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玉米Rf_3近等基因系的分子标记辅助回交选育与效益分析 被引量:58
1
作者 夏军红 郑用琏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39-344,共6页
本研究在玉米 S组 CMS恢复基因 Rf3精细定位的基础上 ,对不同亲本来源的两个群体 HSBC1 F1 、 MYBC2 F1 及HSBC2 F1 、 MYBC3F1 代 ,利用多种分子标记开展 Rf3近等基因系的辅助选择 (MAS)研究 ,在 HSBC1 F1 群体中 ,通过一代标记辅助选... 本研究在玉米 S组 CMS恢复基因 Rf3精细定位的基础上 ,对不同亲本来源的两个群体 HSBC1 F1 、 MYBC2 F1 及HSBC2 F1 、 MYBC3F1 代 ,利用多种分子标记开展 Rf3近等基因系的辅助选择 (MAS)研究 ,在 HSBC1 F1 群体中 ,通过一代标记辅助选择 ,可育单株遗传背景与轮回亲本最高相似程度已达到 83.9% ,并且 ,单侧连锁累赘的长度已被控制在8.9c M以内。在 MYBC3F1 群体中 ,通过一代表型选择和两代 MAS,可育单株遗传背景与轮回亲本最高相似程度已达到 98% ,单侧连锁累赘的长度已被控制在 2 .2 9c M以内。并对采用的标记数量、选择时期与代数、选择策略等方面对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效益进行了分析。同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Rf3近等基因系 分子标记 回交选育 效益分析
下载PDF
玉米CMS-S恢复基因Rf_3近等基因系的蛋白质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王泽立 杨会 +3 位作者 祝静静 靳亮 李新征 马俊业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050-1055,共6页
【目的】Rf3是玉米CMS-S型不育系两个以上恢复基因中的标准基因,对其进行分子生物学研究意义很大。【方法】利用自主创建的Rf3近等基因系不育群体(Ps)和可育恢复系群体(Pf)为试材,采用改进的双向(二维)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2D-PAGE)技术... 【目的】Rf3是玉米CMS-S型不育系两个以上恢复基因中的标准基因,对其进行分子生物学研究意义很大。【方法】利用自主创建的Rf3近等基因系不育群体(Ps)和可育恢复系群体(Pf)为试材,采用改进的双向(二维)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2D-PAGE)技术,对苗期、成株期叶片细胞总蛋白进行分析。【结果】分离到在Pf遗传背景下分子量为25.2kD,等电点为5.0的特异蛋白质RRPⅡ,优化了2D-PAGE技术。【结论】该特异蛋白质点的出现与消失可能与玉米CMS-S的育性恢复有一定关系,对其纯化分离将为Rf3基因的克隆奠定基础和进一步了解玉米质核互作不育表达模式的分子机制。结合本研究,文章还讨论了采用2D-PAGE技术在玉米分子生物学研究中的优化以及基因组学与蛋白组学研究的衔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S型雄性不育系 Rf3近等基因系 双向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25.2kD特异蛋白质RRPⅡ
下载PDF
优化玉米CMS-S双向电泳体系与差异蛋白比较
3
作者 孙翠霞 扬会 +4 位作者 李萌 祝静静 郭晓红 李新征 王泽立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2008年第6期91-96,共6页
利用自主创建的Rf3近等基因系不育群体(P)s和可育恢复系群体(Pf)为试材,采用改进的双向(二维)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2D-PAGE)技术,对苗期、成株期叶片细胞总蛋白进行分析,分离到在Pf遗传背景下一特异蛋白质RRPⅥ,分子量为30.8kD,等电点为5... 利用自主创建的Rf3近等基因系不育群体(P)s和可育恢复系群体(Pf)为试材,采用改进的双向(二维)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2D-PAGE)技术,对苗期、成株期叶片细胞总蛋白进行分析,分离到在Pf遗传背景下一特异蛋白质RRPⅥ,分子量为30.8kD,等电点为5.0,该特异蛋白质点的出现与消失可能与玉米CMS-S的育性恢复有一定关系,对其纯化分离将为Rf3基因的克隆奠定基础和进一步了解玉米质核互作不育表达模式的分子机制。讨论了采用2D-PAGE技术在玉米分子生物学研究中的优化以及基因组学与蛋白组学研究的衔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S型雄性不育系 Rf3近等基因系 双向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30.8kD特异蛋白质RRPⅥ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