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医联体模式下胸痛中心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建设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疗效和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袁杰林 梁艺 +3 位作者 张景昌 黄学成 韦炜 潘波 《内科》 2023年第6期513-517,共5页
目的观察医联体模式下胸痛中心(CPC)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对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PCI)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ASTEMI)患者的疗效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共纳入181例接受PPCI治疗的ASTE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非120急救中心转运的患者为... 目的观察医联体模式下胸痛中心(CPC)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对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PCI)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ASTEMI)患者的疗效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共纳入181例接受PPCI治疗的ASTE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非120急救中心转运的患者为对照组(n=139),医联体单位和120急救中心转运的患者为观察组(n=42)。比较两组患者CPC质控指标和近期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发病至首次医疗接触时间、发病至首份心电图时间、导管室激活时间、发病至(本院)医院大门时间、发病至球囊扩张时间、医院大门至球囊扩张(D2B)时间和治疗后3个月内心力衰竭发生率均短/低于对照组,首次医疗接触至球囊扩张时间、D2B达标率均长/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住院死亡率、院内心力衰竭发生率、治疗后3个月内死亡率、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医联体模式下CPC区域协同救治体系的建立,可强化院前急救,缩短D2B时间,提升D2B达标率,提高对ASTEMI患者的救治能力和救治效率,降低治疗后3个月内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痛中心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区域协同救治 医联体
下载PDF
信息技术支撑区域协同救治体系中胸痛中心的发展方向 被引量:11
2
作者 向定成 《中国数字医学》 2015年第9期2-4,共3页
规范化胸痛中心建设的核心是要将区域内的医疗资源进行整合,建立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发病现场的心电图等生命监测信息及时传输到具有决策能力的医生手上,以实现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患者送至具有救治能力的医院接受最佳治... 规范化胸痛中心建设的核心是要将区域内的医疗资源进行整合,建立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发病现场的心电图等生命监测信息及时传输到具有决策能力的医生手上,以实现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患者送至具有救治能力的医院接受最佳治疗的目的。基于上述理念的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已初显成效,必将引领胸痛中心的未来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痛中心 急性心肌梗死 区域协同救治体系 信息技术
下载PDF
胸痛中心区域协同急救网络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5
3
作者 吴勇 马莉 《中国数字医学》 2015年第9期11-13,共3页
着眼于胸痛中心急救网络的远程救治,以94个胸痛急救网络终端的建设为例,探索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与基层中小医院技术全面帮扶,定点救治胸痛患者的创新模式。阐述了胸痛急救网络建设的深远意义、协作的模式以及产生的效益。
关键词 胸痛中心 区域协同急救网络 远程医疗
下载PDF
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4
4
作者 曾国兴 邹标 韦海生 《中外医学研究》 2022年第9期151-153,共3页
目的:探讨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1年7月由高州市10多家基层卫生院转至高州市人民医院的35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不同救治方案将其分为对照组(n=154)和试验组(n... 目的:探讨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1年7月由高州市10多家基层卫生院转至高州市人民医院的35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不同救治方案将其分为对照组(n=154)和试验组(n=202)。对照组实施常规救治干预,试验组实施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干预。比较两组完成头部CT血管成像(CTA)时间、发病至入院时间(ODT)、入院至溶栓时间(DNT)、入院至穿刺时间(DPT),以及入院时、治疗24 h、1周的神经功能、溶栓比例、脑血管再通率。结果:试验组完成头部CTA时间、ODT、DNT、DPT均短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治疗24 h、1周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溶栓比例及脑血管再通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实施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干预,能够迅速提升人民医院与区域内卫生院之间的协同效率,缩短患者治疗时间,提升急救医疗水平,优化对患者的救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协同救治体系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时间 溶栓治疗
下载PDF
胸痛中心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建设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救治的影响
5
作者 李海洲 张琳 +1 位作者 王瑾 赵智琛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4年第1期22-25,共4页
目的:探讨胸痛中心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建设对郑州地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救治的影响。方法:选取郑州市中心医院胸痛中心2015年10月至2020年10月成立前、后收治的STEMI转诊患者,分别设为常规转诊组、区域协同转诊组,各90例。两... 目的:探讨胸痛中心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建设对郑州地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救治的影响。方法:选取郑州市中心医院胸痛中心2015年10月至2020年10月成立前、后收治的STEMI转诊患者,分别设为常规转诊组、区域协同转诊组,各90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发病后总缺血时间、从发病至首次医疗接触时间(S2FMC)、首次医疗接触到导丝通过时间(FMC2W),临床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差异。结果:区域协同转诊组患者的总缺血时间、S2FMC、FMC2W均短于常规转诊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区域协同转诊组患者院内临床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常规转诊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痛中心区域协同救治体系的建设,显著提高了STEMI转诊患者的临床救治效率,降低了院内临床不良事件发生率,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区域协同救治体系 胸痛中心
下载PDF
不同来院方式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门球时间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刘思齐 《岭南急诊医学杂志》 2019年第4期318-319,共2页
目的:分析比较2019年1月1日至2019年6月24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胸痛中心接诊的通过不同方式来院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门球时间,进一步探索出最佳来院方式,缩短STEMI患者的门球时间(D-to-B),提高对此类患者的救治效率。方法... 目的:分析比较2019年1月1日至2019年6月24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胸痛中心接诊的通过不同方式来院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门球时间,进一步探索出最佳来院方式,缩短STEMI患者的门球时间(D-to-B),提高对此类患者的救治效率。方法:收集2019年1月1日至2019年6月24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胸痛中心接诊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总共28例,回顾性分析他们的一般情况、心血管高危因素、D-to-B时间。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分布及心血管高危因素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通过区域协同救治体系转运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人的D-to-B时间低于其他转院方式的病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基层医院转运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人的D-to-B时间明显低于其他方式来院的病人,提示积极建设区域协同救治系统可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救治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区域协同救治系统 门球时间
下载PDF
质量功能展开技术在重症心肺疾病患者体外膜肺氧合救治中的应用 被引量:3
7
作者 侯梦晓 秦秉玉 +2 位作者 张文稳 卢跃峰 越丽霞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036-1040,共5页
目的准确有效识别重症心肺疾病患者体外膜肺氧合(ECMO)救治的最关键需求,以更好地进行医疗服务质量持续改进活动,提升患者满意度。方法选择河南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专科联盟内56家医疗机构行ECMO转运的患者〔2017年6月至2018年5月应用质... 目的准确有效识别重症心肺疾病患者体外膜肺氧合(ECMO)救治的最关键需求,以更好地进行医疗服务质量持续改进活动,提升患者满意度。方法选择河南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专科联盟内56家医疗机构行ECMO转运的患者〔2017年6月至2018年5月应用质量功能展开(QFD)前转运的患者为对照组,2018年6月至2019年5月应用QFD后转运的患者为观察组〕、联盟医院医务人员、ECMO转运团队、转运司机团队作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应用QFD工具,将收集到的需求转换成质量改进要素,以获取针对性改进措施。结果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25份,回收有效问卷116份,其中患者91份(包括对照组27份、观察组64份)、联盟医院医务人员10份、ECMO转运团队10份、转运司机团队5份,问卷回收率92.8%。重症心肺疾病患者ECMO救治改进要素按照重要度进行排序,其中前5位依次为首诊评估精准化、ECMO团队专职化、车辆安全有保障、响应对接无缝隙、协同救治流程畅。结论联盟各医院对重症心肺疾病患者进行ECMO救治中应优先考虑上述5个改进要素,以确保患者得到更准确、及时的救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量功能展开 ECMO区域协同救治医疗服务模式 服务需求
原文传递
互联网+区域协同救治系统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急救效果的影响
8
作者 吴丹 葛勤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 2021年第7期1-4,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在急救时采用互联网+区域协同救治系统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14例STEMI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救治模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7例。对照组患者接...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在急救时采用互联网+区域协同救治系统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14例STEMI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救治模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7例。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救治模式,观察组患者接受互联网+区域协同救治系统模式。比较2组短期内预后情况、各救治时间节点状况和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短期内预后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进入医院大门至经皮冠状动脉脉介入治疗(PCI)中球囊扩张时间(D-to-B)和首次医疗接触到PCI中球囊扩张时间(FMC-to-B)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均<0.01),D-to-B达标率和FMC-to-B达标率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互联网+区域协同救治系统应用于STEMI患者急救中,可有效改善其短期内预后情况,缩短救治时间,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 互联网 区域协同救治系统
下载PDF
基于智慧医疗的区级急危重症区域协同救治平台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1
9
作者 吴国新 关紫云 叶镱 《广西医学》 CAS 2018年第24期2901-2903,共3页
目的探讨基于智慧医疗的区级急危重症区域协同救治平台的应用效果。方法将500例危急重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抢救,观察组采用基于智慧医疗的区级急危重症区域协同救治平台抢救,比较两组患者的抢... 目的探讨基于智慧医疗的区级急危重症区域协同救治平台的应用效果。方法将500例危急重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抢救,观察组采用基于智慧医疗的区级急危重症区域协同救治平台抢救,比较两组患者的抢救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患者家属的满意度评分。结果观察组的分诊评估、静脉用药、检查时间及急救总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恶性心律失常、消化道出血、脑疝及肺水肿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家属对医护人员的急救效率、临床沟通能力、服务态度评分以及整体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 <0. 05)。结论构建智慧医疗的区级急危重症区域协同救治平台能有效缩短危急重症患者抢救所需时间,降低抢救过程中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急重症 智慧医疗 区域协同救治平台 抢救效果 满意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