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9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心肺复苏质量指数对复苏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 被引量:22
1
作者 李晨 徐军 +3 位作者 吴杨鹏 柴艳芬 寿松涛 于学忠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90-194,共5页
目的旨在探究CQI(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quality index)在CPR过程中对于患者预后评估的时效性价值。方法前瞻性描述性研究。以45例心肺复苏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恢复自主循环(return of spontaneously circulation,ROSC)分... 目的旨在探究CQI(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quality index)在CPR过程中对于患者预后评估的时效性价值。方法前瞻性描述性研究。以45例心肺复苏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恢复自主循环(return of spontaneously circulation,ROSC)分为ROSC组和非ROSC组。记录复苏过程中CQI和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end-tidal carbon dioxide(PETCO2)变化,观察上述参数对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结果初始[7.0(3.6,14.6)vs 7.0(3.6,14.6)]mmHg、终末[29.5(19.8,35.9)vs 4.0(2.3,10.2)]mmHg和平均[22.2(11.8,36.3)vs 4.0(2.5,9.0)]mmHg PETCO2在ROSC组和非ROSC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终末CQI[59.6±8.9 vs 34.8±5.2]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QI在两组间的差异在复苏开始后第11 min开始,在复苏结束前29 min开始。终末CQI和PETCO2对于预后判断的最佳截断点分别为33.2和16.1 mmHg,两者间曲线下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PR过程中,CQI与PETCO2均可对于预后进行评估,CQI在CPR后期的预测能力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骤停 心肺复苏 高质量胸外按压 脉搏血氧波形 心肺复苏质量指数 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 预后 自主循环恢复
原文传递
高级气道建立对心肺复苏质量指数评估心肺复苏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1
2
作者 李晨 徐军 +4 位作者 付阳阳 韩飞 柴艳芬 寿松涛 于学忠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57-261,共5页
目的心肺复苏质量指数(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quality index,CQI)基于脉搏血氧波形(pulse oximetry plethysmographic waveform,POP),在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中能够实时监测外周循环状态,体现胸外按压... 目的心肺复苏质量指数(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quality index,CQI)基于脉搏血氧波形(pulse oximetry plethysmographic waveform,POP),在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中能够实时监测外周循环状态,体现胸外按压质量。已证实CQI对CPR患者预后评估非劣效于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end-tidal carbon dioxide,PETCO2)。本研究目的旨在探究高级气道建立是否影响CQI在CPR过程中对于患者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前瞻性描述性研究。以376例心肺复苏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建立高级气道分为高级气道组和非高级气道组,根据是否恢复自主循环(return of spontaneously circulation,ROSC)分为ROSC组和非ROSC组。记录复苏过程中CQI和PETCO2变化,观察上述参数对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结果:高级气道组中CQI[(63.3±20.7)vs(49.7±23.8)],PETCO2[19.8(11.4,31.6)mmHg vs8.8(3.3,15.8)mmHg]在ROSC组和非ROSC组间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对预后评估的最佳截断点分别为60.4和16.3,其ROC曲线下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高级气道组CQI[(63.0±21.8)vs(42.2±29.0)]在ROSC组和非ROSC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对预后评估的最佳截断点分别为61.1。高级气道组与非高级气道组间CQI对预后评估的曲线下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QI可用于CPR过程评估患者预后,其评估效力非劣效于与PETCO2;高级气道建立与否不影响CQI对CPR患者的预后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骤停 心肺复苏 高质量胸外按压 脉搏血氧波形 心肺复苏质量指数 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 预后 自主循环恢复
原文传递
心脏骤停生存链实施现状及预后因素研究 被引量:62
3
作者 郑康 马青变 +2 位作者 王国兴 郑亚安 高炜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1-57,共7页
目的了解心脏骤停患者复苏中“生存链”的实施现状,比较实践与指南的差距,分析影响心脏骤停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急诊科抢救病例中发生心脏骤停并接受心肺复苏的成年患者进行分析,比较院内... 目的了解心脏骤停患者复苏中“生存链”的实施现状,比较实践与指南的差距,分析影响心脏骤停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急诊科抢救病例中发生心脏骤停并接受心肺复苏的成年患者进行分析,比较院内和院外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中“生存链”的实施情况和差异,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患者414例,男性69.8%,年龄(61.7±18.0)岁。院内组224例,院外组190例。导致心脏骤停的病因中心源性疾病占30%。所有患者中27.5%恢复自主循环,8.2%存活出院,3.1%脑功能分级为1-2级。院内组心脏骤停至医务人员接触时间小于5min的比例(99.1% vs.10.5%,P〈0.01)、目击者胸外按压的比例(100%vs.15.3%,P〈0.01)、心脏骤停后5min内开始胸外按压的比例(98.7%vs.11.1%,P〈0.01)和出现可除颤心律后5min内实施电复律的比例(87.5% vs. 12.5%,P〈0.01)均高于院外组;两组肾上腺素的使用率和剂量、持续昏迷患者目标温度管理的实施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院内组自主循环恢复比例(37.1%vs.16.3%,P〈0.01)、存活出院比例(31.0%vs.22.6%,P=0.002)和脑功能分级1-2级的比例(48.1%%0.0%,P=0.029)均高于院外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心脏骤停地点为院内和初始心律为可除颤心律是自主循环恢复和存活出院的有利因素。男性和年龄〉65岁是自主循环恢复的不利因素。结论院外组急救人员到达时间晚、目击者胸外按压比例低、开始胸外按压和首次电复律时间晚、自主循环恢复后昏迷患者的目标温度管理实施比例极低是目前“生存链”实施中的主要问题。切实落实“生存链”的实施是提高心脏骤停患者存活率、改善神经功能预后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骤停 心肺复苏 生存链 现状调查 自主循环恢复 生存率 LOGISTIC回归分析 预后因素
原文传递
潮气末二氧化碳分压评价心跳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的预后 被引量:28
4
作者 陈旭岩 冯莉莉 +2 位作者 刘娟 赵太云 李颍利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07年第3期132-134,共3页
目的探讨潮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预测急诊科心跳骤停患者心肺复苏(CPR)结果的临床意义。方法入选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急诊科发生心跳骤停并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按照标准的2005年国际CPR指南给予患者CPR,连续测定PetCO2。选取复苏即刻(0... 目的探讨潮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预测急诊科心跳骤停患者心肺复苏(CPR)结果的临床意义。方法入选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急诊科发生心跳骤停并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按照标准的2005年国际CPR指南给予患者CPR,连续测定PetCO2。选取复苏即刻(0min、5min、10min、20min)的测定值,依据复苏20min是否达到自主循环恢复分为初始复苏成功组和失败组作统计学分析。结果初始复苏成功组和失败组复苏即刻PetCO2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PetCO2水平在其他3个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CLS20min时PetCO2≤10mmHg预测复苏失败: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均为100%。结论ETCO2水平与心跳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的预后相关,标准高级生命支持(ACLS)后20minETCO2水平不超过10mmHg可能能够提示救助者停止进一步复苏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跳骤停 心肺复苏 潮气末二氧化碳分压 自主循环恢复
下载PDF
海南省多中心心肺复苏Utstien模式注册研究 被引量:23
5
作者 宋维 刘元税 +14 位作者 吴世畅 符家传 邢柏 覃少强 吴国平 王丽艳 王龙 曾德伟 李相生 王秀川 黄韬 王林明 吴开毅 林春海 高允锁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904-910,共7页
目的本研究以心肺复苏乌斯坦因(Utstein)评估模式评价海南省13家医院心搏骤停患者流行病学特征、心肺复苏结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在Utstein指南基础上设计“海南省心肺复苏Utstein注册登记表”,在2007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期间... 目的本研究以心肺复苏乌斯坦因(Utstein)评估模式评价海南省13家医院心搏骤停患者流行病学特征、心肺复苏结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在Utstein指南基础上设计“海南省心肺复苏Utstein注册登记表”,在2007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期间对海南省13家医院急诊科心搏骤停心肺复苏患者实施注册登记。通过方差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对心肺复苏患者实施前瞻性描述性研究。结果1125例心搏骤停患者男性占73.8%,女性26.2%,年龄为(53.9±13.1)岁,既往病史以冠心病最为多见,其次为高血压病;自主循环恢复率为23.8%,成活出院为7.4%。自主循环恢复和成活出院的患者中发病1min内获得心肺复苏患者所占比例分别为41.8%和49.4%。院内心搏骤停(IHCA)患者和院外心搏骤停(OHCA)患者ROSC率分别为36.3%,11.6%,成活出院率分别为11.5%,3.3%。心室纤颤/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188例(16.7%),其自主循环恢复率及成活出院率分别为58.0%,21.8%。心源性心搏骤停448例(39.8%);其中院内与院外心搏骤停患者自主循环恢复率分别为36.3%,11.6%,成活出院率分别为11.5%,3.3%。非心源性心搏骤停677例(60.2%)。三级医院和二级医院自主循环恢复率分别为69.8%和30.2%,成活出院率分别为7.4%和7.3%。结论心搏骤停更常见于男性。慢性疾病在本组患者中普遍存在,其中以冠心病和高血压病最为多见。院内心搏骤停患者自主循环恢复和成活出院率均明显高于院外心搏骤停患者。心室纤颤/无脉室性心动过速患者心肺复苏自主循环恢复及成活出院率高于其他类型初始心律的患者。缩短心肺复苏启动时间有助于提高自主循环恢复率及成活出院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搏骤停 院内心搏骤停 院外心搏骤停 心室纤颤 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 心肺 复苏 UTSTEIN模式 自主循环恢复 成活出院
原文传递
影响院前急救心肺复苏成功的因素及提升策略分析 被引量:22
6
作者 赵彦叶 顾乃刚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54-158,共5页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对院外心搏骤停(OHCA)患者心肺复苏(CPR)成功率的影响因素,分析提升CPR成功率的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天津市急救中心接诊的OHCA行CPR患者的资料,根据是否有自主循环恢复...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对院外心搏骤停(OHCA)患者心肺复苏(CPR)成功率的影响因素,分析提升CPR成功率的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天津市急救中心接诊的OHCA行CPR患者的资料,根据是否有自主循环恢复(ROSC)分为ROSC组和非ROSC组.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发病地点、基础疾病、第一目击者、优先分级调派系统(MPDS)指导CPR、急救反应时间、首次心电图心律类型、实施CPR医生性别及现场处置方式等资料并进行单因素分析,然后将单因素分析中P≤0.1的指标纳入多因素二元Logisitic回归分析.同时对比分析天津市急救中心近两年院前医疗急救资源投入增加前后OHCA患者CPR成功率的变化.结果共纳入151例患者,男性106例,女性45例;年龄15~92岁,平均(63.03±16.20)岁;ROSC患者60例,非ROSC患者91例.151例患者中,发病地点多在家庭(占80.8%),且90.7%患者发病时有第一目击者,54.3%基础疾病为心源性疾病,MPDS调度电话指导第一目击者CPR占43.0%;平均急救反应时间为(15.47±11.84)min;首次心电图心律类型主要为心脏停搏(占58.3%),其次为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纤颤(占26.5%)和室性自主心律(占15.2%);实施CPR的医生多为男性(占70.2%);治疗过程中33.1%给予现场除颤,34.4%实施气管插管,60.3%建立静脉通路,45.7%使用肾上腺素.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间性别、年龄、发病地点、基础疾病、第一目击者、MPDS指导CPR、平均急救反应时间、实施CPR医生性别、建立静脉通路、呼吸支持方式等因素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两组间急救反应时间<14 min或<5 min、首次心电图心律类型、现场除颤、使用肾上腺素等因素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将单因素分析中P≤0.1的指标纳入多因素二元Logisi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急救反应时间<5 min〔优势比(OR)=0.117,95%可信区间(95%CI)为0.33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院外心搏骤停 心肺复苏 自主循环恢复 院前急救
下载PDF
休克指数和修正休克指数评估心脏骤停自主循环恢复患者的预后 被引量:18
7
作者 刘元税 宋维 +2 位作者 张蕾蕾 欧阳艳红 高允锁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127-1131,共5页
目的 评价休克指数和体温修正休克指数(以下简称“修正休克指数”)评估心脏骤停后自主循环恢复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 以心肺复苏Utstien模式前瞻性注册登记并分析111例院内心脏骤停经心肺复苏恢复自主循环患者的生命体征等资料,以进一... 目的 评价休克指数和体温修正休克指数(以下简称“修正休克指数”)评估心脏骤停后自主循环恢复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 以心肺复苏Utstien模式前瞻性注册登记并分析111例院内心脏骤停经心肺复苏恢复自主循环患者的生命体征等资料,以进一步评价休克指数和修正休克指数评估其预后的价值.结果 收缩压、心率在成活出院组与死亡组患者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患者休克指数和修正休克指数[(1.109±0.428)和(1.082 ±0.410)]明显高于成活出院组[(0.899±0.303)和(0.844 ±0.265)],P<0.05.修正休克指数>1.1的患者死亡风险比为5.4,明显高于收缩压<90 mm Hg组(1.6)和心率>100次/min组(3.1),P>0.05.休克指数>1.1预测该组患者死亡风险的比值比为2.8.结论 休克指数和修正休克指数是易于记忆和获取的有效评价指标,有助于预测诸如心脏骤停循环恢复患者最终死亡或成活出院等病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骤停后 自主循环恢复 休克指数 修正休克指数 收缩压 心率 体温 成活出院
原文传递
院前心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与存活出院的相关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7
8
作者 吴婷婷 汤雁晓 成晓蓉 《临床急诊杂志》 CAS 2019年第10期803-806,810,共5页
目的:以院前心搏骤停患者为病例对象,观察影响其心肺复苏(CPR)后自主循环恢复与存活出院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01—2018-12期间行院前CPR的105例心搏骤停患者临床资料,对其进行跟踪随访,观察CPR后自主循环恢复与存活患... 目的:以院前心搏骤停患者为病例对象,观察影响其心肺复苏(CPR)后自主循环恢复与存活出院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01—2018-12期间行院前CPR的105例心搏骤停患者临床资料,对其进行跟踪随访,观察CPR后自主循环恢复与存活患者的病情特点,用Logistic回归方程计算,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所选105例心搏骤停行CPR患者中,最终死亡78例(74.29%);自主循环恢复出院组与死亡组在基础疾病、心律类型、气管插管、心搏骤停原因、心脏停博耗时、群众性的CPR、院前CPR抢救时间、心肺复苏进行次数、肾上腺素注入剂量、入院至电除颤开始时间等一般资料上出现较大差异,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上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资料代入Logistic回归方程进行计算,发现基础疾病、心律类型、气管插管、心搏骤停原因、心搏骤停耗时、群众性的CPR、院前CPR抢救时间、心肺复苏进行次数、肾上腺素注入剂量、入院至电除颤开始时间是影响心搏骤停患者CPR后自主循环恢复与否的相关因素。结论:影响院前心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与存活出院的因素很多,其中复苏前心律,尤其是室颤/室速、急救反应时间和复苏时间长短是影响患者存活的重要因素,而群众CPR与低剂量肾上腺素可能会提高院前CPR出院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院前急救 心搏骤停 心肺复苏 自主循环恢复 存活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基于乌斯坦因模式的心肺复苏研究报告 被引量:17
9
作者 宋维 陈实 +4 位作者 刘元税 何宁宁 莫德番 蓝宝琼 高允锁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003-1006,共4页
目的心肺复苏Utstein评价模式已被许多国家广泛用于心肺复苏评价研究。本文以心肺复苏结果Utstein评价模式设计心肺复苏注册登记表,以评价中国海南海南省人民医院心搏骤停患者流行病学特征、心肺复苏效果与影响因素。方法应用心肺复苏U... 目的心肺复苏Utstein评价模式已被许多国家广泛用于心肺复苏评价研究。本文以心肺复苏结果Utstein评价模式设计心肺复苏注册登记表,以评价中国海南海南省人民医院心搏骤停患者流行病学特征、心肺复苏效果与影响因素。方法应用心肺复苏Utstein模式注册登记表,对海南省人民医院急诊科511例心肺复苏患者进行前瞻性观察研究,评价本组患者心搏骤停流行病学特征及心肺复苏结果。结果注册登记的511例心肺复苏患者纳入研究。本研究患者以40—70岁等年龄段心搏骤停发生率较高。既往史中,心血管系统疾病(190例,37.2%)、脑血管疾病(48例,9.4%)及呼吸系统疾病(39例,7.6%)等慢性疾病较为常见。173例(33.9%)为心源性心搏骤停,其中109例(21.3%)为急性心肌梗死。80例(15.7%)患者首次监测心律为心室纤颤。院内心搏骤停患者自主循环恢复率及成活出院率分别为47.0%和13.5%,院外心搏骤停患者为16.7%和4.7%。结论本研究表明心血管系统疾病、脑血管疾病及呼吸系统疾病为最常见慢性疾病。急性心肌梗死、中风及创伤为最常见心搏骤停病因。院内心搏骤停组自主循环恢复率及成活出院率均高于院外心搏骤停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搏骤停 院内心搏骤停 院外心搏骤停 心室纤颤 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 心肺复苏 UTSTEIN模式 自主循环恢复 成活出院
原文传递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脏骤停患者预后因素随访研究 被引量:16
10
作者 雷远丽 宋文兴 +8 位作者 陆金梅 何怡瑾 李章平 薛继可 何爱文 张倩倩 施金存 卢颖如 陈寿权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740-746,共7页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脏骤停(CA)患者恢复自主循环(ROSC)和2年存活的影响因素,ROSC后各因素的生存时间及对2年生存的影响。方法研究温州医科大附属第一医院2005年1月至2015年1月因AMI致CA并接受心肺复苏(CPR)患者的...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脏骤停(CA)患者恢复自主循环(ROSC)和2年存活的影响因素,ROSC后各因素的生存时间及对2年生存的影响。方法研究温州医科大附属第一医院2005年1月至2015年1月因AMI致CA并接受心肺复苏(CPR)患者的登记资料,对存活患者随访2年。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MI后CA患者ROSC预后和ROSC患者2年存活预后影响因素,选择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分别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用中位数和四分位数描述ROSC后患者2年期各因素的生存时间,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因素对2年生存的影响。结果纳入AMI后CA患者资料254例,其中ROSC129例,2年存活71例。单因素分析示年龄≥70岁、CA时间22:00-8:00、CPR持续时间≥15min、肾上腺素用量〉5mg为ROSC预后不利因素;CA前左室射血分数(LVEF)≥40%、CA时有可除颤心律、经皮冠状动脉 介入(PCI)治疗为ROSC预后有利因素。年龄≥70岁、CA时气管插管、肾上腺素用量〉5mg、心源性休克为2年存活预后不利因素;男性、CA前活动自如、PCI治疗为2年存活预后有利因素。多因素分析示年龄、CPR持续时间、肾上腺素用量、CA前LVEF、CA时心律、PCI治疗是 影响ROSC的独立预测因素,年龄、PCI治疗是影响2年存活的独立预测因素。ROSC后患者各因 素相关生存时间中,心包破裂、肾上腺素用量〉5mg、癌症、心源性休克的25%值及中位数值较小,PCI治疗的25%值最大(216d)。Kaplan-Meier生存分析提示年龄≥70岁为2年生存不利因素(Log-rank检验,P=0.007),PCI治疗为2年生存有利因素(Log-rank检验,P〈0.01)。PCI治疗预后比较分析显示PCI效果与PCI时机、病变血管数目及责任血管情况相关。结论年龄≥70岁对ROSC、2年存活均为不利因素,PCI治疗对ROSC、2年存活均为有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心脏骤停 心肺复苏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恢复自主循环 2年存活 生存分析
原文传递
心肺骤停自主循环恢复患者心肌损伤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6
11
作者 刘琼 周发春 徐日方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3期430-431,433,共3页
目的:动态观察心肺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期间心肌酶谱及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的动态变化,探讨心肌肌钙蛋白I对心肺骤停自主循环恢复患者心肌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急诊ICU内112例心肺骤停患者实施标准心肺复苏,动态观察心肺骤停即刻和自... 目的:动态观察心肺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期间心肌酶谱及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的动态变化,探讨心肌肌钙蛋白I对心肺骤停自主循环恢复患者心肌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急诊ICU内112例心肺骤停患者实施标准心肺复苏,动态观察心肺骤停即刻和自主循环恢复后患者心肌酶谱及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的变化。结果:心肺骤停患者在自主循环恢复后1h心肌肌钙蛋白I就明显升高,CK、CK-MB、LDH、AST心肌酶学指标则在复苏后2h开始升高;心肌肌钙蛋白I升高的水平与心肌损伤程度及患者的病死率呈正相关。结论:①心肺骤停自主循环恢复患者存在急性心肌损伤;②心肌肌钙蛋白I血浓度可反映心肌受损严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损伤 心肌酶谱 心肌肌钙蛋白Ⅰ 自主循环恢复
下载PDF
应用心肺复苏仪对心搏骤停患者心脑缺血性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15
12
作者 曹春水 黄亮 +4 位作者 吕农华 占钻 殷勤 杨继斌 熊华威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28-131,共4页
目的比较徒手和心肺复苏(CPR)仪行CPR对心搏骤停患者心脑缺血性损伤的影响,探讨CPR仪在CPR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双盲、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将87例心搏骤停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成两组,分别进行徒手CPR(n=42)及心... 目的比较徒手和心肺复苏(CPR)仪行CPR对心搏骤停患者心脑缺血性损伤的影响,探讨CPR仪在CPR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双盲、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将87例心搏骤停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成两组,分别进行徒手CPR(n=42)及心肺复苏仪(n=45)CPR,记录两组患者自主循环恢复(ROSC)率、复苏时间、存活时间及死亡率。对46例ROSC维持〉24h的患者血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血清肌钙蛋白I含量及血清S100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含量进行监测;比较两组CPR方法对患者心脑缺血性损伤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血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血清肌钙蛋白I、血清S100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较健康志愿者明显升高,CPR仪CPR组明显低于徒手CPR组;徒手CPR组复苏持续时间小于CPR仪CPR组;CPR仪组患者ROSC持续〉24h例数明显多于徒手CP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患者的ROSC率和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心肺复苏仪行CPR更能持久、有效地使心、脑血管再灌注,减轻心脑组织细胞缺血性损伤,但不能提高CPR成功率和降低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复苏仪 心肺复苏(CPR) 缺血性损伤 自主循环恢复(ROSC)
下载PDF
146例院内心搏骤停患者自主循环恢复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2
13
作者 刘百求 李静 王美堂 《临床急诊杂志》 CAS 2020年第5期341-345,共5页
目的:探讨院内心搏骤停(IHCA)患者心肺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ROSC)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08—2019-08期间本院急诊抢救室收治的146例IHCA患者的病例资料,据心肺复苏(CPR)后是否恢复自主循环分成ROSC组和复苏无效组,采用单... 目的:探讨院内心搏骤停(IHCA)患者心肺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ROSC)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08—2019-08期间本院急诊抢救室收治的146例IHCA患者的病例资料,据心肺复苏(CPR)后是否恢复自主循环分成ROSC组和复苏无效组,采用单因素分析IHCA患者ROSC的影响因素,再将单因素分析中P<0.3的因素纳入二元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有146例IHCA患者符合准入条件,ROSC率为49.32%(72/146)。单因素分析结果示,ROSC组与复苏无效组两组之间年龄、是否合并脑出血、肾上腺素累积量、CPR持续时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示:年龄(OR=0.951,95%CI:0.919~0.985,P=0.005),肾上腺素累积量(OR=0.628,95%CI:0.540~0.730,P<0.01)是IHCA患者ROSC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年龄、肾上腺素累积量可影响IHCA患者ROS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搏骤停 院内心搏骤停 心肺复苏 自主循环恢复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亚低温对恢复自主循环后患者预后和脑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1
14
作者 保学明 卢建华 +1 位作者 余涛 林俊敏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81-384,共4页
目的:分析亚低温对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的心肺复苏患者预后和脑功能的影响。方法: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对66例心肺复苏后获得ROSC的患者进行分组,根据是否用亚低温治疗以及ROSC后不同时间予低温治疗分为常温组和低温A、B组。比较低温两组... 目的:分析亚低温对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的心肺复苏患者预后和脑功能的影响。方法: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对66例心肺复苏后获得ROSC的患者进行分组,根据是否用亚低温治疗以及ROSC后不同时间予低温治疗分为常温组和低温A、B组。比较低温两组和常温组中第1、3、7、28天的GCS评分、SOFA评分和28 d的生存率和CPC评分。结果:各组ROSC率、28 d生存率和第1、3、7天SOFA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第7天GCS评分和第28天的CPC评分常温组与低温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两低温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亚低温对心肺复苏患者ROSC的28 d生存率影响不大,但对ROSC患者的脑功能恢复有明显益处,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在ROSC后1 h内进行亚低温治疗患者开始时机对生存率和CPC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低温 自主循环恢复 脑复苏
下载PDF
影响心肺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患者早期生存时间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11
15
作者 江朋 胡海 +1 位作者 何亚荣 曹钰 《华西医学》 CAS 2015年第6期1027-1030,共4页
目的探究影响心肺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ROSC)患者早期生存时间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8月-2015年2月,在急诊科实施心肺复苏后ROSC的51例患者的临床指标(包括性别、年龄、心肺复苏时间及心肺复苏ROSC后首次血压、心率、呼吸、... 目的探究影响心肺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ROSC)患者早期生存时间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8月-2015年2月,在急诊科实施心肺复苏后ROSC的51例患者的临床指标(包括性别、年龄、心肺复苏时间及心肺复苏ROSC后首次血压、心率、呼吸、乳酸、肌酐、凝血酶原时间、胆红素、p H值、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血钾、血钠、血葡萄糖、心房尿钠肽、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及其ROSC后7 d内生存时间,并通过Cox回归模型分析上述指标对ROSC患者早期生存时间的影响。结果 Cox回归分析发现心肺复苏持续时间[RR=1.053,95%CI(1.020,1.088),P=0.002]和ROSC后首次收缩压[RR=0.991,95%CI(0.982,0.999),P=0.038]可影响心肺复苏后ROSC患者的早期生存时间。结论心肺复苏持续时间、ROSC后首次收缩压对评估心肺复苏后ROSC患者早期生存时间具有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 COX回归分析 早期生存时间 预后
原文传递
心肺复苏中自主循环恢复预测及识别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6
作者 李晨 徐军 +2 位作者 刘小禾 柴艳芬 于学忠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22-127,共6页
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是心搏骤停时最常用的抢救方法。2010年CPR指南强调高质量胸外按压,建议除颤后继续按压2rain后再判断循环以减少按压中断时间。然而,临床中自主循环恢复(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 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是心搏骤停时最常用的抢救方法。2010年CPR指南强调高质量胸外按压,建议除颤后继续按压2rain后再判断循环以减少按压中断时间。然而,临床中自主循环恢复(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多发生在按压过程中,此时持续按压不利于自主循环稳定。因此在CPR中识别ROSC十分重要。目前临床上可用于CPR中ROSC的预测和识别方法包括:触及脉搏搏动、波幅谱面积、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冠脉灌注压、中心静脉氧饱和度、胸外按压分数、局部脑氧饱和度、光学容积描记图、结膜氧张力、经胸阻抗容积描记术及超声心动图。本文对以上CPR过程中ROSC预测及识别方法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复苏 自主循环恢复 预测 识别 进展
原文传递
亚低温治疗心搏骤停患者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11
17
作者 王晓萍 林庆明 +2 位作者 赵燊 林世荣 陈锋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16-621,共6页
目的心搏骤停后的神经功能恢复是临床治疗的难点,实验和临床研究表明亚低温治疗是有益的。本文通过Meta分析探讨亚低温治疗对心搏骤停后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检索Medline(1966年至2012年4月)、OVID(1980年至2012年4月)、EMB... 目的心搏骤停后的神经功能恢复是临床治疗的难点,实验和临床研究表明亚低温治疗是有益的。本文通过Meta分析探讨亚低温治疗对心搏骤停后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检索Medline(1966年至2012年4月)、OVID(1980年至2012年4月)、EMBASE(1980年至2012年4月)、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1978年至2012年4月)、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CC)(1995年至2012年4月)和中国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数据库(CMAC)(1994年至2012年4月)。纳入文献符合:①随机对照试验(RCT);②比较常温与亚低温治疗心搏骤停心肺复苏成功的患者;③结果为神经功能恢复和出院存活。合并效应量,计算相对危险度(RR)和95%可信区间(95%C1)。结果4个RCT共纳入417例心搏骤停心肺复苏成功的患者。与常温组比较,亚低温治疗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更好(RR=1.43,95%CI1.14~1.80,P=0.002),出院存活更高(RR=1.32,95%C11.08~1.63,P=0.008)。所纳入文献报道的不良事件在两组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研究同质性好,不存在发表偏倚。结论亚低温治疗改善了心搏骤停后患者的神经功能和出院存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搏骤停 心肺复苏 自主循环恢复 亚低温 神经功能 出院存活 Meta分析 随机对照试验
原文传递
神经元烯醇化酶和脑电双频指数评估心肺复苏患者预后 被引量:10
18
作者 徐鹏 何飞 +1 位作者 范国峰 王军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70-474,共5页
目的:探讨神经元特异度烯醇化酶和脑电双频指数对心肺复苏成功后接受亚低温治疗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择心搏骤停复苏成功自主循环恢复后的昏迷患者46例,所有患者均接受亚低温治疗,测定自主循环恢复后24、48、72 h患者血清神经... 目的:探讨神经元特异度烯醇化酶和脑电双频指数对心肺复苏成功后接受亚低温治疗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择心搏骤停复苏成功自主循环恢复后的昏迷患者46例,所有患者均接受亚低温治疗,测定自主循环恢复后24、48、72 h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度烯醇化酶和脑电双频指数。3个月后进行大脑功能评分( cerebral-performance category CPC), CPC1-3分,为预后良好, CPC 4-5分,为预后不良。结果3个月后,预后良好(CPC1-3分)14例,预后不良(CPC4-5分)32例,预后不良组患者48、72 h血清NSE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48 h:(90.1±42.7) ng/mL vs .(33.2±17.5) ng/mL;72 h:(95.4±37.0) ng/mL vs.(29.2±17.0) ng/mL, P<0.05]。预后不良组患者NSE在48h和72h均出现升高趋势,而预后良好组均出现降低趋势[△NSE 24 h-48 h:(37.3±28.7) ng/mL vs.(-10.7±12.1) ng/mL;△NSE 48 h-72h:(5.3±13.2) ng/mL vs.(-4.0±4.5) ng/mL, P<0.05],两组变化出现显著性差异。预后不良组48、72 h BIS值低于预后良好组[48h:(39.2±24.1) vs.(78.0±12.4);72 h:(45.7±26.4) vs.(89.0±7.3), P<0.05]。结论神经元特异度烯醇化酶(NSE)和脑电双频指数( BIS )可评估接受亚低温治疗的心搏骤停后患者的神经功能预后,为临床决策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元特异度烯醇化酶 脑电双频指数 亚低温 心肺复苏 心搏骤停 中枢神经系统预后 自主循环恢复 目标温度
原文传递
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影响自主循环及预后的因素 被引量:10
19
作者 周夷霞 韩文文 宋丹丹 《心电与循环》 2020年第3期251-255,共5页
目的探讨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影响自主循环恢复(ROSC)及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1月至2019年10月因心脏骤停行心肺复苏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心肺复苏后ROSC结果分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影响R... 目的探讨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影响自主循环恢复(ROSC)及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1月至2019年10月因心脏骤停行心肺复苏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心肺复苏后ROSC结果分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影响ROSC及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共98例心脏骤停患者行心肺复苏术,其中出现ROSC 27例(27.55%),未出现ROSC 71例(72.4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心肺复苏后心脏骤停病因、首次监测心律、心肺复苏持续时间、肾上腺素用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心脏骤停病因(OR=1.985,95%CI:1.025~3.844)、首次监测心律(OR=0.297,95%CI:0.094~0.938)、心肺复苏持续时间(OR=0.065,95%CI:0.009~0.469)、肾上腺素用量(OR=0.564,95%CI:0.357~0.891)是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ROSC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或0.01)。98例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术后24h存活24例(24.49%),7d内存活16例(16.33%),出院存活12例(12.24%),神经功能恢复良好出院9例(9.18%)。结论心脏骤停病因、首次监测心律、心肺复苏持续时间、肾上腺素用量与ROSC及预后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骤停 心肺复苏 自主循环恢复 预后
下载PDF
基于脑功能监测指标构建预测心搏骤停行心肺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患者神经功能预后不良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 被引量:10
20
作者 曾景 林月雄 +1 位作者 金廷荣 李雪松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21年第12期28-34,46,共8页
背景心肺复苏(CPR)是抢救心搏骤停(CA)患者的重要方法,但多数患者抢救后可能出现神经功能预后不良,加强此类患者脑功能监测并寻找合适的神经功能预后判断方法对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目的基于脑功能监测指标构建预测CA行CPR后自主循... 背景心肺复苏(CPR)是抢救心搏骤停(CA)患者的重要方法,但多数患者抢救后可能出现神经功能预后不良,加强此类患者脑功能监测并寻找合适的神经功能预后判断方法对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目的基于脑功能监测指标构建预测CA行CPR后自主循环恢复(ROSC)患者神经功能预后不良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方法选取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2017年11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CA行CPR后ROSC患者93例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基线资料、脑血流参数、颈内静脉球血氧饱和度(SjvO2)及脑动脉-静脉血氧含量差(a-vDO2)、脑氧代谢率(CMRO2)。根据患者转出ICU时格拉斯哥-匹兹堡脑功能表现计分系统评分,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1~2分,n=36)和预后不良组(3~4分,n=57)。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CA行CPR后ROSC患者神经功能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并构建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绘制CBF、a-vDO2、CMRO2以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CA行CPR后ROSC患者神经功能预后不良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预后不良组ROSC时间长于预后良好组,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高于预后良好组,ICU入住时间短于预后良好组,出ICU时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低于预后良好组(P<0.05)。预后不良组左、右侧收缩期血流速度(Vs)、舒张期血流速度(Vd)、平均血流速度(Vm)、脑血流量(CBF)低于预后良好组,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预后不良组SjvO_(2)高于预后良好组,a-vDO_(2)、CMRO_(2)低于预后良好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左侧CBF、a-vDO_(2)、CMRO_(2)是CA行CPR后ROSC患者神经功能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P<0.05)。将左侧CBF、a-vDO_(2)、CMRO_(2)分别作为协变量X_(1)、X_(2)、X_(3),构建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其表达式为:P=1/{1+Exp〔-(-8.735+0.553X1+0.062X2+0.117X3)〕}。CBF、a-vDO2、CMRO2以及多因素Log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猝死 心脏 心搏骤停 心肺复苏术 自主循环恢复 神经功能 预后 预测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