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ormal Bacterial Floras in Intestinal Tract of Ring-Necked Pheasant
1
作者 许树林 沈秀丽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1998年第2期105-107,共3页
The normal bacterial floras in intestinal tract of ring-necked pheasant were investigated. Eight age groups were chosen. Samples of intestines were diluted in 10 fold series and incubated on different selective media.... The normal bacterial floras in intestinal tract of ring-necked pheasant were investigated. Eight age groups were chosen. Samples of intestines were diluted in 10 fold series and incubated on different selective media. Atter incubation. aimed bacterial colonies were counted then the number of CFU/g of gut inclusions was evaluated. The data were analyzed in statistics. The physiological values of eight main normal bacterial floras were obtained. The eubiosis of normal bacterial floras in intestinal tract of ring-necked pheasant was established from its age of 10 days old to 30 days old. The dominant bacterial floras were bifidobacterium, lactobacillus and bacteroidecea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RMAL bacterial FLORA ring-necked PHEASANT Intestinal TRACT
下载PDF
华北地区野生环颈雉集群行为的研究 被引量:11
2
作者 张正旺 倪喜军 +4 位作者 梁伟 周秀清 李源 刘振玉 P.A.罗伯逊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1996年第S1期112-118,共7页
1989~1994年冬季对分布在北京松山(SS)、百花山(BHS)、山西庞泉沟(PQG)三个自然保护区及山西宁武县天池附近(NW)的环颈雉Phasianus colchicus的集群行为进行了研究。野外共进行了273... 1989~1994年冬季对分布在北京松山(SS)、百花山(BHS)、山西庞泉沟(PQG)三个自然保护区及山西宁武县天池附近(NW)的环颈雉Phasianus colchicus的集群行为进行了研究。野外共进行了273次观察,见到环颈雉738只,其中83.33%的个体营集群生活。环颈雉的集群倾向在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别:在山西宁武县的天地一带,集群个体仅占种群总数的53.10%,而 在北京松山自然保护区内,集群个体的比例高达89.50%.不同性别环颈雉的集群倾向也有明显差别,雄性较雌性更偏爱单独活动。环颈雉的集群有明显的性别隔离现象,由单一性别构成的群体占所观察群体总数的91.94%.混合群多见于秋末和冬初,为集群的早期阶段。冬季集群的群体大小在各地区之间有极显著的不同(单因素方差分析, F=7. 810, P<0. 001),其平均大小为 2. 743±2.704只.群体组成、生境类型等因子对环颈雉的冬季群体大小可产生一定的影响。环境的异质性和天敌的捕食压力可能是导致环颈雉等雉类集群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颈雉 集群行为 华北
下载PDF
重金属在环颈雉不同组织中的分布规律 被引量:13
3
作者 郭东龙 周梅素 朱军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S1期134-138,共5页
本文对采自太原工业区环颈雉不同组织中的铁、镍、镉、锌、铜、锰的含量进行了测定 ,并对以上元素在环颈雉不同组织中的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镍和锌主要分布于骨骼组织中 ,铁在肺部含量较高 ,心脏中的铜含量较高 ,锰和镉主要... 本文对采自太原工业区环颈雉不同组织中的铁、镍、镉、锌、铜、锰的含量进行了测定 ,并对以上元素在环颈雉不同组织中的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镍和锌主要分布于骨骼组织中 ,铁在肺部含量较高 ,心脏中的铜含量较高 ,锰和镉主要分布于肾脏中 ,以上六种元素在肌肉组织中的含量都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布 重金属 环颈雉
下载PDF
Zn、Cd在太原工业区和紫金山非工业区环颈雉不同组织中的分布及比较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郭东龙 周梅素 黄淑萍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272-276,共5页
为了探讨Zn、Cd在环颈雉(Phasianuscolchicus)体内的积累和分布规律,对太原工业区环颈雉体内不同组织的Zn、Cd进行了分析,并以紫荆山区为对照区(相对非污染区),对两区环颈雉体内不同组织的Zn、Cd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Zn在... 为了探讨Zn、Cd在环颈雉(Phasianuscolchicus)体内的积累和分布规律,对太原工业区环颈雉体内不同组织的Zn、Cd进行了分析,并以紫荆山区为对照区(相对非污染区),对两区环颈雉体内不同组织的Zn、Cd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Zn在环颈雉体内的分布规律为:股骨>胸骨>心>肝>肾>肺>股肌>胸肌;Cd在环颈雉体内的分布规律为:肾>胸骨>股骨>肝>肺>胸肌>心>股肌。两区环颈雉各组织中,Zn的含量没有明显差异,而肾脏中的Cd含量差异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鸟纲 环颈雉 太原工业区 紫金山非工业区
下载PDF
山西雉鸡食性的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张正旺 倪喜军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5年第2期259-264,共6页
1993年11月至1994年4月对山西省宁武县境内雉鸡(Phasianuscolchicuskiangsuensis)的食性进行了研究。从野外共获取嗉囊标本37个,其中雌雉20个,雄雉17个。对其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 1993年11月至1994年4月对山西省宁武县境内雉鸡(Phasianuscolchicuskiangsuensis)的食性进行了研究。从野外共获取嗉囊标本37个,其中雌雉20个,雄雉17个。对其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雉鸡取食的植物性成分达41种(涉及37种植物),动物性成分有7种;在食谱组成中,野生植物的种子和果实为最主要的成分(重要值为184.5%),其次是农作物的种子(重要值为89.5%),植物的根、茎、叶及动物性食物所占比例较小(重要值为24.07%);不同季节和不同性别之间雉鸡的食性存在着极显著的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雉鸡 食性 生物学 山西省
下载PDF
笼养环颈雉性选择的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张正旺 姚红梅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1996年第1期28-34,共7页
环颈雉(Phasianus colchicus)求偶炫耀有四种常见类型,即点头炫耀、侧炫耀、振翅鸣叫和追逐.各种类型求偶活动的强度存在着显著的个体差异.剪尾和缩短距长都可使雄鸟的求偶频率下降.雌雉选择配偶受雄鸟所在笼... 环颈雉(Phasianus colchicus)求偶炫耀有四种常见类型,即点头炫耀、侧炫耀、振翅鸣叫和追逐.各种类型求偶活动的强度存在着显著的个体差异.剪尾和缩短距长都可使雄鸟的求偶频率下降.雌雉选择配偶受雄鸟所在笼舍条件及雄鸟某些身体特征的影响:条件较好的笼舍中的雄鸟往往具有较多的配偶;剪短雄鸟的尾羽对雌鸟的配偶选择无明显影响;而缩短距长则对雌鸟的择偶产生十分显著的影响,导致雄鸟配数的大幅度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鸟纲 环颈雉 配偶选择 性选择 笼养 人工养殖
下载PDF
中国环颈雉A-FABP基因SNPs检测及其与屠宰性状和肌内脂肪含量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7
7
作者 吴琼 邢秀梅 +2 位作者 徐佳萍 荣敏 杨福合 《中国畜牧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13,共5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国环颈雉A-FABP基因的多态性位点。选用成年中国环颈雉为材料,利用PCR-SSCP结合测序技术进行序列多态性位点分析,同时分析了SNP位点与屠宰性状和肌内脂肪含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中国环颈雉群体中,A-FABP基因检测到C-... 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国环颈雉A-FABP基因的多态性位点。选用成年中国环颈雉为材料,利用PCR-SSCP结合测序技术进行序列多态性位点分析,同时分析了SNP位点与屠宰性状和肌内脂肪含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中国环颈雉群体中,A-FABP基因检测到C-1106 T、C 621 G、C 51 T和G 1223 A 4个SNPs位点的多态性,构建21种单倍型组合,3个多态位点对屠宰性状存在显著性差异,H9H11和H1H4单倍型组合能提高屠宰性状和肌内脂肪含量。中国环颈雉A-FABP基因4个多态位点与屠体性状显著相关,具有选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FABP SNPs 屠宰性状 肌内脂肪 中国环颈雉
原文传递
A-FABP和LPL基因多态性及聚合基因型与中国环颈雉肌内脂肪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吴琼 荣敏 +1 位作者 邢秀梅 杨福合 《特产研究》 2015年第1期1-5,13,共6页
采用PCR-SSCP方法检测中国环颈雉脂肪型-脂肪酸合成酶(A-FABP)和脂蛋白酶(LPL)基因多态性,并对多态位点不同基因型及聚合基因型与中国环颈雉的胸肌和腿肌肌内脂肪(IMF)含量进行关联性分析。结果表明,A-FABP基因检测到1个突变位点,LPL基... 采用PCR-SSCP方法检测中国环颈雉脂肪型-脂肪酸合成酶(A-FABP)和脂蛋白酶(LPL)基因多态性,并对多态位点不同基因型及聚合基因型与中国环颈雉的胸肌和腿肌肌内脂肪(IMF)含量进行关联性分析。结果表明,A-FABP基因检测到1个突变位点,LPL基因检测到2个突变位点,均产生3种基因型,关联性分析表明:A-FABP基因和LPL基因的3个位点与中国环颈雉胸肌IMF含量显著相关(P<0.05),AA、CC和EE为有利单基因型。3种有利单基因型聚合个体中的AACC和AAEE的胸肌IMF含量显著高于其它基因型聚合个体(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环颈雉 脂肪型-脂肪酸合成酶 脂蛋白酶 肌内脂肪
下载PDF
冷应激对雉鸡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及血清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5
9
作者 王楠 周长海 +5 位作者 张铭琪 张晶 刘明远 赵立龙 高俊雷 廖先东 《饲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5期60-64,共5页
试验旨在研究冷应激对雉鸡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和血清抗氧化能力的影响。选用80只12周龄的雉鸡,随机分为两个处理组:对照组、冷应激组,饲喂相同日粮(NRC,1994),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5只鸡。试验1~2周各组温度控制在20~25℃,试验3~6周冷... 试验旨在研究冷应激对雉鸡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和血清抗氧化能力的影响。选用80只12周龄的雉鸡,随机分为两个处理组:对照组、冷应激组,饲喂相同日粮(NRC,1994),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5只鸡。试验1~2周各组温度控制在20~25℃,试验3~6周冷应激组处在冬季室外环境,平均气温0℃,对照组温度维持在20~25℃,湿度50%~60%。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冷应激处理增加了雉鸡的平均日采食量和料肉比(P<0.05);平均日增重和生长性能有降低的趋势,但影响不显著(P>0.05);冷应激处理有降低雉鸡屠宰性能的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05);部分器官(胸腺和肾脏)的相对器官指数有提高的趋势;冷应激显著提高了血液CAT活力(P<0.05),但MDA含量、SOD活力和GSH-Px酶的活力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提示,冷应激不仅对雉鸡的生产性能和屠宰性能影响不显著,还提高了血清抗氧化性;同时有提高腹脂率,改善肉品质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环颈雉 冷应激 屠宰性能 抗氧化性 雉鸡
下载PDF
基于自动录音技术研究三种雉类鸣叫特征和节律 被引量:4
10
作者 郝佩佩 张雁云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52-559,共8页
自动录音机是一种低成本、高效、可以在较长时间和较大空间范围内对物种的活动进行有效监测的设备。2019年4至6月,在北京小龙门地区(40°00′N,115°26′E)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勺鸡(Pucrasia macrolopha)和环颈... 自动录音机是一种低成本、高效、可以在较长时间和较大空间范围内对物种的活动进行有效监测的设备。2019年4至6月,在北京小龙门地区(40°00′N,115°26′E)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勺鸡(Pucrasia macrolopha)和环颈雉(Phasianus colchicus)的栖息地内布设了songmeter自动录音机,对三种雉类的鸣声进行为期2个月的连续收集。利用Kaleidoscope软件(Wildlife Acoustics公司,美国),对不同雉类鸣声进行了人工辅助的机器学习和自动识别,从录制的22536h录音数据中提取了褐马鸡、勺鸡和环颈雉的鸣声。优化鸣声提取的时频参数后,勺鸡鸣声提取的正确率为73.32%,探测率为52.91%;环颈雉鸣声提取的正确率为89.32%,探测率为67.36%;褐马鸡鸣声提取的正确率较低,仅为8.69%,探测率为58.54%。结合三种雉类的繁殖资料,揭示了三种雉类的鸣声节律:褐马鸡和环颈雉有早晚两个鸣叫高峰期,但高峰时段不尽相同,勺鸡只存在鸣叫早高峰;褐马鸡、勺鸡和环颈雉在交配期、孵卵前期具有一个鸣叫高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马鸡 勺鸡 环颈雉 鸣叫节律 自动录音
原文传递
环颈雉食管和气管的血液供应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德禄 刘左军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90-95,共6页
用血管铸型法和大体解剖学方法对 5只环颈雉的食管和气管的血供进行了解剖学观察 ,结果表明 :分布于食管的动脉有颈总动脉食管支、食管升动脉、颈升皮动脉食管支和食管降动脉 .分布于嗉囊的动脉有嗉囊左、右前动脉和嗉囊左、右后动脉 .... 用血管铸型法和大体解剖学方法对 5只环颈雉的食管和气管的血供进行了解剖学观察 ,结果表明 :分布于食管的动脉有颈总动脉食管支、食管升动脉、颈升皮动脉食管支和食管降动脉 .分布于嗉囊的动脉有嗉囊左、右前动脉和嗉囊左、右后动脉 .分布于气管的动脉有自颈总动脉分出的气管支、气管升动脉和气管降动脉 .分布于肺外支气管的动脉有由颈总动脉发出的支气管支 .回流食管和气管颈段前部的静脉汇入下颌静脉 ;回流食管和气管颈段中后部血液的静脉汇入食管气管静脉干 ;回流食管胸段前部和气管胸段大部血液的静脉汇入食管气管静脉干 ;食管胸段中后部和气管胸段后部以及支气管血液的静脉直接汇入颈静脉根部 .嗉囊左后静脉汇入食管气管静脉干 ,嗉囊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颈雉 食管 气管 血液供应 血管铸型法 动脉 静脉 大体解剖学
下载PDF
中国环颈雉A-FABP基因SNPs及其与屠宰性状和肌内脂肪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吴琼 杨福合 +1 位作者 邢秀梅 荣敏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26-129,共4页
以中国环颈雉为材料,利用PCR-SSCP结合测序技术对A-FABP基因序列多态性位点进行研究,并分析与屠宰性状和肌内脂肪含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中国环颈雉群体A-FABP基因上检测到多态性位点,为中度多态,在1106bp处存在碱基A缺失,AA、AB基... 以中国环颈雉为材料,利用PCR-SSCP结合测序技术对A-FABP基因序列多态性位点进行研究,并分析与屠宰性状和肌内脂肪含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中国环颈雉群体A-FABP基因上检测到多态性位点,为中度多态,在1106bp处存在碱基A缺失,AA、AB基因型个体在活体重和屠体重上显著高于BB基因型个体,与肌内脂肪含量差异不显著。初步推测AA为中国环颈雉体重增长的优势基因型,A为优势等位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环颈雉 A-FABP SNPS 屠宰性状 肌内脂肪
下载PDF
辽宁省环颈雉种群密度初步调查 被引量:2
13
作者 顾瑞 《野生动物》 2009年第4期201-202,228,共3页
2005年4~6月,作者在辽宁省实验林场、灯塔市铧子林场和建平县罗福沟乡对环颈雉种群密度进行了调查,调查方法采用样带法。辽宁省实验林场环颈雉种群密度为2.0只/km^2,灯塔市铧子林场种群密度为3.2只/km^2,建平县罗福沟乡种群密度为6.8只... 2005年4~6月,作者在辽宁省实验林场、灯塔市铧子林场和建平县罗福沟乡对环颈雉种群密度进行了调查,调查方法采用样带法。辽宁省实验林场环颈雉种群密度为2.0只/km^2,灯塔市铧子林场种群密度为3.2只/km^2,建平县罗福沟乡种群密度为6.8只/km^2。造成环颈雉种群密度差异的因素主要是生境质量、猎捕压力和天敌数量。辽宁省调查地区的环颈雉种群密度明显低于其他省市和欧美地区,应采取加强宣传教育,保护栖息环境等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颈雉 种群密度 保护措施
下载PDF
清凉峰环颈雉冬季觅食地选择 被引量:2
14
作者 邵继峰 鲁庆彬 +2 位作者 金晶 游卫云 于江傲 《浙江林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07-512,共6页
2007年1月18日至2月21日,对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环颈雉Phasianus colchicus觅食地选择进行了研究。使用典型样线法寻找环颈雉的觅食地,根据调查地区情况,选择可能影响环颈雉对觅食地选择各种的变量,用主成分分析确定对环颈雉觅... 2007年1月18日至2月21日,对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环颈雉Phasianus colchicus觅食地选择进行了研究。使用典型样线法寻找环颈雉的觅食地,根据调查地区情况,选择可能影响环颈雉对觅食地选择各种的变量,用主成分分析确定对环颈雉觅食地选择影响大的变量类型,然后用Independent-samples t和Mann-Whitney U检验方法分析其选择性。在实地考察中,总共发现了14个觅食地。分析发现,环颈雉偏向于选择下坡位作为它们的觅食地,在所有觅食地中占64.29%,而中上坡位仅占总数的35.71%。由于食物资源的丰富度和隐蔽条件的综合作用,环颈雉偏爱灌木和草本物种丰富度高、草本密度和草本盖度较低的栖息地中觅食,特别喜欢密灌稀草(占50.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学 环颈雉 觅食地 典型样线法 丰富度 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明代皇帝服饰上的“华虫”考释
15
作者 杨妍均 陈芳 《故宫博物院院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7-100,150,共15页
“华虫”为十二章纹之一,饰于帝王最高等级之服饰。作者从博物学视角,探究了“华虫”在明代皇帝玄衣、衮服上的使用情况与造型变化。同时对“华虫”原型进行考释,追溯了其原型为环颈雉、而后变为白腹锦鸡、最后定型为红腹锦鸡的过程,并... “华虫”为十二章纹之一,饰于帝王最高等级之服饰。作者从博物学视角,探究了“华虫”在明代皇帝玄衣、衮服上的使用情况与造型变化。同时对“华虫”原型进行考释,追溯了其原型为环颈雉、而后变为白腹锦鸡、最后定型为红腹锦鸡的过程,并对“华虫”象征涵义的演变进行梳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虫 玄衣 衮服 博物学 环颈雉 红腹锦鸡
原文传递
中国环颈雉屠宰性能和肌内脂肪含量及A-FABP基因表达的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吴琼 邢秀梅 +1 位作者 荣敏 杨福合 《中国家禽》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3期9-11,共3页
为研究中国环颈雉的屠宰性能、肌内脂肪含量及A-FABP基因mRNA表达情况,对240只成年中国环颈雉(公母各半)进行屠宰。结果表明:公、母雉屠宰率分别为90.28%、88.23%,公雉活重、屠宰率和腿肌率显著高于母雉,差异显著(P<0.05);肌内脂肪... 为研究中国环颈雉的屠宰性能、肌内脂肪含量及A-FABP基因mRNA表达情况,对240只成年中国环颈雉(公母各半)进行屠宰。结果表明:公、母雉屠宰率分别为90.28%、88.23%,公雉活重、屠宰率和腿肌率显著高于母雉,差异显著(P<0.05);肌内脂肪含量公雉低于母雉,但差异不显著(P>0.05);A-FABP基因表达存在组织和性别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环颈雉 屠宰性能 肌内脂肪 A—FABP MRNA表达
下载PDF
吉林次生阔叶林环颈雉繁殖期的种群数量变化
17
作者 张克勤 常桂英 +6 位作者 常维毅 赵桂英 孙淑霞 迟景波 闫峰 张左娇 李文秀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77-779,共3页
为了进一步认识次生阔叶林环颈雉的种群变化规律,为该物种的保护提供理论依据,于2007~2012年的3~6月,在吉林省左家自然保护区,采用样方调查法对环颈雉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环颈雉繁殖期的种群数量年波动范围在0.037~0.084只/hm... 为了进一步认识次生阔叶林环颈雉的种群变化规律,为该物种的保护提供理论依据,于2007~2012年的3~6月,在吉林省左家自然保护区,采用样方调查法对环颈雉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环颈雉繁殖期的种群数量年波动范围在0.037~0.084只/hm2之间。经过分析表明:积雪厚度和严寒可能是影响其数量变化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颈雉 种群数量 繁殖期
下载PDF
环颈雉卵的某些生物学特征研究
18
作者 张正旺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1996年第S1期1-5,共5页
环颈雉鲜卵重为28.50±2.31g,长径为43. 35±1.68mm;短径为34.64±1.02mm,卵重系数为5.48×10-4。在鲜卵重(Wf)与长径(L)、短径(B)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关关系,... 环颈雉鲜卵重为28.50±2.31g,长径为43. 35±1.68mm;短径为34.64±1.02mm,卵重系数为5.48×10-4。在鲜卵重(Wf)与长径(L)、短径(B)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关关系,其方程为Wf=5.48 × 10-4·L·B2。鲜卵重主要与产卵雌鸟的体质有关。鲜卵重与雌鸟的体重(Wh)显著相关(r=0.77,df=10,P<0.05),其回归方程为Wf=-1.889+0.018Wh。雌鸟的年龄、繁殖期、食物中的蛋白质含量等因素对鲜卵重均产生影响。孵化期间的卵重损失(y)与孵卵天数(x)的回归方程为 Y= 0. 9977- 0. 0083X(r= 0. 999,df=20,P< 0. 01)。根据卵失重方程可以比较准确地推算出野生环颈雉的孵卵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颈雉 孵化
下载PDF
海南热带海洋性气候对东北环颈雉生殖能力影响的研究初报
19
作者 杨永年 《野生动物》 1994年第3期22-24,共3页
本文通过对由吉林引入海南省通什地区驯养的东北环颈雉生长发育情况的观察分析,首次证明:热带海洋性气候具有促进东北环颈雉产蛋量的显著提高和产蛋期极显著地延长的作用。为在海南扩大东北环颈雉的养殖,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环颈雉 繁殖力 海南 海洋性气候
下载PDF
中国环颈雉脂肪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遗传特性研究
20
作者 吴琼 邢秀梅 +1 位作者 荣敏 杨福合 《特产研究》 2013年第3期1-5,共5页
采用PCR-SSCP方法检测中国环颈雉脂肪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的多态性,探索中国环颈雉脂肪型脂肪酸结合蛋白的遗传特性,为中国环颈雉的育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在中国环颈雉群体脂肪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4个位点上均检测出多态性,存在... 采用PCR-SSCP方法检测中国环颈雉脂肪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的多态性,探索中国环颈雉脂肪型脂肪酸结合蛋白的遗传特性,为中国环颈雉的育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在中国环颈雉群体脂肪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4个位点上均检测出多态性,存在3种基因型,分布极显著地偏离了Hardy-Weinberg平衡,分析得到16种单倍型、21种复合单倍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环颈雉 脂肪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遗传特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