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了解心脏骤停患者复苏中“生存链”的实施现状,比较实践与指南的差距,分析影响心脏骤停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急诊科抢救病例中发生心脏骤停并接受心肺复苏的成年患者进行分析,比较院内...目的了解心脏骤停患者复苏中“生存链”的实施现状,比较实践与指南的差距,分析影响心脏骤停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急诊科抢救病例中发生心脏骤停并接受心肺复苏的成年患者进行分析,比较院内和院外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中“生存链”的实施情况和差异,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患者414例,男性69.8%,年龄(61.7±18.0)岁。院内组224例,院外组190例。导致心脏骤停的病因中心源性疾病占30%。所有患者中27.5%恢复自主循环,8.2%存活出院,3.1%脑功能分级为1-2级。院内组心脏骤停至医务人员接触时间小于5min的比例(99.1% vs.10.5%,P〈0.01)、目击者胸外按压的比例(100%vs.15.3%,P〈0.01)、心脏骤停后5min内开始胸外按压的比例(98.7%vs.11.1%,P〈0.01)和出现可除颤心律后5min内实施电复律的比例(87.5% vs. 12.5%,P〈0.01)均高于院外组;两组肾上腺素的使用率和剂量、持续昏迷患者目标温度管理的实施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院内组自主循环恢复比例(37.1%vs.16.3%,P〈0.01)、存活出院比例(31.0%vs.22.6%,P=0.002)和脑功能分级1-2级的比例(48.1%%0.0%,P=0.029)均高于院外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心脏骤停地点为院内和初始心律为可除颤心律是自主循环恢复和存活出院的有利因素。男性和年龄〉65岁是自主循环恢复的不利因素。结论院外组急救人员到达时间晚、目击者胸外按压比例低、开始胸外按压和首次电复律时间晚、自主循环恢复后昏迷患者的目标温度管理实施比例极低是目前“生存链”实施中的主要问题。切实落实“生存链”的实施是提高心脏骤停患者存活率、改善神经功能预后的关键。展开更多
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是心搏骤停时最常用的抢救方法。2010年CPR指南强调高质量胸外按压,建议除颤后继续按压2rain后再判断循环以减少按压中断时间。然而,临床中自主循环恢复(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是心搏骤停时最常用的抢救方法。2010年CPR指南强调高质量胸外按压,建议除颤后继续按压2rain后再判断循环以减少按压中断时间。然而,临床中自主循环恢复(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多发生在按压过程中,此时持续按压不利于自主循环稳定。因此在CPR中识别ROSC十分重要。目前临床上可用于CPR中ROSC的预测和识别方法包括:触及脉搏搏动、波幅谱面积、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冠脉灌注压、中心静脉氧饱和度、胸外按压分数、局部脑氧饱和度、光学容积描记图、结膜氧张力、经胸阻抗容积描记术及超声心动图。本文对以上CPR过程中ROSC预测及识别方法做一综述。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了解心脏骤停患者复苏中“生存链”的实施现状,比较实践与指南的差距,分析影响心脏骤停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急诊科抢救病例中发生心脏骤停并接受心肺复苏的成年患者进行分析,比较院内和院外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中“生存链”的实施情况和差异,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患者414例,男性69.8%,年龄(61.7±18.0)岁。院内组224例,院外组190例。导致心脏骤停的病因中心源性疾病占30%。所有患者中27.5%恢复自主循环,8.2%存活出院,3.1%脑功能分级为1-2级。院内组心脏骤停至医务人员接触时间小于5min的比例(99.1% vs.10.5%,P〈0.01)、目击者胸外按压的比例(100%vs.15.3%,P〈0.01)、心脏骤停后5min内开始胸外按压的比例(98.7%vs.11.1%,P〈0.01)和出现可除颤心律后5min内实施电复律的比例(87.5% vs. 12.5%,P〈0.01)均高于院外组;两组肾上腺素的使用率和剂量、持续昏迷患者目标温度管理的实施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院内组自主循环恢复比例(37.1%vs.16.3%,P〈0.01)、存活出院比例(31.0%vs.22.6%,P=0.002)和脑功能分级1-2级的比例(48.1%%0.0%,P=0.029)均高于院外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心脏骤停地点为院内和初始心律为可除颤心律是自主循环恢复和存活出院的有利因素。男性和年龄〉65岁是自主循环恢复的不利因素。结论院外组急救人员到达时间晚、目击者胸外按压比例低、开始胸外按压和首次电复律时间晚、自主循环恢复后昏迷患者的目标温度管理实施比例极低是目前“生存链”实施中的主要问题。切实落实“生存链”的实施是提高心脏骤停患者存活率、改善神经功能预后的关键。
文摘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是心搏骤停时最常用的抢救方法。2010年CPR指南强调高质量胸外按压,建议除颤后继续按压2rain后再判断循环以减少按压中断时间。然而,临床中自主循环恢复(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多发生在按压过程中,此时持续按压不利于自主循环稳定。因此在CPR中识别ROSC十分重要。目前临床上可用于CPR中ROSC的预测和识别方法包括:触及脉搏搏动、波幅谱面积、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冠脉灌注压、中心静脉氧饱和度、胸外按压分数、局部脑氧饱和度、光学容积描记图、结膜氧张力、经胸阻抗容积描记术及超声心动图。本文对以上CPR过程中ROSC预测及识别方法做一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