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液流电池储能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27
1
作者 贾志军 宋士强 王保国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2012年第1期50-57,共8页
液流电池技术利用流动的电解液作为电化学储能介质,适合于进行大容量电能与化学能的转化与储存。液流电池通常具有寿命长、效率高等技术特征,在平滑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出力以及微型电网、智能电网建设等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 液流电池技术利用流动的电解液作为电化学储能介质,适合于进行大容量电能与化学能的转化与储存。液流电池通常具有寿命长、效率高等技术特征,在平滑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出力以及微型电网、智能电网建设等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论述了液流电池的研究与开发现状,概述了目前逐渐具备工程实施能力的全钒液流电池体系,分析了液流电池新体系的研究开发状况,指明了它们各自需要进行技术突破的重要问题,最后展望了金属/空气液流电池的技术优势与未来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规模储能 液流电池 可再生能源 氧化还原电对
下载PDF
纳米尺度TiO_2微粒多孔膜电极光电化学 被引量:20
2
作者 柳闽生 郝彦忠 +2 位作者 余赪 杨迈之 蔡生民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1期992-998,共7页
用光电流作用谱、光电流-电势图和瞬态光电流谱等光电化学方法研究了TiO2多孔膜电极在含不同氧化还原体系的电解质溶液中的光电转换过程.结果说明TiO2多孔股为n-型半导体,其禁带宽度为3.26eV.当在电解质溶液中加入醌二苯酸(BQ/HQ),... 用光电流作用谱、光电流-电势图和瞬态光电流谱等光电化学方法研究了TiO2多孔膜电极在含不同氧化还原体系的电解质溶液中的光电转换过程.结果说明TiO2多孔股为n-型半导体,其禁带宽度为3.26eV.当在电解质溶液中加入醌二苯酸(BQ/HQ),TiO2多孔膜电极的光电流作用谱形基本与没加氧化还原对时类似。在可见光区的光电流拖尾是由于醌被光激发,然后给出电子到TiO2多孔膜导带而产生阳极光电流.而在电解质溶液中加入Fe(CN)3-6-/4-时,TiO2多孔膜电极的光电流作用谱有明显的改变.除了在小于380nm短波区有光电流峰外,还在400-600nm的可见光区观察到宽的光电流峰,大大增加了光电流转换效率.同时在小于-0.2V下为阳极光电流,在-0.2V~0.3V电势区间为明显阴极光电流,在大于0.3V下可观察到较弱的阳极光电流.当电极电势大于-0.2V时,光电流瞬态谱在开始光照时有一阴极瞬态光电流尖峰,然后转变为阳极稳态光电流.这是因为当电极电势较负时,Fe(CN)4-6与TiO2的电子传递络合物可以吸收光子,光生电子迅速注入TiO2导带,然后还原溶液中的而产生阴极光电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电化学 二氧化钛 多孔膜电极 纳米
下载PDF
Fe(CN)_6^(3-/4-)在金电极上氧化还原过程的拉曼光谱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顾仁敖 姚建林 +2 位作者 袁亚仙 田中群 任斌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0期1680-1682,共3页
用电化学现场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光谱研究了Fe(CN)63-/4-在金电极表面的氧化还原过程及吸附行为.结果表明,Fe(CN)63-/4-相对于Fe(CN)63-/4-能更强烈地吸附在金电极表面上,并通过配体CN-的N端吸附在电极表面.
关键词 氧化还原 金电极 六氰合铁酸根 六氰合亚铁酸根
下载PDF
基于有机二硫化物氧化还原电对的非碘系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 被引量:2
4
作者 马英壮 郑灵灵 +5 位作者 张立培 陈志坚 王树峰 曲波 肖立新 龚旗煌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57-260,共4页
相比较于硅太阳能电池而言,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具有成本低廉、制备简单的特点.在目前研究中,普遍采用碘离子作为氧化还原电对,然而碘元素本身具有腐蚀性,长期使用会腐蚀对电极从而影响器件寿命,而且此类电解液在可见光区内有很强的吸收... 相比较于硅太阳能电池而言,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具有成本低廉、制备简单的特点.在目前研究中,普遍采用碘离子作为氧化还原电对,然而碘元素本身具有腐蚀性,长期使用会腐蚀对电极从而影响器件寿命,而且此类电解液在可见光区内有很强的吸收,也不利于光能向电能的转换.本文采用了一种新型有机二硫化物,2,5-二硫基-1,3,4-噻二唑,作为氧化还原介质,其不仅能够利用其自身自均聚/自解聚反应来实现光电转换过程,降低对电极的腐蚀,而且在可见光区内的吸收很低,也有利于制作背入射式的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体系.通过器件的优化,可以分别实现1.6%(100mW·cm-2)和2.6%(13mW·cm-2)的光电转换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染料敏化 太阳能电池 有机二硫化物 氧化还原电对
原文传递
Sr掺杂镧锰氧化物/石墨烯对电极的催化性能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朱莉华 吕珂 肖欣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2426-2430,共5页
以商用TiO_2薄膜为光阳极,以溶胶-凝胶法合成的Sr掺杂镧锰氧化物La0.67Sr0.33Mn O3(LSMO)纳米颗粒为对电极,为电解液,组装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DSSC)。通过电化学阻抗谱(EIS)、塔菲尔极化曲线(Tafel曲线)、循环伏安曲线(CV曲线)、伏安特... 以商用TiO_2薄膜为光阳极,以溶胶-凝胶法合成的Sr掺杂镧锰氧化物La0.67Sr0.33Mn O3(LSMO)纳米颗粒为对电极,为电解液,组装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DSSC)。通过电化学阻抗谱(EIS)、塔菲尔极化曲线(Tafel曲线)、循环伏安曲线(CV曲线)、伏安特性曲线(J-V曲线)对制备的对电极进行光电性能分析。为了进一步提高LSMO纳米颗粒对电极的能量转化效率,在LSMO纳米颗粒中加入还原氧化石墨烯(RGO),通过简单的物理混合法制备了LSMO/RGO纳米复合材料。这种复合材料在还原I-3方面表现出更优异的电催化性能。与Pt对电极(6.942%)相比,其能量转化效率(PCE)达到了6.56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 纳米复合物 石墨烯 氧化还原电对
下载PDF
Effects of acidity,temperature and surfactants on electrochemical behavior of V^(5+) ion in sulfuric acid solutions
6
作者 易清风 刘云清 +3 位作者 赵红钢 周秀林 刘小平 宋和付 《中国有色金属学会会刊:英文版》 CSCD 2003年第6期1465-1471,共7页
The effects of sulfuric acid concentration, reaction temperature, potential-scanning rate and surfactants on electrochemical behavior of V5+ ion on platinum electrodes were investigated. In voltammetric curves of V5+ ... The effects of sulfuric acid concentration, reaction temperature, potential-scanning rate and surfactants on electrochemical behavior of V5+ ion on platinum electrodes were investigated. In voltammetric curves of V5+ ion there are two reduction peaks corresponding to reductions of V5+ to V4+ (R2) and V5+ to V3+ (R1), which are irreversible and quasi-reversible processes respectively. Oxidation peak of V3+ to V5+ is intensively affected by pH values on the electrode surface and scanning-potential rates. Only stronger acidity on the electrode surface and faster scanning-potential rates can lead to appearance of this oxidation peak. The neutral surfactant(PCBE) and cationic surfactant(CTAB) retard the V5+ electroreduction. The anionic surfactant(SDS), even at a very low concentration, increases the currents of both the reduction peaks R1 and R2, and the oxidation peak involves with the oxidation of H2 to 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钒离子 温度 酸度 表面活性剂 电化学 硫酸溶液
下载PDF
硫堇-铁体系电化学性能的研究
7
作者 许文竹 谭军 +2 位作者 刘常青 张平民 孙磊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857-1859,1939,共4页
介绍了硫堇-铁体系的电化学性能。用硫酸亚铁和硫酸铁配制正极电解质溶液,用硫堇配制负极电解质溶液,正负极均采用硫酸钠溶液作为支持电解质,并用一定浓度的硫酸调节体系的pH值。对不同浓度的负极电解质溶液进行了循环伏安扫描,结果表明... 介绍了硫堇-铁体系的电化学性能。用硫酸亚铁和硫酸铁配制正极电解质溶液,用硫堇配制负极电解质溶液,正负极均采用硫酸钠溶液作为支持电解质,并用一定浓度的硫酸调节体系的pH值。对不同浓度的负极电解质溶液进行了循环伏安扫描,结果表明,硫堇电对具有一定的可逆性。采用恒电流充放电方式对自制的电池装置进行了充放电实验,结果表明硫堇-铁体系液流电池的充放电容量较低,但随着充放电循环的进行,电池的利用率有所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堇-铁 氧化还原电对 循环伏安 充放电
下载PDF
Fe(CN)_6^(3-/4-)在铂电极上氧化还原过程的表面拉曼光谱研究(英文)
8
作者 顾仁敖 姚建林 +1 位作者 田中群 任斌 《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97年第2期101-105,共5页
本文运用共聚焦显微拉曼仪结合特殊的电极表面粗糙方法首次获得了Fe(CN)_6^(3-/4-)在铂电极表面氧化还原过程的拉曼光谱图。研究结果表明Fe(CN)_6^(3-)在电极表面的吸附能力比Fe(CN)^(4-)强,它们都是通过CN上的N原子和电极表面成键而发... 本文运用共聚焦显微拉曼仪结合特殊的电极表面粗糙方法首次获得了Fe(CN)_6^(3-/4-)在铂电极表面氧化还原过程的拉曼光谱图。研究结果表明Fe(CN)_6^(3-)在电极表面的吸附能力比Fe(CN)^(4-)强,它们都是通过CN上的N原子和电极表面成键而发生化学吸附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铂电极 氧化还原 吸附 散射谱 铁配合物
下载PDF
电极电势对反应速率常量的影响
9
作者 冯祥明 刘冬生 裴卫杰 《新乡学院学报》 2012年第4期322-323,共2页
讨论了处于平衡态的氧化还原电极电势对反应速率常量的影响问题.当体系中氧化态粒子浓度增加时,体系平衡电位上升,还原反应速率常量减小,氧化反应速率常量增加,无净反应发生,体系仍处于平衡态.
关键词 电极电势 反应速率常量 氧化还原电对
下载PDF
抗坏血酸的双安培流动注射分析 被引量:43
10
作者 宋俊峰 赵川 +1 位作者 过玮 亢晓峰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38-41,共4页
将流动注射双安培法应用于两种物质的不可逆电对体系。在两电极电位差即外加电压为零时,使用经过在0.01mol/LNaOH溶液中1.5V恒电位预处理的双铂丝电极,基于Vc的氧化和溶解氧的还原,拟定了流动注射双安培法测定Vc的新方法。Vc氧化... 将流动注射双安培法应用于两种物质的不可逆电对体系。在两电极电位差即外加电压为零时,使用经过在0.01mol/LNaOH溶液中1.5V恒电位预处理的双铂丝电极,基于Vc的氧化和溶解氧的还原,拟定了流动注射双安培法测定Vc的新方法。Vc氧化电流与其浓度在1×10^(-5)mol/L-2×10^(-3)mol/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检测限为8×10^(-6)mol/L;两铂电极经预处理后,灵敏度增加4~6倍;连续进样24次,电流值RSD=1.58%。用本方法测定了Vc片剂和柑桔中Vc的含量,得到满意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安培 抗坏血酸 流动注射分析 维生素C
下载PDF
钠离子电池新型Cu基隧道型氧化物正极材料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刘丽露 戚兴国 +2 位作者 胡勇胜 陈立泉 黄学杰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18-224,共7页
成本较为低廉的钠离子电池成为储能领域的新秀,备受关注.以Na_2CO_3,CuO,Fe_2O_3,MnO_2和TiO_2为原料,通过简单的固相反应法合成了一系列新型Cu基隧道结构化合物.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电化学性能测试对所得样品的... 成本较为低廉的钠离子电池成为储能领域的新秀,备受关注.以Na_2CO_3,CuO,Fe_2O_3,MnO_2和TiO_2为原料,通过简单的固相反应法合成了一系列新型Cu基隧道结构化合物.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电化学性能测试对所得样品的结构、形貌以及电化学性能进行了表征.XRD结果表明材料结构与Na_(0.44)MnO_2一样为隧道结构,空间群为pbam.室温下的电化学性能测试表明Mn替代的样品在1.5~4.1 V的范围内表现出了90 mAh/g的比容量,循环稳定,倍率性能较好,1C容量保持率仍为74%.XPS结果验证了Cu在充放电过程中参与了变价.原位XRD结果表明Na_(0.66)Cu_(0.17)Mn_(0.33)Ti_(0.5)O_2电极材料在1.5~4.1 V的范围内可以保持稳定的隧道型结构.本工作首次报道了Cu在隧道型结构材料中的变价行为,为进一步设计隧道结构的材料以及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3+/Cu2+氧化还原电对 层状结构 隧道结构 钠离子电池
原文传递
Sn(Ⅱ)/Sn(Ⅳ)对PtSn/C乙醇电化学氧化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7
12
作者 朱明远 孙公权 +2 位作者 李焕巧 曹雷 辛勤 《催化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765-770,共6页
在乙二醇共还原H2PtCl6和SnCl2的过程中加入Ni(NO3)2作为助剂制备了PtSn/C-Ni催化剂.程序升温还原实验检测到该催化剂中存在Sn(Ⅱ)/Sn(Ⅳ)氧化还原电对.线性扫描、单电池性能测试和CO溶出实验表明,提高催化剂中Sn(Ⅱ)/Sn(Ⅳ)的比值能显... 在乙二醇共还原H2PtCl6和SnCl2的过程中加入Ni(NO3)2作为助剂制备了PtSn/C-Ni催化剂.程序升温还原实验检测到该催化剂中存在Sn(Ⅱ)/Sn(Ⅳ)氧化还原电对.线性扫描、单电池性能测试和CO溶出实验表明,提高催化剂中Sn(Ⅱ)/Sn(Ⅳ)的比值能显著提高催化剂的乙醇电化学氧化活性和抗CO中毒能力.催化剂电催化活性提高的原因可能是Sn(Ⅱ)/Sn(Ⅳ)电对加快了(OH)ads物种在催化剂中的传递速率,促进了乙醇电化学氧化过程中产生的类CO中间物种在Pt表面的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载型催化剂 直接乙醇燃料电池 乙醇电化学氧化 锡氧化还原电对
下载PDF
Nanostructure Pt Electrode Obtained via Self-assembly of Nanoparticles on Conductive Oxide-coated Glass Substrate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维波 罗臻 +1 位作者 肖绪瑞 林原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stry》 SCIE CAS CSCD 2004年第3期256-258,共3页
Self-assembly of platinum nanoparticles were applied to fabrication of counter electrode for dye-sensitized solar cells on conductive oxide-coated glass substrate. The present Pt electrode exhibits high exchange curre... Self-assembly of platinum nanoparticles were applied to fabrication of counter electrode for dye-sensitized solar cells on conductive oxide-coated glass substrate. The present Pt electrode exhibits high exchange current density of 220 mA/cm2, which is comparable to those prepared by electrodeposition, magnetron sputtering or thermal decomposition of platinum chloride. After analysis by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EM), atomic force microscopy (AFM) and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XPS), it was found that the catalyst was structurally characterized as nanosized platinum metal clusters and was continuously arranged on electrode surface. The present nanostructure electrode had high electrocatalytic activity for the reduction of iodine in organic solu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ATINUM NANOSTRUCTURE electrochemical activity iodide/triiodide redox couple
原文传递
Fe(Ⅲ)/Fe(Ⅱ)在[Bmim]BF_4-FeCl_3-H_2O体系中的电化学行为 被引量:4
14
作者 崔焱 华一新 +1 位作者 李艳 裴启飞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6,共5页
采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Fe(Ⅲ)/Fe(Ⅱ)在[Bmim]BF4-FeCl3-H2O体系中的电化学行为。研究表明,在[Bmim]BF4-FeCl3-H2O体系中只观察到Fe(Ⅲ)/Fe(Ⅱ)的氧化还原反应,没有观察到Fe(Ⅱ)/Fe的氧化还原;Fe(Ⅲ)/Fe(Ⅱ)的氧化还原反应是扩散控制的... 采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Fe(Ⅲ)/Fe(Ⅱ)在[Bmim]BF4-FeCl3-H2O体系中的电化学行为。研究表明,在[Bmim]BF4-FeCl3-H2O体系中只观察到Fe(Ⅲ)/Fe(Ⅱ)的氧化还原反应,没有观察到Fe(Ⅱ)/Fe的氧化还原;Fe(Ⅲ)/Fe(Ⅱ)的氧化还原反应是扩散控制的可逆过程。还原峰值电流随扫描速率增大而增大,并符合Randles-Sevcik方程。Fe(Ⅲ)在[Bmim]BF4-FeCl3-H2O体系中的扩散系数与温度的关系符合Arrhenius公式,其扩散活化能为41.432 kJ/mo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Ⅲ)/Fe(Ⅱ)电对 电化学行为 [Bmim]BF4-FeCl3-H2O 离子液体 循环伏安法
下载PDF
分子筛修饰电极的研究(Ⅰ)──氢醌/醌电对在分子筛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 被引量:4
15
作者 周益明 周志华 +2 位作者 孟中岳 薛宽宏 杨辉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5期659-662,共4页
考察了中性分子电对H_2Q/Q在13X型分子筛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发现H_2Q/Q电对在修饰电极上电响应迅速,为双电子可逆反应,不受溶液温度及电极与溶液相对运动的影响,而与溶液的pH值有关。当pH≤2.0时,修饰电... 考察了中性分子电对H_2Q/Q在13X型分子筛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发现H_2Q/Q电对在修饰电极上电响应迅速,为双电子可逆反应,不受溶液温度及电极与溶液相对运动的影响,而与溶液的pH值有关。当pH≤2.0时,修饰电极对H_2Q/Q电对的氧化/还原有明显的催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筛 修饰电极 氢醌 电对
下载PDF
流动注射双安培法测定盐酸苯肼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君才 许海菊 杨婷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81-684,共4页
使用经过恒电位预阳极化处理的双铂电极,在外加电压差为0.20V时,通过偶合盐酸苯肼在一支电极上的氧化和氧化铂在另一支电极上的还原两个不可逆电极过程,建立快速准确分析测定盐酸苯肼的流动注射双安培检测法。结果表明:在pH为2.36... 使用经过恒电位预阳极化处理的双铂电极,在外加电压差为0.20V时,通过偶合盐酸苯肼在一支电极上的氧化和氧化铂在另一支电极上的还原两个不可逆电极过程,建立快速准确分析测定盐酸苯肼的流动注射双安培检测法。结果表明:在pH为2.36的BR缓冲溶液中,外加电位差为0.20V时测得盐酸苯肼的氧化电流与其浓度在1.0×10^-6~1.0×10^-4mol/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r=0.9949,n=9),检出限为1.0×10^-7mol/L。对1.0×10mol/L的盐酸苯肼溶液的连续23次测定,电流值的相对标准偏差为2.26%。常见离子均不干扰测定。样品处理方法简单,且有较高的选择性知翼敏性.结果今人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酸苯肼 流动注射分析 双安培法 不可逆电对
下载PDF
MnWO_(4)/生物质衍生碳纳米复合催化剂的制备及催化性能 被引量:2
17
作者 刘卓磊 李静文 +3 位作者 孙梦龙 张永伟 党长伟 云斯宁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219-2226,共8页
通过共沉淀法合成了双金属氧化物MnWO_(4)镶嵌生物质衍生碳(MnWO_(4)/BC)纳米复合催化剂,并将其作为对电极(counter electrode,CE)催化剂组装了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dye-sensitized solar cell,DSSC),探究了MnWO_(4)/BC在非碘体系中的催... 通过共沉淀法合成了双金属氧化物MnWO_(4)镶嵌生物质衍生碳(MnWO_(4)/BC)纳米复合催化剂,并将其作为对电极(counter electrode,CE)催化剂组装了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dye-sensitized solar cell,DSSC),探究了MnWO_(4)/BC在非碘体系中的催化性能和光伏性能。结果表明:在铜氧化还原(Cu^(2+)/Cu^(+))电对DSSC中获得的光电能量转换效率(power conversion efficiency,PCE)为3.57%(D35)和1.59%(Y123),高于Pt电极的PCE(3.12%,1.16%);50次连续循环伏安测试表明,MnWO_(4)/BC催化剂具有较好的电化学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 双金属氧化物 生物质衍生碳 铜氧化还原电对 对电极催化剂
下载PDF
基于MWCNT/TiO_2对电极和硫醇盐/二硫化物非碘氧化还原电对的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性能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育乔 王盼盼 +3 位作者 卢静 白一超 顾云良 孙岳明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48-456,共9页
采用水热法合成出多壁纳米碳管/二氧化钛(MWCNT/Ti O2)复合物,并作为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DSSC)中对电极材料并组装成电池.通过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X射线粉末衍射(XRD)、同步热重-差示扫描量热(TGA... 采用水热法合成出多壁纳米碳管/二氧化钛(MWCNT/Ti O2)复合物,并作为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DSSC)中对电极材料并组装成电池.通过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X射线粉末衍射(XRD)、同步热重-差示扫描量热(TGA-DSC)、拉曼(Raman)光谱和光电子能谱(XPS)等方法对其形貌、组成和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酸化MWCNT表面―COOH与水热生长出的锐钛矿Ti O2表面―OH之间,通过形成类似于O=C―O―Ti或者C―O―Ti的结构,能有效地增强复合物薄膜层与导电玻璃基底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循环伏安(CV)、电化学阻抗谱(EIS)、塔菲尔曲线(Tafel)和电池的伏安特性曲线等方法研究了该类对电极对硫醇盐/二硫化物(T-/T2)非碘氧化还原电对的光电化学特性.结果表明:当MWCNT与Ti O2质量比为3:1时,基于该复合物对电极与T-/T2非碘氧化还原电对所组装DSSC的开路电压为0.63 V,短路电流为15.81 m A·cm-2,填充因子为0.65,光电转换效率达到6.4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电极 非碘氧化还原电对 电催化活性 光电性能 太阳能电池
下载PDF
ZnMoO_(4)/芦荟衍生多孔碳的化学共沉淀法制备及催化性能 被引量:2
19
作者 党长伟 张永伟 +5 位作者 韩凤 党姣娥 刘卓磊 王银号 邓莹莹 云斯宁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89-500,共12页
通过两步活化和化学共沉淀法分别制备了芦荟衍生多孔碳(aloe-derived porous carbon,APC)、ZnMoO_(4)和ZnMoO_(4)/APC催化剂,并研究了3种催化剂作为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dye-sensitized solar cells,DSSCs)对电极时在D35/Y123染料和Cu^(2... 通过两步活化和化学共沉淀法分别制备了芦荟衍生多孔碳(aloe-derived porous carbon,APC)、ZnMoO_(4)和ZnMoO_(4)/APC催化剂,并研究了3种催化剂作为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dye-sensitized solar cells,DSSCs)对电极时在D35/Y123染料和Cu^(2+)/Cu^(+)体系中的电化学特性和光伏性能。通过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N_(2)吸附-脱附测试表征了APC、ZnMoO_(4)和ZnMoO_(4)/APC的微观结构、化学成分、比表面积和孔结构。结果表明:APC为多孔网络结构,比表面积为1439 m^(2)·g^(-1),ZnMoO_(4)纳米颗粒均匀嵌入或分散在APC表面。ZnMoO_(4)/APC在D35或Y123染料和Cu^(2+)/Cu^(+)电解液的DSSC中,分别获得了3.97%和3.72%的光电能量转化效率(power conversion efficiency,PCE),高于同等条件下的APC(2.72%,2.61%)、ZnMoO_(4)(1.24%,1.08%)和Pt电极(2.86%,2.80%)的P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 对电极催化剂 Cu^(2+)/Cu^(+)氧化还原电对 D35/Y123染料 生物碳
下载PDF
MNbO_(4)/生物质碳复合催化剂的制备和催化性能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曦 张永伟 +2 位作者 司艺铭 王银号 云斯宁 《功能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0008-10015,共8页
开发一种适用于非碘体系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DSSC)的对电极(CE)催化剂对太阳能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这项工作中,通过共沉淀法合成了铌基双金属氧化物(MNbO_(4),M=Al,Fe)以及相应的与生物质衍生碳(BC)复合催化剂(MNbO_(4)/BC,M=A... 开发一种适用于非碘体系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DSSC)的对电极(CE)催化剂对太阳能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这项工作中,通过共沉淀法合成了铌基双金属氧化物(MNbO_(4),M=Al,Fe)以及相应的与生物质衍生碳(BC)复合催化剂(MNbO_(4)/BC,M=Al,Fe)。采用X射线衍射仪和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制备的四种材料进行结构和形貌的表征。结果表明,AlNbO_(4)和FeNbO_(4)为高结晶度的单斜相;AlNbO_(4)/BC和FeNbO_(4)/BC是AlNbO_(4)和FeNbO_(4)与三维多孔BC骨架的复合材料。由电催化性能测试和光伏性能测试可知,AlNbO_(4)/BC和FeNbO_(4)/BC催化剂与Cu^(2+)/Cu^(+)电解液界面的电荷转移电阻(R_(ct))比AlNbO_(4)和FeNbO_(4)小,分别为4.27和11.21Ω·cm^(2)。此外,AlNbO_(4)/BC组装的DSSC获得了3.94%的光电能量转换效率,优于Pt基的DSSC(3.29%)。MNbO_(4)/BC复合催化剂在非碘体系的DSSC中被首次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 铜氧化还原电对 铌基双金属氧化物 对电极催化剂 生物质衍生碳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