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度近视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光敏感度的变化 被引量:13
1
作者 吴秋艳 陈绮 +3 位作者 谭凡 程丹 沈梅晓 瞿佳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CAS CSCD 2017年第3期146-151,共6页
目的 通过微视野计测量比较高度近视患者与低度近视及正视者黄斑部各区域视网膜光敏感度的分布及差异.方法 描述性研究.选择2015年11月至2016年5月来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视光门诊就诊的患者及在校学生志愿者共61例(61眼),其中... 目的 通过微视野计测量比较高度近视患者与低度近视及正视者黄斑部各区域视网膜光敏感度的分布及差异.方法 描述性研究.选择2015年11月至2016年5月来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视光门诊就诊的患者及在校学生志愿者共61例(61眼),其中高度近视31例(31眼)作为高度近视组,低度近视及正视30例(30眼)作为对照组.通过微视野计测量黄斑区20&#176;范围视网膜光敏感度,并按照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治疗研究进行3分环(中央区、内环、外环)和9分区(A1-A9)记录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2组各区域的视网膜光敏感度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对视网膜光敏感度与眼轴长度(AL)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高度近视组平均视网膜光敏感度较对照组低(t=4.60,P〈0.001).3分环中,高度近视组在内环(t=3.30,P=0.002)和外环(t=3.63,P=0.001)视网膜光敏感度较对照组低.9分区中,高度近视组在A2(t=2.02,P=0.047)、A4(t=3.68,P=0.001)、A5(t=3.05,P=0.004)、A6(t=2.17,P=0.034)、A7(t=2.49,P=0.016)、A8(t=3.40,P=0.002)、A9(t=4.35,P〈0.001)区视网膜光敏感度较对照组低.黄斑区平均视网膜光敏感度与AL呈负相关(r=-0.477,P〈0.001).结论 矫正视力正常的高度近视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光敏感度下降,且外环下降更明显.视网膜光敏感度的下降可能与AL的延长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近视 黄斑区 视网膜光敏感度 微视野计
原文传递
高度近视眼中心30°视网膜光敏感度的状态分布及其对比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方严 石一宁 王云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99-202,共4页
目的观察高度近视患者的视网膜中心部视功能状态分布特点—10°~30°视网膜光敏感度,以期建立监测高度近视眼视网膜中心部视功能的方法,为预防性治疗视网膜黄斑病变提供依据。方法采用OCTOPUS101中的中心低视力程序C08、M2程序... 目的观察高度近视患者的视网膜中心部视功能状态分布特点—10°~30°视网膜光敏感度,以期建立监测高度近视眼视网膜中心部视功能的方法,为预防性治疗视网膜黄斑病变提供依据。方法采用OCTOPUS101中的中心低视力程序C08、M2程序,对373眼高度近视患者的视网膜中心视功能状态—10°~30°视网膜平均光敏感度、4象限光敏感度、4象限视野缺失点、平均视野缺失点进行定性定量检测,并分别与高度近视性视网膜脱离对侧眼149眼、中低度近视性视网膜脱离对侧眼51眼、正常108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高度近视眼30°平均光敏感度(27.60±6.26)dB,视力0.57±0.39;高度近视视网膜脱离对侧眼(28.51±4.95)dB,视力0.62±0.39;中低度近视视网膜脱离对侧眼(28.45±6.53)dB,视力0.87±0.25;正常对照眼(34.05±2.29)dB,视力1.13±0.28。高度近视组视力仅与高度近视视网膜脱离对侧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平均光敏感度和4象限平均光敏感度在高度近视组与高度近视视网膜脱离对侧眼、中低度近视视网膜脱离对侧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高度近视眼30°视野平均缺失点(1.76±7.16)个,高度近视视网膜脱离对侧眼(0.50±2.58)个,中低度近视视网膜脱离对侧眼(0.88±4.16)个,正常对照眼(0.04±0.38)个。平均视野缺失点分别在高度近视组与高度近视视网膜脱离对侧眼与中低度近视视网膜脱离对侧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人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除鼻上象限与正常人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其余三象限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度近视眼已经存在明显中心视网膜光敏感度的损害,但与视网膜脱离高危眼在发生视网膜脱离之前相似,他们与正常人群眼有着明显的功能差异;根据高度近视中心视网膜退行性病变形成机制和与中心视网膜光敏感度下降的关系,对此人群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近视 视网膜黄斑病变 视网膜光敏感度 视野 低视力程序
下载PDF
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黄斑光敏感度及固视稳定性与最佳矫正视力的相关性
3
作者 王亚明 赵雯 唐凯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4年第8期1339-1343,共5页
目的探讨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黄斑光敏感度及固视稳定性与最佳矫正视力(BCVA)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2月在青岛市黄岛区中医医院治疗的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184例,其中弱视眼184只、对侧眼184只。其中男94例,女90例;年龄4~12(... 目的探讨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黄斑光敏感度及固视稳定性与最佳矫正视力(BCVA)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2月在青岛市黄岛区中医医院治疗的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184例,其中弱视眼184只、对侧眼184只。其中男94例,女90例;年龄4~12(8.10±1.72)岁。测量弱视眼和对侧眼BCVA、黄斑光敏感度及固视稳定性参数,以及视盘周围神经纤维层厚度、黄斑区厚度差异,采用秩和检验比较弱视眼和对侧眼黄斑区光敏感度和固视稳定性参数,以及治疗前后BCVA、黄斑10°范围内平均光敏感度和固视点落在直径2°内的百分比;t检验分析弱视眼和对侧眼视盘周围神经纤维层厚度、黄斑区厚度;相关性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弱视眼BCVA高于对侧眼[0.5(0.4,0.6)LogMAR比0.1(0,0.2)LogMA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454,P<0.05);弱视眼黄斑10°范围内平均光敏感度、固视点落在直径2°内的百分比分别为25.40(23.10,28.00)dB、49.98(42.30,61.10)%,低于对侧眼[28.40(26.10,29.60)dB、70.40(58.29,77.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4.463、-3.182,均P<0.05);弱视眼黄斑区光敏感度和固视稳定性参数、视盘周围神经纤维层厚度、黄斑区厚度均与BCVA无相关性(均P>0.05);下方黄斑区厚度与下方视盘周围神经纤维层厚度呈正相关(r=0.443,P<0.05),鼻侧黄斑区厚度与鼻侧视盘周围神经纤维层厚度呈正相关(r=0.401,P<0.05)。弱视眼治疗后BCVA、黄斑10°范围内平均光敏感度、固视点落在直径2°内的百分比分别为0.3(0.1,0.5)LogMAR、27.65(25.51,28.93)dB和62.50(51.54,70.02)%,均优于治疗前[0.5(0.4,0.6)LogMAR、25.40(23.10,28.00)dB、49.98(42.30,61.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932、-3.332、-2.993,均P<0.05)。结论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黄斑光敏感度及2°范围内的固视稳定性有所降低,黄斑区厚度与视盘周围神经纤维层厚度存在相关性,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光参差性弱视 黄斑 光敏感度 固视稳定性 最佳矫正视力 儿童
下载PDF
铅接触工人视野视网膜光敏感度损害的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黄钢 王一兵 麦才铿 《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546-548,共3页
目的 了解铅接触工人视野及视网膜光敏感度改变特点 ,探讨慢性铅接触对视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自动静态视野计对铅接触工人 3 8例 76眼进行中心 3 0°和周边 3 0°~ 60°视网膜光敏感度阈值定量检测其视野指数、损害类... 目的 了解铅接触工人视野及视网膜光敏感度改变特点 ,探讨慢性铅接触对视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自动静态视野计对铅接触工人 3 8例 76眼进行中心 3 0°和周边 3 0°~ 60°视网膜光敏感度阈值定量检测其视野指数、损害类型、形态、程度及平均敏感度。结果 铅接触工人视网膜光敏感度阈值明显高于正常眼 ,弥漫损害 19 14 % ,局部损害 14 47% ,混合损害 3 1 5 8%。主要为环状暗点和弥漫性损害 ,属轻、中度改变。多因素相关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平均敏感度与年龄、尿铅量有显著相关性。结论 铅接触工人可致视网膜光敏感度的改变 ;程度与铅吸收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铅接触工人 视野 视网膜 光敏感度 视功能
下载PDF
糖尿病患者后像消逝试验的临床研究
5
作者 孙克清 黄岚 陈静嫦 《临床眼科杂志》 2001年第3期210-211,共2页
目的 研究后像消逝试验与 DR早期诊断的相关性。方法 对 NIDDM者 75眼、正常对照 46眼分别检测后消逝试验、FFA及 30°范围视网膜光敏度。结果 正常对照组的 TFC与 NDR组、DR组比较 ,P <0 .0 1,差异非常显著。 NIDDM者中 ,视... 目的 研究后像消逝试验与 DR早期诊断的相关性。方法 对 NIDDM者 75眼、正常对照 46眼分别检测后消逝试验、FFA及 30°范围视网膜光敏度。结果 正常对照组的 TFC与 NDR组、DR组比较 ,P <0 .0 1,差异非常显著。 NIDDM者中 ,视网膜光敏度正常组与下降组比较 TFC,P <0 .0 1,差异非常显著。 NDR者中 ,病程≤5年组与 >5年组的 TFC比较 ,P <0 .0 1,差异非常显著。结论 后像消逝试验可作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后像消逝试验 眼底荧光造影 视网膜光敏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