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7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ime window characteristics of cultured rat hippocampal neurons subjected to ischemia and reperfusion 被引量:33
1
作者 许忠 徐如祥 +4 位作者 刘宝松 姜晓丹 黄涛 丁涟沭 袁军 《Chinese Journal of Traumatology》 CAS 2005年第3期179-182,共4页
Objective: To explore cell death and apoptosis in rat hippocampal neurons at different time points after ischemia, hypoxia and reperfusion injury and to elucidate time window characteristics in ischemia neuronal injur... Objective: To explore cell death and apoptosis in rat hippocampal neurons at different time points after ischemia, hypoxia and reperfusion injury and to elucidate time window characteristics in ischemia neuronal injury. Methods: Hippocampal neurons were obtained from rat embryo and were cultured in vitro. The ischemia and reperfusion of cultured rat hippocampal neurons were simulated by oxygen-glucose deprivation (OGD) and recovery. OGD at different time points ((0.25) h to (3.0) h) and then the same recovery (24 h) were prepared. Annexin (V-PI) staining and flow cytometry examined neuron death and apoptosis at different time after injury. Results: After OGD and recovery, both necrosis and apoptosis were observed. At different times after OGD, ther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neuron necrosis rate (P<(0.05)), but not in apoptosis rate (P>(0.05)). At recovery, survival rate of hippocampal neurons further decreased while apoptosis rate increased. Furthermore, apoptosis rates of different time differed greatly (P<(0.05)). Apoptosis rate gradually increased 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those of different time points (P<(0.05)). However, 2 h after ischemia, apoptosis rate decreased markedly. Conclusions: Apoptosis is an important pathway of delayed neuron death. The therapeutic time window should be within 2 h after cerebral ischemia and hypox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poxia-ischemia brain reperfusion injury HIPPOCAMPUS NEURONS time window
原文传递
节假日对ST段抬高心肌梗死院内再灌注延迟的影响 被引量:32
2
作者 刘书山 胡大一 +7 位作者 杨进刚 孙艺红 宋莉 王冉冉 张清潭 杜兰芳 李超 赵薇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08年第2期91-94,共4页
目的多中心、前瞻性观察节假日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院内再灌注延迟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在北京市19个医疗中心自2005年11月至2006年7月至急诊室就诊并接受再灌注的STEMI患者共297例... 目的多中心、前瞻性观察节假日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院内再灌注延迟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在北京市19个医疗中心自2005年11月至2006年7月至急诊室就诊并接受再灌注的STEMI患者共297例。分为节假日(春节、劳动节、国庆节、元旦、周末)和非节假日(星期一至星期五)再灌注治疗组。与非节假日再灌注治疗相比,分析节假日对进入医院门口(进门)-再灌注延迟的影响。结果297例患者中,节假日再灌注治疗组94例(31.6%),其中26例患者接受溶栓治疗,68例患者接受急诊PCI;非节假日再灌注治疗组203例(68.4%),其中61例患者接受溶栓治疗,142例患者接受PCI。在校正患者的各项因素后,节假日与进门-球囊扩张时间中位数[162.2min(95%CI:160.8,165.3)比141.8min(95%CI:137.8,144.1);P<0.01]及进门-溶栓时间中位数[64.1min(95%CI61.9,66.5)比50.1min(95%CI:48.3,54.5);P=0.03]延长显著相关。结论北京市在节假日接受再灌注治疗的STEMI患者进门-再灌注时间延迟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心肌再灌注 假日 时间安排
下载PDF
胸痛中心建设对行PPCI术的STEMI患者再灌注时间及院内近期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28
3
作者 张金霞 张妮 +4 位作者 向定成 龚志华 肖华 段天兵 龙浏成 《中国数字医学》 2015年第9期33-35,共3页
目的:分析胸痛中心建设对行直接PCI术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ed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再灌注时间及院内心力衰竭及死亡率的影响。方法:研究纳入658例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rimary percuta... 目的:分析胸痛中心建设对行直接PCI术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ed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再灌注时间及院内心力衰竭及死亡率的影响。方法:研究纳入658例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PCI)的STEMI患者,比较胸痛中心成立前后行PPCI术的STEMI患者再灌注时间及院内心力衰竭和死亡率的变化。结果:医院胸痛中心成立后,行PPCI术的STEMI患者门-球(door-toballon,D-to-B)时间显著缩短(P<0.05),首次医疗接触到球囊扩张(first medical contact to ballon,FMCto-B)时间及发病到球囊扩张(symptom-to-ballon,S-to-B)时间均呈缩短趋势但未达到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院内心力衰竭及死亡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胸痛中心成立显著缩短STEMI患者D-to-B时间,但尚未能明显缩短S-to-B和FMC-to-B时间及改善院内近期预后。胸痛中心应以缩短S-to-B时间,改善STEMI患者预后为终极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急性 再灌注时间 心力衰竭 胸痛中心
下载PDF
区域性胸痛中心建设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治疗的影响 被引量:25
4
作者 张国新 李长顺 +3 位作者 李恒涛 高丽娟 李庚 张献辉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17年第10期944-947,共4页
目的探讨区域性胸痛中心建设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ed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救治时间及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2年1月一2016年12月苏州九龙医院急救中心收治的STEMI急诊PPCI患者214例的临床病例。... 目的探讨区域性胸痛中心建设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ed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救治时间及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2年1月一2016年12月苏州九龙医院急救中心收治的STEMI急诊PPCI患者214例的临床病例。这些患者分为胸痛中心建设前组(95例)和胸痛中心建设后组(119例),分别记录两组患者发病一球囊扩张(symptoms to intra-aortic balloon inflation, S2B)、首次医疗接触-球囊扩张(intra-aortic balloon inflation, FMC2B)、入门-球囊扩张( intra-aortic balloon inflation, D2B)时间变化,同时记录患者90d终点事件的发生率。结果胸痛中心建设前后的S2B中位时间分别是192min和180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胸痛中心建设前后的FMC2B中位时间分别为98min和93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胸痛中心建设前后的D2B中位时间分别为94min和67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胸痛中心建设后患者随访90d终点事件的发生率较胸痛中心建设前患者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区域性胸痛中心建设能有效缩短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救治时间,减少急性心肌梗死终点事件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再灌注时间 90天终点事件 胸痛中心
下载PDF
胸痛中心持续改进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再灌注及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21
5
作者 时侠君 周跟东 +3 位作者 汪永生 程鹏 李胜 张晓红 《中国综合临床》 2020年第3期207-212,共6页
目的探讨胸痛中心认证后,各部门急救流程的持续改进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再灌注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19年7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胸痛中心确诊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并行经... 目的探讨胸痛中心认证后,各部门急救流程的持续改进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再灌注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19年7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胸痛中心确诊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并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206例临床资料,将认证前收治的98例患者设为对照组,认证后收治的108例患者设为研究组。对比研究组及实验组患者的开始发病至初次医疗接触时间、进门至植入球囊扩张时间、初次医疗接触至植入球囊扩张时间、总缺血时间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30 d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并对术后30 d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初次医疗接触至植入球囊扩张时间[84.5(73.0,96.0)min]、总缺血时间[205.0(159.8,307.0)min]、进门到植入球囊扩张时间[72.5(58.3,83.8)min]较对照组[112.0(93.0,132.5)min、241.0(199.0,329.0)min、78.0(68.0,96.5)min]明显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研究组患者开始发病至初次医疗接触时间稍短于对照组[124.5(77.3,201.0)min与130.0(76.3,216.0)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者术后30 d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更低[16.7%(18/108)与28.6%(28/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根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KillipⅢ、Ⅳ级(OR 2.618,95%CI 1.244~5.509,P=0.011)、开始发病到初次医疗接触时间>90 min(OR 4.562,95%CI 2.167~9.603,P<0.001)、进门到植入球囊扩张时间>60 min(OR 2.227,95%CI 1.087~4.563,P=0.029)是术后30 d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胸痛中心流程的持续改进可以促使本地区内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更有效地缩短心肌梗死患者的救治时间,减少术后30 d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痛中心持续改进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再灌注时间 预后
原文传递
优化急诊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再灌注治疗时间的影响 被引量:20
6
作者 陈晖 张同 李倩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6年第25期177-180,共4页
目的 探讨优化急诊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再灌注治疗时间的影响情况。方法 分析德阳市第二人民医院2014年1月~2016年2月收治的2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资料,分为优化急诊流程组(优化接诊流程、优化救治流程、优化交接流程)100例和... 目的 探讨优化急诊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再灌注治疗时间的影响情况。方法 分析德阳市第二人民医院2014年1月~2016年2月收治的2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资料,分为优化急诊流程组(优化接诊流程、优化救治流程、优化交接流程)100例和常规流程组100例。观察两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就诊到分诊评估治疗时间、就诊到心电图时间、就诊到激活导管室时间、就诊到给药时间、就诊到签字同意时间、就诊到备术完成时间、就诊至球囊扩张时间、进-出急诊室时间、总住院天数、抢救成功率、死亡率、复发率情况。结果 优化急诊流程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就诊到分诊评估治疗时间、就诊到心电图时间、就诊到激活导管室时间、就诊到给药时间、就诊到签字同意时间、就诊到备术完成时间、就诊至球囊扩张时间、进-出急诊室时间、总住院天数均低于常规流程组,优化急诊流程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成功率(95%)高于常规流程组(80%),死亡率(2%)、复发率(3%)低于常规流程组(10%、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优化急诊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应用,可以降低再灌注治疗时间,预后良好,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化急诊流程 急性心肌梗死 再灌注 治疗时间 影响
下载PDF
不同来院方式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再灌注时间与结果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9
7
作者 林全洪 许向东 +5 位作者 张云柯 王飞 顾建华 徐耀伟 朱仰阁 李君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921-928,共8页
目的研究不同来院方式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再灌注延迟的状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6月1日至2018年7月31日年龄大于18周岁、通过不同来院方式到达上海市嘉... 目的研究不同来院方式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再灌注延迟的状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6月1日至2018年7月31日年龄大于18周岁、通过不同来院方式到达上海市嘉定区中心医院胸痛中心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PCI)的320例STEMI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来院方式分为120现场接送组(n=29)、120转院组(n=111)和自行来院组(n=180)。收集患者基线资料、再灌注时间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急性左心衰、室颤和院内死亡),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小于90 min门球时间(door-to-balloon,D2B)影响因素。结果320例患者中,首发症状到首次医疗接触(symptom onset-to-first medical contact,S2FMC)时间为118 min(50,377)min、从首次医疗接触到球囊扩张时间为87 min(66,120.5)min、首发症状到球囊扩张时间为221 min(135,482.5)min。其中120转院组的上述时间指标均长于120现场接送组和自行来院组,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中S2FMC占总缺血时间分别为:120现场接送组51.14%,120转院组63.29%,自行来院组55.26%。从入医院大门到入导管室时间为33 min(9,53.5)min,120转院组用时最少;而D2B时间为63 min(42,85)min,自行来院组的时间指标大于另外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120转院(OR=15.251,95%CI:5.328~43.657,P<0.01)、120现场接送(OR=8.219,95%CI:1.861~36.307,P=0.005)、首次医疗接触至首份心电图(FMC2ECG)时间(OR=0.975,95%CI:0.962~0.989,P<0.01)和吸烟(OR=2.099,95%CI:1.015~4.341,P=0.045)是小于90 min门球时间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不良事件主要发生在首发症状后约6 h内。其中,室颤发生率为3.75%(95%CI:3.73%~3.77%)、急性左心衰发生率为10.94%(95%CI:7.52%~14.36%)、院内死亡发生率为2.5%(95%CI:0.79%~4.21%),三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TEMI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EMI患者 不同来院方式 再灌注时间
原文传递
Aetiology and risk factors of ischaemic cholangiopathy after liver transplantation 被引量:17
8
作者 Moustafa Mabrouk Mourad Abdullah Algarni +1 位作者 Christos Liossis Simon R Bramhall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2014年第20期6159-6169,共11页
Liver transplantation (LT) is the best treatment for end-stage hepatic failure, with an excellent survival rates over the last decade. Biliary complications after LT pose a major challenge especially with the increasi... Liver transplantation (LT) is the best treatment for end-stage hepatic failure, with an excellent survival rates over the last decade. Biliary complications after LT pose a major challenge especially with the increasing number of procured organs after circulatory death. Ischaemic cholangiopathy (IC) is a set of disorders characterized by multiple diffuse strictures affecting the graft biliary system in the absence of hepatic artery thrombosis or stenosis. It commonly presents with cholestasis and cholangitis resulting in higher readmission rates, longer length of stay, repeated therapeutic interventions, and eventually re-transplantation with consequent effects on the patient&#x02019;s quality of life and increased health care costs. The pathogenesis of IC is unclear and exhibits a higher prevalence with prolonged ischaemia time, donation after circulatory death (DCD), rejection, and cytomegalovirus infection. The majority of IC occurs within 12 mo after LT. Prolonged warm ischaemic times predispose to a profound injury with a subsequently higher prevalence of IC. Biliary complications and IC rates are between 16% and 29% in DCD grafts compared to between 3% and 17% in donation after brain death (DBD) grafts. The majority of ischaemic biliary lesions occur within 30 d in DCD compared to 90 d in DBD grafts following transplantation. However, there are many other risk factors for IC that should be considered. The benefits of DCD in expanding the donor pool are hindered by the higher incidence of IC with increased rates of re-transplantation. Careful donor selection and procurement might help to optimize the utilization of DCD graf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schaemic cholangiopathy Biliary complications Orthotopic liver transplantation Donation after circulatory death reperfusion injury Cold ischaemia time
下载PDF
TTC染色评价豚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梗死面积的适宜观察时间及计算方法 被引量:13
9
作者 王燕 胡慧媛 +6 位作者 赵美眯 闵冬雨 聂志伟 孙雪菲 赵金生 印丹丹 郝丽英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60-164,共5页
目的探索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法评价豚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梗死面积的适宜观察时间及计算方法。方法将11只豚鼠离体心脏分为2组:对照组(control组,n=5)和缺血30 min再灌注60 min组(I30R60组,n=6)。Langendorff灌流后垂直心... 目的探索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法评价豚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梗死面积的适宜观察时间及计算方法。方法将11只豚鼠离体心脏分为2组:对照组(control组,n=5)和缺血30 min再灌注60 min组(I30R60组,n=6)。Langendorff灌流后垂直心脏长轴将心脏横切成5片,弃去心耳片后,由心耳往心尖方向依次记为第1片、第2片、第3片、第4片并进行TTC染色,分别于染色后4个时间点(1、2、3、4周)对4个横切片进行逐个观察,并通过统计前2片、前3片和前4片的方法计算梗死面积百分比。结果与control组比较,I30R60组在第1周观察时第1至第4横切片梗死面积百分比均显著增加(P<0.05);第2周观察时,第1片无明显梗死,其余3个横切片与control组比较可见明显梗死区域(P<0.05);第3周观察时,4个心脏横切片梗死面积与control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第4周观察时,仅第4片与control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计算梗死面积百分比方法中,与control组比较,I30R60组采用前2片、前3片和前4片进行计算,在第1周和第2周观察梗死面积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第3周、第4周观察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用TTC染色法评价豚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时,单片及多片心脏横切片评估梗死程度染色后第1周及第2周内观察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TC染色 缺血 再灌注 梗死面积 观察时间
下载PDF
治疗时间提前可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再灌注治疗的预后 被引量:12
10
作者 陈红芳 龚筱弦 +10 位作者 徐冬娟 王志敏 胡海芳 吴承龙 张晓玲 马小董 王亚仙 胡海涛 楼敏 陈智才 浙江省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的临床行为干预研究协作组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47-253,共7页
目的:探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再灌注治疗时间与预后的关系。方法:纳入2017年6月至2018年9月在浙江省卒中急救平台上报的71家医院中接受单纯静脉溶栓或者桥接动脉取栓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229例。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2分及以下为... 目的:探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再灌注治疗时间与预后的关系。方法:纳入2017年6月至2018年9月在浙江省卒中急救平台上报的71家医院中接受单纯静脉溶栓或者桥接动脉取栓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229例。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2分及以下为预后良好。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研究入院至溶栓时间(DNT)、入院至再灌注时间(DRT)与患者治疗后3个月预后的关系。结果: DNT和DRT分别是单纯静脉溶栓治疗、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取栓治疗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OR = 0.994,95 % CI :0.991~0.997, P < 0.01;OR = 0.989 ,95 % CI :0.983~0.995, P < 0.01 )。对于单纯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DNT每减少1 h,3个月预后良好的比例提高约4.7 %;而对于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取栓治疗的患者,DRT每减少1 h,3个月预后良好的比例提高约11.4 %。结论:缩短时间窗内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DNT或DRT,可以不同程度地提高患者再灌注治疗3个月预后良好的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治疗 脑缺血/治疗 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应用 血栓溶解疗法 再灌注 血管内治疗 时间因素 预后
下载PDF
不同缺血再灌注时间对大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9
11
作者 于佳慧 李玉红 +3 位作者 段真珍 王玲燕 Mary Akinyi 樊官伟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8期1605-1609,共5页
目的 探讨不同缺血时间和再灌注时间对大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 采用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流模型,将雄性SD大鼠离体心脏随机分成4组:正常对照组(normal,n=6)、缺血20 min组(I20,n=7)、缺血30 min组(I30,n=8)、... 目的 探讨不同缺血时间和再灌注时间对大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 采用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流模型,将雄性SD大鼠离体心脏随机分成4组:正常对照组(normal,n=6)、缺血20 min组(I20,n=7)、缺血30 min组(I30,n=8)、缺血40 min组(I40,n=8),观察不同缺血时间组缺血前和再灌注120 min期间冠脉流量、冠脉流出液中肌酸激酶和乳酸脱氢酶的活力及心功能参数的变化,并用2,3,5-三苯基氯化四氮唑(2,3,5-triphenyltetrazolium chlorid,TTC)染色法计算心肌梗死面积。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I20组、I30组、I40组的冠脉流量、心率、左室发展压及最大上升/下降速率均有所降低(P〈0.01,P〈0.05),且随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而有不同程度的减轻,其中I30组的心肌梗死面积随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大,但组内上述指标再灌注30、60、120 min相比均未见统计学差异。各缺血组的心肌酶在再灌注初期明显升高(P〈0.01),均在再灌注20 min时达到峰值。且此模型受缺血时间影响较大,I20组造成的损伤较为轻微,而I40组造成的损伤较为严重。结论 制备Langendorff大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建议以缺血30 min,再灌注30~60 min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时间 再灌注时间 LANGENDORFF 离体心脏 缺血/再灌注损伤
原文传递
停灌与再灌注时间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程度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9
12
作者 杨天睿 苗云波 +4 位作者 张彤 段靳岚 朱滢 穆宁晖 余锦雯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310-1314,共5页
目的探讨停灌时间、再灌注时间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程度的影响,为防止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或减轻其损伤程度提供依据。方法 2015年9月—2017年5月,选取健康成年雄性实验树鼩,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保证每组采用Langendorff离体心... 目的探讨停灌时间、再灌注时间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程度的影响,为防止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或减轻其损伤程度提供依据。方法 2015年9月—2017年5月,选取健康成年雄性实验树鼩,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保证每组采用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注系统成功建立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10只。A组稳定灌注30 min后取5只实验树鼩观察心肌梗死面积,其余继续灌注直至90 min。B组稳定灌注30 min,停灌15 min,再灌注30 min。C组稳定灌注30 min,停灌15 min,再灌注60 min。D组稳定灌注30 min,停灌30 min,再灌注30 min。E组稳定灌注30 min,停灌30 min,再灌注60 min。B^E组分别在停灌后取5只实验树鼩观察心肌梗死面积,其余继续再灌注。灌注结束,沿心脏冠状面切片,计算梗死面积。取灌注液、心肌组织,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水平。结果 A组、D组、E组停灌与再灌注后实验树鼩心肌梗死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C组再灌注后实验树鼩心肌梗死面积较停灌后增加(P<0.05)。B^E组再灌注后心肌梗死面积大于A组,D、E组心肌梗死面积大于B、C组(P<0.05)。双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停灌时间对灌注液、心肌组织的ALT、AST,以及对灌注液CK-MB、LDH的主效应显著,而再灌注时间对灌注液、心肌组织的ALT、AST、CK-MB、LDH的主效应均显著(P<0.05)。结论缺血时间和再灌注时间是影响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程度的关键因素,其中以再灌注时间更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再灌注损伤 停灌时间 再灌注时间
下载PDF
预先激活心导管室流程联合心理认知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再灌注时间和家属焦虑情绪的影响 被引量:10
13
作者 陆燕 吴连岭 宣玲 《中华全科医学》 2019年第6期1000-1003,共4页
目的探讨预先激活心导管室流程联合心理认知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再灌注时间和家属焦虑情绪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2月濉溪县医院收治的50例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5例患者采用常规流程纳入对照... 目的探讨预先激活心导管室流程联合心理认知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再灌注时间和家属焦虑情绪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2月濉溪县医院收治的50例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5例患者采用常规流程纳入对照组,25例患者采用预先激活心导管室流程联合心理认知干预纳入观察组。比较2组患者再灌注时间、家属焦虑评分、家属满意度,以及PCI成功率、院内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心电图-导管室时间、门-导管室时间和门-球囊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均P<0.05),门-心电图时间和导管室-球囊时间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家属焦虑评分低于对照组,家属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PCI成功率为92.00%,高于对照组的68.00%(均P<0.05)。观察组院内死亡率为0.00%,对照组为12.00%。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8.00%,对照组为40.00%,2组院内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行PCI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开展预先激活心导管室流程,能明显缩短再灌注时间,提高抢救效率。联合心理认知干预可以有效减轻家属的焦虑情绪,提高家属满意度,符合以人为本的优质服务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再灌注时间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焦虑 满意度
原文传递
Safe upper limit of intermittent hepatic inflow occlusion for liver resection in cirrhotic rats 被引量:8
14
作者 Dao-Xiong Lei~(1,2) Cheng-Hong Peng~1 Shu-You Peng~1 Xian-Chuan Jiang~1 Yu-Lian Wu~1 Hong-Wei Shen~1 1 Department of Surgery,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Zhejia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Hangzhou 310009,Zhejiang Province,China2 Department of Surgery,Zhongnan Hospital,Wuhan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Wuhan 430071,Hubei Province,China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01年第5期713-717,共5页
AIM: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varying ischemic durations on cirrhotic liver and to determine the safe upper limit of repeated intermittent hepatic inflow occlusion. METHODS: Hepatic ischemia in cirrhotic rats was in... AIM: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varying ischemic durations on cirrhotic liver and to determine the safe upper limit of repeated intermittent hepatic inflow occlusion. METHODS: Hepatic ischemia in cirrhotic rats was induced by clamping the common pedicle of left and median lobes after non-ischemic lobes resection. The cirrhotic rats were divided into six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duration and form of vascular clamping: sham occlusion (SO), intermittent occlusion for 10 (IO-10), 15(IO-15), 20(IO-20) and 30(IO-30) minutes with 5 minutes of reflow and continuous occlusion for 60 minutes (CO-60). All animals received a total duration of 60 minutes of hepatic inflow occlusion. Liver viability was investigated in relation of hepatic adenylate energy charge (EC). Triphenyltetrazollum chloride (TTC) reduction activities were assayed to qualitatively evaluate the degree of irreversible hepatocellular injury. The biochemical and morphological changes were also assessed and a 7-day mortality was observed. RESULTS: At 60 minutes after reperfusion following a total of 60 minutes of hepatic inflow occlusion, EC values in IO-10 (0.749 +/- 0.012) and IO-15 (0.699 +/- 0.002) groups were rapidly restored to that in SO group (0.748 +/- 0.016), TTC reduction activities remained in high levels (0.144 +/- 0.002 mg/mg protein, 0.139 +/- 0.003 mg/mg protein and 0.121 +/- 0.003 mg/mg protein in SO, IO-10 and IO-15 groups, respectively). But in IO-20 and IO-30 groups, EC levels were partly restored (0.457 +/- 0.023 and 0.534 +/- 0.027) accompanying with a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TTC reduction activities (0.070 +/- 0.005 mg/mg protein and 0.061 +/- 0.003 mg/mg protein). No recovery in EC values (0.228 +/- 0.004) and a progressive decrease in TTC reduction activities (0.033 +/- 0.002 mg/mg protein) were shown in CO-60 group. Although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the activities of the serum 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ST) on the third postoperative day (POD(3)) and POD(7) and of the serum 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 on POD(3) in CO-60 grou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anine Transaminase Animals 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s Blood Loss Surgical Disease Models Animal Ischemia Liver Circulation Liver Cirrhosis Experimental Male RATS Rats Sprague-Dawley reperfusion Research Support Non-U.S. Gov't Surgical Instruments time Factors
下载PDF
不同来院方式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再灌注时间及院内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6
15
作者 王凤华 魏茂提 +3 位作者 徐宁 孙佳禾 杨宁 李玉明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98-303,共6页
目的:探讨胸痛中心(CPC)模式下不同来院方式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再灌注时间及院内不良事件发生的影响。方法:根据来院方式不同将1416例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的STEMI患者分为120现场接送组(67例)、外院转... 目的:探讨胸痛中心(CPC)模式下不同来院方式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再灌注时间及院内不良事件发生的影响。方法:根据来院方式不同将1416例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的STEMI患者分为120现场接送组(67例)、外院转运组(383例)和自行来院组(966例)。比较各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再灌注时间,并对不同来院方式患者的院内不良事件(急性左心衰、院内死亡)发生情况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平均年龄为(61.57±11.08)岁,发病-首次医疗接触(S2FMC)中位时间为160.0(79.8,338.5)min、发病-球囊开通(S2B)中位时间为258.0(168.0,457.0)min,3组比较,通过120救护车来院患者的上述过程时间较外院转运和自行来院组短(均P<0.01)。所有患者肌钙蛋白抽血-出结果中位时间为17.0(15.0,19.0)min、知情同意开始-签署完成中位时间为4.0(2.0,6.0)min,3组比较,自行来院组患者的上述过程用时均较外院转运组长(均P<0.01)。所有患者的大门-球囊开通(D2B)中位时间为52.0(44.0,63.0)min,不同来院方式的患者D2B时间基本相同(P=0.493),D2B时间>90 min的比例在各组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63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调整性别、年龄、糖尿病史、高血压史、Killip分级、入院时收缩压后,外院转运(OR:3.50,95%CI:1.95~6.31,P<0.001)和自行来院(OR:11.62,95%CI:6.53~20.68,P<0.001)的患者较120救护车现场接送的患者更易出现S2FMC时间≥90 min。120救护车现场接送组、外院转运组和自行来院组患者院内死亡发生率分别为4.5%、1.3%、0.9%(P=0.035),急性左心衰发生率分别为3.0%、5.7%、4.7%(P=0.538)。调整性别、年龄、Killip分级、入院时收缩压、吸烟史、病变血管数后,不同来院方式的STEMI患者院内死亡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来院方式STEMI患者院内死亡发生率无显著差异,但通过120救护车现场接送入院的STEMI患者的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来院方式 再灌注时间 院内死亡
原文传递
不同受压时间窗及干预方式对压疮大鼠模型皮肤损伤及缺血再灌注的影响 被引量:7
16
作者 王华军 戴世学 +5 位作者 卢铨 叶林昌 李华 宋希 洪涛 沙卫红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688-1694,共7页
目的观察不同受压时间窗及干预方式对压疮大鼠模型的皮肤损伤及缺血再灌注的影响。方法 68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S组,n=4,不施压)及造模组(n=64);根据是否采取干预措施,将造模组随机分为不处理(a组,n=32,施压后直接处死)及后处理组(b... 目的观察不同受压时间窗及干预方式对压疮大鼠模型的皮肤损伤及缺血再灌注的影响。方法 68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S组,n=4,不施压)及造模组(n=64);根据是否采取干预措施,将造模组随机分为不处理(a组,n=32,施压后直接处死)及后处理组(b组,n=32,施压后予缺血后处理后再处死)两小组,分别在受压2、4、6、8 h(每个时间点均为n=8)后观察皮肤受压程度、中性粒细胞浸润程度及血清氧自由基的水平。结果 S、a及b三组大鼠的皮肤损伤程度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以b组轻于a组;在时间窗方面,受压6 h组有2只大鼠表现为重度损伤,8 h有6只重度损伤(37.5%);而受压2 h及4 h均无造成重度损伤,不同时间窗的损伤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中性粒细胞浸润程度方面,b组Ⅰ级程度(最轻)只数多于a组(n=17vs n=15),Ⅱ级少于a组(n=8 vs n=10),不同干预方式下的浸润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受压2 h造成的浸润程度最轻,其次为4 h及6 h;8 h最重,不同受压时间所致的中性粒细胞浸润程度有统计学意义(P=0.027)。在缺血再灌注方面,随着干预时间的延长,a及b组均表现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下降,而丙二醛及一氧化氮上升,总体以2 h及4 h的再灌注损伤程度低于6 h及8 h;组间比较显示b组的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显著高于a组,而丙二醛及一氧化氮低于a组(均为P<0.05)。结论缺血后处理能减轻急性压疮缺血再灌注损伤,其保护作用的有效时间窗为骨骼肌缺血6 h以内,4 h次之,2 h内保护效果更佳。缺血后处理能有效改善大鼠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所致的氧自由基的损伤和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疮 缺血再灌注 缺血后处理 时间窗 动物实验
下载PDF
胸痛中心患者病因调查及其建设对急性ST抬高型心肌梗死再灌注时间的影响 被引量:7
17
作者 罗常有 王善花 +2 位作者 姜华丽 陈顺华 陈本发 《现代医院》 2019年第5期701-703,706,共4页
目的对就诊胸痛中心(CPC)的患者进行病因调查,并评估CPC建设对急性ST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再灌注时间的影响。方法调查2017年7月—2018年6月因胸痛在中山大学附属东华医院胸痛中心诊治并在国家胸痛中心(CCPC)登记的2958例患者,分... 目的对就诊胸痛中心(CPC)的患者进行病因调查,并评估CPC建设对急性ST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再灌注时间的影响。方法调查2017年7月—2018年6月因胸痛在中山大学附属东华医院胸痛中心诊治并在国家胸痛中心(CCPC)登记的2958例患者,分析胸痛患者病因,其中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STEMI患者定义为胸痛中心组。另外,从病案系统检索胸痛中心建立前2016年7月—17年6月接受急诊PCI的STEMI患者136例定义为非胸痛中心组。比较胸痛中心建设前后STEMI患者再灌注时间差异。结果2017年7月—2018年6月,因胸痛就诊胸痛中心的患者共2958例,其中STEMI210例(7.10%),非ST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209例(7.07%),不稳定型心绞痛(UAP)264例(8.92%),非急性冠脉综合症(ACS)心源性胸痛963例(32.56%),主动脉夹层16例(0.154%),急性肺栓塞6例(0.20%),其他非心源性胸痛1185例(40.06%),放弃诊疗原因不明40例(1.35%),诊断中21例(0.71%)及其他44例(1.49%)。在210例STEMI患者中有158例(75.24%)接受了急诊PCI术。胸痛中心组较非胸痛中心组明显缩短进门-球囊(D2B)时间(74±56vs92±69min,P<0.05)。结论胸痛中心就诊患者中STEMI占7.10%,NSTEMI占7.07%以及UAP占8.92%;胸痛中心模式能显著缩短STEMI患者D2B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痛中心 病因学 心肌梗死 再灌注时间
下载PDF
基于MBO的急诊绿色通道策略优化方案在AIS患者抢救中的应用
18
作者 容桂荣 廖春燕 +3 位作者 李浩 张莉莉 唐瑶 王振冉 《华夏医学》 CAS 2024年第3期192-197,共6页
目的探讨基于目标管理理论(MBO)的急诊绿色通道策略优化方案在脑卒中(AIS)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桂林市某三级甲等医院2022年1月至12月收治的急诊绿色通道入院AIS患者139例为观察组,2021年1月至12月收治的同类患者151例为对照... 目的探讨基于目标管理理论(MBO)的急诊绿色通道策略优化方案在脑卒中(AIS)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桂林市某三级甲等医院2022年1月至12月收治的急诊绿色通道入院AIS患者139例为观察组,2021年1月至12月收治的同类患者151例为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基于MBO的AIS急诊绿色通道策略优化方案,对照组采用常规急诊绿色通道抢救方案,比较两组的再灌注率、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抢救时间、并发症(脑出血、消化道出血)发生率。结果救治后,观察组的血管再灌注率86.33%高于对照组的58.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出院前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自急诊科到CT室平均时间、自CTA+CTP结束到结果报告平均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的消化道出血发生率2.16%低于对照组的5.30%(P<0.05);两组脑出血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基于MBO的AIS急诊绿色通道策略优化方案能提高患者再灌注率,缩短术前诊断时间,减少消化道出血并发症,提高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目标管理理论 急诊绿色通道策略优化方案 再灌注 时间管理
下载PDF
不同时限缺血预处理对硬化肝脏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程向东 江献川 +3 位作者 彭承宏 刘颖斌 徐斌 彭淑牖 《肝胆胰外科杂志》 CAS 2002年第3期172-174,共3页
目的 :探讨缺血预处理对硬化肝脏缺血再灌注的作用 ,并寻找一种有效缺血预处理的时间窗和理想方案。方法 :将 6 4只雄性、肝硬化SD大鼠随机分为八组 ,每组八只 :假手术组 (SO组 ) ;缺血再灌注组 (I/R组 ) ;缺血预处理 1、2、3、4、5和 6... 目的 :探讨缺血预处理对硬化肝脏缺血再灌注的作用 ,并寻找一种有效缺血预处理的时间窗和理想方案。方法 :将 6 4只雄性、肝硬化SD大鼠随机分为八组 ,每组八只 :假手术组 (SO组 ) ;缺血再灌注组 (I/R组 ) ;缺血预处理 1、2、3、4、5和 6组 (IPC1、IPC2、IPC3、IPC4、IPC5和IPC6 )。以肝组织ATP、ADP、AMP及EC(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 ) ,血清ALT、AST、LDH(用全自动生化仪测定 )和肝脏胆汁分泌量来评价肝功能。结果 :再灌注末 ,IPC3组、IPC4组、IPC5组ATP含量均明显高于I/R组 (P分别为 0 .0 1、0 .0 7和 0 .0 0 0 ) ;同样 ,测定EC时发现 ,IPC3组、IPC4组和IPC5组均明显高于I/R组 (P =0 .0 0 0 )。与I/R组比较 ,IPC4组和IPC5组的血清ALT差异有显著性 (P分别为 0 .0 13和 0 .0 0 0 ) ;其血清LDH差异亦有显著性 (P =0 .0 2 3,P =0 .0 0 0 ) ,而血清AST却只有IPC5组显著低于I/R组 (P =0 .0 0 1)。IPC3组、IPC4组和IPC5组肝脏的胆汁分泌量明显高于I/R组 (P =0 .0 2 8,P =0 .0 2 3,P =0 .0 0 8)。结论 :5~ 10min予一次或两次缺血预处理 ,能启动IPC对肝硬化大鼠肝脏I/R损伤的保护作用 ;10min的缺血预处理 ,对肝硬化大鼠肝脏I/R损伤的保护作用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预处理 缺血再灌注 肝硬化 肝脏
下载PDF
胸痛中心模式下不同来院途径急性STEMI病人行PCI治疗再灌注时间的比较 被引量:4
20
作者 刘凯 仇兴标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21年第3期335-338,共4页
目的:比较胸痛中心模式下不同来院途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病人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再灌注时间,探讨改进现有胸痛中心的措施。方法:选取行直接PCI的STEMI病人194例,根据来院途径不同分为自行来院组60例、120呼救... 目的:比较胸痛中心模式下不同来院途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病人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再灌注时间,探讨改进现有胸痛中心的措施。方法:选取行直接PCI的STEMI病人194例,根据来院途径不同分为自行来院组60例、120呼救组85例和非PCI医院转诊组49例。观察3组病人发病-球囊时间、发病至首次医疗接触时间、首次医疗接触-球囊扩张(FMC2B)时间、FMC2B时间达标率、大门-球囊扩张(D2B)时间、D2B时间达标率、首次医疗接触-心电图时间等指标。结果:3组病人D2B时间均低于90 min标准,120呼救组明显短于自行来院组(P<0.01)。非PCI医院转诊组发病-球囊时间、首次医疗接触-心电图时间、FMC2B时间均明显长于自行来院和120呼救组(P<0.01),FMC2B时间达标率明显低于自行来院和120呼救组(P<0.01)。结论:现行胸痛中心模式下院前延误,尤其基层非PCI医院诊疗、转运延误明显,需要进一步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胸痛中心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再灌注时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