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拮抗肌刺激法在缓解痉挛中的应用 被引量:19
1
作者 马丙祥 张建奎 李华伟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10年第9期805-806,共2页
痉挛是中枢神经损伤后影响患者肢体运动和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传统的物理治疗方法很多,但多着眼于患者的痉挛肌群;近年来有一些学者主张利用交互抑制原理以刺激拮抗肌为手段来缓解痉挛。本文主要围绕拮抗肌刺激法在缓解痉挛中的应用作... 痉挛是中枢神经损伤后影响患者肢体运动和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传统的物理治疗方法很多,但多着眼于患者的痉挛肌群;近年来有一些学者主张利用交互抑制原理以刺激拮抗肌为手段来缓解痉挛。本文主要围绕拮抗肌刺激法在缓解痉挛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痉挛 拮抗肌 痉挛肌 交互抑制 综述
下载PDF
基于交互抑制理论的肢体康复锻炼操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和平衡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6
2
作者 许梦雅 朱庆华 +4 位作者 贾艳露 李慧 张霞 张春慧 张振香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2年第2期192-196,共5页
目的探讨基于交互抑制理论的肢体康复锻炼操对于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平衡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纳入60例脑卒中患者,其中对照组30例,治疗组30例,2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早期运动康复,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以团体的形式... 目的探讨基于交互抑制理论的肢体康复锻炼操对于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平衡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纳入60例脑卒中患者,其中对照组30例,治疗组30例,2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早期运动康复,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以团体的形式进行脑卒中肢体康复锻炼操的学习和训练,30~40 min/次,1次/d,5次/周,共进行8周。分别于训练前后采用Brunnstrom分级法、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Berg平衡量表和Barthel指数积分法对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进行评测。结果训练后治疗组和对照组肢体运动功能(上肢、下肢和手Brunnstrom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治疗组患者上肢和下肢FMA评分分别为(53.0±13.2)分和(29.5±4.7)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训练后治疗组Berg评分(46.5±9.6)和ADL评分(88.8±14.2)得分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基于交互抑制理论的脑卒中肢体康复锻炼操可减少共同运动模式的出现,有助于诱发和产生分离运动,提高患者的运动、平衡功能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提高生存质量,同时也给患者及家属提供一个可以长期坚持的训练方法,使患者能够有意义地度过治疗的空余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交互抑制 脑卒中肢体康复锻炼操 运动功能 平衡功能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下载PDF
悬吊推拿运动对脑卒中恢复期上肢痉挛的效果 被引量:8
3
作者 李泽文 张沛潇 李丽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252-1258,共7页
目的探讨悬吊推拿运动对脑卒中恢复期上肢痉挛的作用。方法2021年3月至2022年1月,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脑卒中恢复期上肢痉挛偏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30)和试验组(n=30)。两组均行常规治疗,此外,对照组接受牵伸训练,试验... 目的探讨悬吊推拿运动对脑卒中恢复期上肢痉挛的作用。方法2021年3月至2022年1月,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脑卒中恢复期上肢痉挛偏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30)和试验组(n=30)。两组均行常规治疗,此外,对照组接受牵伸训练,试验组接受悬吊推拿运动训练,共4周。治疗前后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改良Barthel指数(MBI)和神经电生理(H反射潜伏期、Hmax/Mmax)进行评定,采用表面肌电图测量患侧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腕屈肌和腕伸肌的均方根值(RMS)和积分肌电值(iEMG)。结果治疗后,两组各项指标均改善(|t|>2.411,|Z|>4.441,P<0.05),试验组部分肌群MAS评分、FMA-UE评分、MBI评分、H反射潜伏期、RMS以及部分受检肌iEMG优于对照组(|t|>2.149,|Z|>2.037,P<0.05)。结论悬吊推拿运动可改善脑卒中恢复期上肢痉挛,重建上肢肌肉平衡,提高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独立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偏瘫 痉挛 悬吊运动 推拿 交互抑制
下载PDF
交互抑制疗法对脑卒中患者静息态脑功能网络连接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段强 牟翔 +1 位作者 袁华 李伟栋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680-683,共4页
目的 通过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技术观察交互抑制疗法治疗脑卒中前、后患者脑功能网络连接变化情况.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15例.2组患者均给予内科对症治疗及常规康复干预,治疗组在... 目的 通过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技术观察交互抑制疗法治疗脑卒中前、后患者脑功能网络连接变化情况.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15例.2组患者均给予内科对症治疗及常规康复干预,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交互抑制手法治疗,每天1次,每次30 min,每周6次,连续4周.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加拿大神经功能缺损评分(CNS)、Frenchay活动量表(FAI)及运动力指数(MI)对2组患者进行评定,同时检测2组患者治疗前、后双侧大脑运动皮质功能连接情况,并分析其与CNS、FAI及MI评分间的相关性.结果 经治疗4周后,发现2组患者CNS、FAI及M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以治疗组FAI评分[(54.68±4.62)分]、MI评分[(40.02±2.73)分]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双侧大脑运动皮质功能连接系数[治疗组为(0.674±0.126),对照组为(0.738±0.122)]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治疗组双侧大脑运动皮质连接系数与MI评分具有负相关性(P<0.05,r=-0.01).结论 交互抑制疗法能加速早期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改善,并促其大脑运动皮质功能连接系数显著降低,其大脑运动皮质功能连通性改变与肢体运动功能改善具有显著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互抑制疗法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 脑卒中
原文传递
“交互抑制”电针法治疗卒中后上肢痉挛状态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4
5
作者 谢霜敏 李霁昕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20年第3期11-12,16,共3页
目的:观察“交互抑制”电针拮抗肌法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分为对照组(n=30)和治疗组(n=30),两组患者均进行基础治疗及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拮抗肌电针法。治疗前、治疗28天后分... 目的:观察“交互抑制”电针拮抗肌法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分为对照组(n=30)和治疗组(n=30),两组患者均进行基础治疗及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拮抗肌电针法。治疗前、治疗28天后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MAS)、上肢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Barthel指数(BI)对患者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MAS、FMA和BI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改善(P<0.05、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交互抑制”电针拮抗肌法可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痉挛状态,提高患者运动功能,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痉挛 交互抑制 电针
原文传递
足外翻肌群激活练习:对拮抗肌弹性、张力及硬度的交互抑制效应 被引量:2
6
作者 郑沛 邢新阳 霍洪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149-1153,共5页
背景:足外翻激活练习是足踝康复领域重要的干预途径,在康复实践中广泛应用,但其对拮抗肌产生的交互抑制效应尚不明确。目的:探究足外翻肌群激活练习后对拮抗肌产生的交互抑制效应。方法:选择大学生自愿受试者18名。使用弹力带进行足外... 背景:足外翻激活练习是足踝康复领域重要的干预途径,在康复实践中广泛应用,但其对拮抗肌产生的交互抑制效应尚不明确。目的:探究足外翻肌群激活练习后对拮抗肌产生的交互抑制效应。方法:选择大学生自愿受试者18名。使用弹力带进行足外翻等长收缩练习,干预前后即刻采用手持肌肉状态测试仪MyotonPRO对标记区域肌肉弹性、张力及硬度进行测量,并进行疼痛、踝背屈活动度测定,对数据进行t检验分析处理。研究方案的实施符合河北师范大学的相关伦理要求,所有受试者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结果与结论:①与干预前比较,干预后肌肉张力振荡频率值显著降低(P<0.05),硬度分值和肌肉弹性分值显著升高(P<0.05);压痛区域疼痛目测类比评分显著降低(P<0.05);踝背屈活动度显著改善(P<0.05);②结果说明,足外翻激活干预即刻可降低肌肉张力及硬度,增强肌肉弹性,对改善运动疲劳、提升运动表现具有促进作用;通过交互抑制效应可降低疼痛分值,改善踝背屈活动度,对缓解疼痛症状、降低损伤风险具有潜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互抑制 拮抗肌 肌筋膜 肌肉特征 足外翻
下载PDF
基于大脑半球间相互抑制理论的针刺法对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5
7
作者 庄卫生 钱宝延 +3 位作者 张杰文 曹留拴 蔡西国 杨阳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805-808,共4页
目的探讨基于大脑半球间相互抑制理论的针刺法对治疗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90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传统针刺组、传统巨刺组、试验针刺组,每组30例,分别针刺患侧穴位、健侧穴位、患侧和健侧穴位,每日1次,每周5次... 目的探讨基于大脑半球间相互抑制理论的针刺法对治疗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90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传统针刺组、传统巨刺组、试验针刺组,每组30例,分别针刺患侧穴位、健侧穴位、患侧和健侧穴位,每日1次,每周5次,治疗4周共20次。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的FuglMeyer评定量表(FMA)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及运动诱发电位(MEP)潜伏期。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FMA评分、MBI评分、MEP潜伏期及CMC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者FMA、MBI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MEP潜伏期及CMCT显著短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试验针刺组患者FMA及MBI评分均显著高于传统针刺组、传统巨刺组(P<0.05),MEP潜伏期和CMCT均显著短于传统针刺组和传统巨刺组(P<0.05)。传统针刺组和传统巨刺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针刺法、传统巨刺法比较,基于半球间相互抑制理论的针刺法,可以更好地调节脑梗死偏瘫患者大脑皮层的兴奋性,显著提高其运动功能评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球间抑制理论 针刺法 脑梗死 运动功能 运动诱发电位
原文传递
以躯干为主导的矫正脑卒中下肢非典型异常运动模式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刘世文 王桂芳 +1 位作者 李贞兰 刘松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1期806-810,共5页
目的:以神经生理学的交互抑制理论为指导,探讨纠正脑卒中下肢呈非典型运动模式的方法。方法:从当地医院住院1个月的348例脑卒中患者中,共选出下肢呈非典型伸肌运动优势模式和屈肌运动优势模式43例(约12.36%)。随机分成实验组24例和对照... 目的:以神经生理学的交互抑制理论为指导,探讨纠正脑卒中下肢呈非典型运动模式的方法。方法:从当地医院住院1个月的348例脑卒中患者中,共选出下肢呈非典型伸肌运动优势模式和屈肌运动优势模式43例(约12.36%)。随机分成实验组24例和对照组19例。两组均采用常规的ROM训练、ADL训练等方法进行,但实验组增加了交互抑制理论指导的训练,然后比较康复治疗前后的效果。结果:两组的Fugl-Meyer下肢功能积分、Carr-Shepherd平衡评分和Barthel指数均提高(P<0.01),并且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以躯干为主导的矫正异常运动模式的方法,能明显改善脑卒中下肢屈曲模式及非典型伸肌模式,有利于提高肢体随意运动、平衡能力及步行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 非典型 脑卒中 对照组 疗效分析 伸肌 矫正 主导 训练 平衡能力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