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8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古典诗歌中的“吏隐” 被引量:38
1
作者 蒋寅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51-58,共8页
"吏隐"是反映和概括中国古代士人生活观念、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概念,向来未被学术界所注意。笔者在《大历诗风》中加以讨论后,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它在唐诗中的反映及表现得到了研究。然而"吏隐"是个历史的概念,它的... "吏隐"是反映和概括中国古代士人生活观念、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概念,向来未被学术界所注意。笔者在《大历诗风》中加以讨论后,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它在唐诗中的反映及表现得到了研究。然而"吏隐"是个历史的概念,它的形成是一个历时性的过程。追溯其起源及在历史语境中的具体含义,阐明其历史发展、实现方式,尤其是与诗歌的关系,是理解和诠释"吏隐"概念的关键。本文通过考察"吏隐"一词在古典诗歌中的使用与流传,对"吏隐"的动机、"吏隐"实现的前提及其心态史意义进行了综合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吏隐 诗歌
下载PDF
陶渊明隐逸的精神史意义 被引量:16
2
作者 蒋寅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89-97,共9页
陶渊明作为精神偶像树立于诗坛,纯粹是靠文学实现的。而他的作品后来被遵尊为一种风格典范,则是依赖其作品的精神史内涵。陶渊明的经典化过程,包含着一个很耐人寻味的过程,作为其文学之标签的"隐逸"在后世的接受也呈现为多样... 陶渊明作为精神偶像树立于诗坛,纯粹是靠文学实现的。而他的作品后来被遵尊为一种风格典范,则是依赖其作品的精神史内涵。陶渊明的经典化过程,包含着一个很耐人寻味的过程,作为其文学之标签的"隐逸"在后世的接受也呈现为多样的内涵,尤其是到明清两代,已被注入特殊的积极意义,与隐逸原初的意义有很大的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渊明 文学 精神史 隐逸
下载PDF
叶芝与陶渊明的隐逸世界 被引量:12
3
作者 区鉷 蒲度戎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3期56-60,共5页
爱尔兰和英国现代诗人叶芝渴望在仙境中与精灵为伍,忘却人世的烦忧,或者在小岛上遁世寡居,享受内心的宁静;中国古代诗人陶渊明追求与人为伍,躬耕田园,融入自然,或者幻想一个了无纷争的桃源世界。两人作品中描绘的隐逸世界反映了各自不... 爱尔兰和英国现代诗人叶芝渴望在仙境中与精灵为伍,忘却人世的烦忧,或者在小岛上遁世寡居,享受内心的宁静;中国古代诗人陶渊明追求与人为伍,躬耕田园,融入自然,或者幻想一个了无纷争的桃源世界。两人作品中描绘的隐逸世界反映了各自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价值取向,却也表现了他们共同的逃避现实的倾向,折射出了人类心灵的共性,即追求幸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逸 仙境 人境 石楠岛 桃花源
下载PDF
唐代饮茶生活的文化身份——隐逸 被引量:7
4
作者 关剑平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05-110,共6页
文化身份是指带有民族印迹的文化本质特征,永远处在塑造过程中。茶叶被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各阶层普遍接受,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茶文化。从茶文化史上看,唐代是中国茶文化的成熟发展时期。"唐代"既是主体的中华民族的界定,也是对客... 文化身份是指带有民族印迹的文化本质特征,永远处在塑造过程中。茶叶被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各阶层普遍接受,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茶文化。从茶文化史上看,唐代是中国茶文化的成熟发展时期。"唐代"既是主体的中华民族的界定,也是对客观推移中的时间的限定。本文以中国传统茶学的缔造者陆羽为时间区划标志,通过梳理相关史料,论证了唐代饮茶生活隐逸的文化身份,不仅对唐代茶文化做了定性分析,而且为研究陆羽与茶的内在关系打下了基础。通过文化身份理论的应用,把茶文化研究纳入文化研究的语境,以加强茶文化研究的学术性、专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饮茶生活 隐逸 文化身份 陆羽
下载PDF
论白朴词的文化心理内涵 被引量:5
5
作者 赵维江 《殷都学刊》 2001年第2期61-66,共6页
白朴《天籁集》记录了在元代特殊文化历史背景下词人作为一个士大夫文人复杂、矛盾的心理历程。白朴辞荐避仕并不意味着他真正超脱了俗世和政治,其内心深处的功名意识和济世志向也未曾彻底消失;他选择隐逸之路的最根本原因在于其思想... 白朴《天籁集》记录了在元代特殊文化历史背景下词人作为一个士大夫文人复杂、矛盾的心理历程。白朴辞荐避仕并不意味着他真正超脱了俗世和政治,其内心深处的功名意识和济世志向也未曾彻底消失;他选择隐逸之路的最根本原因在于其思想中的历史幻灭感及与此相联系的人生悲苦感;以“玩世”的处世心态去追求“适意”的人生体验,使他化解了意欲超脱却又留恋俗世的心理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朴 隐逸 文化心理 元代文学 功名意识 济世志向 历史幻灭感
下载PDF
略谈隐逸对创作的促进及题材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吴在庆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6期60-64,69,共6页
唐代文士多有隐逸的经历,这一经历对他们的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隐逸使他们有更悠闲的生活,也有更充裕的时间去观察大自然与人世,常能触动心思与灵感,促进他们的创作欲,从而促进他们更多地赋诗作文。另一方面,隐逸生活也影响到创作的题... 唐代文士多有隐逸的经历,这一经历对他们的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隐逸使他们有更悠闲的生活,也有更充裕的时间去观察大自然与人世,常能触动心思与灵感,促进他们的创作欲,从而促进他们更多地赋诗作文。另一方面,隐逸生活也影响到创作的题材,如更多地表现隐逸情趣和山水田园的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逸 促进 创作 题材
下载PDF
论金人王寂题山水画诗
7
作者 董令燕 周哲达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15-19,共5页
王寂是金中期题画诗现存数量最多的诗人。按照题画对象,他的题画诗大致可分为题山水、题花鸟、题人物三大类,其中以题山水类诗居多。金代画家多师法北宋名家,承北宋文人画重写意之风。王寂的画论观也表现出重写意的特点,其题山水画诗以... 王寂是金中期题画诗现存数量最多的诗人。按照题画对象,他的题画诗大致可分为题山水、题花鸟、题人物三大类,其中以题山水类诗居多。金代画家多师法北宋名家,承北宋文人画重写意之风。王寂的画论观也表现出重写意的特点,其题山水画诗以传神写意为审美追求,注重画境的再创造。他的题画模式一般表现为援画入诗、借画发挥,将自己的观画感受与人生感怀融入其中,呈现出重写意的特点。语言风格多样,七言古诗多以赋法为之,语词清丽恣肆;七言绝句多以白描绘景,诗词平易简淡。王寂在题山水画诗中常常由观画而观己,感发于画面之景,兴寄其对山林丘壑的向往与倦仕归隐情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寂 题山水画诗 审美倾向 写意传神 隐逸
下载PDF
艾米莉·迪金森的反叛 被引量:3
8
作者 岳凤梅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4年第3期53-57,共5页
在女性主义评论家笔下,迪金森是以一个疯女人、同性恋者、反动的女人这些反叛形象出现的,分析迪金森一生当中最为引人注意的三个行为———拒绝加入教会、隐居、只穿白衣的深层动机,阐释迪金森作为一个思想独立的女人对父权社会的一贯... 在女性主义评论家笔下,迪金森是以一个疯女人、同性恋者、反动的女人这些反叛形象出现的,分析迪金森一生当中最为引人注意的三个行为———拒绝加入教会、隐居、只穿白衣的深层动机,阐释迪金森作为一个思想独立的女人对父权社会的一贯反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醒 反叛 形象 隐居 白衣
下载PDF
庾信后期政治抉择中的矛盾性 被引量:4
9
作者 孙明君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2-19,共8页
庾信后期的政治抉择表现出明显的矛盾性和复杂性。在政治情感方面,既有因为离开故国而痛不欲生的哭诉,同时又主动向北朝统治者示好,为北朝统治者歌功颂德;在处世态度方面,既想隐遁不仕以保全节操,又主动要求做官,长期摇摆于出仕与隐遁... 庾信后期的政治抉择表现出明显的矛盾性和复杂性。在政治情感方面,既有因为离开故国而痛不欲生的哭诉,同时又主动向北朝统治者示好,为北朝统治者歌功颂德;在处世态度方面,既想隐遁不仕以保全节操,又主动要求做官,长期摇摆于出仕与隐遁之间。庾信后期政治生命中的这种矛盾性和复杂性导源于他的士族人生观。通过个人的努力,建立功名、耀祖光宗是庾信一生不变的追求。庾信矛盾的人生观不是一种个别现象,它集中体现了六朝士族阶层在政治道德领域重家轻国的共同价值取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庾信 隐遁 乡关之思 土族意识
原文传递
理想之光与沉闷的阴霾——对大变革时期生命与心灵的观照
10
作者 狄金华 《开放时代》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0-56,共27页
近代以来中国所发生的一系列社会变迁使得身处其中的理想追求者常因理想求而未得而烦闷与孤独,他们不得不在时代与社会限定的结构下来探索化解烦闷与孤独的路径。本文以梁济、潘晓、江绪林这三个处于不同时代的理想追求者为切入点,考察... 近代以来中国所发生的一系列社会变迁使得身处其中的理想追求者常因理想求而未得而烦闷与孤独,他们不得不在时代与社会限定的结构下来探索化解烦闷与孤独的路径。本文以梁济、潘晓、江绪林这三个处于不同时代的理想追求者为切入点,考察他们面对理想受到时代条件的制约时所呈现的心力困顿,解析归隐传统的实践条件何以演变,家与朋友作为安全阀机制如何失灵,以及在此结构下理想追求者化解困顿的努力。他们或是从传统中寻求可转换的资源(如道义)来予以涵养,或是在新的时代从心灵诉求中寻找可安顿的新资源(如自我),或是在西方的知识/社会传统中寻找可以为当下中国借鉴的资源(如正义与责任)。这些努力本质上是在各种主义之下探寻国家、民族未来之路的延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变迁 精神世界 理想追求者 归隐 主义
原文传递
晚明江南文人隐逸风习的文化共性——以陈继儒与屠隆为例 被引量:3
11
作者 徐美洁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33-139,285,共7页
屠隆与陈继儒都是晚明以隐逸自居的江南文士,他们的文学创作和生活方式在当时形成了很大的社会影响,人们往往以他们的所好、所游为时尚,追慕仿效。两人结识在屠隆为青浦县令时,亦师亦友相处,都有向往自由和复古隐逸的生活旨趣。二人在... 屠隆与陈继儒都是晚明以隐逸自居的江南文士,他们的文学创作和生活方式在当时形成了很大的社会影响,人们往往以他们的所好、所游为时尚,追慕仿效。两人结识在屠隆为青浦县令时,亦师亦友相处,都有向往自由和复古隐逸的生活旨趣。二人在罢官和弃举业后,都以自己的技艺谋生。虽不参政却关心时事,把隐逸与挽回江南"虚矫狂慧"士习的责任相提并重,以此互相鼓励。屠隆与陈继儒的隐逸选择以及不放弃社会责任的自我定位,与当时江南社会商业发展以及士绅构成的社会主体背景有关,更与晚明江南社会"心学"思想的影响,及文人士子主动反思其产生的流弊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继儒 屠隆 江南 隐逸 阳明心学
下载PDF
杨慎“并州故乡”观的内涵及成因——与苏轼故乡观的比较 被引量:3
12
作者 冯小禄 张欢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9年第5期136-143,共8页
从异乡观和故乡观可分开来说,杨慎的异乡观与苏轼同多异少,都走过由排斥、亲近、发现优点、天教异乡看美景到暂时故乡化的思维进程,只是苏轼走向了更彻底的异乡"前生"化,而杨慎只做到第二故乡化——"并州故乡"。但... 从异乡观和故乡观可分开来说,杨慎的异乡观与苏轼同多异少,都走过由排斥、亲近、发现优点、天教异乡看美景到暂时故乡化的思维进程,只是苏轼走向了更彻底的异乡"前生"化,而杨慎只做到第二故乡化——"并州故乡"。但两人的故乡观差别极大,只在最低的故乡具化上相同,且杨慎似更突出,然在故乡泛化、意念化和故乡"寄生"化上,杨慎则无表现。苏轼旷达,杨慎沉重。其原因是政治上杨慎被永远充军,回乡是最后诉求,其"并州故乡"观,实质是政治道德的归隐态度,而苏轼被贬谪,回乡不是唯一出路;对待人生,苏轼佛、道兼用,"寓""寄"于物,杨慎坚守儒家人格,拘泥执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故乡观 异乡观 思维进程 充军 贬谪 归隐
下载PDF
文体学视野下的隐逸文学考论 被引量:3
13
作者 赵玲玲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期40-44,共5页
隐逸,经历了纷繁复杂的时代变迁,从上古时期的个体化的选择,逐步发展为大多数士人群体化的精神追求和行为选择,并从简单的社会现象演变为具有深刻思想价值的文化信仰。隐逸文学作为隐逸文化的一个具体分支,经过儒道两家思潮的渗透和佛... 隐逸,经历了纷繁复杂的时代变迁,从上古时期的个体化的选择,逐步发展为大多数士人群体化的精神追求和行为选择,并从简单的社会现象演变为具有深刻思想价值的文化信仰。隐逸文学作为隐逸文化的一个具体分支,经过儒道两家思潮的渗透和佛教思想的熏陶,演绎出众多艺术形态和文学类型,丰富了古代中国的文体之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体学 隐逸 范畴 自由
下载PDF
杨朴在《金史》中的隐遁与金初政治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秀莲 《黑龙江民族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1-74,共4页
杨朴作为金初的重要谋臣,《金史》不为其立传,甚至"劝进"之事亦不载于金朝史籍。杨朴在《金史》中的缺位与金初贵族政治有关,与其"献策"的现实价值和局限亦有关系。
关键词 杨朴 献策 局限
下载PDF
中国隐逸史探微
15
作者 史飞翔 《西安翻译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74-77,共4页
中国的隐逸文化(隐士文化)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上古先秦时期的有隐无士、秦汉时期的初步形成、六朝时期的发展、隋唐的成熟、宋元的鼎盛以及明清之际的延宕衰落。与此同时,隐逸概念本身也不断地发生着嬗变:从“小隐”、“大隐”、... 中国的隐逸文化(隐士文化)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上古先秦时期的有隐无士、秦汉时期的初步形成、六朝时期的发展、隋唐的成熟、宋元的鼎盛以及明清之际的延宕衰落。与此同时,隐逸概念本身也不断地发生着嬗变:从“小隐”、“大隐”、“中隐”一直发展到“市隐”、“心隐”。隐逸发展的背后是文化的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士 隐逸 隐逸史
下载PDF
Analysis on the Gardening Characteristics of Wangchuan Villa Based on Wangchuan Anthology
16
作者 李福全 杨主泉 《Journal of Landscape Research》 2009年第3期55-59,共5页
During the building process of Wangchuan Villa,WANG Wei indulged in the enjoyment of nature. Based on realistic manner,more attentions were paid to artistic conception. A garden style of far-reaching,concise,simple an... During the building process of Wangchuan Villa,WANG Wei indulged in the enjoyment of nature. Based on realistic manner,more attentions were paid to artistic conception. A garden style of far-reaching,concise,simple and lingering artistic conception was created,which helped Wangchuan Villa become the representative work of artistic landscape gardens during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NG Wei LANDSCAPE garden LANDSCAPE POETRY and painting ARTISTIC conception reclusion culture
下载PDF
论两晋隐逸诗、赋的玄言色彩 被引量:1
17
作者 胡大雷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39-44,共6页
隐逸与玄学在义理上有共同之处,隐士与玄学人士在"性分"上有共通之处;隐逸诗与玄言诗在自然景物描摹上有异同,两晋隐逸赋与其他赋作皆有一些玄学色彩。
关键词 两晋 隐逸 玄学
下载PDF
结庐松风水月间——明清苏州光福郊野园林考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小芳 曹磊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CSCD 2021年第4期119-124,共6页
明清之际的苏州吴中光福一带,先后建有数十座郊野园林,其中不少被当时的文人记述过。这些郊野园林的园主多为隐退的士大夫,他们选择苏州西部的光福结庐营园,主要源于对此地自然山水的钟爱,寻求"隐于野"的佳趣。他们探梅、赏... 明清之际的苏州吴中光福一带,先后建有数十座郊野园林,其中不少被当时的文人记述过。这些郊野园林的园主多为隐退的士大夫,他们选择苏州西部的光福结庐营园,主要源于对此地自然山水的钟爱,寻求"隐于野"的佳趣。他们探梅、赏雪、登高、会友、饮酒、品茗、访古、吟咏,其多彩的园居生活背后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研究这些郊野园林,挖掘其历史内涵和文化价值,可为相关学科提供参考,为地方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学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 郊野园林 苏州光福 园居生活 隐逸
下载PDF
出处两难——论葛洪隐逸思想的特点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玲娣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3期35-39,共5页
 葛洪的隐逸思想贯穿着出处两难的紧张和矛盾。趋利避害、保身全志、重生贵生等是其隐逸思想的基础,显隐任时、出处同归、尊隐重隐、融儒入道是其隐逸理论的基本特点。其隐逸思想体现了儒道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也是魏晋时期儒道会通的...  葛洪的隐逸思想贯穿着出处两难的紧张和矛盾。趋利避害、保身全志、重生贵生等是其隐逸思想的基础,显隐任时、出处同归、尊隐重隐、融儒入道是其隐逸理论的基本特点。其隐逸思想体现了儒道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也是魏晋时期儒道会通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洪 隐逸思想 隐士 出处 特点
下载PDF
中古隐逸诗意象分类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许晓晴 《晋阳学刊》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21-124,共4页
中古隐逸诗中已经出现了大量固定的隐逸意象群,用来表达诗人对隐逸复杂的思想感情,而研究中古隐逸诗歌首先需要了解中古隐逸诗人对隐逸意象的运用情况。根据中古隐逸诗意象的特征,可将其分为原型意象、衍生意象与自然意象三类,它们具有... 中古隐逸诗中已经出现了大量固定的隐逸意象群,用来表达诗人对隐逸复杂的思想感情,而研究中古隐逸诗歌首先需要了解中古隐逸诗人对隐逸意象的运用情况。根据中古隐逸诗意象的特征,可将其分为原型意象、衍生意象与自然意象三类,它们具有不断衍生发展的态势,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逐渐固定为文人表达自身隐逸情结的隐逸意象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逸 意象 原型意象 衍生意象 自然意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