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70篇文章
< 1 2 5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苯酚硫酸法测定杂多糖含量的研究 被引量:130
1
作者 杨勇杰 姜瑞芝 +2 位作者 陈英红 张萍 高其品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06-708,共3页
目的:确立一种能够准确测定杂多糖中总糖含量的实验方法。方法:采用酸水解多糖,GC法分析各组成糖比例,配制相应的标准溶液,用苯酚硫酸法测定多糖含量。结果:实验结果良好,标准糖混合溶液在8.56~38.
关键词 苯酚-硫酸法 校正因子 气相色谱
下载PDF
苏里格大型致密砂岩气田开发井型井网技术 被引量:104
2
作者 何东博 贾爱林 +2 位作者 冀光 位云生 唐海发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79-89,共11页
苏里格气田是中国致密砂岩气田的典型代表,井型井网技术是其提高单井控制储量和采收率、实现气田规模有效开发的关键技术。针对苏里格气田大面积、低丰度、强非均质性的特征,形成了大型复合砂体分级构型描述与优化布井技术、井型井网优... 苏里格气田是中国致密砂岩气田的典型代表,井型井网技术是其提高单井控制储量和采收率、实现气田规模有效开发的关键技术。针对苏里格气田大面积、低丰度、强非均质性的特征,形成了大型复合砂体分级构型描述与优化布井技术、井型井网优化技术、水平井优化设计技术和不同类型井产能评价技术,为苏里格气田产能建设Ⅰ+Ⅰ类井比例达到75%~80%、预期采收率提高到35%以上以及水平井的规模化应用发挥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为进一步提高苏里格气田单井产量和采收率,应继续开展低效井侧钻、多分支水平井、多井底定向井等不同井型,以及水平井井网、多井型组合井网的探索和开发试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里格气田 致密砂岩气田 井型 井网 分级构型 水平井 单井控制储量 采收率
下载PDF
再论我国发展注气提高采收率技术 被引量:90
3
作者 李士伦 孙雷 +2 位作者 郭平 李健 陈林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30-34,共5页
在我国未来的石油工业中,提高石油采收率处于愈来愈重要的地位,这将是一项迫切而重大的战略任务。我国油田类型多,地质情况复杂,应该多元化地发展该项技术,尤其是我国的低渗透油藏,虽然地质储量在50×10^8t以上,但动用程度... 在我国未来的石油工业中,提高石油采收率处于愈来愈重要的地位,这将是一项迫切而重大的战略任务。我国油田类型多,地质情况复杂,应该多元化地发展该项技术,尤其是我国的低渗透油藏,虽然地质储量在50×10^8t以上,但动用程度很差。现根据最近在美国、加拿大查阅的资料,再论注气技术,希望对近混相驱注气技术、注N2推动与原油能混相的气体段塞(CO2、富含C2~C5中间分子量烃等)的混相驱技术、利用注气体混合物(CO2/C1、CO2/N2、C3/N2等)来改善单井吞吐的增产效果技术和轻质油油藏注空气驱(低温氧化)技术等予以重视,以此促进我国注气技术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收率 注气 技术 美国 加拿大 发展趋势
下载PDF
低渗透油藏注气提高采收率前景分析 被引量:89
4
作者 曹学良 郭平 +1 位作者 杨学峰 李士伦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00-102,共3页
低渗透油藏的储量是难采储量的主要部分,如何提高低渗透油藏采收率已成为当务之急。文章分析了低渗透油藏的特点,介绍了国内外低渗透油藏注气提高采收率情况及实例,分析了低渗透油藏注气方式,认为先注气效果好于先注水,段塞的长度、注... 低渗透油藏的储量是难采储量的主要部分,如何提高低渗透油藏采收率已成为当务之急。文章分析了低渗透油藏的特点,介绍了国内外低渗透油藏注气提高采收率情况及实例,分析了低渗透油藏注气方式,认为先注气效果好于先注水,段塞的长度、注入体积、注入压力、注入速度等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实,文章还对我国低渗透油藏注气提出了若干建议,这为低渗透油藏注气项目的开展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气 低渗透油气藏 开采 采收率 研究
下载PDF
对纳扎洛夫确定可采储量经验公式的理论推导及应用 被引量:79
5
作者 陈元千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63-68,共6页
纳扎洛夫(Haзapoв)的两个经验公式,可以用于预测水驱开发油田的可采储量,在前苏联和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基于文献〔9,10〕的研究成果,对这两个经验公式从理论上进行了完整的推导,并得到了两者的直线斜率相等,... 纳扎洛夫(Haзapoв)的两个经验公式,可以用于预测水驱开发油田的可采储量,在前苏联和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基于文献〔9,10〕的研究成果,对这两个经验公式从理论上进行了完整的推导,并得到了两者的直线斜率相等,以及斜率与油田极限可采用储量成反比的重要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采储量 储量 经验公式 水压驱动 油田开发
下载PDF
渤海稠油油田聚合物驱影响因素研究及现场试验 被引量:81
6
作者 张贤松 孙福街 +1 位作者 冯国智 杨俊茹 《中国海上油气(工程)》 2007年第1期30-34,共5页
由于海上稠油油田开发的特殊性,聚合物驱技术的应用面临着挑战和风险。根据渤海稠油油藏的特点,利用聚合物驱数值模拟软件研究了缔合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注入参数、油层非均质性、地层原油粘度、注入时机、井网... 由于海上稠油油田开发的特殊性,聚合物驱技术的应用面临着挑战和风险。根据渤海稠油油藏的特点,利用聚合物驱数值模拟软件研究了缔合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注入参数、油层非均质性、地层原油粘度、注入时机、井网井距等,并将得到的规律性认识和结论用于指导渤海稠油油田聚合物驱现场试验。结合单井聚合物驱试验的经验教训,对SZ36-1油田开展了五点法井组聚合物驱现场试验,目前已显示出良好的降水增油态势,表明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技术在渤海稠油油田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 稠油油田 聚合物驱 缔合聚合物 提高采收率 影响因素 现场试验
下载PDF
蒸汽辅助重力泄油技术在超稠油开发中的应用 被引量:72
7
作者 张方礼 张丽萍 +1 位作者 鲍君刚 张晖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7年第2期70-72,共3页
对国外超稠油开发方式进行调研,利用数值模拟技术对辽河油区超稠油油藏进行了蒸汽辅助重力泄油(SAGD)开发可行性及油藏工程研究,确定了在杜84块馆陶组开展4个井组的直井与水平井组合SAGD试验。通过2a的现场应用,馆陶油层SAGD试验获得成... 对国外超稠油开发方式进行调研,利用数值模拟技术对辽河油区超稠油油藏进行了蒸汽辅助重力泄油(SAGD)开发可行性及油藏工程研究,确定了在杜84块馆陶组开展4个井组的直井与水平井组合SAGD试验。通过2a的现场应用,馆陶油层SAGD试验获得成功,目前处在蒸汽腔扩展阶段,井组日产油较蒸汽吞吐阶段上升了72t,预测SAGD开发可提高采收率27%。SAGD技术已成为超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后期的重要开发方式,可为类似油藏的开发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汽辅助重力泄油 超稠油 蒸汽吞吐 蒸汽腔 数值模拟 采收率 辽河油区
下载PDF
低渗透油藏注空气开发驱油机理 被引量:69
8
作者 蒋有伟 张义堂 +3 位作者 刘尚奇 关文龙 陈亚平 刘双卯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71-476,共6页
采用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研究了低渗油藏注空气开发的驱油机理,在此基础上应用实际低渗油藏模型研究了空气驱的开发效果。研究表明,低渗油藏吸气能力远大于吸水能力,注空气比注水更容易建立起有效的压力驱替系统,起到... 采用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研究了低渗油藏注空气开发的驱油机理,在此基础上应用实际低渗油藏模型研究了空气驱的开发效果。研究表明,低渗油藏吸气能力远大于吸水能力,注空气比注水更容易建立起有效的压力驱替系统,起到有效补充或维持油层压力的作用。空气中的氧气与原油发生低温氧化反应,消耗掉氧气形成氮气驱,同时产生大量热量和二氧化碳,部分油藏温度升高到200℃左右。氮气驱对空气驱总采收率的贡献为69%,温度升高和二氧化碳对采收率的贡献分别为26.7%、4.3%。应用实际低渗油藏模型研究了空气驱、氮气驱和水驱的采收率,空气驱30 a的采收率达到了21.5%,较水驱30 a年采收率10.6%提高了1倍,开发效果得到明显改善。空气驱是低渗油藏改善开发效果、提高采收率的有效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油藏 注空气 氮气驱 驱油机理 低温氧化 采收率
下载PDF
化学驱中动态界面张力现象对驱油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52
9
作者 朱怀江 杨普华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74-80,共7页
本文测定了两种原油在不同化学驱配方下的油/水动态界面张力变化。通过一系列驱油效率实验,研究了动态界面张力最低值,稳态值,油、水相粘度的变化对驱油效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动态界面张力平衡值的大小控制岩心驱替过程化学驱... 本文测定了两种原油在不同化学驱配方下的油/水动态界面张力变化。通过一系列驱油效率实验,研究了动态界面张力最低值,稳态值,油、水相粘度的变化对驱油效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动态界面张力平衡值的大小控制岩心驱替过程化学驱段塞提高采收率的能力。如果仅仅动态界面张力最低值达到超低(10-3mN/m),将难以获得高的采收率。在含有聚合物的复合驱中,由于协同效应的存在,启动残余油所需的界面张力值不必要达到10-3mN/m。聚合物可以展宽复合驱配方筛选的范围。根据实验结果对驱油机理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界面张力 驱油效率 化学驱油
下载PDF
含启动压力梯度油藏的两相渗流分析 被引量:34
10
作者 宋付权 刘慈群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9年第3期47-50,共4页
在低渗透油藏中存在着启动压力梯度。根据BucklyLeveret不混溶两相渗流驱替理论,考虑启动压力梯度的影响,对水驱油两相渗流进行了分析,得到了含启动压力梯度油藏中线性水驱、径向水驱、垂直裂缝井水驱和水平井油水两... 在低渗透油藏中存在着启动压力梯度。根据BucklyLeveret不混溶两相渗流驱替理论,考虑启动压力梯度的影响,对水驱油两相渗流进行了分析,得到了含启动压力梯度油藏中线性水驱、径向水驱、垂直裂缝井水驱和水平井油水两相渗流的解析解公式。对于含启动压力梯度的油藏,两相渗流的效果受相渗曲线、注入速率、油水相启动压力梯度和重力的影响。启动压力梯度的存在,不仅增大了原油的开采难度,而且降低了原油的最终采收率。增大注入速率可以减少启动压力梯度对两相渗流的不利影响,提高原油的最终采收率。因此,开发低渗透油藏,应采用小井距、大流量、大压差的注水开发方案。对于倾斜地层,应尽可能采用从高位井注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藏 两相渗流 压力梯度 采收率 渗流力学
下载PDF
辽河油区老油田二次开发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62
11
作者 任芳祥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7年第6期5-10,共6页
对辽河油田面临的严峻开发形势,创新提出了利用新技术通过改变驱替类型、驱替方式、渗流方式,重新开发老油田、进一步提高老油田采收率的二次开发理念。在探索与实践中,初步形成了二次开发技术框架,建立了二次开发技术标准,针对不同类... 对辽河油田面临的严峻开发形势,创新提出了利用新技术通过改变驱替类型、驱替方式、渗流方式,重新开发老油田、进一步提高老油田采收率的二次开发理念。在探索与实践中,初步形成了二次开发技术框架,建立了二次开发技术标准,针对不同类型油藏地质开发特点,形成了系列二次开发研究和配套技术。通过现场实施,取得显著成效,从根本上改善了老油田开发效果,实现了新一轮有效开发,为老油田提高采收率探索了一条新路,对老油田开发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油田 二次开发 技术标准 采收率 规划部署 辽河油区
下载PDF
苏里格致密砂岩气田开发井距优化 被引量:62
12
作者 何东博 王丽娟 +2 位作者 冀光 位云生 贾成业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58-464,共7页
为了提高致密气田储量动用程度和采收率,针对苏里格致密砂岩气田单井控制储量低的特点,对合理的开发井距进行了评价研究。通过地质模型、泄气半径、干扰试井、数值模拟和经济效益等5个方面的评价研究,形成了致密砂岩气田开发井距优化系... 为了提高致密气田储量动用程度和采收率,针对苏里格致密砂岩气田单井控制储量低的特点,对合理的开发井距进行了评价研究。通过地质模型、泄气半径、干扰试井、数值模拟和经济效益等5个方面的评价研究,形成了致密砂岩气田开发井距优化系列评价方法,并应用该方法对苏里格气田进行了井距优化论证,得出了苏里格气田开发最优井距。地质模型评价结果表明,井距小于600 m、排距小于1 000 m较为适宜;泄气半径评价结果表明,井距在400~600 m较为合适;干扰试井评价结果表明,井距大于400 m、排距为600 m较为适宜;数值模拟和经济效益评价结果表明,井距500 m、排距700 m较为适宜。综合分析5个方面的研究结果,认为在目前经济技术条件下,井距500 m、排距700 m为苏里格气田开发的合理井网,该井网可使苏里格气田采收率提高到4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气田 井距优化 砂体规模 泄气范围 经济评价 采收率
下载PDF
注采井网对水驱采收率的影响 被引量:42
13
作者 彭长水 高文君 +1 位作者 李正科 袁昭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2000年第4期315-318,共4页
在深入研究前人对水驱采收率影响的基础上,导出了并网密度、江采井数比、并网参数、油层非均质系数与水驱采收率的关系,从而建立了一种考虑因素较多而又便于计算的水驱非均质油藏采收率和波及系数的计算模型。该模型在一定的假设条件... 在深入研究前人对水驱采收率影响的基础上,导出了并网密度、江采井数比、并网参数、油层非均质系数与水驱采收率的关系,从而建立了一种考虑因素较多而又便于计算的水驱非均质油藏采收率和波及系数的计算模型。该模型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即可转化为谢尔卡乔夫、范江、杨凤波等人分别提出的或推导的水驱采收车模型,因此很具通用性,值得推广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网密度 模型 水驱 采收率 注水开发 砂岩油田
下载PDF
确定水驱砂岩油藏采收率的方法 被引量:47
14
作者 陈元千 刘雨芬 毕海滨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58-60,共3页
本文基于我国6大油区150个水驱砂岩油藏的资料,建立了确定采收率的相关经验公式。利用该公式可以预测新发现油藏的采收率。
关键词 砂岩油藏 采收率 水驱油田开发
下载PDF
陆相储层非均质性及其对油藏采收率的影响——以冀东高尚堡和胜利永安镇油藏为例 被引量:45
15
作者 尹志军 鲁国永 +1 位作者 邹翔 杨志鹏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06-110,117,共6页
储层非均质性主要包括层间非均质性、层内非均质性和平面非均质性。通过冀东和胜利等油藏开发研究表明,层间非均质性导致注水开发中主力小层的单层突进、主力层过早水淹、非主力层油气动用程度低和驱油效率低;层内非均质性控制和影响单... 储层非均质性主要包括层间非均质性、层内非均质性和平面非均质性。通过冀东和胜利等油藏开发研究表明,层间非均质性导致注水开发中主力小层的单层突进、主力层过早水淹、非主力层油气动用程度低和驱油效率低;层内非均质性控制和影响单砂层内注入剂波及体积,直接决定水驱效率,是影响层内剩余油分布的关键因素;平面非均质性直接影响到注入水波及面积和波及效率,从而控制剩余油在平面上的分布。为此采用了细分开发层系、分层注水、开展流动单元精细研究等地质和开发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各类非均质性对油藏最终采收率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均质性 采收率 陆相储层 剩余油 驱油效率
下载PDF
苏里格气田“十三五”期间提高采收率技术思路 被引量:51
16
作者 谭中国 卢涛 +2 位作者 刘艳侠 武力超 杨勇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0-40,共11页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的勘探与开发成果推动我国致密砂岩气产量实现了质的飞跃,如何提高采收率乃是其最核心的研究主题。为此,回顾了该气田的开发历程,着重阐述了提高单井产量技术进展,探讨了转变传统开发方式和提高采收率的技术思路...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的勘探与开发成果推动我国致密砂岩气产量实现了质的飞跃,如何提高采收率乃是其最核心的研究主题。为此,回顾了该气田的开发历程,着重阐述了提高单井产量技术进展,探讨了转变传统开发方式和提高采收率的技术思路与对策。研究结果表明:特大型致密砂岩气藏的评价、上产、稳产所需要的开发技术是呈'渐进式变化'的;基于甜点区筛选的井位部署技术、水平井开发技术、井型井网优化技术、快速钻井技术、储层改造技术和排水采气新工艺、'一体化'建设模式等支撑了该气田的快速上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十三五'期间提高采收率的技术思路:①基于单井全生命周期分析的气田开发规划评价技术;②以提高采收率为目标的混合井网动态评价及加密技术;③集群化多井型多层系面积井网新区一次成型提高采收率技术;④基于风险和效益评价的储量评价模型;⑤'多维矩阵'式气井精细管理技术;⑥低产低效井挖潜技术;⑦新型井场环保技术;⑧基于一体化集成装置的地面工艺;⑨C_3^+混合烃类回收利用技术。以期为该区'十三五'期间致密砂岩气藏的开发提供更可靠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苏里格气田 致密砂岩气藏 非均质性 开发技术 采收率 综合研究 技术思路
下载PDF
中国东部几个主要油田高含水期提高水驱采收率的方向 被引量:39
17
作者 方宏长 冯明生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40-42,共3页
中国东部大庆、胜利等6个注水开发油区综合含水已达85.5%,处于高含水期开发阶段,主河道砂体油层绝大部分水淹,但其年产油量、剩余可采储量在全国仍占举足轻重的地位。分析了影响高含水期水驱采收率的3个要素(驱油效率,平面... 中国东部大庆、胜利等6个注水开发油区综合含水已达85.5%,处于高含水期开发阶段,主河道砂体油层绝大部分水淹,但其年产油量、剩余可采储量在全国仍占举足轻重的地位。分析了影响高含水期水驱采收率的3个要素(驱油效率,平面波及系数,厚度波及系数)的现状。预计在高含水期阶段要实现预期目标相当艰巨,6个油区标定的平均采收率为37.8%,目前实际采出程度为27%,剩余油分布总体高度分散,但局部相对富集。在水驱开发方式下,钻加密调整井和采用再完井技术是剩余油挖潜的基本措施。目前井网已较密,井网控制不住的边角部位未淹砂层的剩余油(约占可采储量的15%)相对富集,平面调整主要是在这些位置打些调整井,通过提高平面波及系数挖潜;目前厚度波及系数约为56.7%,纵向挖潜的目标主要是吸水差、渗透率低的河道间及三角洲前缘薄砂层的剩余油(其可采储量约占总剩余油储量的80%),到含水98%时,厚度波及系数可能达到70%~75%。根据剩余油分布的不同规律,提出8项挖潜措施,指出为达到高效调整的目的,可采用定向侧钻井、多底井及侧钻水平井技术,既能有效挖掘剩余油,又可节约钻井费用。参1(郭海莉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水期 油田注水 采收率 驱油 水压驱动
下载PDF
小断块边底水油藏开发实践与认识 被引量:48
18
作者 金勇 刘红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3-55,共3页
江苏油田陈堡、安丰、周宋等复杂小断块边底水砂岩油藏,油藏规模小、含油带窄、隔夹层复杂,在早期开发中都是采取一套井网控制,逐层上返的开发模式,油井投入开发后普遍呈现含水上升快,产量递减迅速等问题。在剩余油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油... 江苏油田陈堡、安丰、周宋等复杂小断块边底水砂岩油藏,油藏规模小、含油带窄、隔夹层复杂,在早期开发中都是采取一套井网控制,逐层上返的开发模式,油井投入开发后普遍呈现含水上升快,产量递减迅速等问题。在剩余油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油藏形态、隔夹层分布、边底水能量及油水粘度比等,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调整策略,转变油藏开发模式,调整层系井网,充分挖掘各类剩余油潜力,大大改善了油藏开发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块油藏 边底水 剩余油 开发模式 采收率
下载PDF
影响桡骨远端骨折有限切开复位外固定架联合克氏针固定术后功能恢复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47
19
作者 王东昕 韩鑫 +2 位作者 李志德 李新海 李靖年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97-101,共5页
[目的]探讨影响桡骨远端骨折有限切开复位外固定架联合克氏针固定术后功能恢复的因素。[方法]对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外科2010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107例采用有限切开复位外固定架联合克氏针固定治疗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进行随访... [目的]探讨影响桡骨远端骨折有限切开复位外固定架联合克氏针固定术后功能恢复的因素。[方法]对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外科2010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107例采用有限切开复位外固定架联合克氏针固定治疗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分析,记录患者术后3、6、12个月时的腕关节活动度、握力、功能结果。此次研究假设影响患者术后腕部功能恢复的因素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骨密度、优势手、骨折类型、创伤能量、受伤至手术的时间、是否合并尺骨茎突骨折、外固定架固定时间、克氏针固定时间。分析以上因素对桡骨远端骨折术后对功能恢复的影响。[结果]患者年龄增加、骨密度减少、高能量损伤、严重的骨折类型、外固定架固定时间长,骨折术后3个月时握力显著减小;6个月时,握力减小与年龄增加、骨密度减少、高能量损伤、严重的骨折类型密切相关;在骨折术后12个月时,握力减小只与年龄增加、骨密度减少有关。高能量损伤、严重骨折类型、外固定架固定时间较长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术后3个月时的腕关节活动范围显著减少;而骨折术后6个月、12个月时的腕关节活动度只与骨折类型有关。在骨折术后3个月时,高能量损伤、严重骨折类型及外固定架固定时间长影响腕关节功能评分;6个月时,腕关节功能评分与创伤能量和骨折类型相关;而在骨折术后12个月时,影响腕关节功能的主要是年龄和骨密度。[结论](1)高能量的损伤和严重骨折类型主要影响患者术后6个月内的腕关节功能。(2)骨折术后12个月时,影响腕关节功能的主要因素是年龄的增加和骨密度的减少。(3)外固定架的固定时间只影响术后3个月内的腕关节功能。4、桡骨远端骨折是否合并尺骨茎突骨折及克氏针的固定时间长短与腕关节功能恢复无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远端骨折 有限切开复位 外固定架联合克氏针固定 功能恢复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页岩气井网井距优化 被引量:45
20
作者 位云生 王军磊 +1 位作者 齐亚东 金亦秋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29-137,共9页
基于页岩气一井一藏及工厂化作业的开发特点,一次性部署开发井是区块效益开发的关键,故合理的井网井距对于提高页岩气采收率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以国家级页岩气开发示范区长宁区块为例,以单井动态分析结果为依据,以"多井平台&qu... 基于页岩气一井一藏及工厂化作业的开发特点,一次性部署开发井是区块效益开发的关键,故合理的井网井距对于提高页岩气采收率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以国家级页岩气开发示范区长宁区块为例,以单井动态分析结果为依据,以"多井平台"数值模拟为分析手段,建立以基质接触面积、缝间干扰、井间干扰、裂缝—基质流入流出4种关系为核心的井网井距优化设计方法,并论证井网井距优化流程:(1)通过干扰测试分析和施工参数类比,定性判断井距范围;(2)建立以支撑剂总体积为约束的裂缝参数优化模型,形成页岩气开发井距理论分析方法,定量评价以簇为单元的主裂缝长度、间距、条数、导流能力以及裂缝穿透比,确定最优井距;(3)通过网格指数加密精细数值模拟,初步论证了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一段采用"W"形的上下两层交错水平井部署的立体开发效果。结果表明:天然裂缝是影响井距优化的关键因素,长宁示范区天然裂缝不发育,现有压裂规模下采用300 m井距、采用"W"形的上下两套水平井部署立体开发,页岩气采收率可提高15%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天然裂缝 井间干扰 水平井 井网井距 采收率 长宁区块 四川盆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