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维甲酸对大鼠实验性腺胃粘膜癌前病变的逆转治疗作用 被引量:12
1
作者 李春启 刘为纹 +1 位作者 房殿春 邵方 《中华消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6期319-321,共3页
本文旨在观察维甲酸对大鼠胃粘膜癌前病变的作用,结果示,维甲酸治疗组大鼠腺胃粘膜上皮化生、中重度异型增生和胃癌的发生率(72.0%、24.0%、0%)均显著地低于未加治疗的对照组(100.0%、52.0的、16.0%... 本文旨在观察维甲酸对大鼠胃粘膜癌前病变的作用,结果示,维甲酸治疗组大鼠腺胃粘膜上皮化生、中重度异型增生和胃癌的发生率(72.0%、24.0%、0%)均显著地低于未加治疗的对照组(100.0%、52.0的、16.0%)(P<0.01、P<0.05);治疗组大鼠幽门腺和胃底腺平均肠化腺体数(130.2±93.9、51.5±39.1)及硫酸粘液阳性肠化发生率(36.0%)亦显著地低于未加治疗的对照组(442.4±230.0、247.4±112.0,84.0%)(P<0.01),本实验中未观察到维甲酸明显的毒副作用,说明维甲酸对大鼠实验性腺胃粘膜癌前病变有良好的治疗作用;这为探讨人胃癌前病变的治疗提供了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粘膜 癌前病变 维甲酸 药物疗法
原文传递
维甲酸衍生物对肿瘤细胞的凋亡诱导作用 被引量:8
2
作者 梁斌 宋旭红 黄东阳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57-262,共6页
维甲酸及衍生物的抗肿瘤作用已在白血病及多种实体肿瘤的临床治疗及实验室研究中显示出其诱人前景。其中,较引人注目的是一系列新的维甲酸衍生物,如CD437,ST1926,MM002等。这些新发现的维甲酸衍生物较目前临床应用较广的全反式维甲酸(AR... 维甲酸及衍生物的抗肿瘤作用已在白血病及多种实体肿瘤的临床治疗及实验室研究中显示出其诱人前景。其中,较引人注目的是一系列新的维甲酸衍生物,如CD437,ST1926,MM002等。这些新发现的维甲酸衍生物较目前临床应用较广的全反式维甲酸(ARTA)有更强的凋亡诱导作用,更低的细胞毒性和更理想的药物代谢动力学指标,诱导凋亡途径也不同于传统维甲酸类药物作用依赖p53激活的途径。其作用的分子机制也完全有别于目前已知的化疗药物,可诱导对维甲酸和其它多种化疗药物耐药的肿瘤细胞发生凋亡。该文对目前维甲酸衍生物在肿瘤细胞中的凋亡诱导作用研究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甲酸 衍生物 肿瘤 凋亡
下载PDF
视黄酸联合视网膜细胞共培养对胚胎干细胞体外分化的诱导作用 被引量:9
3
作者 张良 唐仕波 +3 位作者 张淳 黄冰 罗燕 陈系古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65-568,共4页
目的 探讨胚胎干细胞(ESC)在视黄酸联合视网膜细胞共培养诱导条件下的分化特征。 方法 将ESC自液氮中复苏、培养,传1代后进行拟胚体培养。将部分3.5 d拟胚体离心重悬后加入含有视黄酸的24孔板中进行诱导,另一部分加入已经培养有视网膜... 目的 探讨胚胎干细胞(ESC)在视黄酸联合视网膜细胞共培养诱导条件下的分化特征。 方法 将ESC自液氮中复苏、培养,传1代后进行拟胚体培养。将部分3.5 d拟胚体离心重悬后加入含有视黄酸的24孔板中进行诱导,另一部分加入已经培养有视网膜混合细胞的培养瓶中,培养液中同时也加入视黄酸。视网膜混合细胞中仅加入视黄酸未加拟胚体作为对照。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在整个诱导过程中形态学的改变并使用免疫细胞化学检测诱导细胞中巢蛋白、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广谱细胞角蛋白、微管相关蛋白-2、视紫质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1)形态学改变仅由视黄酸诱导,诱导细胞呈多种形态;在共培养条件下,绝大多数拟胚体分化出来的细胞形态非常单一,呈透明圆形。部分原贴壁的视网膜细胞出现了明显的网状结构。(2)免疫细胞化学显示两种诱导条件均可见大部分诱导细胞MAP-2阳性,并可见Nestin阳性细胞。共培养诱导尚可见GFAP阳性、Cytokeratin阳性和Rhodopsin阳性的细胞。 结论 视黄酸可以诱导大部分细胞成为神经细胞,在视黄酸和与视网膜细胞共培养诱导条件下,可以获得更为纯化的形态一致的神经样细胞,部分诱导细胞表达视网膜细胞的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胚胎干细胞 视网膜细胞 共培养 视黄酸 分化
下载PDF
磷酸化JNK介导全反式维甲酸诱导视网膜母细胞瘤细胞凋亡 被引量:4
4
作者 闵红波 王建文 +2 位作者 孙继虎 步世忠 黄勤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30-133,共4页
目的 探讨全反式维甲酸 (ATRA)抑制视网膜母细胞瘤 (Rb)细胞生长并诱导其凋亡的作用及信号转导机制。方法 应用3 H 胸腺嘧啶掺入分析法观察ATRA对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 ;用流式细胞仪分析ATRA对Y79细胞周期的影响 ;以DNA片段凝胶电泳分... 目的 探讨全反式维甲酸 (ATRA)抑制视网膜母细胞瘤 (Rb)细胞生长并诱导其凋亡的作用及信号转导机制。方法 应用3 H 胸腺嘧啶掺入分析法观察ATRA对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 ;用流式细胞仪分析ATRA对Y79细胞周期的影响 ;以DNA片段凝胶电泳分析细胞凋亡 ;用Westernblot分析c jun氨基末端激酶 (JNK)的磷酸化。结果 ATRA可明显抑制Y79细胞的生长 ,1μmol/L处理 36h时 ,3 H 胸腺嘧啶掺入率下降达 4 0 % ,Y79细胞被阻滞于G0 /G1期 ,并出现Sub G1峰。ATRA可诱导Y79细胞凋亡 ,此凋亡过程可被JNK的阻断剂Curcumin阻断 ;在此过程中 ,JNK被激活并磷酸化。结论ATRA可抑制Y79细胞生长并诱导其凋亡 ,其过程是由磷酸化的JNK介导 ,提示ATRA可能是一种潜在的抗Rb化疗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母细胞瘤 全反式维甲酸 信号转导 细胞凋亡 氨基末端激酶
原文传递
维A酸对银屑病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增殖及JAK3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李瑾 顾军 毕新岭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641-643,共3页
目的探讨第三代维A酸(芳维A酸氨丁三醇)和第二代维A酸(依曲替酸)对银屑病患者T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抽取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分离T淋巴细胞,经不同浓度药物处理后,台盼蓝染色检测细胞活力,用改良M1Tr法检测淋巴细胞... 目的探讨第三代维A酸(芳维A酸氨丁三醇)和第二代维A酸(依曲替酸)对银屑病患者T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抽取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分离T淋巴细胞,经不同浓度药物处理后,台盼蓝染色检测细胞活力,用改良M1Tr法检测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分别用Real.timePCR和蛋白印迹方法检测JAK3,STATS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芳维A酸氨丁三醇与依曲替酸在10^-9-10^-6浓度范围内,均对银屑病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且呈剂量依赖性,芳维A酸氨丁三醇比依曲替酸抑制作用更明显;两种药物均可下调银屑病患者T淋巴细胞JAK3基因的表达,且芳维A酸氨丁三醇的下调作用更显著,但STAT5蛋白表达无变化。结论芳维A酸氨丁三醇和依曲替酸可明显抑制银屑病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增殖,其机制可能与下调JAK3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淋巴细胞 维A酸 银屑病 JAK3
下载PDF
维甲酸、三氧化二砷诱导NB4细胞TRAIL基因表达的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王玲玲 张茂宏 《临床血液学杂志》 CAS 2003年第3期130-131,共2页
目的:研究全反式维甲酸(ATRA)或三氧化二砷(As_2O_3)诱导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NB4细胞肿瘤坏死因子相关的凋亡诱导配体(TRAIL)基因的表达及其治疗APL的机制。方法:采用RT-PCR检测TRAIL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10^(-6)mol/L的ATRA作... 目的:研究全反式维甲酸(ATRA)或三氧化二砷(As_2O_3)诱导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NB4细胞肿瘤坏死因子相关的凋亡诱导配体(TRAIL)基因的表达及其治疗APL的机制。方法:采用RT-PCR检测TRAIL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10^(-6)mol/L的ATRA作用6h或10^(-6)mol/L的As_2O_3作用12h、即可诱导TRAIL基因表达。结论:ATRA或As_2O_3能诱导NB4细胞TRAIL基因表达,TRAIL基因可能以类似“旁分泌”的作用方式杀伤NB4细胞。诱导TRAIL基因介导的细胞凋亡可能是ATRA或As_2O_3治疗APL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 肿瘤坏死因子相关的凋亡诱导配体 细胞凋亡 维甲酸 三氧化二砷 NB4细胞系
下载PDF
视黄酸联合视网膜细胞培养上清液对胚胎干细胞体外分化的诱导作用 被引量:2
7
作者 张良 唐仕波 +3 位作者 罗燕 黄冰 张淳 陈系古 《眼科学报》 2003年第2期122-125,共4页
目的:探讨经过初步诱导的拟胚体在视黄酸和视网膜细胞培养上清液作用下的分化特征。方法:将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ESC)自液氮中复苏、培养,传1代后进行拟胚体(embry-onic bodies,EB)培养。3天半的 EB离心重悬后不作消化,使... 目的:探讨经过初步诱导的拟胚体在视黄酸和视网膜细胞培养上清液作用下的分化特征。方法:将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ESC)自液氮中复苏、培养,传1代后进行拟胚体(embry-onic bodies,EB)培养。3天半的 EB离心重悬后不作消化,使用视黄酸、视黄酸加鼠视网膜胶质细胞和神经细胞培养上清液、视黄酸加人视网膜色素上皮培养上清液、视黄酸加人胎儿视网膜胶质细胞培养上清液(分别记为A、B、C、D组)等进行诱导。观察诱导过程中形态学改变,培养3周时使用免疫细胞化学检测Nestin、GFAP、cytokeratin、MAP-2、rhodopsin等在诱导后细胞中的表达情况。结果:(1)形态学改变:4种条件下的早期改变基本相同,均可见多种形态的细胞;3周后:拟胚体结构基本已散开,A组:见多种形态的细胞,细胞边界欠清,饱满度下降;B组:细胞以透明度较高的圆形细胞为主;C组:拟胚体及拟胚体周围的细胞中出现了含有明显色素的细胞;D组诱导:细胞胞体较大,形态结构较为单一;(2)免疫细胞化学:4种条件下均表现为大部分细胞MAP-2阳性,未见Nestin阳性细胞;此外,A组中,未见 GFAP、Cytokeratin、Rhodopsin阳性细胞 ;B组中,可见 GFAP、Cytokeratin、Rhodopsin阳性细胞;C组仅见Cytokeratin阳性细胞;D组仅见GFAP阳性细胞。结论:在ESC的次级诱导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黄酸 视网膜细胞 上清液 胚胎干细胞 细胞分化 实验
下载PDF
维甲酸诱导前后异维甲酸受体α在银屑病中的变化 被引量:2
8
作者 郑焱 彭振辉 +4 位作者 谭升顺 郗彦萍 张磐谏 王国荣 周艳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58-260,共3页
目的 研究他扎罗汀治疗进行期寻常型银屑病前后异维甲酸受体α(RXRα)的变化 ,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用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进行期银屑病皮损用药前后RXRαmRNA的表达。结果 在银屑病皮损中 ,可见基底层和基底上层RXRαmRNA的表达 ... 目的 研究他扎罗汀治疗进行期寻常型银屑病前后异维甲酸受体α(RXRα)的变化 ,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用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进行期银屑病皮损用药前后RXRαmRNA的表达。结果 在银屑病皮损中 ,可见基底层和基底上层RXRαmRNA的表达 ,他扎罗汀治疗后可见RXRα表达于表皮全层 ,基底上层有显著上升的趋势 (P<0 .0 1)。结论 他扎罗汀通过促进RARγ RXRα的结合 ,上调银屑病表皮基底上层中RXRα的表达 ,抑制表皮角质形成细胞的增殖并诱导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甲酸 异维甲酸受体α 他扎罗汀 进行期 寻常型银屑病
下载PDF
维甲酸与精子发生 被引量:3
9
作者 陈瑶 童明汉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335-1343,共9页
维生素A的活性代谢物维甲酸在哺乳动物精子发生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但其具体调节机制并不十分清楚。该文拟对睾丸内维甲酸的运输、代谢、信号系统以及维甲酸调控精子发生的研究进展进行简单总结。
关键词 维甲酸 精子发生 精原细胞分化 减数分裂 精子形成
原文传递
GRIM-19在银屑病皮损中的表达及维A酸对其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吴娜 郑焱 李昌吉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2018年第5期259-261,265,共4页
目的研究GRIM-19在银屑病皮损中的表达水平及维A酸对其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银屑病皮损中GRIM-19的表达,观察维A酸治疗对其表达的影响。结果正常皮肤组织、银屑病边缘皮损和中间皮损中GRIM-19蛋白的表达强度逐渐减弱,差异有... 目的研究GRIM-19在银屑病皮损中的表达水平及维A酸对其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银屑病皮损中GRIM-19的表达,观察维A酸治疗对其表达的影响。结果正常皮肤组织、银屑病边缘皮损和中间皮损中GRIM-19蛋白的表达强度逐渐减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2=49.18,P <0.05);维A酸治疗前、治疗2周、4周后皮损中GRIM-19表达强度逐渐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2=51.78,P <0.05)。结论 GRIM-19在银屑病皮损中表达下降,维A酸可能通过上调GRIM-19来调控角质形成细胞的增殖凋亡,从而治疗银屑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屑病 GRIM-19 维A酸
下载PDF
维甲酸对胚胎干细胞分化过程中Notch1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肖迎 唐仕波 +3 位作者 王琪 孟晶 李斌 林少芬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41-244,共4页
目的探讨维甲酸(RA)诱导胚胎干细胞(ESC)向神经细胞定向分化及自由分化过程中,Notch1蛋白和mRNA的时空表达以及RA对Notch1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分两组:实验组用RA对ESC进行神经细胞定向诱导分化,对照组ESC进行自由分化。各组分别取ESC分... 目的探讨维甲酸(RA)诱导胚胎干细胞(ESC)向神经细胞定向分化及自由分化过程中,Notch1蛋白和mRNA的时空表达以及RA对Notch1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分两组:实验组用RA对ESC进行神经细胞定向诱导分化,对照组ESC进行自由分化。各组分别取ESC分化1、3、5、7、9d的细胞,倒置显微镜观察形态变化,免疫荧光观察MAP2表达,免疫细胞化学、流式细胞术及RTPCR检测Notch1蛋白和mRNA表达。结果实验组诱导分化的神经元逐渐增多并形成神经网络。对照组以圆形上皮样分化细胞为主。ESCNotch1蛋白及mRNA均为高表达,诱导分化或自由分化后蛋白表达降低(P<0.05)。实验组Notch1mRNA水平下降(P<0.05),对照组则无明显变化(P>0.05)。分化3d后,实验组各时间点Notch1的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ESC分化时伴有Notch1信号的关闭。Notch1可能对ESC向神经元的特异性分化起重要作用。促进Notch1的下调可能是RA诱导分化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细胞 细胞分化 NOTCH 维甲酸
下载PDF
外用他扎罗汀凝胶前后PAFR在银屑病患者表皮中的表达 被引量:2
12
作者 杨闰平 彭振辉 刘元林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88-89,共2页
目的了解局部外用0.05%他扎罗汀凝胶前后PAFR在银屑病患者表皮中表达变化,探讨PAFR在他扎罗汀治疗银屑病过程中的可能作用。方法免疫组化法对皮肤组织进行PAFR染色。结果用药前皮损中,13例的PAFR染色为弱阳性,2例为无明显染色,用药1周后... 目的了解局部外用0.05%他扎罗汀凝胶前后PAFR在银屑病患者表皮中表达变化,探讨PAFR在他扎罗汀治疗银屑病过程中的可能作用。方法免疫组化法对皮肤组织进行PAFR染色。结果用药前皮损中,13例的PAFR染色为弱阳性,2例为无明显染色,用药1周后,11例皮损的PAFR染色强度明显增强。结论他扎罗汀治疗银屑病可上调皮肤中的PAFR表达,是治疗银屑病的分子生物学机理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他扎罗汀 维A酸 PAFR 银屑病
下载PDF
新型维甲酸对乳腺癌细胞周期蛋白D1、E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陆劲松 邵志敏 +4 位作者 吴炅 沈坤炜 韩企夏 沈镇宙 JA Fontana 《复旦学报(医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84-286,共3页
目的 研究新型维甲酸AHPN对乳腺癌细胞的生长抑制的可能机制。方法 应用细胞生长抑制试验及Western印迹法 ,研究新型维甲酸对乳腺癌细胞株MDA MB 435细胞的生长抑制现象、不同时间点细胞内周期蛋白D1、周期蛋白E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A... 目的 研究新型维甲酸AHPN对乳腺癌细胞的生长抑制的可能机制。方法 应用细胞生长抑制试验及Western印迹法 ,研究新型维甲酸对乳腺癌细胞株MDA MB 435细胞的生长抑制现象、不同时间点细胞内周期蛋白D1、周期蛋白E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AHPN可有效地抑制MDA MB 435细胞的生长 ,周期蛋白D1的蛋白表达随药物的作用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 ,但周期蛋白E的蛋白表达却无明显的改变。结论 AHPN可有效地抑制人乳腺癌细胞株MDA MB 435细胞的生长 ,这种抑制作用可能通过降低周期蛋白D1的蛋白表达实现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甲酸 乳腺癌 周期蛋白 AHPN
下载PDF
13-顺式-维甲酸和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再分化治疗低分化甲状腺癌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范群 匡安仁 +3 位作者 袁耿彪 苏新辉 苏福 王卫星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85-290,共6页
目的对13一顺式.维甲酸(13.cisretinoidacid,13-CRA)和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retinoidacid,ATRA)诱导再分化治疗低分化甲状腺癌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采用单中心、随机、双盲、平行对照的临床试验。分为3组,试验组A用13... 目的对13一顺式.维甲酸(13.cisretinoidacid,13-CRA)和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retinoidacid,ATRA)诱导再分化治疗低分化甲状腺癌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采用单中心、随机、双盲、平行对照的临床试验。分为3组,试验组A用13-CRA诱导,试验组B用ATRA诱导,对照组用安慰剂。所有受试者均进行200mCi的131I治疗。疗效评价以维甲酸诱导效果和诱导后131I治疗效果作为主要指标。结果诱导再分化治疗后,试验组A诱导的有效率为59.72%,试验组B为52.86%,对照组为7.69%,3组的诱导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分析显示,试验组A、试验组B分别与对照组相比较诱导效果明显增高(均P〈0.017),而试验组A与试验组B的诱导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1I治疗后,试验组A、试验组B、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70.83%、64.29%和28.2l%.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分析显示,试验组A、试验组B分别与对照组相比较的治疗效果明显增高(均P〈0.017),而试验组A与试验组B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维甲酸类药物的不良反应方面,试验组A主要表现为脱皮、皮肤干燥、嘴唇干燥、眼干等皮肤黏膜的损害,试验组B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等神经系统症状。结论13一CRA和ATRA诱导再分化是治疗失分化/低分化甲状腺癌的一种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甲酸 甲状腺癌 诱导再分化
原文传递
全反式维甲酸对各种人甲状腺肿瘤细胞株增殖、摄碘及甲状腺特异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崔岱 兰玲 +2 位作者 刘超 蒋琳 唐伟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10-511,共2页
对4种甲状腺癌细胞株予全反式维甲酸处理,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检测细胞增殖,同位素法测定摄碘功能,半定量RT-PCR检测甲状腺特异基因及维甲酸受体表达。结果显示全反式维甲酸可抑制FTC-133细胞增殖,促进其摄碘及甲状腺特异基因的表达,但对C... 对4种甲状腺癌细胞株予全反式维甲酸处理,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检测细胞增殖,同位素法测定摄碘功能,半定量RT-PCR检测甲状腺特异基因及维甲酸受体表达。结果显示全反式维甲酸可抑制FTC-133细胞增殖,促进其摄碘及甲状腺特异基因的表达,但对C643、HTH74及XTC.UC1细胞无影响,提示不同甲状腺肿瘤细胞对全反式维甲酸的反应性不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 维甲酸 增殖 摄碘 受体 维甲酸
原文传递
体内转染RXR-α基因对大鼠肝纤维化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徐嘉鹏 王争 +2 位作者 吴志勇 罗蒙 陈锦先 《胃肠病学》 2010年第7期390-394,共5页
肝纤维化常伴维甲类X受体α(RXR-α)表达下降.目的:探讨增加肝脏RXR-α表达对大鼠肝纤维化的抑制作用.方法:以CCl4诱导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尾静脉注射RXR-α基因重组慢病毒载体.实验设肝纤维化模型组、空白载体转染组、RXR-α转染组... 肝纤维化常伴维甲类X受体α(RXR-α)表达下降.目的:探讨增加肝脏RXR-α表达对大鼠肝纤维化的抑制作用.方法:以CCl4诱导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尾静脉注射RXR-α基因重组慢病毒载体.实验设肝纤维化模型组、空白载体转染组、RXR-α转染组和正常对照组,均包括2周和8周两个时间点.组织病理学检查肝纤维化程度,测定肝组织羟脯氨酸(Hyp)含量,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肝组织RXR-α、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Ⅰ型胶原表达情况.结果:肝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正常对照组的肝纤维化分期均为So,模型组和空白载体转染组为S2(2周)和S3(8周),RXR-α转染组为S1(2周)和S2(8周).模型组肝组织Hyp、α-SMA和Ⅰ型胶原含量高于正常对照组,RXR-α含量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模型组与空白载体转染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XR-α转染组Hyp、α-SMA和Ⅰ型胶原含量低于模型组和空白载体转染组,RXR-α含量高于模型组和空白载体转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于早期肝纤维化,提高肝内RXR-α表达可部分抑制纤维化并逆转部分纤维化相关指标:对于已发生的肝纤维化,则仅能部分抑制肝纤维化而无法使相关指标恢复正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纤维化 受体 维甲酸 慢病毒感染 质粒
下载PDF
维甲酸和丁酸钠对体外LAK细胞活性的影响
17
作者 正雄彪 李平升 +3 位作者 张世明 杜平 曹广文 潘卫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5期405-408,共4页
维甲酸,丁酸钠具有促进肿瘤细胞分化,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及其他多种生物学效应。本研究从肿瘤生物治疗的角度,探讨了这两种诱导剂在体外对LAK细胞活性的影响,发现丁酸钠或维甲酸单独不能诱导LAK细胞活性,也不能增强NK细胞活性,但可调节IL-... 维甲酸,丁酸钠具有促进肿瘤细胞分化,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及其他多种生物学效应。本研究从肿瘤生物治疗的角度,探讨了这两种诱导剂在体外对LAK细胞活性的影响,发现丁酸钠或维甲酸单独不能诱导LAK细胞活性,也不能增强NK细胞活性,但可调节IL-2对LAK细胞活性的诱导。低浓度可增强LAK细胞活性,其最适浓度厂酸钠为1×10^(-5)mol/L,维甲酸为1×10~7mol/L,二者可分别提高LAK细胞杀伤活性150%及100%。结果表明,丁酸钠和维甲酸在肿瘤治疗中除了具有化学诱导作用外,在肿瘤生物治疗中也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酸钠 维甲酸 免疫调节 杀伤细胞
下载PDF
视黄酸视网膜下腔注射未能逆转鼠视网膜变性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良 唐仕波 +2 位作者 黄冰 陈系古 赖英荣 《眼科学报》 2005年第2期116-118,131,共4页
目的:探讨视网膜下腔注射视黄酸对视网膜变性发展的阻断作用。方法:14d龄视网膜色素变性鼠(retinaldegenerationmouse,Rd鼠)各8只视网膜下腔分别注射10-3mol/L浓度视黄酸和磷酸盐缓冲液(phosphatebufferedsaline,PBS),术后1个月对注射... 目的:探讨视网膜下腔注射视黄酸对视网膜变性发展的阻断作用。方法:14d龄视网膜色素变性鼠(retinaldegenerationmouse,Rd鼠)各8只视网膜下腔分别注射10-3mol/L浓度视黄酸和磷酸盐缓冲液(phosphatebufferedsaline,PBS),术后1个月对注射眼进行病理取材。并取7、14、28d和3个月龄Rd鼠各3只作正常对照。结果:视网膜下腔注射视黄酸和PBS,1个月后均可见部分眼视网膜内核层细胞增殖,视网膜下腔注射视黄酸较注射PBS未见有明显差异。结论:通过视网膜下腔注射视黄酸并不能使已经变性的视网膜恢复正常或阻断视网膜变性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变性 视黄酸 腔注射 视网膜色素变性 逆转 磷酸盐缓冲液 视网膜下腔 mol/L 阻断作用 病理取材 正常对照 细胞增殖 眼视网膜 PBS 内核层 Rd
下载PDF
维甲酸诱导前后HB-EGF在银屑病皮损中的变化
19
作者 郗彦萍 彭振辉 +2 位作者 周艳 谭升顺 张磐谏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314-315,共2页
目的 研究维甲酸在进行期寻常型银屑病中的治疗机制。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维甲酸诱导前后HB GFE在进行期银屑病皮损中的表达。结果 在银屑病皮损中 ,全层几乎无HB EGF的表达 ,维甲酸诱导后 10天可见HB EGF不仅表达于基底层... 目的 研究维甲酸在进行期寻常型银屑病中的治疗机制。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维甲酸诱导前后HB GFE在进行期银屑病皮损中的表达。结果 在银屑病皮损中 ,全层几乎无HB EGF的表达 ,维甲酸诱导后 10天可见HB EGF不仅表达于基底层 (10 0 .0 % ) ,且以灶状表达于基底上层 (77.8% )。结论 维甲酸通过上调银屑病表皮中HB EGF的表达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甲酸 HB-EGF 银屑病 治疗 免疫组织化学 检测
下载PDF
cAMP信号通路在维甲酸诱导分化中的作用
20
作者 陶炯 刘廷析 陈竺 《自然杂志》 1999年第5期264-266,共3页
维甲酸是一种经典的诱导分化剂,对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胚胎癌、黑色素瘤、神经母细胞瘤、卵巢癌等多种组织来源的肿瘤均有明显诱导分化作用.目前普遍认为,维甲酸是通过核内维甲酸受体发挥作用,转录调控肿瘤细胞中异常的基因表达谱... 维甲酸是一种经典的诱导分化剂,对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胚胎癌、黑色素瘤、神经母细胞瘤、卵巢癌等多种组织来源的肿瘤均有明显诱导分化作用.目前普遍认为,维甲酸是通过核内维甲酸受体发挥作用,转录调控肿瘤细胞中异常的基因表达谱使其向正常变化,从而达到诱导分化目的.有研究表明维甲酸诱导分化过程中,除上述机制外,尚有多条信号路径可能参与其中.本文回顾了相关文献.提出cAMP-PKA信号途径是维甲酸实现诱导分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概念,并初步探讨了维甲酸与cAMP-PKA信号间相互作用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甲酸 分化 cAMP信号传递 肿瘤 诱导分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