年龄≤45岁)310例和中老年组(年龄>45岁)476例,对其相关危险因素进行比较分析,并分析两组急性脑出血患者的住院病死率和1年病死率。结果高血压是脑出血发病的危险因素,中老年组高血压发病率更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脂血症是中老年脑出血发病的危险因素,而吸烟史、大量饮酒史是青年脑出血发病的危险因素,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动静脉畸形及动脉瘤破裂是青年脑出血的主要原因,高血压是中老年脑出血的主要原因。青年组和中老年组患者的住院病死率和1年病死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是各年龄组脑出血发病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高脂血症是中老年脑出血发病的危险因素,而吸烟史、大量饮酒史是青年脑出血的危险因素。预后主要与年龄、出血部位和出血量有关,年龄>45岁,出血量大或出血发生在脑干、丘脑部位的患者预后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 中老年 脑出血 危险因素 预后
下载PDF
出血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及预后 被引量:43
9
作者 田成林 蒲传强 +1 位作者 李雪梅 李正军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3年第4期249-251,共3页
目的 探讨出血性脑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以及继发出血对脑梗死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90~ 1999年间我院收治的 6 5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 ,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脑梗死继发出血的危险因素以及继发出血对脑梗死短期预... 目的 探讨出血性脑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以及继发出血对脑梗死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90~ 1999年间我院收治的 6 5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 ,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脑梗死继发出血的危险因素以及继发出血对脑梗死短期预后的影响。结果 栓塞、梗死累及皮层、高血糖、年龄 5 0~ 6 0岁是脑梗死继发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对其他相关因素进行校正后 ,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短期预后优于未出血组。结论 脑栓塞、大面积脑梗死易继发出血 ,高血糖、抗血栓治疗及低龄增加出血性脑梗死的危险性。在不形成血肿的情况下 ,出血不会导致预后恶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塞 脑出血 危险因素 预后
下载PDF
前置胎盘孕妇围产期行子宫切除术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47
10
作者 吕斌 陈锰 刘兴会 《中华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498-502,共5页
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3840例前置胎盘(PP)孕妇,探讨PP孕妇围产期行子宫切除术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2005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3840例PP孕妇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PP孕妇年龄、居住地、产次、人工流产刮宫手术... 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3840例前置胎盘(PP)孕妇,探讨PP孕妇围产期行子宫切除术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2005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3840例PP孕妇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PP孕妇年龄、居住地、产次、人工流产刮宫手术次数、既往剖宫产次数、双胎或多胎妊娠、产前阴道流血、PP类型、胎盘位于子宫前壁、胎盘植入征象、产前血红蛋白水平、分娩孕周与围产期行子宫切除术的关系。结果(1)PP的发生率为4.84%(3840/79304),PP孕妇的子宫切除率为2.76%(106/3840)。(2)影响PP孕妇行子宫切除术的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显示,居住地、产次、人工流产刮宫手术次数、既往剖宫产次数、产前阴道流血、PP类型、胎盘位于子宫前壁、胎盘植入征象、产前血红蛋白水平、分娩孕周均为PP孕妇行子宫切除术的危险因素(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既往剖宫产史1次(OR=12.9,95%CI为6.3-26.3)、剖宫产史≥2次(OR=14.4,95%CI为3.9-53.2)、胎盘位于子宫前壁(OR=4.8,95%CI为2.1-10.7)、中央性PP(OR=5.9,95%CI为1.8-42.5)、胎盘植入征象(OR=11.2,95%CI为6.8-18.6)、分娩前血红蛋白〈100 g/L(OR=1.7,95%CI为1.0-2.8)、分娩孕周〈34周(OR=3.2,95%CI为1.6-6.3)是PP孕妇行子宫切除术的独立危险因素,子宫切除率风险明显增高(P〈0.05)。结论既往剖宫产次数、胎盘位于子宫前壁、PP类型为中央性、胎盘植入、产前贫血、孕周〈34周是PP孕妇围产期行子宫切除术的独立危险因素;因PP而行子宫切除术的患者占围产期行子宫切除术患者的比例较大,重视产前保健、术前风险评估,对减少子宫切除、改善PP母儿预后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置胎盘 子宫切除术 危险因素 预后
原文传递
缺血性脑卒中复发危险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的构建 被引量:44
11
作者 安雅臣 陈云霞 +11 位作者 王玉浔 赵晓晶 王艳 张江 李春玲 彭延波 高素玲 常丽莎 张丽 薛新宏 陈瑞英 王大力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816-820,共5页
目的探讨影响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并建立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2008--2009年河北联合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连续性初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同时随访患者的复发情况,于2010年6月30日完成随访工作,... 目的探讨影响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并建立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2008--2009年河北联合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连续性初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同时随访患者的复发情况,于2010年6月30日完成随访工作,应用Kaplan—Meier法进行复发率分析,应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对影响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建立复发模型。结果随访期间共79例患者复发,患者1年复发率为12.75%,2年复发率为18.87%,经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X1)(RR=1.025,95%C1:1.003~1.048)、高血压史(X2)(RR=1.976,95%CI:1.014~3.851)、家族卒中史(X3)(RR:2.647,95%CI:1.175~5.961)、总胆固醇(X4)(RR=1.485,95%CI:1.214~1.817)、ESRS评分(X5)(RR=1.327,95%CI.1.057~1.666)和病情进展(X6)(RR=1.889,95%CI:1.123~3.178)是影响患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复发模型的个体预后指数(PI)为0.025X1+0.681X2+0.973X3+0.3953X4+0.283X5+0.636X6。PI值越小,复发危险性越低;PI值越大,复发危险性越高。结论年龄、高血压史、家族卒中史、总胆固醇、ESRS评分和病情进展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成功建立复发模型及个体PI方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缺血性 复发 危险因素 COX回归模型 预后指数
原文传递
162例急性主动脉夹层临床分析 被引量:41
12
作者 闫圣涛 张国虹 +3 位作者 练睿 高文 孙力超 张国强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729-734,共6页
目的探讨急性主动脉夹层(acute aortic dissection,AAD)不同Stanford分型患者的危险因素、临床特征及预后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收集中日友好医院2010年10月至2014年6月在急诊科就诊和收住院治疗的162例AAD患者临床资料,按Stanford分... 目的探讨急性主动脉夹层(acute aortic dissection,AAD)不同Stanford分型患者的危险因素、临床特征及预后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收集中日友好医院2010年10月至2014年6月在急诊科就诊和收住院治疗的162例AAD患者临床资料,按Stanford分型分析患者危险因素、临床特征、辅助检查,应用单因素及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AAD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在所有的AAD患者中,年龄(53.9±13.5)岁(国外平均年龄61.0岁),其中87.0%的患者年龄小于65.0岁;77.2%的患者存在高血压;D-二聚体诊断AAD的总体敏感度为93.2%,乳胶法检测(〈0.5ms/L)的敏感度为90.9%,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0~400ns/mL)的敏感度为94.7%;超声/超声心动检查诊断AAD的敏感度为91.5%,其中A型AAD患者的敏感度为100%,可作为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患者的首选检查,同时可用于AAD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的鉴别诊断;A型患者的病死率明显高于B型患者(30.7%掷.3.4%,P〈0.05),经手术(支架)治疗的AAD患者的住院期间的病死率明显下降(8.5%vs23.8%,P〈0.05);确诊时间〉4h、就诊时存在低血压休克和(或)心包填塞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AAD的发病年龄低于国外;超声检查敏感度高,是对于病情危重的患者诊断夹层的补充手段;尽量缩短确诊时间和早期手术干预可降低AAD患者的病死率,而A型患者可能手术获益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主动脉夹层 Stanford分型 确诊时间 危险因素 临床特征 D二聚体 超声 预后
原文传递
孕早期营养干预对妊娠期糖尿病高危妇女糖脂代谢及胎儿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39
13
作者 傅铮 乔玉芳 +2 位作者 林奉森 朱香清 冯霖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19年第2期162-165,170,共5页
目的:探讨孕早期营养干预对妊娠期糖尿病(GDM)高危妇女糖脂代谢及胎儿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月—6月我院早孕建卡的GDM高危妇女264例,102例自愿接受孕早期营养干预者为观察组,另162例未接受孕早期营养干预者为对照组。比较两... 目的:探讨孕早期营养干预对妊娠期糖尿病(GDM)高危妇女糖脂代谢及胎儿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月—6月我院早孕建卡的GDM高危妇女264例,102例自愿接受孕早期营养干预者为观察组,另162例未接受孕早期营养干预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GDM及其他妊娠期并发症发生情况、新生儿结局,干预前后测定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 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结果:观察组干预后FBG、2hPG、HbAlc和TG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清TC、LDL-C和HDL-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孕期体重增长(GWG)、新生儿体质量低于对照组, GDM发生率、剖宫产率、巨大儿发生率(14.7%、27. 5%、2.9%)低于对照组(25.3%、44. 4%、14.2%)(P<0.05);两组母婴并发症、不良结局发生率无差异(P>0.05)。结论:孕早期营养干预可有效改善GDM高危孕妇的糖脂代谢,降低GDM发生率并改善妊娠结局,有利于改善胎儿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期糖尿病 高危因素 早期营养干预 糖脂代谢 临床预后
下载PDF
早发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38
14
作者 张婷婷 田然 +6 位作者 张抒扬 吴炜 刘震宇 方全 谢洪智 沈珠军 曾勇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392-395,共4页
目的 探讨早发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在北京协和医院心内科住院、行冠状动脉造影并确诊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患者347例.将患者分为早发组(冠心病发病年龄男性<55岁,女性<65岁,共14... 目的 探讨早发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在北京协和医院心内科住院、行冠状动脉造影并确诊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患者347例.将患者分为早发组(冠心病发病年龄男性<55岁,女性<65岁,共140例)和非早发组(冠心病发病年龄男性≥55岁,女性≥65岁,共207例).分析患者的危险因素、冠状动脉造影特点及住院期间转归.结果 (1)与非早发组比较,早发组吸烟[56.4%(79/140)比44.4%(92/207),P <0.05]、血脂异常[61.4% (86/140)比50.2%(104/207),P<0.05]、冠心病家族史[39.3%(55/140)比24.6% (51/207),P<0.01]的比例均较高,危险因素数量较少[(3.03±1.28)个比(3.91±1.30)个,P<0.01].(2)早发组冠状动脉以单支和双支病变为主(63.6%,89/140),非早发组以多支病变为主(57.0%,118/207);早发组冠状动脉闭塞病变的比例高于非早发组[45.7%(64/140)比34.8% (72/207),P<0.05];Gensini评分早发组低于非早发组[(46.2±33.2)分比(60.4±37.5)分,P<0.01].(3)与非早发组比较,早发组住院期间发生重度慢性心力衰竭(NYHA分级≥Ⅲ级)的比例较低[4.3% (6/140)比11.1% (23/207),P<0.05],住院30 d无死亡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比1.9% (4/207),P>0.05].结论 吸烟、血脂异常、冠心病家族史是早发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主要危险因素.早发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较轻,重度慢性心力衰竭发生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危险因素 预后
原文传递
危重患者血小板减少症发病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37
15
作者 王兵 韩鹦赢 +3 位作者 李红洁 王勇强 高红梅 曹书华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072-1076,共5页
目的研究ICU危重患者血小板减少症(TCP)的发病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方法前瞻性观察267例ICU危重患者血小板计数等指标的变化,并比较TCP的发病与危重病评分、病种、出血、ICU住院时间和死亡率等的关系。结果TCP发病率26.6%,比非TCP患者M... 目的研究ICU危重患者血小板减少症(TCP)的发病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方法前瞻性观察267例ICU危重患者血小板计数等指标的变化,并比较TCP的发病与危重病评分、病种、出血、ICU住院时间和死亡率等的关系。结果TCP发病率26.6%,比非TCP患者MODS、APACHEⅡ、SAPSⅡ评分更高,ICU住院时间延长,ICU死亡率上升。Logistic回归分析中,脓毒症是TCP高风险的独立致病因素,血小板计数最低值与高出血风险保持显著相关,而缩短TCP持续时间能显著降低出血发生;入院时三种评分系统高分值与高死亡率相关,住院期间大于30%幅度的血小板计数下降是ICU患者有统计学意义的死亡危险因素,而血小板计数最低值的恢复与降低死亡率相关。结论脓毒症是ICU危重患者TCP的主要原因;血小板计数可以作为评估出血、死亡等预后的指标,其动态变化可以独立于并作为危重病评分系统的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减少症 血小板 重症监护病房 危险因素 预后
下载PDF
脓毒症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37
16
作者 孙建 吴伟东 《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电子版)》 CAS 2014年第3期20-24,共5页
目的研究脓毒症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危险因素及对脓毒症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95例脓毒症患者根据血小板是否减少分成病例组(45例,血小板减少组)和对照组(50例,血小板未减少)。比较所有患者的一般情况、各实验室指标、28d病死率及感... 目的研究脓毒症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危险因素及对脓毒症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95例脓毒症患者根据血小板是否减少分成病例组(45例,血小板减少组)和对照组(50例,血小板未减少)。比较所有患者的一般情况、各实验室指标、28d病死率及感染控制率,同时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法分析脓毒症相关性血小板减少患者死亡危险因素,采用Kaplan-Meier绘制两组患者的生存曲线。结果病例组患者中血液透析、肝素抗凝、解热镇痛药的使用,血培养阳性及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较对照组均明显偏高(P均<0.05),血小板最低值、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同时与对照组相比较,病例组患者病死率升高,感染控制率偏低(P均<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血小板减少<3×109/L、血小板减少持续时间>7 d、脓毒症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是导致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病例组28 d累计生存率为44.4%,对照组为64.0%。结论血小板减少<3×109/L、血小板减少持续时间>7 d、脓毒症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是脓毒症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的独立危险因素,且脓毒症患者出现血小板减少预示患者病情危重,预后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血小板减少 危险因素 预后
原文传递
脑梗死二级预防中阿司匹林抵抗及其与血管事件的关系 被引量:36
17
作者 易兴阳 苏微微 +2 位作者 林静 池丽芬 池万章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375-378,共4页
目的 探讨脑梗死二级预防中阿司匹林抵抗(AR)发生率.随访期AR与脑梗死复发及其他血管事件发生的关系.方法 600例脑梗死患者,入院当Et开始服用阿司匹林,服用7~10 d后检测血小板聚集率,筛选出AR患者及敏感患者,并对患者进行6~24个月随... 目的 探讨脑梗死二级预防中阿司匹林抵抗(AR)发生率.随访期AR与脑梗死复发及其他血管事件发生的关系.方法 600例脑梗死患者,入院当Et开始服用阿司匹林,服用7~10 d后检测血小板聚集率,筛选出AR患者及敏感患者,并对患者进行6~24个月随访,观察脑梗死复发及其他血管事件发生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AR及血管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和预后.结果 600例脑梗死患者中有AR者150例(25.0%),敏感者450例(75.0%);AR组女性、糖尿病患者比例及血低密度脂蛋白(LDL)胆固醇水平均高于阿司匹林敏感组;糖尿病(OR=2.58,95% CI 1.37~4.85,P=0.003)、高LDL血症(OR=1.89,95% CI 1.21~2.93,P=0.005)为AR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AR组随访期脑梗死复发率、心肌梗死发生率以及全因死亡率均高于阿司匹林敏感组;糖尿病(OR=2.47,95% CI 1.36~4.65,P=0.003)、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型脑梗死(OR=2.13,95% CI 1.24~3.95,P=0.023)及AR(OR=3.86,95% CI 1.79~5.87,P=0.002)是随访期血管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有AR者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险增加3.86倍.结论 脑梗死二级预防中AR发生率高,AR与脑梗死复发及其他血管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阿司匹林 抗药性 危险因素 预后 随访研究
原文传递
妇科恶性肿瘤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6
18
作者 黄静 阳志军 +3 位作者 张洁清 高琨 王鹤 李力 《中华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762-769,共8页
目的 探讨妇科恶性肿瘤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1994年1月1日至2014年9月30日间诊治的经细胞学或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将其中确诊并发DVT的106例患者作... 目的 探讨妇科恶性肿瘤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1994年1月1日至2014年9月30日间诊治的经细胞学或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将其中确诊并发DVT的106例患者作为DVT组,同时采用计算机随机法按1:1比例随机抽取同期无DVT的106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作为对照组.随访截止时间为2015年3月31日,DVT组中位随访时间为27.0个月(1-169个月),对照组中位随访时间为33.5个月(1-125个月).回顾性分析妇科恶性肿瘤并发DVT的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或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并对妇科恶性肿瘤并发DVT患者的生存情况及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生存情况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单因素生存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生存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结果 (1)影响妇科恶性肿瘤并发DVT的危险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显示,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并发DVT与体质指数(BMI)、合并高血压病、合并糖尿病、既往血栓病史、肿瘤分期、输血史、集落刺激因子使用、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明显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分期、集落刺激因子使用、白细胞计数、PT、FIB是影响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并发DV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2)妇科恶性肿瘤并发DVT患者的生存情况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随访期内,DVT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66个月,对照组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02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39,P=0.008);且DVT组患者的总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肿瘤分期、DVT的范围(指是否同时合并肺栓塞)、DVT的治疗方式是影响妇科恶性肿瘤并发DVT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殖器肿瘤 女(雌)性 静脉血栓形成 危险因素 预后
原文传递
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36
19
作者 曾靖 李艳 +6 位作者 金滢 单莹 王永学 尹婕 韩甜甜 宋晓 潘凌亚 《基础医学与临床》 CSCD 2017年第4期454-462,共9页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及淋巴结转移对于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在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进行诊治的289例行腹膜后淋巴结切除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对影响子宫内膜癌腹膜...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及淋巴结转移对于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在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进行诊治的289例行腹膜后淋巴结切除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对影响子宫内膜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和影响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289例患者中位发病年龄55岁,Ⅰ期224例(77.5%),Ⅱ期13例(4.5%),Ⅲ期45例(15.6%),Ⅳ期7例(2.4%)。289例行盆腔淋巴结切除,30例(10.4%)有盆腔淋巴结转移;96例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11例(11.5%)有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复发21例(7.3%),死亡11例(3.8%),中位随访时间37个月,中位无瘤生存时间34个月。2)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CA125≥35 U/m L、非子宫内膜样癌、组织学分级为G3、深肌层浸润、肿瘤≥2 cm、宫颈间质受累、腹腔冲洗液细胞学阳性及阴道或宫旁受累是淋巴结转移率的高危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CA125值≥35 U/m L、低分化、肌层浸润深度≥1/2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3)Kaplan-Meier单因素分析显示,腹腔冲洗液细胞学阳性、阴道或宫旁受累、附件受累及淋巴结转移缩短无瘤生存时间(P<0.05);非子宫内膜样癌、低分化、肌层浸润深度≥1/2、腹腔冲洗液细胞学阳性、附件受累及淋巴结转移缩短总生存时间(P<0.05)。COX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是5年无瘤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未转移者92.1%vs转移者65.3%,P=0.002,95%CI 0.078~0.552);虽不是5年总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但无淋巴结转移者的5年总生存率有高于淋巴结转移者的趋势(未转移者96.1%vs转移者70.0%,P=0.086,95%CI 0.039~1.238)。结论本研究发现:1)肿瘤分化程度和肌层浸润深度对淋巴结转移有预测意义,能够指导子宫内膜癌患者是否进行淋巴结切除术,为个体化治疗奠定理论基础。2)淋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癌 淋巴结 影响因素 预后
下载PDF
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及预后研究 被引量:35
20
作者 刘金芝 胡乃中 许建明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80-283,共4页
目的了解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形成(PVT)的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收集99例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患者临床资料作为PVT组,将同期100例肝硬化无PVT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对比研究,分析PVT形成的危险因素、临床特征及预后。结果我院肝硬化患者... 目的了解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形成(PVT)的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收集99例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患者临床资料作为PVT组,将同期100例肝硬化无PVT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对比研究,分析PVT形成的危险因素、临床特征及预后。结果我院肝硬化患者PVT发病率为12.9%。PVT组腹痛、发热、腹水、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病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VT组糖尿病史、脾切除史、曲张静脉硬化剂治疗史、血红蛋白下降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VT死亡组较存活组住院天数延长、Child C级比例高(P<0.05)。结论 PVT加重肝硬化临床症状,恶化预后。糖尿病史、脾切除史、曲张静脉硬化剂治疗史、血红蛋白下降是肝硬化形成PVT的预测因素。Child C级、住院时间延长提示肝硬化并PVT患者预后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门静脉血栓 危险因素 预后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