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eavy Oil and Oil Sands:Global Distribution and Resource Assessment 被引量:13
1
作者 LIU Zuodong WANG Hongjun +7 位作者 Graham BLACKBOURN MA Feng HE Zhengjun WEN Zhixing WANG Zhaoming YANG Zi LUAN Tiansi WU Zhenzhe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1期199-212,共14页
Global recoverable resources of heavy oil and oil sands have been assessed by CNPC using a geology-based assessment method combined with the traditional volumetric method, spatial interpolation method, parametric-prob... Global recoverable resources of heavy oil and oil sands have been assessed by CNPC using a geology-based assessment method combined with the traditional volumetric method, spatial interpolation method, parametric-probability method etc. The most favourable areas for exploration have been selected in accordance with a comprehensive scoring system. The results show:(1) For geological resources, CNPC estimate 991.18 billion tonnes of heavy oil and 501.26 billion tonnes of oil sands globally, of which technically recoverable resources of heavy oil and oil sands comprise 126.74 billion tonnes and 64.13 billion tonnes respectively. More than 80% of the resources occur within Tertiary and Cretaceous reservoirs distributed across 69 heavy oil basins and 32 oil sands basins. 99% of recoverable resources of heavy oil and oil sands occur within foreland basins, passive continental-margin basins and cratonic basins.(2) Since residual hydrocarbon resources remain following large-scale hydrocarbon migration and destruction, heavy oil and oil sands are characterized most commonly by late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the same basin types and source-reservoir conditions as for conventional hydrocarbon resources, shallow burial depth and stratabound reservoirs.(3) Three accumulation models are recognised, depending on basin type: degradation along slope; destruction by uplift; and migration along faults.(4) In addition to mature exploration regions such as Canada and Venezuela, the Volga-Ural Basin and the Pre-Caspian Basin are less well-explored and have good potential for oil-sand discoveries, and it is predicted that the Middle East will be an important region for heavy oil develop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avy oil oil sands residual hydrocarbons global resource assessment
下载PDF
晚震旦至中奥陶世下扬子被动大陆边缘原型盆地特征 被引量:12
2
作者 印峰 杨风丽 +2 位作者 叶芳 吴哲 吴满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053-1064,共12页
随着油气二次创业的深入,海相地层已成为油气勘探领域的重点.下扬子沉积了巨厚的海相地层,其原型盆地经历了多期次的构造改造.通过对下扬子边界的讨论,对其进行系统的整体分析.在活动论构造历史观和盆地原型分析TSM工作程式的指导下,通... 随着油气二次创业的深入,海相地层已成为油气勘探领域的重点.下扬子沉积了巨厚的海相地层,其原型盆地经历了多期次的构造改造.通过对下扬子边界的讨论,对其进行系统的整体分析.在活动论构造历史观和盆地原型分析TSM工作程式的指导下,通过对下扬子晚震旦至中奥陶世残留地层分布状况以及该时期沉积充填过程的分析,确定了晚震旦至中奥陶世下扬子原型盆地的性质为被动大陆边缘,其特征主要表现在硅质碎屑沉积物、碳酸盐岩沉积物和同生断裂现象等方面.该时期碳酸盐岩台地发育成镶边台地,台地有侧向生长现象和向海盆输入沉积物的舌状凸起,以江南断裂为代表的同生断裂表明盆地沉积物的物源始终是从下扬子内部自西北向东南方向单向搬运,这些均表明晚震旦至中奥陶世为成熟的被动大陆边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扬子 原型盆地 被动大陆边缘 残留地层 沉积 油气
原文传递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湖相页岩油赋存状态评价与定量表征 被引量:7
3
作者 刘显阳 杨伟伟 +2 位作者 李士祥 孙林 常睿 《天然气地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762-1770,共9页
鄂尔多斯盆地长7段源内夹层型页岩油已取得勘探突破并实现规模效益开发,但泥页岩层系是否具有勘探潜力,页理型页岩油的烃类赋存状态与表征方法仍然不够明确。通过对比页岩层产出的页岩油与滞留烃性质发现,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页岩层... 鄂尔多斯盆地长7段源内夹层型页岩油已取得勘探突破并实现规模效益开发,但泥页岩层系是否具有勘探潜力,页理型页岩油的烃类赋存状态与表征方法仍然不够明确。通过对比页岩层产出的页岩油与滞留烃性质发现,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页岩层产出的页岩油具有中轻质烃类组分(nC_(25-))显著优势、沥青质组分很低的特征,属于轻质油,而滞留烃中大分子化合物含量较高。各项分析测试与试验研究表明,油质组分与沥青质相容性差,两者赋存状态差异明显,沥青质组分主要被干酪根所吸附,油质组分主要以游离态赋存于孔裂隙中。长7段富有机质泥页岩中较高的沥青质含量不会明显影响页岩油的可流动性。同时建立的“泥页岩中分离提取游离烃的方法”,可作为页岩含油性快速评价的实用技术,定量表征结果表明长7泥页岩中游离烃含量较高,平均在5 mg/g左右,页理型页岩油勘探潜力很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滞留烃 赋存状态 定量 长7段 鄂尔多斯盆地
原文传递
失效吸附剂中残留烃类组分的分析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何秀容 刘晓阳 +3 位作者 陶宇鹏 蒋聪华 赵英 熊欣 《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11-113,共3页
变压吸附法分离净化气体装置会使用多种吸附剂,这些吸附剂在使用过程中会因为吸附了难以解吸的组分,致使吸附剂的性能下降甚至失效。可能使吸附剂失效的组分很多,为了探求导致吸附剂性能严重下降的原因,开展了对失效吸附剂中残留烃类组... 变压吸附法分离净化气体装置会使用多种吸附剂,这些吸附剂在使用过程中会因为吸附了难以解吸的组分,致使吸附剂的性能下降甚至失效。可能使吸附剂失效的组分很多,为了探求导致吸附剂性能严重下降的原因,开展了对失效吸附剂中残留烃类组分的分析研究,以寻找导致吸附剂失效的原因。从研究结果看,C_3^+烃类在吸附剂上残留后难以解吸出来,是吸附剂失效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留烃 吸附剂失效 分子筛 活性炭 重整气 分析
下载PDF
页岩滞留液态烃的定量评价 被引量:30
5
作者 朱日房 张林晔 +4 位作者 李钜源 刘庆 李政 王茹 张蕾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3-18,共6页
利用低温样品前处理技术并与地质分析相结合,建立了应用氯仿沥青"A"和热解参数定量评价页岩中滞留烃的方法。通过自生自储油气藏中原油与烃源岩氯仿抽提物组分对比,建立了东营凹陷主要生油窗范围内氯仿沥青"A"轻烃... 利用低温样品前处理技术并与地质分析相结合,建立了应用氯仿沥青"A"和热解参数定量评价页岩中滞留烃的方法。通过自生自储油气藏中原油与烃源岩氯仿抽提物组分对比,建立了东营凹陷主要生油窗范围内氯仿沥青"A"轻烃恢复系数随烃源岩生烃演化而变化的关系曲线,Ro小于0.5%,氯仿沥青"A"恢复系数较小,其重要增加发生在Ro为0.7%以后,Ro在1.2%时达到1.40以上。通过新鲜冷冻样品与常温保存样品的对比,建立了热解过程中散失轻烃的确定方法,并建立了不同演化阶段的散失系数,其变化规律与氯仿沥青"A"恢复系数相似。通过原样及抽提残渣的热解对比分析,建立了不同演化阶段烃源岩热解S2中滞留烃的比例系数,在成熟阶段(Ro为0.8%),这一比例可高达50%以上。通过上述技术方法,可以客观评价页岩中滞留烃含量,对油气资源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 滞留油 氯仿抽提 热解参数 轻烃散失
下载PDF
油页岩生排烃模拟实验中不同液态烃产物特征 被引量:11
6
作者 孙丽娜 张明峰 +2 位作者 吴陈君 王自翔 妥进才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3-31,共9页
为了探究油页岩生排烃模拟实验中不同液态烃产物的组成及变化特征,利用WYMN-3型高温高压模拟仪分别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油层组和准噶尔盆地芦草沟组油页岩样品在250℃,300℃,350℃,375℃,400℃,450℃和500℃共7个温度条件下进行了... 为了探究油页岩生排烃模拟实验中不同液态烃产物的组成及变化特征,利用WYMN-3型高温高压模拟仪分别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油层组和准噶尔盆地芦草沟组油页岩样品在250℃,300℃,350℃,375℃,400℃,450℃和500℃共7个温度条件下进行了半开放体系生排烃模拟实验。通过对比与分析排出油、洗出油和残留油等3种液态烃产物的生成特征及族组分组成,结果发现:2个样品中排出油均是影响总油变化的重要因素,均随温度呈基本不变→升高至最大值→下降的3段式变化趋势;洗出油和残留油的变化趋势相同,均表现为基本不变→升高至最大值再下降至最低值→基本不变的变化趋势。从3种液态烃产率的变化趋势可以明显地将有机质热演化划分为可溶有机质生油气、干酪根热裂解生油气和油裂解生气等3个阶段。就排出油、洗出油和残留油的关系而言:洗出油为排出油和残留油的"过渡"产物;排出油产率峰值对应的温度高于洗出油峰值对应的温度,残留油产率峰值对应的温度一直为350℃,所以排出油经过初次运移后会在烃源岩表面滞留一段时间后再发生二次运移,而残留油峰值则出现在"生油窗"初期阶段的温度点上。微观上,排出油和残留油族组分中,高含量的饱和烃、芳烃组分是总有机碳含量更高的重要依据,也是生烃产率更高的重要影响因素。由此可见,通过研究排出油、洗出油和残留油的产率和族组分特征,可为进一步探讨地质演化过程中液态烃的演化阶段和状态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水热解 排出油 洗出油 残留油 总液态烃 族组成
下载PDF
聚乙烯粉料仓中残留挥发性烃类的测定 被引量:9
7
作者 商崇华 林 勇 《齐鲁石油化工》 2002年第2期174-176,共3页
用HP6890气相色谱仪及HP7694顶空仪,采用与标准样品对照法定性,用峰面积外标法定量。将聚乙烯树脂(PE)样品放进一个密封容器中,当容器中树脂与上层空间之间的烃类建立起平衡时,通过对树脂指数和密度的测定,进而对PE在规定的时间内散发... 用HP6890气相色谱仪及HP7694顶空仪,采用与标准样品对照法定性,用峰面积外标法定量。将聚乙烯树脂(PE)样品放进一个密封容器中,当容器中树脂与上层空间之间的烃类建立起平衡时,通过对树脂指数和密度的测定,进而对PE在规定的时间内散发到环境中的残留挥发性烃类含量的进行了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顶空气相色谱法 聚乙烯树脂 残留挥发性 烃类 测定
下载PDF
油田污染土壤残油组成与特征参数分析 被引量:9
8
作者 王坚 张旭 李广贺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352-1360,共9页
为揭示石油在土壤中的降解规律、残油组分特征,筛选土壤残油的生物降解性评价参数,选取大庆、胜利、百色3个油田区共18个深度降解的石油污染土样,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析了土壤残油中链烷烃(正烷烃+姥鲛烷+植烷)、多环芳烃(... 为揭示石油在土壤中的降解规律、残油组分特征,筛选土壤残油的生物降解性评价参数,选取大庆、胜利、百色3个油田区共18个深度降解的石油污染土样,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析了土壤残油中链烷烃(正烷烃+姥鲛烷+植烷)、多环芳烃(PAHs)、萜烷、甾烷及三芳甾烃等5类超过100种石油烃单体.结果表明,经长期降解后残留在土壤残油中总烷烃残留率低于10%,总PAHs残留率低于30%,而萜烷、甾烷及三芳甾烃等生物标志物较难降解.正烷烃降解性随碳数增加有下降的趋势,但碳数<37的正烷烃降解率平均值>80%;PAHs中2~4环PAHs降解率平均值>70%,5~6环PAHs较难生物降解;萘系列、菲系列、系列及苯并[e]芘系列中随烷基取代数增多而残留率增高.残油中可被GC-MS识别的组分<3%,主要为碳数高于20的正烷烃、烷基取代萘和菲、萜烷、甾烷及三芳甾烃等生物标志物.基于烷烃及多环芳烃组成特征,筛选出6个由易降解组分含量与总油或难降解组分含量的比值构成的标准残油的特征参数,可用于判断污染土壤中石油污染物的生物降解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残油 正烷烃 多环芳烃 生物标志物 特征参数
原文传递
Thermal cracking of n-octodecane and its geochemical significance 被引量:1
9
作者 Yongqiang Xiong Haizhu Zhang +1 位作者 Xinhua Geng Ansong Ge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4年第S1期79-83,共5页
The mechanism of carbon isotopic fractionation for gaseous hydrocarbons is revealed by investigating the residual liquid hydrocarbons in laboratory pyrolysates of n-octodecane.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cracking and p... The mechanism of carbon isotopic fractionation for gaseous hydrocarbons is revealed by investigating the residual liquid hydrocarbons in laboratory pyrolysates of n-octodecane.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cracking and polymerization in the relatively low temperatures and dispropor-tionation reactions leading to light hydrocarbons and pol-yaromatic hydrocarbons at high temperatures are probably causes for the carbon isotope reversal of gaseous hydrocarbons that is commonly observed in pyrolysis experiments. This study provides significant insight for quantitative modeling of natural gas δ13C values and aid in the identification and assessment of natural gases derived from oil crack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ctodecane pyrolydsis experiment STABLE carbon ISOTOPE gaseous hydrocarbons residual liquid hydrocarbons.
原文传递
激发-发射荧光矩阵结合二阶校正方法检测湖水中多环芳烃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忠东 王玉田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2089-2096,共8页
多环芳烃广泛存在于大气、土壤和水环境中,对动植物和人类有着严重危害。为了快速检测水环境中的痕量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本文提出利用激发-发射荧光矩阵结合自加权交替归一残差拟合算法(Self-Weighted Al... 多环芳烃广泛存在于大气、土壤和水环境中,对动植物和人类有着严重危害。为了快速检测水环境中的痕量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本文提出利用激发-发射荧光矩阵结合自加权交替归一残差拟合算法(Self-Weighted Alternating Normalized Residual Fitting Algorithm,SWANRF)检测湖水中的菲、蒽和荧蒽。与自加权交替三线性分解方法相比,SWANRF能够给出更满意的浓度预测结果,菲、蒽和荧蒽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2±7.2)%,(101.7±7.7)%和(97.9±5.1)%;菲、蒽和荧蒽的预测均方根误差值分别为0.240,0.249和0.247μg/L。实验结果表明,文章提出的方法能够实现未知干扰物共存的湖水中痕量多环芳烃的快速检测,且方法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发-发射荧光矩阵 二阶校正 自加权交替归一残差拟合 多环芳烃
下载PDF
添加剩余活性污泥无害化处理含油钻屑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青青 张腾 +2 位作者 叶铠睿 赵安 汪元昊 《化工环保》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77-682,共6页
采用剩余活性污泥对废弃含油钻屑进行无害化处理。考察了加入剩余活性污泥后混合物料中微生物浓度、碱解氮含量、有效磷含量、总石油烃(TPH)含量和组分的变化,并对降解后混合物料的生物毒性进行了评价。实验结果表明:加入剩余活性污泥后... 采用剩余活性污泥对废弃含油钻屑进行无害化处理。考察了加入剩余活性污泥后混合物料中微生物浓度、碱解氮含量、有效磷含量、总石油烃(TPH)含量和组分的变化,并对降解后混合物料的生物毒性进行了评价。实验结果表明:加入剩余活性污泥后,总细菌浓度保持在较高水平;碱解氮含量逐渐减少后保持稳定,有效磷含量在一定范围内波动,整体略有增加;剩余活性污泥的加入量为20%~60%(w)时,TPH去除率均达到74%以上,远高于未添加剩余活性污泥的对照组(28.8%);剩余活性污泥的添加能有效促进微生物对含油钻屑中TPH的降解及氮元素的转化,添加50%(w)以上的剩余活性污泥能使处理后含油钻屑的生物毒性更低,更有利于含油钻屑的无害化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剩余活性污泥 含油钻屑 总石油烃 生物降解 无害化处理
下载PDF
生活垃圾焚烧残灰中有毒成分的排放特性(英文) 被引量:1
12
作者 Xiao-dong LI Yong REN +4 位作者 Sha-sha JI Xia-li HOU Tong CHEN Sheng-yong LU Jian-hua YAN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A(Applied Physics &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4期316-325,共10页
目的:探索中国生活垃圾焚烧残灰中重金属、氯苯、多环芳烃等有毒成分的排放特性、排放水平及相互之间的关联特性,并认识其产生、排放与焚烧炉型、焚烧条件的关联,以探索控制其危害的有效方法。方法:1.对中国几个典型的生活垃圾焚烧炉现... 目的:探索中国生活垃圾焚烧残灰中重金属、氯苯、多环芳烃等有毒成分的排放特性、排放水平及相互之间的关联特性,并认识其产生、排放与焚烧炉型、焚烧条件的关联,以探索控制其危害的有效方法。方法:1.对中国几个典型的生活垃圾焚烧炉现场采样,获得多个飞灰和底渣的样品;2.通过多种不同的检测手段和方法,分别检测残灰的基本物理化学特性、氯苯、多环芳烃和主要金属元素的浓度;3.结合焚烧炉型和焚烧特性等条件,分析各有毒成分的排放特性和相互之间的关联特性。结论:1.氯苯、多环芳烃和重金属受焚烧因素影响,在残灰中的排放特性各不相同,流化床焚烧炉能消除焚烧和原始垃圾的扰动,能控制氯苯在残灰中的排放,但多环芳烃排放控制不如炉排焚烧炉;2.残灰中主要的有机有毒成分为高氯代氯苯和2至4环等少环类多环芳烃;3.氯苯和多环芳烃在残灰中的含量可能因为不同的产生机理而表现出一定的负关联特点;4.残灰中的金属主要为铝和铁等轻金属,浓度远高于重金属元素,而无毒重金属(主要为Mn、Ni、As和Zn)浓度高于有毒重金属元素(Cu、Pb和Cr),且不同金属表现出不同的对氯苯和多环芳烃的催化促进或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灰 氯苯 多环芳烃 重金属 生活垃圾焚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