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蒙古草原退化群落恢复演替的研究──Ⅱ.恢复演替时间进程的分析 被引量:121
1
作者 王炜 刘钟龄 +1 位作者 郝敦元 梁存柱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460-471,共12页
根据内蒙古典型草原地带的羊草+大针茅草原退化变型-冷蒿群落封育12年(1983~1994)的动态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对群落恢复演替轨迹取得以下认识:1.依据群落优势种的更替及主分量分析结果可将恢复演替过程划分为冷蒿优势... 根据内蒙古典型草原地带的羊草+大针茅草原退化变型-冷蒿群落封育12年(1983~1994)的动态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对群落恢复演替轨迹取得以下认识:1.依据群落优势种的更替及主分量分析结果可将恢复演替过程划分为冷蒿优势阶段、冷蒿+冰草阶段、冰草优势阶段、羊草优势阶段。2.退化草原群落在恢复演替过程中,群落生产力的变化表现出阶梯式跃变和亚稳态阶面相间的特点。第一次跃变发生在1984年,上升到第二个阶面,第二次跃变发生在1990年,进入了第三个阶面,已接近于原生群落的生产力。3.群落生产力与水资源量的关系因恢复演替阶段不同而异。第一亚稳态时期,群落地上现存生物量大体处于166g·m ̄-2的水平上,生长季降水量达176mm以上时,增加降水对群落生产力的提高不发生显著影响。第二亚稳态时期,群落生物量与降水量之间的相关性显著。可推算出群落于物质生产用水量介于1.1~1.6mm·g ̄-1之间。此值在1.1mm·g ̄-1时,群落对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最高,而在1.6mm·g ̄-1时群落生物量达到最大值。4.在恢复演替进程中,群落密度的位点常数约为271.5株·m ̄-2,循此常数上下波动,表现出拥挤与稀疏交替发生的过程,构成了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化草原 恢复演替 群落 恢复演替进程 内蒙古
下载PDF
基于不同零模型的点格局分析 被引量:34
2
作者 王鑫厅 侯亚丽 +2 位作者 梁存柱 王炜 刘芳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51-158,共8页
在种群空间格局研究中,定量分析格局及其形成过程已成为生态学家的主要目标。在量化分析的众多方法中,点格局分析是最常用的方法,而在选择零模型时,完全空间随机模型以外的复杂零模型很少使用,实际上,这些零模型可能有助于认识格局的内... 在种群空间格局研究中,定量分析格局及其形成过程已成为生态学家的主要目标。在量化分析的众多方法中,点格局分析是最常用的方法,而在选择零模型时,完全空间随机模型以外的复杂零模型很少使用,实际上,这些零模型可能有助于认识格局的内在特征。为此,我们在研究实例中,选择完全空间随机模型(complete spatial randomness)、泊松聚块模型(Poisson cluster process)和嵌套双聚块模型(nested double-cluster process)对典型草原处于不同恢复演替阶段的羊草(Leymus chinensis)种群空间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完全空间随机模型仅能检测种群在不同尺度下的格局类型;而通过泊松聚块模型和嵌套双聚块模型检验表明,在恢复演替的初期阶段,羊草种群在小尺度范围内偏离泊松聚块模型,而在整个取样范围内完全符合嵌套双聚块模型;随着恢复演替时间的推移,在恢复演替的后期,在整个取样尺度上,羊草种群与泊松聚块模型相吻合。这是很有意义的生态学现象。这一实例表明在应用点格局分析种群空间格局时,仅通过完全空间随机模型的检验来分析格局特征,或许很难论证复杂的生态过程,而选择一些完全空间随机模型以外的较复杂的零模型,可能发现一些有价值的生态学现象,对揭示格局掩盖下的内在机制有所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完全空间随机模型 泊松聚块模型 嵌套双聚块模型 LEYMUS CHINENSIS 恢复演替 摄影定位法 种群领地密度
原文传递
科尔沁沙地恢复演替进程中群落物种多样性与地上生物量的关系 被引量:32
3
作者 赵丽娅 高丹丹 +3 位作者 熊炳桥 陈涛 李艳蔷 李锋瑞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4108-4117,共10页
生物多样性与生产力的关系是当前生态学中研究的重点之一,以科尔沁沙地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沙地植被恢复演替进程中物种多样性与地上生物量的关系。结果表明:(1)科尔沁沙地植被恢复演替过程中,物种数量逐渐增加,从流动沙丘的6种到固定沙丘... 生物多样性与生产力的关系是当前生态学中研究的重点之一,以科尔沁沙地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沙地植被恢复演替进程中物种多样性与地上生物量的关系。结果表明:(1)科尔沁沙地植被恢复演替过程中,物种数量逐渐增加,从流动沙丘的6种到固定沙丘的30种,增加了4倍。一年生草本植物在各群落中占绝对优势,但随着演替的进行,生活型呈现多样化,多年生植物种类明显增加。藜科植物在流动沙丘阶段优势度明显,之后逐渐下降;禾本科植物的种数和优势度逐渐增加,在群落中的地位逐渐增强。多重比较表明,群落的地上生物量存在显著差异(F=18.926,n=360,P<0.001),从流动沙丘到固定沙丘(3个恢复阶段的均值计算)地上生物量增加了580%。(2)随着演替的进行,群落Simpson指数、Shannon-winner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呈现增加的趋势。(3)回归分析显示,群落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之间存在显著的负二次函数关系即单峰型函数关系,表明中等生产力水平物种多样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多样性 地上生物量 恢复演替 单峰格局
下载PDF
典型草原退化群落不同恢复演替阶段羊草种群空间格局的比较 被引量:23
4
作者 王鑫厅 王炜 梁存柱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3-70,共8页
羊草(Leymus chinensis)为典型草原群落的主要建群种之一,在群落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应用摄影定位法测定处于不同恢复演替阶段的羊草种群空间格局,通过点格局、种群空斑、种群领地及种群领地密度等方法分析发现,羊草种群在恢复演替过程... 羊草(Leymus chinensis)为典型草原群落的主要建群种之一,在群落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应用摄影定位法测定处于不同恢复演替阶段的羊草种群空间格局,通过点格局、种群空斑、种群领地及种群领地密度等方法分析发现,羊草种群在恢复演替过程中经历了种群增长和种群衰退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羊草种群数量出现最高点,此点之前,种群拓殖大于自疏,种群整体增长;此点之后,种间竞争及种内竞争致使种群衰退,而种间竞争占主导地位,种内竞争相对较弱。羊草种群的增衰导致种群空斑发生变化,从而引起种群格局类型发生相应的变化,表现为在恢复21a的群落中,羊草种群在10m×10m的取样范围内表现出两种格局分布类型:在0~4.85m之间呈现聚集分布,当尺度大于4.85m时,则表现为随机分布;在恢复8a的群落中,羊草种群在10m×10m的取样范围内出现3种格局分布类型:在0~3.01m之间呈聚集分布,在3.01~3.37m之间为随机分布,当尺度大于3.37m时则表现为均匀分布;在严重退化群落中,羊草种群在整个10m×10m测定尺度上呈现聚集分布。由此可见,羊草种群格局在恢复演替过程中是变化的,这种变化主要由群落剩余资源驱动下的种群拓殖及种内种间竞争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草 恢复演替 种群格局 摄影定位法 种群空斑 点格局分析 种群领地 种群领地密度
下载PDF
高原鼠兔对退化草地植物群落结构及恢复演替的影响 被引量:21
5
作者 刘伟 严红宇 +1 位作者 王溪 王长庭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4-61,共8页
2009年4月至2011年9月采用围栏封育和去除法,对去除高原鼠兔的处理组和鼠兔扰动(对照组)区域植物群落结构、物种组成和地上生物量进行了比较分析,旨在阐明高原鼠兔对草地植物群落结构和群落演替的影响。结果表明:去除高原鼠兔处理组和... 2009年4月至2011年9月采用围栏封育和去除法,对去除高原鼠兔的处理组和鼠兔扰动(对照组)区域植物群落结构、物种组成和地上生物量进行了比较分析,旨在阐明高原鼠兔对草地植物群落结构和群落演替的影响。结果表明:去除高原鼠兔处理组和对照区域植物群落平均高度和种盖度逐年上升,均在2011年达到最大值,平均高度分别为6.5 cm和4.2 cm,二者差异极显著(F=127.80,df=1,10,P<0.01),种盖度分别为126.5%和117.9%,差异不显著;植物群落组成中,处理区域禾草和莎草地上生物量比对照区域分别增加了1 965.1%和33.2%,二者差异极显著(F=41.29,df=1,10,P<0.001),豆科植物和杂类草分别下降了89.9%和30.7%;处理区域植物群落生态优势度发生了显著变化,由以杂类草为主改变为以禾草为主,而对照组均以杂类草为主,变化不明显。相似性指数2009-2011年在对照区域年间变化范围为0.7168-0.7550,在去除高原鼠兔处理区域年间变化范围为0.6464-0.6732;对照区域和处理区间变化范围为0.5354-0.8956。根据试验结果我们认为,高原鼠兔的扰动可以有效降低植物群落的平均高度和植物种盖度,但植物种类组成主要以杂类草为主,年间变化不明显,表明鼠兔的扰动延缓了植物群落的恢复演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鼠兔 退化草地 植物群落 恢复演替
下载PDF
典型草原退化群落恢复演替过程中双齿葱组织变化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刘佳慧 白璐 +2 位作者 梁宏伟 张韬 崔玉刚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8年第4期248-252,共5页
本文将显微照相和地理信息系统的理论与方法相结合,应用于组织解剖学中。通过对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典型草原不同退化研究样地双齿葱(A llium bidentatum)营养器官叶组织细胞变化的研究,揭示出草原植物小型化的内在机制。随着群落恢复演替... 本文将显微照相和地理信息系统的理论与方法相结合,应用于组织解剖学中。通过对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典型草原不同退化研究样地双齿葱(A llium bidentatum)营养器官叶组织细胞变化的研究,揭示出草原植物小型化的内在机制。随着群落恢复演替的进程,3个群落样地中的双齿葱植株叶的解剖结构呈现出的变化趋势:(1)恢复时间越长,其组成器官的细胞数目越多;(2)从叶片的解剖结构来看,叶组织数目的减少导致了小型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化群落 恢复演替 双齿葱 组织细胞变化 方法
下载PDF
典型草原退化群落恢复演替过程中大针茅组织细胞变化的研究
7
作者 张韬 刘佳慧 +1 位作者 王建琼 都达古拉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64-170,共7页
将显微照相和地理信息系统的理论与方法相结合,应用于组织解剖学中。通过对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典型草原不同退化研究样地大针茅(Stipa grandis)营养器官茎和叶组织细胞变化的研究,揭示出草原植物小型化的内在机制。随着群落恢复演替的进程... 将显微照相和地理信息系统的理论与方法相结合,应用于组织解剖学中。通过对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典型草原不同退化研究样地大针茅(Stipa grandis)营养器官茎和叶组织细胞变化的研究,揭示出草原植物小型化的内在机制。随着群落恢复演替的进程,三个群落样地中的大针茅植株的叶和茎的解剖结构呈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即恢复时间越长,其组成器官的细胞数目越多。从相反的过程来看,叶和茎都发生了小型化。然而,叶和茎的小型化机理又有不同。研究表明:(1)从叶片的解剖结构来看,叶脉数目的减少导致了小型化。(2)从茎的解剖结构来看,茎的各种组织细胞数目的减少导致了小型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型草原 退化群落 恢复演替 大针茅 组织细胞变化 方法
原文传递
内蒙古草原退化群落恢复演替的研究 Ⅳ.恢复演替过程中植物种群动态的分析 被引量:41
8
作者 王炜 梁存柱 +1 位作者 刘钟龄 郝敦元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CD 1999年第4期44-55,共12页
本文根据 1 983-1 993年退化草原群落恢复演替过程中主要植物种群地上现存量与密度的变化 ,将这些种群区分成 6种类型 :优势增长型—羊草 (Leymuschinensis) ;缓慢增长型—大针茅 (Stipa grandis) ;典型衰退型—糙隐子草 (Cleis-togenes... 本文根据 1 983-1 993年退化草原群落恢复演替过程中主要植物种群地上现存量与密度的变化 ,将这些种群区分成 6种类型 :优势增长型—羊草 (Leymuschinensis) ;缓慢增长型—大针茅 (Stipa grandis) ;典型衰退型—糙隐子草 (Cleis-togenes squarrosa)和变蒿 (Artemisia commutata) ;迟滞衰退型—冷蒿 (Artemisiafrigida) ;中间过渡型—米氏冰草 (Agropyron michnoi)、双齿葱 (Allium bidenta-tum)和洽草 (Koeleria cristata) ;演替中立型—小叶锦鸡儿 (Caragana microphyl-la)。并依据各种群的拓殖 ,生物产量和根系分布等生物学特性分析了各种群在恢复演替中的作用。根据种群根系分布范围与种群密度变化的关联 ,本文提出“恢复演替的作用域扩展”概念。在过度放牧导致草原退化演替中 ,表现出群落地上部分矮化和地下部分的浅层化 ,恢复演替则表现其逆过程。当恢复演替开始后 ,浅层土壤中最先出现拥挤 ,浅根性植物种群趋于衰退 ,也促使一些种群向土壤深层发展。表现出种群更替的作用空间扩展的趋势。其中衰退种群植株死亡后的资源空间可使拓殖能力强的种群或原种群增长。于是资源与种群增长构成一个反馈调节环。反馈调节使群落演替自组织过程表现出方向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化草原 恢复演替 种群动态 植物 根系 内蒙古
下载PDF
内蒙古退化草原植被对禁牧的动态响应 被引量:35
9
作者 王炜 刘钟龄 +1 位作者 郝敦元 梁存柱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1997年第3期39-43,共5页
草原退化是内蒙古生态环境恶化的突出表现。在内蒙古典型草原地带,选定有代表性的羊草+大针茅草原放牧退化演替变型———冷蒿群落实行封育禁牧,在自然恢复演替过程中(1983~1994年)进行动态监测。根据连续11年监测的数... 草原退化是内蒙古生态环境恶化的突出表现。在内蒙古典型草原地带,选定有代表性的羊草+大针茅草原放牧退化演替变型———冷蒿群落实行封育禁牧,在自然恢复演替过程中(1983~1994年)进行动态监测。根据连续11年监测的数据,阐述了植被恢复演替的动态响应,划分了群落恢复进程的四个阶段:冷蒿优势阶段、冷蒿+冰草阶段、冰草优势阶段、羊草优势阶段。群落生产力由1983年的74g/m2跃升到1993年的217g/m2,其中羊草是增产最高的种群。退化群落中的土壤水分与养分资源对生产力的恢复没有限制影响。植物种群拓植能力与退化群落资源过剩成为恢复演替的趋动和保证因素。经过10余年的恢复,虽然群落生产力已接近于原生群落,但是从群落结构和稳定性来看,还未完全达到顶极群落状态。退化群落经过5年封育即可以恢复合理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退化草原 封育恢复 动态响应
下载PDF
喀斯特退化生态系统不同恢复阶段土壤质量研究 被引量:27
10
作者 朱海燕 刘忠德 钟章成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48-252,共5页
Karst is one of the weakest kinds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s and one of the main factors that restricts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south-west China.And restoring vegetation and improving soil quality is among urgent affa... Karst is one of the weakest kinds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s and one of the main factors that restricts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south-west China.And restoring vegetation and improving soil quality is among urgent affairs of the region.It is very important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succession stages on soil quality for the restoration and management of karst degraded mountain.In this study,three succession stages in karst degraded mountain were selected at the Baimiao Mountain in Beibei of Chongqing.The three succession stages are grass stage,brush stage and forest stage.The paper reported the responses of 15 indicators including the Shannon-Wiener index,soil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to the three succession stages.In addition,the index of soil quality was analyzed.Results showed that: different succession stages led t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Shannon-Wiener index and soil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The soil quality of the three succession stages was ranked as follows: brush stage>forest stage>grass stage,and the same rule to the Shannon-Wiener index.In brush stage, soil bulk density,soil water,water holding capacity,capillary porosity,soil porosity and air porosity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two others,and soil organic matter,nitrogen and phosphorus as we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退化生态系统 恢复阶段 土壤质量
下载PDF
不同恢复演替阶段糙隐子草种群的点格局分析 被引量:13
11
作者 王鑫厅 王炜 +1 位作者 梁存柱 包俊江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793-1800,共8页
采用摄影定位法测定了羊草+大针茅草原不同恢复演替群落中糙隐子草种群的空间格局,并应用完全空间随机模型、泊松聚块模型和嵌套双聚块模型对其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严重退化的群落中,糙隐子草种群格局表现为嵌套双聚块结构,即在大... 采用摄影定位法测定了羊草+大针茅草原不同恢复演替群落中糙隐子草种群的空间格局,并应用完全空间随机模型、泊松聚块模型和嵌套双聚块模型对其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严重退化的群落中,糙隐子草种群格局表现为嵌套双聚块结构,即在大聚块中分布着较高密度的小聚块;在恢复5年、8年和21年的群落中,则为以母体为中心的泊松聚块结构,即在糙隐子草种群空间格局的聚块中不存在较高密度的小聚块.这说明在严重退化的群落中正相互作用居主导,而在恢复演替群落中负相互作用居主导.糙隐子草种群在恢复演替过程中的格局变化主要是由于伴随放牧胁迫的消失,种群正相互作用(易化)向负相互作用(竞争)转化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糙隐子草 恢复演替 点格局 完全空间随机模型 泊松聚块模型 嵌套双聚块模型
原文传递
米氏冰草种群在恢复演替进程中的点格局分析
12
作者 罗海 姜超 +5 位作者 王鑫厅 邰阳 刘芳 李素英 包道日娜 赵明智 《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55-361,共7页
植物种群空间格局是植物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内容之一。过度放牧引起典型草原生态系统发生退化,而探讨典型草原退化群落在恢复演替过程中种群空间格局具有重要意义。米氏冰草为典型草原群落主要优势种之一,在恢复演替过程中,群落会经历冷蒿... 植物种群空间格局是植物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内容之一。过度放牧引起典型草原生态系统发生退化,而探讨典型草原退化群落在恢复演替过程中种群空间格局具有重要意义。米氏冰草为典型草原群落主要优势种之一,在恢复演替过程中,群落会经历冷蒿+米氏冰草群落阶段和米氏冰草群落阶段。选择米氏冰草种群作为研究对象,应用O-Ring函数结合不同零模型分析米氏冰草种群在恢复演替过程中的格局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严重退化群落中,米氏冰草种群在精细尺度上存在高密度的小聚块,种群格局表现为大聚块中出现高密度的小聚块;而在恢复8年群落和恢复21年群落中,大聚块中并未出现高密度的小聚块。这样的格局特征说明米氏冰草种群在恢复演替过程中经历了精细尺度上高密度小聚块消失的过程,是退化群落在恢复过程中种群个体间正相互作用向竞争转化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点格局 恢复演替 O-Ring函数 零模型
下载PDF
沼泽湿地恢复演替过程中朝天委陵菜间隔子性状与分枝强度的关系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雪萍 赵成章 +2 位作者 任悦 张晶 雷蕾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23-129,共7页
间隔子和分株影响克隆植物的空间分布和资源获取,二者之间关系的研究有助于理解克隆植物的生态适应机制。按照恢复时间设置I(5a)、II(15a)、III(25a)3个梯度,研究了永昌北海子国家湿地公园沼泽湿地恢复演替过程中朝天委陵菜(Potentilla ... 间隔子和分株影响克隆植物的空间分布和资源获取,二者之间关系的研究有助于理解克隆植物的生态适应机制。按照恢复时间设置I(5a)、II(15a)、III(25a)3个梯度,研究了永昌北海子国家湿地公园沼泽湿地恢复演替过程中朝天委陵菜(Potentilla supina)间隔子长度、直径与分枝强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沼泽湿地恢复演替的进行,湿地群落的高度、盖度和生物量逐渐增大,土壤含水量、有机质逐渐增大,土壤容重逐渐降低;湿地群落的优势植物种群由朝天委陵菜转为黑麦草;朝天委陵菜间隔子长度和直径增大,分株数减小;间隔子长度、直径与分枝强度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沼泽湿地恢复演替过程中,朝天委陵菜由选择垄断区域资源转向逃避或忍耐不利生境,体现了湿地克隆植物在异质性生境中独特的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恢复演替 间隔子长度 直径 分枝强度 朝天委陵菜 永昌北海子国家湿地公园
下载PDF
川西亚高山天然次生林不同演替阶段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15
14
作者 胡宗达 刘世荣 +6 位作者 刘兴良 胡璟 罗明霞 李亚非 石松林 吴德勇 肖玖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4900-4912,共13页
开展不同恢复演替阶段天然次生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关系的研究,可为有效和持续管理川西亚高山次生林提供科学依据。以川西亚高山米亚罗林区20世纪60、70、80年代3种采伐迹地经自然恢复演替形成的次生林(SF60、SF70和SF... 开展不同恢复演替阶段天然次生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关系的研究,可为有效和持续管理川西亚高山次生林提供科学依据。以川西亚高山米亚罗林区20世纪60、70、80年代3种采伐迹地经自然恢复演替形成的次生林(SF60、SF70和SF80)和岷江冷杉(Abies faxoniana)原始林(PF)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表层(0—20 cm)土壤有机碳(C_(soil))、全氮(N_(soil))、全磷(P_(soil))含量及微生物生物量碳(C_(mic))、氮(N_(mic))、磷(P_(mic))含量随自然恢复演替的变化特征,分析了它们的化学计量比与微生物熵(qMB)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随着恢复演替年限的增加,C_(soil)和N_(mic)含量显著降低,N_(soil)和P_(soil)及C_(mic)和P_(mic)含量呈现先升后降的显著变化趋势,且3种次生林的表层土壤碳、氮、磷及其微生物生物量的含量均低于PF。(2)次生林恢复年限对土壤微生物熵C(qMBC)和P(qMBP)没有显著影响,但对土壤微生物熵N(qMBN)存在显著影响。(3)土壤-微生物化学计量不平衡性Cimb∶N_(imb)随自然恢复演替进程呈先降后升的显著变化趋势,Cimb∶P_(imb)呈不显著的降低趋势,N_(imb)∶P_(imb)呈现显著降低趋势。冗余分析显示,N_(imb)∶P_(imb)和C_(mic)∶N_(mic)是影响qMB变化的主导因子,其中N_(imb)∶P_(imb)解释了qMB变化的62.6%,说明土壤氮磷及其活性组分(N_(mic)和P_(mic))含量变化可能会影响到qMB变化。综上可知,次生林近60年的自然恢复演替引起了土壤碳氮磷含量的显著变化;天然次生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化学计量比主要受到氮磷的协同影响,且SF60土壤质量状况较差,为此,对SF60林分可适当增加氮素供给以促进其林木生长,进而提升土壤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次生林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化学计量比 微生物熵 化学计量不平衡性 自然恢复演替
下载PDF
从“兴灭继绝”到“郡县其地”——论明太宗安南政策的连续性
15
作者 杨勇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52-160,共9页
永乐初,明太宗册封胡汉苍为安南国王,双方藩属关系得以维系。但此过程中,安南不断侵扰边地、攻占明朝其他藩属国,违背了明朝所主导的藩属体系下“字小事大”“保藩固圉”等原则及交邻政策,最终以陈天平事件为导火索,明太宗则决定以“兴... 永乐初,明太宗册封胡汉苍为安南国王,双方藩属关系得以维系。但此过程中,安南不断侵扰边地、攻占明朝其他藩属国,违背了明朝所主导的藩属体系下“字小事大”“保藩固圉”等原则及交邻政策,最终以陈天平事件为导火索,明太宗则决定以“兴灭继绝”的方式重立陈氏。胡汉苍截杀陈天平后,明太宗派兵征讨安南,并“郡县其地”,将其直接纳入明朝的统治范围。无论“兴灭继绝”还是“郡县其地”,都体现了明太宗对安南政策的连续性,以及藩属体系演进过程中原则性与灵活性相融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太宗 安南 兴灭继绝 郡县其地 藩属关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