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秸秆还田对稻麦轮作农田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酶活性及产量的短期效应 被引量:85
1
作者 胡乃娟 韩新忠 +3 位作者 杨敏芳 张政文 卞新民 朱利群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71-377,共7页
【目的】秸秆还田作为一种有效的秸秆处理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土壤肥力,增加作物产量,还可以缓解农田生态压力。研究稻麦轮作系统下不同秸秆还田量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库、酶活性和作物产量的短期影响,可为提出适宜当地生产的秸秆还田量提供... 【目的】秸秆还田作为一种有效的秸秆处理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土壤肥力,增加作物产量,还可以缓解农田生态压力。研究稻麦轮作系统下不同秸秆还田量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库、酶活性和作物产量的短期影响,可为提出适宜当地生产的秸秆还田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稻麦轮作农田定位试验进行了研究。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7个处理,以稻麦季秸秆均不还田为对照处理(CK),6个不同秸秆还田量处理。测定了秸秆还田后土壤活性有机碳库和土壤酶活性的变化,稻麦产量以及三者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1)与秸秆不还田处理相比,试验范围内的秸秆还田量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土壤活性碳组分的含量和土壤酶活性,并能增加水稻和小麦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2)土壤总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含量随着秸秆还田量增加,增幅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以连续两季50%秸秆还田量处理下显著较高,而水溶性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含量和碳库管理指数在连续两季25%秸秆还田量处理下最高;3)相比秸秆不还田处理,连续两季25%秸秆还田量对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活性的影响均最显著;4)水稻和小麦的产量均为在连续两季25%和50%秸秆还田量处理下增产较显著,与秸秆不还田相比,水稻增产达9.0%,小麦增产达11.45%;5)土壤碳库、土壤酶活性以及水稻和小麦产量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连续两季25%和50%秸秆还田量表现出显著提高土壤碳汇能力和增加作物产量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稻麦轮作 土壤活性碳组分 土壤酶活性 产量
下载PDF
缓释氮肥运筹对稻麦轮作周年作物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67
2
作者 许仙菊 马洪波 +2 位作者 宁运旺 汪吉东 张永春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07-316,共10页
【目的】稻麦轮作是我国一种重要的农业种植模式。缓/控释肥作为高效兼环境友好的肥料类型,在多种作物单季种植上具有增产和提高肥效的作用,但是缓释肥在周年轮作体系中的肥效研究鲜有报道。因此研究稻麦轮作体系中的肥料施用模式,有助... 【目的】稻麦轮作是我国一种重要的农业种植模式。缓/控释肥作为高效兼环境友好的肥料类型,在多种作物单季种植上具有增产和提高肥效的作用,但是缓释肥在周年轮作体系中的肥效研究鲜有报道。因此研究稻麦轮作体系中的肥料施用模式,有助于提高稻麦产量,降低化肥用量,提高化肥利用率。【方法】本文通过稻麦轮作两周年四季作物的田间小区试验,以不施氮和习惯施氮为对照,研究了4种不同缓释肥减氮处理[进口树脂包膜尿素减氮24.3%、国产硫包衣尿素减氮24.3%、国产尿素加NAM(长效氮肥添加剂)减氮24.3%和国产尿素加NAM减氮10.8%]对水稻和小麦产量、氮肥利用率、第二周年稻麦收获后土壤养分含量和两周年土壤氮养分表观平衡的影响。【结果】与不施氮对照相比,所有施氮处理均提高了两周年稻麦4季作物产量,习惯施氮增产幅度最高,小麦的氮肥增产效果总体高于水稻,第二周年高于第一周年;与当地习惯施氮量相比,所有的缓释氮肥减氮24.3%或10.8%处理均无显著降低两季小麦产量,进口树脂包膜尿素减氮24.3%处理和国产尿素加NAM减氮10.8%处理也无显著降低两季水稻产量,但是国产尿素加NAM减氮24.3%处理显著降低了第二季水稻产量,国产硫包衣尿素减氮24.3%显著降低了两季水稻产量;与当地习惯施氮量相比,4个缓释氮肥减氮处理均提高了第一和第二周年氮肥利用率,显著降低了两周年稻田土壤养分氮盈余量,其中国产尿素加NAM减氮24.3%处理氮肥利用率较高,同时土壤氮盈余量较少,说明缓释氮肥减量在提高肥料利用率和降低氮的环境效应上具有一致的优势;不同缓释氮肥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无明显规律性。【结论】在目前稻麦轮作体系中,缓释氮肥减施对小麦产量具有较好的稳定效果,但是个别缓释氮肥减施对水稻有减产风险,有必要依据稻田土壤氮素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麦轮作 缓释肥料 氮减量 产量 土壤养分
下载PDF
稻麦秸秆全量还田的产量与环境效应及其调控 被引量:53
3
作者 王德建 常志州 +2 位作者 王灿 张刚 张斯梅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073-1082,共10页
秸秆还田是一项土壤培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但稻秆还田经济效益低、增产效应不显著以及一些环境负效应,影响了该措施的推广。本文结合本课题组研究工作,综述了国内外近期的相关研究进展,就稻麦秸秆全量还田的产量效应、秸... 秸秆还田是一项土壤培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但稻秆还田经济效益低、增产效应不显著以及一些环境负效应,影响了该措施的推广。本文结合本课题组研究工作,综述了国内外近期的相关研究进展,就稻麦秸秆全量还田的产量效应、秸秆腐解特性与环境效应及其调控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秸秆还田能提高土壤肥力,增加稻麦产量,且增产效应随还田时间延长而增加;稻季麦秸/油菜秸的腐解率在50%-66%,其N、P、K养分释放率分别为42%-58%、55%-68%和92%-98%;秸秆还田能显著提高农田碳固定、减少径流损失,但也增加了稻田甲烷排放、氨挥发以及渗漏的养分损失。提高秸秆还田效益的调控措施有:增加稻麦前期氮肥施用比例,适当减少总的氮肥、磷肥用量,大幅减少钾肥用量;秸秆尽量在麦季还田、稻季采用湿润灌溉可减少甲烷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麦 秸秆还田 增产机制 秸秆腐解 环境效应
下载PDF
稻麦秸秆全量还田对作物产量和土壤的影响 被引量:48
4
作者 钟杭 朱海平 黄锦法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2002年第6期344-347,共4页
关键词 稻麦秸秆 全量还田 作物产量 土壤特性
下载PDF
控释氮肥与尿素掺混比例对作物中后期土壤供氮能力和稻麦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8
5
作者 张敬昇 李冰 +5 位作者 王昌全 向毫 周杨洪 尹斌 梁靖越 付月君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0-118,共9页
【目的】研究控释肥与尿素掺混比例对土壤氮含量及稻麦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旨在筛选综合效果最佳掺混比例,为稻麦轮作区控释氮肥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稻麦轮作两季作物大田试验,以常规尿素施肥为对照,在稻、麦季施氮量... 【目的】研究控释肥与尿素掺混比例对土壤氮含量及稻麦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旨在筛选综合效果最佳掺混比例,为稻麦轮作区控释氮肥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稻麦轮作两季作物大田试验,以常规尿素施肥为对照,在稻、麦季施氮量均为150 kg/hm^2的水平下,设定添加控释氮肥比例0、10%、20%、40%、80%、100%6个处理,分别记为T1、T2、T3、T4、T5和T6。除T1(100%尿素)分基施和追施,其他处理氮肥均一次性基施。分析了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含量,调查了稻麦株高与生物量、产量构成以及经济效益。【结果】1)添加20%以上控释氮肥时稻麦生育中后期土壤无机氮含量有显著提升,以添加40%控释氮肥(T4)处理效果最明显。2)与T1相比,添加20%比例以上控释氮肥,稻麦生育中后期的生物量与成熟期产量均显著增加,以T4处理产量最高,稻、麦季分别比常规尿素处理增产11%和14%,显著提高小麦季穗长19.19%,显著提高水稻季穗粒数与千粒重13.79%和8.43%。3)随添加控释氮肥比例增加,稻麦季经济效益均先增加后下降,T4处理经济效益最佳,较常规尿素处理,小麦季增收1108.12 yuan/hm^2,提高23.24%,水稻季增收2497.80 yuan/hm^2,提高14.87%。【结论】以40%控释氮肥与60%尿素掺混一次性基施,可有效增加作物中后期土壤氮素供应能力,促进稻麦生长并获得显著的增产效果,还可减少人工投入或材料成本,有效提高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麦轮作 控释肥掺混比例 土壤有效氮含量 产量 经济效益
下载PDF
长期秸秆还田与施肥对成都平原稻-麦轮作下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被引量:27
6
作者 刘禹池 冯文强 +4 位作者 秦鱼生 曾祥忠 周相玉 王昌全 涂仕华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40-247,共8页
为了研究长期秸秆覆盖还田配合不同施肥处理对成都平原稻-麦轮作下作物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及提出该种植模式下的作物最佳施肥方案和明确土壤培肥效果,2005-2011年,在成都平原灰色冲积水稻土壤上,采用秸秆覆盖还田配施不同用量氮磷钾... 为了研究长期秸秆覆盖还田配合不同施肥处理对成都平原稻-麦轮作下作物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及提出该种植模式下的作物最佳施肥方案和明确土壤培肥效果,2005-2011年,在成都平原灰色冲积水稻土壤上,采用秸秆覆盖还田配施不同用量氮磷钾肥连续免耕轮作种植水稻和小麦,研究不同处理对作物产量的影响;于2010年水稻收获后采取耕层(0~5,5~15和15~30cm)土样,分析不同处理对壤理化性状的影响。在相同化肥用量条件下,秸秆覆盖还田能显著增加水稻和小麦产量。在秸秆还田基础上增施氮肥和钾肥都能显著提高水稻和小麦产量,而磷肥只能增加小麦产量,对水稻产量没有影响。秸秆覆盖还田比单施化肥每季每公顷至少能节约60 kg N/hm2、60 kg P2O5/hm2和90 kg K2O/hm2。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处理分别比对照处理降低了0~5和5~15 cm的土层容重,提高了土壤总孔隙度、土壤团聚体数量、耕层土壤养分速效量以及有机质含量,特别是0~5 cm土层,说明连续秸秆覆盖加免耕促进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在表土层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覆盖 长期试验 稻麦轮作 产量 土壤肥力
下载PDF
长期施用含氯化肥对稻-麦轮作体系土壤生物肥力的影响 被引量:24
7
作者 杨林生 张宇亭 +3 位作者 黄兴成 张跃强 赵亚南 石孝均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86-694,共9页
【目的】氯是植物必需的微量营养元素,但是含氯化肥(氯化钾和氯化铵)中氯离子含量和盐指数都较高,关于长期施用含氯化肥对土壤肥力影响的研究较少,尤其对土壤生物肥力的影响未见报道。论文旨在明确长期施用含氯化肥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 【目的】氯是植物必需的微量营养元素,但是含氯化肥(氯化钾和氯化铵)中氯离子含量和盐指数都较高,关于长期施用含氯化肥对土壤肥力影响的研究较少,尤其对土壤生物肥力的影响未见报道。论文旨在明确长期施用含氯化肥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酶活性的变化,探明含氯化肥对土壤生物肥力的影响机理,为含氯化肥的科学施用和土壤肥力的保育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已开展22年的紫色土肥力与肥料效益长期定位试验,采集含氯处理(含氯化肥配合稻草还田,(NPK)Cl+S)与不含氯处理(NPK+S)、以及不施肥对照(CK)和单施化肥(NPK)的土壤,采用磷脂脂肪酸法(PLFA)研究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并分析含氯化肥对土壤微生物量、种类及土壤酶活性和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长期施用含氯化肥显著降低了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的活性,与等养分的不含氯处理(NPK+S)相比,含氯化肥(NPK)Cl+S稻季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分别降低为不含氯处理(NPK+S)的35.7%、18.0%、69.8%,麦季土壤分别降低为不含氯处理的31.6%、24.5%、75.6%。主成分分析表明,脲酶、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作为土壤生物活性的综合评价指标优于酸性和中性磷酸酶、硝酸盐还原酶。PLFA分析表明,含氯处理微生物量和种类最低,比等养分不含氯处理PLFA生物量降低24.7%,比对照降低43.2%;施用含氯化肥显著影响了土壤微生物的组成及数量,G+细菌显著降低,对真菌和放线菌影响较小;微生物种群量的减少与含氯处理土壤p H降低和酶活性下降有关。长期施用含氯化肥作物产量有降低的趋势,含氯处理比等养分的不含氯处理水稻季产量和周年产量22年平均下降6.8%、3.3%。【结论】长期施用双氯化肥(氯化钾和氯化铵)引起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改变及土壤生物活性降低,并表现出一定的减产趋势。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氯化肥 土壤酶活性 微生物群落 稻麦产量 长期定位试验
下载PDF
太湖地区稻麦轮作系统不同氮肥管理模式对麦季氮素利用与流失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1
8
作者 俞映倞 薛利红 杨林章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2475-2482,共8页
通过对施氮管理模式的调整,研究太湖流域稻麦轮作系统不同模式下麦季氮素利用率以及土壤中氮素迁移对水体中氮的影响。试验设置6个处理:农户施肥处理、化肥减量处理、稻季按需施肥处理(麦季同化肥减量处理)、新型肥料处理、有机无机配... 通过对施氮管理模式的调整,研究太湖流域稻麦轮作系统不同模式下麦季氮素利用率以及土壤中氮素迁移对水体中氮的影响。试验设置6个处理:农户施肥处理、化肥减量处理、稻季按需施肥处理(麦季同化肥减量处理)、新型肥料处理、有机无机配施处理以及无氮处理。结果表明:有机无机配施处理在麦季持续减少25%施氮量的情况下不会影响产量及作物地上部分氮素总积累量,且氮素表观利用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麦季径流与渗漏损失量主要受施氮量的影响,NO3-N是损失的主要形态;减氮处理可较农户处理降低7.7~12.0kg·hm-2的氮素流失;麦季有机无机配施减量处理,能够保证作物产量与氮素吸收并且有效降低氮素的流失,具备可持续性发展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管理模式 稻麦轮作 产量 氮素利用率 氮流失
下载PDF
有机肥长期等氮替代无机肥对稻麦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被引量:21
9
作者 刘明月 张凯鸣 +3 位作者 毛伟 居静 宓文海 赵海涛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33-141,共9页
为了探究长江下游地区稻麦轮作体系下有机肥等氮替代无机肥对稻麦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在大田条件下,设置有机氮依次替代10%(Y1W9),20%(Y2W8),30%(Y3W7),40%(Y4W6),50%(Y5W5)无机氮等处理,同时以100%施用无机氮(W100)为对照,连续3 a定... 为了探究长江下游地区稻麦轮作体系下有机肥等氮替代无机肥对稻麦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在大田条件下,设置有机氮依次替代10%(Y1W9),20%(Y2W8),30%(Y3W7),40%(Y4W6),50%(Y5W5)无机氮等处理,同时以100%施用无机氮(W100)为对照,连续3 a定位监测稻麦产量、土壤肥力及团聚体稳定性的变化。结果表明,3 a间有机肥等氮量替代无机肥比单施无机肥平均轮作年产量增加了0.8%~2.7%;3 a小麦平均产量较单施无机肥处理提高了5.6%~13.2%,水稻平均产量提高了0.2%~14.0%,稻麦轮作总产量平均提高了0.4%~24.5%。与单施无机肥相比,团聚体的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和>0.25 mm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随着有机肥替代比例的增加而提高;Y4W6和Y5W5处理下>0.250 mm粒径团聚体的含量百分比分别为74.3%和78.8%,高于其他几个处理下>0.250 mm粒径团聚体的含量百分比,分别比单施无机肥处理高出了5.6和10.1百分点。有机肥与无机肥不同比例配施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的含量,缓解了土壤酸化程度。综上所述,有机肥长期替代无机肥能够培肥土壤,有助于长江下游地区稻麦稳产,20%有机氮替代无机氮最有利于长江下游地区稻麦稳产、高产和土壤肥力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无机配施 稻麦产量 土壤养分 土壤团聚体
下载PDF
施用有机无机复混肥对太湖平原乌泥土稻麦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7
10
作者 田亨达 张丽 +5 位作者 张坚超 王秋君 徐大兵 哈丽哈什.依巴提 徐佳乐 黄启为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69-74,共6页
通过长期定位试验,于2009至2010年在苏南地区稻麦轮作体系下,研究以菜粕堆肥、猪粪堆肥和中药渣堆肥为原料的有机无机复混肥及无机肥对水稻和小麦产量、不同时期功能叶叶绿素含量(SPAD值)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施肥处理的水... 通过长期定位试验,于2009至2010年在苏南地区稻麦轮作体系下,研究以菜粕堆肥、猪粪堆肥和中药渣堆肥为原料的有机无机复混肥及无机肥对水稻和小麦产量、不同时期功能叶叶绿素含量(SPAD值)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施肥处理的水稻和小麦产量均显著高于不施氮肥处理,其中以菜粕堆肥、猪粪堆肥和中药渣堆肥为原料的有机无机复混肥处理的水稻产量分别比无机肥处理的水稻产量增加9.5%、16.2%和17.4%;3种有机无机复混肥处理的小麦产量显著高于无机肥处理(4 146.1 kg.hm-2),增产率为16.2%~20.3%。在水稻季和小麦季,3种有机无机复混肥处理的不同时期功能叶SPAD值及氮素利用率均不同程度高于无机肥处理或与无机肥处理持平。以中药渣堆肥为原料的有机无机复混肥处理,在稻麦轮作体系下能够获得比单施无机肥处理更高的小麦和水稻产量、功能叶SPAD值及氮素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麦轮作体系 有机无机复混肥 产量 叶绿素含量(SPAD值) 氮素利用率
下载PDF
控释掺混尿素对稻麦产量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16
11
作者 张敬昇 李冰 +6 位作者 王昌全 罗晶 古珺 龙思帆 何杰 向毫 尹斌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88-298,共11页
【目的】为了探究控释掺混尿素对稻麦产量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并分析不同氮肥处理下稻麦生长差异及原因,【方法】采用稻麦轮作两季作物大田试验,共设7个处理,包括不施氮CK处理、常规施肥以及掺混控释氮肥10%、20%、40%、80%、100%(依次... 【目的】为了探究控释掺混尿素对稻麦产量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并分析不同氮肥处理下稻麦生长差异及原因,【方法】采用稻麦轮作两季作物大田试验,共设7个处理,包括不施氮CK处理、常规施肥以及掺混控释氮肥10%、20%、40%、80%、100%(依次记为CK,T_1、T_2、T_3、T_4、T_5和T_6处理),探讨了控释掺混尿素对稻麦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干物质增长速率、氮素积累与分配、产量与产量构成因子以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掺混控释氮肥20%以上对稻麦生育中后期干物质与氮积累有明显促进作用。但稻麦成熟期干物质与氮分配均呈现出掺混80%以上控释氮肥处理穗部分配明显较少,而茎、叶分配相对较多的特征,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茎叶徒长,贪青晚熟趋势。添加20%以上比例控释氮肥均具有显著增产的效果,掺混40%控释氮肥处理分别比常规施肥处理增产14.23%(小麦)和10.93%(水稻),分别比单施控释氮肥处理增产7.37%和3.83%。稻麦季随掺混比例增加,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利用率、氮素吸收效率、氮肥表观利用率均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以掺混40%控释氮肥处理最优。各施氮处理均以单施控释氮肥处理的氮收获指数最低,小麦与水稻季分别较常规施肥处理下降了3.99%和8.51%。稻麦季土壤氮依存率随掺混比增加呈先下降后回升趋势,且均以掺混40%控释氮肥最低,分别比常规施肥处理下降了14.38%(小麦)和15.84%(水稻)。【结论】控释掺混氮肥处理可协调稻麦氮素吸收与分配,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达到增产和提高氮素利用效率的作用,综合各因素以20%~40%掺混比例为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麦轮作 控释掺混尿素 产量 氮素利用率
下载PDF
苏南地区稻麦轮作系统对不同有机无机复混肥的响应 被引量:16
12
作者 田亨达 张丽 +5 位作者 张坚超 王秋君 徐大兵 哈丽哈什.依巴提 徐佳乐 黄启为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2868-2874,共7页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苏南地区2006—2007年稻麦轮作体系下,施用菜粕堆肥有机无机复混肥(RCC)、猪粪堆肥有机无机复混肥(PMC)、中药渣堆肥有机无机复混肥(CMC)和化肥(CF)对小麦和水稻;产量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施肥处理的小麦...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苏南地区2006—2007年稻麦轮作体系下,施用菜粕堆肥有机无机复混肥(RCC)、猪粪堆肥有机无机复混肥(PMC)、中药渣堆肥有机无机复混肥(CMC)和化肥(CF)对小麦和水稻;产量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施肥处理的小麦和水稻产量均显著高于对照;RCC、PMC和CMC处理的小麦产量分别比化肥处理(6760kg·hm-2)减少了13.1%、32.2%和39.3%;而不同有机无机复混肥处理的水稻产量(8504~9449kg·hm-2)则显著高于化肥处理(7919kg·hm-2),增产率达7.4%~19.3%.在小麦季,RCC、PMC和CMC处理的地上部干物质量、氮素积累量、氮素利用率普遍低于化肥处理,而水稻季则显著高于化肥处理或与之相当.综上,在苏南稻麦轮作体系下,3种有机无机复混肥均能提高水稻产量及氮素利用率,其中菜粕堆肥处理提高效果最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麦轮作 有机无机复混肥 产量 氮素利用率
原文传递
稻麦轮作下秸秆还田对稻麦产量和稻田可溶性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4
13
作者 郑继成 张刚 +3 位作者 王德建 王灿 曹志强 汪军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31-440,共10页
为阐明稻麦轮作体系下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与稻田可溶性有机碳(DOC)的影响,通过连续2年盆栽试验研究了两种典型土壤(壤土和黏土)在无秸秆还田、半量秸秆还田、全量秸秆还田3种处理下稻麦产量和稻季土壤溶液DOC浓度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 为阐明稻麦轮作体系下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与稻田可溶性有机碳(DOC)的影响,通过连续2年盆栽试验研究了两种典型土壤(壤土和黏土)在无秸秆还田、半量秸秆还田、全量秸秆还田3种处理下稻麦产量和稻季土壤溶液DOC浓度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秸秆还田显著增加了两种土壤大多数处理的水稻产量,增幅1.6%~11.9%,其中全量秸秆还田的增产效果大于半量秸秆还田(第1年不显著,第2年显著)。秸秆还田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因土壤类型而异,壤土中小麦产量显著增加7.2%~10.6%(第1年)或增产不显著(第2年),但全量秸秆还田和半量秸秆还田处理之间没有显著差异;黏土中小麦显著减产(5.0%~9.3%),其中第2年的全量秸秆还田减产效应显著大于半量秸秆还田。秸秆还田及土壤类型显著影响水稻前期(烤田之前)的土壤溶液DOC浓度,全量秸秆还田、半量秸秆还田分别比无秸秆还田处理平均增加141.7%、61.9%,壤土比黏土平均增加89.6%;间歇淹水之后,所有秸秆还田处理及土壤类型的DOC浓度均迅速降低。总体上,秸秆还田对两种土壤的水稻增产都有利,但对黏土小麦增产不利,秸秆还田显著增加了稻田前期的DOC浓度,间歇淹水可以迅速降低稻田DOC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稻麦轮作 产量 可溶性有机碳(DOC) 土壤类型 间歇淹水
下载PDF
江汉平原不同氮肥运筹模式下豆麦和稻/麦轮作系统小麦产量和经济效益差异 被引量:13
14
作者 杨蕊 耿石英 王小燕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41-448,共8页
研究江汉平原豆麦(大豆/小麦)和稻麦(水稻/小麦)轮作系统中冬小麦生长规律对氮肥运筹模式的响应,可为缩小两种轮作模式下的小麦产量差异提供理论依据。试验设置传统施肥(70%底肥,30%越冬期追肥)和优化施肥(1/3底肥,1/3越冬期追肥,1/3拔... 研究江汉平原豆麦(大豆/小麦)和稻麦(水稻/小麦)轮作系统中冬小麦生长规律对氮肥运筹模式的响应,可为缩小两种轮作模式下的小麦产量差异提供理论依据。试验设置传统施肥(70%底肥,30%越冬期追肥)和优化施肥(1/3底肥,1/3越冬期追肥,1/3拔节期追肥)2个处理,并以不施氮处理为对照,分析了豆麦和稻麦轮作系统中冬小麦的生长规律、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肥料利用率和施肥效益等。结果表明:施氮和轮作模式均对小麦产量有显著影响,优化施肥产量显著高于传统施肥,两者产量差异在豆麦轮作系统下为920 kg·hm-2,在稻麦轮作系统下为2195 kg·hm-2。相同轮作模式下,传统施肥冬季、春季群体茎蘖数高于优化施肥,而优化施肥在整个生育期干物质总积累量较传统施肥高5%~31%(豆麦)和14%~28%(稻麦)。传统施肥下豆茬小麦产量较高的原因是穗数、成穗率、群体干物质积累量等均高于稻茬小麦;优化施肥下稻茬小麦产量较豆茬小麦增加幅度更大,表明优化氮肥模式可缩小豆麦与稻麦轮作中小麦的产量差异。两种轮作模式中小麦花后粒重分别呈现"慢-快-中"(豆麦)和"中-快-慢"(稻麦)的增加趋势;氮肥农学效率、小麦季纯收益等指标均以稻麦轮作优化施肥处理最高。综上,在江汉平原地区,稻麦轮作优化施肥处理下小麦群体结构合理,干物质积累量较高,产量和施肥效益增加显著,是江汉平原地区兼顾产量与施肥效益的最佳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麦轮作 稻麦轮作 氮肥运筹 产量差
原文传递
大气CO_2浓度和温度升高对稻麦轮作生态系统N_2O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13
15
作者 王从 李舒清 +1 位作者 刘树伟 邹建文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3期2535-2550,共16页
【目的】研究大气CO_2浓度和温度升高条件下稻麦轮作生态系统N_2O排放的响应规律,以期科学评估未来气候变化情境下,CO_2浓度和温度升高对稻麦轮作生态系统N_2O排放的影响,为中国应对未来气候变化提供数据支持。【方法】依托同步模拟自... 【目的】研究大气CO_2浓度和温度升高条件下稻麦轮作生态系统N_2O排放的响应规律,以期科学评估未来气候变化情境下,CO_2浓度和温度升高对稻麦轮作生态系统N_2O排放的影响,为中国应对未来气候变化提供数据支持。【方法】依托同步模拟自由大气CO_2浓度升高和温度升高的T-FACE试验平台,设置本底大气CO_2浓度和温度(Ambient)、500μmol·mol^(-1) CO_2+本底大气温度(C)、本底大气CO_2浓度+温度增加2℃(T)和500μmol·mol-1 CO_2+温度增加2℃(C+T)等4个处理。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原位观测稻麦轮作生态系统N_2O排放通量,研究稻麦轮作生态系统N_2O排放对大气CO_2浓度和温度升高的响应规律。【结果】(1)CO_2浓度升高使水稻和小麦生物量和产量分别显著增加9.7%、11.3%和5.6%、5.7%(P<0.05);温度升高使水稻和小麦生物量和产量分别显著减少21.1%、18.0%和31.6%、17.7%(P<0.05);CO_2浓度和温度的同步升高使水稻和小麦生物量和产量分别显著降低13.5%、8.7%和26.0%、10.3%(P<0.05)。(2)CO_2浓度和温度升高,均未改变稻麦轮作系统N_2O的季节排放模式。CO_2浓度升高条件下,水稻季和小麦季N_2O排放分别增加15.2%和39.9%,其中后者达显著水平(P<0.05);温度升高未显著影响水稻季N_2O排放,但显著增加小麦季N_2O排放20.5%(P<0.05);CO_2浓度和温度同步升高对水稻季N_2O排放的影响存在较大的年际差异,但总体上有促进N_2O排放的趋势;CO_2浓度和温度同步升高极显著增加小麦季N_2O排放(46.0%,P<0.01)。(3)小麦季N_2O排放与小麦生物量密切相关,在CO_2浓度和温度升高条件下,小麦季N_2O排放与小麦地下部生物量和ΔSOC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4)与对照组相比,CO_2浓度升高、温度升高以及两者的共同作用,分别导致稻麦轮作系统单位产量的N_2O排放强度(GHGI)分别增加29.1%、66.3%和81.8%,其中温度升高和CO_2浓度和温度同步升高处理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FACE 稻麦轮作 CO2 温度 生物量 产量 N2O 温室气体排放强度
下载PDF
淮北地区麦茬钵苗机插水稻的增产优势及其形成特征 被引量:12
16
作者 周兴根 张洪程 +4 位作者 常勇 孙克新 黄忠勤 丁震乾 王波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64-573,共10页
为探讨钵苗机插技术在淮北稻区的适应性,本研究在淮北地区麦-稻两熟制条件下,以杂交粳稻(2640、1640)和常规粳稻(连粳7号、徐稻3号)为材料,设置钵苗机插、毯苗机插和直播3种种植方式,通过随机区组试验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为探讨钵苗机插技术在淮北稻区的适应性,本研究在淮北地区麦-稻两熟制条件下,以杂交粳稻(2640、1640)和常规粳稻(连粳7号、徐稻3号)为材料,设置钵苗机插、毯苗机插和直播3种种植方式,通过随机区组试验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秧苗素质、光合物质生产、生育期、温光利用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杂交粳稻和常规粳稻的产量均表现为钵苗机插〉毯苗机插〉直播,且三者间均达到极显著差异,而杂交粳稻在钵苗机插条件下的增产优势更为明显。成熟期光合物质生产表现为钵苗机插〉毯苗机插〉直播,且三者间达到了极显著差异。相比较钵苗机插水稻,毯苗机插水稻和直播水稻各生育期延长,成熟期分别推迟1~2d和3~5d;杂交粳稻和常规粳稻的全生育期积温和光照时数均表现出钵苗机插〉毯苗机插〉直播。表明钵苗机插稻向前扩张了生育期,增加了对温光资源的利用,熟期相对较早,更利于高产,具有更好的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茬水稻 钵苗机插 产量 光合物质生产
下载PDF
控释掺混氮肥对稻麦作物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1
17
作者 张敬昇 李冰 +4 位作者 王昌全 向毫 曾兴鑫 尹斌 付月君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287-1296,共10页
为探讨控释掺混氮肥施用对稻麦作物生长和产量的影响,通过田间小区试验,开展了不同控氮比掺混肥对各生育期稻麦作物株高、干物质积累量及其器官分配、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较常规尿素(U100)处理,添加20%比例以上控... 为探讨控释掺混氮肥施用对稻麦作物生长和产量的影响,通过田间小区试验,开展了不同控氮比掺混肥对各生育期稻麦作物株高、干物质积累量及其器官分配、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较常规尿素(U100)处理,添加20%比例以上控释氮肥处理在生育中后期均可显著提高稻麦作物株高、干物质量及生长速率,小麦与水稻分别增产6%-14%与7%-11%。其中,40%控释氮肥掺混60%尿素(CRU40U60)处理在促进稻麦作物农艺性状及生长速率方面效果均优。CRU40U60处理显著提高小麦穗长,小麦产量最高,较U100处理增产14%,较全量控释氮肥(CRU100)处理增产8%;CRU40U60处理也显著提高水稻结实率与穗粒数,水稻产量最高,较U100处理增产11%,较CRU100处理增产4%。本试验条件下,40%控释氮肥掺混60%尿素(CRU40U60)处理掺混比例适中,一次性基施还可降低劳动投入,农民易于接受。因此,推荐40%控释氮肥掺混60%尿素处理为促进稻麦作物生长和提高产量的适宜掺混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麦 掺混氮肥 农艺性状 产量
下载PDF
控释尿素与黄腐酸提高稻麦轮作系统产量和效益的协同效应 被引量:11
18
作者 姚媛媛 王晓琪 +5 位作者 杨越超 程冬冬 陈宝成 刘燕 唐亚福 马金昭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122-2132,共11页
【目的】控释尿素和黄腐酸均已被证实可以提高作物的养分吸收和肥料利用率。本试验研究了控释尿素与黄腐酸配合施用进一步提升肥料效益的效果。【方法】在山东济南粘质水稻土上进行水稻-小麦轮作田间小区试验。试验设不施氮(CK)、普通尿... 【目的】控释尿素和黄腐酸均已被证实可以提高作物的养分吸收和肥料利用率。本试验研究了控释尿素与黄腐酸配合施用进一步提升肥料效益的效果。【方法】在山东济南粘质水稻土上进行水稻-小麦轮作田间小区试验。试验设不施氮(CK)、普通尿素(U)、控释尿素(CR-U)、控释尿素减量40%(60%CR-U)、控释尿素配施黄腐酸(CR-U+F)和控释尿素减量40%配施黄腐酸(60%CR-U+F)6个处理。于水稻和小麦苗期、拔节期、灌浆期/抽穗期和完熟期采集植株和土壤样品,测定植株叶片光合特性、氮素吸收量和籽粒产量,以及土壤pH和有效氮、磷、钾养分含量。【结果】1)在水稻季和小麦季,CR-U处理较U处理显著增产10.5%和9.8%,氮素利用率分别提高了64.8%和42.0%,农学效率提升了52.2%和47.1%,周年经济效益增加2804元/hm^2。2)CRU+F处理较CR-U处理的水稻产量显著增加7.3%,氮素利用率显著提高32.5%;在小麦季产量显著增加4.4%,氮素利用率显著提高18.3%。60%CR-U+F处理较60%CR-U处理显著提高小麦产量5.0%,但对于水稻无显著增产作用。3)周年经济效益方面,CR-U+F处理较CR-U处理增收2337元/hm^2;60%CR-U+F处理较60%CRU处理增收1823元/hm^2,较U处理经济效益也提高了547元/hm^2。【结论】综合稻麦轮作系统周年数据,控释尿素显著提高稻麦关键生育期的叶片光合速率,黄腐酸降低了作物蒸腾速率,提高作物对氮素的利用率。控释尿素与黄腐酸配施后二者协同增效作用显著,大幅提升稻麦产量、氮素利用率和经济效益,从而实现了养分的高效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释尿素 黄腐酸 稻麦轮作 产量 光合特性 氮素利用率 土壤养分
下载PDF
连续翻耕秸秆粉碎还田土壤物理性状及水稻产量 被引量:10
19
作者 孙国峰 陈留根 +3 位作者 刘红江 张岳芳 盛婧 郑建初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99-101,106,共4页
通过连续5年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翻耕秸秆粉碎还田对稻麦两熟农田土壤物理性状、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收获时,翻耕秸秆粉碎还田处理能够有效降低耕层土壤容重、紧实度和土壤中固相部分所占比例,增加耕层土壤毛管... 通过连续5年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翻耕秸秆粉碎还田对稻麦两熟农田土壤物理性状、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收获时,翻耕秸秆粉碎还田处理能够有效降低耕层土壤容重、紧实度和土壤中固相部分所占比例,增加耕层土壤毛管孔隙度和土壤中气相部分所占比例。就水稻产量而言,翻耕秸秆粉碎还田处理较秸秆不还田处理有不同程度的提高,5年平均增产428 kg/hm^2,增幅为4.50%,主要是通过增加有效穗数和穗粒数来提高水稻产量。总之,本试验条件下,翻耕秸秆粉碎还田措施有利于改善耕层土壤物理结构,提高水稻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麦轮作 容重 紧实度 毛管孔隙度 三相比 水稻产量
下载PDF
稻麦轮作周年氮磷运筹对作物产量和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0
20
作者 许仙菊 许建平 +2 位作者 宁运旺 张永春 马洪波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5-79,共5页
通过稻麦轮作两周年四季作物的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氮磷减量及磷肥运筹对水稻、小麦产量和第二周年稻麦收获后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习惯施肥的基础上减少氮肥用量10.8%和磷肥25.0%,对第一周年小麦、水稻产量和第二周年小麦... 通过稻麦轮作两周年四季作物的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氮磷减量及磷肥运筹对水稻、小麦产量和第二周年稻麦收获后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习惯施肥的基础上减少氮肥用量10.8%和磷肥25.0%,对第一周年小麦、水稻产量和第二周年小麦产量没有显著影响,却显著降低了第二周年水稻产量;氮磷减量处理显著降低了第二周年水稻收获后土壤有效磷的含量,而对土壤pH值、有机质、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没有显著影响;在氮磷减量条件下,小麦、水稻两季均施用磷肥与小麦一季集中施用磷肥进行比较,二者之间两周年四季作物产量没有显著差异。据此,建议稻麦轮作区实施"氮肥适当减量、磷肥隔年集中施用在小麦季"的氮磷施肥原则,可以达到降低肥料用量和劳动力投入,同时保证产量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麦轮作周年 氮磷减量 磷肥运筹 产量 土壤养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