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确认”到“正名”:中国百年宪法的内在逻辑 被引量:8
1
作者 喻中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73-179,共7页
从历史上看,自从1908年的《钦定宪法大纲》以来,先后颁布的众多中国宪法尽管千姿百态,但是,在这些宪法文本的背后,却包含着一个共同的特征:从确认到正名的内在逻辑线索。对中国百年宪法的内在逻辑而言,确认是起点,正名是终点。从这条内... 从历史上看,自从1908年的《钦定宪法大纲》以来,先后颁布的众多中国宪法尽管千姿百态,但是,在这些宪法文本的背后,却包含着一个共同的特征:从确认到正名的内在逻辑线索。对中国百年宪法的内在逻辑而言,确认是起点,正名是终点。从这条内在的逻辑线索出发,有助于全面地解释中国百年宪法一系列的外在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年宪法 内在逻辑 确认 正名
下载PDF
作为一种政治思想的“形名”论、“正名”论、“名实”论 被引量:8
2
作者 曹峰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09-120,共12页
先秦秦汉时期与"名"相关的话题,最为多见的是"形名"、"正名"、"名实",围绕着这三个话题,均有非常丰富的政治思想。"形名"论可能最早出现于阴阳数术类文献中,对于"形名"的... 先秦秦汉时期与"名"相关的话题,最为多见的是"形名"、"正名"、"名实",围绕着这三个话题,均有非常丰富的政治思想。"形名"论可能最早出现于阴阳数术类文献中,对于"形名"的态度,道家奇妙地呈现出两个极端,一方面是对形名的轻视与否定,另一方面又是重视与肯定。老庄道家通过强调"形名"的局限性来反衬"道"的无限性。黄老道家强调"形名"作为规则、规范在秩序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法家、政论型名家和黄老道家的立场是一样的。"正名"论可以从三个角度去分析:第一,和语言能否正确使用的问题有关;第二,和身份、职责的确定与管理有关;第三,"正名"有时直接等同于法律法令。同"正名论"一样,"名实论"从语言控制和角色定位两个层面发挥出政治作用。语言控制表现为"名定而实辩"的语言使用理论。角色定位表现为"循名责实"的政治操作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名 正名 名实 政治思想
下载PDF
语文科百年正名史论 被引量:6
3
作者 张心科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93-203,共11页
"语文"学科的名称,从最初的群名到"国文",到改"国文"为"国语",到部分恢复为"国文",到改"国文"和"国语"为"语文",到改"语文"为"汉语&q... "语文"学科的名称,从最初的群名到"国文",到改"国文"为"国语",到部分恢复为"国文",到改"国文"和"国语"为"语文",到改"语文"为"汉语"和"文学",最后完全恢复为"语文"。其正名的过程,是一个论争的过程,反映出人们对其本质的不同认识。今天,之所以其他名称无法取代"语文"而作为这门学科的名称,是因为"语文"已成为一个能揭示这门学科的本质属性的"概念",而其它名称只能是揭示其某一属性的"名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文 课程 正名 史论
下载PDF
“政者正也”析论 被引量:2
4
作者 王琦 朱汉民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7-23,共7页
"政者正也"是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观念,也是中国历代治国理政的基本原则,它包含着"平正"、"公正"、"中正"等意蕴,关键在于正己正人。它既是对执政者群体道德品质、行为表率作用的要求,也是对普... "政者正也"是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观念,也是中国历代治国理政的基本原则,它包含着"平正"、"公正"、"中正"等意蕴,关键在于正己正人。它既是对执政者群体道德品质、行为表率作用的要求,也是对普通百姓修身立德、立身处世的期望。"正"包含了"正名"、"正身"、"正心"、"正性"等丰富的层次与内涵。孔子为实现德政礼治的政治理想,援"仁"入"礼",提出了"约之以礼","为仁由己"的方法,力图从自律与他律、修身与修心相结合的途径强化个体修养,重塑社会价值与思想信仰,确保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国家政治的有效运行,体现了对"人"及"人性"的关注,彰显了人本主义与德治主义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名 正身 正心 正性
下载PDF
从“知识增量”向“知识升质”:以法学研究为例 被引量:4
5
作者 聂长建 李国强 《理论与现代化》 CSSCI 2012年第3期62-69,共8页
"知识增量"作为一个有瑕疵的概念,没有反映出它所要表达的意思的实质,对人们的思维和行动具有误导性,应当正名为"知识升质"。"知识升质"就是研究者对学术材料赋予新的组合形式,从而实现知识在"质&qu... "知识增量"作为一个有瑕疵的概念,没有反映出它所要表达的意思的实质,对人们的思维和行动具有误导性,应当正名为"知识升质"。"知识升质"就是研究者对学术材料赋予新的组合形式,从而实现知识在"质"上的突破和创新。只有学术原创作品才配称得上"知识升质",它在本质上是天赋形式和经验内容的统一。我国法学研究的现状是"增量"胜于"升质",重"数量"而轻"质量"",体积"大而"密度"小,法学研究量多质差,大而不强,肥胖臃肿呈现病态。实现法学研究由"知识增量"向"知识升质"的转变,关键是改变学术评价体系和人才选拔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增量 知识升质 正名 学术原创
下载PDF
先秦法思想之名学框架略诠——从孔子的正名主义到申韩的刑名之论 被引量:3
6
作者 马腾 《北方法学》 CSSCI 2012年第6期150-156,共7页
在先秦名辩思潮中,名实之论乃是诸学之媒介,常为诸子论政的形式性架构。儒家的正名主义发其端绪,法家的刑名之论曲备其详,典型代表了名辩思潮的政治化、实用化路径。儒法之名论,勾勒出从"秩序"价值到"赏刑"手段的... 在先秦名辩思潮中,名实之论乃是诸学之媒介,常为诸子论政的形式性架构。儒家的正名主义发其端绪,法家的刑名之论曲备其详,典型代表了名辩思潮的政治化、实用化路径。儒法之名论,勾勒出从"秩序"价值到"赏刑"手段的名论脉络,且阐发了法律的"圣人制礼(或立禁)"的法起源论与"定纷止争"的法功能论,搭建出中国古代法思想的基本框架。儒、法皆"贵名之正",无意于申说法制之"名"对社会之"实"的反映,而贵乎法制之"名"对社会之"实"的统制。故而,儒法之名论不单显现了轴心时代关于法律学说共通的逻辑言说,更揭示了毫无二致的"法自君出"之本质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法家 正名主义 刑名论
下载PDF
论中国逻辑的思想基础与知识体系新构建 被引量:3
7
作者 翟锦程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05-115,共11页
逻辑是具有工具性的论证科学,作为西方哲学的基础从古至今与其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而现在的中国逻辑(一般称为“名辩学”)在很大程度上是近代以来比照西方传统逻辑的教学体系而构造的,对中国传统哲学并不能起到逻辑于西方哲学那样的基... 逻辑是具有工具性的论证科学,作为西方哲学的基础从古至今与其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而现在的中国逻辑(一般称为“名辩学”)在很大程度上是近代以来比照西方传统逻辑的教学体系而构造的,对中国传统哲学并不能起到逻辑于西方哲学那样的基础作用。本来意义上的中国逻辑是基于中国传统学术与文化这一特定的思想生态,在名实关系、物类关系、象物关系的基础上,以正名为目的、以类为基础、以推类为方法,对名及其相关问题进行的考察与研究。中国逻辑通过察实、分物、归类进而正名,归类的依据是类的同异,基本方法是从名到类、从类到名的推类,而且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演变结合在一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体系 正名 中国逻辑 推类
原文传递
黄老道家的正名和无为而治思想 被引量:3
8
作者 陈徽 《中原文化研究》 2021年第6期44-54,共11页
先秦时期,无为之治至少为儒、道、法诸家所推崇,治主正名更是百家之通论。不过,对于无为的内涵与表现,儒、道、法之间存在着很大的思想分歧。至于正名的伦理政治意蕴及其功用,诸家虽皆有精辟之论,而尤以黄老道家之说为详备。在黄老道家... 先秦时期,无为之治至少为儒、道、法诸家所推崇,治主正名更是百家之通论。不过,对于无为的内涵与表现,儒、道、法之间存在着很大的思想分歧。至于正名的伦理政治意蕴及其功用,诸家虽皆有精辟之论,而尤以黄老道家之说为详备。在黄老道家那里,正名是无为之治的主要表现方式。其正名之说立足现实,以功利为导向,既对形名关系和正名的功用进行了深入的辨析,也揭示了正名与“法治”的一体相关性。同时,借助正名之说,黄老道家也张君权、尚权谋,引发了道家无为内涵的重要转变。在关于君道的阐释中,黄老道家还揭示了无为概念的虚静、不为与因应的内涵。三者中,虚静为本,不为和因应为用。唯有人君持守君道,体现无为之治的“名正法备”才能得到真正的落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老道家 正名 无为 君道
下载PDF
标准化哲理探索四题 被引量:2
9
作者 顾孟洁 《中国标准化》 2019年第11期33-37,共5页
在标准化学科发展研究中,标准化的领域及相应的基本术语和概念(定义)的逻辑自洽,是一个具有特殊难度的基本问题。另外,在标准化的实践活动中,从标准的制定到贯彻实施,是涉及社会这个巨系统的多因素的综合运作过程。本文作者运用科学哲... 在标准化学科发展研究中,标准化的领域及相应的基本术语和概念(定义)的逻辑自洽,是一个具有特殊难度的基本问题。另外,在标准化的实践活动中,从标准的制定到贯彻实施,是涉及社会这个巨系统的多因素的综合运作过程。本文作者运用科学哲学本体论的创新哲理(3W论),以及术语学的“正名”利器,对解决上述逻辑自洽问题和标准化的全过程进行了具体分析。文中对“standard”和“criterion”作了全新的诠释,也是为国家在社会治理和人文社科领域方面推行标准化提供理论依据。文章最后,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标准化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引用了“事实标准”的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准化 哲理 本体论 术语学 正名 事实标准
下载PDF
醒狮派国家主义再评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朱其永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5期66-71,共6页
在民族面临危机的历史背景下,醒狮派知识分子有选择性地吸收了晚清国家主义思想和现代民族主义理论,建构了一整套以救国强国为主旨的国家主义理论体系。醒狮派国家主义把国权置于民权之上的做法在当时无疑具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但其中... 在民族面临危机的历史背景下,醒狮派知识分子有选择性地吸收了晚清国家主义思想和现代民族主义理论,建构了一整套以救国强国为主旨的国家主义理论体系。醒狮派国家主义把国权置于民权之上的做法在当时无疑具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但其中所隐含的整体主义倾向却可能成为导致极权主义和暴力专制现象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醒狮派 国家主义 正名 释义 根据
下载PDF
孔子“正名”思想阐释史 被引量:2
11
作者 廖永林 王志伟 王荣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65-69,共5页
孔子"正名"思想的研究,无论是对于孔子思想本身的理解还是对于后来的名学的发展探讨都有重要的意义。历代对于孔子"正名"思想的阐释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古代的"正字"、"正名分"阶段;近代现代的... 孔子"正名"思想的研究,无论是对于孔子思想本身的理解还是对于后来的名学的发展探讨都有重要的意义。历代对于孔子"正名"思想的阐释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古代的"正字"、"正名分"阶段;近代现代的"以名正名"、"以名正实"阶段;近十年对于"正名"问题的语言哲学阐释及政治哲学阐释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名 名实 中国政治 合法性
下载PDF
荀子的正名逻辑思想及其启示
12
作者 莫晓红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2期100-102,共3页
荀子以“名”为核心,构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名、辞、辩说的正名逻辑思想体系。他建立在唯物主义名实观基础上的正名逻辑对我们有很大的启示。
关键词 辩说 荀子 正名逻辑思想体系
下载PDF
易代与正名:魏晋禅让与西晋鼓吹曲辞的开国史书写
13
作者 李燕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0-66,共7页
西晋鼓吹曲辞的制作是伴随着魏晋禅让完成的。继曹魏之后,司马氏依凭禅让制践祚,并制鼓吹曲辞为新王朝正名造势。西晋鼓吹曲辞以书写开国史为核心内容,参与到王朝初期的正统化运作之中。魏晋易代之际,西晋鼓吹曲辞历述司马氏创业功绩,... 西晋鼓吹曲辞的制作是伴随着魏晋禅让完成的。继曹魏之后,司马氏依凭禅让制践祚,并制鼓吹曲辞为新王朝正名造势。西晋鼓吹曲辞以书写开国史为核心内容,参与到王朝初期的正统化运作之中。魏晋易代之际,西晋鼓吹曲辞历述司马氏创业功绩,是对王莽禅汉与曹魏代汉重述功之规则的继承与确认。在对宣、景、文、武先后四位帝王功业的纵向叙述中,西晋鼓吹曲辞融合天命符瑞及五德终始说,建构晋王朝从尊魏到代魏的政治逻辑。由于是采用喋血手段获得的政权,西晋鼓吹曲辞弱化或改写了与官方意志相抵牾的历史细节,重构了权力更替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代 正名 魏晋禅让 鼓吹曲辞 开国史
下载PDF
论《说文》形义统一原则的历史来源 被引量:1
14
作者 孟琢 《励耘语言学刊》 2011年第2期212-220,共9页
形义统一是《说文解字》说解汉字的基本原则,这一原则根植于汉字的表意本质,在许慎之前有着悠久的思想、学术传统。在思想史层面,儒家"正名"思想是形义统一原则的宏观来源。在语言文字学层面,秦汉字书的编纂思路、收字标准为《说文》... 形义统一是《说文解字》说解汉字的基本原则,这一原则根植于汉字的表意本质,在许慎之前有着悠久的思想、学术传统。在思想史层面,儒家"正名"思想是形义统一原则的宏观来源。在语言文字学层面,秦汉字书的编纂思路、收字标准为《说文》的形义统一原则提供了学术启示,秦汉字说对汉字字形、字意的沟通是《说文》释字原则的直接来源。《说文》充分继承了传统"小学"对汉字形义统一规律的认识,在系统性的高度上,全面彻底地证实了汉字的表意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义统一 正名思想 秦汉字书 秦汉字说
下载PDF
儒学“女性正名”的有效性评估与儒家女性伦理学前途展望——评王堃的《坤道与空阙:“女性”的诗性正名》
15
作者 李海超 《国际儒学(中英文)》 CSSCI 2023年第2期68-75,188,共9页
王堃的《坤道与空阙:“女性”的诗性正名》一书,从本源、工夫、伦理原则、道德规范等层面对儒学做了女性主义的正名工作,揭示了儒家理论自身带有的女性化特征,这有助于修正人们长期以来附加给儒学的“男权”“父权”标签,至少能够澄清... 王堃的《坤道与空阙:“女性”的诗性正名》一书,从本源、工夫、伦理原则、道德规范等层面对儒学做了女性主义的正名工作,揭示了儒家理论自身带有的女性化特征,这有助于修正人们长期以来附加给儒学的“男权”“父权”标签,至少能够澄清其中很多误解。不过,在浓郁、浪漫的女性主义情怀之下,此书的正名工作也有矫枉过正之嫌,因为它将儒学彻底女性化了。此书的“正名”工作服务于作者“儒家女性伦理学”或者说“女性儒学”的理论建构。“儒家女性伦理学”应该成为当代儒学多元开展的一个方向,这能够深化儒家对人性的普遍性认识和时代性认识。对女性化情感体验、诉求之有限性的自觉,是“儒家女性伦理学”长远、良性发展的重要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女性伦理 女性儒学 女性主义 正名
原文传递
解读《论语》中的“小人哉,樊须也”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益群 王绍东 《职大学报》 2013年第3期95-98,107,共5页
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一直以来由于"小人哉,樊须也"这一句话背负了轻视劳动和劳动者的罪名,然而一直将自己看做西周礼制的继承人的孔子,不可能轻视西周国民经济的根本之业——农业,就孔子本人来说也不仅参与过农业畜产的... 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一直以来由于"小人哉,樊须也"这一句话背负了轻视劳动和劳动者的罪名,然而一直将自己看做西周礼制的继承人的孔子,不可能轻视西周国民经济的根本之业——农业,就孔子本人来说也不仅参与过农业畜产的工作,而且经营的十分成功。但是孔子一直以来以正名为务,樊迟不顾自身名分,理解错了自己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反而询问孔子关于农事的问题,孔子自然要对他进行批判,因此说"小人哉,樊须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樊迟 正名 小人 君子
下载PDF
北宋名臣范仲淹的身份意识 被引量:1
17
作者 杜莹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4期5-8,共4页
范仲淹是北宋文坛开风气之先的人物,力倡儒学,将"学而优则仕"的精神贯彻自己的一生,将"推己及人"的作风发挥到最高境界,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范仲淹是北宋的名臣,坚守住了文... 范仲淹是北宋文坛开风气之先的人物,力倡儒学,将"学而优则仕"的精神贯彻自己的一生,将"推己及人"的作风发挥到最高境界,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范仲淹是北宋的名臣,坚守住了文士的立场,敢于犯颜直谏,改变了晚唐五代以来卑弱、颓靡的士风,自觉地彰显了古代士人的身份意识,成为后世文人士大夫的精神领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正名 范仲淹 身份意识 名臣
下载PDF
先秦诸子的社会语言学思想
18
作者 杨庆云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3期76-81,共6页
乱世先秦催生了中国古代璀璨的思想和文化,受各自的政治立场的影响,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语言观。在他们眼中,语言代码不仅仅表示单纯的符号意义,而是蕴含着复杂的社会政治因素以及深刻的思想文化意义。为此,孔子、墨... 乱世先秦催生了中国古代璀璨的思想和文化,受各自的政治立场的影响,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语言观。在他们眼中,语言代码不仅仅表示单纯的符号意义,而是蕴含着复杂的社会政治因素以及深刻的思想文化意义。为此,孔子、墨子、尹文子和荀子等试图通过探讨语言与社会的关系、语言的社会功能以及语言的规范来揭示语言的本质。其实质是在社会秩序混乱的情况之下,借助语言对社会关系进行重建或重构,从而保证社会秩序的规范有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名 名和实 语言与社会
下载PDF
也说叠用符——谈叠用符的历史沿革及“正名”之必要
19
作者 萧世民 萧红艳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5期8-10,共3页
史有为先生的《叠用符刍议》认为中国人使用叠用符始于金文时代,并且考察了西周至汉代的使用情况。其实,叠用符的使用可以上推至商朝的甲骨文时代,汉代以后中国人还一直在使用它,直至现代社会,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使用的实例,具有广... 史有为先生的《叠用符刍议》认为中国人使用叠用符始于金文时代,并且考察了西周至汉代的使用情况。其实,叠用符的使用可以上推至商朝的甲骨文时代,汉代以后中国人还一直在使用它,直至现代社会,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使用的实例,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真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因此,应该将其收入现有的标点符号系统中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用符 重文号 甲骨文 金文 历史沿革 正名
下载PDF
論《文心雕龍》文體論的聲訓規律與特點
20
作者 尹夢 《文献语言学》 2022年第1期200-209,238,共11页
“釋名以章義”是《文心雕龍》文體論部分的重要書寫體例,其中采用了大量聲訓來説解文體,體現了劉勰對於文體名源的探求。魏晉南北朝時期文學大興,各類文體逐漸具備,《文心雕龍》不但構建起了空前完善的文體系統,而且提出原道、宗經等... “釋名以章義”是《文心雕龍》文體論部分的重要書寫體例,其中采用了大量聲訓來説解文體,體現了劉勰對於文體名源的探求。魏晉南北朝時期文學大興,各類文體逐漸具備,《文心雕龍》不但構建起了空前完善的文體系統,而且提出原道、宗經等文學思想,對其時文風進行規範,在文體論中,聲訓對於文體溯源和辨類起到了重要作用,爲文學規範提供了語言層面的依據。劉勰將訓詁與文論相結合,用兩漢經學“正名”的説解思路推進了文論的發展,爲後世文體學奠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龍》 文體論 魏晉南北朝 聲訓 正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