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相碳酸盐岩优质储层形成机理与分布预测 被引量:70
1
作者 何治亮 魏修成 +5 位作者 钱一雄 鲍征宇 范明 焦存礼 彭守涛 陈冬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89-498,共10页
针对碳酸盐岩储层具有易溶蚀、易充填和成因、演化复杂的特点,以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奥陶系、川东北二叠系-三叠系为主要对象,开展了环境描述、形成机理、发育模式和分布预测的研究,取得了以下三方面的认识。①不同条件下碳酸盐岩溶蚀能... 针对碳酸盐岩储层具有易溶蚀、易充填和成因、演化复杂的特点,以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奥陶系、川东北二叠系-三叠系为主要对象,开展了环境描述、形成机理、发育模式和分布预测的研究,取得了以下三方面的认识。①不同条件下碳酸盐岩溶蚀能力对比实验表明,不同岩性、岩石结构、流体介质、添加物加入在开放与封闭状态下,碳酸盐岩溶蚀行为差异很大,但基本上遵循碳酸盐岩溶解—沉淀的"溶蚀窗"规律。②碳酸盐岩储层总体上受控于环境与地质作用过程两大条件。通过对不同类型储集体"五因素"(构造、地层、岩相、流体、时间)的剖析,表明不同地区和层系的储层分别具有各自特有的成因特点、主控因素和分布规律。③海相碳酸盐岩储层预测面临复杂地表—构造、埋深大、形态复杂、非均质性强等不利条件,通过"以岩石物理分析为基础,提高地震资料处理技术水平,利用井—震结合,厘清不同类型碳酸盐岩储层地质特征和地球物理响应特征,建立碳酸盐岩储层的地球物理响应模式,分析其非线性特征,揭示储层内部的不连续性、不规则性,定量计算储层物性和含油气性"技术路线的实施,可以有效预测优质碳酸盐岩储层的空间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储层 白云岩储层 礁滩储层 成因机理 碳酸盐岩 塔里木盆地 四川盆地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长6油层组准连续型致密砂岩油藏形成机理 被引量:56
2
作者 白玉彬 赵靖舟 +1 位作者 方朝强 刘鹏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5-71,共7页
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延长组长6油藏为典型的准连续型致密砂岩非常规油藏,主要具有以下7个特点:(1)长6油藏形成和分布对圈闭无严格要求,石油大面积连片分布,油藏分布范围不受圈闭限制;(2)区域相对稳定的大地构造背景条件,以及大面积复... 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延长组长6油藏为典型的准连续型致密砂岩非常规油藏,主要具有以下7个特点:(1)长6油藏形成和分布对圈闭无严格要求,石油大面积连片分布,油藏分布范围不受圈闭限制;(2)区域相对稳定的大地构造背景条件,以及大面积复合连片分布的致密储集体是长6准连续型致密砂岩油藏形成的外部因素;(3)长7油层组成熟烃源岩大面积连续分布,高强度生、排烃是长6准连续型致密砂岩油藏形成的前提;(4)长6油藏的形成主要是初次运移和短距离二次运移的结果,垂向裂缝和侧向连通砂体有效组合为石油优势运移通道,石油就近运移聚集成藏;(5)石油运移的动力主要是生烃作用产生的异常压力,浮力作用弱,对油藏的形成和分布不起主要作用;(6)长6油藏油水分布规律复杂,无纯油层,油水层、水层、干层共存,无统一的油水界面和压力系统,油藏非均质性强,含油饱和度不均一,储量丰度较低,存在甜点富集区;(7)在石油大规模生成运移时,长6储层已经致密化或同步致密,为形成长6准连续型致密砂岩油藏创造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连续型油藏 致密砂岩 形成机理 长6油层组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神木气田的发现与天然气成藏地质特征 被引量:51
3
作者 杨华 刘新社 +1 位作者 闫小雄 张辉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13,共13页
截至目前,鄂尔多斯盆地神木特大型气田已探明含气面积4 069 km^2、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3 334×10~8m^3,该区域有可能将形成万亿立方米级天然气储量规模,系统总结该气田的勘探历程、气藏地质特征及天然气成藏机理,可以指导该盆地以及... 截至目前,鄂尔多斯盆地神木特大型气田已探明含气面积4 069 km^2、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3 334×10~8m^3,该区域有可能将形成万亿立方米级天然气储量规模,系统总结该气田的勘探历程、气藏地质特征及天然气成藏机理,可以指导该盆地以及其他盆地同类气藏的勘探。研究结果表明:①该气田产层主要为上古生界二叠系太原组,其次为山西组、石盒子组,为典型的致密砂岩气藏;②天然气类型主要为煤成气,其中甲烷平均含量为88%,不含H_2S;③气藏埋深介于1 700~2 800 m,具有多个压力系统,平均压力系数为0.87;④储层为大面积分布的河流—三角洲相砂岩,平均孔隙度为7.8%、渗透率为0.63 mD,喉道半径多小于1μm,具有强的应力敏感性和水锁效应;⑤不同阶段天然气成藏动力差异明显,早白垩世沉降阶段异常压力发育,成为天然气成藏主要动力,早白垩世之后抬升剥蚀阶段流体膨胀力成为天然气运移主要动力;⑥气藏具有超低含水饱和度特征,其主要受控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高温、高压场的变化,高成熟阶段干气的充注以及成藏后期气藏泄漏逸散等作用;⑦天然气以垂向近距离运聚成藏为主,源内、近源含气组合气源充足、含气饱和度高、气藏规模大,远源含气组合以次生气藏为主,气藏规模相对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神木气田 晚古生代 致密砂岩气藏 煤成气 气藏特征 成藏机理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中深层混积岩储层形成机制 被引量:48
4
作者 冯进来 曹剑 +5 位作者 胡凯 陈琰 杨少勇 刘云田 边立曾 张国卿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2461-2472,共12页
通过岩心观测、普通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电子探针和岩石物性等分析,系统阐述了柴达木盆地典型中深层(西北区南翼山构造E32-N1)混积岩的岩石学、储集空间/物性和成岩作用等特征,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储层形成机制。结果表明,混积岩以... 通过岩心观测、普通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电子探针和岩石物性等分析,系统阐述了柴达木盆地典型中深层(西北区南翼山构造E32-N1)混积岩的岩石学、储集空间/物性和成岩作用等特征,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储层形成机制。结果表明,混积岩以(泥质)泥晶灰岩、钙质含量较高的砂岩和粉砂岩及其混积岩为主;储集空间以溶蚀改造的裂缝和粒间溶蚀孔隙为特征,物性总体表现为低孔-特低孔、超低渗-非渗透;有利于形成储层的成岩作用是溶蚀和构造裂缝作用;储层形成机制可归纳为"岩性是基础,裂缝是条件,溶蚀是关键"。这可为区域中深层混积岩储层,乃至陆相湖泊混合沉积储层的研究与油气勘探开发提供借鉴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积岩 储层 形成机制 溶蚀 裂缝 南翼山 柴达木盆地
下载PDF
渤海海域蓬莱9-1油田花岗岩潜山储层成因机制及石油地质意义 被引量:41
5
作者 胡志伟 徐长贵 +2 位作者 杨波 黄志 宿雯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74-285,共12页
蓬莱9-1油田作为中国最大的花岗岩潜山油田,储层成因演化复杂,展布范围变化大。利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实验模拟等手段,结合野外地质观察,深入探讨了蓬莱9-1油田花岗岩潜山储层的成因机制及油气成藏模式。研究表明:蓬莱9-1油田花岗岩... 蓬莱9-1油田作为中国最大的花岗岩潜山油田,储层成因演化复杂,展布范围变化大。利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实验模拟等手段,结合野外地质观察,深入探讨了蓬莱9-1油田花岗岩潜山储层的成因机制及油气成藏模式。研究表明:蓬莱9-1油田花岗岩潜山为华北板块板内裂解背景下沿断裂主动侵入形成,其侵入时期为侏罗纪160~170 Ma,属于环太平洋构造域的燕山构造幕岩浆活动产物。表生岩溶和构造改造两大主要作用控制了花岗岩储层的形成,燕山期风化剥蚀控制储层宏观发育,新生代构造运动形成的断裂与节理则加速花岗岩内幕储层改造。横向上花岗岩储层厚度展布范围与断裂发育密度呈现正相关性;垂向上可划分为黏土带、砂质带、碎裂带、裂缝带和基岩带,花岗岩潜山中上部的砂质带、碎裂带和裂缝带为有利储层带和主力含油层段。蓬莱9-1油田花岗岩潜山为"似层状"油藏模式,其成功发现丰富了火山岩领域的油气勘探实践,对渤海海域相似地区花岗岩类潜山油气成藏规律研究及勘探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蓬莱9-1油田 花岗岩潜山 储层成因机制 石油地质意义 渤海海域
下载PDF
页岩气成藏理论及资源评价方法 被引量:41
6
作者 王伟锋 刘鹏 +3 位作者 陈晨 王会丽 姜帅 张志超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29-438,共10页
在调研了国内外页岩气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地研究了页岩气藏基本特征,分析了页岩气藏的成藏机理及成藏控制因素,并针对页岩气藏特殊的成藏特征,探讨了相应的识别方法和资源评价方法。研究表明,页岩气藏通常具有自生自储、储层粒度细... 在调研了国内外页岩气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地研究了页岩气藏基本特征,分析了页岩气藏的成藏机理及成藏控制因素,并针对页岩气藏特殊的成藏特征,探讨了相应的识别方法和资源评价方法。研究表明,页岩气藏通常具有自生自储、储层粒度细、低孔低渗、裂缝发育、储层面积大、连续分布、形成温度及埋深范围广,赋存方式主要为吸附态、压力异常、产能低、采收率低和生产周期长等特征;页岩气成藏具有过渡特点,兼具了根缘气及常规天然气的成藏机理;有机质类型及含量、成熟度、裂缝、孔隙度和渗透率、矿物组成、厚度、湿度、埋深、温度与压力对页岩气藏的形成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利用岩心分析法、地球物理法及ECS测井、成像测井等测井新技术可定性或定量识别页岩气;按照页岩气资源评价主要方法的原理归类,目前页岩气资源评价主要方法有类比法、成因法、统计法和综合法4类,每种方法有各自的适用性和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地质特征 成藏机理 页岩气识别 资源评价方法
原文传递
松辽盆地的深盆油藏 被引量:31
7
作者 侯启军 魏兆胜 +2 位作者 赵占银 宋立忠 毛超林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06-411,共6页
借鉴深盆气的形成机理,从沉积及储集层特点、烃源岩超压、油气运移动力、油水分布特征等方面深入剖析松辽盆地扶杨油层的成藏机制。认为坳(凹)陷中大面积分布的低渗透油藏可称为深盆油藏,其成藏特点与常规岩性油藏不同:①砂岩全盆地连... 借鉴深盆气的形成机理,从沉积及储集层特点、烃源岩超压、油气运移动力、油水分布特征等方面深入剖析松辽盆地扶杨油层的成藏机制。认为坳(凹)陷中大面积分布的低渗透油藏可称为深盆油藏,其成藏特点与常规岩性油藏不同:①砂岩全盆地连续分布,凹陷区储集层致密;②油源充足,超压为主要排烃动力,浮力作用弱;③油藏平面分布具有油水倒置现象;④油层连片分布,产量普遍较低,但局部存在储集层厚度大、物性好、单井产能高的经济勘探地区,即“甜点”。建立了松辽盆地扶杨油层深盆油藏成藏模式,预测松辽盆地深盆油藏的资源潜力巨大,指出应转变勘探思路,向富油坳(凹)陷拓展,转变资源定位,调整预探目标和勘探技术序列,勘探深盆油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扶杨油层 深盆油藏 成藏机制 低渗透油藏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克拉通坳陷盆地煤成气成藏机制 被引量:38
8
作者 汪泽成 陈孟晋 +1 位作者 王震 唐泽玮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8-12,共5页
克拉通坳陷型含煤盆地具有构造稳定、沉积速率低、煤层分布广、温度场和压力场渐变式演化以及构造变形微弱等特点。以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为例,采用德国IES公司含油气系统PetroMod模拟软件,对煤成气成藏过程进行了模拟。坳陷型含煤盆... 克拉通坳陷型含煤盆地具有构造稳定、沉积速率低、煤层分布广、温度场和压力场渐变式演化以及构造变形微弱等特点。以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为例,采用德国IES公司含油气系统PetroMod模拟软件,对煤成气成藏过程进行了模拟。坳陷型含煤盆地煤成气藏的成藏特性表现为:岩性气藏为主;气源灶呈“广覆式”分布;以近距离垂向运移为主、侧向运移为辅;叠置的砂体和裂缝发育带构成优势运移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克拉通坳陷 含蝶盆地 煤成气 成藏机制 模拟
下载PDF
大庆长垣扶余杨大城子油层勘探潜力分析 被引量:35
9
作者 林景晔 张革 +1 位作者 杨庆杰 郝爱宏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2003年第3期16-18,共3页
为寻找更多的后备资源量,在研究了大庆长垣构造演化、沉积特征的基础上,对长垣扶余、杨大城子油层成藏条件进行分析,提出了生油岩、古构造和岩性是控制油气分布的主要因素,认为长垣喇-萨-杏-太构造、高台子构造和葡西南构造的扶杨油层... 为寻找更多的后备资源量,在研究了大庆长垣构造演化、沉积特征的基础上,对长垣扶余、杨大城子油层成藏条件进行分析,提出了生油岩、古构造和岩性是控制油气分布的主要因素,认为长垣喇-萨-杏-太构造、高台子构造和葡西南构造的扶杨油层油气主要来自西侧的齐家-古龙凹陷,太南、葡萄花和敖包塔构造的扶杨油层油气来自西侧的齐家-古龙凹陷及三肇凹陷两个方向.杏树岗至葡北是近期提交储量的优选区,预计可提交预测储量约1.3×108t,长垣北部喇嘛甸、萨尔图地区西侧是进一步勘探的有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庆长垣 成藏机制 主控因素 勘探潜力
下载PDF
砂岩油藏大孔道的研究——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34
10
作者 胡书勇 张烈辉 +2 位作者 罗建新 罗国仕 何进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6年第6期10-14,共5页
砂岩油藏在长期注水开发过程中,油藏储层孔隙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由于储层渗透率增大,孔喉半径增大,易在储层中形成高渗带及特高渗透带,即大孔道。在大孔道发育的地层中,大孔道成为注入水渗流的优势通道,注入介质的波及范围很难提高。... 砂岩油藏在长期注水开发过程中,油藏储层孔隙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由于储层渗透率增大,孔喉半径增大,易在储层中形成高渗带及特高渗透带,即大孔道。在大孔道发育的地层中,大孔道成为注入水渗流的优势通道,注入介质的波及范围很难提高。注入水沿大孔道中的低效或无效循环使储层中的其它部位很难受效,严重影响驱油效率,致使平面上剩余油饱和度差异明显。因此,砂岩油藏大孔道对储层渗透率及注采工艺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在调研了大量国内外资料的基础上,对油层大孔道研究背景、研究现状作了回顾,对大孔道的形成机理、识别技术与描述技术等研究作了综述,提出了今后油层大孔道研究的重点、难点,以及对中高含水期注水开发油田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岩油藏 大孔道 形成机理 识别技术 渗透率 孔喉半径 研究综述
下载PDF
断陷盆地洼陷带岩性油气藏成藏机理及运聚模式 被引量:31
11
作者 卓勤功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9-23,共5页
对东营凹陷牛庄洼陷沙三段砂岩透镜体油藏的成藏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岩性油气藏的成藏机理。结果表明,砂岩透镜体油藏多数为它源性多期幕式成藏,其成藏机理可概括为隐蔽输导和幕式置换。油气通过隐蔽输导体系由源岩向砂体运聚,砂体中... 对东营凹陷牛庄洼陷沙三段砂岩透镜体油藏的成藏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岩性油气藏的成藏机理。结果表明,砂岩透镜体油藏多数为它源性多期幕式成藏,其成藏机理可概括为隐蔽输导和幕式置换。油气通过隐蔽输导体系由源岩向砂体运聚,砂体中地层水与早期充注的油气又通过隐蔽输导体系向外排出,油源断层将众多岩性油气藏中的油气水幕式汇聚到中浅层大中型构造圈闭中,形成早期油气聚集在盆地外部、晚期油气聚集在盆地内部的环状分布。洼陷带岩性圈闭是含油气盆地油气运聚成藏过程中的小型油气集输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陷盆地 岩性圈闭 成藏机理 隐蔽输导体系 幕式置换体系 油气集输
下载PDF
深层有效碎屑岩储层形成机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31
12
作者 潘荣 朱筱敏 +1 位作者 王星星 张剑锋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4年第4期73-80,共8页
深层碎屑岩储层逐渐成为油气勘探的新领域,而有效碎屑岩储层的形成机理又是深层领域油气勘探的焦点。深层有效碎屑岩储层的形成机理复杂,与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及构造作用息息相关。沉积环境是形成有效储层的前提和基础。建设性成岩作用... 深层碎屑岩储层逐渐成为油气勘探的新领域,而有效碎屑岩储层的形成机理又是深层领域油气勘探的焦点。深层有效碎屑岩储层的形成机理复杂,与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及构造作用息息相关。沉积环境是形成有效储层的前提和基础。建设性成岩作用形成的次生孔隙能有效改善储层物性。较低的古地温环境、快速深埋的埋藏方式、地层中发育异常高压、上覆厚层膏盐、烃类早期充注、颗粒黏土矿物包壳和深层流体活动等条件均有利于有效碎屑岩储层的形成。在深层储层演化过程中,构造应力作用可直接导致孔隙体积缩小,但构造应力形成的裂缝可改善储层孔隙沟通及渗流能力,形成裂缝型有效储层。因此,深层有效碎屑岩储层形成机理可总结归纳为"沉积物质为基础,成岩演化为关键,构造作用为调整"。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对储层物质组成的研究与成岩模拟实验研究及创新利用不同学科交叉渗透的新理论和新方法,是深层有效碎屑岩储层形成机理研究的主要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 有效碎屑岩储层 形成机理 影响因素
下载PDF
低生烃强度区致密砂岩气形成机制——以鄂尔多斯盆地天环坳陷北段上古生界为例 被引量:30
13
作者 张福东 李君 +8 位作者 魏国齐 刘新社 国建英 李剑 范立勇 佘源琦 关辉 杨慎 邵丽艳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3-81,共9页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天环坳陷北段上古生界生烃强度较低、气水分布关系复杂的问题,对低生烃强度区致密砂岩气形成主控因素与分布规律开展研究。通过二维成藏物理模拟实验、储集层微观孔喉含气性系统分析及典型气藏解剖,建立了注气压力、储...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天环坳陷北段上古生界生烃强度较低、气水分布关系复杂的问题,对低生烃强度区致密砂岩气形成主控因素与分布规律开展研究。通过二维成藏物理模拟实验、储集层微观孔喉含气性系统分析及典型气藏解剖,建立了注气压力、储集层物性、生气下限等综合评价模型,明确了低生烃强度区致密气形成主要特征:(1)埋深小于3 000 m,生烃强度达(7~10)×10~8 m^3/km^2即可实现有效充注;(2)致密砂岩层规模性发育有利于聚集致密气;(3)储集层物性差异控藏,储集层物性较好的砂体,砂带中心区域局部高点富集天然气,而物性较差砂体整体含气,但含气丰度普遍较低。结合天环坳陷北段气藏解剖,提出低生烃强度区"生烃压力长期充注、规模致密砂层聚气、储集层物性差异控藏、局部甜点富集"形成机制及平面呈不连续"片状"分布的规律。天环坳陷北段致密砂岩气拓展勘探实践较好地证实了这一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天环坳陷 生烃强度 致密砂岩气 形成机制 分布规律
下载PDF
胜利油区渤南洼陷沙四上亚段深部储层形成机理 被引量:23
14
作者 吴富强 鲜学福 +1 位作者 李后蜀 刘家铎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44-48,共5页
从地壳的断块型结构、深大断裂发育、地幔上隆、岩石圈减薄、大地热流值增高、幔源火成岩广泛发育、以及胜利油区无机幔源二氧化碳气藏的存在、高温热液蚀变矿物硅灰石、低温热液蚀变矿物片钠铝石的发现、沙四段碳酸盐胶结物氧、锶同位... 从地壳的断块型结构、深大断裂发育、地幔上隆、岩石圈减薄、大地热流值增高、幔源火成岩广泛发育、以及胜利油区无机幔源二氧化碳气藏的存在、高温热液蚀变矿物硅灰石、低温热液蚀变矿物片钠铝石的发现、沙四段碳酸盐胶结物氧、锶同位素特征、与东非裂谷基伍湖类似的金属离子含量、粘土矿物异常演化等方面论证了早第三纪渤南洼陷普遍存在着与亚碱性—碱性岩浆有关的沉积、成岩期后的热液活动。结果表明深部储层具备产生耗散结构的一切条件 ,初始强酸性含矿深部热流体是形成次生孔隙的主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南洼陷 储层形成机理 深部热流体 耗散系统 非线性动力学
下载PDF
松辽盆地南部扶余油层低渗透油藏形成机制 被引量:28
15
作者 宋立忠 李本才 王芳 《岩性油气藏》 CSCD 2007年第2期57-61,共5页
从沉积储层特点、烃源岩超压、油气运移动力、油水分布特征等方面深入剖析了松辽盆地南部扶余油层的成藏机制,据此建立了扶余油层低渗透储层垂向输导、超压控藏大型岩性油气藏成藏模式。预测坳陷区扶余油层低渗透油藏的勘探潜力巨大,指... 从沉积储层特点、烃源岩超压、油气运移动力、油水分布特征等方面深入剖析了松辽盆地南部扶余油层的成藏机制,据此建立了扶余油层低渗透储层垂向输导、超压控藏大型岩性油气藏成藏模式。预测坳陷区扶余油层低渗透油藏的勘探潜力巨大,指导勘探取得明显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 岩性油气藏 成藏机制 扶余油层 松辽盆地南部
下载PDF
富有机质页岩生物成因石英的类型及其耦合成储机制——以四川盆地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为例 被引量:28
16
作者 管全中 董大忠 +3 位作者 张华玲 孙莎莎 张素荣 郭雯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00-709,共10页
利用有机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等方法对四川盆地及周缘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中生物成因石英进行定性分析与定量表征,并探讨有机质与石英之间的耦合作用。研究结果表明:①生物成因石英主要有两种类型,Ⅰ类生物成因... 利用有机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等方法对四川盆地及周缘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中生物成因石英进行定性分析与定量表征,并探讨有机质与石英之间的耦合作用。研究结果表明:①生物成因石英主要有两种类型,Ⅰ类生物成因亚微米级石英以集合体攒簇在有机质边缘,Ⅱ类纳米级石英以球形“漂浮”在有机质上,彼此之间点接触或面接触,主体为生物成因,局部混合热液硅质作用;②优质页岩储集层展布与内部生物硅含量的分布一致,主要集中在页岩底部,长宁和威远地区的厚度相对较薄,涪陵地区较厚;③页岩中生物成因石英整体贯穿有机质生烃演化过程,既能促进有机质孔隙和微裂缝的发育,又能有效保存有机质孔隙和残余粒间孔,形成“生物硅质粒间孔-有机质孔隙-微裂缝”高效渗流通道,后期水力压裂易形成高产/稳产井。生物成因石英的发育和有机质生烃演化之间的耦合作用是优质页岩储集层发育的关键因素。图9表2参3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五峰组—龙马溪组 页岩气 富有机质页岩 生物成因石英 成储机制
下载PDF
Geologic characteristics, controlling factors and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mechanisms of China’s Large Gas Provinces of low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被引量:25
17
作者 ZOU CaiNeng TAO ShiZhen +3 位作者 ZHANG XiangXiang HE DongBo ZHOU ChuanMin GAO XiaoHui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9年第8期1068-1090,共23页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controlling factors, we analyzed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different types of gas reservoirs.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gas provinces with low porosity a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controlling factors, we analyzed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different types of gas reservoirs.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gas provinces with low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are mainly as follows: large area, low abundance, small gas pools and large gas provinces; widely distributed excellent hydrocarbon source rocks with closely contacted source-reservoir-cap association; development mainly in large continental depressions or in paralic shallow-river delta systems; many kinds of traps coexisting in large areas, dominantly para-layered lithologic, digenetic and capillary pressure traps; double fluid flow mechanisms of Darcy flow and non-Darcy flow; complicated gas and water relations; and having the resource distribution of highly productive "sweet spots", banding concentration, and macroscopically large areas integrated. The main controlling factors of large sandstone gas provinces with low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are stable dynamic backgrounds and gentle structural frameworks which control the extensive distribution of alternate (interbedded) sandstones and mudstones; weak hydropower of large gentle lake basins controlling the formation of discontinuous, low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reservoirs in shallow-water deltas; regionally differential diagenesis and no homogeneous digenetic facies controlling the development of favorable reservoirs and digenetic traps; and weak and dispersive reservoir-forming dynamic forces leading to the widely distributed small traps with low abundance. Low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gas provinces with different trap types have different formation mechanisms which include fluid diversion pressure difference interactive mechanism of lithologic-trap gas accumulations, separated differential collection mechanism of digenetic-trap gas accumulations, and the Non-Darcy flow mechanism of capillary-pressure gas accumul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W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reservoirS lithologic-stratigraphic oil and GAS reservoirS formation conditions deep basin GAS reservoirS reservoir-forming mechanism
原文传递
松辽盆地南部构造裂缝成因机制及分布方向 被引量:19
18
作者 刘子良 梁春秀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83-85,共3页
松辽盆地南部主要油田类型是裂缝型低渗透砂岩油田,其储量占该地区已探明未开发总储量的75% 。预测对这类油田注水开发有影响的天然裂缝分布,直接影响油田开发部署和开发效果。分析构造裂缝形成机制,认为主要储集层( 扶余、杨大... 松辽盆地南部主要油田类型是裂缝型低渗透砂岩油田,其储量占该地区已探明未开发总储量的75% 。预测对这类油田注水开发有影响的天然裂缝分布,直接影响油田开发部署和开发效果。分析构造裂缝形成机制,认为主要储集层( 扶余、杨大城子和高台子油层)在嫩江组沉积末期之后才成岩,裂缝的发育与登娄库组至姚家组沉积期间发育并控制沉积的生长断层没有明显关系,盆地南部中白垩统的裂缝是在大安组沉积之前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波及松辽盆地导致的强烈挤压剪切应力作用下形成的。通过现今构造应力场分析、岩心地下归位、地层倾角测井及动态资料等方面的研究,综合分析裂缝方向,结果表明,存在两组张裂缝和两组共轭剪裂缝:一组为近东西向横张裂缝,一组为近南北向纵张裂缝;两组剪裂缝的方位角为35°~60°和120°~150°。对油田注水开发有影响的为其中近东西向的横张裂缝。图4 参7( 王孝陵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南部构造 裂缝成因 分布 油气勘探
下载PDF
博兴洼陷下第三系沙四上亚段和沙三段岩性油藏形成机制 被引量:17
19
作者 苏永进 蒋有录 +2 位作者 廉庆存 宋建勇 石世革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28-32,共5页
博兴洼陷下第三系岩性油藏的形成具有“复式排烃、排聚耦合和四元控藏”的总体特征,而其独特的烃源岩结构和地层压力系统决定了沙四上亚段和沙三段烃源岩在排烃方式、排烃机制以及岩性油藏成藏特点上的不同。沙四上亚段烃源岩有机质富集... 博兴洼陷下第三系岩性油藏的形成具有“复式排烃、排聚耦合和四元控藏”的总体特征,而其独特的烃源岩结构和地层压力系统决定了沙四上亚段和沙三段烃源岩在排烃方式、排烃机制以及岩性油藏成藏特点上的不同。沙四上亚段烃源岩有机质富集,地层压力较高,多为微裂缝排烃;其排烃效率高、范围大,油气顺层侧向运移至洼陷南斜坡鼻状构造的储层发育带聚集成藏。而沙三段烃源岩有机质较分散,地层压力低,多为差异突破压力排烃;其排烃效率低、范围小,只有在有效排烃体内的储集体才可能聚集成藏。断层排烃可以提高其排烃效率和成藏有效性,沙三段岩性油藏主要分布在洼陷中心附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兴洼陷 岩性油藏 成藏条件 成藏机制 下第三系
下载PDF
鲁克沁构造带稠油成藏机制研究 被引量:20
20
作者 赵密福 李亚辉 +2 位作者 信荃麟 徐振中 高红艳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51-54,共4页
吐哈盆地台南凹陷鲁克沁构造带中的北西走向断层受挤压强烈 ,封闭性好 ;而北东走向断层封闭性差 ,常成为油气运移的良好通道。由于本区断块圈闭的有效性差 ,故不具备大规模聚集稀油的条件 ,但对稠变到一定程度的稠油能起较好的封堵作用... 吐哈盆地台南凹陷鲁克沁构造带中的北西走向断层受挤压强烈 ,封闭性好 ;而北东走向断层封闭性差 ,常成为油气运移的良好通道。由于本区断块圈闭的有效性差 ,故不具备大规模聚集稀油的条件 ,但对稠变到一定程度的稠油能起较好的封堵作用。鲁克沁构造带高粘重质油的形成是原油运移和成藏阶段双重稠变作用的结果 ,并且油气的聚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原油的逐渐稠变 ,所需要的封堵条件逐渐降低 ,油气的聚集过程才趋于稳定。鲁克沁构造带构造后期变革主要表现在构造幅度的增大 ,而未发生强烈的断裂作用 ,因此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哈盆地 鲁克沁构造带 断层封闭性 稠油 成藏机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