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西易学乔梓雄──德儒卫礼贤、卫德明父子易学综论 被引量:7
1
作者 赖贵三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68-75,共8页
自16世纪开始,在耶稣会传教士穿针引线之下,西方易学与汉学发展密不可分。其中,德国卫礼贤翻译先秦儒、道经典,发现《易经》的特殊地位与哲学作用,从而进行深入研究,并请教劳乃宣与胡适等知名学者,完成第一部德文译本《易经》,译笔"... 自16世纪开始,在耶稣会传教士穿针引线之下,西方易学与汉学发展密不可分。其中,德国卫礼贤翻译先秦儒、道经典,发现《易经》的特殊地位与哲学作用,从而进行深入研究,并请教劳乃宣与胡适等知名学者,完成第一部德文译本《易经》,译笔"简明"、"自由"、"想象",被称为"西方易学史上的《新约全书》"。此外,其子卫德明与其学生贝恩斯合译出版卫礼贤《易经》英文版,贝恩斯又英译卫德明《变化:易经八讲》在美国出版,这两本英文译著直接推动美国易学研究快速起飞,也使卫氏父子易学得到更多的发展,并产生深刻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学 卫礼贤 卫德明 贝恩斯
下载PDF
“一位汉化的德国翻译家”——卫礼贤的《易经》翻译和研究评述 被引量:8
2
作者 杨平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67-71,共5页
作为一名新教传教士,卫礼贤克服了宗教的狭隘和西方中心主义的偏见,成为一位热爱中华文化和传播中国经典著作的汉学家和翻译家。他特别推崇《易经》,认为该典籍不仅是中国人独有的哲学著作,而且是解决西方现实问题的实用之作,对欧洲乃... 作为一名新教传教士,卫礼贤克服了宗教的狭隘和西方中心主义的偏见,成为一位热爱中华文化和传播中国经典著作的汉学家和翻译家。他特别推崇《易经》,认为该典籍不仅是中国人独有的哲学著作,而且是解决西方现实问题的实用之作,对欧洲乃至全人类都有借鉴意义。正是由于超越了历史和文化的藩篱,卫礼贤的《易经》德文译本和英文译本在西方大受欢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礼贤 《易经》 翻译
下载PDF
卫礼贤易学简论——以卫礼贤——贝恩斯译本为中心
3
作者 陈欣雨 《周易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0-77,共8页
卫礼贤的《易经》译本被誉为“西方易学史上的《新约全书》”。他对八卦的介绍涉及音、义、象、性质、人伦等方面,贴合中国易学传统;对六十四卦名的翻译主要采取意译方式,追求简洁、明确,从而让西方读者有直观的理解和感受。卫礼贤对《... 卫礼贤的《易经》译本被誉为“西方易学史上的《新约全书》”。他对八卦的介绍涉及音、义、象、性质、人伦等方面,贴合中国易学传统;对六十四卦名的翻译主要采取意译方式,追求简洁、明确,从而让西方读者有直观的理解和感受。卫礼贤对《易经》文本的译解既有平实的翻译,也有许多个人阐发。他秉持开放的心态,有融通中西文化的意图。他相信《易经》蕴含的对立与和谐的思想适用于整个人类社会,西方学人可以吸收《易经》的思想资源来思考问题。卫礼贤的易学对荣格、黑塞等人以及西方现代易学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礼贤 贝恩斯 《易经》 上帝 对立与和谐
原文传递
卫礼贤《中国民间童话》的百年传播与影响
4
作者 牛金格 《国际汉学》 2024年第1期46-54,151,共10页
德国汉学家卫礼贤翻译、编纂的《中国民间童话》是一部将中国童话故事系统译介到德语世界的奠基之作。其百年传播历经问世之初的盛况、第三帝国时期的式微、东西德时期的辉煌和新世纪的风靡,彰显了传播与接受的时代特点和深层历史文化动... 德国汉学家卫礼贤翻译、编纂的《中国民间童话》是一部将中国童话故事系统译介到德语世界的奠基之作。其百年传播历经问世之初的盛况、第三帝国时期的式微、东西德时期的辉煌和新世纪的风靡,彰显了传播与接受的时代特点和深层历史文化动因;其版本数量之巨,改编创作之多,创造了德语图书的出版神话,堪称中国文学德译史上的现象级作品,彰显出中国故事与时俱进的民族生命力和共情共性的艺术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礼贤 《中国民间童话》德文版 中国童话传播
下载PDF
以经释经,以典释典——卫礼贤《道德经》翻译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徐若楠 王建斌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CSSCI 2016年第2期122-125,共4页
卫礼贤的中国典籍德译,具有极高的水平和影响力,却长期缺乏相关的翻译学研究。有鉴于这一学术空白,笔者亲赴德国,搜集各种文献,力求依托史料,全面研究卫氏的翻译思想。本文以卫氏《道德经》译本为对象,通过对"道"和"德&q... 卫礼贤的中国典籍德译,具有极高的水平和影响力,却长期缺乏相关的翻译学研究。有鉴于这一学术空白,笔者亲赴德国,搜集各种文献,力求依托史料,全面研究卫氏的翻译思想。本文以卫氏《道德经》译本为对象,通过对"道"和"德"的翻译分析,阐述卫氏如何以基督教教义诠释老子思想,进而构建起了《道德经》与《圣经》之间的互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礼贤 典籍翻译 互文性 《道德经》 《圣经》
原文传递
对等理论下《老子》德译中的概念隐喻认知——以卫礼贤《老子》德译为例
6
作者 尹一帆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2期21-24,74,共5页
近几年,在国内学者研究中再次形成“老子热”,虽然中德对《老子》研究成果颇丰,但基于译本层面研究其概念隐喻的少之又少,且国内以卫礼贤德译本为例对此进行的研究尚属空白。因此该文特选取崇文书局推出的荆楚文化系列典籍中汉德对照的... 近几年,在国内学者研究中再次形成“老子热”,虽然中德对《老子》研究成果颇丰,但基于译本层面研究其概念隐喻的少之又少,且国内以卫礼贤德译本为例对此进行的研究尚属空白。因此该文特选取崇文书局推出的荆楚文化系列典籍中汉德对照的卫礼贤《老子》德译本,采用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和描述性研究法进行研究,意在探求卫礼贤是如何理解与处理《老子》中的隐喻表述,并在对等理论的支持下探讨其译介的精准性,明确隐喻的正确译介对传达老子思想和中华文化价值的重要性。经研究发现,卫礼贤对《老子》概念隐喻的德译虽有偏颇之处、可优化的空间,但总体上实现了对等,他通过灵活运用翻译策略及技巧,准确传达出了《老子》的目标域和蕴含的道家思想,为德语读者理解中国古典文籍的概念隐喻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等理论 德译 《老子》 隐喻 卫礼贤 道家
下载PDF
德译《中国童话》与《西游记》学术探究 被引量:5
7
作者 王燕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50-156,共7页
1923年,胡适在《西游记考证》一文中提出孙悟空形象来自印度神猴哈奴曼,这是20世纪孙悟空形象研究的一大突破,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学术观点。根据1914年出版的德译《中国童话》,最早将孙悟空与哈奴曼联系在一起的并非胡适,而是... 1923年,胡适在《西游记考证》一文中提出孙悟空形象来自印度神猴哈奴曼,这是20世纪孙悟空形象研究的一大突破,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学术观点。根据1914年出版的德译《中国童话》,最早将孙悟空与哈奴曼联系在一起的并非胡适,而是德国汉学家卫礼贤。同时,胡适认为《西游记》是一部"童话小说",这一观点与卫礼贤的相关论述也有着惊人的相似。因此,卫礼贤的学术观点在《西游记》研究史上具有开启先河的重要意义。只是由于胡、卫二人"个人才性"的不同,以及当时中西方"文化转向"的差异,致使胡适在发表相关观点时,没有彰显卫礼贤的学术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适 卫礼贤 孙悟空 哈奴曼 童话小说
原文传递
汉学视野中卫氏父子的《周易》译介与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赵娟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81-87,共7页
本文试图通过回顾德国汉学家卫礼贤和卫德明父子在德语和英语世界对《周易》的翻译、介绍和研究,呈现他们独特的研究视角和鲜明的问题意识。他们把人生乃至人类的基本问题纳入《周易》文本的解读之中,同时试图在《周易》中寻找对中国心... 本文试图通过回顾德国汉学家卫礼贤和卫德明父子在德语和英语世界对《周易》的翻译、介绍和研究,呈现他们独特的研究视角和鲜明的问题意识。他们把人生乃至人类的基本问题纳入《周易》文本的解读之中,同时试图在《周易》中寻找对中国心灵、智慧和文化思维的理解,在西方之外寻找更具普遍性的宇宙智慧。他们以自身独特的方式在西方文化世界中"翻开"了《周易》,其要旨不在于传播有关《周易》的确切知识,而是启发人们思考和探讨《周易》所蕴藏的文化与思想/思维可能性,从而对自身在当下的生存境遇进行精神的内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易》 卫礼贤 卫德明 汉学视野 译介
下载PDF
变迁与融合--卫礼贤《易经》德译的翻译批评探析
9
作者 赵沛然 《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 2023年第2期90-96,共7页
德国传教士及汉学家卫礼贤的德译《易经》是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经典之作,在欧洲社会一经推出立即产生了极大的争议。本文立足卫礼贤《易经》译作出版后不同的话语体系对其发表的评论和观点,重点考察分析学院派汉学家福兰阁、佛尔克的质... 德国传教士及汉学家卫礼贤的德译《易经》是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经典之作,在欧洲社会一经推出立即产生了极大的争议。本文立足卫礼贤《易经》译作出版后不同的话语体系对其发表的评论和观点,重点考察分析学院派汉学家福兰阁、佛尔克的质疑批评,荣格与黑塞的赞赏态度,鲍吾刚的中立评价,探究这些臧否衰贬产生的深层因素,以及其中折射出的不同文化主体对于同一文化现象的多角度观察与评价,反映中华文化外传的复杂性和挑战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礼贤 《易经》 翻译批评 多元化
原文传递
中国精神在德国的现代建构--卫礼贤中国典籍的翻译与接受
10
作者 徐若楠 《中国翻译》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1-68,189,共9页
德国传教士、汉学家卫礼贤翻译的“中国宗教和哲学”源流丛书(1910-1930)是20世纪德国文化史上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中国作品。本研究旨在从19、20世纪之交德国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出发考察卫氏的翻译活动,阐明卫氏在翻译中国哲学典籍... 德国传教士、汉学家卫礼贤翻译的“中国宗教和哲学”源流丛书(1910-1930)是20世纪德国文化史上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中国作品。本研究旨在从19、20世纪之交德国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出发考察卫氏的翻译活动,阐明卫氏在翻译中国哲学典籍方面的突破性和创新性成就,以此说明他对20世纪现代德国精神的巨大影响。本文依托大量原始史料,揭示了卫氏通过正本清源和中西互释的翻译方法,为欧洲读者创造性地建构出了中国智慧的现代普世人文价值,从而启迪了西方精神的更新,开启了近现代东西方文化理解的新篇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礼贤 中国典籍翻译 现代 德国文化 中西互释
原文传递
论卫礼贤与《中国民间童话》
11
作者 陈芸 《国际汉学》 2023年第4期79-84,98,156,157,共9页
20世纪初,德国传教士、汉学家卫礼贤应德国迪德里希斯出版社之邀,担任“世界文学中的童话系列”中国卷的负责人。此时,在中国语境中,尚缺乏“童话”的文类和概念,卫礼贤主要从口头传统、神话、寓言、灵异、志怪、传说、传奇中蒐集编译... 20世纪初,德国传教士、汉学家卫礼贤应德国迪德里希斯出版社之邀,担任“世界文学中的童话系列”中国卷的负责人。此时,在中国语境中,尚缺乏“童话”的文类和概念,卫礼贤主要从口头传统、神话、寓言、灵异、志怪、传说、传奇中蒐集编译成《中国民间童话》(Chinesische Volksmarchen),并于1914年在耶拿出版。因为此书囊括了《聊斋》《西游记》片段,故而,中国国内学界主要在译介学的层面对此进行讨论。而笔者试图对全书的童话和评注进行分类分析,还原卫礼贤编译此书的语境,以求在一个更整全的框架中,重新理解此书的价值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礼贤 《中国民间童话》 童话
下载PDF
“择”-“译”-“释”——卫礼贤“道”之翻译与知识侨易路径
12
作者 董琳璐 《基督教文化学刊》 2023年第1期149-169,共21页
一、卫礼贤择“道”东西交流的历史经历了从早期零星的中国地理、人文知识汇编和文学文本翻译,到帝国主义扩张时期的中国典籍翻译,再到近现代以来中国留学生群体的主动译介传播。这个过程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传播模式相关,各时期不同... 一、卫礼贤择“道”东西交流的历史经历了从早期零星的中国地理、人文知识汇编和文学文本翻译,到帝国主义扩张时期的中国典籍翻译,再到近现代以来中国留学生群体的主动译介传播。这个过程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传播模式相关,各时期不同的翻译主体实际上代表了三种知识传播路径:探险家、传教士和中国知识精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主体 卫礼贤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典籍翻译 传教士 留学生群体 知识精英 译介传播
原文传递
卫礼贤与20世纪初西方对儒学和孔子的再审视
13
作者 方厚升 《中国比较文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33-152,共20页
20世纪初,西方文明陷入危机,儒学重受关注。以德国为例,虽然“抑孔”话语依然大有市场,但尊孔呼声也明显增多,尤其是卫礼贤大大推动了德国社会重新积极评价孔子,他大量译介中国经典在德国起到了拓荒的作用,他的灵活阐释拓展了儒学的接... 20世纪初,西方文明陷入危机,儒学重受关注。以德国为例,虽然“抑孔”话语依然大有市场,但尊孔呼声也明显增多,尤其是卫礼贤大大推动了德国社会重新积极评价孔子,他大量译介中国经典在德国起到了拓荒的作用,他的灵活阐释拓展了儒学的接受群体。更重要的是,在西方现代性危机的背景下,卫礼贤打破东方主义独白的话语传统,坚持站在中国立场上阐发儒家的人本底蕴、道德立场对现代社会的积极意义,彰显了传统儒学契合现代性的一面,“现代人”孔子形象由此清晰可见。这一细节对我们审视中国的现代性自我建构与传统文化资源之间的关系也有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礼贤 儒学 孔子 文化对话 现代性
原文传递
《周易》误译根源与翻译范式创新——以卫礼贤翻译为例 被引量:3
14
作者 包汉毅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3-91,共9页
卫礼贤的《周易》译文,在卦名、词义、句义、文化专有项、卦爻旨意等各个层面都存在翻译失当之处。其根源在于:《周易》辞句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周易》蕴藏儒家的密义;易理具有"洁净精微"的缜密体系性,体现于各个层级语言... 卫礼贤的《周易》译文,在卦名、词义、句义、文化专有项、卦爻旨意等各个层面都存在翻译失当之处。其根源在于:《周易》辞句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周易》蕴藏儒家的密义;易理具有"洁净精微"的缜密体系性,体现于各个层级语言单位的有机关联;《周易》具有"摩尼宝珠"式的特质——义理与语言符号的语意、外形、音声、文化底蕴等等紧密结合在一起,具有普应万象的功用。《周易》所具有的这些特质,无论对于哪个个体来说,都是难于全面深刻把握并在翻译中具体贯彻的。由此难免导致翻译的失误。基于此,可以说,传统的翻译策略是不足的,或者说是部分失效的,因而必须实施新的思维,建立"跨空间的团队译介"模式和"跨时间的渐进译介"模式,注重解决译者对于文本义理掌握的难题,进行翻译范式的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易》翻译 卫礼贤 翻译范式 跨空间团队译介 跨时间渐进译介
原文传递
构建中西经典之间的互文性——卫礼贤1919/1920年版《大学》译稿初探 被引量:3
15
作者 徐若楠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1-68,共8页
卫礼贤的中国典籍德译具有极高的价值和影响力,却长期处于学术领域的空白。笔者亲赴德国,搜集各种文献,力求依托史料,全面研究卫氏的翻译思想。文章深入分析卫氏1919/1920年版《大学》首章翻译,阐述卫氏对儒家学说进行康德化诠释的思路... 卫礼贤的中国典籍德译具有极高的价值和影响力,却长期处于学术领域的空白。笔者亲赴德国,搜集各种文献,力求依托史料,全面研究卫氏的翻译思想。文章深入分析卫氏1919/1920年版《大学》首章翻译,阐述卫氏对儒家学说进行康德化诠释的思路和方法,进一步说明卫氏典籍翻译的基本思路,是通过构建经典间的互文关系,架起贯通中西哲学的桥梁。这是《大学》卫译稿在国内外的首度挖掘,也是针对卫氏《大学》翻译的首个研究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礼贤 典籍翻译 互文性 《大学》 康德
下载PDF
超越偏狭,走向宽容——评卫礼贤对辜鸿铭的接受 被引量:2
16
作者 方厚升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69-74,共6页
卫礼贤与辜鸿铭有过交往,他对辜鸿铭的评价可以分为前后期,前期高度评价,后期颇多批评。尽管如此,他始终认同辜氏著名学者的地位,既肯定其坚守文化传统、抨击西方现代文明弊端的积极意义,也欣赏他的睿智和博学。中德文化交流史上的这段... 卫礼贤与辜鸿铭有过交往,他对辜鸿铭的评价可以分为前后期,前期高度评价,后期颇多批评。尽管如此,他始终认同辜氏著名学者的地位,既肯定其坚守文化传统、抨击西方现代文明弊端的积极意义,也欣赏他的睿智和博学。中德文化交流史上的这段插曲值得深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交流 辜鸿铭 卫礼贤
下载PDF
卫礼贤与青岛礼贤书院 被引量:2
17
作者 翟广顺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年第3期82-86,共5页
卫礼贤是20世纪欧洲最著名的汉学家,1899年来到刚刚成为德国租借地的中国青岛,自取中国名卫礼贤。卫礼贤在中国生活了25年,在青岛度过他旅华生活的重要时期。他创办了青岛礼贤书院,成为清末民初胶州湾地区新式学堂的样板。卫礼贤积极研... 卫礼贤是20世纪欧洲最著名的汉学家,1899年来到刚刚成为德国租借地的中国青岛,自取中国名卫礼贤。卫礼贤在中国生活了25年,在青岛度过他旅华生活的重要时期。他创办了青岛礼贤书院,成为清末民初胶州湾地区新式学堂的样板。卫礼贤积极研习传播中国文化,为中德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礼贤 礼贤书院 青岛教育史
下载PDF
从传教士到汉学家——论中学西传的开拓者卫礼贤 被引量:2
18
作者 吴钧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53-57,共5页
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中,西方传教士客观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德国传教士卫礼贤就是他们当中最突出的代表,但至今学界对这位在中学西渐中做出杰出贡献的德国汉学家的研究还远远不够。卫礼贤兼具传教士、翻译家、汉学家三重身份,在中华典籍... 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中,西方传教士客观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德国传教士卫礼贤就是他们当中最突出的代表,但至今学界对这位在中学西渐中做出杰出贡献的德国汉学家的研究还远远不够。卫礼贤兼具传教士、翻译家、汉学家三重身份,在中华典籍翻译传播和中学西渐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成就斐然,值得我们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礼贤 传教士 翻译家 汉学家 翻译传播 中学西渐
下载PDF
卫礼贤对孔子学说的跨文化阐释及其当代意义 被引量:2
19
作者 孙立新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32-40,共9页
在近代来华的基督教传教士中,德国"同善会"传教士卫礼贤特立独行,与众不同。他不仅彻底抛弃了欧洲中心主义和西方文化优越论,从"非教条的伦理化基督教"宗教观出发,坚决反对"虔信主义"的传教方法和"... 在近代来华的基督教传教士中,德国"同善会"传教士卫礼贤特立独行,与众不同。他不仅彻底抛弃了欧洲中心主义和西方文化优越论,从"非教条的伦理化基督教"宗教观出发,坚决反对"虔信主义"的传教方法和"文化帝国主义"的宗教扩张,而且致力于研究和理解孔子及其学说,并通过翻译和著述,积极向西方社会传播。他视孔子为人类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伟大人物"之一、中华民族的"杰出代表",认为孔子的学说并非单纯的道德说教,实有深厚的哲学底蕴。孔子通过对潜意识领域的深刻探究,直觉"高度统一的人性",并超越自我发现与自我类似的"人"和"人类",继而提出了"仁"和"仁爱"的思想。孔子还从《易经》中领悟到了"事物的萌芽状态"和"初始法则",并且由此提出了"正名"和"礼治"的主张。孔子的学说与中国文化的整体发展有密切联系,与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杰出思想家的学说也可互通有无。人类的未来寄希望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卫礼贤对孔子和孔子学说的深刻认识和高度评价在20世纪初西方"文化霸权主义"依然盛行的时代殊属难得,对于当今时代也十分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礼贤 孔子 孔子学说 东西方文化交流
原文传递
卫礼贤象数解《易》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秦凯丽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93-97,共5页
卫礼贤作为著名的海外汉学家,其《易经》译本影响深远。前人多研究其易学义理内容,鲜少研究其象数解《易》体例,且笼统地认为卫氏将"象"译作"理念"。梳理其译本可见,卫氏仅用"理念"来翻译"八卦卦象&... 卫礼贤作为著名的海外汉学家,其《易经》译本影响深远。前人多研究其易学义理内容,鲜少研究其象数解《易》体例,且笼统地认为卫氏将"象"译作"理念"。梳理其译本可见,卫氏仅用"理念"来翻译"八卦卦象"。基于对八卦卦象的重视,他继承了《周易折中》和《周易述义》的体例,重视互卦说、卦象说、卦变说,并运用到各卦的解释当中。这使得"理念"化的八卦卦象在六十四卦中较为一贯地表现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礼贤 理念 互卦 卦象 卦变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