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稻遗存在陕西华县东阳遗址的发现与探讨 被引量:7
1
作者 夏秀敏 殷宇鹏 +1 位作者 许卫红 吴妍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9-131,共13页
稻作的起源与传播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然而水稻何时传入黄河中游并扩散至关中地区,则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华县东阳遗址是关中地区仰韶早中期的过渡性遗存(ca. 5900-5600 cal. BP)。本文借助植硅体分析,并结合炭化植物遗存,探... 稻作的起源与传播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然而水稻何时传入黄河中游并扩散至关中地区,则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华县东阳遗址是关中地区仰韶早中期的过渡性遗存(ca. 5900-5600 cal. BP)。本文借助植硅体分析,并结合炭化植物遗存,探讨了东阳遗址水稻的栽培和利用情况,并尝试分析水稻在关中地区出现的动因及传播过程。研究显示,东阳先民在以种植粟黍为主的同时,已经开始少量的栽培水稻,稻粟兼作的种植模式在此时出现。本研究发现的东阳遗址水稻遗存是目前关中地区最早的水稻遗存,指示了水稻至少在距今5800年时传入关中地区。仰韶晚期至龙山早期关中稻作获得较大发展,至龙山晚期则鲜少发现。该研究刷新了中国北方半干旱-半湿润区最早的水稻遗存记录,为进一步了解稻作起源与传播提供了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东阳遗址 关中地区 传播 稻粟兼作
下载PDF
淮河中游地区商代农业研究——以安徽阜南台家寺遗址为例
2
作者 赵珍珍 何晓琳 靳桂云 《江汉考古》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3-139,共7页
安徽阜南台家寺遗址(2014~2016年发掘区)商代炭化植物遗存分析显示,农业是先民主要的生计活动,聚落周围的野生植物资源可能作为食物的补充。量化分析结果表明,台家寺遗址农作物以水稻为主,粟为辅,另有少量黍和小麦。以台家寺遗址为基础... 安徽阜南台家寺遗址(2014~2016年发掘区)商代炭化植物遗存分析显示,农业是先民主要的生计活动,聚落周围的野生植物资源可能作为食物的补充。量化分析结果表明,台家寺遗址农作物以水稻为主,粟为辅,另有少量黍和小麦。以台家寺遗址为基础的区域研究显示,淮河中游地区在商代延续了稻粟兼作的农业发展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家寺遗址 商代 农业 稻粟兼作
原文传递
淀粉粒分析揭示的河南唐户遗址裴李岗文化古人类植物性食物资源利用 被引量:35
3
作者 杨玉璋 李为亚 +3 位作者 姚凌 程至杰 张居中 信应君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29-239,共11页
本文利用淀粉粒分析方法对河南唐户遗址(约7.8~7.0ka B.P.)出土的裴李岗文化时期6件石磨盘、2件石磨棒和8件陶炊器残片表面附着残留物进行了分析,共提取到6类不同形态的淀粉粒,鉴定结果显示有分别来自小麦族(Triticeae)、粟(Setar... 本文利用淀粉粒分析方法对河南唐户遗址(约7.8~7.0ka B.P.)出土的裴李岗文化时期6件石磨盘、2件石磨棒和8件陶炊器残片表面附着残留物进行了分析,共提取到6类不同形态的淀粉粒,鉴定结果显示有分别来自小麦族(Triticeae)、粟(Setaria italica)、水稻(Oryza sativa)、栎属(Quercus)、莲属(Nelumbo)以及未知种属的淀粉粒.石磨盘、石磨棒表面附着淀粉粒种类的多样性表明该类工具在当时被用于加工多种需要碾磨或脱壳的植物果实或块根块茎.粟、水稻、小麦族及栎属等淀粉粒的同时发现也表明,农业种植和采集是唐户先民获取植物性食物资源的主要途径.此外,根据粟的淀粉粒在实验选取样品表面普遍出现的情况,同时结合邻近的贾湖遗址植物考古和生产工具研究结果来看,以粟种植为主,水稻种植为辅的农业生产活动可能已成为唐户先民经济活动的主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淀粉粒分析 唐户遗址 裴李岗文化 淮河上游 稻旱混作 生业模式演变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