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几种生物饵料对海蜇幼蜇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25
1
作者 李晓东 刘铁钢 +2 位作者 张长新 李颖 王海兰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4-6,共3页
试验结果表明:在海蜇(RhopilemaesculentaKishinouye)养殖过程中,褶皱臂尾轮虫(Bra chionusplicatilis)、细巧华哲水氵蚤(Sinocalnustenellus)、近亲真宽水氵蚤(Eurytemoraaffinis)、蒙古裸腹水氵蚤(Moinamongolica)和卤虫(Artemia)无... 试验结果表明:在海蜇(RhopilemaesculentaKishinouye)养殖过程中,褶皱臂尾轮虫(Bra chionusplicatilis)、细巧华哲水氵蚤(Sinocalnustenellus)、近亲真宽水氵蚤(Eurytemoraaffinis)、蒙古裸腹水氵蚤(Moinamongolica)和卤虫(Artemia)无节幼体,均可作为幼蜇的饵料,在水温22~25℃,pH8 4~8 8,溶氧4~8mg/L,盐度30±0 5的条件下,培养22d幼蜇日生长率为1 2%~3 2%,成活率为100%。其生长率与试验饵料的种类关系不大,而与投喂密度有关。轮虫的合适密度为0 5×104~1 0×104/L。笔者还根据试验结果,以等生物量法,提出了投喂其它几种生物饵料的参考密度指标。以期为海蜇的人工养殖寻找更加广阔的饵料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饵料 海蛰 幼蛰 生长率
下载PDF
海蜇螅状幼体和碟状幼体窒息点和耗氧量的初步测定 被引量:14
2
作者 陈炜 蒋双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4-16,共3页
在温度20±1℃和盐度22─24‰条件下,对海蜇螅状幼体和碟状幼体进行了窒息点和耗氧量的初步测定。结果表明:螅状幼体的窒息点低于0.10mg·L,直径3.4─10.2mm碟状幼体的窒息点为0.17─0.20m... 在温度20±1℃和盐度22─24‰条件下,对海蜇螅状幼体和碟状幼体进行了窒息点和耗氧量的初步测定。结果表明:螅状幼体的窒息点低于0.10mg·L,直径3.4─10.2mm碟状幼体的窒息点为0.17─0.20mg·L。螅状幼体的个体耗氧量为2.93μg·d,耗氧率为2.66mg·g·h(干重):直径3.4、4.6和10.2mm碟状幼体的个体耗氧量分别为4.77、25.41和79.45μg·d,耗氧率分别为4.97、2.46和1.12mg·g·h(干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蜇 螅状幼体 碟状幼体 窒息点 耗氧量
下载PDF
海蜇Ⅰ型胶原蛋白的提取及结构特性研究 被引量:15
3
作者 冯玲玲 冯进 李春阳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5-21,共7页
以海蜇为原料,采用盐酸-胃蛋白酶法提取胶原蛋白,并通过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SDS-PAGE)、紫外光谱(UV-visible spectroscopy,UV)、氨基酸分析、红外光谱(Fourier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以海蜇为原料,采用盐酸-胃蛋白酶法提取胶原蛋白,并通过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SDS-PAGE)、紫外光谱(UV-visible spectroscopy,UV)、氨基酸分析、红外光谱(Fourier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圆二色谱(Circular dichroism,CD)以及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对其结构特性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研究。结果显示,海蜇胶原蛋白在135 kDa左右有一条α-链,在245 kDa以上有一条β-链和γ-链,紫外吸收峰在233 nm处,符合I型胶原蛋白的特征,其亚基组成可能为[α1(I)]3。海蜇胶原蛋白中含量最高的氨基酸为甘氨酸,占氨基酸总量的25.99%,且含有15.94%的亚氨基酸。红外光谱和圆二色谱均表明海蜇胶原蛋白分子排布紧凑,具有主要由氢键构成的完整三螺旋结构。扫描电镜结果显示海蜇胶原蛋白具有多层聚集、以纤维为主的无规则网状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蜇 胶原蛋白 胃蛋白酶 氨基酸组成 结构特性
下载PDF
浙江近海海域海蜇的增殖放流 被引量:10
4
作者 周永东 王永顺 黄鸣夏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4年第1期28-30,36,共4页
1975年后浙江南部海域海蜇资源衰败,至今20多年没有恢复。在完成海蜇全人工工厂化育苗研究后,1986年起开始在北部海域的象山港、杭州湾进行放流试验研究,1986~1989年共放流5mm左右的海蜇苗12529.45×104,回捕率0.1%~0.88%。在此... 1975年后浙江南部海域海蜇资源衰败,至今20多年没有恢复。在完成海蜇全人工工厂化育苗研究后,1986年起开始在北部海域的象山港、杭州湾进行放流试验研究,1986~1989年共放流5mm左右的海蜇苗12529.45×104,回捕率0.1%~0.88%。在此基础上,1992~1994年又在浙江南部海域放流伞径3~5mm的海蜇苗17533万只。回捕率0.57%~2.33%。在停止放流后的1995、1996年于浙南海域捕获海蜇61×104多只,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蜇 增殖放流 人工育苗 浙江 近海海域
下载PDF
海蜇4个自然群体遗传多样性的微卫星标记分析 被引量:10
5
作者 狄明玉 周遵春 +5 位作者 李云峰 田梅琳 侯红漫 李玉龙 鲍相渤 赫崇波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62-768,共7页
利用30对荧光标记微卫星引物对天津大港、辽宁盘锦、山东烟台、江苏射阳近海4个自然群体的120个海蜇样本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各群体平均等位基因数为4.0333~6.8333个,平均观测杂合度为0.3906~0.5059,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4353~0... 利用30对荧光标记微卫星引物对天津大港、辽宁盘锦、山东烟台、江苏射阳近海4个自然群体的120个海蜇样本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各群体平均等位基因数为4.0333~6.8333个,平均观测杂合度为0.3906~0.5059,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4353~0.5986,4个群体的多态信息含量为0.3902~0.5497。遗传距离分析显示,盘锦群体和烟台群体的遗传距离最小(0.0653),亲缘关系最近;而盘锦群体与射阳群体之间的遗传距离最大(0.1629),亲缘关系最远。基于Nei′s遗传距离构建的系统进化树显示,盘锦和烟台群体聚为一支,之后再与大港群体聚为一支,最后与射阳群体聚为一类。综上,4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处于中高程度,遗传距离与试验群体地理距离基本相符。本研究的结果将为海蜇分子遗传育种和种质保护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蜇 自然群体 微卫星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四种大型水母横裂生殖的差异与其种群数量变动的初探 被引量:8
6
作者 刘春洋 王文波 +1 位作者 周泓 于旭光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592-595,共4页
在实验室培养了4种大型水母:海蜇、海月水母、白色霞水母及沙海蜇的螅状体。在相同的生态环境下,观察了这4种螅状体的横裂生殖,其横裂生殖率:海蜇100%、海月水母100%、白色霞水母0%、沙海蜇0%。经过横裂生殖螅状体的存活率:海蜇20%、海... 在实验室培养了4种大型水母:海蜇、海月水母、白色霞水母及沙海蜇的螅状体。在相同的生态环境下,观察了这4种螅状体的横裂生殖,其横裂生殖率:海蜇100%、海月水母100%、白色霞水母0%、沙海蜇0%。经过横裂生殖螅状体的存活率:海蜇20%、海月水母100%。未横裂生殖螅状体的存活率为100%,同时探讨了这4种大型水母的种群数量变化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蜇 海月水母 白色霞水母 沙海蜇 横裂生殖差异 种群数量变动
下载PDF
闽江口海蜇生长的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卢振彬 戴泉水 +2 位作者 颜尤明 陈利琛 陈金淦 《台湾海峡》 CAS CSCD 1999年第3期314-319,共6页
分别采用高次方程和指数高次方程模拟闽江口海蜇伞径和体重的生长,结果表明海蜇生长明显分3个阶段:5月 10日以前为缓慢生长期; 5月 11日至 7月 30日为快速生长期;7月 30日以后为衰老期,个体收缩,体重减轻;伞径和体... 分别采用高次方程和指数高次方程模拟闽江口海蜇伞径和体重的生长,结果表明海蜇生长明显分3个阶段:5月 10日以前为缓慢生长期; 5月 11日至 7月 30日为快速生长期;7月 30日以后为衰老期,个体收缩,体重减轻;伞径和体重的最大值分别出现在8月 5日和7月 30日;伞径和体重生长速度最大值分别出现在6月 2日和6月 25日。据此确定闽江口海哲最佳捕捞期7月 30日,最佳捕捞伞径494.1mm;合理开捕期 7月 20日,开捕伞径 465.8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蜇 生长特性 最佳捕捞期 合理开捕期 闽江口
下载PDF
福建海区海蜇渔业资源状况及其渔业生物学 被引量:6
8
作者 戴泉水 卢振彬 +2 位作者 叶孙忠 肖方森 朱进福 《福建水产》 2004年第2期1-8,共8页
本文根据福建海区历次海蜇的调查资料 ,就本海区的海蜇和霞水母的渔业资源状况、群体结构、生长特性等渔业生物学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对海蜇的可持续利用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福建海区 海蜇 渔业资源 渔业生物学
下载PDF
海蜇生殖腺的组织学及发育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蒋双 鲁男 陈介康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3-6,共4页
在人工控制下,将海蜇的碟状幼体培养至性成熟,对其生殖腺发育过程的组织学构造及精卵发生进行了系统的观察。阐明了生殖腺的起源与发生过程,结果表明:伞径为130~150mm时.生殖腺开始发生,最初在紧靠胃丝外侧的中胶层出现... 在人工控制下,将海蜇的碟状幼体培养至性成熟,对其生殖腺发育过程的组织学构造及精卵发生进行了系统的观察。阐明了生殖腺的起源与发生过程,结果表明:伞径为130~150mm时.生殖腺开始发生,最初在紧靠胃丝外侧的中胶层出现细胞聚集,进而形成原始的胚原基细胞.系由胃内胚层迁移而来,进一步的分化.使生殖腺形成:纤毛内胚层、中胶层、生殖上皮、生殖腔隙、生殖腔隙下伞面上皮、薄的中胶层、外胚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蜇 生殖腺 发育 组织学
下载PDF
海蜇池塘养殖生长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刘顶海 张继红 +5 位作者 陈四清 方建光 燕敬平 刘春胜 高亚平 张树森 《湖南农业科学》 2011年第9期122-125,共4页
2010年6月上旬~8月上旬,对山东荣成靖海湾池塘养殖的海蜇生长规律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海蜇幼体放入池塘后生长迅速,从6月1日放苗到8月1日收获海蜇,伞径从2 cm左右生长至30~40 cm,甚至可以长至50 cm。不同大小海蜇的体重(湿重)... 2010年6月上旬~8月上旬,对山东荣成靖海湾池塘养殖的海蜇生长规律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海蜇幼体放入池塘后生长迅速,从6月1日放苗到8月1日收获海蜇,伞径从2 cm左右生长至30~40 cm,甚至可以长至50 cm。不同大小海蜇的体重(湿重)与伞径呈指数增长,方程为y=0.176 x2.8914(R2=0.990 7)。海蜇池塘养殖后期,常出现饵料不足、夜光虫大量繁殖、海月水母爆发等问题,均对池塘养殖海蜇生长造成严重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蜇 池塘养殖 生长规律 体重 伞径
下载PDF
海洋酸化和纳米银胁迫对海蜇幼蛰的生理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骆子怡 王雷 +3 位作者 张月星 马元庆 陈立飞 董志军 《应用海洋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8-37,共10页
海洋酸化和纳米金属对海洋动物构成威胁,但海洋酸化和纳米金属胁迫对水母的影响却未曾报道。本研究以我国近岸大型食用水母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为研究对象,研究海洋酸化和纳米银(AgNPs)胁迫对海蜇幼蛰的生理影响。将海蜇幼蛰暴... 海洋酸化和纳米金属对海洋动物构成威胁,但海洋酸化和纳米金属胁迫对水母的影响却未曾报道。本研究以我国近岸大型食用水母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为研究对象,研究海洋酸化和纳米银(AgNPs)胁迫对海蜇幼蛰的生理影响。将海蜇幼蛰暴露于两种水平的pH(8.10和7.60)和三种浓度的AgNPs(0、20和200μg/L)持续14 d,测量其生长、运动行为以及生理指标。结果表明,海洋酸化能显著增强过氧化氢酶(CAT)和离子转运酶(Ca 2+-ATPase、Na+K+-ATPase)活性,从而缓解AgNPs对幼蛰产生的氧化应激。AgNPs会抑制幼蛰的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影响能量代谢,造成幼蛰生长速度减慢、收缩频率降低。随着AgNPs浓度的增加,海洋酸化导致幼蛰产生更高水平的脂质过氧化,丙二醛(MDA)含量显著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海蜇 海洋酸化 AGNPS 生理指标
下载PDF
pH、盐度和温度对海蜇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
12
作者 张硕 陈岱 +2 位作者 刘家林 孙文 张俊波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1-61,共11页
为探究环境因子对海蜇耗氧率(oxygen consumption rate,OCR)和排氨率(ammonia excretion rate,AER)的影响,实验通过室内培养,测定了不同pH值、盐度和温度条件下,海蜇幼蜇和成蜇的OCR和AER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海蜇伞径与干重可用W=0.00... 为探究环境因子对海蜇耗氧率(oxygen consumption rate,OCR)和排氨率(ammonia excretion rate,AER)的影响,实验通过室内培养,测定了不同pH值、盐度和温度条件下,海蜇幼蜇和成蜇的OCR和AER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海蜇伞径与干重可用W=0.0022e^(0.1248D)表示,R^(2)=0.9724。海蜇幼蜇和成蜇的OCR和AER受pH值、盐度和温度影响显著。海蜇幼蜇和成蜇的AER和OCR随pH值的升高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幼蜇和成蜇的2种代谢率分别在pH值为7.0和7.5时达到最大值,同时收缩次数最多。海蜇幼蜇和成蜇的AER和OCR随盐度的升高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分别在盐度为25和20时达到峰值;盐度为20时收缩力最强。不同规格海蜇的OCR随温度升高而增加;AER则随温度升高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25℃达到峰值。海蜇在21℃时运动和进食最快,温度低于3℃或高于35℃海蜇则停止运动。幼蜇的AER Q_(10)值为0.767~4.362,OCR Q_(10)值为1.299~2.201;成蜇AER Q_(10)值为0.617~4.147,OCR Q_(10)值为0.714~2.519。不同条件下海蜇氧氮比(O:N)的平均值为1.392±0.424,表明其主要以蛋白质代谢为主。本研究通过对海蜇在不同条件下进行代谢实验,探究了不同环境因子对海蜇的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为实现我国海蜇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可持续性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蜇 PH值 盐度 温度 耗氧率 排氨率
下载PDF
海蜇(Rhopilema esculenta)浮浪幼虫及早期螅状体摄食行为的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刘春胜 邹安革 +6 位作者 庄志猛 陈四清 王相杰 王绍军 燕敬平 李旭 刘长琳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45-549,共5页
采用对比实验与显微观察的方法,对海蜇浮浪幼虫及早期螅状体的摄食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海蜇浮浪幼虫期不摄食外界食物;浮浪幼虫附着变态发育成海蜇螅状体1d后,开始摄食其它浮浪幼虫,螅状体发育到第3天摄食能力迅速增强,能够捕食... 采用对比实验与显微观察的方法,对海蜇浮浪幼虫及早期螅状体的摄食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海蜇浮浪幼虫期不摄食外界食物;浮浪幼虫附着变态发育成海蜇螅状体1d后,开始摄食其它浮浪幼虫,螅状体发育到第3天摄食能力迅速增强,能够捕食卤虫无节幼体。海蜇早期螅状体的捕食实验结果表明,早期螅状体开始捕食主要受两方面影响,一方面是口的发育,另一方面是刺细胞的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蜇 浮浪幼虫 螅状体 摄食
下载PDF
投饵频次、规格大小、光照时间和强度对海蜇碟状体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高世科 陈岱 +2 位作者 孙习武 范旸辰 张硕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94-399,共6页
海蜇是我国沿海常见的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水母,碟状体是其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在实验室条件下,通过投饵频率(1、2和3次/d)、规格大小(D≤5、5<D<9、D≥9,D为伞径,mm)、光照时间(0、8、12、16和24h/d)和光照强度(自然光1405lx和弱... 海蜇是我国沿海常见的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水母,碟状体是其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在实验室条件下,通过投饵频率(1、2和3次/d)、规格大小(D≤5、5<D<9、D≥9,D为伞径,mm)、光照时间(0、8、12、16和24h/d)和光照强度(自然光1405lx和弱光605lx)等4个因子对碟状体生长的影响进行实验。结果显示:伞径7mm左右的碟状体在温度21℃、盐度20、pH7.5、溶解氧量8.5~9.0mg/L的条件下每天足量投喂两次卤虫无节幼体即可满足其生长需求。不同规格的碟状体生长差异显著,伞径越小,生长率越大,生长速度越快。光照0、8和24h/d和光照12、16h/d碟状体的生长率差异显著;而0、8和24h/d之间无显著性差异;12和16h/d之间也无显著性差异,光照12h/d最有利于碟状体生长。自然光和弱光对碟状体生长无显著性差异。本文结论对海蜇碟状体生长阶段的生理学研究和人工养殖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蜇 投饵频次 光照 生长率
原文传递
海蜇人工养殖技术 被引量:1
15
作者 许方学 李玉刚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23-24,共2页
海蜇人工养殖的池塘的总面积应>6hm2,进排水条件较好。放养蜇苗的伞径为2~3cm,放养密度控制在1500~4500个/hm2。放养时间为5月中下旬,在7月上中旬可放养二茬苗,捕大留小,但最迟应在9月中旬水温下降至约18℃时捕获完毕。
关键词 海蜇 人工养殖 放养密度 放养时间 捕获 池塘养殖
下载PDF
海蛰口服液的研制
16
作者 叶志国 吴红棉 钟秀峰 《广州食品工业科技》 2004年第3期92-93,共2页
本实验在高压环境(酸性条件)对海蛰进行降解,然后利用酶法对海蛰进行水解;并对各酶的酶解效果行了研究,同时摸索出了合适的加工工艺,成功研制出口服液。正交试验结果表明,采用碱性酶水解的最适条件为:温度,50,pH9.0,时间3.5h,加酶量2.... 本实验在高压环境(酸性条件)对海蛰进行降解,然后利用酶法对海蛰进行水解;并对各酶的酶解效果行了研究,同时摸索出了合适的加工工艺,成功研制出口服液。正交试验结果表明,采用碱性酶水解的最适条件为:温度,50,pH9.0,时间3.5h,加酶量2.0%,原料:水=1:2,蛋白质水解率达到34.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蛰口服液 酶法水解 正交试验 碱性酶 降血压 保健食品 营养价值
下载PDF
生物絮团对养殖水质及海蜇幼蜇生长的影响
17
作者 相智巍 郝明梅 +10 位作者 陈丽竹 李斌 王忠全 孙琰晴 孙春晓 李焕军 韩慧宗 姜柯君 乔瑞光 乔洪金 魏恒强 《齐鲁渔业》 2020年第12期1-5,I0001,共6页
为探究生物絮团对养殖水体水质及海蜇幼蜇生长和成活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室内模拟实验,测定了添加不同生物絮团量的养殖水体的水质指标和海蜇幼蜇的生长和成活率指标。结果显示:除第21天实验组BfⅠ和BfⅡ组与对照组的氨氮差异性不显著(P&g... 为探究生物絮团对养殖水体水质及海蜇幼蜇生长和成活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室内模拟实验,测定了添加不同生物絮团量的养殖水体的水质指标和海蜇幼蜇的生长和成活率指标。结果显示:除第21天实验组BfⅠ和BfⅡ组与对照组的氨氮差异性不显著(P>0.05),其他时间BfⅠ和BfⅡ组水体无机氮(氨氮、硝态氮和亚硝态氮)、总磷的含量比对照组均出现显著性降低(P<0.05),随着生物絮团添加量的增加,BfⅡ组亚硝态氮与总磷的含量比BfⅠ组均呈现一定的下降趋势;在生长方面,BfⅠ和BfⅡ比对照组的特定生长率(SGR)均呈现显著升高(P<0.05);在成活率方面,BfⅠ与BfⅡ组成活率均呈现降低趋势,但BfⅡ组相对于BfⅠ与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研究表明:添加生物絮团对水质具有较好的调节作用,对幼蜇的生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成活率有所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絮团 海蜇 养殖水质 生长 成活
原文传递
盐度对海蛰各发育阶段幼体的影响——兼论辽东湾海蜇资源锐减的原因 被引量:30
18
作者 鲁男 刘春洋 郭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304-309,共6页
在室内控制条件下,盐度为2—31.42‰范围内,本文就盐度对海蜇(Rhopilema esculenta Kishinouye)浮浪幼虫、螅状幼体、碟状幼体和幼水母的生长、发育、变态及成活的影响进行实验研究,发现浮浪幼虫生存的盐度下限为12‰;螅状幼体生存的盐... 在室内控制条件下,盐度为2—31.42‰范围内,本文就盐度对海蜇(Rhopilema esculenta Kishinouye)浮浪幼虫、螅状幼体、碟状幼体和幼水母的生长、发育、变态及成活的影响进行实验研究,发现浮浪幼虫生存的盐度下限为12‰;螅状幼体生存的盐度下限为10‰;最适盐度范围为14—20‰;碟状幼体生存的盐度下限为8‰,最适盐度范围为14—20‰;幼水母生存的盐度下限为8‰。 作者根据近15年辽东湾北部主要河流的淡水注入量,海蜇产量及本实验数据,结合辽东湾曾出现过三次大减产现象分析,认为前一年夏、秋季海蜇生殖季节河流淡水注入量过多,使河口附近海蜇浮浪幼虫和螅状幼体的栖息水域盐度聚降,导致浮浪幼虫和螅状幼体毁灭性死亡,是造成海蜇资源锐减的主要原因。作者并提出采取人工培育螅状幼体,选择合适水域进行放流以补充海蜇资源,是海蜇渔业稳定和增产的主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蜇 幼体 盐度
下载PDF
辽东湾海蜇生长的研究 被引量:20
19
作者 李培军 谭克非 叶昌臣 《水产学报》 CAS 1988年第3期243-250,共8页
本文描述了辽东湾海蜇(Rhopilema esculenta Kishinouye)的生长特征。它与鱼虾类的生长特征不同,没有渐近值,到9月10日后个体收缩。我们用高次方程描绘了辽东湾海蜇的一般生长型.根据海蜇的一般生长型,研究了海蜇的生长速度.
关键词 海蜇 生长特征 生长速度 虾类 辽东湾 个体
下载PDF
温度对海蜇横裂生殖和早期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4
20
作者 张鑫磊 成永旭 +2 位作者 陈四清 陈艳翠 张岩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82-185,共4页
对不同温度下海蜇(Rhopilema esadenta Kishinouye)螅状体的累计分裂数量变化以及不同温度下海蜇每日伞径大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时间与螅状体的累计分裂数量呈S曲线相关,在海水盐度为30.5,pH值为8.2,DO在6mg/L的条件下,17℃... 对不同温度下海蜇(Rhopilema esadenta Kishinouye)螅状体的累计分裂数量变化以及不同温度下海蜇每日伞径大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时间与螅状体的累计分裂数量呈S曲线相关,在海水盐度为30.5,pH值为8.2,DO在6mg/L的条件下,17℃、20℃、23℃三个温度下的回归方程式分别为Y=e^5.764-4.194/x(R^2=0.983。F=1240.536〉F1.21,0.01=8.0166),Y=e^6.295/x(R^2=0.987,F=1933.560〉F1.25,0.01=7.7698),Y=e^6.213-2.899/x(R^2=0.989,F=2382.114〉F1.26.0.01=7.7123);时间与海蜇每日伞径大小呈直线相关,在17℃、20℃、23℃三个温度下的回归方程式分别为Y=0.745x+2.145(R^2=0.994,F=3523.418〉F1.23,0.01=7.8811),Y=0.807x+2.475(R^2=0.977,F=975.339〉F1.23,0.01=7.8811),Y=1.096x+1.123(R^2=0.989,F=2152.260〉F1.23,0.01=7.8811);海蜇螅状体分裂的最低温度在14℃~16℃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蜇 横裂生殖 生长 温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