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0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怨恨与承认——一种社会学的探索 被引量:59
1
作者 成伯清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9-65,共7页
当代中国社会在取得巨大发展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不时表现为群体性突发事件和恶意犯罪的怨恨情绪。关于怨恨,学界其实具有长久的研究传统,特别是舍勒,从现象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对怨恨进行了深入的描述和分析,认为... 当代中国社会在取得巨大发展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不时表现为群体性突发事件和恶意犯罪的怨恨情绪。关于怨恨,学界其实具有长久的研究传统,特别是舍勒,从现象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对怨恨进行了深入的描述和分析,认为怨恨的形成除了受到伤害和经由比较而产生嫉妒之外,无能感是必不可少的中介。霍内特关于社会承认关系模式的论述,则可进一步阐释社会性伤害之由来和无能感的社会建构。当前中国社会由于情感支持的减少、权利保障的缺失、内在凝聚的匮乏和权力行使的特点,加上其他文化因素,使之滋生和郁积着大量的怨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怨恨 承认 无能感 伤害 嫉妒 比较
下载PDF
“逆向标签化”背后的社会心态 被引量:19
2
作者 王建民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4期1-5,32,共6页
标签理论认为,弱势群体的缺陷往往不是他们所固有的,而是垄断社会资源和话语权的强势群体所定义的结果,即一种"标签化"过程。在中国当前的社会生活中,社会舆论对"富二代"、"官二代"的批评呈现出一种相反... 标签理论认为,弱势群体的缺陷往往不是他们所固有的,而是垄断社会资源和话语权的强势群体所定义的结果,即一种"标签化"过程。在中国当前的社会生活中,社会舆论对"富二代"、"官二代"的批评呈现出一种相反的逻辑,即普通民众甚至弱势群体对强势者贴标签,或可称为"逆向标签化",其策略主要包括"特殊个案普遍化"和"具体事实想像化"两个方面。社会结构失衡和不平等是"逆向标签化"的社会根源,而互联网则为这种话语建构提供了信息传播渠道。"逆向标签化"表明,社会心态越来越以"怨恨式批评"的方式表达出来,由此释放了一种"想像的征服"心理。重塑社会心态应该成为社会建设的题中之意,而这需要以一系列利益均衡机制的建设为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签理论 逆向标签化 社会心态 怨恨 想像的征服
下载PDF
怨气:情感社会学的阐释 被引量:17
3
作者 吕小康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79-84,共6页
情感社会学视角下的"怨气"是指因利益受损、价值冲突或情感纠纷等导致个体情感正义受辱而产生报复心理的社会心理状态。负气的个体在互动过程中获得和积累情绪能量,使其认知高度情感化而削弱或丧失对行为后果的反思性,从而使... 情感社会学视角下的"怨气"是指因利益受损、价值冲突或情感纠纷等导致个体情感正义受辱而产生报复心理的社会心理状态。负气的个体在互动过程中获得和积累情绪能量,使其认知高度情感化而削弱或丧失对行为后果的反思性,从而使得此情境下的行为脱离理性或物质利益的约束,出现极端性。怨气的产生、凝结与爆发,主要诉诸于社会情绪的渲染作用,而不是理性计算或程序引导,它受情感能量的驱使而不完全受理性的约束,其外化行为具有冲动性、突生性和不可预测性,容易受导火索事件的点燃而产生极端行为。如何提升社会成员的个体存在感、利益获得感和主观幸福感,在怨气爆发前进行主动化解,是良性社会心态建设和社会情感秩序建设的重要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怨气 社会心态 社会情绪 情感社会学 情感正义
下载PDF
结构、怨恨和话语:无直接利益冲突的宏观条件形成机制研究——基于斯梅尔塞加值理论的思考 被引量:13
4
作者 朱志玲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3期91-97,共7页
从发生过程来说,无直接利益冲突从无到有直至最终爆发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宏观条件形成阶段,二是冲突爆发阶段。斯梅尔塞的加值理论尤其是其关于集体行为宏观条件形成阶段的因素分析对我国社会转型背景下的无直接利益冲突的形成有较... 从发生过程来说,无直接利益冲突从无到有直至最终爆发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宏观条件形成阶段,二是冲突爆发阶段。斯梅尔塞的加值理论尤其是其关于集体行为宏观条件形成阶段的因素分析对我国社会转型背景下的无直接利益冲突的形成有较强的解释力。影响和决定当前语境下的无直接利益冲突的产生和发展的宏观因素,正是结构、怨恨和话语。其中,结构是起点,它在不同情况下生产出怨恨和话语;怨恨和话语的相互再造和强化,最终促成了无直接利益冲突的宏观条件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直接利益冲突 结构性因素 社会怨恨 话语 斯梅尔塞 加值理论
下载PDF
社会怨恨与媒介建构 被引量:12
5
作者 余红 王庆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25-130,共6页
社会怨恨是当下我国典型社会心态,也是民情的重要表征。虽然社会怨恨情绪总是来源于个体,但仍然脱离不了个体所处的特定社会结构与社会制度,特别是在高度媒介化时代,社会情绪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众传媒的建构。当下我国是一种传统媒体与... 社会怨恨是当下我国典型社会心态,也是民情的重要表征。虽然社会怨恨情绪总是来源于个体,但仍然脱离不了个体所处的特定社会结构与社会制度,特别是在高度媒介化时代,社会情绪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众传媒的建构。当下我国是一种传统媒体与互联网新旧媒体并存的媒介生态格局,媒介一方面呈现、扩散社会怨恨,一方面还通过意义的生产和转换建构社会怨恨情绪,从而形成社会怨恨情绪的新表征。新媒体在弥补传统媒体表达通路不足的同时,深度嵌入社会怨恨情绪的生产与再生产的结构和流程中,与网民的情绪框架产生互动共鸣,深刻影响网民的认知、判断和行动倾向,是触发网络舆情事件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情绪 怨恨 媒介构建 情绪传播
下载PDF
怨恨:现代性伦理的精神品质——马克斯·舍勒道德建构中的怨恨理论述论 被引量:4
6
作者 牛正兰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0-55,共6页
从中世纪开始 ,科学、新教和资本主义这些因素协调一致开始了现代现象 ,它是近代以来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知识理念体系和个体—群体心性结构及其相应的文化制度方面发生的全面秩序转型。现代现象包括现代化、现代主义和现代性三个题域... 从中世纪开始 ,科学、新教和资本主义这些因素协调一致开始了现代现象 ,它是近代以来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知识理念体系和个体—群体心性结构及其相应的文化制度方面发生的全面秩序转型。现代现象包括现代化、现代主义和现代性三个题域。舍勒认为资本主义时代现代性的精神实质是“怨恨”。怨恨是一种没有明确的前因后果的心灵自我毒害。报复冲动是怨恨的出发点 ,经恼恨、恶意、羡慕、妒忌发展到阴恶 ,它形成特殊的生活经验。怨恨作为现代性精神品质 ,表现出工商精神气质战胜并取代了神学—形而上学的精神气质 ,实用价值与生命价值的结构性位置已经发生了根本转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 怨恨 报复冲动 体验结构 价值颠覆
下载PDF
“怨恨”的符号现象学与“佛系人格”的情感淡化 被引量:9
7
作者 谭光辉 《探索与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52-159,180,共9页
"怨"是人类的一种基本情感,其模态是"否定他者做",表示对他者行为的否定态度。作为基本情感的"怨",与作为复合情感的"恨""怒"等有明显的区别。"怨"可以与其他几种基本情... "怨"是人类的一种基本情感,其模态是"否定他者做",表示对他者行为的否定态度。作为基本情感的"怨",与作为复合情感的"恨""怒"等有明显的区别。"怨"可以与其他几种基本情感组合成不同的复合情感,包括厌恶、爱怨、喜怨、悲怨、仇恨、愤怒、忍与卑贱等。怨恨与人类的道德和法律建构有着非常强的关联,道德法律体系以消除多数人的怨恨为基本原则。佛系是一种非抱怨型人格,事实上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佛系在不抱怨的同时,其他情感也趋于淡化,这使社会感到紧张,因为以情感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社会规则对佛系无效。如果社会走向不再符合情感的自然规则,人类一直在追求的"意义"将面临虚无的深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怨恨 佛系 情感现象学 情感社会学 情感符号学
原文传递
马克斯·舍勒怨恨理论的伦理之维 被引量:4
8
作者 李骅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77-80,共4页
马克斯.舍勒对怨恨进行了现象学和社会学的深刻分析,认为怨恨是现代人的精神气质,资本主义精神实质是怨恨式伦理。怨恨式伦理与现代化同构,是道德判断和价值蒙骗的根源,事关道德价值评价的构成能力,这就使怨恨理论获得了更多的伦理意蕴... 马克斯.舍勒对怨恨进行了现象学和社会学的深刻分析,认为怨恨是现代人的精神气质,资本主义精神实质是怨恨式伦理。怨恨式伦理与现代化同构,是道德判断和价值蒙骗的根源,事关道德价值评价的构成能力,这就使怨恨理论获得了更多的伦理意蕴。考察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离不开对怨恨理论的伦理把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怨恨 伦理 精神气质
下载PDF
民族主义原则损伤之后——中国150年羡憎情结 被引量:6
9
作者 方维规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8-31,共14页
尼采提出“羡憎情结”在人类道德生活中的决定性作用之后,马克斯·舍勒对这一精神琨象进行了深刻的研究。“羡憎情结”是西方现当代社会、历史、政治等学科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民族情感受挫以后及文化危机之时的典型对外回应方式之... 尼采提出“羡憎情结”在人类道德生活中的决定性作用之后,马克斯·舍勒对这一精神琨象进行了深刻的研究。“羡憎情结”是西方现当代社会、历史、政治等学科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民族情感受挫以后及文化危机之时的典型对外回应方式之一,也是建构集体“自我图象”和“他图象”的心理驱动力。话语分析方法及形象学研究可以揭示,中国150年来的一些典型论说,正是来自内外冲突与心灵创伤的“羡憎情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灵创伤 羡憎情结 文化危机 内心需求 价值重建
下载PDF
韦伯与舍勒之争:经济时代的伦理精神之源 被引量:1
10
作者 詹世友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36-41,共6页
韦伯和舍勒共同关注了所谓“资本主义精神”问题,二人都认为它有一种形而上的根源性动力,这种动力,韦伯认为是由新教伦理的滋养和孵化所提供的,而舍勒则认为是由一种长期积累的怨恨情绪的爆发所提供的。这种争论,在这个经济时代,... 韦伯和舍勒共同关注了所谓“资本主义精神”问题,二人都认为它有一种形而上的根源性动力,这种动力,韦伯认为是由新教伦理的滋养和孵化所提供的,而舍勒则认为是由一种长期积累的怨恨情绪的爆发所提供的。这种争论,在这个经济时代,对于如何培养我国国民的经济伦理精神有很大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韦伯 舍勒 新教伦理 怨恨 伦理精神
下载PDF
《论语》“学而时习之”章释义 被引量:5
11
作者 李骅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3期38-43,共6页
《论语》“学而时习之”章是对孔子一生成就的总结,蕴含孔子对其人生际遇、心路历程和人生理想的感受和反思。笔者认为此章应该这样解释:开办学校,在一定时候讲习,不也令人高兴吗?学生们从很远的地方都能来(接受教育),不也是快乐的事吗... 《论语》“学而时习之”章是对孔子一生成就的总结,蕴含孔子对其人生际遇、心路历程和人生理想的感受和反思。笔者认为此章应该这样解释:开办学校,在一定时候讲习,不也令人高兴吗?学生们从很远的地方都能来(接受教育),不也是快乐的事吗?居高位者不赏识我,我不怨恨,(我因此转而从事教育事业)不也是君子所为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论语》 君子
下载PDF
秦汉史籍中的“怨望”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梦晗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14年第1期20-22,共3页
秦汉史籍中的"怨望"可大致分为群体怨望、个体怨望两类。前者指民众对于统治者的不满,后者指个人的愤恨,动作施予者及对象明确与否,或是两者的主要区别。因"怨望"常被视作谋反的前兆,故根据行为动机,个体怨望可进... 秦汉史籍中的"怨望"可大致分为群体怨望、个体怨望两类。前者指民众对于统治者的不满,后者指个人的愤恨,动作施予者及对象明确与否,或是两者的主要区别。因"怨望"常被视作谋反的前兆,故根据行为动机,个体怨望可进一步析为"怨望而谋反"、"怨望而诽谤"两类。考虑到"持国权柄,杀生在手中",对于所谓"怨望者"的心怀不满应予以仔细考辨。此外,"怨恨"可表达与"怨望"相同的意思,亦值得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怨望 秦汉史籍 群体怨望 个体怨望
下载PDF
网络表达中的怨恨——基于舍勒现象学的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新标 周雪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3期121-124,共4页
网络表达正与转型期社会层出不穷的非常态事件一起"互动",构成更为复杂的社会生态。以大学生为主体的网民,往往成为怨恨情绪笼罩的表达主体和表达对象。借助舍勒现象学的分析,得出基本结论:基于怨恨的网络表达,来自于结构性... 网络表达正与转型期社会层出不穷的非常态事件一起"互动",构成更为复杂的社会生态。以大学生为主体的网民,往往成为怨恨情绪笼罩的表达主体和表达对象。借助舍勒现象学的分析,得出基本结论:基于怨恨的网络表达,来自于结构性的失衡及由此造成的个体的无能感和无力感。结构性的失衡是外在强加于个体的怨恨的种子,无能感则是个体对抗结构性因素的、并转向怨恨的内发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怨恨 舍勒 网络表达 大学生 网络伦理
下载PDF
“诗可以怨”梳理:字义根柢、阐释分歧与方法启思 被引量:4
14
作者 袁劲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5年第9期75-80,共6页
"诗可以怨"的阐释史包含由《诗》到"诗"的泛化以及从"怨而不怒"到"发愤抒情"的分野。其中"诗""可以""怨"三者的释义皆生枝杈,又彼此交织而成复杂之势。站在今... "诗可以怨"的阐释史包含由《诗》到"诗"的泛化以及从"怨而不怒"到"发愤抒情"的分野。其中"诗""可以""怨"三者的释义皆生枝杈,又彼此交织而成复杂之势。站在今天的立场重新审视"诗可以怨"诸说,既需入乎其内又要出乎其外:前者立足梳理,从"跪跽受命"的字义隐喻出发,找到"怨而怒"的第一条分岔路口,方可解开治丝益棼的结点;后者尝试借鉴与转换,跳出具体的阐释之争,而重在发掘命题背后的言说技巧与乌托邦策略,这也正是"诗可以怨"方法的当代启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可以怨 司马迁 乌托邦
下载PDF
弃逐逆境中的愤悱与宣泄——柳宗元贬谪心态探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承丹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57-762,共6页
弃逐逆境中的柳宗元,其情绪的主导方面是“怨怼忿愤”。柳宗元的愤懑,主要来源于“有劳而见罪”、无辜而被逐,以及因此遭受精神和肉体的折磨。柳宗元愤而启,悱而发,用自己的方式宣泄郁愤。他愤山、愤水、愤物,归根到底却是愤人,愤“灵... 弃逐逆境中的柳宗元,其情绪的主导方面是“怨怼忿愤”。柳宗元的愤懑,主要来源于“有劳而见罪”、无辜而被逐,以及因此遭受精神和肉体的折磨。柳宗元愤而启,悱而发,用自己的方式宣泄郁愤。他愤山、愤水、愤物,归根到底却是愤人,愤“灵”与“帝”。当宣泄的对象归结到“灵”与“帝”的时候,柳宗元的愤悱便发生了根本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柳宗元 弃逐逆境 愤悱 宣泄
下载PDF
宽恕的道德理由——基于第二人称立场的分析
16
作者 张金金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50-59,共10页
宽恕通常被定义为放下怨恨,作为一种仁慈的美德备受推崇。然而,当怨恨合理表达出对道德伤害的不满或蕴含了寻求平等、承认与尊重的正当诉求时,这种怨恨是否应被完全放下?宽恕是否应被无条件推崇?一些道德哲学家主张无须以忏悔和改正为... 宽恕通常被定义为放下怨恨,作为一种仁慈的美德备受推崇。然而,当怨恨合理表达出对道德伤害的不满或蕴含了寻求平等、承认与尊重的正当诉求时,这种怨恨是否应被完全放下?宽恕是否应被无条件推崇?一些道德哲学家主张无须以忏悔和改正为前提的无条件宽恕。这种观点忽视了受害者的情感需求及其对公正处理的期待,同时也会淡化行为责任,削弱社会正义感,进而超越传统道德中的责任与义务范畴。另外一些道德哲学家虽然主张有条件的宽恕,即基于道德理由放下怨恨。但是他们提出的道德理由大多基于对结果的考量,从而是基于可欲求性而不是可信性的错误类型的理由。从第二人称的立场看,宽恕应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需冒犯者采取实际行动来弥补伤害,受害者自愿放下怨恨,这样的宽恕才是一种真正的和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宽恕 怨恨 道德理由 第二人称
下载PDF
马克斯·舍勒怨恨理论述评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骅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3期6-12,5,共8页
马克斯·舍勒立足于对人的界定,以现象学还原方法深入爱恨秩序,探讨怨恨的根源及途径,将怨恨界定为资本主义时代人的精神气质,并在社会文化精神的普遍意义上对怨恨予以伦理追问,认为怨恨是人类意识中出现的价值颠倒或价值崩溃的根源... 马克斯·舍勒立足于对人的界定,以现象学还原方法深入爱恨秩序,探讨怨恨的根源及途径,将怨恨界定为资本主义时代人的精神气质,并在社会文化精神的普遍意义上对怨恨予以伦理追问,认为怨恨是人类意识中出现的价值颠倒或价值崩溃的根源,它导致现代价值体验结构的转型和价值位移。舍勒的怨恨理论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无疑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怨恨 爱恨秩序 价值位移
下载PDF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情绪的危害与对策 被引量:3
18
作者 孙红永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期69-73,共5页
新生代农民工是我国产业工人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体制和制度等原因,新生代农民工不满情绪压抑在内心深处,形成怨恨。造成新生代农民工怨恨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社会分层理论看,新生代农民工属于社会下层;从社会身份理论看,新生代... 新生代农民工是我国产业工人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体制和制度等原因,新生代农民工不满情绪压抑在内心深处,形成怨恨。造成新生代农民工怨恨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社会分层理论看,新生代农民工属于社会下层;从社会身份理论看,新生代农民工属于"边缘人";从社会交往理论看,新生代农民工仍是初级交往为主;从受教育程度看,新生代农民工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怨恨感的压抑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危害:伤害农民工自我心灵,阻碍社会进步;引起农民工思想混乱,导致群体性事件的发生;降低政府公信力,削弱社会的整合能力和动员能力。在此提出化解农民工怨恨感的对策建议:提升农民工的社会政治地位,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人文关怀;进一步提高农民工的工资待遇,切实保障其合法权益;完善农民工就业培训,增强其社会竞争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代农民工 社会情绪 怨恨 危害 对策
下载PDF
屈骚传统的失落与宋诗情感特征的形成 被引量:3
19
作者 谢琰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10-115,共6页
探讨了屈骚传统在唐宋之际的失落过程,并由此厘清了宋诗情感特征的形成过程及深远意义。其形成过程,包含荒幻的削弱、怨谤的平复、悲哀的扬弃这三条线索,分别对应着"反荒幻"、"反怨谤"、"反悲哀"的"... 探讨了屈骚传统在唐宋之际的失落过程,并由此厘清了宋诗情感特征的形成过程及深远意义。其形成过程,包含荒幻的削弱、怨谤的平复、悲哀的扬弃这三条线索,分别对应着"反荒幻"、"反怨谤"、"反悲哀"的"反骚"呼声。其深远意义在于:古典抒情诗从此丧失了开拓新境界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骚传统 宋诗 情感 荒幻 怨谤 悲哀.
下载PDF
儒家视野内的怨及其化解 被引量:3
20
作者 高志强 《心理学探新》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99-203,共5页
儒家以怨的发生、危害和化解为理论框架,构建了个体和社会怨情的理论体系。道德人格的缺失是个体怨情产生的根本原因,耽溺于利、为善以求福报和不忘旧恶是个体怨情产生的直接原因。个体怨情压抑于心,危害着心理健康,扭曲着道德人格。儒... 儒家以怨的发生、危害和化解为理论框架,构建了个体和社会怨情的理论体系。道德人格的缺失是个体怨情产生的根本原因,耽溺于利、为善以求福报和不忘旧恶是个体怨情产生的直接原因。个体怨情压抑于心,危害着心理健康,扭曲着道德人格。儒家通过涵养道德人格化解个体怨情的路径可以概括为:求仁而得仁则无怨;忠恕则无怨;安于礼乐则无怨;诗可以怨;以直报怨。社会怨情的产生主要源于苛政、不公和重刑轻教。社会怨情是社会动乱的根源。儒家化解社会怨情的路径可以概括为:闻怨而敬德迁善则民无怨;政均则民无怨;仁政则民无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道德人格 心理健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