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6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模拟扰动条件下太湖表层沉积物磷行为的研究 被引量:113
1
作者 张路 范成新 +1 位作者 秦伯强 杨龙元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2001年第1期35-42,共8页
利用恒温震荡器构筑的模拟扰动环境 ,研究了太湖水 -沉积物界面的磷释放和吸附行为 .结果表明 :表层沉积物的磷酸盐释放作用在模拟扰动条件下并不十分明显 ,在低强度的扰动条件下未观察到释放现象 ,模拟高强度扰动后 ,出现一个相对较强... 利用恒温震荡器构筑的模拟扰动环境 ,研究了太湖水 -沉积物界面的磷释放和吸附行为 .结果表明 :表层沉积物的磷酸盐释放作用在模拟扰动条件下并不十分明显 ,在低强度的扰动条件下未观察到释放现象 ,模拟高强度扰动后 ,出现一个相对较强的释放过程 .最大释放时沉积物上覆水浓度约为低强度扰动时的 3倍 .最大释放时间 (Tmax)可能受磷酸盐形态分布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相比较而言 ,磷酸盐的吸附作用表现得十分明显且迅速 ,沉积物上覆水磷酸盐浓度在 0 .5h后分别由 0 .2 2 9mg/L和 0 .2 15mg/L下降为 0 .0 5mg/L和 0 .0 13mg/L .可以看出当上覆水磷酸盐浓度较高时 ,吸附作用的强度远大于释放作用 .在 2 5℃ ,模拟中等强度 ( 10 0rpm)的模拟扰动条件下 ,当初始磷酸盐浓度为 1.0 1mg/L时 ,梅梁湾和五里湖的表层沉积物吸附容量分别为每克干重吸附0 .0 4 2mg和 0 .0 50mg磷酸盐 .这种较高的吸附能力对浅水湖泊的磷酸盐缓冲作用能起到积极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再悬浮 太湖 表层沉积物 模拟扰动条件 释放作用 吸附作用
下载PDF
太湖底泥悬浮中营养盐释放的波浪水槽试验 被引量:81
2
作者 朱广伟 秦伯强 +5 位作者 张路 罗潋葱 孙小静 洪大林 高亚军 谢瑞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61-68,共8页
波浪水槽中研究了小波掀沙(波高8.77cm,波周期0.8s)和大波掀沙(波高12.31cm和13.29cm,波周期1.0s)对太湖沉积物悬浮及N、P营养盐释放的作用规律.结果显示:小波掀沙时,底泥并未发生大量悬浮,SS浓度最高时仅13.6mg/L;大波掀沙时,底泥大规... 波浪水槽中研究了小波掀沙(波高8.77cm,波周期0.8s)和大波掀沙(波高12.31cm和13.29cm,波周期1.0s)对太湖沉积物悬浮及N、P营养盐释放的作用规律.结果显示:小波掀沙时,底泥并未发生大量悬浮,SS浓度最高时仅13.6mg/L;大波掀沙时,底泥大规模悬浮,SS浓度最高达达245.2mg/L水体悬浮物、营养盐浓度变化滞后波高变化1h以上.当波高改变1h后,水体悬浮物、N、P营养盐浓度才改变到相应的平衡浓度.除总磷浓度显著提高外,小波掀沙对水体N、P浓度的影响很小,大波掀沙则显著提高了水体总氮、总溶解氮、总磷、总溶解磷、氨氮(NH4+-N)、溶解性活性磷(SRP),其中NH4+-N、SRP最大增幅达30%和20%.小波和大波掀沙过程中,水体溶解氧浓度均持续增加,掀沙2h后增高2mg/L,溶解性有机碳持续下降,2h后下降33%-51%.试验结果表明,掀沙过程中水体充氧及颗粒物的絮凝、吸附作用可能是限制NH4+-N、SRP浓度增高的重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泥 水体 总磷 太湖 悬浮物 营养盐浓度 溶解氧浓度 释放 解磷 磷浓度
下载PDF
崇明东滩沉积物再悬浮对沉积物-水界面氮、磷交换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52
3
作者 钱嫦萍 陈振楼 +1 位作者 胡玲珍 邓焕广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114-119,共6页
20 0 2年 7月采集崇明东滩低潮滩沉积物样和水样 ,运用模拟实验研究沉积物再悬浮作用对沉积物 水界面三态氮和可溶磷交换行为的影响 .实验发现 ,在沉积物不断发生再悬浮的过程中 ,水体中三态氮的含量明显增加 ,其中NO- 3 N变化最为显... 20 0 2年 7月采集崇明东滩低潮滩沉积物样和水样 ,运用模拟实验研究沉积物再悬浮作用对沉积物 水界面三态氮和可溶磷交换行为的影响 .实验发现 ,在沉积物不断发生再悬浮的过程中 ,水体中三态氮的含量明显增加 ,其中NO- 3 N变化最为显著 ,升高浓度值达 1 1 86 9μmol·L- 1,NH+4 N增长 2 1 71 3μmol·L- 1,NO- 2 N的释放约为0 2 μmol·L- 1,可溶磷的含量也有少量的增加 .同时 ,再悬浮作用对沉积物 水界面三态氮和可溶磷的环境地球化学行为也有一定的影响 ,与静置状态相比 ,NH+4 N和NO- 3 N表现出与静置状态截然相反的变化规律 ,NO- 2 N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变化比较复杂 ,初期与静置状态相反而后表现一致 .再悬浮颗粒物浓度也是制约沉积物 水界面三态氮和可溶磷变化的主要因子之一 .实验结果显示 ,NH+4 N在前 7h以内的变化和悬浮颗粒物浓度表现出较好的相关关系 ,后 5h呈负相关关系 ;NO- 2 N和可溶磷在整个过程中与悬浮颗粒物浓度的变化都有着很好的相关性 ,只有NO- 3 N的变化与其关系比较薄弱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悬浮 沉积物 沉积物-水界面 崇明东滩
下载PDF
强弱风浪扰动下太湖的营养盐垂向分布特征 被引量:48
4
作者 朱广伟 秦伯强 高光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775-780,共6页
在一次风速12m/s的强风浪过程中及在连续多天弱风浪之后,对太湖梅梁湾一浅水区营养盐、悬浮物等的垂向分布进行了观测和分析。结果表明,在水底沉积物约20cm的情况下,强风浪期间与弱风浪期间相比,湖水中悬浮物浓度提高了10倍,总磷浓度提... 在一次风速12m/s的强风浪过程中及在连续多天弱风浪之后,对太湖梅梁湾一浅水区营养盐、悬浮物等的垂向分布进行了观测和分析。结果表明,在水底沉积物约20cm的情况下,强风浪期间与弱风浪期间相比,湖水中悬浮物浓度提高了10倍,总磷浓度提高了3 6倍。而强风浪期间与弱风浪期间的水体溶解性总磷(DTP)、溶解性活性磷(SRP)的浓度无显著差异。说明尽管强风浪过程引起沉积物大量悬浮,水体悬浮颗粒态营养盐显著增高,但是由于悬浮过程营养盐释放与沉降机制作用十分复杂,活性营养盐的浓度未必能提高。无论强风浪还是弱风浪期间,水体的表层至水土界面上50cm层的悬浮物浓度、营养盐浓度没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但明显低于水土界面上50cm内的悬浮物浓度和总磷浓度。无论是强风浪期间还是弱风浪期间,表层到底层水体SRP浓度无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浪 浅水湖泊 水动力 悬浮物 太湖
下载PDF
风浪作用下的底泥悬浮沉降及内源释放量研究 被引量:54
5
作者 逄勇 颜润润 +2 位作者 余钟波 李一平 李瑞玲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2456-2464,共9页
分别于春夏秋冬4个季节对太湖梅梁湾水体开展了5次野外实验,利用沉积物捕获器收集沉积物,采用Gansith公式法计算了沉积物的再悬浮通量,并建立了其与风速的关系;对代表不同风浪作用下的太湖悬浮物进行了7次静沉降实验,计算了悬浮物的静... 分别于春夏秋冬4个季节对太湖梅梁湾水体开展了5次野外实验,利用沉积物捕获器收集沉积物,采用Gansith公式法计算了沉积物的再悬浮通量,并建立了其与风速的关系;对代表不同风浪作用下的太湖悬浮物进行了7次静沉降实验,计算了悬浮物的静沉降通量,并建立了其与悬浮物浓度关系.以3.7 m/s为界对低泥悬浮沉降过程进行分解和概化,计算了2005年每日的悬浮沉降量,并利用近10年的风速资料估算了太湖年均内源释放量.结果表明,太湖每日的内源释放量受风速影响显著,和风速变化趋势较为接近,然而不同营养盐的释放状况却各不相同.太湖内源年均进入水体的净底泥量有19.03万t,冬季最大,夏季次之;就营养物质释放量而言,COD约4.96万t、总氮约7 773.0 t、总磷约275.5 t,其中秋季营养物质释放量最小,夏季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源释放 再悬浮 静沉降 风浪 沉积物 太湖
下载PDF
莱州湾悬浮泥沙分布形态及其与底质分布的关系 被引量:36
6
作者 江文胜 王厚杰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97-103,共7页
根据卫星遥感图像和历史观测资料分析 ,莱州湾的高悬浮物浓度区基本在以黄河口为中心的北侧海域 ,而湾顶往往浓度低。 2 0 0 2年 8月针对莱州湾的底质类型、悬浮物粒径分布以及海流、盐度的航次调查资料显示 ,莱州湾的底质类型决定着其... 根据卫星遥感图像和历史观测资料分析 ,莱州湾的高悬浮物浓度区基本在以黄河口为中心的北侧海域 ,而湾顶往往浓度低。 2 0 0 2年 8月针对莱州湾的底质类型、悬浮物粒径分布以及海流、盐度的航次调查资料显示 ,莱州湾的底质类型决定着其悬浮物的分布形态。距黄河口较近的区域底质粒级分布呈明显的双峰结构 ,即一个较粗的峰值和一个较细的峰值 ,而较细的峰值与水体中悬浮颗粒的粒径相近 ;距河口较远站位的底质分布则呈现单峰结构 ,并且底质的粒径较粗。因此 ,在一般潮流作用下 ,河口附近底部沉积物容易形成再悬浮 ,水体中悬浮物浓度较高 ;而距河口较远的区域底部沉积物再悬浮相对困难 ,水体中悬浮物浓度较低。本研究结果对莱州湾悬浮泥沙分布形态给出了合理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州湾 黄河口 悬浮物 再悬浮 粒径
下载PDF
长江口北槽最大浑浊带泥沙过程 被引量:33
7
作者 时钟 陈伟民 《泥沙研究》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28-29,共2页
利用长江口北槽口内和口外大潮和小潮的流速、盐度和含沙量资料,对北槽最大浑浊带水动力、泥沙过程及成因机制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此外,还利用一维悬沙数学模型对北槽的悬沙过程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在北槽口内,最大浑浊带形成... 利用长江口北槽口内和口外大潮和小潮的流速、盐度和含沙量资料,对北槽最大浑浊带水动力、泥沙过程及成因机制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此外,还利用一维悬沙数学模型对北槽的悬沙过程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在北槽口内,最大浑浊带形成的主要动力过程是潮汐的不对称性和河口重力环流。在北槽口外,最大浑浊带形成的主要动力过程则是河口底部泥沙的周期性再悬浮。在长江口北槽口内、口外最大浑浊带中,细颗粒泥沙的再悬浮过程也存在着一定的周期性。此外,由盐度、悬沙浓度层化引起的“层化抑制紊流”也是长江口北槽口内、口外最大浑浊带的成因机制之一。长江口北槽口内和口外水动力悬沙过程的差异性在一维数学模拟的结果中也得到了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最大浑浊带 潮汐不对称性 泥沙过程
下载PDF
太湖沉积物再悬浮模拟方法 被引量:39
8
作者 尤本胜 王同成 +5 位作者 范成新 朱龙喜 钟继承 李宝 尹洪斌 胡春华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11-617,共7页
由于风浪对浅水湖泊底泥的强烈扰动作用,底泥再悬浮的生态效应研究成为目前国际研究热点之一.但方法的缺乏极大地限制了有关底泥再悬浮环境效应的深入研究.本研究应用一种新的沉积物再悬浮装置,模拟了太湖南部长兜港水域不同风浪影响下... 由于风浪对浅水湖泊底泥的强烈扰动作用,底泥再悬浮的生态效应研究成为目前国际研究热点之一.但方法的缺乏极大地限制了有关底泥再悬浮环境效应的深入研究.本研究应用一种新的沉积物再悬浮装置,模拟了太湖南部长兜港水域不同风浪影响下悬浮物的垂向分布,获得水柱总悬浮物量(T)与扰动频率(n)的定量关系:T=19.77×exp(n/ 2.61)-71.7.结合现场实测风情下的水柱总悬浮物量,建立了室内水动力条件、水柱总悬浮物量和现场风情的定量关系.研究2004年10月至2005年10月太湖全年代表性小风、中风及大风与再悬浮装置的扰动频率对应关系,估算了小风、中风和大风常规风情引起的总悬浮物量分别为159、230、425g/m^2.结果表明,模拟获得的太湖悬浮物垂向分布规律与现场状况较为接近,是目前较为适用的浅水水体沉积物再悬浮模拟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沉积物 再悬浮 风浪作用 垂向分布 模拟 发生装置 太湖
下载PDF
太湖不同湖区底泥悬浮沉降规律研究及内源释放量估算 被引量:27
9
作者 胡开明 王水 逄勇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91-199,共9页
太湖是一个大型浅水湖泊,湖湾、沿岸及湖心等区域受地形影响,湖流结构及水土界面水力要素均有显著差异.针对目前对不同湖区底泥再悬浮规律差异性研究的缺失,本研究选取了3个具有代表性的点采集太湖底泥,采用矩形水槽开展底泥再悬浮模拟... 太湖是一个大型浅水湖泊,湖湾、沿岸及湖心等区域受地形影响,湖流结构及水土界面水力要素均有显著差异.针对目前对不同湖区底泥再悬浮规律差异性研究的缺失,本研究选取了3个具有代表性的点采集太湖底泥,采用矩形水槽开展底泥再悬浮模拟实验,并结合太湖二维水量水质模型及太湖全年实测数据,建立了不同湖区底泥再悬浮通量与风速之间的定量关系;通过室内静沉降实验,得到了静沉降通量与风速的相关关系;最后将底泥再悬浮实验结果参数化应用于太湖二维水量水质模型中,并对底泥悬浮沉降过程进行分解和概化,估算太湖全年内源释放量.结果表明:太湖每日的内源释放量受风速影响显著,和风速变化趋势较为接近,太湖全年进入水体的净底泥量有47.81×104t,夏季最大,冬季次之;就营养物质释放量而言,COD约为2.06×104t、总氮约为1149.05 t、总磷约为564.35 t,其中秋季营养物质释放量最小,夏季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泥释放 内源 再悬浮 矩形水槽 太湖
下载PDF
再悬浮条件下沉积物内源磷迁移-转化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27
10
作者 郑西来 张俊杰 陈蕾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87-295,共9页
对沉积物再悬浮的驱动力及其耦合效应、再悬浮-内源磷迁移转化机制及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阐述,探讨了该领域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相关研究发现,沉积物再悬浮的各种驱动力既可以单独作用也可相互耦合,其耦合效应具有显著的时空变异性;再... 对沉积物再悬浮的驱动力及其耦合效应、再悬浮-内源磷迁移转化机制及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阐述,探讨了该领域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相关研究发现,沉积物再悬浮的各种驱动力既可以单独作用也可相互耦合,其耦合效应具有显著的时空变异性;再悬浮使还原态沉积物暴露于有氧环境,沉积物中铁、锰的氧化以及沉积物颗粒的吸附促进了内源水溶态无机磷(SRP)的去除,而进入水体的内源有机磷则通过生物矿化和光化学分解转化为SRP;沉积物物化特征、水动力、水生生物以及水体理化性质等因素控制着再悬浮过程中内源磷的迁移和转化。指出再悬浮条件下沉积物内源磷迁移转化的多过程耦合效应、沉积物中磷形态的转化及其生物有效性、内源有机磷矿化与光化学分解机制及其调控因素将是本领域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水界面 再悬浮 扰动 内源磷 迁移-转化
下载PDF
Sediment resuspension in the Lake Taihu, China 被引量:26
11
作者 HU Chunhua HU Weiping +3 位作者 ZHANG Fabing HU Zhixin LI Xianghua CHEN Yongge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6年第6期731-737,共7页
In order to examine the intensity of surfi-cial sediment resuspension in Lake Taihu, a large shallow lake in eastern China, suspended sediment concentrations (SSCs) were measured on the basis of analysis of water samp... In order to examine the intensity of surfi-cial sediment resuspension in Lake Taihu, a large shallow lake in eastern China, suspended sediment concentrations (SSCs) were measured on the basis of analysis of water samples collected using an in-novative multi-level water sampler. The results show that under calm weather conditions, the SSC is rela-tively homogenous through the entire water column. However, when strong winds occur, the SSC in the bottom layer is 1-2 orders of magnitude greater than in the surface layer; thus, in this case, the amount of total suspended matter in the water column cannot be estimated using the SSC values of the surface layer alone. Furthermore, the depth of disturbance, or the thickness of the sediment layer that is set in mo-tion by wind-wave induced currents, is of the order of 100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太湖 沉淀物 再悬浮作用 沉积物迁移
原文传递
近岸沉积物再悬浮期间所释放溶解有机物的荧光特征 被引量:24
12
作者 程远月 郭卫东 胡明辉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51-58,共8页
对采自厦门湾九龙江入海河口的4个沉积物样品进行了室内再悬浮模拟实验,利用荧光激发-发射矩阵光谱(EEMs)研究了再悬浮过程中从沉积物中释放出的有色溶解有机物(CDOM)的荧光特征,同时通过与相应站位沉积物间隙水和底层水的对比分析,探... 对采自厦门湾九龙江入海河口的4个沉积物样品进行了室内再悬浮模拟实验,利用荧光激发-发射矩阵光谱(EEMs)研究了再悬浮过程中从沉积物中释放出的有色溶解有机物(CDOM)的荧光特征,同时通过与相应站位沉积物间隙水和底层水的对比分析,探讨了河口近岸海域的沉积物再悬浮作用作为水体中溶解有机物来源之一的可能性。结果表明,对给定站位,CDOM相对荧光强度和溶解有机碳(DOC)含量分布变化非常一致,均为间隙水最高,再悬浮次之,底层水最低;站位之间,底层水和再悬浮水样中CDOM相对荧光强度随盐度的降低而增加,从海端向河端增加的趋势明显。EEMs分析表明,各样品中均存在类腐殖质荧光与类蛋白质荧光团,且模拟实验也表明再悬浮作用可释放类腐殖质与类蛋白质荧光物质到底层水中,表明底质再悬浮将是近岸水体中CDOM的一个重要来源。与相应的底层水相比,间隙水的荧光峰(如峰A/C)的位置发生红移。再悬浮样品中EEMs的荧光团同时表现出相应底层水和间隙水的特征,但是荧光峰(峰A和峰C)的最大激发和发射波长更接近底层水中相应荧光团,与间隙水相比,则发生谱峰位置的蓝移。近海端样品中荧光峰M明显,随着盐度的降低,底层水和再悬浮水样的r(M/C)值逐渐降低,且海源的峰M由海端向河端逐渐消失,表明峰M属于海洋自生来源。本研究区域DOM的荧光指数在1.61~1.93之间,表明近海端样品DOM主要为生物来源,而近河端样品DOM主要为陆源输入,或者为陆源与生物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OM 荧光特性 再悬浮 EEMs 荧光指数
下载PDF
Effects of hydrodynamics processes on phosphorus fluxes from sediment in large,shallow Taihu Lake 被引量:23
13
作者 YOU Ben-sheng ZHONG Ji-cheng +3 位作者 FAN Cheng-xin WANG Tong-cheng ZHANG Lu DING Shi-ming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07年第9期1055-1060,共6页
The turnover of phosphorus (P) in lake sediments, a major cause of eutrophication and subsequent deterioration of water quality, is in need of deep understanding. In this study, effects of resuspension on P release ... The turnover of phosphorus (P) in lake sediments, a major cause of eutrophication and subsequent deterioration of water quality, is in need of deep understanding. In this study, effects of resuspension on P release were studied in cylindrical microcosms with Yshape apparatu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re wa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flux of suspended substance across sediment-water interface (Fss) and the wind speed, and an increasing Fss during each wind process followed by a steady state. The maximal Fss under fight, moderate, and strong wind conditions were 299.9±41.1,573.4±61.7, and 2093.8±215.7 g/m^2, respectively. However, flux of P across sediment-water interface (Fp) did not follow a similar pattern as Fss responding to wind intensity, which increased and reached the maximum in initial 120 rain for fight wind, then decreased gradually, with maximal flux of 9.4±1.9 mg/m^2. A rapid increase of Fp at the first 30 rain was observed under moderate wind, with maximal flux of 11.2±0.6 mg/m^2. Surprisingly, strong wind caused less Fp than under light and moderate wind conditions with maximal flux of 3.5±0.9 mg/m^2. Fss in water column declined obviously during the sedimentation process after winds, but Fp varied with wind regime. No obvious difference was detected on Fp after 8 h sedimentation process, compared with the initial value, which means little redundant P left in the water column after win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drodynamic process resuspension SEDIMENTATION phosphorus flux Taihu Lake
下载PDF
琼州海峡水沙输运特征研究 被引量:22
14
作者 李占海 柯贤坤 +1 位作者 王倩 高建华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51-159,共9页
根据 1995年 2~ 3月在琼州海峡两岸 12个站点的同步观测资料 ,本文集中分析研究了海峡的水沙输运特征。琼州海峡潮流作用活跃 ,流速平均在 0 15~ 0 74ms- 1(大潮 )和 0 12~ 0 5 1ms- 1(小潮 )之间。海峡悬沙浓度大小潮十分接近 ... 根据 1995年 2~ 3月在琼州海峡两岸 12个站点的同步观测资料 ,本文集中分析研究了海峡的水沙输运特征。琼州海峡潮流作用活跃 ,流速平均在 0 15~ 0 74ms- 1(大潮 )和 0 12~ 0 5 1ms- 1(小潮 )之间。海峡悬沙浓度大小潮十分接近 (分别为 0 0 2 8kgm- 3 、0 0 2 6kgm- 3 ) ,并具有明显的时间性和地域性。周日单宽悬沙输运量在 30~ 110 0 0kg之间。潮流和波浪产生的泥沙再悬浮对海峡含沙量有较大影响 ,潮流作用还造成底质沉积物的运动 ,海峡周日单宽推移质输运率最大可达 1640 0kg。受潮波系统和地形地貌影响 ,海峡北岸输水、输沙方向以西向为主 ,南岸以东北、东南向为主 ,流速、余流、悬沙输运通量皆具有大潮强于小潮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琼州海峡 余流 流速 地形 地貌 悬沙
下载PDF
太湖底泥蓄积量和可悬浮量的计算 被引量:19
15
作者 罗潋葱 秦伯强 朱广伟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491-496,共6页
基于 2 0 0 2年对太湖底泥分布的调查数据 ,利用最优插值法计算了整个太湖不同区域的底泥厚度。结果表明 ,太湖底泥总蓄积量大约在 1 8 5 7亿m3,有泥区面积占整个水面积的47 5 %左右。此外 ,利用Shields方法 ,计算了太湖表层 1m内不同... 基于 2 0 0 2年对太湖底泥分布的调查数据 ,利用最优插值法计算了整个太湖不同区域的底泥厚度。结果表明 ,太湖底泥总蓄积量大约在 1 8 5 7亿m3,有泥区面积占整个水面积的47 5 %左右。此外 ,利用Shields方法 ,计算了太湖表层 1m内不同深度上底泥悬浮的临界切应力值 ,采用SMB浅水波动模式 ,计算了夏季受东南风和冬季受西北风影响下的波切应力 ,确定了不同风速情况下所能引起的底泥悬浮量。计算结果发现 ,上述何种风向情况下 ,能产生悬浮的临界风速大约在 5— 6m/s,当风速大于临界风速时 ,悬浮量随着风速的增加而增加 ;若风速达到 2 0m/s时 ,所能引起的最大悬浮量约为 2 75亿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泥 再悬浮 太湖
下载PDF
长江口崇明东滩水域悬沙粒径组成和再悬浮作用特征 被引量:20
16
作者 李占海 陈沈良 张国安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54-163,共10页
根据2006年10月在崇明东滩潮间带和潮下带两个站位的大小潮水文泥沙观测资料和悬沙水样的室内粒度分析资料,对悬沙粒径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流速等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对再悬浮特点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大小潮期间的悬沙颗粒组成较细,... 根据2006年10月在崇明东滩潮间带和潮下带两个站位的大小潮水文泥沙观测资料和悬沙水样的室内粒度分析资料,对悬沙粒径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流速等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对再悬浮特点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大小潮期间的悬沙颗粒组成较细,平均粒径的均值仅为6μm;大潮时的悬沙粒径略粗于小潮的,潮间带的略粗于潮下带的;由底床向上悬沙粒径趋于减小。悬沙粒径与流速、悬沙含量无明显的统计学关系,底质粒径、再悬浮强度和再悬浮泥沙粒径的空间变化以及浮泥的悬浮作用等是主要的影响因素。由于底质粒径的空间分布复杂,在东滩水域再悬浮具有明显的空间变化。在底质平均粒径大于60μm的粗颗粒沉积区,大小潮的再悬浮作用微小,底质以推移质运动为主。在底质平均粒径介于5-11μm的细颗粒沉积区上,悬沙级配与底质级配基本相同,该区域是再悬浮的主要发生源地;悬沙级配的变化过程揭示,再悬浮对底层悬沙的贡献率平均为8%-20%,大潮时的再悬浮强度是小潮的5-10倍,由底质再悬浮产生的悬沙在底部水层中的平均含量约为0.03-0.47 kg/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沙粒径组成 时空变化 再悬浮作用 底质空间分布 崇明东滩
下载PDF
太湖波动特征分析 被引量:19
17
作者 罗潋葱 秦伯强 +2 位作者 胡维平 季江 张发兵 《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664-670,共7页
 浅水湖泊中,富营养化程度除了依赖于外源输入外,内源释放亦是举足轻重,而底泥中的内源释放主要源于风强迫作用下形成的水面波动和底层湖流产生的剪切作用,并且波浪产生的切应力远大于底层湖流产生的切应力。此外,湖岸边界处的波浪作...  浅水湖泊中,富营养化程度除了依赖于外源输入外,内源释放亦是举足轻重,而底泥中的内源释放主要源于风强迫作用下形成的水面波动和底层湖流产生的剪切作用,并且波浪产生的切应力远大于底层湖流产生的切应力。此外,湖岸边界处的波浪作用够侵蚀岸堤,造成泥沙堆积而由此导致航道淤积,波浪作用引起的对水体中营养盐的水平和垂直输送会造成整个湖体中不同地区的水质差异,这也是太湖蓝藻水华爆发具有季节性和区域性的原因之一。本文基于在太湖北部、中部和南部利用波浪仪所观测的数次波浪数据,分别计算了平均波、有效波和1 10大波的周期、波高和波长及其由波浪产生的切应力,并利用验证后的浅水波浪模式,对太湖中冬、夏季盛行风作用下的易悬浮区域做了计算,发现夏季东南风作用下,西北沿岸带由其水浅和风的吹程较大而易引起的底泥悬浮,而冬季受西北风影响时易悬浮区域位于太湖东南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浪 切应力 再悬浮 太湖
下载PDF
太湖沉积物的分布和动力扰动下最大侵蚀深度的确定 被引量:17
18
作者 罗潋葱 秦伯强 朱广伟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9-14,共6页
利用 2 0 0 2年对太湖沉积物空间分布的调查数据 ,将太湖划分成 69× 69个网格 ,利用最优插值法对整个太湖的沉积物总量进行了计算 ,得出太湖沉积物的蓄积量大约在 1 8 5 7亿m3左右 ,主要分布在西部沿岸和北部的梅梁湾 ,在湖心和东... 利用 2 0 0 2年对太湖沉积物空间分布的调查数据 ,将太湖划分成 69× 69个网格 ,利用最优插值法对整个太湖的沉积物总量进行了计算 ,得出太湖沉积物的蓄积量大约在 1 8 5 7亿m3左右 ,主要分布在西部沿岸和北部的梅梁湾 ,在湖心和东太湖 ,沉积物覆盖量很小 ,有泥区面积占整个水面积的 47 45 % ,在 60 %的有泥区中 ,沉积物厚度集中在 2 5m以下 ,小于 5 0cm和大于 3 5m的有泥区面积所占比例不大。此外 ,利用Shields方法计算了太湖沉积物上层 1m内不同深度上的临界切应力 ,采用SMB浅水波动模式 ,计算了夏季受东南风和冬季受西北风影响下的波切应力值 ,确定了不同扰动所能引起的最大侵蚀深度。计算结果说明 ,无论上述何种风向情况下 ,能产生悬浮的临界风速大约在 5 0m s左右 ,当风速大于临界风速时 ,悬浮深度随着风速的增加而增大 ,当风速达到 2 0 0m s时所能引起的最大侵蚀深度均在 3 0cm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沉积物 动力扰动 侵蚀深度 最优插值法
下载PDF
超声波和改性粘土集成技术在去除蓝藻水华上的应用 被引量:19
19
作者 陆贻超 王国祥 李仁辉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21-429,共9页
近年来,改性粘土除藻技术广泛应用于"水华"的治理当中,其原理是藻类与改性粘土絮凝后自然沉降.通过对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集胞藻(Synechocystis sp.)和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的絮凝比较,发现具气囊的... 近年来,改性粘土除藻技术广泛应用于"水华"的治理当中,其原理是藻类与改性粘土絮凝后自然沉降.通过对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集胞藻(Synechocystis sp.)和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的絮凝比较,发现具气囊的铜绿微囊藻比其他两种藻发生再悬浮的幅度更大,次数更多.针对我国的水华藻类是以微囊藻(Microcystis sp.)等为主的情况,研究超声波和改性粘土集成技术对藻类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超声波和改性粘土集成技术能将藻类去除率明显提高,该法的絮体稳定性比单一絮凝法明显增强,且对群体形态的藻的去除率提升效果更好.另外,在40kHz、160W超声辐照下,铜绿微囊藻的气囊去除率在95%以上,但细胞壁保持完好,细胞活性不变,藻毒素不会因细胞破裂而释放,因此超声波和改性粘土集成方法,是治理我国蓝藻水华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微囊藻 超声波 改性粘土 絮凝 气囊 再悬浮 水华去除
下载PDF
长江口水下高分辨率微地貌及运动特征 被引量:17
20
作者 程和琴 李茂田 +1 位作者 周天瑜 薛元忠 《海洋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91-95,共5页
在 1997年枯季和 1998年全流域特大洪水后期 ,用旁侧声纳、热敏式双频测深仪、差分GPS、2 4道浅地层剖面仪、声学悬沙浓度剖面仪、流速仪等对长江口区主航槽进行走航测量和定点探测 ,第一次获得了长江口大量细颗粒大尺度底形沙波三维实... 在 1997年枯季和 1998年全流域特大洪水后期 ,用旁侧声纳、热敏式双频测深仪、差分GPS、2 4道浅地层剖面仪、声学悬沙浓度剖面仪、流速仪等对长江口区主航槽进行走航测量和定点探测 ,第一次获得了长江口大量细颗粒大尺度底形沙波三维实测图像、数据以及底形运动的连续时间序列可视图像和数据。对这些图像和数据的分析结果对河口动力沉积和动力地貌过程、河口地形演变、大比例尺水下地形测量、三维流场的数值模拟、港口航道的疏浚以及深水航道的稳定性研究等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率微地貌 大尺度底形沙波 再悬浮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