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lectroacupuncture induces acute changes in cerebral cortical mi RNA profile, improves cerebral blood flow and alleviates neurological deficits in a rat model of stroke 被引量:22
1
作者 Hai-zhen Zheng Wei Jiang +6 位作者 Xiao-feng Zhao Jing Du Pan-gong Liu Li-dan Chang Wen-bo Li Han-tong Hu Xue-min Shi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12期1940-1950,共11页
Electroacupuncture has been shown to improve cerebral blood flow in animal models of stroke. However, it is unclear whether electroacupuncture alters mi RNA expression in the cortex. In this study, we examined changes... Electroacupuncture has been shown to improve cerebral blood flow in animal models of stroke. However, it is unclear whether electroacupuncture alters mi RNA expression in the cortex. In this study, we examined changes in the cerebral cortical mi RNA profile, cerebral blood flow and neurological function induced by electroacupuncture in a rat model of stroke. Electroacupuncture was performed at Renzhong(GV26) and Neiguan(PC6), with a frequency of 2 Hz, continuous wave, current intensity of 3.0 m A, and stimulation time of 1 minute. Electroacupuncture increased cerebral blood flow and alleviated neurological impairment in the rats. mi RNA microarray profiling revealed that the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signaling pathway, which links cell proliferation with stroke, was most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electroacupuncture. Electroacupuncture induced changes in expression of rno-mi R-206-3p, rno-mi R-3473, rno-mi R-6216 and rno-mi R-494-3p, and these changes were confirmed by 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changes in cell proliferation-associated mi RNA expression induced by electroacupuncture might be associated with the improved cerebral blood supply and functional recovery following strok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rve regeneration stroke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electroacupuncture mi RNA cerebral blood flow Neiguan(PC6) renzhonggv26 neural regeneration
下载PDF
针刺大椎、百会、人中穴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ES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7
2
作者 武姿含 蒋素容 +4 位作者 陈芯仪 高音来 肖山峰 田浩梅 陈楚淘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4期507-510,共4页
目的探讨针刺大椎、百会、人中穴对内皮抑素(Endostatin, ES)作用于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表达变化及影响,研究ES作用于脑保护的部分机制。方法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各10只,其余30只大鼠参照ZeaLonga线拴法制作大脑... 目的探讨针刺大椎、百会、人中穴对内皮抑素(Endostatin, ES)作用于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表达变化及影响,研究ES作用于脑保护的部分机制。方法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各10只,其余30只大鼠参照ZeaLonga线拴法制作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造模成功后再随机分为模型组、依达拉奉组、针刺组,10只/组。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仅捆绑,依达拉奉组以3 mg/kg(稀释至1 mL)腹腔注射,针刺组行大椎、人中、百会穴针刺,每12 h行1次治疗,6次后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再行Western Blot法检测ES表达。结果 (1)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比:治疗后,与正常组、假手术组比较,其余3组评分较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依达拉奉组及针刺组评分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后依达拉奉组及针刺组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ES比较:治疗后与正常组及假手术组比较,其余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依达拉奉组及针刺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针刺能使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缺血区域海马组织ES的表达,达到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促进脑组织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再灌注 针刺 大椎穴 百会穴 人中穴 内皮抑素
下载PDF
人中(GV26)及内关(PC6)特效穴对颅脑外伤术后昏迷患者促醒疗效观察 被引量:16
3
作者 王雪玲 资刘 +3 位作者 刘劼 赵雨 陈明金 李宁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1年第3期325-330,共6页
[目的]探讨人中(GV26)及内关(PC6)特效穴组合对颅脑外伤(TBI)术后患者的促醒疗效及操作安全性。[方法]将重症监护病房(ICU)100例符合研究纳入标准的TBI术后昏迷患者随机分为特效穴治疗组与常规基础治疗对照组,每组50例。两组患者术后均... [目的]探讨人中(GV26)及内关(PC6)特效穴组合对颅脑外伤(TBI)术后患者的促醒疗效及操作安全性。[方法]将重症监护病房(ICU)100例符合研究纳入标准的TBI术后昏迷患者随机分为特效穴治疗组与常规基础治疗对照组,每组50例。两组患者术后均采取常规西医治疗方案;特效穴治疗组在基础治疗方案基础上于术后第3天加用特效穴刺激治疗,治疗方案:取人中及内关穴,人中穴重手法雀啄刺激至患者眼球湿润或流泪,双侧内关穴电针疏密波刺激,频率10/50 Hz,电流强度以患者穴位局部肌肉抽动为度,每日治疗1次,留针90 min,共治疗14 d;对照组按常规基础方案治疗。疗效评价指标包括14 d苏醒率、失匹配负波(MMN)、总住院时间与ICU住院时间、死亡事件发生数等。[结果]特效穴治疗组患者在治疗14 d后苏醒患者19例,苏醒率38%,优于对照组(10例,20%),MMN波形振幅增加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特效穴治疗组患者总住院时间及ICU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发颅脑外伤术后第3天,开展针刺特效穴人中及内关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意识障碍状态,并对缩短总住院时间及ICU住院时间具有帮助意义,同时重手法长时间结合双侧电针刺激的针刺操作方案是安全的,且操作简便易标准化统一,值得临床推广运用与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中穴 内关穴 颅脑外伤术后 昏迷
下载PDF
人中透刺龈交穴联合西药治疗肝性脑病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6
4
作者 常玉坤 刘亚爽 石志敏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8年第5期646-648,652,共4页
目的观察人中透刺龈交穴联合西药治疗肝性脑病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1例。对照组给予西医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人中透刺龈交穴治疗方法。治疗7 d后观察临床症状、血氨水平、苏醒时... 目的观察人中透刺龈交穴联合西药治疗肝性脑病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1例。对照组给予西医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人中透刺龈交穴治疗方法。治疗7 d后观察临床症状、血氨水平、苏醒时间、扑翼样震颤消失时间,智力检测及SF-36量表评分,统计其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93.55%、77.4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清醒时间及扑翼样震颤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氨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NCT评分低于对照组,SF-36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中透刺龈交穴联合西药治疗可以明显缩短肝性脑病患者清醒时间,改善血氨水平,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为治疗肝性脑病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性脑病 人中穴 龈交穴 透刺法
下载PDF
近十年人中穴(GV26)临床应用概述 被引量:1
5
作者 李泓涛 李晶 +1 位作者 叶旸真 杜元灏 《辽宁中医杂志》 2023年第11期238-241,共4页
目的了解近十年间人中穴在临床应用中的现状与价值。方法通过搜索近十年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gfang)、维普(VIP)三大国内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将含有“人中穴”或“水沟穴”文献进行纳入,通过导入文献管理软件进行手工筛选分类。结... 目的了解近十年间人中穴在临床应用中的现状与价值。方法通过搜索近十年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gfang)、维普(VIP)三大国内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将含有“人中穴”或“水沟穴”文献进行纳入,通过导入文献管理软件进行手工筛选分类。结果人中穴主要应用在神经系统疾病,集中在脑梗死及其后遗症、急性腰扭伤、面瘫、促醒、呃逆、抑郁等疾病。结论近十年人中穴应用范围较为集中,优势病较为明显,其相关作用的部分机理已经被有效证实,但是其适应病种和手法量学仍然有进一步的拓展价值和研究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中穴 水沟穴 临床应用 研究进展
下载PDF
电针人中穴对大脑中动脉梗死大鼠脑皮质局部血流量的影响 被引量:6
6
作者 王丽芬 姚艳玲 崔景军 《吉林中医药》 2019年第10期1339-1341,1346,共4页
目的探索电刺大脑中动脉梗死(MCAO)大鼠人中穴能否改善缺血局部脑血流量。方法选取5~6周龄Wistar大鼠2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标准的大脑中动脉梗死大鼠分为模型组、电针组。应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LDF)在大脑中动脉梗死之前和之后的... 目的探索电刺大脑中动脉梗死(MCAO)大鼠人中穴能否改善缺血局部脑血流量。方法选取5~6周龄Wistar大鼠2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标准的大脑中动脉梗死大鼠分为模型组、电针组。应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LDF)在大脑中动脉梗死之前和之后的不同时相监测局部脑血流量(r CBF)。结果大脑中动脉梗死术后2组大鼠局部脑血流量均迅速下降,P> 0.05。模型组大鼠术后3 h、12 h、24 h、2 d、3 d局部脑血流量呈上升趋势,各时相前后相比,P> 0.05;针刺干预后,术后3 h局部血流量上升至梗死前的(0.46±0.14);术后3 h、12 h、24 h、2 d、3 d电针组缺血局部脑血流量水平与模型组比较,均P <0.05,即电针组缺血局部脑血流量升高更明显。大脑中动脉梗死术后2组大鼠健侧局部脑血流量均下降(0.24±0.41),且术后3 h、12 h、24 h、2 d、3 d对侧脑血流量呈上升趋势,从术后24 h起,逐渐趋于平稳。说明电针组对侧脑血流量较模型组升高明显,P <0.05。结论电针可快速提高缺血早期梗死侧局部脑血流量;电针可增加健侧对梗死侧的血流代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中穴 电针 激光多普勒血流测定法 脑血流量 大鼠
下载PDF
针刺调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海马区circRNAs表达的研究
7
作者 李展富 江姗姗 +2 位作者 唐红 汪红娟 田浩梅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3期519-527,共9页
目的 探讨针刺调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缺血侧海马区circRNAs的表达,为针灸临床治疗脑缺血提供一定的实验理论依据。方法 24只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针刺组、模型组、假手术组,每组8只。使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模... 目的 探讨针刺调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缺血侧海马区circRNAs的表达,为针灸临床治疗脑缺血提供一定的实验理论依据。方法 24只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针刺组、模型组、假手术组,每组8只。使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模型(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reper-fusion, MCAO/R),针刺组大鼠捆绑后,选取大椎、百会、人中穴进行针刺处理,每隔15 min行针1次,留针30 min,每间隔12 h进行1次,连续进行7次;模型组、假手术组只捆绑,不做其余处理。干预前及干预72 h后,行Garcia神经功能评分;干预72 h后,行脑TTC染色观察脑梗死面积比,采用circRNAs基因芯片检测缺血侧海马区circRNAs表达谱。结果 (1)干预前:与假手术组比较,针刺组、模型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下降(P<0.01)。干预后:与假手术组比较,针刺组、模型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下降、脑梗死面积比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升高、脑梗死面积比减少(P<0.05)。(2)circ RNA芯片分析:模型组与假手术组比较,共有603个差异基因,其中下调circRNAs 315个、上调circRNAs 288个;针刺组与模型组比较,共有51个差异基因,其中下调circRNAs 18个、上调circRNAs 33个;共同调控的circRNAs有23个。模型组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表达circ RNAs功用表现为神经元间突触、细胞形态改变等方面的改变,通路主要归属于ErbB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cAMP信号通路等;针刺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表达circRNAs功用表现为神经营养素结合、H3组蛋白乙酰转移酶复合物、逆行轴突运输等方面的改变,通路主要归属于MAPK信号通路、神经营养素信号通路、Hippo信号通路等。共同调控功用有神经元投射、蛋白质结合、神经系统发育等,共同调控的信号通路有MAPK信号通路。结论 针刺大椎、百会、人中穴能改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circRNAs 大椎 百会 人中
下载PDF
电针人中穴对脑梗死大鼠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分化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殷秀梅 杨丽红 +4 位作者 韩佳炜 陈林玲 秋添 姜涛 杜元灏 《天津中医药》 CAS 2023年第3期325-333,共9页
[目的]观察电针人中穴(GV26)对脑梗死(CI)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电针组、模型组、假手术组、空白组,前3组每组24只,按干预和取材的时间分为1、3、7、14 d 4个亚组,空白组6只,采用神经功能缺损... [目的]观察电针人中穴(GV26)对脑梗死(CI)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电针组、模型组、假手术组、空白组,前3组每组24只,按干预和取材的时间分为1、3、7、14 d 4个亚组,空白组6只,采用神经功能缺损体征评分(NSS)评定各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观察CI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形态改变;免疫组化、免疫荧光双标记法检测CI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分化。[结果]神经功能方面,空白组、假手术组NSS评分无变化,神经功能正常,模型组、电针组CI大鼠随着时间的延长,两组大鼠在感觉、反射、肢体功能等方面均有改善,3、7、14 d时电针组NSS评分低于模型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空白组和假手术组脑组织形态未见明显异常,模型组和电针组均可见神经细胞的细胞核固缩、伴细胞空泡,随干预天数增加,逐渐有结缔组织、星形胶质细胞与正常细胞生成,电针组整体修复情况优于模型组;免疫组化,与空白组、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各时相内源性神经干细胞(eNSPCs)特异性标识物齿状回巢蛋白(Nestin)目标蛋白平均光密度值(AOD)、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AOD均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各时相Nestin AOD均较高(P<0.05或P<0.01),3、7、14 d时GFAP AOD均升高(P<0.05或P<0.01);免疫荧光双标记,与空白组、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Nestin及GFAP表达量均明显升高(P<0.01),荧光信号强,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各时相Nestin表达均升高(P<0.05或P<0.01),Nestin/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共标记信号强,3、7、14 d时GFAP表达升高(P<0.05或P<0.01),GFAP/BrdU共标记信号强。[结论]电针人中穴可明显改善CI大鼠神经功能损伤情况,促进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分化为星形胶质细胞,从而有利于CI后神经功能网络的修复和功能的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电针 人中穴 内源性神经干细胞 神经功能网络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