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9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类型地区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管理模式选择——以江苏省太湖地区为例 被引量:51
1
作者 姜海 雷昊 +2 位作者 白璐 吴昊 赵海燕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2430-2440,共11页
不同地区应根据种植业-养殖业发展情况、经济发展水平与政府污染治理能力、水环境状况与治理需求,因地制宜地选择管理模式。依据系统构成要素及关系,本文将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管理模式总结为养殖企业主导型、有机肥企业主导型、... 不同地区应根据种植业-养殖业发展情况、经济发展水平与政府污染治理能力、水环境状况与治理需求,因地制宜地选择管理模式。依据系统构成要素及关系,本文将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管理模式总结为养殖企业主导型、有机肥企业主导型、种植企业主导型、政府(公益性处理中心)主导型四类。综合应用聚类分析与SWOT分析方法,将江苏省太湖地区22个县(市、区)划分为三类管理模式地区:养殖企业-有机肥企业主导型模式混合推广区,占太湖地区总土地面积43%;有机肥企业主导型模式重点推广区,占土地总面积20%;种植企业主导模式重点推广区,占土地总面积37%。政府在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中应同时扮演废弃物处理排放监督者、资源化利用组织者与服务购买者等"多重角色",将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相关利益主体组织起来,重新构建种植业-养殖业关系,切实提高养殖废弃物的有效利用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殖废弃物 资源化利用 管理模式 地区分类 太湖流域
原文传递
中国教育现代化区域聚类与特征分析 被引量:33
2
作者 叶平 王蕊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47-57,共11页
本文采用灰色系统的方法 ,构建两维指标体系 ,对我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社会经济和教育现代化水平进行聚类分析 ,初步揭示了各区域教育现代化的不同特征 ,在此基础上 ,提出各区域教育现代化的推进策略 ,为分类指导、分区推进提供实证... 本文采用灰色系统的方法 ,构建两维指标体系 ,对我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社会经济和教育现代化水平进行聚类分析 ,初步揭示了各区域教育现代化的不同特征 ,在此基础上 ,提出各区域教育现代化的推进策略 ,为分类指导、分区推进提供实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教育现代化 区域聚类 特征分析 发展战略 教育科学研究
原文传递
秸秆饲料化集成技术模式及其区域适用性评价 被引量:31
3
作者 杨增玲 楚天舒 +2 位作者 韩鲁佳 李晓红 刘贤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3期186-193,共8页
农作物秸秆是一种重要的生物质资源,其综合利用不仅保护产地环境、促进农民增收,而且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为了促进秸秆资源的饲料化利用与推广,该文针对秸秆饲料化集成技术的区域适用性进行初步研究。根据技术流程进行秸秆收... 农作物秸秆是一种重要的生物质资源,其综合利用不仅保护产地环境、促进农民增收,而且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为了促进秸秆资源的饲料化利用与推广,该文针对秸秆饲料化集成技术的区域适用性进行初步研究。根据技术流程进行秸秆收储运和饲料化转化技术分类,进而总结出秸秆饲料化集成技术的多种模式;然后,根据评价原则进行指标筛选,构建评价体系,采用综合集成赋权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最后以沈阳市于洪区为例,进行秸秆饲料化集成技术模式的区域适用性评价研究,找出适宜当地青绿玉米秸秆饲料化集成技术模式和适宜当地水稻秸秆饲料化集成技术模式。并结合未来畜牧业发展规划,对现有模式提出改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 集成 农作物 饲料化利用 区域适用性 技术分类 综合集成赋权法
下载PDF
基于两维图论聚类分析的烤烟外观质量特征区域归类 被引量:31
4
作者 魏春阳 王信民 +3 位作者 程森 蔡宪杰 宋纪真 尹启生 《烟草科技》 EI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42-48,共7页
采用2003~2008年全国烤烟中部烟叶外观质量评价数据,运用两维图论聚类分析方法进行了烤烟外观质量特征区域的归类。结果表明:①烤烟外观质量特征区域差异主要体现为色度、油分和身份的差异;②依据烤烟外观质量特征的相似性、地理位置... 采用2003~2008年全国烤烟中部烟叶外观质量评价数据,运用两维图论聚类分析方法进行了烤烟外观质量特征区域的归类。结果表明:①烤烟外观质量特征区域差异主要体现为色度、油分和身份的差异;②依据烤烟外观质量特征的相似性、地理位置的相连性以及自然生态环境的相近性原则将我国烤烟外观质量特征归类区域分为5个区20类。将第1~4类归为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和甘肃;第5~8类归为Ⅱ区,包括山东、河南、陕西北部、安徽北部;第9~10类归为Ⅲ区,包括陕西南部、湖北、湖南西部、重庆、贵州西北部;第11~16类归为Ⅳ区,包括安徽南部、湖南东南部、广东、江西、广西东北部、福建;第17~20类归为Ⅴ区,包括贵州中部和南部、云南、四川南部、广西西南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烤烟 外观质量 两维图论聚类分析 区域归类
下载PDF
分类对接与跨层协调:粤港澳大湾区区域治理的新模式 被引量:19
5
作者 方木欢 《中国行政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6-44,共9页
粤港澳大湾区区域治理新模式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及完善"一国两制"制度体系的重要内容。通过对粤港澳大湾区政府间协调合作过程的实证分析,发现"分类对接"与"跨层协调"是粤港澳大湾区业... 粤港澳大湾区区域治理新模式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及完善"一国两制"制度体系的重要内容。通过对粤港澳大湾区政府间协调合作过程的实证分析,发现"分类对接"与"跨层协调"是粤港澳大湾区业已形成的中国特色区域治理新模式:促进"块块"合作的"分类对接"是一种组成机制,推动"条条"贯通的"跨层协调"是另一种组成机制,两者相互结合、不可分割,共同作用于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与日本的广域行政、美国的新区域主义、欧盟的开放式协调三大区域治理模式相较,粤港澳大湾区区域治理模式作为一种制度创新的中央集权式开放协调,既有助调适央地关系、地方间纵横府际关系,也有利实现整体提升区域治理能力与治理绩效的战略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区域治理 分类对接 跨层协调
原文传递
珠江三角洲都市经济区地域构成的判别与分析 被引量:16
6
作者 王开泳 陈田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820-828,共9页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单个城市的竞争逐渐转变为城市区域的竞争。都市经济区是在国家战略需求的推动下应势而生的新概念,已经广泛应用于全国国土规划和主体功能区划。准确把握都市经济区内部的地域构成有助于进行有效地加...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单个城市的竞争逐渐转变为城市区域的竞争。都市经济区是在国家战略需求的推动下应势而生的新概念,已经广泛应用于全国国土规划和主体功能区划。准确把握都市经济区内部的地域构成有助于进行有效地加强区域管理和空间调控。以往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宏观分析或以区县为单元的空间分析,从功能空间的角度对都市经济区内部地域构成的研究较少,更缺少准确科学的划分和判读方法。为了准确把握区域空间利用中的主要问题和潜在威胁,规划者和政府官员需要探索判定都市经济区地域构成的新方法。文章在总结当前几种主要的地域类型判读方法优缺点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运用遥感和GIS手段进行区域地域构成判别的思路,并成功应用于珠江三角洲内部地域构成的空间分析。研究发现,当前珠江三角洲都市经济区正经历着大规模的城镇化,大都市的发展无序蔓延,存在的用地粗放、结构混杂、功能有待优化等问题,工业区、居住区等用地的空间分布呈现较明显的向心型分布和交通导向型分布特征,同种地域类型的集聚性分布明显增强。通过从单要素和整体特征上认识和把握珠江三角洲地域构成与空间组织特征,可以有的放矢地进行空间管理和调控。还有助于深化区域地域构成的认识和空间结构的监测和分析,也可作为制定土地利用政策的依据,为从区域尺度上制定空间政策提供了新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都市经济区 地域构成 判别方法 GIS/RS 珠江三角洲
下载PDF
中国R&D产业发展的空间差异及地域分类研究 被引量:14
7
作者 张仁开 杜德斌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0-24,共5页
在确定R&D产业发展指数和潜力指数的基础上,对中国R&D产业发展的地域差异和地域类型进行了初步探讨。中国R&D产业发展的地域差异显著,且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可以将中国R&D产业发展的地域类型划分为发达型、较发达型、发... 在确定R&D产业发展指数和潜力指数的基础上,对中国R&D产业发展的地域差异和地域类型进行了初步探讨。中国R&D产业发展的地域差异显著,且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可以将中国R&D产业发展的地域类型划分为发达型、较发达型、发展型和落后型4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D产业 发展指数 潜力指数 空间差异 地域分类 中国
下载PDF
中国居民潜在国内出游力的区域差异 被引量:13
8
作者 赵英丽 《资源开发与市场》 CAS 2005年第4期382-384,F0003,共4页
运用因子分析法对中国居民潜在国内出游力的区域差异作了分析,得出影响国内居民出游力的因子包括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增长能力、区域居民收入和经济发展的外向性、行业从业结构、区域经济发展活力4个主要因子,并利用聚类分析法将中国居... 运用因子分析法对中国居民潜在国内出游力的区域差异作了分析,得出影响国内居民出游力的因子包括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增长能力、区域居民收入和经济发展的外向性、行业从业结构、区域经济发展活力4个主要因子,并利用聚类分析法将中国居民潜在的国内出游力划分为5个层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在出游力 因子分析 空间差异 聚类分析
下载PDF
车辆曲面重构中点云精简算法的研究与改进 被引量:15
9
作者 王琼 王海燕 +2 位作者 孙保群 夏光 徐超 《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693-1701,共9页
为了解决车辆点云数据曲面重构效率低和精简后数据重构模型质量差的问题,提出一种改进的点云精简算法。基于kd-tree建立散乱点云数据的空间索引结构并获取每个数据点的k邻域索引;提出基于快速识别边界线的精简算法避免精简过程边界数据... 为了解决车辆点云数据曲面重构效率低和精简后数据重构模型质量差的问题,提出一种改进的点云精简算法。基于kd-tree建立散乱点云数据的空间索引结构并获取每个数据点的k邻域索引;提出基于快速识别边界线的精简算法避免精简过程边界数据丢失,确保获得真实的车辆曲面重构模型;对非边界点邻域进行区域分类,并根据分类选择性保留邻域数据,以提高点云数据处理速度并减少内存开销。在实现了算法的程序设计及仿真实验的基础上,完成了基于三维激光扫描车辆外廓尺寸测量系统平台的实车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精简算法程序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车辆点云的的边界特征和细节形状,改善了车辆点云曲面重构模型质量;数据处理中能够精简45%~70%的车辆点云数据,加快了系统重构的速度,提高了车辆外廓测量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面重构 点云精简 边界线 区域分类
下载PDF
长三角区域性PM_(2.5)污染的空间分型及其大气环流特征研究 被引量:15
10
作者 曹钰 楼晟荣 +2 位作者 王茜 黄成 许建明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665-1679,共15页
本文提出了一种长三角区域性PM_(2.5)污染日的判别方法,以出现5个、8个连片污染城市为检验阈值,分别覆盖了96%和100%的区域污染日.然后利用T-mode斜交旋转分解方法(PCT)对2015—2018年11—2月长三角地区260个区域性PM_(2.5)污染日进行分... 本文提出了一种长三角区域性PM_(2.5)污染日的判别方法,以出现5个、8个连片污染城市为检验阈值,分别覆盖了96%和100%的区域污染日.然后利用T-mode斜交旋转分解方法(PCT)对2015—2018年11—2月长三角地区260个区域性PM_(2.5)污染日进行分型,揭示了4种不同的PM_(2.5)的空间分布形态(整体型、西部型、西北型和东北型),其影响范围、持续时间和污染程度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整体型污染受L型高压控制,出现日数最多(139 d)、覆盖范围最广(31个城市)、区域平均浓度最高(104.3μg·m^(-3)),是影响长三角地区PM_(2.5)环境质量的最重要的污染类型.西部型和西北型分别受东路冷空气、西路冷空气影响,PM_(2.5)分别呈现"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分布形态,前者主要影响安徽大部和浙江北部,后者主要影响安徽北部和江苏西北部.东北型是长三角本地排放在弱气压场和高压中心下混合产生,主要影响江苏大部和上海,基本不受跨区域输送影响.针对不同类型的污染影响范围和程度可以采取差异化的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区域性污染 空间分型 长三角区域
原文传递
基于云PDR的区域物流能力评价研究 被引量:14
11
作者 张旭 袁旭梅 +1 位作者 王亚娜 魏福丽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0年第2期108-117,共10页
物流能力的提升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构建包括物流人才、物流基础设施、物流产出规模、物流发展环境四个一级指标在内的区域物流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以中国7个区域及其中20个省(市)的相关数据为样本,基于云概率优势关系(云P... 物流能力的提升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构建包括物流人才、物流基础设施、物流产出规模、物流发展环境四个一级指标在内的区域物流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以中国7个区域及其中20个省(市)的相关数据为样本,基于云概率优势关系(云PDR)方法进行评价,并据此从"综合水平-波动"和"投入-产出"两方面对样本分类。结果显示:在物流能力的水平和波动方面,各区域及省(市)差异显著,具有不同的驱动因素与薄弱环节,分属于积极的持续提升型、高效的持续提升型、低效的稳定发展型、低效的探索追赶型和保守落后型五种类型。因此,应结合不同地区所属类型的特征采取不同发展对策:物流发展处于保守落后型的区域应进一步加强物流发展意识、物流能力与发展水平相对平稳的区域应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物流发展相对活跃的区域应完善物流人才培养体系、物流能力与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应提升物流投入产出比,推动区域物流能力的全面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物流 物流能力 评价&分类 云概率优势关系法(云PDR)
下载PDF
绿水青山视域下中国乡村振兴模式提炼与分类研究 被引量:9
12
作者 王永生 刘彦随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005-2017,共13页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内容。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叠加背景下,乡村地区绿水青山价值显现可为乡村振兴提供新动能。中国乡村类型多样、发展水平差异明显,开展绿水青山视域下乡村振兴典型模式提炼与形成机制...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内容。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叠加背景下,乡村地区绿水青山价值显现可为乡村振兴提供新动能。中国乡村类型多样、发展水平差异明显,开展绿水青山视域下乡村振兴典型模式提炼与形成机制解析,有利于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科学有序推进乡村振兴。研究表明:绿水青山特指乡村地区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交互耦合形成的具有特定地域特征的自然-社会-经济共同体,是乡村转型发展的重要资源、价值实现的重要路径和全面振兴的重要载体。绿水青山视域下乡村振兴地域模式呈现“纺锤形”,可划分为城乡融合型、提质增效型、搬迁撤并型3个大类,以及中心镇、社区化、园区化、物质开发、功能提升、产业融合、生态移民、易地搬迁、村庄合并等11个亚类。中国乡村振兴建设具有系统性和复杂性,地域模式库建设可为区域乡村振兴提供模式与路径借鉴,未来应注重绿水青山与乡村振兴的协调耦合,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特色乡村振兴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水青山 乡村振兴 地域模式 分类识别 乡村地域系统 城乡融合发展
原文传递
海绵城市的地区分类建设范式 被引量:13
13
作者 任南琪 黄鸿 王秋茹 《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4,共4页
在系统分析我国城市的水文地质和气候条件等自然因素和新旧城区、功能区等社会因素的基础上,分类和总结现有海绵城市试点经验,提出了基于我国地域分类和社会属性分类的海绵城市建设策略和范式,以期为海绵城市建设的推广提供借鉴。
关键词 海绵城市 地区分类 试点城市 建设范式
原文传递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风险区域划分 被引量:12
14
作者 彭丽梅 赵理 +1 位作者 周悟 胡月明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1-67,共7页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过量的重金属进入土壤,导致耕地土壤质量下降、土壤生产力和粮食安全水平降低,对人类健康和区域生态系统平衡产生了严重的威胁。科学评价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并对其进行污染风险区域划分,对...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过量的重金属进入土壤,导致耕地土壤质量下降、土壤生产力和粮食安全水平降低,对人类健康和区域生态系统平衡产生了严重的威胁。科学评价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并对其进行污染风险区域划分,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选取有机质含量、土壤酸碱度、海拔、坡度、道路距离、河流距离、工厂距离和居民地距离因子,构成评价指标体系,对广州市从化区耕地土壤5种重金属(Cd,Hg,As,Pb,Cr)进行污染风险区域划分。结果显示,从化区土壤重金属风险以Cd和Hg为主,主要分布在鳌头镇东北部、太平镇南部、温泉镇东部及吕田镇中部,Pb与As风险水平相近,Cr对耕地污染风险最轻,各重金属风险划分结果Kappa系数均大于0.4,表明分类质量较好,精度符合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土壤 重金属污染风险 区域划分 层次分析法 广州市从化区
下载PDF
区域集镇基准地价体系建立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周生路 吴文红 彭补拙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87-189,共3页
以江苏六合县为例,对区域集镇基准地价体系建立方法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先对集镇土地进行分等,然后以分等结果为控制对级差收益和市场交易地价进行对比和综合。
关键词 区域集镇 基准地价体系 土地分等 中国
下载PDF
基于聚类分析法对甘肃农村居民收入区域类型划分 被引量:11
16
作者 钱力 李泉 聂华林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20-26,共7页
基于区位理论,运用2008-2010年甘肃农村居民收入相关数据,构建了反映农村居民收入区域分类特征的综合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和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甘肃省各州、市以及各县、区农村居民收入区域类型分别进行了划分,为进一步研究甘肃... 基于区位理论,运用2008-2010年甘肃农村居民收入相关数据,构建了反映农村居民收入区域分类特征的综合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和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甘肃省各州、市以及各县、区农村居民收入区域类型分别进行了划分,为进一步研究甘肃农村居民收入区域间差异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居民收入整体水平不高,区域差距较大。空间上,农民收入总体呈现从西北向东南递减的格局;而城市市区及近郊县农民收入水平高于远郊县,说明农民收入具有二元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居民收入 区域差异 区域分类
原文传递
河南省经济发展差异及区域划分研究 被引量:9
17
作者 高丽娜 朱舜 《天中学刊》 2006年第6期65-68,共4页
河南省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不高,而且区域差距十分明显,宁西铁路贯通后形成的新亚欧大陆桥西安以东双陆桥经济带对河南省区域发展差异的形成及其发展趋势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形成了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的独特空间结构。研究这种现状特点,对... 河南省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不高,而且区域差距十分明显,宁西铁路贯通后形成的新亚欧大陆桥西安以东双陆桥经济带对河南省区域发展差异的形成及其发展趋势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形成了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的独特空间结构。研究这种现状特点,对制定河南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省 区域差异 类型划分 协调对策
下载PDF
产量比系数对农用地分等的影响 被引量:10
18
作者 孔祥斌 林晶 +2 位作者 王健 李勤奋 孙彦伟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37-243,共7页
产量比系数是农用地分等中关键的参数,其测算的是否科学决定了农用地利用等别评价精度,由于中国耕作制度的复杂性和利用方式的多样性,农用地分等规程上要求采用基准作物和指定作物最高产量比法求取产量比系数,如何进行产量比系数改进,... 产量比系数是农用地分等中关键的参数,其测算的是否科学决定了农用地利用等别评价精度,由于中国耕作制度的复杂性和利用方式的多样性,农用地分等规程上要求采用基准作物和指定作物最高产量比法求取产量比系数,如何进行产量比系数改进,提高农用地分等精度是必须要解决的科学问题。该文以上海市崇明区作为研究案例,针对一年两熟区域农用地分等,采用最高产量比法、生产潜力比法、热量比法、市场价格比法、热量—现实生产力综合比法、热量—生产潜力综合比法等6种方法确定产量比系数,并检验不同方法确定产量比系数对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别和利用等别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规程确定的产量比系数方法评价出的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别和利用等别比较,其他5种方法评价得出的农用地自然质量、利用等别呈现整体上升或整体下降趋势。但是,依据不同方法确定的产量比系数进行农用地评价,对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别和利用等别的空间质量差异没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区域规划 农用地 产量比系数 自然质量 等别 利用等别
下载PDF
中国区域划分的层次聚类分析 被引量:10
19
作者 金相郁 《城市规划汇刊》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3-28,95,共7页
利用层次聚类分析方法重新分析中国东中西部区域划分的科学性。层次聚类分析方法具有一个特征 ,它可在没有任何前提条件的情况下表达聚类过程。分析主要利用经济变量 ,各省级单位的GDP、人口、从业人员和职工工资、人民生活、工业、区... 利用层次聚类分析方法重新分析中国东中西部区域划分的科学性。层次聚类分析方法具有一个特征 ,它可在没有任何前提条件的情况下表达聚类过程。分析主要利用经济变量 ,各省级单位的GDP、人口、从业人员和职工工资、人民生活、工业、区域创新能力等 6个方面的 54种变量。分析结果表明 ,总体来看 ,东部地区可划分为几类区域 ,而中西部地区可以聚类成为一个大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划分 聚类分析 层次聚类分析方法
原文传递
长江中游地区PM_(2.5)重污染过程的典型天气环流分型及区域传输影响 被引量:9
20
作者 王莹 智协飞 +2 位作者 白永清 董甫 张玲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3913-3922,共10页
作为一个新的区域性霾污染中心,长江中游地区地理位置特殊,是我国中东部地区大气污染物区域传输的重要枢纽,天气环流对该区域不同传输和累积型PM_(2.5)重污染的形成机制还不甚了解.利用T-mode斜交旋转主成分分析法(PCT),对2015~2019年... 作为一个新的区域性霾污染中心,长江中游地区地理位置特殊,是我国中东部地区大气污染物区域传输的重要枢纽,天气环流对该区域不同传输和累积型PM_(2.5)重污染的形成机制还不甚了解.利用T-mode斜交旋转主成分分析法(PCT),对2015~2019年采暖季长江中游地区74 d PM_(2.5)重污染事件进行天气环流分型,得到:PCT1高压底部传输型(天数:41 d,占比:55.4%)、PCT2低压辐合累积型(天数:12 d,占比:16.2%)、PCT3高压静稳累积型(天数:11 d,占比:14.9%)和PCT4高压后部传输型(天数:10 d,占比:13.5%)这4种主要的大气环流类型.区域传输型污染(PCT1和PCT4)占比高达69%,是长江中游地区PM_(2.5)重污染发生的主导因素,突显了地域特殊性.其中,PCT1是最主要的环流型,冷锋南侵伴随强偏北风驱动上游地区污染物快速传输,使得PM_(2.5)浓度暴发式增长.境内传输通道城市襄阳、荆门和荆州PM_(2.5)传输过程具有12 h滞后特征,其PM_(2.5)影响源区主要分布在上游的河南中北部、山东西部和华北大部分地区.PCT4传输型受低层偏东风输送影响,污染上升速率也相对较快.PCT2和PCT3为静稳天气环流型,地面风速较小,低层水平辐合和下沉运动有利本地PM_(2.5)重污染累积,污染上升速率和持续时间都相对传输型更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长江中游地区 区域传输 T-mode斜交旋转主成分分析法(PCT) 环流分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