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3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先进的燃气轮机叶片激光修复技术 被引量:32
1
作者 王茂才 吴维 《燃气轮机技术》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53-56,共4页
介绍了激光熔敷熔焊对热端部件的修复 。
关键词 激光熔敷 激光熔焊 燃气轮机 修复技术 热端部件
下载PDF
股前外侧flow—through皮瓣在四肢组织缺损修复重建中的应用 被引量:38
2
作者 何晓清 朱跃良 +5 位作者 徐永清 范新宇 王腾 董凯旋 冯凡哲 杨曦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09-113,共5页
目的回顾分析股前外侧flow-through皮瓣在四肢修复重建中的应用,总结其作用与特点。方法2010年3月至2016年1月,应用股前外侧flow-through皮瓣进行四肢创面或瘢痕修复重建87例;男56例,女31例;年龄13-68岁,平均34.4岁。修复小腿37... 目的回顾分析股前外侧flow-through皮瓣在四肢修复重建中的应用,总结其作用与特点。方法2010年3月至2016年1月,应用股前外侧flow-through皮瓣进行四肢创面或瘢痕修复重建87例;男56例,女31例;年龄13-68岁,平均34.4岁。修复小腿37例、足踝部21例、上臂1例、前臂19例和手9例。回顾性分析皮瓣修复的作用特点及效果。结果结果显示,股前外侧flow-through皮瓣在进行皮瓣移植时,可同时发挥如下作用:①修复主干血管缺损,重建肢体远端血供(12例);②保留受区血管的完整性,防止远端血运损害(7例);③重建受区血管连续性(29例);④保护血管吻合口,同时保留肢体远端血供(12例);⑤避免受区血管深在、端侧吻合困难(8例);⑥平衡血流压力,皮瓣供血更符合生理特点(15例);⑦串联额外组织瓣,完成复杂重建(4例)。术后3例发生危象,探查后完全坏死1例,部分坏死1例。因深部感染并肾功能不全,截肢1例。伤口局部感染3例,伤口裂开2例。余皮瓣完全成活,质地色泽良好。供区局部感染1例,伤口裂开2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前外侧皮瓣 血流桥接皮瓣 四肢 修复 显微外科技术
原文传递
外周神经损伤的显微外科修复 被引量:29
3
作者 李峰 穆广态 +2 位作者 俞玮 梁定顺 康志学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27-29,共3页
目的 分析应用显微外科技术修复外周神经损伤的临床疗效。 方法 自 1987~ 2 0 0 1年 ,用显微外科技术修复周围神经损伤 3 0 8例 466条神经 ,方法包括神经外膜缝合术、神经束膜缝合术、神经松解术及神经移植术。 结果 术后经 6~ 7... 目的 分析应用显微外科技术修复外周神经损伤的临床疗效。 方法 自 1987~ 2 0 0 1年 ,用显微外科技术修复周围神经损伤 3 0 8例 466条神经 ,方法包括神经外膜缝合术、神经束膜缝合术、神经松解术及神经移植术。 结果 术后经 6~ 72个月随访 ,根据BMRC感觉、运动评价标准 ,其中疗效为优者 2 0 3条 ,良者 177条 ,优良率达 82 0 7%。伤后 3个月内修复者的优良率为 92 2 7%,优于6个月后修复者。 结论 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对外周神经损伤进行修复 ,神经断端的精确对合和及早修复可提高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神经损伤 显微外科 神经修复术 手术时机
原文传递
沥青路面裂缝修补技术探讨 被引量:21
4
作者 曾勇军 谢兆星 《交通标准化》 2006年第11期121-124,共4页
沥青路面裂缝修补的效果与材料的选择、裂缝封闭处理设计和施工工艺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裂缝修补过程中,我们应选择优良的灌缝材料,尽量采用开槽贴缝式处理设计,优化施工工艺,提高裂缝修补的成功率,从而延长沥青路面的使用寿命。
关键词 沥青路面 裂缝 修补技术 选材 施工工艺 使用寿命
下载PDF
沥青路面坑槽修补工艺的研究 被引量:21
5
作者 李春雷 张天 季晓东 《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34-35,38,共3页
根据沥青混凝土路面坑槽破坏的机理以及沥青路面坑槽修补的最终目的,结合高速公路日常养护中坑槽修补的各种材料和工艺的应用研究,提出获得理想维修效果的具体要求。
关键词 沥青路面 坑槽修补 施工 工艺
下载PDF
国内外焦炭塔的研究现状及其进展 被引量:19
6
作者 陈晓玲 段滋华 李多民 《化工机械》 CAS 2009年第1期56-59,共4页
介绍了国内外焦炭塔的设计、制造、操作水平的现状以及在延寿和修复技术方面的发展水平,并且通过与其他先进国家的对比,指出了我国焦炭塔研究技术的发展差距。
关键词 焦炭塔 设计 制造 操作水平 延寿技术 修复技术
下载PDF
骨组织修复材料和技术 被引量:8
7
作者 马东洋 薛振恂 毛天球 《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 2004年第1期44-48,共5页
寻求修复各种原因引起的骨组织缺损、畸形的新型材料和技术一直是生命科学和生物材料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重点综述了目前国内外骨修复材料和修复技术方面的研究现状,并阐述了其各自的优缺点以及研究方向。
关键词 骨组织 骨修复材料 修复技术 骨组织缺损 骨组织畸形 生物材料 生物相容性
下载PDF
杂交手术与经腹腹膜前修补手术治疗难复性腹股沟疝的疗效对比分析 被引量:18
8
作者 刘雨辰 曹桢 +4 位作者 杨硕 曹金鑫 邹振玉 王明刚 申英末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8期2221-2224,共4页
目的对比杂交技术与单纯腹腔镜技术在难复性腹股沟疝修补术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7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疝和腹壁外科共计60例行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手术患者的资料,30例患者应用杂交技术的患者作为观察组,30例应用... 目的对比杂交技术与单纯腹腔镜技术在难复性腹股沟疝修补术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7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疝和腹壁外科共计60例行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手术患者的资料,30例患者应用杂交技术的患者作为观察组,30例应用单纯腹腔镜技术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并发症等指标。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中位数手术时间分别为45(35~65)min和50(35~70)min,两组的术中出血量中位数分别10(5~15)ml和5(2~10)ml,术后中位数住院时间为2(1~4)d和2(1~3)d,住院费用为9 646(9 066~11 560)元和9 494(8 989~10 660)元,术中对照组发生输精管损伤1例,精索血管损伤2例,腹壁下血管损伤1例,观察组未出现术中相关并发症。围手术期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排尿困难分别为6.7%和10.0%,阴囊血肿分别为3.4%和0%,伤口疼痛分别为46.7%和6.7%,发热的发生率分别为16.7%和20.0%。术后随访1年,两组均无术后复发、感染病例。观察组和对照组血清肿发生率分别为26.7%和33.3%,对照组出现慢性疼痛和异物感各1例,观察组未出现异物感和慢性疼痛的病例。观察组术后急性伤口疼痛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他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杂交技术治疗难复性腹股沟疝是可行性,虽可能增加术后急性疼痛的发生率,但在避免输精管和精索血管损伤方面可能具有一定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疝修补术 杂交技术
原文传递
含缺陷管道补强修复技术发展及应用现状分析 被引量:9
9
作者 白真权 王献堃 孔杰 《石油矿场机械》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41-43,共3页
油气输送管道在服役过程中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各种缺陷,这些缺陷的存在及其发展会影响管道的安全性,有效地修复这类缺陷是确保管线安全运行和提高油气集输效益的关键技术措施。通过对常用含缺陷管道补强修复方法特点的比较及对... 油气输送管道在服役过程中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各种缺陷,这些缺陷的存在及其发展会影响管道的安全性,有效地修复这类缺陷是确保管线安全运行和提高油气集输效益的关键技术措施。通过对常用含缺陷管道补强修复方法特点的比较及对玻璃钢补强修复技术的应用现状与发展态势分析,指出目前已开发及使用的管道修复方法均存在一些不足,研究开发出具有更高强度和良好施工工艺性能的补强修复技术及产品,加强管道缺陷检测及安全评价等配套技术的开发,是今后研究中急需加强的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道 修复技术 应用 趋势
下载PDF
应用游离颏下皮瓣修复口腔癌术后组织缺损 被引量:13
10
作者 刘堃 彭歆 毛驰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8-11,共4页
目的 探讨应用游离颏下皮瓣修复口腔癌术后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收集2013年4月-2014年5月应用游离颏下皮瓣修复口腔癌术后组织缺损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的原发疾病、组织缺损情况和游离颏下皮瓣的侧别、皮瓣大小及成活... 目的 探讨应用游离颏下皮瓣修复口腔癌术后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收集2013年4月-2014年5月应用游离颏下皮瓣修复口腔癌术后组织缺损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的原发疾病、组织缺损情况和游离颏下皮瓣的侧别、皮瓣大小及成活情况,并进行随访,记录原发疾病的复发、转移以及术后外形和面神经下颌缘支功能. 结果 11例患者的原发疾病均为口腔癌,均选择健侧颏下皮瓣,术后无皮瓣坏死,11例皮瓣移植均成功.经术后随访6-18个月,所有患者均无肿瘤局部复发及淋巴结转移,面部外形良好,面神经下颌缘支功能正常,表情、运动正常且对称. 结论 游离颏下皮瓣具有解剖恒定、血管蒂长、应用灵活、供区隐蔽且并发症少等优点,选择健侧颏下皮瓣能规避供区淋巴结转移的风险,是修复口腔癌术后组织缺损的良好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颏下皮瓣 口腔癌 口腔颌面部缺损 修复 显微外科技术
原文传递
水环境污染的修复技术 被引量:12
11
作者 朱宛华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1年第1期143-150,共8页
由于人口增加 ,经济建设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需水量也日益增长。中国水资源紧缺 ,而水污染又加重了水资源危机。水资源及水污染的修复技术的探讨有利于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文中叙述了中国水资源紧缺、地下水超采引起的环境地质灾... 由于人口增加 ,经济建设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需水量也日益增长。中国水资源紧缺 ,而水污染又加重了水资源危机。水资源及水污染的修复技术的探讨有利于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文中叙述了中国水资源紧缺、地下水超采引起的环境地质灾害 ,提倡节约用水 ,降低万元产值耗水量 ,提高单位水资源的投入产出率 ,开发节水型农业体系。建议以流域为单位 ,实行统一管理调配 ,利用地下水开采所腾出库容 ,拦蓄洪水及将处理后的污水回灌地下 ,以减少灾害 ,增加水资源量。文中还综述了地面水污染、水质富营养化、海水古咸水入侵 ,酸雨影响地下水水质及垃圾堆放场下淋滤液对地下水的污染 ;探讨了用絮凝沉淀、好氧厌氧生物处理工艺、脱氮除磷工艺、膜分离技术及高浓度有机有毒废水等在水污染治理方面的修复技术 ;探讨了对地下水中病原微生物、重金属离子、溶解有机物、硬度、三氮的截、坝、投、抽、排等的修重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 水环境 修复技术 水污染 水资源 地下水 污水回灌
下载PDF
个性化前臂皮瓣在口腔颌面部缺损修复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2
12
作者 刘亮 张凯 +1 位作者 李建成 刘畅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0-34,共5页
目的探讨个性化设计的前臂皮瓣在颌面部缺损修复的方法及疗效。方法2011年3月-2015年9月收治的口腔颌面部肿瘤及面部组织缺损患者16例,男8例,女8例。年龄41-70岁,平均54岁。根据每个患者肿瘤切除后缺损的形状、大小,设计出不同形状... 目的探讨个性化设计的前臂皮瓣在颌面部缺损修复的方法及疗效。方法2011年3月-2015年9月收治的口腔颌面部肿瘤及面部组织缺损患者16例,男8例,女8例。年龄41-70岁,平均54岁。根据每个患者肿瘤切除后缺损的形状、大小,设计出不同形状的前臂皮瓣进行修复,术后观察移植前臂皮瓣成活情况、患者的面部外形恢复情况及语言、进食等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本组患者面颈部及前臂处切口均Ⅰ期愈合,16例移植前臂皮瓣均成活。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36个月。肿瘤无复发,患者语言、进食、咀嚼等功能均基本正常,面部外形基本对称,患者对自己术后外形及功能恢复均较满意。结论根据颌面部的软组织缺损采取个性化的方式进行前臂皮瓣设计,能够最大程度的恢复患者的面部外形及功能,提高患者术后的生存质量,可以获得满意的修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颌面部缺损 前臂皮瓣 个性化 修复 显微外科技术
原文传递
周围神经系统损伤的微环境与修复方式 被引量:12
13
作者 宋凯凯 张锴 贾龙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51-656,共6页
背景:一直以来周围神经损伤在临床工作中十分常见,虽然显微外科技术能很好地恢复损伤神经的连续性,但是由于周围神经组织存在分化程度较高、再生能力较低的特点,使得神经修复效果仍不理想,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周围神经损伤微... 背景:一直以来周围神经损伤在临床工作中十分常见,虽然显微外科技术能很好地恢复损伤神经的连续性,但是由于周围神经组织存在分化程度较高、再生能力较低的特点,使得神经修复效果仍不理想,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周围神经损伤微环境尚无统一定论,常用的修复方式众多。目的:对周围神经损伤微环境及周围神经损伤修复方式进行综述。方法:第一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1964年1月至2019年9月中国知网、PubMed数据库的相关文章,英文检索词为"peripheral nerve injury,microenvironment,microsurgical technique,small gap bridging",中文检索词为"周围神经损伤修复,微环境,显微外科技术,小间隙套接法",最终选择57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①经过一系列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神经再生通道的建立、神经营养因子、免疫反应、炎症反应、激素调节等微环境变化已被证实是影响周围神经修复的重要因素;②生物套管小间隙套接法修复周围神经损伤具备替代临床常用的传统神经外、束膜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 因子 周围神经 修复 微环境 外膜 束膜 显微外科技术 综述
下载PDF
隧道内CRTS Ⅰ型双块式无砟轨道轨枕离缝修复技术研究 被引量:11
14
作者 杨燕 刘上春 +1 位作者 马永浪 邓非凡 《现代隧道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S01期196-202,共7页
随着运营时间的增长,隧道内CRTSⅠ型双块式无砟轨道轨枕离缝病害持续恶化,严重影响隧道内轨道结构的服役性能和耐久性,甚至危及行车安全。鉴于此,文章建立了隧道内CRTSⅠ型双块式无砟轨道轨枕离缝病害有限元模型,通过施加等效降温荷载... 随着运营时间的增长,隧道内CRTSⅠ型双块式无砟轨道轨枕离缝病害持续恶化,严重影响隧道内轨道结构的服役性能和耐久性,甚至危及行车安全。鉴于此,文章建立了隧道内CRTSⅠ型双块式无砟轨道轨枕离缝病害有限元模型,通过施加等效降温荷载和列车荷载,对轨枕早期离缝病害的成因和修复材料的力学性能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道床混凝土收缩荷载是导致双块式轨枕早期离缝的主要原因,混凝土较小的收缩率可降低其对道床与轨枕粘结面的损伤程度;轨枕离缝修复材料环氧树脂的弹性模量建议取为4000~6000MPa;"轨枕离缝注浆+表面封闭"的双块式轨枕离缝修复工艺具有较高的工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 CRTSⅠ型双块式无砟轨道 轨枕离缝 修复技术 有限元模型
下载PDF
关节镜下改良阻挡线减张技术与缝线桥技术治疗大型肩袖撕裂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0
15
作者 陈俊 楼珏翔 +2 位作者 申屠国建 徐国红 王维凯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656-662,共7页
目的比较关节镜下改良阻挡线减张技术(mLSRS)与缝线桥技术治疗大型肩袖撕裂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浙江省东阳市人民医院关节与运动医学科收治的68例大型肩袖撕裂患者资料。男26例,女42例;年龄(63.4±1.0)岁(45... 目的比较关节镜下改良阻挡线减张技术(mLSRS)与缝线桥技术治疗大型肩袖撕裂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浙江省东阳市人民医院关节与运动医学科收治的68例大型肩袖撕裂患者资料。男26例,女42例;年龄(63.4±1.0)岁(45~84岁);右侧56例,左侧12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2组:mLSRS组32例(行mLSRS术)和缝线桥组36例(行双排线桥缝合术)。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Constant-Murley评分、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评分、美国肩肘外科协会(ASES)评分、Sugaya分类肩袖愈合情况等。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手术顺利,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44个月(平均19.7个月)。无一例患者出现关节感染、锚钉退出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mLSRS组VAS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UCLA评分、ASES评分分别为(0.9±0.6)、(85.3±4.8)、(33.1±1.0)、(86.4±5.0)分,较术前[(7.2±0.8)、(47.0±3.1)、(15.8±3.0)、(48.5±4.5)分]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指标缝线桥组分别为(1.1±0.6)、(86.6±3.4)、(33.2±1.1)、(86.9±4.6)分,较术前[(7.3±0.7)、(46.5±4.7)、(14.4±2.7)、(48.8±4.3)分]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Sugaya分类,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肩袖愈合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再撕裂位置类型分类,缝线桥组Ⅱ型再撕裂发生率(20%,2/10)较mLSRS组更高(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采用mLSRS技术与缝线桥技术治疗大范围肩袖撕裂在肩关节功能和肩袖愈合方面均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与缝线桥技术相比,关节镜下采用mLSRS技术可能可以降低术后Ⅱ型再撕裂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镜检查 肩关节 治疗结果 肩袖撕裂 缝合技术
原文传递
游离尺动脉远端穿支皮瓣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 被引量:10
16
作者 吴建龙 侯瑞兴 +3 位作者 金光哲 周广良 刘跃飞 巨积辉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42-545,共4页
目的 探讨游离尺动脉远端穿支皮瓣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 方法 2001年3月至2012年12月,我院对90例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伤患者,以尺动脉前臂远端穿支设计游离皮瓣移植修复手部创面.其中急诊或延期手术74例,手指瘢... 目的 探讨游离尺动脉远端穿支皮瓣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 方法 2001年3月至2012年12月,我院对90例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伤患者,以尺动脉前臂远端穿支设计游离皮瓣移植修复手部创面.其中急诊或延期手术74例,手指瘢痕挛缩二期手术修复16例.其中34例术中吻合尺神经手背支与指固有神经或指背神经以重建感觉功能. 结果 术后89例皮瓣成活,1例坏死,经换药植皮后愈合.随访时间3~ 36个月(平均12个月),修复后的皮瓣不臃肿,质地良好.手指功能恢复满意,34例修复感觉神经者感觉恢复S3~S3+,16例瘢痕挛缩患者手指主被动活动度明显改善.供区72例直接缝合者切口愈合良好,无明显瘢痕挛缩,18例创面植皮均成活,植皮无挛缩. 结论 游离尺动脉远端穿支皮瓣穿出点较恒定,不损伤主要血管,对供区损伤小,且可携带感觉神经,修复后皮瓣外形、质地良好,皮瓣感觉及手功能恢复均较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尺动脉 穿支皮瓣 修复 显微外科技术
原文传递
Double-target neural circuit-magnetic stimulation improves motor function in spinal cord injury by attenuating astrocyte activation 被引量:5
17
作者 Dan Zhao Ye Zhang +5 位作者 Ya Zheng Xu-Tong Li Cheng-Cheng Sun Qi Yang Qing Xie Dong-Sheng Xu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23年第5期1062-1066,共5页
Multi-target neural circuit-magnetic stimulation has been clinically shown to improve rehabilitation of lower limb motor function after spinal cord injury. However, the precise underlying mechanism remains unclear. In... Multi-target neural circuit-magnetic stimulation has been clinically shown to improve rehabilitation of lower limb motor function after spinal cord injury. However, the precise underlying mechanism remains unclear. In this study, we performed double-target neural circuit-magnetic stimulation on the left motor cortex and bilateral L5 nerve root for 3 successive weeks in a rat model of incomplete spinal cord injury caused by compression at T10. Results showed that in the injured spinal cord, the expression of the astrocyte marker 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and inflammatory factors interleukin 1β, interleukin-6, and tumor necrosis factor-α had decreased, whereas that of neuronal survival marker 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2 and synaptic plasticity markers postsynaptic densification protein 95 and synaptophysin protein had increased. Additionally, neural signaling of the descending corticospinal tract was markedly improved and rat locomotor function recovered significantly.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double-target neural circuit-magnetic stimulation improves rat motor function by attenuating astrocyte activation, thus providing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application of double-target neural circuit-magnetic stimulation in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spinal cord inju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STROCYTE inflammatory response 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2 motor function motor-evoked potential neural circuit-magnetic stimulation neural repair neuromodulation technique spinal cord injury synaptic plasticity
下载PDF
穿支皮瓣修复四肢创面临床应用56例 被引量:9
18
作者 张兴 郭峰松 +4 位作者 苏凯华 李锦秀 马彩歌 陈洋洋 李高雅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41-144,共4页
目的 探讨应用穿支皮瓣修复四肢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 自2016年11月至2018年10月,采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ALTP)、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DIEP)、骨间后动脉穿支皮瓣(PIAP)、胸背动脉穿支皮瓣(TDAP)、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MSAP)、桡侧副动... 目的 探讨应用穿支皮瓣修复四肢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 自2016年11月至2018年10月,采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ALTP)、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DIEP)、骨间后动脉穿支皮瓣(PIAP)、胸背动脉穿支皮瓣(TDAP)、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MSAP)、桡侧副动脉穿支皮瓣(RCAP)游离移植修复四肢创面56例,软组织缺损面积1.5 cm×1.5 cm~ 10.0 cm×24.0 cm,皮瓣切取面积2.0 cm×2.0 cm~ 11.0 cm×25.0 cm。供区均直接缝合关闭。术后观察皮瓣成活与创面愈合情况,定期随访皮瓣外观、质地、肢体功能恢复及皮瓣供区外形及功能。结果 1例DIEP移植术后第3天发生静脉危象,经手术探查重新吻合静脉后成活,皮瓣远端部分表皮坏死,经换药治疗后愈合;其余55例皮瓣均顺利成活,皮瓣受区与供区创口均一期愈合。术后6~ 18个月随访,皮瓣颜色正常,质地柔软,肢体功能恢复良好,皮瓣供区仅残留线形瘢痕,功能无影响。结论 穿支皮瓣修复四肢创面疗效可靠,可以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支皮瓣 移植 四肢 修复 显微外科技术
原文传递
游离大鱼际部桡动脉掌浅支微型皮瓣移植修复手指掌侧缺损 被引量:8
19
作者 郑良军 郭翱 +1 位作者 李俊 金岩泉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49-451,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游离大鱼际部桡动脉掌浅支微型皮瓣移植修复手指掌侧缺损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10月至2015年9月,对25例手指掌侧缺损的患者采用游离大鱼际部桡动脉掌浅支微型皮瓣移植修复,将皮瓣内携带的桡动脉掌浅支与受区... 目的探讨应用游离大鱼际部桡动脉掌浅支微型皮瓣移植修复手指掌侧缺损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10月至2015年9月,对25例手指掌侧缺损的患者采用游离大鱼际部桡动脉掌浅支微型皮瓣移植修复,将皮瓣内携带的桡动脉掌浅支与受区固有动脉吻合,皮瓣内正中神经掌皮支与受区固有神经吻合,皮瓣内浅静脉与受区皮下静脉吻合,供区直接缝合。结果术后25例皮瓣全部成活,随访6~20个月,平均11个月,皮瓣质地、外形满意,手指功能恢复优良,皮瓣两点分辨觉为5~10 mm,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拇、手指再造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优17例,良8例。皮瓣供区创面Ⅰ期愈合,供区创口愈合良好,无明显瘢痕增生,拇指对指、对掌及屈伸活动未受影响。结论应用游离大鱼际部桡动脉掌浅支微型皮瓣移植修复手指掌侧缺损,质地结构相似,供区隐蔽,未损伤主要血管,供区损伤小,修复后手指外形逼真并具有感觉,功能恢复较好,是一种理想的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动脉 掌浅支 手指 掌侧 大鱼际部 修复 显微外科技术
原文传递
腓动脉终末穿支外踝上皮瓣修复足跟外侧创面 被引量:8
20
作者 熊颖杰 幸超峰 +4 位作者 胡智玉 宋科 朱光显 仓飞成 周明武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59-462,共4页
目的探讨以腓动脉终末穿支为蒂逆行外踝上皮瓣修复足跟外侧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及效果。方法2015年5月至2018年2月,采用以腓动脉终末穿支逆行外踝上皮瓣修复严重创伤导致的足跟外侧软组织缺损共16例,所有创面一期先行扩创、VSD处理控制感染... 目的探讨以腓动脉终末穿支为蒂逆行外踝上皮瓣修复足跟外侧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及效果。方法2015年5月至2018年2月,采用以腓动脉终末穿支逆行外踝上皮瓣修复严重创伤导致的足跟外侧软组织缺损共16例,所有创面一期先行扩创、VSD处理控制感染,合并有跟骨慢性骨感染者,行病灶扩大切除后形成的骨缺损暂时用抗生素骨水泥填充。足跟外侧软组织缺损面积为3.0 cm×2.0 cm^8.0 cm×5.0 cm,皮瓣切取面积为3.5 cm×2.5 cm^8.5 cm×5.5 cm。皮瓣供区拉拢缝合缩小创面后,采用植皮修复。跟骨慢性骨感染患者术后6~8周诱导膜形成后行骨水泥取出、自体骨移植术。术后均获随访,其中7例为门诊随访,9例为电话随访。结果16例皮瓣均顺利成活,供、受区伤口均一期愈合。术后随访3~13个月,皮瓣外形良好,不臃肿,色泽与足跟皮肤相似,局部无色素沉着。踝关节屈、伸活动无受限。4例跟骨慢性骨髓炎患者二期植骨后骨折愈合良好,平均愈合时间为8.5个月。结论采用以腓动脉终末穿支逆行外踝上皮瓣修复足跟外侧软组织缺损,手术方法简单,皮瓣血供可靠,是一种修复足跟外侧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踝上皮瓣 腓动脉穿支 修复 足跟创面 显微外科技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