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论的进展与“文化转向”以来的流派 被引量:39
1
作者 王兴中 刘永刚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6,11,共7页
欧美发达国家现代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已成系统。本文以国外文献与著名人文地理学者论点为依据,以现代人文地理学哲学思潮与衍生的研究方法论为基础,探讨了方法论与衍生的研究方法与其拓展的研究领域及其动力关系,追索并总结出前沿... 欧美发达国家现代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已成系统。本文以国外文献与著名人文地理学者论点为依据,以现代人文地理学哲学思潮与衍生的研究方法论为基础,探讨了方法论与衍生的研究方法与其拓展的研究领域及其动力关系,追索并总结出前沿研究与研究流派脉络,以及探讨不同流派不断延伸的具体研究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方法论 流派 文化转向
下载PDF
当代教育研究的视频与图像转向——兼论视频图像时代的教育理论生产 被引量:30
2
作者 李政涛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12,共12页
已有视频图像在教育领域的运用,存在三种不同的视角和路径,即将视频作为教育教学媒介,作为课堂互动的研究工具和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传统之于视频图像分析的理解,习惯性地停留于"媒介""工具""应... 已有视频图像在教育领域的运用,存在三种不同的视角和路径,即将视频作为教育教学媒介,作为课堂互动的研究工具和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传统之于视频图像分析的理解,习惯性地停留于"媒介""工具""应用""方法"和"手段"等层面上,低估了教育视频图像分析的理论创生价值及其对于教育理论生产的独特价值,包括它带来的新的理论知识来源及表现形式、新的研究视角、新的研究范式和新的理论世界。当代教育研究的"视频图像转向",意味着"视频图像"从"工具取向"转向"理论取向";教育学理解方式、研究方式、创制方式,将从"通过视频与图像分析"转向"视频与图像层面上的分析";教育学表达方式、修辞方式或写作方式,将从基于文字语言的表达,转向基于文字语言、视频图像语言交融式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频图像 教育研究 理论生产 转向
下载PDF
旅游研究的空间转向——行动者网络理论视角的旅游研究述评 被引量:23
3
作者 李立华 付涤非 刘睿 《旅游学刊》 CSSCI 2014年第3期107-115,共9页
国际旅游研究的批判性转向浪潮引发了对行动者网络理论(ANT)的关注及其在旅游研究中的广泛应用。文章简要介绍了行动者网络理论的核心主张,包括广义对称性原理、消除传统二元对立论、异质性网络、转译与权力、实践本体论立场、关系过程... 国际旅游研究的批判性转向浪潮引发了对行动者网络理论(ANT)的关注及其在旅游研究中的广泛应用。文章简要介绍了行动者网络理论的核心主张,包括广义对称性原理、消除传统二元对立论、异质性网络、转译与权力、实践本体论立场、关系过程思维下的物质与空间等,分析介绍了2005年以来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视角的旅游研究的进程、方法、主要研究方面及其进展,对包括物质符号学制图法、参与观察法或行动者研究法等特有方法,和旅游物质、旅游地和旅游网络三个空间尺度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详细评介。与以经济为中心的旅游研究范式相比,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视角的旅游研究明显具有空间转向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动者网络理论 旅游研究 空间转向 述评
下载PDF
回观历史辨识经验寻找变的力量——一个社会工作者的行动研究 被引量:23
4
作者 杨静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3期104-113,共10页
行动研究是为了促进改变。从产生至今,行动研究已经发展出科学技术的行动研究、实践取向的行动研究和批判解放的行动研究三种主要流派。台湾辅仁大学夏林清教授在台湾实践和推动的行动研究,是在其导师唐纳德.舍恩(Donald Schn)《反映... 行动研究是为了促进改变。从产生至今,行动研究已经发展出科学技术的行动研究、实践取向的行动研究和批判解放的行动研究三种主要流派。台湾辅仁大学夏林清教授在台湾实践和推动的行动研究,是在其导师唐纳德.舍恩(Donald Schn)《反映的实践者》的基础上,转承了实践取向和批判解放的行动研究学派,并在台湾30多年的实践中得以丰富和发展而活化了行动研究,它对"改变"尤其具有深刻的解释。夏林清教授强调一个行动者的行动研究应该根植于自己的历史和情景脉络中,承接历史和前人的资粮,从中寻找改变的方向和行动的动力。强调他山之石只有立基于自己的历史和实践才能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工作者 行动研究 反映回观 历史经验 改变
下载PDF
国内二语写作研究回顾与前景展望 被引量:18
5
作者 常畅 常海潮 《外语电化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1-67,10,共8页
文章以13种外语类核心期刊为数据来源,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期刊选取、文献检索、编码构建、内容分析、成果整合等步骤,对2011—2019年间国内二语写作相关研究进行综述。研究结果显示:①论文数量呈现波动性增长,但在外... 文章以13种外语类核心期刊为数据来源,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期刊选取、文献检索、编码构建、内容分析、成果整合等步骤,对2011—2019年间国内二语写作相关研究进行综述。研究结果显示:①论文数量呈现波动性增长,但在外语类核心期刊论文总量中占比相对较小;②研究内容涉及写作理论与教学诸多方面,但缺乏系统性;③研究视角注重主、客位结合,但综合程度不够;④研究方法以实证研究为主,但研究写作结果取向有余,写作过程取向不足。文章指出,未来二语写作研究要注重内容系统化、视角多样化、范式动态化及现代教育技术与二语写作教学的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语写作 研究视角 研究范式 动态转向
原文传递
旅游价值共创:研究回顾与未来展望 被引量:13
6
作者 宋晓 梁学成 +1 位作者 张新成 刘文艺 《旅游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6-57,共22页
旅游价值共创通过整合游客和旅游服务提供者的资源,对提升游客体验和促进旅游服务创新都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对现有文献的系统梳理,对旅游价值共创的研究情境、概念界定、测量工具、影响因素、作用结果和研究转向进行了全面回顾和评... 旅游价值共创通过整合游客和旅游服务提供者的资源,对提升游客体验和促进旅游服务创新都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对现有文献的系统梳理,对旅游价值共创的研究情境、概念界定、测量工具、影响因素、作用结果和研究转向进行了全面回顾和评述。在此基础上,从服务生态系统视角提出了包含行为和心理两方面的旅游价值共创概念,构建了旅游价值共创影响因素-共创过程-作用结果的研究框架;结合已有研究中出现的技术转向、整合转向和系统转向,识别出了现有研究的薄弱点,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构建旅游价值共创的理论体系,并为旅游营销和管理实践贡献知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价值共创 研究情境 共创机制 研究转向 研究综述
下载PDF
环境公益诉讼研究的演进、特征与展望——基于2003—2021年CNKI文献的Citespace可视化分析 被引量:10
7
作者 秦鹏 《行政法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59-74,共16页
文献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环境公益诉讼研究议题围绕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程序创新、环境司法专门化、《民法典》相关绿色条款以及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对比分析四个维度展开;在研究趋势上,研究议题的转向和深化与实务发展动向密切相关;在研究... 文献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环境公益诉讼研究议题围绕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程序创新、环境司法专门化、《民法典》相关绿色条款以及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对比分析四个维度展开;在研究趋势上,研究议题的转向和深化与实务发展动向密切相关;在研究特征上,当前学界研究主要倾向于功能主义、结果主义和还原主义的研究风格,表现出理论研究、研究结果的效果回溯研究以及整体论研究滞后的发展缺陷;在研究转向上,应强化对经典研究议题的理论阐释,关注环境公益诉讼研究结果的效果评估,推进整体主义视角下对环境公益诉讼立法类型和制度建构路径的学术探讨,以此构建环境公益诉讼研究的科学体系,服务司法实务之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公益诉讼 文献分析 司法实务 研究转向
原文传递
批判转向以来地名学研究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9
8
作者 纪小美 王卫平 +2 位作者 陈洁 陶卓民 付业勤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910-919,共10页
20世纪80年代开始,包括人文地理学在内的国外学术界对传统地名学进行了批判转向,重视剖析地方命名与更名背后的社会关系与权力斗争。本文首先评述了批判转向以来,国外地名研究在政治、经济、社会与管理维度上的相关进展;其次,评述了目... 20世纪80年代开始,包括人文地理学在内的国外学术界对传统地名学进行了批判转向,重视剖析地方命名与更名背后的社会关系与权力斗争。本文首先评述了批判转向以来,国外地名研究在政治、经济、社会与管理维度上的相关进展;其次,评述了目前国内的政区更名、地名商品化、地名争夺、地名与文化认同等可归为批判地名学范畴的研究进展;最后指出批判转向给国内地名学研究的启示,并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快速城镇化背景对地名研究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名研究 批判转向 述评 展望
原文传递
教育研究中情感转向的出场与实现 被引量:8
9
作者 朱德全 曹渡帆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2年第6期45-54,共10页
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的情感转向为教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经验。“情感”被引入教育研究领域,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阐释。围绕“情感”这一维度,教育研究者从实践层面分析了教育中的社会流动、仪式互动与个体身心体验等特定情境中的教育与... 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的情感转向为教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经验。“情感”被引入教育研究领域,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阐释。围绕“情感”这一维度,教育研究者从实践层面分析了教育中的社会流动、仪式互动与个体身心体验等特定情境中的教育与情感问题。教育研究者通过对情感因素的考量,为理解和解决教育问题提供了有益思路。我们必须认识到“情感”作为教育研究本体论、认知论与方法论的重要性,有必要把情感视为教育研究中的关注问题、解释话语与方法范式,进而昭示情感之于教育研究的独特意义和权重。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研究的情感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研究 情感转向 情感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
下载PDF
近年来乡村空间研究回顾 被引量:9
10
作者 林磊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09-118,共10页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回顾,依据不同学者对空间理论内涵的不同理解及由此形成的在乡村空间研究取向上的差异,把相关研究归纳为两种类型一是乡村空间变迁的机制与逻辑的研究;二是多元视角下的乡村空间研究。这两种类型的研究涵盖了当...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回顾,依据不同学者对空间理论内涵的不同理解及由此形成的在乡村空间研究取向上的差异,把相关研究归纳为两种类型一是乡村空间变迁的机制与逻辑的研究;二是多元视角下的乡村空间研究。这两种类型的研究涵盖了当前乡村空间研究的基本范畴和领域,可为认识和研究乡村空间治理提供丰富的理论资源和多元化视角。同时需要看到,现有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还存在无法从整体上构建乡村空间变迁逻辑的解释框架、对相关中层理论缺乏提炼等问题,这对进一步深化相关研究提出了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研究 空间转向 机制 述评
下载PDF
“即研即推,即创即转”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探索——以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产业研究院建设为例 被引量:8
11
作者 李娜 羊杏平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5期26-30,共5页
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一直是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难点,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对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业界对此研究很多,各种应用模式层出不穷,但实际应用效果和影响持续性各有差异。受教育部首批10所高校"... 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一直是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难点,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对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业界对此研究很多,各种应用模式层出不穷,但实际应用效果和影响持续性各有差异。受教育部首批10所高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试点项目的启发,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在建的9个农业产业研究院是对现有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模式的补充和创新,是一种平台型技术转移模式。研究团队在调研基础上,对9家产业研究院的基本属性、运行机制、产业选择、利益分配四个要素进行分析,归纳出共性特点,并找出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出了解决措施。农业产业研究院的试点是对开放性创新服务平台的探索和尝试,对9家产业研究院的研究也为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紧密融合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即研即推 即创即转” 科技成果转化 农业产业研究院
下载PDF
论西方课程研究的复杂性转向 被引量:8
12
作者 张良 陈玥 《全球教育展望》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3-10,共8页
西方课程研究的复杂性取向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这场课程研究的范式转向是在"概念重建运动"逐步深入、对现代课程理论进行全面反思与批判的背景下,借鉴复杂理论、混沌理论等研究复杂系统的研究成果对现代课程研究中简单思维的... 西方课程研究的复杂性取向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这场课程研究的范式转向是在"概念重建运动"逐步深入、对现代课程理论进行全面反思与批判的背景下,借鉴复杂理论、混沌理论等研究复杂系统的研究成果对现代课程研究中简单思维的自发纠偏,进而实现课程研究的复杂性自觉的跨学科对话。深入分析这场课程研究范式变革的主要观点与核心论题有必要从其课程研究的本体论、认识论以及知识论三个维度来剖析这场复杂性转向的旨趣与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范式 课程研究 复杂性转向 复杂理论
原文传递
面向新唯物主义的文化地理学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郭文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922-2938,共17页
新唯物主义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客体导向哲学”和“重返物质”研究而兴起的学术思潮,该思潮主张广义对称和本体论重构,是人们理解人地关系和社会文化实践的全新视角。目前地理学界对新唯物主义的研究主要聚焦在对其学术进展的介... 新唯物主义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客体导向哲学”和“重返物质”研究而兴起的学术思潮,该思潮主张广义对称和本体论重构,是人们理解人地关系和社会文化实践的全新视角。目前地理学界对新唯物主义的研究主要聚焦在对其学术进展的介绍和述评层面,在内涵、发展、演化、应用等方面还未作出较好回答。有研究认为,新唯物主义否定了人类社会和历史发展规律,是一种“去人类中心主义”和否定实践的唯心主义思潮,这难免会让人们对新唯物主义理论气质产生疑虑、怀疑和迷惑;也有人担忧,呼吁文化地理学的唯物主义范式,是否会重蹈早期地理环境决定论的理论覆辙?基于上述背景,本文分析了新唯物主义出场的现实背景、后结构主义“物质/话语”存在的问题以及支撑该思潮的理论基石,并对新唯物主义在文化地理学中的认知转向、研究取向以及追踪并感受物质的空间和地方运作、物质空间互动及社会文化意义生产、人与非人类共创地理环境及生态秩序等内容进行了深入剖析。同时,在文化地理学新唯物主义范式的实践主体和能动力差异方面,回应了学术界关于新唯物主义和传统唯物史观关联问题的质疑;在分析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发展与演化基础上,厘清了文化地理学新唯物主义范式不是对传统理论的复归,而是时代的超越。新唯物主义将会在不断完善中,变得更为成熟。研究呼吁,中国目前面临许多需要新唯物主义介入的研究与实践,正确理解并吸纳新唯物主义理论的合理成分,对弥合自然与人文地理学分野具有裨益,也有利于创新并推动文化地理乃至地理学在中国的快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唯物主义 新唯物主义 人类与非人类共同体 文化地理学 研究转向
原文传递
情境语义学的发展 被引量:5
14
作者 贾国恒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5期35-39,共5页
情境语义学最初是作为外延模型论和可能世界语义学的替代理论而创立的,它面向自然语言、面向信息和面向人工智能,是一门交叉性和综合性研究领域。早期情境语义学研究主要是从哲学层面上来阐释语义问题。随着其哲学阐释的成功和解题功能... 情境语义学最初是作为外延模型论和可能世界语义学的替代理论而创立的,它面向自然语言、面向信息和面向人工智能,是一门交叉性和综合性研究领域。早期情境语义学研究主要是从哲学层面上来阐释语义问题。随着其哲学阐释的成功和解题功能的增强,情境语义学经历了一次研究方向的转折和研究范围的拓展,成为众多学科的关注热点。现在,情境语义学仍然具有巨大研究价值和发展潜力,仍在继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个面向 逻辑全能 弹弓论证 研究转向
下载PDF
“栖居生境”的弹韧性演进营造--转向本体论的灾难人类学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张原 汤芸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97-106,186,共11页
灾难具有"自然-社会"双重复合属性,这要求人类学的灾难研究必须突破传统社会科学中"文化-自然"的对立二分框架和"人类中心主义"来展开问题的探询。针对当前灾难人类学研究中的总体困境和具体分歧,应该围... 灾难具有"自然-社会"双重复合属性,这要求人类学的灾难研究必须突破传统社会科学中"文化-自然"的对立二分框架和"人类中心主义"来展开问题的探询。针对当前灾难人类学研究中的总体困境和具体分歧,应该围绕"栖居生境"的弹韧性演进营造这一灾难研究的关键问题,来讨论转向本体论的灾难人类学如何依托于地志学的方法路径获得整体融贯性的视域拓展和实用主义取向的学术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灾难研究 本体论转向 栖居生境 弹韧性营造 地志学
下载PDF
社会地理计算的理论逻辑与研究范式及展望 被引量:1
16
作者 苏世亮 王卓伦 +3 位作者 何深静 徐阳 陈逸敏 兰天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7-205,共19页
作为一个前沿的交叉学科研究领域,社会地理计算彰显出巨大的发展前景。然而由于过度关注方法和技术本身,缺乏对“是什么”和“为什么”等底层理论问题的探讨,社会地理计算的发展面临着泡沫化、碎片化和无根化的突出困境,引发了学术界对... 作为一个前沿的交叉学科研究领域,社会地理计算彰显出巨大的发展前景。然而由于过度关注方法和技术本身,缺乏对“是什么”和“为什么”等底层理论问题的探讨,社会地理计算的发展面临着泡沫化、碎片化和无根化的突出困境,引发了学术界对其理论“合法性”的质疑。针对这些学术挑战,本文首先在学术史回溯中寻绎社会地理计算的理论逻辑。通过考察社会学、地理学以及地理信息科学源流演化与互动融合的发展脉络,揭示出社会地理计算的逻辑理据根源于“空间转向”与“计算主义”两大标志性学术事件的碰撞;其次,以“游牧空间”反谱系学的思维模式划分了社会地理计算的概念域,进而从横向分化与融接、纵向交叉与拼装两条路径阐释其“根茎”结构;再次,立足于范式的基本准则和框架,通过系统性“理论演绎与归纳”的方式,在认知论层面界定了社会地理计算的概念范畴与核心特征、在本体论层面确立了社会系统中的何物存在、在方法论层面提出了“理论与算法双重驱动”的分析方法及具体的研究路径;最后,将社会地理计算放置于后疫情时代“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考验的现实语境下,廓清了社会地理计算所肩负的使命担当,以期为当代地理学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地理计算 社会学 地理信息科学 理论合法性 研究范式 空间转向 计算主义
原文传递
科技自立自强背景下研究型大学科技创新范式的逻辑转向与实现进路 被引量:2
17
作者 黄兆信 张泽园 刘文杰 《中国电化教育》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7-13,共7页
研究型大学科技创新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也是打造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其使命担当包括瞄准寻求重大原始创新突破、聚焦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难题、锚定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三个方面。在科... 研究型大学科技创新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也是打造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其使命担当包括瞄准寻求重大原始创新突破、聚焦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难题、锚定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三个方面。在科技自立自强背景下,我国研究型大学科技创新范式需要在目标定位上实现从注重“经济使命”向更注重“混合型使命”,在组织方略上实现从注重“自由探索科研”向更注重“有组织科研”,在类型特征上实现从注重“节点式创新”向更注重“全链式创新”的全面跨越,以积极回应科技体系与教育体系的系统性变革。立足经济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学校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发展上“寻突破”,在提升产学研用合作核心竞争力上“谋先机”,在服务国家和区域创新发展战略上“下功夫”,将成为未来研究型大学科技创新范式转向的实现进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型大学 科技创新 范式 逻辑转向 有组织科研
下载PDF
传播学史视域下媒介研究“民族志转向”之辨及其价值探析 被引量:6
18
作者 张放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08-117,共10页
以戴维·莫利的电视受众研究为代表的"受众民族志"研究被称为媒介研究的"诠释主义转向"和"民族志转向",并被认为是"媒介研究人类学取向"的开端。但文献显示,在人类学学术史上,人类学媒介... 以戴维·莫利的电视受众研究为代表的"受众民族志"研究被称为媒介研究的"诠释主义转向"和"民族志转向",并被认为是"媒介研究人类学取向"的开端。但文献显示,在人类学学术史上,人类学媒介研究的历史起点远远早于"受众民族志"研究,可以追溯到几位人类学家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展的人类学电影研究,并于70年代以应用人类学媒介研究的形式得到了持续发展。人类学媒介研究所属的诠释主义研究范式,是与客观经验主义、批判理论并列的社会研究三大范式。因此,探析人类学媒介研究的起源与发展,有助于消除客观经验主义范式对传播学的垄断并构建更为全面和完整的传播学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研究 民族志转向 人类学 范式 传播学史
原文传递
2013-2014年日汉翻译研究综述 被引量:6
19
作者 杨伟 《日语学习与研究》 2014年第4期33-40,共8页
2013-2014年的日汉翻译研究在研究视域的拓展和研究范式的多元化等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既诞生了一批运用文化研究理论来开展日汉翻译研究的成果,也收获了不少将现代语言学理论和语料库运用于日汉翻译研究的论文。与此同时,在利用传统的... 2013-2014年的日汉翻译研究在研究视域的拓展和研究范式的多元化等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既诞生了一批运用文化研究理论来开展日汉翻译研究的成果,也收获了不少将现代语言学理论和语料库运用于日汉翻译研究的论文。与此同时,在利用传统的实证研究方法对翻译史进行钩沉和梳理方面也有所建树,而对日汉翻译教学法进行的探讨必将成为我国日汉笔译口译教学的助推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3-2014 日汉翻译研究 综述 文化转向
原文传递
空间转向与美学研究的后现代演进 被引量:6
20
作者 谢欣然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99-106,共8页
西语学界萌发的"空间转向"将城市社会学中的空间思想升华到哲学理论的高度,"空间"不仅成为哲学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更作为一种方法论对当代西方文化生活和学术建构产生了新的震荡。空间转向对于多元性、异质性、学... 西语学界萌发的"空间转向"将城市社会学中的空间思想升华到哲学理论的高度,"空间"不仅成为哲学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更作为一种方法论对当代西方文化生活和学术建构产生了新的震荡。空间转向对于多元性、异质性、学科互涉性的彰显推动着空间理论和美学理论的交叉渗透。空间转向促进了美学研究范式的转换和方法论原则的调整,拓宽了当代美学学科的理论视野和资源储备。空间转向对美学学科的介入实现了空间理论与美学研究的内在通约,不仅生发出阐释美学的空间理论,而且引入了空间化的美学理论,从而为美学阐释后现代文化现象提供了具有实践性质的"空间美学"方法论。这种美学样态不仅借助空间体验实现了对生命的诗性言说,而且成为培育后现代文化实践方式的示范文本,对于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建设性探索具有理论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学研究 空间转向 空间美学 后现代文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