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8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度分析 被引量:784
1
作者 刘耀彬 李仁东 宋学锋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05-112,共8页
在阐述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涵义的基础上,利用协同学思想构建二者之间的耦合度模型,并对1985年以来的中国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度的时空分布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①从时间上看,中国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的时序基本处于颉颃阶... 在阐述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涵义的基础上,利用协同学思想构建二者之间的耦合度模型,并对1985年以来的中国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度的时空分布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①从时间上看,中国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的时序基本处于颉颃阶段,且二者的耦合协调度较低;②从空间上看,中国省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都明显存在着地域性差异,且耦合协调度表现出东部省区普遍高于中西部省区的规律,同时它还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很大的空间对应关系;③由于经济发展、历史基础、自然条件和政策影响的差异作用,中国省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强度与耦合协调程度在空间分布上不具有对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经济学 耦合度 城市化 生态环境 时空分析
下载PDF
区域经济—生态环境—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发展分析与预测——以长江经济带沿线各省市为例 被引量:437
2
作者 周成 冯学钢 唐睿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86-193,共8页
将区域经济—生态环境—旅游产业看成一个内涵广泛、结构复杂且具耦合特征的开放性巨系统,正确认识和处理三者间关系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与基础。首先,构建了区域经济—生态环境—旅游产业耦合协调评价体系,以长江经济带沿线11个省... 将区域经济—生态环境—旅游产业看成一个内涵广泛、结构复杂且具耦合特征的开放性巨系统,正确认识和处理三者间关系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与基础。首先,构建了区域经济—生态环境—旅游产业耦合协调评价体系,以长江经济带沿线11个省市为例,运用加权TOPSIS法对该区各省市三大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其次,基于耦合协调模型,从时空维度对长江经济带各省市三大系统耦合协调演化关系给予分析;最后,运用灰色GM(1.1)模型,对该区三大系统的未来耦合协调度进行预测。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沿线各省市区域经济和旅游产业系统具较高关联性,而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间并不具有显著冲突;三大系统耦合协调度从时间上看以保持稳定和波动上升为主,空间上大致呈东高西低的发展格局,且耦合发展主要制约因素东中西部各有不同;未来几年内该区三大系统的耦合协调度除个别省份外,总体呈小幅上升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经济 生态环境 旅游产业 耦合协调 长江经济带
原文传递
区域经济-旅游-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研究——以安徽省为例 被引量:320
3
作者 刘定惠 杨永春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892-896,共5页
在阐述区域经济、旅游业与生态环境相互协调发展的作用机理的基础上,建立了区域经济-旅游-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指标体系,并引入耦合协调度数学模型及计算方法,以安徽省为例,对安徽省1990~2008年经济-旅游-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进行了实证... 在阐述区域经济、旅游业与生态环境相互协调发展的作用机理的基础上,建立了区域经济-旅游-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指标体系,并引入耦合协调度数学模型及计算方法,以安徽省为例,对安徽省1990~2008年经济-旅游-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安徽省经济-旅游-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仍属于中等水平的勉强协调类型。近年来三者的耦合协调关系处于颉颃状态,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制约耦合协调度进一步提高的瓶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经济 旅游 生态环境 耦合协调度 安徽省
原文传递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201
4
作者 郭旭东 陈利顶 傅伯杰 《环境科学进展》 CSCD 1999年第6期66-75,共10页
土地利用/ 土地覆被变化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土地利用/ 土地覆被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分析了土地利用/ 土地覆被变化对区域气候、土壤、水量和水质的影响。土地利用/ 土地覆被变化通过改变地表发射率、温室气体和痕量气体的... 土地利用/ 土地覆被变化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土地利用/ 土地覆被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分析了土地利用/ 土地覆被变化对区域气候、土壤、水量和水质的影响。土地利用/ 土地覆被变化通过改变地表发射率、温室气体和痕量气体的含量影响区域气候;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影响着能量交换、水交换、侵蚀与堆积、生物循环和作物生产等土壤主要生态过程,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地覆被类型的空间组合影响着土壤养分的迁移规律;土地利用/ 土地覆被变化对水质的影响主要是通过非点源污染途径,许多非点源污染来源都同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紧密联系。文中还探讨了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土地利用造成的土壤侵蚀、土地退化、水资源短缺、海水入侵等生态环境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土地覆被变化 区域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
原文传递
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系统动态耦合协调发展研究——基于江苏省的数据 被引量:125
5
作者 江红莉 何建敏 《软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63-68,共6页
在分析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系统交互耦合关系的基础上,建立了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系统协调发展的动态耦合模型,并对江苏省经济与生态环境系统的协调发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95~2007年间,江苏省的经济系统综合发展指数呈快速上升... 在分析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系统交互耦合关系的基础上,建立了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系统协调发展的动态耦合模型,并对江苏省经济与生态环境系统的协调发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95~2007年间,江苏省的经济系统综合发展指数呈快速上升的趋势,生态环境系统的综合发展指数在曲折变化中缓慢上升;经济与生态环境处于协调发展状态,但协调耦合度经历了“九五”期间的快速下降和2001年后逐渐上升两个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经济 生态环境 动态耦合 耦合度 协调发展
下载PDF
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方法与实证研究 被引量:62
6
作者 胡滨 《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6-22,共7页
本文在构建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以黑龙江省13个地市为例,采用多元统计因子分析法评估区域金融生态环境水平,并进行实证分析与研究,以期得到科学合理的评价结果和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区域金融 金融生态 因子分析 实证研究
原文传递
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时空分异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53
7
作者 张超 钟昌标 +1 位作者 蒋天颖 李兴远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5-26,共12页
从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目标入手,基于经济发展、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人民生活以及生态环境5个子系统构建区域协调发展综合评价体系,运用熵值法、局部协调发展测度法测算了1996—2017年我国30个省域的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借助σ系数、变异... 从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目标入手,基于经济发展、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人民生活以及生态环境5个子系统构建区域协调发展综合评价体系,运用熵值法、局部协调发展测度法测算了1996—2017年我国30个省域的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借助σ系数、变异系数、泰尔指数及GIS可视化表达方法刻画了其时空分异特征,利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了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各子系统区域协调发展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均呈缩减态势,除生态环境系统外,其余四个系统低等级协调发展类型省域数量均逐年递减,高等级协调发展类型省域数量均逐年增加。②区域协调发展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均呈缩小特征,各省区域协调发展水平普遍较低,最高水平的省域仅处于初级协调发展阶段,较高水平省域主要分布在中部地区,较低水平省域主要聚集于东部沿海和西北地区。③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系统协调发展对区域协调发展的正向作用较大,基础设施系统协调发展的正向作用较小,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系统协调发展均未产生显著正向作用。④东西部省域属于经济发展引领型的区域协调发展,而中部省域则属于生态环境引领型,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前两个阶段均属于经济发展引领型的区域协调发展,而当前阶段则属于生态环境引领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区域协调发展 评价 公共服务 生态环境 基础设施 高质量发展
原文传递
跨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困境成因及路径选择 被引量:46
8
作者 司林波 聂晓云 孟卫东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71-175,共5页
目前,跨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面临着环境保护内聚力不足、责任分担难以界定、合作共识难以达成等治理困境。建构以内生动力为驱动的多元协同治理模式,形成国家、市场和社会一体化的协作性治理网络是解决跨域生态环境治理中面-陆的困境... 目前,跨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面临着环境保护内聚力不足、责任分担难以界定、合作共识难以达成等治理困境。建构以内生动力为驱动的多元协同治理模式,形成国家、市场和社会一体化的协作性治理网络是解决跨域生态环境治理中面-陆的困境的有效途径。多元协同治理模式的实现,必须健全决策与预防、参与执行、沟通协调、信息共享和互信、政绩考核与监管,以及生态补偿机制等协同治理机制,以保障跨域生态环境治理切实取得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域 生态环境 协同治理 多元协同
下载PDF
基于熵值法的京津冀区域发展质量评价研究 被引量:37
9
作者 蔡玉胜 吕静韦 《工业技术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67-74,共8页
本文基于"十一五"规划初期、"十二五"规划初期和"十三五"规划初期经济数据的样本对京津冀与长三角地区发展质量进行评价与比较。结果表明,京津冀区域整体发展水平有了实质性提升,经济社会发展协同性在不... 本文基于"十一五"规划初期、"十二五"规划初期和"十三五"规划初期经济数据的样本对京津冀与长三角地区发展质量进行评价与比较。结果表明,京津冀区域整体发展水平有了实质性提升,经济社会发展协同性在不断增强,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发展逐步让位于经济、社会和生态更加均衡的发展。但京津冀区域发展能力不协调、不平衡现象仍然严峻,社会发展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与长三角地区仍存在较大差距。基于此,提出实现京津冀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为推动区域发展质量提升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 熵值法 区域发展 质量评价 生态环境 内生增长动能
下载PDF
基于高质量发展的地区经济效率测度及其环境因素分析 被引量:34
10
作者 王竹君 任保平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8-16,共9页
运用三阶段DEA模型,将福利变化与成果分配、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居民经济素质作为外部环境因素,测算我国各省份地区经济效率变动。结果表明,三大外部环境因素对地区经济效率的影响显著;全国地区经济效率呈现出"东部高、西部低"... 运用三阶段DEA模型,将福利变化与成果分配、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居民经济素质作为外部环境因素,测算我国各省份地区经济效率变动。结果表明,三大外部环境因素对地区经济效率的影响显著;全国地区经济效率呈现出"东部高、西部低"的明显趋势,而且这种突出差异来自于规模效率的影响,西部的规模效率严重低于东部与中部地区;同时,西部与中部地区的三大外部环境因素表现不足,显著降低地区经济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区经济效率 福利水平与成果分配 国民经济素质 生态环境保护
下载PDF
论城市基层区域化党建的整合功能 被引量:32
11
作者 卢爱国 陈洪江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4-40,共7页
城市基层区域化党建是基层党建生态环境转换背景下的重要制度创新,扮演着重要的"整合中心"角色,承担着内外整合功能。面对基层党组织结构裂片化、资源离散化、自我认同危机化、社区社会碎片化、基层组织悬浮化、部门行动分割... 城市基层区域化党建是基层党建生态环境转换背景下的重要制度创新,扮演着重要的"整合中心"角色,承担着内外整合功能。面对基层党组织结构裂片化、资源离散化、自我认同危机化、社区社会碎片化、基层组织悬浮化、部门行动分割化等困境,中国共产党要在加强基层组织内部整合基础上,一端嵌入"社会"实现社区社会整合,一端嵌入"国家"实现基层行政整合,一端嵌入"网络"实现异度空间整合,从而稳固党的基层政权和构建和谐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化党建 生态环境 政党整合 制度创新
下载PDF
山西省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研究 被引量:20
12
作者 芦彩梅 郝永红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71-73,共3页
区域生态环境评价是制定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对策的重要依据。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规划中新的经济发展目标,山西省将加快经济发展速度,这势必给山西省生态环境带来更大的压力。针对山西省生态... 区域生态环境评价是制定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对策的重要依据。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规划中新的经济发展目标,山西省将加快经济发展速度,这势必给山西省生态环境带来更大的压力。针对山西省生态环境脆弱实际,建立了科学的区域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灰色综合评估法对全省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进行了综合评价,在分析其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山西省区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生态环境 灰色系统 综合评价 山西
下载PDF
西部陆海新通道区域经济-交通运输-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及障碍度研究 被引量:25
13
作者 肖红 胡宇航 +1 位作者 王孝坤 龚恒娟 《铁道运输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7,共7页
西部陆海新通道是西部城市深化国际贸易合作的新桥梁,也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连接通道。运用熵权法确定区域经济、交通运输及生态环境指标的权重,借鉴物理学耦合协调度的相关概念和方法计算西部陆海新通道沿... 西部陆海新通道是西部城市深化国际贸易合作的新桥梁,也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连接通道。运用熵权法确定区域经济、交通运输及生态环境指标的权重,借鉴物理学耦合协调度的相关概念和方法计算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省(区市)区域经济-交通运输-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度,最后运用障碍度模型计算影响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省(区市)协调发展的主要障碍因子。结果表明:2010—2019年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省(区市)区域经济-交通运输-生态环境的综合发展水平稳步递增,耦合协调类型经历了中度失调—勉强协调—中级协调的转化历程,且耦合协调度仍有较大的优化空间;通过障碍因子分析,发现客运量、旅客周转量、第二产业占GDP比重及碳排放量对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协调性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陆海新通道 区域经济 交通运输 生态环境 协调度 协同发展
下载PDF
区域创新能力、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关系研究——省级面板数据空间计量分析 被引量:25
14
作者 赵小雨 王学军 郭群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35-42,共8页
首先,建立4种空间权重矩阵,运用Moran′I检验证实了农业生态环境空间相关性;其次,构建基于库兹涅茨曲线的空间计量模型,将区域创新能力纳入研究框架,运用2005-2013年我国内地31个省份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区域创新能力、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 首先,建立4种空间权重矩阵,运用Moran′I检验证实了农业生态环境空间相关性;其次,构建基于库兹涅茨曲线的空间计量模型,将区域创新能力纳入研究框架,运用2005-2013年我国内地31个省份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区域创新能力、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关系,并对各影响因素空间效应进行分解;最后,对统计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结果表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间呈正U型曲线关系,而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将显著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并进一步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创新能力 农业经济发展 生态环境 空间计量模型
下载PDF
低碳视角下区域物流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 被引量:24
15
作者 周泰 《统计与信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2-72,共11页
区域物流与生态环境实现协调发展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首先,将区域“物流—生态环境”复合系统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协同学理论,构建了科学系统的物流子系统和生态环境子系统有序参量指标体系,建立了子系统有序度模型和复合系统协... 区域物流与生态环境实现协调发展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首先,将区域“物流—生态环境”复合系统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协同学理论,构建了科学系统的物流子系统和生态环境子系统有序参量指标体系,建立了子系统有序度模型和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然后,以四川省2005—2017年的历史数据进行实证研究,计算出物流子系统和生态环境子系统的有序度以及复合系统的协调度,结果显示四川省物流子系统和生态环境子系统的有序度以及“物流—生态环境”复合系统的协调度均呈现持续增长态势,表明四川省物流和生态环境处于稳定的协调发展状态,并且协调水平在稳步提高;最后,依据四川省物流和生态环境的发展情况分析了计算结果的合理性,并从区域发展政策和法规制定、区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物流业能源结构优化三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 区域物流 生态环境 协调发展
下载PDF
福建省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区域生态环境影响研究 被引量:15
16
作者 吴彩莲 查轩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41-44,共4页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已成为国际土地科学研究中最为活跃的前沿领域之一,也是相关领域研究的重点。从气候、生物多样性、土地退化等几个方面分析了福建省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陆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土地利用变化对湿地的...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已成为国际土地科学研究中最为活跃的前沿领域之一,也是相关领域研究的重点。从气候、生物多样性、土地退化等几个方面分析了福建省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陆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土地利用变化对湿地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地利用通过改变土地覆被将从正反两面影响区域的生物多样性;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主要通过改变地表反射率和大气中气体含量影响气候质量;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地覆被程度引起土壤侵蚀的程度不同,土壤侵蚀过程加速了土壤养分的流失与土壤退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福建 土地科学 土地覆被 土地利用变化 影响 区域 土壤侵蚀 土壤养分 气候
下载PDF
塔里木河中下游区域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对策——以尉犁县为例 被引量:21
17
作者 许英勤 胡玉昆 马彦华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42-346,共5页
随着塔里木河流域进入大规模开发时期 ,区域开发活动对该流域生态环境的演变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虽然绿洲内部产出大幅度增加 ,但整体生态环境趋向恶化 ,制约了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塔里木河中下游尉犁县为例 ,从分析区域开发活... 随着塔里木河流域进入大规模开发时期 ,区域开发活动对该流域生态环境的演变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虽然绿洲内部产出大幅度增加 ,但整体生态环境趋向恶化 ,制约了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塔里木河中下游尉犁县为例 ,从分析区域开发活动入手 ,总结了区域开发对区域生态环境影响的有利与不利方面。进而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河中下游 区域开发 生态环境恢复 重建 绿洲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区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逻辑——基于社群主义视角的分析 被引量:20
18
作者 余敏江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82-90,共9页
在转型期的中国,诸多协同要素及各种干扰源的存在,极大地制约了区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实现。其中,体制吸纳限制了权力系统的开放性,利益冲突损害了自组织的协调性,信任式微稀释了子系统的协作性。在社群主义的理论视野里,共同善是协同... 在转型期的中国,诸多协同要素及各种干扰源的存在,极大地制约了区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实现。其中,体制吸纳限制了权力系统的开放性,利益冲突损害了自组织的协调性,信任式微稀释了子系统的协作性。在社群主义的理论视野里,共同善是协同者参与公共生活的共同价值追求,开放的话语构成了协同者真诚、平等、友好对话的共同场域,情感、责任、相互依赖和互惠则是协同者互补联结的纽带。因此,须将社群主义的观念植入区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实践中,通过培育利益共享体、责任共同体,重塑治理主体间的信任机制,使地方政府、企业、社会公众形成有机的合力,实现区域生态环境治理的"协同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生态环境 协同治理 社群主义
下载PDF
中国生态文明及其区域差异研究——基于强可持续视角 被引量:18
19
作者 袁晓玲 景行军 李政大 《审计与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92-101,共10页
引入强可持续发展理论,构建中国生态文明评价体系,采用改进后的纵横向拉开档次方法刻画1997—2012年中国生态文明现状,总结其演进规律,并引入泰尔指数进行区域比较研究,揭示区域差异的驱动因素。研究显示:中国生态文明整体水平呈稳步上... 引入强可持续发展理论,构建中国生态文明评价体系,采用改进后的纵横向拉开档次方法刻画1997—2012年中国生态文明现状,总结其演进规律,并引入泰尔指数进行区域比较研究,揭示区域差异的驱动因素。研究显示:中国生态文明整体水平呈稳步上升趋势,东部生态文明整体水平最高,西部次之,东北、中部生态文明指数较低;中国生态文明泰尔指数呈连续上升趋势,说明各省生态文明差异在不断地扩大,而区域间差异是总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可持续 生态文明评价 区域差异 生态文明建设 环境经济学 区域生态环境 可持续发展 区域生态文明差异
下载PDF
京津冀科技协同创新发展路径研究 被引量:19
20
作者 王秀玲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18-120,共3页
京津冀协同发展已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推进协同发展,科技协同创新是重点、关键和核心,京津冀三地已就科技协同创新开展合作。京津冀推进科技协同创新具有创新资源富集、创新成果丰硕、创新载体增多、产业基础雄厚的良好基础。应从把握... 京津冀协同发展已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推进协同发展,科技协同创新是重点、关键和核心,京津冀三地已就科技协同创新开展合作。京津冀推进科技协同创新具有创新资源富集、创新成果丰硕、创新载体增多、产业基础雄厚的良好基础。应从把握方向、统筹推进、科技资源共享、优化政策环境等方面促进京津冀科技协同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 科技协同创新 区域核心竞争力 产业升级 生态环境 顶层设计 创新链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