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6,965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县域城镇化水平的综合评价及类型区划分 被引量:267
1
作者 王洋 方创琳 王振波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305-1316,共12页
以县为基本单元,从人口、经济和社会三方面构建中国县域城镇化水平的综合评价体系;利用熵值法对县级单元的综合城镇化水平及其子系统水平进行评价,构建城镇化类型区;基于偏相关系数测度各类型区的城镇化驱动力;结合空间自相关方法对综... 以县为基本单元,从人口、经济和社会三方面构建中国县域城镇化水平的综合评价体系;利用熵值法对县级单元的综合城镇化水平及其子系统水平进行评价,构建城镇化类型区;基于偏相关系数测度各类型区的城镇化驱动力;结合空间自相关方法对综合城镇化水平进行分区。结果表明:人口和经济是反映中国县域城镇化水平的两大子类型;综合城镇化水平的空间分布呈明显的行政等级性;划分全国为人口城镇化滞后型、经济社会城镇化滞后型、人口—经济社会城镇化滞后型和综合城镇化非滞后型四大城镇化类型区;不同类型区的驱动力不同,市场力和行政力是全国层面的两大驱动因素;采用空间自相关方法对人文地理领域进行分区研究,中国人口城镇化分区模式为北高南低,经济城镇化分区模式为东高西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熵值法 空间自相关 类型区划分 县域 中国
原文传递
中国水土流失敏感性分布规律及其区划研究 被引量:194
2
作者 王效科 欧阳志云 +2 位作者 肖寒 苗鸿 傅伯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4-19,共6页
以水土流失通用方程为理论基础 ,利用我国已有的水土流失研究成果及地貌、土壤和植被分布图 ,分析了降水、土壤质地、地形坡度坡长和地表覆盖因子对我国水土流失敏感性的影响及其形成的区域差异。在综合评价我国水土流失敏感性区域差异... 以水土流失通用方程为理论基础 ,利用我国已有的水土流失研究成果及地貌、土壤和植被分布图 ,分析了降水、土壤质地、地形坡度坡长和地表覆盖因子对我国水土流失敏感性的影响及其形成的区域差异。在综合评价我国水土流失敏感性区域差异基础上 ,提出了中国水土流失敏感性区划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流失 敏感性 区域差异 区划 分布规律 中国
下载PDF
中国区划工作的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174
3
作者 郑度 葛全胜 +3 位作者 张雪芹 何凡能 吴绍洪 杨勤业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30-344,共15页
在回顾国内外区划工作基础上,总结了我国区划工作各个发展阶段的特点,简单概述了我国区划工作中的方法论,讨论了区划工作中存在的若干问题。20世纪后半叶起,我国的区划研究进入系统研究和全面发展期。这期间我国区划工作的主要特点可归... 在回顾国内外区划工作基础上,总结了我国区划工作各个发展阶段的特点,简单概述了我国区划工作中的方法论,讨论了区划工作中存在的若干问题。20世纪后半叶起,我国的区划研究进入系统研究和全面发展期。这期间我国区划工作的主要特点可归纳为:(1)众多区划方案的提出都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既是科学的总结,又与我国当时经济发展的水平和需求相关;(2)区划工作多是静态的,不能及时反映变化了的自然和人文要素;(3)现有区划工作未能将自然区划和经济区划很好地结合起来;(4)区划工作大多集中在陆地系统,对海洋系统的关注不够;(5)在区划方案的认定上,没有制度化的保障。为此,有必要在我国开展综合区划研究,并就编制我国综合区划方案中存在的一些关键科学问题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划工作 回顾 展望 中国 区划方案 区划研究 若干问题 20世纪 系统研究 历史背景 主要特点 经济发展 人文要素 经济区划 自然区划 陆地系统 科学问题 国内外 方法论 发展期 制度化
下载PDF
我国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研究 被引量:179
4
作者 张进德 郗富瑞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1期7921-7930,共10页
实施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程,是适应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是遵循自然规律,破解矿区生态环境保护修复难题的重要举措。矿产资源开发后遗留下来的废弃矿山不可避免地影响和破坏区域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基于我国废弃矿山分布及其... 实施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程,是适应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是遵循自然规律,破解矿区生态环境保护修复难题的重要举措。矿产资源开发后遗留下来的废弃矿山不可避免地影响和破坏区域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基于我国废弃矿山分布及其主要环境问题现状,结合我国区域生态特征,提出了我国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策略。参考我国生态综合区划,同时结合地形地貌、区域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等因素,划定我国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区,明确我国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总体思路与基本原则,提出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的主要模式;在综合分析区域生态系统稳定性、自然地理、气候条件以及废弃矿山特征的基础上,识别各区域内存在的主要环境和生态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控制生态系统退化、修复受损生态功能的主要措施,为我国废弃矿山的生态修复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和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弃矿山 生态修复 区划 修复对策
下载PDF
最近40年中国雾日数和霾日数的气候变化特征 被引量:142
5
作者 孙彧 马振峰 +2 位作者 牛涛 付如友 胡俊峰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97-406,共10页
根据1971~2010年567个中国地面观测站点的雾日数和霾日数资料,分析了我国雾日数和霾日数的空间分布、季节变化以及年代际变化特征,并且利用REOF(旋转经验函数正交)分解对雾日数进行气候区划。结果表明:(1)雾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 根据1971~2010年567个中国地面观测站点的雾日数和霾日数资料,分析了我国雾日数和霾日数的空间分布、季节变化以及年代际变化特征,并且利用REOF(旋转经验函数正交)分解对雾日数进行气候区划。结果表明:(1)雾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四川盆地地区、湘黔交界、山东沿海以及云南南部等地区。霾主要集中于华北、河南以及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2)在季节变化上:秋、冬季雾和霾的分布大于春夏。(3)雾日数和霾日数年代际变化明显,雾日数在20世纪70至90年代较多,20世纪90年代以后减少;霾日数自2001年以来急剧增长。(4)雾日数可以共可分为10个区,其中华北区、川渝区以及长江中下游区是雾出现频率较高的几个重点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雾日数 霾日数 时空分布 分区
下载PDF
1951-2010年中国气温变化分区及其区域特征 被引量:137
6
作者 韩翠华 郝志新 郑景云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887-896,共10页
以中国623个测站1951-2010年逐日气温观测资料为基础数据,通过正交旋转因子分析对1951-1980、1961-1990、1971-2000、1981-2010年4个时间段的年、冬、夏半年气温变化特征进行分区,并探讨分区结果的季节和年代际差异。结果表明:依据年、... 以中国623个测站1951-2010年逐日气温观测资料为基础数据,通过正交旋转因子分析对1951-1980、1961-1990、1971-2000、1981-2010年4个时间段的年、冬、夏半年气温变化特征进行分区,并探讨分区结果的季节和年代际差异。结果表明:依据年、夏半年气温变化特征,可将全国划分成8个不同的区域,且研究时段内年、夏半年气温变化的空间结构比较稳定;而依据冬半年气温变化特征,可将全国划分为7个变化区,且冬半年气温每30年分区结果存在着明显变化。另外,通过对区域平均气温距平序列的变化趋势分析可以得出:1951-2010年间,中国各区域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升温趋势最快的是东北区(0.30℃∕10a),最慢的是华南区(0.13℃∕10a);各区域升温过程不同步,东北区与滇藏高原区显著增暖趋势在1961-1990年开始出现,而其他区域则发生在1971-2000年及1981-2010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变化 正交旋转因子分析 分区 中国
原文传递
不同生态区烟草品种产量、品质变化研究初报 被引量:130
7
作者 周金仙 卢江平 +1 位作者 白永富 张恒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1期97-102,共6页
通过不同生态区烟草品种产质变化研究表明:①不同品种在不同生态区种植,烟叶品质的变化大于产量的变化,说明生态因素主要是影响烟叶的品质。②不同品种在同一生态区种植,品种间烟叶品质的差异大于产量的差异,说明品种间的差异主要是品... 通过不同生态区烟草品种产质变化研究表明:①不同品种在不同生态区种植,烟叶品质的变化大于产量的变化,说明生态因素主要是影响烟叶的品质。②不同品种在同一生态区种植,品种间烟叶品质的差异大于产量的差异,说明品种间的差异主要是品质上的差异。③不同品种在同一生态区种植,品种间产质差异小于不同品种在不同生态区种植产质的差异,说明品种内生态间的产质变化大于品种间的变化。④参试品种各有其特定的适应区域,有的品种适应区域较广,有的品种适应区域较窄,云85适应性最强,K326,K358和K346适应性较强,317和RG11适应性中等,其它品种适应性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草 品种 区域化 适应性 生态区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中国药材生态适宜性分析及生产区划 被引量:127
8
作者 陈士林 索风梅 +5 位作者 韩建萍 谢彩香 姚辉 李西文 李滢 魏建和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81-487,共7页
从气候、土壤地质、群落生态、遗传等多角度论述中药材单品种生态适宜性分析;并从传统区划、数值区划和综合区划3个阶段讨论中药材区划的研究发展历史;重点讨论地理信息系统在中药材生态适宜性研究和中药区划中的优势和主要关键技术。... 从气候、土壤地质、群落生态、遗传等多角度论述中药材单品种生态适宜性分析;并从传统区划、数值区划和综合区划3个阶段讨论中药材区划的研究发展历史;重点讨论地理信息系统在中药材生态适宜性研究和中药区划中的优势和主要关键技术。对中药材生态适宜性研究和中药区划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论述,对我国中药材生态适宜性和中药区划的研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材 生态适宜性 区划 地理信息系统
下载PDF
苹果品种抗寒性测定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114
9
作者 高爱农 姜淑荣 +4 位作者 赵锡温 邓继光 沙守峰 刘志 张敏 《果树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17-21,共5页
采用电导法、恢复生长法、组织褐变法及Logistic方程法对部分苹果品种进行了测定。提 出了以电解质渗出率 40%相对应的温度为枝条组织的临界致死温度(C. L. L.T);通过组织褐变法 求得褐变温度(Browning ... 采用电导法、恢复生长法、组织褐变法及Logistic方程法对部分苹果品种进行了测定。提 出了以电解质渗出率 40%相对应的温度为枝条组织的临界致死温度(C. L. L.T);通过组织褐变法 求得褐变温度(Browning Temperature,B.T.);应用Logistic方程求出拐点温度,即半致死温度(LT_(50)); 通过恢复生长法观察了各种处理温度下的萌芽率。综合以上测定结果,以IBPGR分类标准为基础 将参试品种分为5级,列出了供试品种抗寒力的相对强弱顺序,并对抗寒性作了综合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 抗寒力 分类 品种 测定方法 抗逆品种
下载PDF
《全国烤烟烟叶香型风格区划》解析 被引量:116
10
作者 罗登山 王兵 乔学义 《中国烟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9,共9页
为了更好地指导全国烤烟烟叶香型风格区划成果的应用,对香型区划的主要依据、划分过程、特征描述等进行了解析。全国烤烟烟叶香型风格区划紧密围绕中式卷烟原料需求,以生态为基础、以香韵为依据、以化学成分和物质代谢为支撑,遵循了“... 为了更好地指导全国烤烟烟叶香型风格区划成果的应用,对香型区划的主要依据、划分过程、特征描述等进行了解析。全国烤烟烟叶香型风格区划紧密围绕中式卷烟原料需求,以生态为基础、以香韵为依据、以化学成分和物质代谢为支撑,遵循了“特征可识别性、工业可用性、配方可替代性、产地典型性、管理可操作性”原则。通过生态、感官、化学、代谢四个维度的划分和交叉验证,将全国烟叶划分为八大香型;依据生态特色、尊重历史等原则,确立了相邻香型边界;依据香型风格突出和稳定、生态资源优良、管理技术规范、规模化等原则,确立了香型典型产地;通过各香型烟叶比较,得出了香型的感官、生态、化学特征。在区划成果指引下,卷烟工业企业可进一步提高配方和原料利用水平,产区可进一步彰显烟叶特色,提升原料保障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烤烟 烟叶 香型 区划 解析
下载PDF
盐城开发空间区划及其思考 被引量:98
11
作者 顾朝林 张晓明 +1 位作者 刘晋媛 张从果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787-798,共12页
在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这是新时期传统区划理论和方法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一次重要创新。作者认为:主体功能区划主要在于解决区域问题,用... 在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这是新时期传统区划理论和方法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一次重要创新。作者认为:主体功能区划主要在于解决区域问题,用科学发展观协调区域发展。因此,功能区区划的理论和方法也需要与时俱进的创新。文章通过盐城沿海开发空间区划实例进行功能区区划的理论和方法探索。首先,综合经济区划。运用传统的综合经济区划理论与方法进行经济区划分,大致确定不同经济区的经济发展布局方向;其次,控制开发区划。综合考虑上述综合经济区的功能,景观生态体系建设需要,土地利用现状、辐射沙洲分布、近海海域污染、海港分布、水源保护地以及自然保护区和生态保护区等,确定相关的禁止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第三,开发潜力区划。以乡镇为基本单元,运用多因子分析方法,按照资源环境承载力、现有开发密度强度、未来发展潜力3个主因子进行开发潜力区划;最后,在上述三个区划的基础上,进行主体功能区划。文章也认为:主体功能区实质是一种区域发展政策区,其区划也只是一种纯粹的区域划分,是目前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三规"分立走向"三规"合一的空间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功能区 区划 盐城
下载PDF
云南烟草品种区域试验研究 被引量:100
12
作者 周金仙 白永富 +1 位作者 张恒 王晓云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1期78-85,共8页
经3年多点品种区域试验发现:品种与年份互作效应不显著,而品种效应、地点效应、品种与地点互作效应显著。表明参试品种间有产质上的差异,而其差异程度又随地点间的土壤、气候、耕作、管理等环境差异而异;造成烟叶产质变异的主要因素不... 经3年多点品种区域试验发现:品种与年份互作效应不显著,而品种效应、地点效应、品种与地点互作效应显著。表明参试品种间有产质上的差异,而其差异程度又随地点间的土壤、气候、耕作、管理等环境差异而异;造成烟叶产质变异的主要因素不是年度间的气候变化,而是固定因素品种和地点、尤其是品种因素及其与地点的互作。说明在烟叶生产中通过品种的合理布局,能较大幅度地提高各试点烟叶的品质。建议云南省烟区以云85,云87和K326为主栽品种,搭配种植K358,K346,G28和红大,局部烟区搭配种植云烟317,V2,RG11等品种,以适应云南省不同卷烟配方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烟草 品种区域试验 品种效应 地点效应 品种地点互作效应 烟叶产量 烟叶质量
下载PDF
中国生态环境胁迫过程区划研究 被引量:72
13
作者 苗鸿 王效科 欧阳志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7-13,共7页
生态环境胁迫过程是指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构成的压力。这种胁迫过程包括资源胁迫和环境胁迫。研究选择了 4大类 1 2项指标 ,运用数量分区的方法 ,制定了我国生态环境胁迫过程区划方案。在三级分区基础上 ,共划分一级区 2个 ,... 生态环境胁迫过程是指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构成的压力。这种胁迫过程包括资源胁迫和环境胁迫。研究选择了 4大类 1 2项指标 ,运用数量分区的方法 ,制定了我国生态环境胁迫过程区划方案。在三级分区基础上 ,共划分一级区 2个 ,二级区 1 0个 ,三级区 2 9个。分别探讨了各区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划 生态环境胁迫过程 资源胁迫 环境胁迫
下载PDF
中国臭氧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分区 被引量:102
14
作者 程麟钧 王帅 +2 位作者 宫正宇 杨琦 王业耀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4003-4012,共10页
采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EOF)法分析了2016年中国338城市臭氧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根据2016年污染季节(5月至10月)的REOF分析结果,确定出10个具有明显同比变化的区域,不同区域间臭氧浓度的时间变化趋势彼此独立,受到当地地形因素、气象条... 采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EOF)法分析了2016年中国338城市臭氧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根据2016年污染季节(5月至10月)的REOF分析结果,确定出10个具有明显同比变化的区域,不同区域间臭氧浓度的时间变化趋势彼此独立,受到当地地形因素、气象条件、光化学反应等因素的影响.10个区域中,除华南地区和青藏高原外其他地区2014年至2016年臭氧日最大8小时浓度(O3-8h)均呈上升趋势.臭氧分区受到地形地貌特征的影响较大,显示出地形和地貌对臭氧空间相关性的重要影响.黄淮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地区等3个人口稠密区域臭氧浓度较高,应该作为臭氧污染控制战略的重点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时空变化 REOF 分区
下载PDF
基于GIS的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改良分区 被引量:77
15
作者 关元秀 刘高焕 王劲峰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98-205,共8页
黄河三角洲盐碱地面积超过总面积的 70 % ,而盐碱地改良分区是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盐碱地的前提。通过综合运用地理信息系统的各种空间数据分析功能 ,将黄河三角洲土地盐碱化现状分为 :非盐碱地、轻度盐碱地、中度盐碱地、重度盐碱地、滩... 黄河三角洲盐碱地面积超过总面积的 70 % ,而盐碱地改良分区是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盐碱地的前提。通过综合运用地理信息系统的各种空间数据分析功能 ,将黄河三角洲土地盐碱化现状分为 :非盐碱地、轻度盐碱地、中度盐碱地、重度盐碱地、滩涂 5个区 ,并结合地下水长期观测资料 ,进行成因分析 ,建立了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改良分区模型。立足土地盐碱化的现状 ,充分考虑地下水埋深和矿化度 ,把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按改良难易程度分为 :易改良区、较难改良区、难改良区、近期不宜作改良区 ,并针对不同的盐碱地改良区提出了相应的土壤改良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 地理信息系统 盐碱地 改良分区模型 地下水埋深 矿化度
下载PDF
Study on spatial pattern of land-use change in China during 1995—2000 被引量:76
16
作者 刘纪远 刘明亮 +2 位作者 庄大方 张增祥 邓祥征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3年第4期373-384,共15页
It is more and more acknowledged that land-use/cover dynamic change has become a key subject urgently to be dealt with in the study of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Supported by the Landsat TM digital images, spatial p... It is more and more acknowledged that land-use/cover dynamic change has become a key subject urgently to be dealt with in the study of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Supported by the Landsat TM digital images, spatial patterns and temporal variation of land-use change during 1995—2000 are studied in the paper. According to the land-use dynamic degree model, supported by the 1km GRID data of land-use change and the comprehensive characters of physical, economic and social features, a dynamic regionalization of land-use change is designed to disclose the spa-tial pattern of land-use change processes. Generally speaking, in the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zones, e.g., Huang-Huai-Hai Plains, Yangtze River Delta and Sichuan Basin, the built-up and residential areas occupy a great proportion of arable land, and in the interlock area of farming and pasturing of northern China and the oases agricultural zones, the reclamation of arable land is conspicuously driven by changes of production conditions, economic benefits and climatic conditions. The im-plementation of returning arable land into woodland or grassland policies has won initial success in some areas, but it is too early to say that the trend of deforestation has been effectively reversed across China. In this paper, the division of dynamic regionalization of land-use change is designed, for the sake of revealing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features of land-use change and laying the foundation for the study of regional scale land-use changes. Moreover, an integrated study, in-cluding studies of spatial pattern and temporal process of land-use change, is carried out in this paper, which is an interesting try on the comparative studies of spatial pattern on change process and the change process of spatial pattern of land-use chan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use change China spatial pattern regionalization. Land
原文传递
中国水土保持区划方案初步研究 被引量:84
17
作者 赵岩 王治国 +4 位作者 孙保平 张超 纪强 冯磊 赵乾坤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07-317,共11页
水土保持区划是水土保持规划的基础,可为生态环境建设和区域管理与发展提供科学的依据。简要回顾了相关区划工作,明确了水土保持区划的概念,结合我国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特点,提出了水土保持区划原则、指标体系和命名规则;通过构建全国... 水土保持区划是水土保持规划的基础,可为生态环境建设和区域管理与发展提供科学的依据。简要回顾了相关区划工作,明确了水土保持区划的概念,结合我国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特点,提出了水土保持区划原则、指标体系和命名规则;通过构建全国水土保持区划协作平台和数据上报系统,结合我国已有相关水土保持研究成果,采用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演绎归纳途径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我国水土保持区划初步方案,将全国划分为8个一级区,41个二级区,117个三级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 水土流失 区划 指标体系 分类系统 中国
原文传递
基于GIS的云南省烤烟种植区划方法研究 被引量:76
18
作者 董谢琼 徐虹 +2 位作者 杨晓鹏 杨勇 周桂春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2005年第1期16-19,共4页
根据烟草生长发育生态条件,确定烟草种植适宜性气候生态指标和区划原则;在GIS技术支持下,利用气象、土壤、地形、土地利用等多源数据,得到云南省烤烟种植适宜区划数据,为云南省烟草企业进行原料基地优选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烤烟 种植区划 草种植 气候生态 烟草生长 生态条件 土壤 烟草企业 原料基地 土地利用
下载PDF
中国苔藓植物的地理分区及分布类型 被引量:68
19
作者 吴鹏程 贾渝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1期1-8,共8页
在对中国苔藓植物相关研究资料进行总结归纳的基础上,对中国苔藓植物的分区进行了重新划分,将最初的7个分区划分为10个分区,从华中区中分出华东区,由华北区中分出华西区,并将青藏区及云贵区内的云南西北部、四川西南部和西藏东南部组成... 在对中国苔藓植物相关研究资料进行总结归纳的基础上,对中国苔藓植物的分区进行了重新划分,将最初的7个分区划分为10个分区,从华中区中分出华东区,由华北区中分出华西区,并将青藏区及云贵区内的云南西北部、四川西南部和西藏东南部组成单独的横断山区。就中国苔藓植物的分布类型及可能的分布路线也作了讨论,指出中国苔藓植物的分布路线有3条,一条是从喜马拉雅地区经滇西北、川西沿长江流域到中国的东南部;一条位于喜马拉雅、横断山区和台湾之间;第三条则从喜马拉雅地区通过秦岭直至长白山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苔藓植物 分区 分布类型 中国
下载PDF
中国主要自然致灾因子的区域分异 被引量:51
20
作者 王静爱 史培军 朱骊 《地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18-26,共9页
依据102种自然致灾因子分布图,以县域为统计单元,建立了全国自然致灾因子数据库。在此基础上,绘制出中国自然致灾因子多度、相对强度、被灾指数图,进而分析了它们的区域分异,为进行中国自然灾害区划提供依据。
关键词 自然灾害 自然致灾因子 区域分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